㈠ 講小學數學課時如何帶動學生呢
一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三年級小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會看年歷卡,並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初步學會判斷平年、閏年。
2、能力方面: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3、情感方面:在探究、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認識年、月、日是教學的重點,平年、閏年的判斷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准》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採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首先,我從生活實際引入:同學們我們居住在什麼星球上呢?在地球上能看到哪些星體?隨之電腦演示太陽、地球、月亮三球體在宇宙中運動的情景。繼而又問:你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多長的時間?白亮圍繞地球旋轉一周需要多長的時間?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的時間嗎?從而揭示本節課的課題(板書:年、月、日)
這樣通過生動的畫面導入新課,一方面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2、分組探究,學習新知
「相信自己的學生,別以為他做不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學好的方法」。我開始就讓學生拿出課前搜集年歷卡查閱有資料等,然後投影出示要求:(1)思考:除了前面我們學的時、分、秒外,還有哪些常用的時間單位?各自的含義及他們的關系是什麼?(2)小組討論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匯報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認識。然後由一人執筆用表格或列提綱的方法進行系統整理。
這樣就給學生探究知識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整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科學研究的態度。然後再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各組代表走上講台,利用實物展台,把本組整理的情況進行匯報,其他小組可以隨時提問,本小組的其他學生也可以幫助解答,在此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及時評價,由傳授者變為合作者、引導者。
3、系統整理,歸納概括
(1)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出示了一張自己整理的表格,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修改、評價,並大力表揚、鼓勵給老師提意見的學生,使學生放開膽子暢所欲言。這樣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評價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待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我再准確的語言概括本課所學的時間單位及其之間的關系等。隨後課件出示如下題目:
① 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二月有多少天?
② 今年二月有多少天?去年、明年呢?
完成快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說一說大小月的排列規律及記憶方法。
接下來我鼓勵學生看書質疑,因為善於提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最突出的特點,應提倡學生多問「為什麼?」。
4、深化練習,拓展提高
(1)重點練習:學生對本課知識已有了較完整的認識,比較難的是對閏年的判斷。針對難點我先用課件顯示1991年至2000年的二月份,讓學生快速判斷平年和閏年。之後用紅色顯示閏年的幾個年份,引導學生「用4除」來判斷閏年的方法。這是一般的方法,公歷年份是整百的要「用400去除」來判斷是否是閏年,並告訴學生,大家喜愛的奧運會一般在閏年舉行。
(2)發展練習:說說自己的生日在幾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根據學生發言我又提出了下列問題:在某一個月中,都有誰過生日?其中兩位小朋友的生日相差多少天?等等。由此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
5、課堂小結,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們都知道了些什麼?按照老師板書的年、月、日給填寫關系。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合作意識。
㈡ 怎樣讓小學生的數學學得輕松、愉快
【摘要】在40 分鍾的小學數學課堂里,面對活潑好動的小學生,運用極少的語言材料,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本文結合小學生心理年齡特徵,以愉快、輕松的教學為切口進行探討。關鍵詞:小學生 愉快教學 興趣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生理發展的旺盛時期,天真活潑、好說廣泛、求知慾強、可塑性大。因此,為了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積極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快樂因素,採用相應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津津有味、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 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孟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從「知之者」到「好之者」達到「樂知者」的境界,是學生的最佳心理狀態。怎樣才能使學生好而知之,樂而知之呢?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實施愉快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愉快融洽的學習氣氛,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時情緒容易興奮,也容易變得厭倦。他們傾向於自我導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世界,如果感興趣,他們就能夠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的不同,從不同角度選取素材,切忌盲目設計。一、 採用形式多變的教學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輕松進入課堂。(一)、激趣導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小說開頭部分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開頭新穎有趣,引人入勝,就會吸引讀者一點點地看下去,上數學課也是一樣,好的課堂導入起到激發和渲染教學氣氛的作用。上課伊始,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但最主要的還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十分鍾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唱一些歌曲,開展有趣的復習知識型的游戲,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二)、快樂新知學習 1、教學情景生活化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他們好動,善模仿,愛說,愛唱,心理負擔輕,表現欲強。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該採用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使教學情景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語言 壞境,讓學生以 新身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樣就增加了新鮮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情景, 使課堂兒童化數學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源於生活,又實踐於生活。要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就要在使用中才能得以提高。要使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較靈活、准確地進行交際,這是一個艱難而又在短期內不易辦到的事。教師應不受時空的限制,長期堅持不懈地為學生創造全面開放又貼近兒童生活的語言實踐環境。小學生生性好動,手語記憶強。於是在教學中我就強化「動」感,採用體態語言把靜態信息變為動態信息,把語言活動與體態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性與記憶效果。 3、直觀教學 形式多變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教學是重要教學手段。直觀教學有彩色卡片、簡筆畫、實物、掛圖等的「實物、模象直觀」;有錄音、角色表演等的「語言直觀」;還有多媒體課件帶來的多渠道、多角度的「綜合直觀」。除了原本就形象的東西可用直觀教學外,我們還可以巧妙地變抽象為形象。此外在一節課中對同一個訓練點,盡量設計多種活動方案。教師要察顏觀色,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一旦發覺學生情緒低落,興趣淡化,證明課堂活動形式需要立刻翻新,以給予新的刺激,激發起新的學習興趣 , 二、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小學生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 老師的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 「愛屋及烏」吧!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於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願學或不想學這位老師的課。 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 情緒的變化,要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 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並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 和表揚是出於同一個目的的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 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 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小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願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並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們應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數學的興趣,想方設法地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課堂環境如何,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於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 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工整, 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讓課堂充滿活力,讓愉快教學貫穿課堂,使教室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樂園。每節課特別注重教學情景和氛圍的設計和創造,讓學生能自然地進入數學課堂,愉快輕松地接觸數學。在教學活動中,就是有目的地把教學內容融化在說說笑笑,唱唱跳跳或游戲活動中,讓學生輕松愉快精神飽滿地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因此如果教師能在數學教學中把握好原則,注意運用生活、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採用形象多變的教學形式,就能創造一種熱氣騰騰、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使教師教活數學,學生學好數學。讓我們在「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原則的指導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實施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愉快教學,寓教於樂,以趣激樂,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內動力,使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 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㈢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以才激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作用,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趣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俗話說: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就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那麼,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下興趣盎然的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呢?下面我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故事導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而設疑則是激發學生探求興趣的有效方法。「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探索。教師要善於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這樣就能很好地,有效地引發他們的好奇和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例如,在上加法結合律的時候,上課之前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關於高斯小時候計算1+2++3+4+......+100的故事,高斯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里就算出答案了,想知道高斯為什麼算得這么快嗎?學生滿懷好奇心地看著我並回答說「想」。教師提出:「這樣繁雜的加法算式,一定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究竟可以怎樣快速計算呢?」。通過設置這個懸念,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也讓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為學好加法結合律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生活導入。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開始導入新課,學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身邊。這樣,學生在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的同時,對於數學的認識將更為深刻,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更加濃厚。
例如學習《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教師先安排學生課前開展實踐活動——去超市購物,然後將購物小票帶進課堂;課中向同伴介紹購買的物品以及單價,然後一起探索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從課前的購物實踐活動中自主獲得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興趣盎然;他們面對的不再是枯燥的加減計算,而是解決生活中現實存在的問題,探究成為學生迫切的需求。有的同學開始嘗試著利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這個新問題。一切無不表明,學生的主動探索正是源於積極的情感體驗與認知需求。在親身經歷問題的發現→提出→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積淀的對數學應用價值的感受更加豐厚。
三、復習導入。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自主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運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走入一個未知的領域,主動探尋發現。教學時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系,精心選取相關舊知,或是教師提問,或是教師出示復習題使之呈現;安排學生口答,或是獨立練習,藉此激活學生的知能儲備,引領學生主動遷移、猜想、嘗試、驗證,進而實現新知的自主建構,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又不新,難又不十分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時候,老師先帶領學生一起回憶加法運算定律。由於之前已經學過,學生很容易就會回憶起來:有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以及各自的內容,緊接著趁熱打鐵,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大膽地,自主地探尋,猜想,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會有哪些定律。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利用舊有知識猜想乘法運算定律會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當然也會有少數部分學生會回答有乘法分配律。經過這樣的復習引入,很容易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此外,由於有部分學生回答說有乘法分配律,會讓另外一部分學生產生好奇,乘法還有分配律?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四、 情境導入。
即選取一個與學習內容相關、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引領學生展開輕松的對話,藉助交流,不僅營造出愉悅的課堂氛圍,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更為重要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傾聽、觀察、判斷,了解了學生的普遍學情,並據此調整教學預案,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水平的教學流程,如此正是極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學生設計學案」「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
例如有一次老師在上圓錐的體積,她首先問學生:「如果給你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形的冰激凌和一個圓柱形的冰激凌,它們的口味一樣,價格一樣,你會選哪一個呢?」毫無疑問,學生會選圓柱形的冰激凌,因為在生活里,學生已經知道圓住形的冰激凌要多一些。通過這樣的談話,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與我們的數學聯系在一起---圓柱的體積肯定比圓錐的體積要大,那麼究竟大多少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由此可見,田老師通過談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了很好的導入。可以說此次恰當的談話為上好這一節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無論採用怎樣的具體方法,但凡成功的導入,無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的教學風格,靈活地選擇、創造性地設計導入策略。必須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啟迪性,成為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火把、開啟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
㈣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激趣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好數學的根本要求。教師可以對數學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並將問題巧妙融入課堂互動環節中,鼓勵學生對於數學問題進行積極思考,甚至可以通過大膽猜想來創新解題方法,使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思考能力大大提高,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問題的設計,,過難過易都不適合,如果問題太難,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但如果問題太過於簡單,學生很快便能夠解答出來,也不易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對問題進行合理設計,做到循序漸進。例如,以講解「圖形周長計算公式」為例,大家都知道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為:周長=邊長×4(C=4a);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為:周長=(長+寬)×2,當學生初次接觸這兩個公式的時候,可能無法理解此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此,為了讓學生對正方形以及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把握,就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並要求學生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問題之後,教師要予以學生適當的協助和指導。而在已經掌握了這些公式原理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通過舉例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具體應用於解題過程,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
㈤ 如何活躍小學數學課堂氣氛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尤其是低年級小學數學的學習,由於這一年齡段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會有一定困難。如果不積極調動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很可能會導致他們對數學產生畏難、厭倦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形成,不但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長期發展下去,還會對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我認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尤為重要。一、新問題的提出要激趣新版北師大教材就體現出了這一點,每一個新課學習總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去。
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更是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此,經過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運用恰當的手段。具體來說,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准確把握教學目標,使其切合教學實際
教學目標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是檢驗、評價教學效果和修正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並獲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三維目標,既要讓學生達到知識目標,又要讓其實現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的,而不能脫離教學實際,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出發設計教學目標,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數學的重點,突破數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從而使教學目標切合教學實際。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變「苦學」為「樂學」
數學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獲得強大的學習動力,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採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緒和興趣,變「苦學」為「樂學」。
1.巧設懸念,以疑激趣。「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引入中有動力作用,在轉折處有啟迪作用。導入中設疑、教學中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高潮迭起。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巧設懸念,以疑激趣,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2.組織競賽,以競爭激趣。小小的勝利可以滿足學生的虛榮心,教師應培養學生好勝的心理,進而使這種好勝心理逐步演變成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將學生應該理解、掌握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小小問題,讓他們進行小組競爭,從而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多鼓勵、表揚,以成功激趣。學生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於學習。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地、不斷地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導入激趣、情境激趣等,只要教師運用的方法不脫離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就一定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數學知識有些很抽象,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有些知識學習起來又很空洞,學生難以接受。基於此,運用傳統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從而將空洞乏味的數學課上得有聲有色,最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相遇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將例題內容動態演示出來:屏幕上出現張某和李某分別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連閃兩下,強調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後演示兩人一分鍾或一小時的行程,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相遇)。這種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准確科學、簡潔明了、真實可信,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其弊端,教師應學會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它,既要看到其優點,又要看到不足,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認真進行教學反思,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一名成功的教師必定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教學,而反思過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使教師的教學日臻完善。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具體來說,反思分為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反思。課後,教師要經常反思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使師生溝通更加有效,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效果。二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一方面,教師要剖析自身教學行為,尋找不足,從而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揚長避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教師要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把教學中的靈光閃現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定的理性行為,從而創造更加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完善與創新,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更多符合數學特點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美好明天。
㈦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准契合點 激趣引思 實現高效
對學生有教無類,對教學是教無定法。
要實現高效課堂,熟知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來定。
㈧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激趣的幾種方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專、經驗與知識,交流彼屬此的情感、經驗與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達到教學相長。只有在寬松、民主、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教學氛圍中
㈨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設情激趣引思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從而激發出學習興趣。那麼,在數學課堂,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建議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設疑激趣。
小學生樂於接受新奇的事物,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努力探究,設置懸念是激發興趣的有效方法。如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讓學生任意報一個數,教師馬上說出這個數能被2、3或5整除。使學生感到很驚訝,老師本領真大,這么快就能算出來!有沒有妙法呢?同學們個個都想去研究去發現。
2、兒歌激趣
兒歌讀來朗朗上口,深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學中,藉助兒歌等形式,發揮語言直觀作用,使學生易學易記。如教學大月小月時,可給學生出示兒歌:七前單月大,八起雙月大。這樣,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3、游戲激趣
小學生很愛游戲活動。為了避免單一的計算和簡單的重復,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寓教於趣,以趣促思,以思發散,並且注重全體參與。如開火車、摘蘋果、送信、釣魚、小動物找家、插紅旗比賽等,都是較好的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如在教完元、角、分的認識之後,我設一「櫃台」,上面放著許多標有價格的商品,讓學生來「買」,學生情緒高漲,百買不厭,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達到了課雖盡而余趣猶存的效果。
4、操作激趣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動手操作不但可以使學生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架起橋梁,而且適應了他們好動的特點,使他們學有樂趣。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將自己准備好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1—100),每數10根扎一捆;再一捆一捆地數(數10捆)。然後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5個十和3個一是多少?等等,同學們擺著、數著、想著、說著,教師再用記數器進行演示,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實現了由感性向理性的過渡。
5、 賞美激趣。
小學生對於美好的事物總是滿懷欣喜,樂於接近,教師要運用數學本身之美來吸引小學生喜歡數學。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先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中對稱軸不斷變化設計出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欣賞,並說說你喜歡哪一幅圖案,觀察這些圖案有哪些特點,你想設計這樣的圖案來美化生活?不斷激發學生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