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質疑能力 論文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而不斷發展。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注重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怎樣才能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質疑水平?本人在教學中嘗試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語文教學中保護小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表現出感興趣,即使是很幼稚的問題,也不要表露出輕視的態度,以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挫傷積極性。例如學習《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這一課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提出\"嘹亮的沖鋒號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這一句話中的\"嘹亮\"是什麼意思?有一些學生一邊露出瞧不起的神情,一邊把手舉得高高的要求解答。教師沒有細想,隨口說了一句:\"誰來幫助他。\"隨即點了一位舉手的同學進行解答,那位同學解答得也比較出色,老師讓同學們掌聲表揚。對這個教學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從保護提問學生的積極性方面提出了幾點看法:首先,在剛才那種情況下,對解答的同學掌聲肯定間接表現了對提問題學生的否定,提問學生的積極性受到了傷害,將會影響到他下一次質疑的積極性甚至終身提問的勇氣。其次,這種做法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間接使學生權衡\"答好\"與\"沒問好\"這兩者之間的取捨關系,鼓勵學生舍\"問\"取\"答\"。最後大家達成共識: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要謹慎處理,不可先鼓勵一百遍而後毀於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二是對學生的問題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課堂內解決不了,課外也給學生一個答復。
二、教給學生提問的要領,提高問的質量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問的例子,讓他們看譜彈琴。范問的例子可來自於課文後面的思考問題,來自老師設計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登山》一課,我針對第18自然段設計了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寫與列寧戰勝害怕、鍛煉意志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與思考討論,有的說:列寧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寫日出的美麗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說:這是作者寫作的技巧,寫列寧他們登到山頂就該往回走,山頂景色描寫有總結過渡的作用。有的說:列寧冒著生命危險過峭壁,應該要看到日出的美麗才合算。無限風光在險峰哪。有的說:這一段是對列寧戰勝害怕、鍛煉意志的贊頌。學生的解答從段的主要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寫作特點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個比較全面中肯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這一自然段的存在價值。我緊接著啟發學生:\"老師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有點冷場,接著就從剛才的回答開始思考,一部分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啟發我們去思考課文中段與文章的關系,指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法。老師小結:這一段就段來理解沒什麼難度,但與上下文聯系起來就可以顯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價值。以後我們閱讀也需要想一想,多問自己幾個怎麼樣?為什麼?從分析\"問題\"著手,逐步指導學生提問要有清楚地指向,語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與思考度。通常是從閱讀文章的普遍規律上去找問題:第一、理解的重點處;第二、理解的困難處;第三、產生疑問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視打破規律的提問,往往這些問題的含金量更高。
三、把提問的優先權交給學生
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首先要相信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把提問的優先權讓給學生。而不是想放又捨不得放,表面形式設計了學生提問的環節,而實際教學還是引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問題圈子裡轉。這樣的教學不但不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浪費學習時間。要立學生質疑的風氣必然要破教師主宰課堂提問的模式。
四、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隨著進程,問題一個一個相應地得到解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一不佔用單獨的大塊時間來解難釋疑,教學時間比較經濟;二是把問題置於各自的語言環境中,使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緊密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現於其中,訓練比較到位,比較科學。這種\"一切都在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促進。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時刻胸中有數,能夠及時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五、把學生的提問和老師備課時的思考設計緊密地結合起來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進行篩選,或通過合並使問題的歸納性較高,削枝強干,突出思考的重、難點。例如:教《再見了,親人》一課,學生學習\"小金花\"一段後,圍繞詞、句、人物表現提出了七個問題。老師並不忙於解答,而是出示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哪一個問題能夠說明小金花對志願軍有很深的感情。學生從中肯定了一個表示矛盾的問題,既然小金花是個剛強的孩子,為什麼和志願軍分別時卻哭了?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幾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問題顯然是脫離了教師的備課思考,這時教師就要具備敏銳的辨別水平與發現能力,處理得當,對教學有促進作用,對學生有激勵作用,處理不得當,可能丟掉金子,失卻良機。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質量是很高的。例如有位同學在《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課中問到一個詞語:\"火舌\"是什麼意思?我思考了一會,沒有就詞解詞,而是引導學生聯系後文的\"火網\",通過比較辨別它們不同的含義。學生聯系句子環境\"噴出六條火舌\",\"交織成一道火網\",通過畫圖、做手勢、討論等活動,體會到董存瑞炸暗堡前進道路的艱難,感受到作者用字的准確。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促使教師對原授課計劃進行了調整,卻起到了揭示人物品質的良好效果。
總之,把小學語文課堂變成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主陣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待於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夏家發、楊再隋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B. 學科網搜吧針對一些農村學校,如何在生物探究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質疑能力呢請你提出
1、選擇好角度,活躍探究氣氛
提問切入點的選擇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隨意性、形式性的提問都不能達到啟發思維的效果。教師要有的放矢地選擇好提問角度,把握契機,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應多提一些回憶性問題,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時,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問題,有助於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興趣、維持積極的思維狀態;當學生的思維處於由高潮轉入低潮時,多提一些強調性、鞏固性、放鬆性和幽默性問題,這樣可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學生非學習行為的出現。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設疑:①於無疑處設疑。可挖掘學生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激發疑問,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問無疑點,必然興趣索然,激不起探究氣氛;②於重點、難點處設疑。重點、難點是一堂課的核心、精華,此處提問,提要鉤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攻關,把難點攻破、重點深化。問無重點,如履平地,難以培養能力;③於枯燥無味處設疑。此處設疑,猶如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激發學生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好難易度,激發思維啟動
課堂提問難易要適度。提問過易,學生不用思考,引不起興趣,失去提問價值,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提問過難,不符合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生會感到高不可攀,「趕鴨子上架」,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學生思維的啟動。難易度的把握,應當是經過教師的點撥,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為宜。因此,提問設計時必須要注意三點:①有針對性。要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把問題放在節骨眼上;②要有新穎性。教師不能拘泥於教材的內容,要善於收集、總結、運用鮮明的材料與問題相銜接,有討論的餘地,使學生有發揮個性思維的空間;③有思考性。直接在課本上找到答案的盡量少問一些,能發揮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多一些。如講「動、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我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你連續磕帶鹽的瓜子時,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麼感覺?為什麼?②新鮮的魚用食鹽腌後不變質,為什麼?③家庭養花,一次施肥過多,為什麼會引起花卉萎焉?這樣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對准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調動起來。
3、設置好梯度,引導思維深刻發展
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一些能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問題,盡量讓提問有層次性、錯落性、梯度性的特點,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的思維由漸進向突進發展,時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錯落性提問的設計是教學高潮的關鍵,找准問題的切入點,力求提問過程錯落有致,一波三折,環環相扣,對知識的了解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迷惑不解到頓然醒悟,從而達到認識的升華。
4、注重挖掘輻射式角度,培養思維發散性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提問,以啟發學生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尋找與此中心有密切聯系的盡可能多的知識點,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思路、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5、控制好速度,奏響思維共鳴曲
課堂提問,必須要根據問題的難易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確定好速度。教師提出問題後,不要急於讓學生直接回答,應給學生有充足的質疑和構思時間。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拔、誘導,逐步完善知識涉及的內涵,啟發學生的思維,獲取反饋信息,特別是涉及到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疑點的問題時,可稍作停頓或變換聲調,輔助手勢、眼神、面部表情誘導學生思考,奏響思維共鳴曲,取得提問的最佳效果。
C.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隨著其年齡的增長,思維越來越開闊,在學習中開始有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善於發現、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成分,要使學生有所創新,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1、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問題的分辨能力所謂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表現為人門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在發現問題乃至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跟著問題去思考,隨著問題去解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洞察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例如三年級教材中有一則關於票方案的問題,許多學生很快可以找出兩種方案,要麼成人和兒童分開,要麼合團體票,而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學生們抓住問題,開動腦筋,想出其他辦法,比如一部分兒童與成人合團體票,而剩下的兒童還是兒童票,這樣既能使成人的票價有所降低,也能保證其他兒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後面四年級的學習中同樣出現了關於游泳的夠票問題等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會發現這與前面的知識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從而在頭腦中產生疑問,這樣會激發他們從最初的直覺思維,到進一步探究解題思路及規律,使問題意識能貫穿他們思維的始終。2、創設良好氛圍,培養質疑的興趣和勇氣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奇的事物,這和他們的求知慾有關,也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的表現。能否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表露,取決於是否有良好學習氛圍。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順應學生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使學生在積極、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培養他們質疑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從而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並沒有急於拋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輕松的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一場籃球賽,然後我選出了兩組隊員,這時學生就,說不公平,因為他們感覺二組的隊員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問他們,一組可是有所有隊員中最高的兩名隊員,比賽也不一定會輸,這時學生就分成了兩派,而最終他們發現僅憑感覺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這樣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的融於問題中,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質疑的勇氣和信心。3、設置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基礎和環境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的條件。問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引起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面臨新的,未知的知識或動作,便在頭腦中產生了『問題』並引發他們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置問題情景,來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沒有必要刻意的為問題而設計,因為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並不成熟也不穩定,教師應該設定一個大的環境,一個讓學生可以發揮的平台,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去探詢知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也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問題,往往這些問題中就包含了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們面對問題的症結所在,要根據學生的自主判斷,加以引導!
D.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關鍵詞:創設 氛圍 教給 方法 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採用先提問,再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這是不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一、為學生創設質疑氛圍1、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質疑。3、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使學生想問。學生在課堂上提不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還沒有想出來或還沒有完全想好問題,而老師卻就說出來了。可見,不是學生不想質疑問難,而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質疑問難的參與面不廣,學生失去質疑問難的機會。有的教師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往往是剛說出:「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幾秒鍾,看到沒有學生舉手發問,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質疑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質疑和釋疑,剝奪了學生質疑的機會和權力。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為每一節課設置學生質疑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並要在實施的過程中認真落實,尤其在解決了問題之後,教師千萬不可急於解決另一個問題,而要留給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進一步質疑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始終處於自覺地學,主動地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常言道:授之一魚不如授之一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更應該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和引導:1、針對課題進行質疑。如出示「比例尺」課題後,教師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等。2、針對關鍵字詞進行質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則、規律、性質、定律等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要抓住「平均分」引導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嗎?……3、在動手操作中進行質疑。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學生按照教材中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進行操作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只用一個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4、在問題解決後進行質疑。當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學生可自我質疑: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5、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質疑。如在學完「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後,學生知道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在球賽中,記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寫成3:0呢?6、在產生認知沖突時進行質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舊知識產生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這種沖突進行質疑。總之,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從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同時,我們教師要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教師在關鍵時刻要扶一把,送一程。採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台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並進而達到問的巧,問的精,問的新,問的有思維價值。還要讓學生明確質疑問難必須勤學善思,有創見;認真觀察,善比較。三、培養習慣,使學生「好問」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1、激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於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後,許多學生囿於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教師激疑:還有與課本不同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並先後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將梯形分解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 2、導疑:所謂導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後,你會想到什麼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麼在「商不變的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趣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雲,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3、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教師要抓住典型,樹立榜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
E. 如何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的質疑能力小課題中期報告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版況的具體權措施來完善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F.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我們的課堂教學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自然應該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勇於提出疑問,從而更加深刻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但是,我們日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敢問,不好意思問,不知道怎麼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勇於質疑,積極提問,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熱愛思考,善於質疑的習慣。那麼具體到我們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第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足夠的安全,可以盡情的輕松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要努力拉近師生距離,創設一種民主、自由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廣泛交流。讓教室成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為師生心靈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樂園。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力爭合作,自覺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比如在奇數與偶數的區別這個教學環節中,問: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很顯然:這要看選擇怎樣的標准,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答案。
(1)7與眾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數,而7是奇數;
(2)10與眾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數,而10是兩位數;
(3)2與眾不同:理由是其他數都大於3,只有2小於3;
……
上述問題,學生大都能找到一種以上的答案。學生不再是一個依賴老師的模仿者,每個學生都經過獨立思考,因此,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集體研討的力量
教師要親切自然,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並積極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同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課堂里往往出現這樣情況: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有誤,有些學生更急不可待,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來,我來」,「我,我……」此時,發言的學生往往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緒低落。因此,就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養成傾聽別人說完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學習。
(三)給學生充分思考與表達的機會,教師不輕易下結論。
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評判,讓學生充分的說,避免學生剛剛出現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熄滅。到最後,才與學生一起探討其中的答案,並使學生明白思考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可見,教師延遲判斷會讓學生感到安全,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勇於表現自我,並逐步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質疑意識。
第二:充分激發、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可老師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就是不問,即使不會也不問。其實是學生對困惑既想提問但又害怕「出錯」,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批評。所以學生習慣於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向教師質疑。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對學習的興趣。我們應創設一個能讓學生積極質疑的情境,讓學生熱愛質疑,讓學生將內心的問題與疑惑說出來,以利於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不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不理解的問題,更要引導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獨特見解,還要對課本知識,教師教法大膽質疑。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看課本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後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有一位學生就提出:「為什麼課本上是用兩塊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成一塊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它的計算面積公式,如果用一塊三角形行嗎?」我抓住學生這個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運用「商不變性質」教學有餘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教學重點是對余數的理解。教學例題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學生計算後,發現余數不一樣,出現了疑問,余數到底是多少,全班展開討論,最終利用「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還原,得出結論余數是100。為什麼不是1呢?教師適時點撥,原因是利用商不變性質時,將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相同倍數,同時,余數也被縮小了相同倍數,應該把最後餘下來的數乘以縮小的倍數得出余數。通過質疑、釋疑,學生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第三:為學生的質疑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提出問題,積極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體現。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不要擔心問錯,怎麼想就怎麼問。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學會質疑。例如: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幣、瓶蓋、在紙片上畫出的圓、細繩和直尺等及學生自帶的材料。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想了一會,學生自言自語地說:「用什麼方法測周長?用什麼工具呢?」當學生用細繩測量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時,感到不方便,學生便疑問頓生:「是否還有其它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呢?怎麼測呢?」……
第四:豐富質疑方式,自我質疑和集體質疑相結合
(一)集體質疑
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時候質疑時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創設小組互動情景,有利於消除這種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既提倡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也提倡小組合作提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質疑的能力。
(二)自我質疑
學習的過程是個再創造過程。它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研究,不斷的完善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反思。反思既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創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以學生自問的形式作為結尾。問:「我今天懂得了什麼新知識?」「還有什麼困惑?」
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和升華了新知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第五: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質疑
(一)教師示範,使學生善於提問。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絕非一日之功,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首先,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精心設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集體討論中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其次,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提問方法加以示範和指導。如在學《正比例解應用題》時,怎樣判斷是否成正比例,例題中有這樣一句「照這樣計算」可提問「是怎樣計算?什麼意思?」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老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從而能夠在後續學習中更好的提出問題。
(二)學以致用,讓學生嘗試質疑
學生日常學習中常常會有各種不解和困惑,這就是疑問,是學習新知過程中的困難,此時教師要啟發引導,讓學生直面困難,嘗試質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問題;定范圍提問題及調動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總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我們應該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充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鼓勵學生將這種能力應用於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之中。
G.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課題研究方案
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案例闡述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養的多條途徑。主要是從氛圍營造、課題解讀、生成資源、關鍵點、生活實踐這五個方面來展開論述。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質疑能力 好象有這么一個規律,孩子年齡越是小,越是會提問題。在他們的頭腦里,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卻逐漸消失了。有一次是外出聽課,教師說到:「駱駝閉上了鼻子和眼睛」。竟沒有一個同學提問:「鼻子怎麼可以閉呢?駱駝是怎麼閉上鼻子的?」課堂按部就班地上了下去,有條不紊,波瀾不驚!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其實孩子是最會提問的,而現在學生變麻木了,變成專裝知識的容器,主要是教育忽視學生的質疑精神的培養的結果,這是中國式教學的最大弊端。我們需要創新人才,但沒有質疑就沒有探究,更談不上創新。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的頭腦里經常有疑問產生,就會促使他去探究,去思考,去聆聽,去解決問題,學習就會變得非常主動,這是創新性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素質。質疑是任何創造的最初的起因,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里,一定要真正地把質疑的權力還給學生!下面我結合近兩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談談我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學相長」,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有一次上課中,我讓同學們談談對萊特兄弟中哥哥的話的理解,有一個同學的觀點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說:「這句話說明了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聽了立刻面對著全體同學說:「這句話難道是講人都是有缺點的嗎?你們同意嗎?」其它同學順著我的話意表示不同意。但接下來我再問有誰補充?教室里卻一片沉默,沒有人再舉手了。其實後來想想那個同學的觀點也有道理,我不應該如此簡單粗暴地當堂否定,使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遠了。現在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意努力營造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融洽關系,尊重和聆聽課堂上學生產生的各種想法。在放給學生看高聳入雲的華山時,有一學生說他看上去華山並不高,我讓他說理由,然後和他一起分析了華山到底高不高。當我讓學生讀「蜜蜂,馬,北極熊,燕子」的詞串時,一生舉手說他想提問: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北極熊不會凍死?我贊同他的問題,並讓生生互助解答,學生們都說得非常好。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初讀文本提出要求——質疑的起點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學生在剛接觸一個陌生的文本時,問題是最多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在這樣一個學習的臨界點上,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激疑還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在高年級學生做課文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文旁必須提一到二個問題,然後帶到課堂內交流。一開始,學生們不太會提,有的問題提得太淺顯,有的問題太不著邊。慢慢的,通過交流,評價和引導,學生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思考價值了。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時,我的學生就提了如下問題:1.寫第二自然段多餘嗎?2.同學們為什麼會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3.為什麼說那圓木棍功德無量?4.為什麼劉老師故意把風箏一撒脫手,而且要親自去追風箏?5.為什麼作者會稱風箏為「理想的風箏」?6.劉老師在送風箏上天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課堂中,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朗讀體會,產生的感悟精彩獨特,課堂效果非常顯著。在我上一年級課文《螞蟻和蟈蟈》時,我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說說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發言踴躍,問題提得也非常多。其中有一個精彩的生成,一生問:「為什麼寫螞蟻和蟈蟈,而不寫另外兩種動物?」另一生馬上接下去描述了另外一個也是螞蟻和蟈蟈的故事,主題和本文是類似的,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上本課時就更感興趣了。三、有效利用生成資源——質疑的關鍵學起於思,緣於疑。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表現。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提倡多問,能培養學生不迷信書,不迷信教師的敢說敢想的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敢疑,敢問,敢駁,發揮他們的創新潛力。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預設之外的生成往往閃爍著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如果能有效抓住這個資源進行引導,往往會帶來教學的精彩。上《我是神舟號》時,我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導入。故事一講完,一生問:「老師,嫦娥身邊的玉兔是怎麼到天上的?」我說:「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課文中找找看,下面一起聽課文錄音。」可錄音剛一結束,那個同學又叫起來,「老師,課文中沒有說到玉兔。」其它同學也紛紛附和。學生愛提問是好事,為什麼不能化上一點時間來對待這個問題呢?何況,課文插圖上有玉兔,文中沒有,提問也很正常。於是我接下來就讓小朋友們發揮想像力來說一說玉兔是怎麼有的。交流異常熱烈,涌現了許多精思巧想。「玉兔是嫦娥在人間養的,嫦娥上天了,就也把它帶上去了。」「玉兔喜歡嫦娥,就到她身邊了。」「玉兔有一天出來玩,跑著跑著到了月宮,就不回去了。」「玉兔是天上的仙兔,有一天,嫦娥和天蓬元帥到人間遊玩,天蓬元帥追趕玉兔,玉兔就逃到了嫦娥身邊。」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說得好,課堂精彩迭出。我們要善待學生的提問,有的問題看似無聊或無關,仔細一想挺有道理,我們千萬不要輕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奇思異想」,這樣他們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問題也越來越多。 四、抓住課文關鍵設疑——質疑的途徑每一篇課文都有其靈魂,或我們稱之為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突破這一點,教學就是成功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這個關鍵點讓學生進行質疑,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和水平,同時也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刻。比如,《最佳路徑》一課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各個葡萄園主雖然苦心經營,在路邊大聲吆喝,卻很少有人停下車來購買;而老人無力管理,讓遊客自己採摘,結果卻門庭若市,第一個賣完。」這兩種現象之後,可以讓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會產生這兩種不同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兩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由此更深入地帶動學生去學習體會,最終明白「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可貴性。 我在《天鵝的故事》一課教學時,上到中途,一學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覺得這只老天鵝太傻了,它幹嘛這么做,這么做有可能要死掉的呀!」這個問題出乎了我的意料,細想卻很真實,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眾」的想法,這對於理解老天鵝的行為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我沒有草率地否決,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普通人確實會不會這么做,但佔少數的「英雄」往往在特殊的場景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他們的不怕犧牲、頑強奮斗的勇氣往往會感染周圍的一大批人,投入到當時的戰斗中去。老天鵝,就是在當時的困境中的這樣一位英雄。這樣的解讀,使學生對「老天鵝」這一「英雄形象」的認識更真實更到位了。這個問題是學生生成的,但之後我想,在這種關鍵的地方,就應該創設這樣一個矛盾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質疑和深思,並通過矛盾的解決最終加深對文本的解讀。 五、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一次課前,剛走到教室門口,就聽見鬧哄哄的。孩子們一見我,就哇哇地向我報告誰誰吃螞蟻了,誰吃了幾只螞蟻……一個個小眼睛發亮,小臉發光。於是我就勢利導,以輕松的口吻和他們聊起了螞蟻,先請那幾個敢於吃螞蟻的學生站起來說說吃後的感受,再問他們怎麼會想到吃螞蟻的,接著讓他們說說對螞蟻還有哪些了解?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同學們思維極其活躍,交流得很好。提了許多問題:螞蟻到底能不能吃?螞蟻吃到肚子里會不會動?螞蟻是用什麼和朋友說話的?最後讓學生把剛才交流的內容,或自己還沒來得及說的寫下來。無疑,這次寫話是成功的。寫話內容中,呈現了更多的問題:「螞蟻是怎麼吃東西的呢?螞蟻怎麼這么小呢?所有的螞蟻難道都這么小嗎?」「為什麼螞蟻能吃呢?螞蟻喜歡吃什麼呢?螞蟻的家在哪裡呢?」「下雨的時候,螞蟻會到洞里去。如果找不到家的話,它就會躲到一個角落裡。你知道它為什麼會躲到角落裡嗎?」從中可見學生的思維是多麼開放,多麼靈動,多麼富有想像力呀!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這樣更保持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心,為以後不斷地探索世界提供了動力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麼』,並且通過思考找到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因此,我們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把保持學生對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質疑水平。
H.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內曾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專生知識並不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離開了批判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批判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學生對最終答案的理解和記憶,很少注重對學生批評質疑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僅是對教師和書本思維的一種復制,很少敢於對教材的內容和方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非常注重對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這種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質疑思維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學科。
I.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科學小學教師論文
小學生隨著其年齡的增長,思維越來越開闊,在學習中開始有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善於發現、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成分,要使學生有所創新,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問題的分辨能力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表現為人門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在發現問題乃至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跟著問題去思考,隨著問題去解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洞察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例如三年級教材中有一則關於買票方案的問題,許多學生很快可以找出兩種方案,要麼成人和兒童分開買,要麼合買團體票,而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學生們抓住問題,開動腦筋,想出其他辦法,比如一部分兒童與成人合買團體票,而剩下的兒童還是買兒童票,這樣既能使成人的票價有所降低,也能保證其他兒童買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後面四年級的學習中同樣出現了關於游泳的夠票問題等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會發現這與前面的知識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從而在頭腦中產生疑問,這樣會激發他們從最初的直覺思維,到進一步探究解題思路及規律,使問題意識能貫穿他們思維的始終。
2、創設良好氛圍,培養質疑的興趣和勇氣
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奇的事物,這和他們的求知慾有關,也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的表現。能否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表露,取決於是否有良好學習氛圍。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順應學生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使學生在積極、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獨立見解,培養他們質疑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從而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並沒有急於拋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輕松的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舉行一場籃球賽,然後我選出了兩組隊員,這時學生就抗議,說不公平,因為他們感覺二組的隊員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問他們,一組可是有所有隊員中最高的兩名隊員,比賽也不一定會輸,這時學生就分成了兩派,而最終他們發現僅憑感覺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這樣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的融於問題中,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質疑的勇氣和信心。
3、設置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基礎和環境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的條件。問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引起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面臨新的,未知的知識或動作,便在頭腦中產生了『問題』並引發他們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置問題情景,來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沒有必要刻意的為問題而設計,因為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並不成熟也不穩定,教師應該設定一個大的環境,一個讓學生可以發揮的平台,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去探詢知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也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問題,往往這些問題中就包含了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們面對問題的症結所在,要根據學生的自主判斷,加以引導!
J.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要改變教師滿堂灌、滿堂問、唱「獨角戲」或幾個「能說」的學生占據「舞台」的傳統弊端,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當「演員」,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當他們和教師感情融洽時,覺得你什麼都好,也愛上你的課。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願意聽。因此,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語表揚,甚至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關懷的注視、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肯定的手勢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對於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一旦他們積極爭取提問題時,教師則要盡可能優先讓他們發言,即使提出的問題不夠准確或價值不大,也要以真摯的情感予以熱情的肯定和表揚,以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決不講:「XX同學今天也學會提問題了。」「想不到XX同學今天有進步了」等這類明褒暗貶的話語,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挫傷他們的進取心。建立教學過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就會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心理負擔,使他們敢於質疑。
3、舉行競賽活動。經常性地舉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一比,誰的問題好又多」,來評定小組或個人的競賽成績,教師再適時給予鼓勵,學生就會在激烈的競賽氛圍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種心理負擔,形成大膽質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