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❷ 文教版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誰有 給我一些 謝謝
圖形的放大或縮小
?
第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4-86頁例1,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意義,能理解圖形的放大或縮小。
2.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放大或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方法。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具、學具准備】
相關圖片、課件、方格紙、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學校教學樓圖片或者學生照片,然後定格在2~3組圖片,將幾組圖片放大和縮小。
2.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圖片放大了和縮小了)
3.舉例:你能舉出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遇到圖像放大和縮小的問題嗎?
4.教師小結,揭示課題。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圖像放大和縮小的問題,如修建房屋和橋梁、修建公路和鐵路等都需要先把物體繪在圖紙上;同學們寫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進行縮小(課件演示);科學家在觀察很小的微生物時也要用放大鏡,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把他們放大再記錄下來(課件演示),看來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索「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例1圖片,同桌互議:兩張圖片有什麼相同或不同?
學生:這是兩張大小和畫面都完全相同的圖片。(板書:形狀相同,大小相同)
教師:用課件演示進行驗證。
(2)同學們去過XX動物園嗎?讓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動物園吧!
課件演示:XX動物園,最後定格在大象圖片,變成兩張大小不同但畫面相同的圖片。
教師:觀察這兩張圖片,你又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議一議。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今天我們學會了什麼?這些知識可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1.課堂活動:課堂活動第1、2題。
強調第2題:物體的位置沒變,但由於觀測點變了,所以它的方向及角度會發生改變,一定要注意。
2.練習:練習二十第1題。
四、拓展(課件展示)
議一議:某一物體所在的方向和距離確定,畫出的幾幅十字坐標圖肯定一樣大。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
五、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總四十六課時
第2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9頁例3, 練習二十第2、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十字圖上表述物體的位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2.通過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十字圖上表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你們知道怎樣確定物體的位置嗎?
學生:知道物體的方向和距離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師:如何按比例尺在十字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呢?
學生:①確定觀測點,以它作為十字圖的交叉點;②畫出十字圖,縱、橫軸的長短比例要適中,標出箭頭,方向和觀測點,圖的下方要標明比例尺;③確定方向;④按比例尺將實際距離換算成圖上距離;⑤量出距離、描點、標示。
注意:學生談方法的時候不一定一一列舉,談到要點就可以了。
2.揭示課題並板書。
教師:在現實生活中,不光要知道如何畫物體位置的方法,常常還需要在平面圖中會看圖,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識圖能力。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確定物體的位置(二)
二、教學新知
1.教學例3。
(1)課件出示例3:以學校為觀測點,根據圖上距離和所標注的角度填表。
(2)學生搜集信息:觀察十字圖及對話框等。
(3)反饋學生信息的搜集情況。
教師:說說你從圖上了解哪些信息。
(4)學生獨立測量出准確圖上距離,根據比例尺算實際距離完成表格。
地 點方 向圖 上 距 離實 際 距 離
移 民 新 村東1.5cm750m
舊 碼 頭
大 柱 村
(5)同桌互議:說一說你是如何識圖的?
(6)反饋評價,強調方法。
強調:圖中比例尺的意義。(圖中出示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表示的意義一樣)
根據標注的角度說方向
2.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95並小結。
板書:識圖方法→方向、量圖距、算實距
三、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1.練習二十第2題。
要求:讓學生獨立測量,計算,填表,再集體交流、評價。
2.練習二十第3題。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後,再集體反饋、評價。
四、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確定物體的位置要注意:首先要找准觀測點確定好方向;第二要准確測量出偏離的角度;第三要利用比例尺准確計算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第四標注要清楚。
板書:
學生:圖片的大小不同。
學生:從左往右觀察,圖片在變小;從右往左觀察,圖片在變大。
……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課件演示驗證:兩張圖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3)教師小結。
教師:同學們,剛才你們觀察到第一組圖片是兩張大小和畫面都完全相同的圖片;第二組是兩張都是同一隻大象的圖片,但兩張圖片的大小不同,一張是另一張縮小的圖片。非常棒!
教師板書: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2.動手操作。
(1)擺正方形。
我們用火柴棍來擺一擺正方形,要求每個同學擺出兩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擺好後仔細觀察,同桌互議,兩個圖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擺出的兩個正方形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2)課件出示:房屋圖和六邊形圖。
教師:這里還有一位建築家,將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房屋建築上來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教師:觀察這兩組圖形的形狀怎樣?從左到右圖形是怎樣變化的?反之,從右到左又是怎樣變化的?
(3)總結提煉,揭示概念。
教師:圖形放大或縮小時,形狀相同、大小不同。(板書)
3.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前幾組圖形:找找放大或縮小的圖形?為什麼?
(2)舉例:生活中圖形。
(3)欣賞:課件展示生活中圖片。
4.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P82~83頁。
5.教學小結。
教師:學到什麼知識或收獲?
三、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練習十八第1、4
板書:
札記:今天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同學們對這很有興趣,課堂效果很好
總四十二課時
第2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6-87頁例2, 課堂活動第4、5題,練習十八第2、3、5、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放大或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像放大或縮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或縮小的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難點】
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或縮小的圖形。
【教具、學具准備】
方格紙、投影儀、火柴、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回憶,揭示課題
圖形放大或縮小時,有哪些變化;有哪些沒有變化?
(揭示課題並板書)
二、合作交流,學習新知
1.教學例2。
(1)投影儀出示例2:理解題意,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圖。
(2)學生動筆嘗試畫一畫圖1,教師巡視。
(3)學生板演,集體評議。
教師: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4)學生獨立完成例2的圖2、圖3,相互評價。
(5)評講反饋。
教師強調:把長方形的長和寬都縮小為原來的12,就是把長方形的長和寬都縮小2倍。
2.小組討論,明確畫法。
(1)小組討論在方格紙里畫圖的步驟。
教師:按要求在方格紙里畫圖,我們應該按怎樣的步驟畫呢?四人小組議一議。
(2)反饋討論情況,明確畫法。
①弄清楚是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②確定圖形每條邊應畫多長。
③確定圖形在方格紙中的位置。
3.規范操作,強化畫法。
課件演示:按以上步驟示範畫出相似圖形。
教師: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相似圖形時,首先要認真審題,然後再按要求將原圖形各邊放大或縮小規定的倍數。
4.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第4、5題。
5.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三、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1.練習十八第2、3題。
強調:第3題要突出相似,注意各邊的關系。
2.練習十八第5題。
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相對位置不變」的意義。
3.課外拓展:練習十八第6題。
用計算機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再將它放大或縮小。
四、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或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疑惑?
總四十三課時
比例尺
?
第1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2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九第1、3題。
【教學目標】
1.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運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准備】
中國地圖、螺絲帽的放大圖、尺子、格子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激趣設疑。課件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再依次點擊,出現一組大小不同的地圖平面圖和國旗平面圖。
教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教師:我們可以把地圖和國旗畫在紙上,同樣也可以把我們的住房縮小後畫在紙上,這是幾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時,一位售樓先生給我推薦了兩套住房 (課件出示),可是他只給看了一下圖紙,我買房的標準是想要面積大一些,我想請同學們幫幫我這個忙,好嗎?
學生1:建議購買第二套。
學生2:建議購買第一套。
學生3:我也同意購買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標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學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應該購買第二套。
2.揭示課題。
教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了,目前還不能幫老師確定到底購買那一套住房。那麼,住房平面圖與實際的房屋之間有什麼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比例尺)
二、動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實際距離」的含義。
教師:同學們已經動手測量出我們教室地面長9米,寬6米。
教室長9米,寬6米就是實際的長度,即實際距離。(板書)
2.「圖上距離」的含義。
教師:現在老師就請你們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將教室佔地的平面圖畫在老師發給的邊長為1cm方格紙上。
(1)電腦出示學習要求:①確定圖上的長和寬;②個人獨立作出平面圖(方格邊長是1厘米);③寫出圖上的長、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並化簡。
(2)學生自主設計教室的示意圖,師巡視並指導。
(3)投影儀展示學生設計方案、思路。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長
寬
學生1: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100倍,圖上的長就是9厘米,寬是6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教室的平面圖。
板書: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教師: 9厘米和9米的單位不同,不能直接化簡,必須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得到1∶100。這里的1∶100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1格表示的1米,即100厘米。
學生2: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200倍,圖上的長就是4.5厘米,寬是3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教室的平面圖。」
板書:
4.5厘米∶9 米=4.5∶9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4)明確:設計的示意圖長、寬就是畫在方格紙上的距離,即圖上距離。(板書)
3.認識比例尺。
我們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存在著一種倍數的關系,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比例尺。
教師: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叫做比例尺嗎?比例尺是誰與誰的比?怎麼求呢?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三、結合圖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學例2:看一看,議一議。
課件出示例2(1)主題圖:這張三峽庫區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麼意思?
(1)同桌互相說一說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麼意思?
(2)學生回答。
(3)小練習:說一說比例尺1∶25000000和200∶1分別表示什麼意思?這2個比例尺又有什麼區別?
明確:1∶5000000是縮小比例尺,10∶1是擴大比例尺,縮小比例尺前項是1,擴大比例尺後項是1,圖距與實距的單位是相同的。
(4)介紹數字比例尺。
教師:1∶5000000,10∶1,1∶25000000和200∶1這些比例尺都是用數字表示的,我們把它叫做數字比例尺。
2.認識線段比例尺。
課件出示例2(2)主題圖:比例尺 表示什麼意思嗎?
(1)同桌互議。
(2)學生回答。
(3)介紹線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教師:象這樣用線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線段比例尺,表示圖上1cm,相當於實際的10m。如果我們量出了圖上小紅家到學校的長度是11厘米,怎樣算出實際距離呢?怎麼想的?
3.線段比例尺與數字比例尺的相互轉化。
4.指導學生看書並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課堂活動:第1~3題。
2.練習:練習十九第1~3題。
五、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或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疑惑或不懂?
2.教師總結:
(1)比例尺是一個比,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倍數關系,其結果不應帶計量單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時,前、後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單位,否則比例尺無意義。
(3)比例尺前項化簡為1,是將實際距離縮小;比例尺後項化簡為1,是將實際距離擴大。
3.驗證:能否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幫老師選擇A套房子面積大還是B套房子面積大?說說你的理由。
六、教學板書
札記:通過今天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正確的描述各種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
總四十四課時
第2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3-94頁例3、例4,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九第4~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注意計算過程中的單位處理。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應用比例尺進行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換算。
【教具、學具准備】
尺子,1∶6000000的中國地圖,幾幅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圖或地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舊知。(課件或小黑板出示)
(1)比例尺1:6000000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在這幅圖上1厘米的距離代表實際距離()千米。轉化成線段比例尺是()。
(2)把千米數化成厘米數,就是把千米數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即是原數的()倍,把厘米數化成千米數,要把厘米數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即是原數的()分之一。
(3)某一種零件的長度是8毫米,畫在圖紙上的長度是4厘米,那麼這張圖紙的比例尺是()。
2.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師: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麼?
學生:(1)寫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2)統一這個比的單位,去掉單位後化簡成前項是1或後項是1的比。
3.談話引入新課,揭示課題並板書。
(1)引入課題。
教師:同學們都會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求比例尺了,但是,如果知道實際距離和比例尺,又該怎樣求圖上距離呢?
(2)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1)課件出示例3:兒童樂園平面圖,讓學生認真觀察,並搜集信息。
(2)反饋學生搜集到的信息。
教師: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這幅兒童樂園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於……
(3)提出問題(1):兒童樂園中的長方形碰碰車場的實際長40米,寬是20米,求它的圖上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教師:該怎麼求?先想一想,再獨立完成。
①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②反饋評價,教師板書。
學生1:我是用倍數關系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倍。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學生2:我是用分數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圖上的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學生3:我是用比例尺的意義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於實際距離20米。
板書: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於實際距離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4)教師小結方法,強調注意事項。
方法: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教師板書)
強調:單位要統一。
(5)教師提出問題(2):圖中旱冰場的長2.5厘米,寬1.5厘米。旱冰場實際佔地的面積是多少?
①小組討論,感知方法。
討論:能不能依據圖上面積按照比例尺來進行實際面積的換算呢?為什麼?
②集體評議,明確方法。
明確: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長度單位的比,不是面積單位比,所以不能用圖上面積和比例尺求實際面積。
板書: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③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④反饋評價,明確關鍵。
教師:關鍵是要先求出旱冰場實際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實際面積。
2.自主探索,教學例4。
(1)課件出示例4,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嘗試完成。
(2)反饋評價,注意學生解決問題思路。
(3)練習:獨立完成「想一想」。
3.指導學生看書例3、例4。
4.教學小結: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學生1:……倍數關系……
學生2:……分數關系……
學生3:……比例尺的意義……
教師: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方法很多,關鍵是要注意單位,找准問題,明確所求。(板書:統一單位、看清問題)
三、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1.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
先讓學生動手測量,按規定的比例尺畫出教室的平面圖,獨立解答。並讓同學說一說,怎樣用「」在圖上標出自己的座位才更准確?這個難點可以通過全班交流,並給予必要的指導。
(2)課堂活動第2題。
要求學生拿出自備的中國地圖,並指導學生量出圖上距離,找出比例尺。老師巡視進行指導,全班核對後,再進行交流:談談自己是怎樣理解的?
(3)課堂活動第3題。
提出問題:怎麼相差這么大呢?
首先,要求學生拿出中國地圖,量出成都到重慶的圖上距離,獨立解答,然後讓學生在計算後進行評價和反思。組織學生議一議:哪些方面相差大?相差為什麼這么大?全班交流解決。
2.練習:練習十九第4~6題。
四、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
札記:使學生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的方法,並能解決有關問題。
總四十五課時
物體位置的確定
? 第1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8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2題,練習二十第1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知道物體的方向和距離,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能用方向與距離來准確描述物體的位置。
2.能根據物體的方向、距離和給定的比例尺畫出十字坐標圖。
3.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方向與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根據物體的方向、距離、給定的比例尺畫十字坐標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位置與方向。
教師:以前我們學習了有關位置與方向的知識,請回憶一下,你對這方面有哪些了解?
學生1:上、下、左、右、前、後。
學生2: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學生3:第幾行、第幾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2.課件出示坐標圖,辨別八個方位。
教師:我們一般把正北偏東45度稱為東北方,把正北偏西45度稱為西北方,依次類推就有西南、西北。
3.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課件展示:
(1)神州5號飛上了太空,開辟了我國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2)神州6號取得了第二次載人航天的巨大成功。
教師:火箭發射成功了,當楊利偉或費俊龍、聶海勝他們乘坐的返回艙安全著陸時,是不是我們的工作人員要滿世界去尋找他們呢?
教師:他們有自己的著陸點,科技人員已經預算好的,這是科技領域里確定位置的例子。生活中也有確定位置的例子:確定咱學校的位置、確定你家的位置、在地圖上找重慶的位置、和小夥伴下棋時確定棋子的位置、甚至海戰中確定艦艇的位置……。
板書:物體位置的確定。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例1:怎樣確定位置?
教師:郵局和小食店到學校的距離相等。它們在同一個地方嗎?為什麼?
學生:只知道距離,不能確定位置。
教師:商場和小食店都在學校正東方向,它們在同一個地方嗎?為什麼?
學生:只知道方向,不能確定位置。
(2)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師: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同桌議一議。
學生:知道物體的方向和距離,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師板書: 方向距離
2.教學例2。
出示例2:小明家在學校的正北方向300m處,小輝家在學校東南方向500m處。按給定的比例尺畫圖。(1∶20000)
(1)學生搜集信息,並理解題意。
(2)確定同學家的位置。
教師:你能確定出幾個同學家的位置嗎?為什麼?
學生:因為幾個同學家的方向和距離都知道了,所以可以確定他們家的位置。
教師:學校西北、東南方是指的什麼?比例尺1:20000表示什麼?
(3)根據物體的方向、距離和給定的比例尺畫出十字坐標圖。
教師:如果要把他們家的位置在十字圖上表示出來,該怎麼畫呢?
①引一引:找准方向。
要求學生跟著教師一起畫一個十字圖,告訴學生,十字圖的交叉點就是觀測點。
注意:縱、橫軸的長短比例要適中,要標出箭頭、方向和觀測點,圖的下方要標明比例尺。
教師:你認為在十字圖上先確定小明家的方向還是距離?
教師:你能一下子就標出小明家離學校300m的距離嗎?應該怎麼辦?
②做一做:小組活動,確定距離。
分組討論:怎樣運用比例尺計算出在圖上的距離?小組合作標出兩個同學家的位置。
③說一說:小組匯報交流。
A、投影儀展示各組繪制的十字圖,集體進行評議。
B、你們組認為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麼?怎樣確定?
(結合匯報,教師在黑板上標出小明家、小輝家的位置。強調:在量圖上距離時要以觀測點為零起點)
(4)指導看書並小結。
教師板書:
方向:觀測點→十字圖→定方向
距離:換算→量距離、描點、標示 總四十七課時
第3課時
?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0頁例4、例5,課堂活動第1、2題,練習二十第4、5題。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並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使學生初步能從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事物,發展空間觀念。
2.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繪制簡單的線路圖。
3.讓學生學習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判斷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練習描述簡單的路線圖。【教學重點】
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並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對不起 輸入內容抄過長度限制 輸不進去
❸ 小學名師剪紙教學設計有嗎一節課的容量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剪紙的方法和步驟;提高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運用不同的手法剪出窗花。
3、情感與態度目標:喚起並激發學生對民族剪紙藝術的熱愛,繼承並發揚民族藝術,讓學生從小培養對民族剪紙的了解和興趣,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提高對形式美的認識和感知、創造美的能力培養。
教學重點:通過練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剪紙的剪、刻的基本技能技巧。
教學難點:對剪紙藝術的信心與興趣,剪紙外形設計 。
教具准備:示範作品、各種規格的彩色紙、剪刀、刻刀,訂書釘。
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大家知道我手裡拿的是什麼嗎? (剪紙) 剪紙:剪紙是我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你能說說我國的民間藝術還有哪些嗎?讓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有陶瓷、泥塑、布藝、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燈彩、吊飾、木刻 、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 這些民間藝術品,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今天我們就學習這其中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剪紙》
一、 情境創設:
(掛圖)出示紅「雙喜」字。
師:這個字,大家熟悉嗎?(熟悉)太熟悉了!這個「喜」字,也是老師帶給你們的祝福:願你們每一天都喜笑顏開!這個字誰會剪?(總結學生的方法)現在請用大家用最短的時間,最巧的手, 把這雙喜剪下來,好嗎? (學生剪,老師巡視指導)
(創設剪「雙喜"這樣一個情境,激起學生活動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感興趣,都躍躍欲試,渴望自己動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師:剪好的同學,請把雙喜舉起.(看一下)很多同學都已剪好,而且很漂亮!誰願意說說你是怎麼剪的?
老師歸納步驟::對!可以先把紙對折,畫上線,再剪. (折疊、畫線、剪裁)。因為喜也是軸對稱圖形, 對折一次,畫上一個喜再剪下;對折兩次只要剪喜的一半就可以了 。(生答師演示折疊雙喜,以及喜字的其它形式。 板書:剪紙的折法:1.對稱折)
(通過教師演示雙喜的折疊過程,形象生動,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
探索活動: 仿例製作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另一張紙,看下一幅圖(蝴蝶),按照剛才的三個步驟,動手在自己的紅紙上剪剪看,能不能得到這個蝴蝶的圖形.老師將取優秀的作品展示. (師巡視指導學生製作)。
作品展示:老師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評析,將優秀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在黑板上畫出各作品對稱軸.(很好!這是對折兩次剪出的兩只蝴蝶:這是對折這一次得出的一隻蝴蝶。)
二、 體會設計思路:、
師:人的智慧是無盡的,簡單的事物里往往蘊涵著不平凡.我教同學們幾種折法:(板書:2.三角折 :3.四角折 4.五角折 5.六角折)(如:五角折 ①將方形色紙對角或對邊對折,要折整齊。②把折好的紙再平均分五等分折。要注意這樣折好很重要。 ③在折好的紙上畫上簡單的花紋,花紋的線條要接連。把要剪去的地方畫上記號④按照紋樣剪出,小心揭開,美妙的圖案出來了)。
小結:窗花剪法的步驟;特別要注意什麼,看圖講述。
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試試在這張基礎上,你能剪出什麼圖案?比比看,哪位同學的思路更獨特、更有創意! (生剪師巡視)
(生上講台講述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沒想到同學們有這么多種不同的剪法!真了不起!剪紙可以有多種剪法,折疊的次數多,要畫的線、要剪的線就會少一點.但不管哪種剪法,能創作出好作品就是好方法。
剪紙的分類 :
1.剪紙從地域上分:可分為北方剪紙和南方剪紙。因此,各地區,各民族的剪紙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出示掛圖 北方剪紙:以粗獷豪放,造型簡練著稱。南方剪紙:以構圖繁茂,精巧秀美聞名。)
2.剪紙按製作方法分類:主要有剪紙和刻紙(出示工具剪子、刀子。)
3.剪紙按色彩表現分類:主要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圖片)
三、了解「窗花「
很久以前,人們就用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剪出精美的圖案點綴和美化著生活。咱們總是到過年時,家家窗戶上都貼出用彩紙剪出的圖案,貼到窗戶上,俗稱「貼窗花「。這就是剪紙迎春的風俗,它寄託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窗花」的圖案花樣很多,有花卉、鳥獸、蟲魚及圖案紋樣等。它既有畫意,又有裝飾趣味,很受群眾喜歡。
(掛圖:這些剪紙還都有它獨特的意蘊在裡面如:連年有餘、喜鵲登梅、喜上眉梢、富貴吉祥、花開富貴、花好月圓、吉慶有餘等等、、、、、、)
這些窗花都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充分表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四、創作設計:(刻紙練習)
師:用剪子剪紙我們都嘗試了,那麼,咱們用刀子練習一下刻紙好不好! 下面同學們自己用刀子刻一幅剪紙作品吧。(事先准備好刻紙樣稿工具)
師:好!老師期待著更多精彩的作品!每位同學還要給作品起個名稱!開始!(生操作,師放音樂,巡視指導。)
師講評:刻完的同學把作品舉起來,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同學們創作的喜悅!(略停)大家最喜歡哪一幅作品?老師都喜歡!我們有請xx作品的主人談一談,你的作品名稱是什麼?
師總結:藝術是博大精深的,在簡單中呈現了美,更多的是呈現了美的深度,讓我們一起走進剪紙世界!來感受美!(展示老師收集的漂亮剪紙)
五、課堂拓展 :
同學們用這一節課,就掌握了剪紙的基本技法。很好!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誰來告訴大家,剪紙為什麼能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
(學生答:
1、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
2、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3、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所以剪紙能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 4、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簡單,容易搞到;產品有實用性;傳授和學習具有隨時性;不耗費體力。 5、因為那是傳統的手工藝術。) 老師總結:
關於剪紙的歷史,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西漢)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剪紙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
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並把我國的民間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課後反思:
一、從課堂引入:我用直觀的剪紙作品引入,由此讓學生們了解我國民間藝術有哪些種類。(師生有互動,用參觀法,以直接感知的方法,引入本課)。
二、情境創設:我創設剪「雙喜"字這樣一個情境,是為了激起學生活動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感興趣,都躍躍欲試,渴望自己動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師生也有互動,生生有互動)
三、探索活動:仿例製作「蝴蝶」圖案(這個環節是對上個知識點的鞏固,和延伸)(這里運用了練習法)
四、體會設計思路:學生根據老師講的幾種剪紙折法,自己創作一幅剪紙作品。(培養了創作能力,讓思路獨特、有創意的作品就出來了,)(這里運用了發現法、探究法:以引導探究為主)
五、 了解窗花:這個環節,讓學生再次知道了,原來窗花還有這么多獨特的、意蘊深長的含義。(用陶冶法:以欣賞為主的教學方法)
六、 刻紙練習:讓學生了解剪紙製作方法有兩種:剪紙和刻紙(並對刻紙親自動手嘗試)(這里運用了練習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
七、課堂拓展:剪紙為什麼能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原因是什麼?(師生互動)(這運用了講授法、討論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讓學生對剪紙的歷史演變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把剪紙教學引入課堂,是為了喚起並激發學生對民族剪紙藝術的熱愛,繼承並發揚民族藝術,讓學生從小培養對民族剪紙的了解和興趣,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提高對形式美的認識和感知、創造美的能力培養。
剪紙可以使學生們安靜下來,專心致志的干一件事,剪紙進課堂不僅促進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發展了同學們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保護並繼承了我國的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