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語文卷書評
首先,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可觀察的現象。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是觀察點的品質。觀察只是對行為的一種快照,我們很難觀察學生、教師頭腦里的東西,只能觀察能觀察到的東西,如人物(行為發生的主體)、頻率(行為發生的程度)、性質(行為的表現性)、持續時間(行為持續的時間長度)、反應時間(學生接收指示與作出要求的行為所間隔的時間)、強度(行為的強度和力度)、地點(行為在哪裡發生)等。因此,我們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一系列可感的師生活動與現象,例如:師生之間的提問與應答,闡釋與分辨,輔導與練習,教師移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同樣,所確定的觀察點還必須是可記錄的和可解釋的,不可記錄等於不可觀察,不可解釋等於沒有觀察。
其次,所確定的觀察點是觀察者或被觀察者想觀察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自己、上課教師以及合作體的需要確定觀察點。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關心的問題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確定的課堂觀察點就不同。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加強的教學領域或某一方面素養來決定觀察點,作為自己改進的參照。實際上,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需求往往不盡一致,這就需要在課前會議中通過協商來確定觀察點。同時,課堂觀察點的確定還要考慮合作體的需要。課堂觀察合作體形成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標,或是研究一個主題,或是形成合作體的教學風格,或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某一方面等。就學科教研組而言,在觀察點的選擇和確定上,要思考本學科教研組近3年的課堂教學追求是什麼。確定了具體的目標之後,就需要考慮與研究主題最密切相關的觀察點,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觀察——反思——改進」,形成教研活動的跟進鏈條。
⑵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教育專著《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後感慨很深。書中涵版蓋了幾十位骨幹教師在新權課改條件下的授課過程,以及名師就課堂設計的理念和課堂策略做了深刻而獨特的思考。讀後你不得不佩服專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我在自己的崗位上摸爬滾打了18年,多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點,然而如何在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提升自己,卻遇到瓶頸。這樣一本書,就是一場及時雨。
⑶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語文卷
內容簡介《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語文卷)》主要收錄了數十位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範本,為你講述了他們是如何教學的。教師的意義在於課堂,如果離開了孩子,那麼,一切所謂的「詩」與「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為了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性存在,就需要有教師課前的智慧積淀與傾情投入。語文教師面對文本的姿態、解讀文本的視角、切入教學的埠,固然受其文化涵養、思維品質等方面的制約,但同時也是其課堂觀的物化。可以說,課堂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著教者的備課風格。 編輯推薦《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語文卷)》:大夏書系·課堂觀察 媒體推薦對我們一線的任課老師來說,用感性的、直觀的方法來認識或評價一節課的優劣,是最方便也最適用的。 ——支玉恆 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 ——王崧舟 我的好課觀,可用16個字概括,即:書聲琅琅,議論紛紛,高潮迭起,寫寫練練。 ——孫雙金 我以為「大道至簡」,語文課必須返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正所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 ——薛法根 目錄追尋童年的語文課堂追尋童年的語文課堂理想的語文課堂我的好課觀我欣賞這樣的語文課一堂好課的質量標准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讓課堂充滿活力我心目中好課的標准什麼是好課好課美在簡約好課的境界我的好課觀洗凈語文課堂上的浮華洗凈語文課堂上的浮華語文課堂教學診斷與思考語文課堂:莫在課文外圍漫遊想起40年前聽的一堂語文課課堂,允許學生沉默莫被無「度」的「自主」晃了眼透視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教學新課程呼喚新課堂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課堂學習怎樣看別人的課怎樣看別人的課觀課評教, 「路在何方」制定語文課堂標準的思考及目的如何聽高段習作課聽於永正老師上課隨想錄兒童語文課程視野下的聽課低年級閱讀課:尋找一把童年之「尺」著眼關鍵視點,評價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探尋語文之「道」探尋語文之「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以兩極融通之和 求雅俗共賞之美閱讀課堂教學「五說」怎樣讓語文課彌漫語文味讓語文課歸家讓課堂充滿生長的律動走向智慧的語文教學 文摘追尋童年的語文課堂追尋童年的語文課堂周益民教師的意義在於課堂,如果離開了孩子,那麼,一切所謂的「詩」與「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為了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性存在,就需要有教師課前的智慧積淀與傾情投入。語文教師面對文本的姿態、解讀文本的視角、切入教學的埠,固然受其文化涵養、思維品質等方面的制約,但同時也是其課堂觀的物化。可以說,課堂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著教者的備課風格。那麼,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是怎樣的呢?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應該就是基於兒童同時為了兒童的課堂。我們都在追尋理想的語文課堂,理解角度不一,外化表現多元,但在很多情形下都忽略了課堂的主體——兒童。瑞典「智慧女神」愛倫·凱曾經樂觀地預言:20世紀將「兒童的世紀」。然而,即便僅就語文學習而言,迄今為止我們都很難宣稱已經讓兒童享受到了真正的童年課堂生活。美國詩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中寫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作為孩子的母語導師,在個體最為美好的階段,我們該播下怎樣的種子?「童年」作為一種意義的負載者,其意義不僅在於生物學意義上,更指向文化層面。我們需要尊重童年的權利,張揚童年的價值,逐漸消除遮蔽童年的課堂。我們語文教師需要一雙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顆孩子的童心,應該是一名「長大的兒童」。我常常懷揣著這樣的理想,漫步在通往課堂的准備之路上。走近文本,這是教學准備的首要環節。閱讀是一種讀者與文本(潛在的作者)之間的對話活動,讀者是閱讀的核心,是解釋文本的權威。作品不是作者的豐碑,而是樂譜,需要讀者演奏。由一代代讀者的參與,作品的意義才被不斷地揭示、創造,並不斷積累,因此解讀永無止境。永無止境並非淺嘗輒止的借口,雖不能窮其盡,卻須求逼近。面對文本,我常常喜歡以不同的視角嘗試著去了解、去接納、去審視,力爭做到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我喜歡將自己設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近文本:——我是作者「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過程。文本主要傳遞什麼信息?主要抒發什麼情懷?其最初本義為何?這一過程其實便是追尋文本基本涵義的過程。「識真」既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進一步求解的前提。「我是作者」要力爭准確還原文字傳載的信息。「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作者與讀者問固然由於諸多因素,無法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文字畢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閱讀者完全可以憑借對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度地逼近作者的本義所在。要識得其「真」,就須真切地走進,實在地揣摩,從而還原抑或再建。葉老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是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對文本。時間、空間、閱歷、氣質都是橫跨在作者與讀者間的鴻溝。閱讀者就要設法通過,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用洗練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寒江雪釣圖,似是寫景。但此詩作於詩人謫居永州期間,了解詩人生平遭遇,就會頓曉詩中「漁翁」實是詩人自喻。柳宗元被貶永州,精神受到很大打擊,這首詩就是他藉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壓抑。而將四句首字連讀,更讀出詩人「千萬孤獨」的落寞、孤寂。——我是孩子「我是孩子」是對母語學習規律的認識。教材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孩子,閱讀學習教材是他們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途徑。兒童的閱讀心理與成人有著很大差異,他們重直覺把握,重感性體驗。教學的成功建築在對兒童的理解上,需要教師擁有一雙孩子的眼睛。「我是孩子」是一種真誠的教師情懷,而非故意做出的「下蹲」姿勢;是一個感情真實的心性意義上的兒童,而非耐著性子模仿孩子的「偽兒童」。「我是孩子」為教師解讀文本開辟了一個新奇的天地。李吉林老師說:「兒童的眼睛是奇異的。世界在兒童的眼裡猶如童話一般。孩子看山,好像山窪里會走出一個白鬍子老爺爺,坐下來跟他講故事;孩子看雲,雲兒在飄,好像大白馬在草原上奔跑,咦,馬兒跪下來,還等著他騎呢。……我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啊,真的,那山那水也瞧著我,那花那樹點頭微笑,誘惑著我和孩子們投入她的懷抱。」教育學者李慶明指出:這里的「看」是一種基於師生心靈對話與溝通的參與性、移情性、體驗性的「本質直觀」,它擺脫了觀察者的自我中心,克服了觀察者與觀察對象的二元分離,從而避免了那種純自然科學式的簡化「解釋」,獲得了對作為活生生的人的「兒童」的豐滿理解。用「孩子的眼睛」看教材我們就會想,《江雪》詩中,那蓑笠翁為何怪怪地釣起了雪來(「獨釣寒江雪」)?小猴兒好可愛,它們捨不得那麼美麗的月亮掉進水中(《撈月亮》)。——我是教師「我是教師」是多種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視角易於領悟文本的原始意義,以孩子的視角易於了解學習對象的心理狀態,但這些仍然不夠。我們還要斟酌作者所寓之意是否適於向孩子揭示?應該領著孩子求解到何種程度?文本進入教材,除去原先意義的價值,編者又賦予其何種意義?這就是教師的視角。「我是教師」,所以我要考慮,《江雪》詩中所寓之意應該向孩子們揭示到幾分?蓑笠翁的「釣雪」誤會又該如何消除?「我是教師」是一種專業解讀。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同一般讀者的文本閱讀是不盡相同的。一般意義的閱讀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內容、接收相關信息、獲取精神享受等等,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與自由度。教師閱讀則更講究准確與深入,同時還是一種「為他」式解讀,一切皆是為著更好地輔助兒童,考慮的是如何以文本為憑借促進學生的言語發展。我喜歡以不同的姿態面對文本:——先做「信教徒」做「信教徒」,是我們對待文本的一種應有禮遇。每個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這種勞動的成果理應得到讀者的認同、尊重。受某些思潮影響,有些人總想著如何解構、顛覆甚或「大話」文本,我以為這是很不嚴肅的表現。即便「解構」、「顛覆」,也應以洞察文本、佔有文本為前提,首先也應該真誠地領會與感受。其實,很多的誤會都出於誤解。做「信教徒」是對文本認同的過程,是獲得經驗、汲取智慧、贏得力量的過程,也是起飛必不可少的助跑。——再做「反思者」自然,教師不該成為教材的奴隸。如果說「信教徒」是「入」,那麼「反思者」就是「出」。作為一種精確化、典型化的材料,教材曾經是教師、學生心中膜拜的對象,是少數學科專家、權威人士的意志的物化,幾乎成了「真理」的代稱,教師、學生不會也不敢對其產生疑問。正是長期認同於這種觀念,我們的課堂鮮有爭執與懷疑,教師習慣了教教材,孩子則習慣了以教材為標準的演繹與推理,與生俱來的好奇、懷疑漸行萎縮。其實,教材僅是課程資源的一個維度,教師、學生才是創造課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應將教師、學生置於跟教材「等高」的平台,甚至,教師、學生也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參與「自我教材」的構建,由此可帶來全新的學習方式,進而有力地提升課程質量。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反思者」的角色要求。記得在《可愛的草塘》的教學准備中,通過先期的閱讀體悟,我感受到北大荒變成「米糧倉」後的可喜新貌,感受到其景美、物豐、人勤的內涵。但是再往深里思索,在當今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倫理理念下,這種開荒墾荒還值得宣揚嗎?其時恰巧閱讀到《喜聞北大荒又荒》一文:「過度開荒也造成了原始生態系統的破壞,曾經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貧瘠,為此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恢復生態,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由片面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人對自然的征服掠奪,轉變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北大荒的變遷使人聆聽到了人與自然的協奏曲,看到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多彩畫卷。」這正解決了我的疑慮。像這樣的反思常常成為教學設計的一個有力抓手,成為利用教材、改造教材的有效資源。
⑷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後感
通過閱讀此書,我在教學方面受益匪,特別是對「有效教學」的涵義有了深刻的領會,增加了對教學的信心。 教了8年的語文,逐漸悟出語文教學的真諦,感覺到自己在慢慢成長。此書的作者,把幾十位教師的經典課堂講述出來,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有效教學」。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時,目的就是有效教學,在40分鍾的課堂教學里,把知識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有效教學,一直都是教師追求的目標,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樣化,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覺得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教師是傳道、授業者,是學生尊重、崇拜的對象,猶如知識的寶庫,學生手上的字典。在教導學生時,自身的知識面要廣,一直是追求先進知識的代表者,前沿者。必須要懂得教學,明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對傳授的知識要熟悉。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第一備目標。明確教學對象。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單一的主角,而且還包括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把課堂內容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因為在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有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他們需要關心,更需要尊重,所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與情感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解讀教材。入選的教材文質兼美,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讀懂教材,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研究教材,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自己的學科認知結構。第三備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僅僅從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設計教案,而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會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失去實效。因此了解學生成為我們備課的關鍵因素之一。 2.教學課堂上的「三字」——「趣」、「實」、「活」。教學,教師不但要熟悉教學內容,而且要懂得如何施教,最重要的還是有效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在傳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意向,培養學生的興趣,那麼要做到「三字」。「趣」,教師上課不能照教材宣教,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開發有趣的教學,上課要上得有趣,才能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主動參與是學生的自主行為,如果他們沒有興趣,「無動於衷」,就不可能主動,參與也就變成一句空話。「實」,上課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活」課堂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躍。學生思維活躍的程度是衡量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志。「趣」、「實」、「活」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只有課堂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激活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後,又會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上課能做到「趣」。
⑸ 小學語文課堂觀察主要內容有哪些
小學語文考題復類型主要包制括三大塊:基礎知識,閱讀,作文.
一.基礎知識:1.看拼音寫漢字;2.改正詞語中的錯別字;3.填空:課文填空,查字典等;4.按要求寫成語;5.寫名言警句,歇後語,對聯等;6.默寫表達不同感情的古詩;7.標點符號的運用;8.破折號的運用;9.按要求寫句子;10.修改病句;11.關聯詞的運用;12.句子大比拼13.口語交際等等.
二.閱讀:課內和課外各一片.
三.作文:1.命題作文;2.半命題作文;3.材料作文.
⑹ 讀《名師怎樣觀察課堂》有感
每每聽到周圍縣市有名師課堂展示的消息,
許多像我這樣正處在課堂教學摸爬滾打階段
的老師們總是非常渴望能一睹名師的風采,
到現場感受名師的課堂。
我一直在思考,
名師課
堂何以精彩,
為什麼他們能成為名師?是課前靈動的預設,
是名師詩意的語言,
是師生默契
的交流,
還是藉助美輪美奐的課外資源開發的教學課件?在日常教學生活中,
我鮮有機會能
深入到名師的課堂當中去,
感受名師別樣的風采。
於是我只能藉助與書本,
在廣泛深入的閱
讀中感受名師的教學魅力。
最近我拜讀了教育專著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
,
讀後感慨很深。
這本書闡述了編者對於各
學段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策略的思考,
又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在
這里名師能和我們進行推心置腹的對話,
是對我們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
教學探索的一種專
業引領。
讀後你不得不佩服專家那理性的思考、
深入淺出的剖析、
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
在讀這本書時,
我總是感嘆於名師揮灑自如的課堂風范和教學藝術,
自問名師的課堂何以如
此精彩,
是課前靈動的預設?還是師生默契的交流?是師生彭湃的語言?還是名師詩意的語
言?是學習材料的引進?還是精美的課件?
讀完這本書後,
我彷彿與這二十五位名師進行了一次對話,
感覺是他們把知識教給了我、
是他們給了我課堂教學的建議„„
這本書在新課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體展示了名師授課的過程,對新課改形勢下教師
的教學有示範與指導作用。
這本教育專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個學段,
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
哪裡,應該用什麼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
「精彩課堂」中展示的精彩課例,讓我親身感受名
師在教學環節上的准確把握,
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
更是剖析深刻。
這樣的內容和形式安排,
意在對教師起到舉一反三、
名師引路的作用。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
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
「方
法闡釋」的形式,
閃爍著名師智慧的火花,宛若沙灘上的貝殼串起了每一節課堂上的教學
2
亮點,值得我們去咀嚼、品味。不論是具匠心的課堂設計,一針見血的教學評價,還是對教
材深入簡出的剖析都讓人十分佩服。
特別是書中展示的精彩課例,
讓我親身感受名師在教學
環節上的准確把握,
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更是剖析深刻。這樣的內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對
教師起到舉一反三、名師引路的作用。其實,一堂課往往是一位教師綜合能力的集中表現,
我們更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尤其是名師的課堂,其教學風格和藝術往往就是通過一個個
的教學細節表現出來的,
課堂觀察就是將細節放大,細細地琢磨、
耐心地品味,從而領會到
其中的教學奧秘。
」
書中展示的名師課例無一不顯示出課堂教學的
『趣」
和
「活」
,
但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安排,
教學環節如何設計,名師課堂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實」
。課堂教學始終都能緊扣教學
目標,把握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如:張奇華《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
一堂好課,應該是數學教師全部數學素養在某個特定課堂情境中的自然揮灑。正如我所
堅持的,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
一堂成功的課,往往不是教師教學技藝與技巧的簡單疊加與拼湊,而是其多年來學識、
功底、經驗、技巧、智慧、個性乃至人生閱歷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種自然勃發與流淌。
他所講到的「全部數學素養」也就是在數學方面的綜合素養,講得更廣泛一些,也可理
解為教師全面的綜合素質。
所以給我的啟示是:
要提高數學教學的境界,
應從全面提高教師
自身的素質做起,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
。
黃愛華《課堂——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讓我明白了教師要創設一個學生喜歡、充滿思
維活力、促進心靈成長的理想課堂環境,應該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面:
1
、
引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身邊的事為素材,
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把解決或解釋某
個實際問題的願望轉移到學習新課的認知興趣上來。
3
2
、
啟智——充分挖掘教學素材的智力因素,
把問題情境用「夠」
通過多層次的設問引導,
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
3
、應變——在教學中面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出現的錯誤時,教師要有耐
心,及時引導,巧妙「糾正」
,誘發學生積極思考。
4
、呵護——尊重學生的生活感受,以愛心和善意去理解學生的行為,讓學生「體面」地
坐下。
5
、喚醒——引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僅僅停留在快樂學習的狀態,而且進入真正創造性
思維的境界。
6
、欣賞——發自內心地欣賞學生的成長,分享學生成功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
的展示。
在「觀課品課」版塊中,我再一次閱讀了張興華老師的《重提數學教學心理學》一文,
文章論述了數學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問題與學生心理規律、心理特徵之間的一些關聯,
以及如何根據心理學知識設計和指導我們的日常教學。
這就是我們日常
「觀課品課」
中應該
著眼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爛漫的童真時,我感覺任重而道遠。這本書中需要我學習的地
方太多太多,做為老師我一直在努力,通過這次閱讀,使我解開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
教會
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
如何在課堂上調控,
如何為孩子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和自由健康
的成長空間。
讀書,真的會使我們的人生收獲一份真實而奇妙的美麗。
現在我們很多老師的課堂,也包括我自己,往往也不乏「趣」和「活」
,但是常常是有些
「東施效顰」的味道。很多老師試圖將其「原樣」復制,讓這份精湛和美感同樣綻放於自己
的課堂中。
然而,無數類似的努力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
從表面上看一堂課下來,
說唱逗演
⑺ 小學語文教育的專家教師有誰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 小學語文名師古詩文課堂實錄 張文質、竇桂梅主編 2009.4 25.00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 小學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 張文質、竇桂梅主編 2008.10 25.00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深度解析 張文質、竇桂梅主編 2008.10 25.00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 小學語文名師同課異教實錄 張文質、竇桂梅主編 2008.10 25.00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成敗探究 張文質、竇桂梅主編 2008.10 25.00
名師講壇 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 王崧舟 2008.10 25.00
名師講壇 可以這樣教作文——24位名師的小學作文教學經驗 余文森 主編 2009.6 25.00
名師講壇 支玉恆老師教語文 支玉恆 著 2009.6 28.00
課堂觀察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語文卷) 余文森 林高明許玉蘭主編 2009.10 25.00
名師評課 聽王崧舟老師評課 王崧舟 著 2010.5 29.80
名師課堂 聽李鎮西老師講課 李鎮西 2005.1 29.80
名師課堂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 竇桂梅 2006.1 29.80
⑻ 讀《名師怎樣觀察課堂》
寒假前從圖書室成堆的新書中我一眼看中了這本書,品讀中我發現書中有需要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我為有幸能讀到《名師怎樣觀察課堂》一書,而使整個寒假感覺充實而有意義.我將把這先進的、現代的及優秀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們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開心快樂的學習知識,熱愛學習並從中逐漸體會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樂趣.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書中介紹的33位名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片段對我幫助很大.書中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個人觀點及解讀等等,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我們總認為"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學好數學".讀了劉可欽老師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數學」,我才明白,在過去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將成人化的東西塞給學生.例如:我們在講「求比一個數多幾的」實際問題時,(有5朵黃花,紅花比黃花朵多3朵,紅花有幾朵?)幾乎所有的老師做類似的算理分析:紅花多,黃花少,紅花的朵數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與黃花同樣多,一部分是比黃花多的,用紅花加上比黃花多的,就是紅花的朵數.作為數學的嚴密論證,這段分析無可厚非,可我們卻把這一大段嚴密、枯燥、抽象的語言作為學生是否理解題目,是否會分析題意的唯一標准,結果老師越講,學生越糊塗.其實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思維是直觀形象的:黃花有5朵,再接著數三朵,就是8朵;紅花比5朵還多3朵,所以就是5+3=8(朵),這些語言恰恰是學生對問題的最直接、最真實的理解.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數學課堂要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努力建立一個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體驗數學的再發現的數學課堂,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才能轉變"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學好數學"的觀念.
書中還介紹了一位有魅力的數學老師——錢守旺老師,他提出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節好課的五個特點:新、趣、活、實、美.也就是要將數學課上得有新意、有趣味、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講究實效,並且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要做到這些,不是一天兩天所能夠達到的,需要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超越自己,讓學生能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進而喜歡數學,在數學上獲得最大的發展.
在數學的教學之路上,每一位老師都進行了許多深刻而縝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學反思是每位老師都會認真對待的,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反思中,才會有教學的進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積累,才有了上課時的應對自如,妙語連珠.因此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實踐新的課程理念,靈活應對學生的種種問題,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學會准確完整的表達,這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獲得新的活力和樂趣.就像張齊華老師說的那樣「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是教師本身精湛的學科涵養,以及將其自然轉化為教學影響力的智慧」.
當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爛漫的童真時,我感覺任重而道遠.做為老師我一直在努力,通過對他們課堂的學習,使我解開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教會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在課堂上調控,如何為孩子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和自由健康的成長空間.於是在讀書中,我一天天變得充實,一天天領悟了教育的真諦,一天天感受著教育的神聖.讀書,真的會使我們的人生收獲一份真實而奇妙的美麗.
⑼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學習心得
個人認為來,潛心研究課堂,是自我們提升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教學技能的必經途徑。於是,特意選擇《名師怎樣觀察課堂》一書閱讀。於永正、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薛法根、沈大安、支玉恆、賈志敏等二十多位名家對一堂好課的標准、語文之道作了各自精髓地闡釋。打開書,不斷被他們對語文課堂、語文老師等各方面細致而精準地闡釋和把握所折服,並貪婪地汲取他們教給的有效策略、方法。我在書中很多處圈圈畫畫,我覺得本書中值得學習和汲取的精華俯仰皆是。
⑽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閱讀心得
讀書的心得體會 「習慣鑄造人格」,若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鑄造品德高尚的內人格。我喜容歡讀書,現讀書已成為我養成的良好習慣,我願意將我的讀書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我喜歡讀書獲得的快樂。因為讀好書就像與名人聖賢促膝談心,聆聽教誨,何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