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品社課堂論文

小學品社課堂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27 10:38:54

『壹』 小學生論文關於五年級品德與社會

《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有感
在紹興縣 「思品社會」教研活動中,我聽了一位教
師組織引導的 《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印象頗深。這
堂課,充分體現了 《品德與社會》新課程的特點,讓人
感覺到:品德課堂原來這么美!
一、生活性
新課標指出, 「思品社會」課程的內容要關注兒
童的現實生活、真實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
活、今天的生活 (正在進行的生活) 首屬群體中的生活
(在兒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邊的例子就是最好的
教材、最好的資源。冬天到了, 「學生不能按時起床」
是家長向老師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課
始,執教老師向學生播放了自拍錄像 《一分鍾》:起床
時間到了,主人公小明 賴床一分鍾而錯過了公交班
車,改為步行上學,導致晚到學校20分鍾。 「小明只晚
起一分鍾,為何遲到20分鍾呢?」學生討論後。知道了
賴床帶來的麻煩,更意識到了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鍾.但
也不應該浪費。
二、活動性
新課程倡導活動化教學。教師正在由單純的知識
傳授者向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轉變。在
「一分鍾能做多少事」的體驗活動中,執教老師組織學
生參加了一分鍾寫字比賽、一分鍾口算、一分鍾跳繩比
賽等,學生參與熱情十分高漲。當活動結束時,學生們
都驚喜地發現自己能在一分鍾里寫那麼多漢字,做那麼
多口算.跳繩那麼多下!老師還把班級的最好成績輸入
精心製作的電子表格,讓學生算出一個月 (30天)及一年 (365天)中每天一分鍾加起來可寫的字、做的口算
跳的繩又是多少。學生看著大屏幕中閃現著的數字。驚
呆了:想不到每天節約一分鍾。能幹那麼多事情呀!
三、整合性
「思品社會」學科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
視角(地理的、歷史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
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
活,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
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執教老師在學生知曉自己一分鍾
能幹那麼多事情後,還在屏幕上出示了社會其他行業的
人一分鍾能做哪些事,如一分鍾打字員能打字120個
銹花機能做5000幀,運動員能跑400米……學生從中感悟
到時間就是效率。接著教師又向學生播放了一組錄像資
料:一個粗心的母親沒有及時把吞食果凍的5歲小孩送
往醫院,因錯過了最佳救治時機,小孩失去了生命;為
攻下敵人火力點,解放隆化城,在千鈞一發的時候,董
存瑞捨身炸掉暗堡;重慶特大井噴事故,因未能即時上
報,釀成243人死亡的慘劇……孩子們靜默了。他們的
心被這些來自歷史、社會的真實事件觸動了.真正意識
到時間不僅是效率,還是生命、財富和勝利。最糧費不
起的是時間,使大家對時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主體性
「思品社會」課教學過程是兒童參與的過程。倡導
主體參與和自主學習,在執教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已深
刻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必須合理安排時間,有些事可做
統籌安排。於是教師出了一道題:傍晚,小明既要完成
媽媽交代的工作——燒飯、剝豆,又想看動畫片。(電
腦屏幕上出示:淘米1分鍾、電飯煲燒飯15分鍾、看電
視30分鍾 、剝豆25分鍾)怎麼安排才最理想呢?四人小
組的討論十分激烈,每個學生對結果都進行了自我檢
查、總結、評價和補救,最後的安排是既省時又高效。
短短四十分鍾的課堂,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引導下,
學生已充分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懂得不僅要珍惜時間,
還要學會合理利用時間,使 《品德與社會》課程被學生
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和思考到。記得有
位名師說過:「品德課是最美的課程。因為在這門課
中,我們喚醒、挖掘真善美,讓孩子的心靈純潔、美
麗。」是呀,追求美的課堂本身也應該是美的。讓我們
一起為美麗而努力!

『貳』 論文 淺談怎樣將小學思品課的內容與學生日常行為相結合

在題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飾語

『叄』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秀教學論文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2.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肆』 求一篇小學品社論文

這個要自己解決哦!可以多上網查查資料,論文還是要自己組織

『伍』 小學思品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論文

你需要給你改論文的人大概什麼水平呢?

『陸』 小學品社論文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常聽不少家長抱怨,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都缺乏責任感呢?先來看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幾組鏡頭。
鏡頭一:「趕緊上床睡覺,書包我來給你收拾。」母親對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說。
鏡頭二:我兒子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是在校除了對學習還有點進取心外,對其他事情都是不管不問,連值日掃地也是極不負責,應付了事,總是要其他同學幫他收「尾巴」。
鏡頭三: 「媽,把我明天要穿的衣服給我拿出來,這套衣服趕緊給我洗了,後天上體育課要穿的。」這是已經上六年級的女兒晚上臨睡前對母親所說的。
這些孩子常常讓人操心,做事虎頭蛇尾的,學習自覺性、耐勞性差,對成績優劣無所謂,更有甚者,對爸媽態度惡劣,喜怒無常……為什麼一部分孩子有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覺性還沒有很好形成、自製力比較差、堅持性不夠等。然而,只要家長再深究原因就會發現,孩子自身還缺乏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責任心。
我想要說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我們在座的家長和老師一定不會反對吧?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僅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家庭負責,還要對自己負責。培根曾說:「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責任感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營養,能夠幫助孩子們長大。然而,我們卻經常聽到家長老師無奈地感嘆:現在的孩子太缺乏責任感了!尤其是獨生子女,更是缺乏責任感!他們不僅不會主動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習上也表現得被動與厭倦,做事有頭沒尾。很多家長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上一年級了,全家人都很高興,認為孩子從此長大了。但哪知他經常從學校打電話回來,一會兒語文書沒拿,一會兒數學書忘帶,一會兒作業本落在家裡了……全家人於是「惶惶不可終日」。
因此,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對很多家庭來說,當務之急,是重中之重。
二、為什麼孩子沒有責任心?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沒有責任心呢?我們通過分析現狀,發現主要有兩大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有很多不負責任的現象,這種現象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可小覷,讓我們看看以下這些例子。
浙江省嘉興市秀州中學的李雪梅同學說:很多人都說我們這一代沒有責任感,對此我想說:其實我們也很無奈。 上小學時,我經常能見到校長,有時還一起擠公交車。那時,校長經常對我們說上車要讓座,見了老師要打招呼等。我們也非常聽話,按照校長的話讓座、打招呼,從來都沒有誰認為這么做可笑。我也就逐漸養成了這些習慣。可上中學後,有些同學就會笑我傻,剛開始我還不介意,後來慢慢的我也不好意思了,只會在我一個人見到老師時才問好,一個人坐公交車時才讓座。是害羞,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也說不好。我們班選勞動委員時,其實我認為自己能行,若讓我做,肯定會做好,但是我從來都不敢主動推薦自己,而是等老師來找我。有時,我們的行為舉止從表面看好像對集體不關心,其實並不是沒有責任感,而是怕眾人嘲笑,說自己做樣子,在老師面前賣乖,那樣是會被同學們孤立起來的。在班裡,我可不願意「脫離群眾」。我想,好多同學都有這方面的考慮吧。
北京市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青檸說:我是中學生,平心而論,在同學中,對集體、他人缺乏責任感的現象確實不少。不擦黑板、不做值日、遲到、早退是每個班都有的現象,而且老師管也管不住。我思考了很久,覺得家庭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如果父母經常帶著孩子在公交車上搶座位,孩子長大後在車上讓座的幾率大不大?我想不會很大,因為他從小接受的就是那種「上車要搶座」的教育,怎麼可能去給別人讓座呢?父母對我們常說的話就是:「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不用管。」想幫忙做點家務時,總會被趕走:「去去,學習去,這事不用你。」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我們,怎麼會想到要去主動做家務呢?心裡想的當然就是「我只管學習,別的不用管」。因為一直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所以也沒覺得有啥不妥。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家長們往上面寫什麼,他們就是什麼,他們沒有甄別、拒絕的能力,等到懂事了,習慣已經養成了,再改就很難了。所以我奉勸各位家長們,一定要對我們的成長負責,對沒有顏色的「白紙」要慎重下筆。
2、教養方式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對剛入學和低年級學生而言,父母的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責任心發展影響影響深遠。
首先我們來談談三種對兒童責任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的三種教養方式: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
溺愛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一切包括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勞。長此以往, 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甚至連吃飯、睡覺、洗手、刷牙等事都認為是在替父母做, 與自己無關。如此過分的關愛使得孩子不懂得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要學會關心愛護自己, 且這種關心愛護是別人無法代替的。父母親教養態度為順從過度時,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的個性中更多地表現出無責任心,不利於責任心的發展, 尤其是集體責任心的發展。
放任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冷淡, 給予孩子絕對性質的自由, 雖有交流和溝通, 但對孩子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 很少獎勵或懲罰。這一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極易對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規則熟視無睹。因為孩子每次對這些規則的違反都被父母所放任。如此下去, 父母在無形中為孩子提供了違反規則的便利條件, 使得孩子不自覺地形成了不良行為, 失去了責任心發展的良好環境。因此, 這種放任型教養方式下, 兒童缺乏責任感,極其不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也可以說它是影響孩子責任心發展主要的消極因素。
專制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為附庸品, 壓制其獨立性、創造性, 與放任性相對的是, 這種父母過分干預孩子的行為, 過分壓制使孩子服從, 孩子沒有發言權, 要求孩子言聽計從, 稍有違背就會加以訓斥和懲罰, 這些父母始終在以一種挑剔的目光審視著孩子。他們往往忽視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 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願望和要求, 苛刻地要求孩子無條件遵循各項規則, 但又缺少對規則的解釋。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大多愛撒謊, 沒有勇氣去承擔責任, 以免遭到懲罰,缺乏社會責任感。
不一致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在處理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時, 會因為時間、地點、自己的心情而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 長此下去, 父母會缺乏溫情地對待孩子的各種行為, 有時不問不管, 順其自然, 懷著樹大自然直的心態, 而有時又嚴加管制, 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混亂的教養方式, 缺乏始終如一的要求和態度。另外一種情況, 就是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責任行為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不能預期自己對責任行為所做的反應會得到懲罰還是鼓勵, 孩子無所適從, 對責任做出的反應更多採取保守行為, 即使有了正確的責任認知也不會付諸相應的責任行為。長此下去, 孩子逐漸漠視他人及集體, 甚至自己的承諾, 其責任心自然得不到發展。
以上所講的四種父母教養方式都是不利於孩子責任心的形成與發展,那怎樣的教養方式才能創設良好的教養環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我相信民主性父母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責任心的了。這樣從民主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特徵談起。民主性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 注重培養他們的自理、自製能力和主動精神, 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比較恰當, 經常與孩子交流, 並尊重孩子的要求、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失誤。這一教養方式下的孩子一般自理能力比較強, 有著強烈的「我自己能做」的願望和要求, 因此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且主動性強, 不需要成人的時刻提醒,民主性家庭中的兒童具有更多的責任感。因此, 民主性父母教養方式有利於幼兒責任心的發展。
上面講了一大堆的理論,也許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那培養孩子良好的責任心,有些什麼具體的方法嗎?「知心姐姐」盧勤說,責任感的培養是父母和孩子雙方的事。由此看來,責任心的培養有賴於我們家長的平時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1、在家裡應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明確孩子與家長的平等地位,讓孩子知道「我是家中的一分子」。
強化孩子是家中「一分子」的意識,讓他們享受「一分子」的待遇,也要付出「一分子」的勞動。有這樣一位父親從小就告訴孩子:「你是家裡的一分子!」,所以平時總會讓孩子在家參與不同的勞動。吃飯的時候,父親會把把拿菜的任務交給兒子。開始時,小傢伙總是會問:「為什麼要我拿呀?我拿不到怎麼辦?」這是父親就問他:「三個人分工,拿菜、燒菜、飯後收拾,你喜歡哪一樣?」權衡了半天,孩子覺得還是拿菜比較適合,從此以後,孩子就幫著家裡的端菜。有一天,孩子外婆到家裡來玩,看見孩子去冰箱里拿菜,就忙不迭地沖過去,「我來拿,我來拿,怎麼能讓孩子拿菜呢?才這么小的孩子。」誰知孩子卻義正詞嚴地說:「外婆,我來拿,這是我的責任。我是家裡的一份子。」
當孩子再大一點時,我們還可以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自我服務或服務家人是一種責任,在孩子完成任務後不要有物質獎勵,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自我服務或服務家人是為了得到某種「好處」,要淡化有形的物質獎賞,代之以精神的愛撫和勉勵。孩子每天下樓拿菜,就應該得到誇贊,得到一個吻或一個擁抱。父母應在親友面前對孩子的盡責表示贊賞,使孩子有長久的動力保持下去。
2、從身邊小事做起,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
對孩子來說,責任感是實實在在的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讓孩子在家庭崗位上感受責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塊手帕都應給予表揚鼓勵,失責時應給予批評和懲罰。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強化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責任心。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爸爸媽媽的事, 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 分清這點以後, 就讓孩子做自己分內的事情, 為自己多承擔一些責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打掃, 穿臟了襪子自己去洗干凈, 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顧自己;每天早晨鬧鍾一響,就應該馬上起床,再困也要起來,起床後要自己整理床鋪, 自己的書包自己背;准時去上學,遇到刮風或雨雪天氣,就應該提早起床,坐不上車,走也要走到學校,絕不能遲到;家庭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 自己說過的話不能食言等,讓孩子逐漸養成習慣, 自己做的事情必須有始有終。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後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經常忘記,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後,王剛再也沒有忘記把臟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可見,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教育孩子對家庭負責,孝敬父母。比如,長輩過生日那天,送上一份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寫上一句知心的話,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過生日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謝父母,感謝長輩,因為長輩把自己撫育大是那麼不容易;關心父母,主動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記住「這是我的責任」。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孩子好奇心強,什麼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3、訂立責任合同。
通過和孩子一起制定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4、接受應有懲罰並設法補救。
做事沒有責任心,必然導致一些不好的後果。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急著去給孩子擦屁股,要讓他們接受沒有責任心而導致的自然後果的懲罰。(以下為備課組顏老師的事例,各位在講座上可挑適合自己的方式講述)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我管他呢」,就是什麼都不管的意思。吃飯要喂,作業要我們陪著做,早上起床要不停地催。老師要他做什麼,他還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尤其是做作業和起床,只有到了最後時刻,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無論我們怎麼說,他都是「哦」一聲,答應完就忘,簡直拿他沒轍。後來我就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對他的什麼事都是說「我不管」。寫作業匆忙,做錯了一堆,我不再提醒他;賴床起晚了,我也不叫他。連著幾天,他做錯作業又遲到,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求助於我時,我才對他說:「你自己的事必須要自己做,不能什麼都依賴家長,不然你天天都會被批評,老師再也不會喜歡你。」他深深地低下了頭……讓人欣慰的是,那次談話之後,兒子就像變了個樣。現在上二年級了,什麼事都能自己做。放學後先寫作業,看電視一天也不會超過一小時,晚上自己會上好小鬧鍾,上學自己走著去。他的時間觀念強了,責任意識也強了,還當上了中隊長。
我們要給孩子責任范圍內的事情定一個最後時限,父母要將設立的原則推行到底,並於懲罰聯系起來。如規定孩子不亂放東西,家裡所有的東西用完後都要放在整理箱內。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東西隨手亂扔,出現在書房、客廳、甚至廁所里,就提醒他來收拾,如果孩子不肯執行,就可以給與一定的懲罰,例如今天的衛生你來搞,今天的碗筷你來洗,又如取消這個周末去歡樂谷玩的行程,取消這個周末去書城的形成等等。
當孩子的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時,要讓孩子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又例如,當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朋友家的物品。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後果,應當給予賠償,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之後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道歉。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5、用鼓勵表揚和信任激勵孩子的責任心。
如果你是一個男孩的母親,請學會「依賴」你的兒子,並對他說一句話:「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如果你有一個女兒,那麼請「依賴」她並欣賞,誇獎她:「有個女兒真好!」以我自己為例,在日常生活中當我遇到不善處理的事情或問題時,我便對兒子說:「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答應的同時,總會流露出一種作為男子漢幫助母親、保護女性的自豪與得意。「一切全靠你了!」這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家長對孩子的高度信任。信任能使一個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有些父母埋怨孩子自私冷漠、不會關心人,其實主要原因是父母管得太多了。除了學習,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干,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想一想,我們成年人在贏得別人信任時,都會努力工作,挖掘自己的潛能,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呢。
當然,我們還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誇她能幹,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贊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表揚會帶來肯定的、積極性的行為舉止,但是表揚是有技巧的,表揚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昨晚,我看到你收拾好校服了,我很高興你能及時做好准備。」這種表揚比「今天早上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具體多了。
6、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我們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事往往是「幫你沒商量」,周到地為孩子做事情,主觀地為孩子做決定,結果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機會。那些會愛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事情並不「大包大攬」,而是把做事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盡早學會對自己負責。
在我們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時,我們也要講求技巧,可是改「問答題」為「選擇題」。有位母親正在家中收拾房間,孩子正好跑過來,母親就趁機問她:「願不願意幫媽媽搞衛生?」這小孩子倒也回答得乾脆:「不願意。」這孩子那麼不喜歡勞動可怎麼辦呢?於是母親轉念一想,與其問孩子「願不願意幫媽媽搞衛生」,還不如問她「我們搞衛生了,你是拖地呢還是擦席子」。所以母親將所有的問答題改成選擇題,讓孩子選擇其中一樣,結果孩子都從中作出了選擇,付諸實踐,在勞動的過程中體驗到辛苦及愉悅,在無形中也學著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四、注意事項。
在操作這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的具體方法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社會行為習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張載曾說:「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不能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終身的。
對任何人來說,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責任感;同樣,對於盡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負責,則是濫用責任感。家長要經常反省自己,隨時隨地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如果家長經常對人誇海口,不去履行自己的諾言,時間長了,孩子也會悄悄模仿,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對自己說的話不承擔責任。因此,家長一定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也是為了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事例:河北冀州市職教中心的殷建光曾介紹他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孩子。他說,老師讓收作業,他小孩必然堅持到收完最後一本,如果遇到不會的同學,他會手把手地教他,而不讓他抄襲;凡是學校組織的活動,都積極參加,充分准備,絕對不草率應付。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對他說:你的孩子可以說是班裡最有責任心的孩子了。為什麼他的孩子責任心這么強呢?他認為根本原因,還是他和妻子的示範作用。
殷老師的妻子是個普通工人,在廠子里揀棉花,按揀出的次點(在皮棉里的雜物)計算工資。許多工人都從家裡拿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造次點,但他妻子從來不造。她經常說,做工作要講責任,造假怎麼行?妻子的責任心對孩子絕對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殷老師自己是一名教師,有監督早讀的任務。冬天,他總是起得很早,按時到學校。他常在家裡說,少睡懶覺,多盡責任。業余時間,他愛好時評寫作,兒子問他為什麼不寫其他文體,他說:「根據我的性格和特點,這個文體最能讓我為社會盡責任。」這些,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
根據他的經驗,孩子缺乏責任心,很可能是家長自己就沒有責任心,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對孩子起到了誤導作用。)
2、要持之以恆。
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孩子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而是需要長久堅持,而期間還會有反復,作為家長,應細心地觀察,耐心地教育,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更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點,互相溝通,肯定進步,發揚成績,糾正錯誤,並適時調整教育方案,這樣孩子的責任心就可逐漸形成。所有這些,都要求家長能夠持之以恆。而家長本身的持之以恆又給孩子起到了示範作用,促進孩子責任心的養成。
3、切忌越俎代庖。
孩子在選擇做事後,家長別因孩子做得不夠完美而越俎代庖。聰明的孩子一旦發現他「表現無能」就可能逃避做家務、整理房間,有時甚至會有意表現得無能,以此來逃避責任。孩子第一次嘗試做事,總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幫助孩子「完善」他的計劃和方案,但絕對不要親自動手。多次實踐後,孩子能比較輕松地完成他所選擇的事。

『柒』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第一是體現了活動課開放性的特點。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回使學生們開闊答眼界,增長知識。是體現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精神。社會實踐活動課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身體心理素質教育融為一體,有助於增強課程育人的整體功能,有利於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有助於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捌』 論文:談談怎樣教好小學思想品德課

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課,是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然而,由於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論教育,對於小學生來講,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一、提高認識,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

每個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帶來的,這種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中培養與鍛煉出來的,是在社會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個小學生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家庭,作為小學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學校德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家庭理性的呵護與教育。

二、教師要充分把握,設定相應教學要求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於最佳狀態。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於難點教材採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三、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課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1、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討論。這種方法是講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2、創設教學情景。教師根據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3、樹立榜樣法。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根據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和英雄模範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運用典型分析法必須注意選擇典型,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典型,也就是說要注意典型選擇的針對性和突出性。學習典型的目的在於見行動,引導學生的踐行。如學習邱少雲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上完課之後要經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四、強化社會實踐。培養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可以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以此來培養同學們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鬥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遠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玖』 如何通過小學思想品德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論文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那麼在思品課教學中怎樣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呢?這是我們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就現行思品教材來看,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教育教學方法來說,則存在極大欠缺。如果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肯定會對小學生的道德能力和心理健康發展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探討和實施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於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注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心靈猶如一塊白布,是無比純潔的,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孩子的中心任務。
如在品德課中,有位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課件中挑選了《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後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的「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正」等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可見,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道德認識的教學,對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有較大幫助的。
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陶冶學生情操
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建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創設優良的校風、設置典型成功教育的各種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於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為了使學生的性情得到培養,使他們的情操受到熏陶,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該盡力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思品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教學小品片斷,其內容是同學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了,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生氣好不好?為什麼?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並且經常生氣不但容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家都不喜歡常生氣和脾氣不好的人。在課堂教學之餘,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級之星」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樂觀等方面有較大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這樣的稱號,並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學習園地的光榮榜。

這樣,就在班級中營造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這個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勁頭更足了,班上因一點小事而相互吵鬧的現象也就基本沒有了。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而且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三、教師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學生
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美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能只局限於書本和課堂教學,想讓教學效果明顯,關鍵在於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引起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努力著眼於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境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敬禮,五星紅旗》時,由於該課的內容是講述80年代一批身處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愛護、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後讓他們運用網路、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製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像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裡錄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第一時全場紅旗翻滾,並且全場觀眾齊聲合唱《歌唱祖國》這首歌曲的感人場面,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了國旗和國家的關系以及五星紅旗對我們中國的意義。整堂課中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與學生一同表述,有些內容和錄像場面使教師們激動不已。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不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兒童心理,這樣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從而培養出品學兼優、心理健康的學生。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社課堂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