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進行小學美術的課堂導入
美術課教學過程一般程序是;組織教學、導入課題、板書設計、講述演示新課內容(含隨堂欣賞)、布置作業要求、組織學生練習、進行輔導、課堂小結等教學環節。
㈡ 美術課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
1、銜接導入法
這是一種較常用的導入方法,它主要是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過渡,自然引出新知識,也可以說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導入方法。
這種方法能使學生順理成章地學習新知識,使新舊知識連貫。這樣的導課讓學生在親切自然氣氛中理解了二方連續紋樣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打開了思路。
2、觀察導入法
視覺能營造身臨其境的環境,豐富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想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的智力活動的門戶是觀察。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聽覺得到的,沒有良好的觀察,智力是不會提高的,美術課更需要學生觀察。
如小學美術課本《精彩的足球賽》一課的導入可以這樣來設計:先讓學生看一段世界盃足球賽的錄像或有關的資料圖片。並認真觀察運動員的表情和動作,重新體驗一下賽場上的氣氛。這種導入,把同學們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錄像中去,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回憶,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象形導入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上課時一定要找他們感興趣的、變化快的、形象鮮明的物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觀察的積極性就高。比如讓低年級的學生畫人的臉型,就比較難。如果先讓學生畫各種形狀的水果,然後再讓學生觀察誰的臉像什麼水果,這樣學生會更感興趣。
(2)小學美術課堂導入原則擴展閱讀:
以上所提到的幾種導入方法,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來交替使用。這一切都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而定。同樣一堂課,各人著眼點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導入方法也就會不同。
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就是好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在美術教學實踐活動中勤於思考,多加鑽研美術課堂導入方法,多學習和借鑒其它學科的好的導入法,一定會發現更多更精彩的導入方法。
總之,美術課的導入方法是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找准了切入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運用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方法,再輔以教師的藝術美感,有了良好的開端一定會取得美術課堂教學的成功。
㈢ 小學美術課程中的美術色彩知識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
大膽的嘗試各種畫法,應該沒有什麼固定的,簡單注意一下透視之類的,
㈣ 技術設置美術課堂教學導入情境的方法還有哪些
情境創設的原則
理清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我們認為,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1.目的性原則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當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對為什麼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應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些問題我們應做到心中有數。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比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創設的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競賽情境等都很好地體現了趣味性原則。
3.現實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思考性原則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5.時代性原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教師應該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因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因此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比如,《秒的認識》一課,我們以往常常會看到教師以新年倒計時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捕捉到了新的信息,於是就出現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計時的情境導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追隨了時代的腳步。
㈤ 淺談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
1合理的目標定位是導向
美術沒有語數外非常嚴密邏輯的知識體系,也沒有他們緊密的上課密度,我們美術老師很容易把握不好知識點在整個小學體系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上課中把握不好「度」,於是,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不能與學生的認知相匹配,結果事倍功半。因此課前我認真鑽研了這課的教材,聯繫到學生的實際,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①掌握紙條的基本製作方法、技能,能製作出一件編紙條作品。②了解穿編工藝的形式美法則及構成的基本原理。③培養耐心、細心的良好工作習慣。同時也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掌握編織一提一壓的基本技法上,通過觀察與分析,了解到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外形進行創新設計和改變經、緯條的形狀及變換提壓方法,從而製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2充分的課前准備是前提
仔細想想,我們平時的教學遺憾,無不與我們的准備不到位有直接關系。科學務實的教學設計,松張有度的教學節奏,是教學有效的主要因素。課前的教案設計、教具准備,相關教學資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備的范疇和內容。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比較科學的教學環節:①激趣導入,揭示學習目標;②學習基本的製作方法;③作品欣賞;④學生作品創作;⑤作品展評;⑥拓展總結。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需要的材料較多:色卡紙每組(兩人為一組)三張、剪刀、直尺、鉛筆、固體膠,除色卡紙外,其他材料要求學生自己提前准備。教師還要准備一些外型各異、編織方法不一樣的作品,另外根據教學環節的設計,准備好教學課件。有了准確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科學的教學環節,充分的課前准備,課也就成功了一半。
3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是關鍵
3.1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上我首先出示範作,欣賞激趣。在看過精緻的作品時,孩子們的興趣高漲了起來。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些作品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嗎?他們說:「不知道!」我告訴他們是用紙條編織出來的,不僅讓他們初步感受了製作的材料,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的慾望:啊,原來用紙條還能編出這么美麗的作品,這樣就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渴望進入後面的學習之中。
3.2美術課堂離不開教師必要的示範講解。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用紙條編東西,加之本節課的教學容量較大,所以老師的演示講解必不可少。在學習基本製作方法這個環節中,我最初的設計是通過課件展示基本製件方法的四個步驟:①對折剪經條;②剪緯條;③按一提一壓的基本方法編織;④整理完成。這四個基本步驟並不難,可等到學生真正來創作作品時,卻是千篇一律,跟課件中演示的作品沒有什麼兩樣,不管是在外形上還是在穿編方法上都沒有進行改變,這樣的作品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於是第二節課我對這個環節進行了改變:由教師親自示範,並在每一步的示範中,強調我們一般剪的經條形狀是直線狀,也可以改變經條的形狀,把它變成折線狀、斜線狀、弧形狀,這時再不失時機地展示比較典型的作品,讓學生體會到改變了經條的形狀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讓學生領悟到最基本的紡織方法是一提一壓,也可以改變成一提兩壓、一提三壓……這樣都可以製作出不同的作品來。
㈥ 如何體現美術課導入方式的最優化
摘 要:在現今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應該進一步優化課堂導入方式,靈活運用一些美術課導入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教師在課堂上始終充當那個有效的引導者,學生的興趣在教師的引領下一點一滴地被吸引。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恰好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匯聚到一點,由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美術課 導入 方法 優化 在各種組織形式的美術集體備課中,老師們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某一課內容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重點內容如何烘托,難點內容如何突破;還有的老師關注採取哪種教學方式,什麼教學手段,多少教學技巧,如何設計教學語言、板書等細節。然而其中,一節美術課開始階段的課題引入尤其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開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用簡潔的語言或輔助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美術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並使其處於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 那麼,?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研究。要設計好一節課的導入,必須認真發掘教材的內涵,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並善於把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一個好的導入要盡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漸進。形式應該靈活多樣,而且具有藝術性。當然,不同的教師上課,課堂導入的方法會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位教師上課,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所以說,課堂導入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方法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絕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教學實踐中, 以下幾種課堂導入方式效果較佳。 一、圖片導入法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圖片及范作的展示是最常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導入方法。這種導入方式簡單易行,並且適合於各種學科。巧用圖片范作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術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圖代文,教師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圖片,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思維,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積極的學習動機,由此順利引出課題。例如人教版美術第九冊《古樸精美的華表》,教師 在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適合採用圖片展示法。學生通過圖片直觀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華表」,在被其雄偉壯麗的外觀吸引下跟著教師的介紹逐漸認識到華表的各部分結構及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二、游戲引入法 新課程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有意識地與學生做些游戲,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樂在其中,從而學得輕松。曾經聽一位老師上過這么一堂美術課《趣味文字》,在上課前,教師先把數張范做作反貼在教室黑板上給課堂營造了神秘的氛圍。鈴聲響起,教師提議讓學生進行擊鼓傳花的游戲,學生均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游戲中去,接著從游戲中產生一位幸運兒將黑板上的范作打開。這樣的導入方式徹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美術課堂中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三、故事導入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圍繞課題自主探究,因此教學中採用短小、精緻的歷史故事,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故事導入的魅力在於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又能自然導入新課,還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欣賞力。精緻的小故事可以只講個開頭,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想像力都充分地調動起來,然後讓學生自己發揮想像力完善這個故事,用畫代替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光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還增加了他們的對美術的興趣。原來美術還可以這樣用,這不僅僅是門課程,還是自己對外界的感知的生動表達。 四、多媒體導入法 高科技手段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演示力和感染力,它能把平淡的文字表述演化為生動直觀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識演化為動態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國內有一大批優秀的動畫片,把我們傳統的美術、國畫成功地引入了動畫,把美術課本上死的東西、枯燥的東西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其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五、舊知導入,溫故知新 古語說:「溫故而知新 」。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提問復習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經學過的知識,一個或幾個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採用復習上一課的內容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便於將新舊知識邏輯地聯系起來,便於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恰當情境,恰當引導,再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推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在舊的認知結構上去發現新知識,從而建立新知識,讓學生體驗知識發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可以從學生的作業中尋找那些對的、錯的東西,恰當的引申出來,與新知識巧妙地聯系起來,讓學生知道新知識是如何從老知識上發展起來的,而那些錯的為什麼又是錯的,這樣循序漸進,學生也容易接受,而且還把以前學的和現在教的有機的結合起來,站在更高的一個層次看問題。 六、 聯系生活,導入新知 藝術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對生活中的事和物的一種表達。所以任何美術的元素都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它的蛛絲馬跡的。結合生活來進行美術教學也是一種直觀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的課間活動用攝像機錄下來,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使學生置身於其中,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觀察提供了真實而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場景。這樣的導入方法,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又為上好創作課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備工作。 七、 背景知識導入法 對於一些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可採用以介紹作者、討論作品背景為切入口;而對於一些普通題材的作品,則可採用介紹一些學生熟悉的事例為切入點,從而把學生引入到真實的環境中去。例如一隻茶杯放在桌子上,由於光線的明暗或著光線射入角度的不同,會產生一些明暗變化;一條幽長的小巷,隨著巷子的延長,兩邊的房屋越來越窄,而在平面的白紙上又是如何表達這些立體的變化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深入地思考,這樣比教師直接灌輸新知來得更佳。 八、 設懸念導入 巧設懸念,使學生產生思想波瀾,引誘揭開「謎」底的強烈願望。這種導入,可直入主題,又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實以上有的方法中已經用到這個方法了。小學生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只要抓住這一點適當地在導入過程中適當巧妙地賣個關子,將學生的胃口吊足,就可以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九、 時事導入 現行教材貼近生活和現實,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現實的結合點。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個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還有象徵吉祥如意的中國結;這些傳統事物都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如果有條件的話,讓學生製做一些簡單的藝術品,如剪紙等民間藝術品,贈送給他們的父母或長輩,一旦受到他們的鼓勵,就能更大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了。同時也使家長配合到我們的美術教育中來,何樂而不為? 以上九種就是我們常用的「導入」方法,他們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可以視情況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配合著用,效果會更好。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導入語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機智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幼兒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幼兒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光有方法就足夠了嗎?教師主要是通過說和寫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所以我們在具體實踐中還要注意細節或是技巧的把握,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談一些注意點: 首先我們要創造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一個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學生能和我平等、愉快的交流,師生積極互動。老師和學生要淡化教與學的關系,突出引導和領悟的關系,我們更像是無話不談的貼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者。 其次要製造一些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例如學生的父母是那麼的愛你們,那你們可不可以在一些重大節日做些貼心的小禮物送給父母呢?如果可以,那為什麼不做一個好一點的、漂亮一點的呢?這樣一來就會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想學好美術,到時做個漂亮的禮物送給父母,父母高興了會表揚孩子,孩子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了。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而且把學校和家長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最後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以上方法中的動畫啊、故事啊、圖片啊、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只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所運用到的一些工具而已,包裝再美麗始終只是包裝罷了,不能主次不分,要始終明確當堂課的教學任務,做到讓學生開心地學,積極地學,發自內心地學。 總之,老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師生共同來體驗學習中的快樂。在教學中,學生由「有趣——樂趣——志趣」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在基礎教育新的課程體系的推行中,使我獲得了一個任何時候也無法相比,充分發揮的空間。教師對每個學生應充分了解,成為很好的朋友。在美術課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想像力,創造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是應該多學習素質教育理論,鑽研課程改革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地動起來。
㈦ 如何在兒童繪畫中引入表現性美術教學
準的實行,我國的美術教育也在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的小學美術育中, 性美術教學,筆者通過在教學實踐嘗試,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承認兒童的個性差異,尊重、愛護兒童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原創表現。 二、提倡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 三、努力營造輕松自由的創作空間,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五、優化評價方法。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以及素質教育的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實行,我國的美術教育也在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的小學美術教育中,「表現性」美術教學已逐漸流行。 表現性美術教學是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思想,它把表現主義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引入了美術教學,為美術教學注入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全新的美術教育思想。表現性美術教學的特徵是不以統一的標准和模式來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顯示和發揮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它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強調在教學活動中發展自我意識,以內化的動力促進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充分尊重人的心智發展過程,使更多的學生能在美術教育中發展健全的人格,培養綜合藝術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有著巨大潛能的教學方式。它的原則是藉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藝術感覺,引導啟發學生把在課堂內的體驗,擴展延至課堂外,鼓勵學生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觀事物本身,學生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觀察視點擴展,進行超現實表現。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會處於一種非常活躍的狀態中,引發學生對藝術的沖動,從而創作出新的形象,擴大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一、承認兒童的個性差異,尊重、愛護兒童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原創表現。 「表現性」的美術教育相信、愛護和扶持孩子們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創造沖動,努力理解並啟發他們大膽表達自己在學齡前時期獲得的各種經驗及其個性差異,尊重孩子們基本的感覺和表達的願望。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不同學生不同對待,這樣同樣的一堂課,每個學生雖然都上同一個內容,但是各自的感觸、體驗不同,那創造的作品就會顯現他自己獨特的個性,時間一長老師看到畫就能想到誰。比如我在輔導寫生荷花時,我只是重點講一下荷花的生長規律結構之後,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抓住荷花在頭腦中最初那種強烈的感受和印象,作品畫出來後有的孩子注重表現花的色彩,有的孩子誇張了荷葉的闊、大有的則對荷桿發生了興趣,作品表現形式與手法豐富性,極其令人驚奇,有的作品甚至具有某些名家的風格。這是孩子典型的性格多樣性的體現。 前蘇聯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下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二、提倡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 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抒情表現。直覺是認識的出發點,它將人的主觀感覺以藝術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仍是藝術的特殊屬性。這其實也符合一個表現性規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現什麼)的桎梏,圍繞這個什麼「主題」來硬加上些東西,這是創作上的大忌。「直覺」意識是彌足珍貴的,它如電光火石般稍縱即逝。因此,在藝術教育中不斷啟發和引導兒童去注意觀察和區別各種物象的具體特徵,通過直觀感受發展認識,提高藝術表達能力,把兒童從概念化的表現中解放出來,起十分重要的任務。比如,兒童畫一條公路上行駛著的車輛時,運用折式構圖,在一條線的上下畫出兩個天空,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上下顛倒地畫在這條線上。再如,兒童畫一個人在洗頭發,他把伸進盆里的頭和地面用俯視表現,以便讓人看清洗頭發的情景,把人的身體用平視表現,以表示人站立的動態。所以,兒童在表現世界的根本性結構特徵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創造力。 兒童具有極大的潛力,只要解放他們,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他們就能憑著直覺象大師那樣作畫。他們通過實踐積累經驗,提高認識,繪畫水平就會迅速得到提高。 三、努力營造輕松自由的創作空間。 表現性的學習環境應當是有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使學生以輕松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生明確探索方向,並各自激活認知結構中相關觀念的基礎上,不過分追求統一,提倡思想的開放性與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和發現。而自由寬松的氣氛往往來自於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的理解,珍惜和愛護他們不受干擾的創造權利。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記得上繪畫《卡通人物》這一課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非常激動,許多孩子邊畫邊學做卡通的動作,或發齣卡通人物聲音等等,我批評了他們,課堂安靜了,可孩子們的創造閘門也隨之關閉,畫面呆板而平淡。我猛然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的行為,就對孩子們做了一個卡通人物「柯南」的動作,並請同學們評價我這個動作,課堂氣氛一下又活躍起來,同時對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圍繞卡通人物的議論或自言自語不再加以干涉,讓他們通過語言展開想像,補充、豐富自己或他人的畫面,於是,一幅幅富有創意的畫面出現了:有米老鼠和唐老鴨參加舞蹈大賽的,有柯南開時裝發布會的呢。 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去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利於師生情感交流的比較寬容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和理解,不要干擾和限制學生個性化的知覺方式和創造方式。必要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讓學生「自行其事」,或自由組合。有時候,這樣的課堂會給人一種亂哄哄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的理智、寬容和耐心。學生的動作和語言是兒童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兒童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應適應學生的情感、態度,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與學生共享這種情感和體驗。課堂需要紀律,但課堂紀律必須要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能容納兒童的不同個性,因為學習氛圍更重要。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什麼樣的觀察將決定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建立在純客觀的基礎上,就把學生引入一個以客觀為尺度的現實世界,表現的結果將比較單一。如果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帶有多角度、主觀聯想性的,我們就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發散性思維活動,使學生運用變形的手法完成對描繪對象的超額觀表現。達到「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超脫常規的成習,去看待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經驗世界,發現組織和創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語)的效果。使學生的對客觀事物的自我感覺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繪畫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內心的情感表現與繪畫能力同時進展。 例如:在「不同姿勢的手」這一課上,我改變了過去僅引導學生觀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幾個不同的姿態讓學生聯想其代表的情感含義。攥拳頭表示憤怒或力量,蘭花指表示放鬆和優美;挑大姆指表示贊許。還通過做手影游戲,引導學生聯想手與其它事物的聯系。這使學生的思維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根據不同的手形,通過與其它事物的聯想,將手錶現為和平鴿,老鷹,大樹,蛇群等。賦予手以藝術生命。正如楊麗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孔雀、大樹,表現水與火。人體的各種姿態,通過觀賞者的審美聯想轉化為其它形象的藝術再現。 觀察在瞳孔中看見了什麼。進而聯想眼睛看風景,看動物等時,瞳孔上會留下什麼形象。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作業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有的眼睛裡裝著滿天的烏雲,有的眼睛裡裝著潔凈的冬天,有的眼睛裝著美麗的花朵。還有一名學生畫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關系。 五、優化評價方法。 小學美術教學不是培養小畫家,而是旨在培養學生興趣,激發繪畫慾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正確發揮評價功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表現性評價創設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在課程教學中的完整而真實的情境,強調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來評價學生的發展,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因此,要變評價過程為過程中評價。 過程中評價,即在整個繪畫活動中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傾聽其繪畫時的語言,並記錄其思維的閃光點,隨時對積極思維,大膽想像的學生給予鼓勵,並激勵所有學生積極思維想像。這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及思維創作的動態過程。而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只看結果,一張作業等級決定了對學生的評價,讓多數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課的積極性。表現性評價注重學習過程的整體體現,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他有可能畫的不很好,但他積極參與學習,就應得到好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繪畫作品是一個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集思廣益的過程,要讓學生大膽參與,積極發表看法。艾斯納指出:「任何一個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種解釋,沒有什麼法則能確切地告訴學生究竟是他不是她的解釋才正確。」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觀察,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判斷與分析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再現與強化,也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我教育的開始,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因此,每次畫完畫,我就會讓全班學生的作品一張一張貼出來,讓孩子們互相審視、交流,有時還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和怎樣畫的。有的孩子就象講故事一樣述說自己有趣的構想,然後大家七嘴八舌地評論,這本身就是對學生創作的肯定。孩子們經過審視,互相觀摩,他們心裡都會直觀地明白,誰的畫顏色搭配得好,誰的畫構圖有主有次,誰的畫想的得新穎有趣,自己的畫有哪些不足等。通過大家品評,孩子們的創造性會更強,畫畫會更有動力。分數是無聲的語言表達,給學生一個高分、或寫一、二句簡單的評語:「真棒!」「你設計的汽車真有個性!」「大有進步!」諸如此類,都能使學生增加繪畫的信心和熱情,為下一次作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表現性美術教學觀念,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美術學科自身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它包含了美術學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訓練等諸多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學生上課時,情緒輕松、愉快,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增強,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有人說過:「童心是純潔的,童眼是單純的,童感是直覺的,童畫是樸素的。」他們通過手中的畫筆表現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作為教師,更要潛心研究教學方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努力。參考文獻:《小學美術教育未來趨勢透視》青年在線《兒童的個性差異》中國少兒藝教網
㈧ 美術教學有哪些基本原則
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有:
1、目的性原則
包括教養與訓育回統一、面向全體學生答的素質教育、全面 發展、思想教育等方面。
2、激發學生興趣原則
包括師生雙向活動。
3、形象性與直觀性原則
包括感性入手。
4、審美性原則
包括含美育、思想教育兩方面。
5、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原則
包括理性指導。
6、啟發創造性原則
包括啟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結合實際應用等方面。
7、面向全體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相結合原則
8、綜合性與整體優化相結合原則
包括知識、技能訓練、美感培養、鑒賞、結合實際應用等綜合與整體優化,教學諸因素;教法、學法等整體優化等方面。
9、 情意性原則
包括情感教學、開放教學、信意培育等方面。
10、提供足夠信息與自主發展的原則
包括現代媒體技術、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
㈨ 美術為什麼要引入中小學課堂
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發展的速度加快,他們的審美心理也明顯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根據這個特點,在美術課的審美能力培養教學中,注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欣賞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給了人們:冬天白雪下的樹、秋天飄飄的紅葉、夏天碧海黃沙、春天草綠花紅、青山綠水、旭日斜陽、藍天白雲、奇花異草……自然界絢麗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們獲取表象的豐富源泉,我們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觀賞大自然和接觸生活,讓他們從中體會到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美,讓學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藝術上的美都來源於生活。讓我們領著學生放飛思想,把美術課堂搬到室外去,然後再把課外直接獲取的表象知識帶回課堂內,讓斑斕的景色在課堂中釋放光彩。
二、 藉助生活表象,打開想像空間
在教學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形象思維來分析、研究、綜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對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綜合,進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打開自己的想像空間,填滿無限遐想的想像。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來,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義,然後藉助想像,把各方面再結合為統一的一個整體,重新在頭腦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形象思維舍棄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質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們的感性部分和本質部分的特徵,從而使對象的形象更加生動、清晰、具體。讓我們在想像中,領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 辨明是非,提高審美理解能力
在培養孩子審美素質時,必須使之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才能辨別美和丑,從而愛美,並接受美的陶冶。小學生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使學生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教師的審美觀點對他們也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所以,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教其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如:在繪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能直接看到教師作畫的具體過程,讓他們在掌握繪畫技能的同時,感受教師的每一筆和每一畫所表現的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進行審美觀。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這些範例及大師名作來進行講解,感悟作者的審美品質。
四、苦中求樂,提升審美創造能力
這是一種創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們嘔心瀝血,勤學苦練,並學習一些技法理論才能提高。1469年,還是兒童的達·芬奇開始學畫,老師對他要求很嚴格,要他照著雞蛋寫生,他一開始還挺認真,後來畫得不耐煩了,便馬馬虎虎畫些圈。老師批評他說:「在1000隻蛋中,從來沒有兩只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一隻雞蛋,只要變換角度去看它,形狀就不同了。我叫你畫蛋,就是訓練觀察、把握形象、表現事物的能力,這是基本功,不能輕視!」達·芬奇於是專心畫蛋,終於成為大畫家。
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教育的范疇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養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樣的,絕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是加強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更不能把審美教育與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對立起來,而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美術文化修養。要把學生引向自然、走進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