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代科舉制度的改革,對當今考試改革有什麼啟示
宋代教育改革分為改革科舉制度和整頓太學兩項。
改革科舉制度規定廢除死記硬回背的明經諸答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整頓太學中有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以直接受官,以資鼓勵。
從這些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出改革者對時局的重視,這一改革將考生從故紙堆中拉出開,轉向現實世界,培養現實中實際需要的法律人才。我們今天的考試改革可以從中吸取的經驗是:教育改革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考試內容應當轉向社會實際需要的領域,讓考生關注的重點從死記硬背一些無用的東西轉向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國家關注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考試應當注重體育一科,不要讓我們祖國的花朵都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
國家需要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當今考試改革應當關注到這一點,不能只單方面的在紙上寫寫畫畫,還當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應有的一些知識。
學而優則仕這一點自古就有,隨著時代發展,我們應當看重的不再只是一個人考卷上得分數了,綜合考察是最為明智的辦法。
總之,可以吸取的經驗很多很多,這只是本人微薄的一點看法。
B. 談談中外民主政治的發展對你的啟示(高一歷史)請簡答。考試需要
西方民主發展啟示
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民主制度在通過自身調整贏得國內相對穩定的同時,又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在全球擴張。一些西方政界人士將其民主制度蒙上一層「全民民主」、「普遍民主」、「永恆民主」的面紗,作為一種「普世價值」不斷向外推銷。在他們眼裡,其他所有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是非民主的,甚至獨裁
的。
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類型的國家中也有一些人對西方的民主制度抱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發展中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充當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實驗品」,結果導致政治動盪、經濟停滯、民不聊生。近年來國際政治一系列嚴酷的現實告訴人們,冷靜地看待西方民主制度,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模式和發展道路,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的標志。
實際上,西方民主是西方獨特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產物,是西方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為維護資本統治進行的精巧設計,決不能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政治模式。
西方民主制度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西方民主制度是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和完善才達到今天這樣水平的。盡管在不少人看來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統治技術日益精巧,統治手段日益多樣,但無論是其自身還是其在許多國家的移植和推廣,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即使經過多年的修補,至今仍非盡善盡美。
首先,我們不妨說說西方的選舉制度。作為代議制基礎的普選制是英國最先提出的。英國大憲章運動提出實現選舉區平等,廢除財產的資格限制,男子應有選舉權。但是即使這些並不徹底的要求,在英國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才逐步實現的。
其次,再來看看西方民主經常標榜的旗號――「人人平等」。美國從來以民主楷模自居,其中一個理由是它自建國之初就一直強調「人人平等」。但事實上,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根深蒂固。
最後,應當著重指出的是,談到西方民主制度,許多人容易想到「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等,並且以為西方政治制度只有一種模式,這是一種誤解。應該說,「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們在各個國家的具體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事實上,西方政治制度紛繁復雜、形態各異,沒有哪個國家與另一國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樣的。
西方民主制度的實質是「金錢民主」
「民主」一詞的本意是多數人的統治。評判一個政治制度是否民主,關鍵要看最廣大人民的意願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合法權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資本主義社會,名義上人民享有廣泛、平等的民主權利,但實際上由於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往往為實質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為事實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窮人的民主有時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時候只能置身於民主之外;富人藉助於「民主」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而窮人卻很難通過「民主」來保障自身的基本權利。
選舉權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政治權利,但在西方國家,選舉常常被金錢、財團、媒體和黑勢力等所影響和操縱,從而成了「富人的游戲」、「錢袋的民主」和資本玩弄民意的過程。在政治生活高度商業化的美國,誰要想在國家機關中謀求公職,他就需要拿出大量的金錢。美國的選舉實際上是一場金錢競賽。離開金錢,競選總統、議員等公職就寸步難行。競選費用不斷攀升,數目之巨令人咋舌。
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國的民主是由內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強加的。任何國家的政治制度,只有適合本國國情,不斷完善和發展,才是有效的、富有生機的。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一些西方大國到處輸出民主的做法也沒有一個是成功的。當代國際政治給國際社會留下的啟迪耐人尋味。
蘇東劇變給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後果,說明照抄照搬別國模式是行不通的。原蘇共領導人在「新思維」的名義下推行黨和國家制度的所謂「根本改革」,其實質就是全盤西化。其結果不但沒有帶來效率與公平,反而導致國家解體。照抄照搬別國模式使此後的俄羅斯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獨立後的非洲國家也面臨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其中一些國家照抄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紛紛實行西方的議會民主、多黨制和多元化,其結果不僅沒有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連續發生軍事政變,使人民遭受摧殘,國民經濟崩潰,社會發生倒退。蘇東劇變後,又有一些國家轉而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結果陷入混亂不堪、進退維谷的境地,使人民生活更加貧窮。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並取得「倒薩」成功後,強行推銷「大中東計劃」,試圖把美國民主制度從外部移植到伊拉克以至整個中東地區,「從源頭上改善美國的安全環境」,但這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眼下的伊拉克恰似一個無底洞,吞噬著美國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迄今已有2000多名美軍士兵在伊喪生。伊境內的襲擊和自殺式爆炸此起彼伏,政治重建充滿變數,能否如美所願成為「樣板」純屬未定之數,而伊拉克人民已為此付出了巨大、慘痛的生命財產代價。實行民主制度必須符合本國國情,外國大兵刺刀下的民主是沒有說服力的。此外,在支持別國的「民主革命」時搞雙重標准,選舉結果符合自己利益和心願時就承認,不符合就鼓動推翻選舉結果,直到選出自己能夠接受的領導人,這樣的做法也讓人懷疑:支持民主是假,培植自己的附庸國才是真。
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以生動翔實的事實指出了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的中國特色和它的強大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不搞西方的「議會制」;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決不搞西方的「多黨制」;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決不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推向前進。
民主發展模式的比較與探索作者:愛夢 來源:論文之家 日期:2009年07月01日 關鍵詞:民主;模式;中國
雖然中國和哈薩克同是轉型國家,但兩個國家選擇的轉變方式不同,所以兩個國家的目前民主化模式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哈薩克和中國民主發展特點進行分析和比較,雖然兩個國家的推動民主方式、手段和進程不一樣,但是只有向民主化發展才會有美好的未來,而且每個國家因為自身條件不同,在民主發展的模式上也會出現多樣化的差異。
1 中國和哈國民主模式的發展
在蘇聯劇變和解體的進程中,信奉西方的政治和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聯盟的各個地區。哈國獨立後的政治體制建設毫無疑問受其影響。哈薩克在獨立前夕就仿照西方的政治體制模式建立起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權分立制。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推行西方的價值觀和民主政治模式,極力想把中亞納入西方陣營,使中亞既擺脫俄羅斯勢力的控制,同時又遠離伊斯蘭勢力的影響。因此,哈國採用的是激進的休克方式推動民主。但這種民主模式既不能等同於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具有相似性,但與之相比,還不夠成熟和「存在缺陷」。事實上,在完全推翻一個舊體制,建立一個新體制時,會出現一個過渡性的體系,此間,在結合哈國實際狀況過程中,制度還有待於不斷的完善。在經過了十幾年的艱難轉型後,哈國已經初步具備了民主的基本要素。
相反,中國民主化不斷完善和發展,雖然與哈國同屬於轉型國家,但與其轉型所採用的「休克療法」不同,中國走的是一種溫和的漸進改革之路,民主改革也是從一個試點開始逐步推向全面。中國的社會主義體製得到了延續,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西方有關民主的經驗,正逐步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應當看到,在去年中國黨的十七大上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提到一個相當高度,尤其是之前胡錦濤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以之為中共十七大報告藍本的「六·二五」講話中。談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字眼在一個段落內出現八次。他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努力與中國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同時,筆者認為民主不具有普遍價值,民主只是一種特定的狀態。中國式的民主與西方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與哈國也有很大不同。中共領導的中央政府在推進民主化進程中具有決定作用,有中國理論家認為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理想目標是實現中共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其最大特徵,就是通過增量改革來逐漸推進中國的民主治理,擴大公民的政治權益。
因此,中國如果繼續按照漸進式改革的模式發展,那麼在將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可能沿著多條路徑向前推進,包括黨內民主,基層民主以及高層民主,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軌制模式。
2 民主實現領域(道路)
「民主是通過普遍參與進行管理;代表制則有助於實現這一參與。一個大型的民主社會,首先需要一個公正的、其目的在於充分而且准確地反映人民意志的代表制度」。其二,代表制可以在兩方面發揮作用:一是選舉;二是聽取人民意見。很久以來,政治家和學者都把選舉制度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民主國家的標准之一。而當考察一個國家的民主模式時更是以選舉方式作為判斷尺度。
哈國政治民主的形式可以大致概括為總統制政府和地區代表制選舉。這從憲法和現實政策中可見一斑。哈國在憲法的第一篇中明確規定:國體為共和國制,政體為總統制。同時,實行立法、執行、司法三權分立制,多黨制和普選制。
「公民參與國家權力機關或地方自治機構的選舉,按平等競爭原則選人上述機關,同樣是最重要的直接民主形式。」哈國的憲法和法律都規定,凡是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權參加選舉。每個公民投票的機會是平等的,只有一次投票權。公民參加選舉是自願的,任何人和任何機構都無權強迫。根據哈薩克共和國的憲法規定,為了解決國家和社會的最重大問題,可以進行全民公決和地區性公決。有選舉權的公民都有資格參加。全民公決採用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制和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
憲法規定共和國內的公民可以建立不同派別的政黨和社會政治組織,並允許其通過競選的方式參與國家的政權體系。哈薩克有大小上百個黨派,議會也由不同派別的政黨組成。但實際上哈國的多黨制還只是停留在憲法條文中,政黨組織很難實現公平競爭,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於多黨制在運作過程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對多黨制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明顯地不傾向於允許建立人數眾多的和有能力的政治力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哈國獨立的時間尚短,當前的首要任務並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與提高,而不具備廣泛推行多黨制的條件。要使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真正發揮作用尚需時日。在這種政局下,比例代表制和最高票當選制皆無法推行。鑒於哈國多黨制的現狀,他在向民主化發展的進程中,其選舉制採用的是地區代表制。這在憲法和實踐中都有表現。此外,哈薩克共和國皆實行普選制。年滿18歲的國內公民都有選舉權。按照舊的蘇維埃區或以州、區、市為基礎,將全國劃分為人數大致相等的幾十個區,各選區選出一名代表組成議會。
另外,哈國在政治體制運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經濟形勢嚴峻;多黨制未能發揮作用;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矛盾很重;民族矛盾時有發生和激化的可能。這都要求哈國總統認識到,要想使國家走出危機,實現「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就必須掌握強有力的政權。而總統集權既能鞏固獨立成果、保持社會穩定,又不改變國家向政治民主發展的方向。
中國選舉民主化的推動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融入世界,中國公民過去淡薄的民主觀念和法治意識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始終在推進民主化發展,在原有制度基礎上進行創新。另外,改革中的媒體制度愈發關注民眾公正和權益問題。公民也有更多的政治渠道參政議政,因而也同時推動了選舉制度改革,進而推動民主的發展。筆者認為中國民主的發展更加依賴於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對民主的訴求,推動地方的民主試驗改革。如果其中某項改革適合中國國情,同時又帶有民主的普遍性,可能會在其他地區推行,並逐步擴大。
而對比起來,中國基層的民主選舉制度得到很大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國的全國范圍內得以推行,許多學者對於村民自治實行的效果持十分肯定和贊賞的態度,認為村民自治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作為農民參與的民主化實驗,在民主化實踐中建立起一系列民主規則和程序,並為中國的民主化提供了示範性作用」。而與之配套的村民直選制也受到好評,雖然在實行選舉過程中產生了腐敗等一系列問題,但這種改革的道路還是值得探索的。城市社區的選舉改革則與之相仿,社委會採用居民直接投票選舉,上海、寧波等地實行議行分離的社區居委會組織結構,有利於調動居民參加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另外,中國基層的人大選舉制度改革也已經啟動,在去年十七大報告中提到「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表述,表明未來選舉更加公平化,會著重保障基層農民選民的基本利益。
C. 新高考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何啟示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不管說有多麼重要,需要花多大代價,都不會有人反對。每年國家、地方和學校,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上的投入,不論具體學校和教師是否感到滿意,總額上也是相當巨大的。可是,如此重視,如此投入,取得的成效卻難以令人滿意。
教師培訓究竟對教師專業發展有沒有用,有多大用,並沒有可信的研究報告予以說明,但大家的切身感受,是教師對待培訓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煩躁與不安。究竟是教師不願意提高專業水平,是培訓形式枯燥單一,還是培訓內容不夠吸引力?綜合來看,教師越渴望提高水平,對培訓內容就越挑剔;培訓形式越單一,就越需要培訓內容的精彩來彌補。因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並不能替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追問、方法的探討與內容的充實。
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選擇哪個老師去教他們
在基礎教育階段,雖然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但專業發展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其中的內容是否有主次之分,似乎並沒有一個定論。事實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就是對教師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學科知識上當然是學得越深刻越好,在教學方法上當然是越豐富越好,在德性養成上當然是標准越高越好,在生活品位上當然是越高雅越好。也就是說,在教師專業發展內容上,只要在原有內容上做加法,就不會有任何人反對,而且往往是加得越多,大家覺得越有道理;但對原有內容在時間上區分個先後,或者在重要性上排個主次,大家一定對此予以討伐。可是,就連對學生的成長,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能夠個性成長;如果我們要求教師全面發展,既擔心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不到,又擔心大家過於全面了所以反而不夠專業。於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教師的全面發展,而全面發展更多是一種要求,而不是一個明確的方向,更不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教師畢竟是一個職業,職業就有屬於自己的職責,只有對教學職責的研究越具體,對教學對象的分析越透徹,對學生學習需要把握得越精準,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才更有針對性。可是,在學生眼中,究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師,什麼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雖然不能說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部,但至少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2014年上海和浙江實施高考新政以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三門高考學科,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表面上是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他們選擇了哪個學科的教師去教他們。學校也因為賦予了學生選擇權,導致有的學科教師多了,有的學科教師少了,於是我們也嘗試著讓學生在選擇高考學科之後,繼續選擇學科教師,從而把學生選擇教師的標准,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可是,學生選擇教師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讓獲得好成績的方法更科學,才是去除應試教育的途徑
哪位教師能夠幫我們考得好,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調查時,得到的第一個答案。這個答案讓我們很意外,似乎在學生眼中,自己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會把考試成績作為第一呢?在個別學生的訪談中,他們回答說,高中三年是辛苦的,大家在思想上都有準備,但越是辛苦就越希望有成績出來。他們講的挺有道理,但這個標准不但挑戰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似乎更是對教師專業價值觀的挑戰。可是,是不是幫助學生考得更好,就一定是應試教育;教師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就是對應試教育的附和或者順從呢?於是,我去問教師,有多少人知道學生的考試成績究竟從何而來?教師的哪些能力有助於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經這么追問,才發現還真是一個大問題,看起來都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但對這些問題的研討卻非常不夠。仔細一想,那些把課上得好的教師,那些教學非常認真的教師,雖然取得好成績的概率比別人更大,但課上得好,教學非常認真,並不必然導致學生就能考出好成績來。
之所以大家把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視為對應試教育的順從,可能並不是考出好成績有多麼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對如何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並沒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方法,總是把好成績與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相捆綁。
可是,到了高中之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發現成績是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弄不出來的,於是大家都期待著用更有教育含量、更有科學成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成績具有可持續性。
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大家把幫助學生取得成績作為應試教育,自然就不會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可是,大家越不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取得成績這個過程應試化程度就越大。
就目前的教育實踐來看,盡管不能完全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但考試成績依然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如何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些不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就會被廣泛使用;與之相應,如果教師能夠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獲得考試成績的過程就是更能順應學生成長規律的過程,並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哪位教師長得更順眼,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個標准不如上一個標准那麼意外,但多少還是讓我們有點震撼,難道教師「顏值」就真的那麼重要?學生們提到,雖然不能說教師就是學科的形象代言人,但教師自己的生活形象與專業形象是很難分開的,而專業形象與學科形象又是很難分開的。所以,當教師的「顏值」更高時,不僅僅學生的課堂感受更好,關鍵是大家對這個學科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
有了更好的生活形象,就有了更好的專業形象
之所以讓我們對這個標准感到意外,是因為在教育行業中,似乎大家更注重教師的內涵,對於教師的外在形象卻並不在意。其實,從教師形象建設的角度來說,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內而外的,等到內涵變得豐富起來,「顏值」自然也就高起來了;但是,從欣賞教師形象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外而內的,總是希望從外在形象的欣賞與評判,來領略教師形象的內涵與品質。
要說到教師形象,看起來也是一件挺膚淺的事情,人不可貌相,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如果我們從貌相升格為形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人在30歲之前,主要是看貌相如何,而貌相往往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自己能夠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可當人進入30歲以後,貌相就由形象代替了,而形象卻是由教師自己的性格、觀念、氣質和修養等因素綜合而成。看一個人的貌相,可以想見他的父母有什麼樣的貌相;但看一個人的形象,可以想見他前幾十年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工作、所教的學科。
有一位家長告訴我,說有教師在課堂上說學校壞話,我說這很正常呀,學校的確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這位家長卻說,學校做得到位與否,這是學校和教師之間的事情,當教師在班上批評學校,就變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了,這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甚至是學習都失去信心。原來教師對待學校的態度,也成了一種專業形象,這是不是也讓我們覺得很意外呢!
把課上得精彩與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重要
哪位教師的課上得精彩,我們就選哪位教師。如果說前兩個標准都讓我們意外,第三個標准也仍然如此,只不過前兩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前而意外,而這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後而意外。在大家心目中,課上得好不好,不但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更是一位好教師的保證,可為什麼在學生的眼中,卻被排在了最後面呢?學生的回答也很讓我們意外,他們說課上得精彩與否,和自己的學習並沒有多大的關系,教師上課的時候絞盡腦汁,希望大家更喜歡他的課,但學生天天都上他的課,早就已經失去了欣賞這些教學技能技巧的心情,打心底說只要不厭倦就已經不錯了。原來我們非常關心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在學生眼中只是一些做秀的行為,我們天天都努力去做秀,而學生似乎骨子裡早就看透了這個「把戲」,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好點,所以始終在配合著欣賞。
看來課堂的精彩與否,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真正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並不是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品質,以及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影響和引領。正如一個人的長相一樣,剛開始看時,貌相肯定是最重要的;但當大家變得熟悉起來時,最重要的就不是貌相,而是讓人是不是看得順眼了,這大概就是形象了。如果一味想通過教學技能技巧來裝飾我們的課堂,最終不是吸引了更多的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更容易看到我們教育智慧和學科素養的缺失。
高考新政給我們最大的變化,就是賦予了學生在教育上的選擇權,學生一旦擁有了選擇教育的權利,就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他們真實的學習需要,其中就包括他們對教師的專業期待。加強對他們學習過程的幫助,對他們學習需要的滿足,對他們學習方向的引領,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考慮用什麼方法與技巧,還需要教師更高的專業素養,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更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D. 初中歷史裡面的啟示,比如像改革開放,WTO,工業革命等給我們的啟示,歷史考試用的,不要太長
在政治建設來和改革上,堅持走中自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真正轉變政府職能,政府不能成為與民爭利的利益主體,而要成為切實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服務主體。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在文化建設和改革上,提倡獨立思考、思想自由、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對文化專制主義,反對愚昧主義。
在社會建設和改革上,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改革要注重推進公民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切實改變政府統包社會事務的全能主義政治局面。
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