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評價
查慶霞(淮安市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200) 《數學課程標准》對數學教學評價作了如下闡述:「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一、評價要具有激勵性 激勵型評價能觸動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內心的激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課堂,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自信的學生更積極,缺乏自信的學生也變的活躍起來。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掘他們的潛能,有效的促進他們主動、健康的發展。那麼,如何使教學評價具有激勵性呢?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溫情的撫摸、一個驚喜的表情,一個肯定的微笑……這些無不充滿激勵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有位同學上課聽講認真,愛動腦筋,時常會想出一些新穎的解題方法。有一次,當她用不同方法解答出一道難題時,我滿臉興奮之情,激動的對她說:「你真了不起,能積極開動腦筋,想出與眾不同的方法,科學家也是這樣的!」聽了我的表揚,她興奮地同時聽課更認真,發言更積極了;還有一位同學,性格內向,平時不太愛發言。一天,當他回答上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後,我豎起大拇指,興奮的對他說:「這個問題你回答的太好了,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老師希望能經常聽到你精彩的發言。」聽了我的誇獎,他興奮的小臉通紅,小眼發光,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從此,發言越來越積極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下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換,首先應從語言上表現出來,教師應通過及時的導向性評價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猶如大海行舟,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將會迷失方向。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課堂,利用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恰當的評價對於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培養自信,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幫他們弄清題意,改正錯誤。 教師還可以採用合理的評價來幫助學生建立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方法的同時,教師也要關注課堂評價對學生學習態度帶來的影響,要指引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之,教師課堂上的評價要具有導向性。例如,當學生回答上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時,教師可以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這樣的評價可以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習慣;當學生的作業書寫工整時,可以說:「你的作業寫的漂亮極了」,這種評價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課堂評價不能用一些沒有導向性的含糊不清的評價語言,如「你真棒」、「很好」、「好極了」,棒在哪裡?好在何處?這樣的課堂評價空洞而抽象,沒有指向性,也就失去了教育意義。 三、評價要具有客觀性 新課程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具有客觀性。客觀性的評價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的到不同的發展。由於每一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學生自身的縱向評價上,使學生體驗到自身的變化、成長和進步,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做認真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用同一的評價尺度來衡量他們,這樣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都有所發展。例如,班裡有位學生作業一向馬虎,一次他的作業書寫有了進步,於是我表揚他說:「你的作業進步很大,如果每天都能認真書寫,相信作業一定會越寫越漂亮。」聽了我的表揚,他滿臉興奮之情。這里我沒有因為他的作業寫得不算漂亮而忽視了他的進步,而是縱向比較,對他給予激勵性評價,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他學好數學的信心。 課堂評價不應拘泥於形式,要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創造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用我們的評價激活學生的思維,讓每一個學生在評價中獲得自尊和自信,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B.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表揚學生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評價學生呢?
我認為主要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運用不同的尺子評價學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可以使教師樂於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每節課都用一個目標要求每一個學生,結果學困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實際上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具有客觀性。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制定的三個不同層次的目標:目標1是學困生都能達到的評價目標,目標2是中等生都能達到的評價目標,目標3是優等生達到的評價目標,這種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學目標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在各自的知識、能力起點上獲得發展。因此,這樣的教學目標具有人性化、彈性化的特點。
二、要加強對學生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所以,課堂上對學生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合理、鼓勵創新的評價會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要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知識的過程,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
四、注重延緩評價的運用
延緩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不知道正確結論之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課堂上,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個別學生會馬上舉手回答,並且答案非常正確。而教師也興奮地及時表揚學生。這樣,一大批同學也許還沒有想好,結果卻出來了,這些學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過去,就失去了思考的價值。課堂變成了只是優等生表現的舞台。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教師會馬上予以否認。這種武斷的否定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於形成暢所欲言的教學場面。當然,錯的總是錯的,關鍵是教師的評價不宜太早,要讓學生說夠說透,要引起學生間的爭論。在教師沒有作出評價之前,每個學生都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且學生會努力使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這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五、讓學生在認真傾聽中學會評價
由於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比較短。所以,有的教師(特別是低段教師)在一節課中接二連三打給學生進行「小紅花」、「五角星」等物質獎勵。雖然,這種評價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提高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一節課中過多的使用這種方法,就不能保證所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有的學生會把很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得到獎勵上,減少了傾聽和思考的時間,而且還容易滋長「功利性」的心理。
新課程倡導新的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處境與需要,注重學生學習的發展與變化過程,使每一個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持續學習數學的能力。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有什麼樣的評價,就出現什麼樣的數學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正確地評價學生,呵護學生的自信心,並且在課堂教學的評價過程中不斷反思對學生的評價,從而真正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課堂上應如何正確評價學生
正確評價學生,早已成為現代教育關注的焦點。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再單單是一個等級,一個分數,而是要在體現教師對學生尊重和關愛的基礎上,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正確實施評價,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和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原有認識水平呢?我認為,表揚和批評仍是教學中的一對法寶,教師只要能靈活的運用好他們,讓他們在教學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就會達到雙嬴的效果。
(一)表揚
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所憎恨的教師是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從他那裡得到表揚和承認任何什麼事情做得好的那些教師。成長中的學生,迫切的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美,肯定自身的價值。如果受到的表揚出自教師之口,更會讓他們提升對自己的認識,增強自信心。一句表揚贊美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么?那麼,贊美時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1.表揚贊美要發自內心,要有真情實感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古人也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無論什麼樣的評價必須動情。而有的教師在課堂表揚學生
C. 小學數學課堂什麼樣的激勵機制好
獎勵小紅花、金星等、小紅旗,集滿10個,可以獎勵一顆糖或者全班表揚一次.孩子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現在每個班基本都有班級網站,也可以再班級網站上表揚一下,讓孩子在網路上可以搜素到自己的表揚,我家孩子最喜歡這個.
D.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與靈氣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多數教師基本上還是採用了蘇聯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即: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為傳統教學方法設計的固定的課堂活動結構,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探討;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教學效率低下。鑒於此我們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與探討」課題研究,努力構建清晰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
回顧我們課題研究過程,課題組教師的一節節充滿智慧神采飛揚的研究課,一次次問題討論時面紅耳赤的交鋒,一本本字跡清晰傾注心血的實驗記錄簿,歷歷在目如同眼前。課題組的成員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彷徨,但更多的是難以舍棄的對課題研究的摯愛和追求。
三年的課題研究,我們探究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同時,課題的實施也讓我們欣喜的發現:課堂變了,老師變了,學生也變了。
一、構建了多元的課堂活動結構一般模式,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傳統課堂結構把人看作是機器。當我們的「學生觀」從「機器」轉為「變化發展的人」時,這種課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上我們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構建現代課堂結構的出發點應是知識與能力並重,能力與知識相互促進,並在能力培養中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
1、「以實驗操作為主線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課前准備→復習引入→學生操作探究、驗證→教師演示總結→鞏固與應用」。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材料的實驗性操作為起點,通過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分析比較,以獲得新的結論為特徵的。這時,嘗試實驗的方式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探索體驗和發現則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結構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眾多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鼓勵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自己去獲取知識,將教學過程徹底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
例如,在「統計」教學中,教師有意將各種水果圖片雜亂無章的擺在各組桌面上,問:「你們能將他們進行統計嗎?」學生經過小組分工,都饒有興趣的參與了動手操作。他們把水果圖片先進行分類,然後每人統計一種或兩種水果,並擺放整齊,形象的製成了統計圖。所要學習的內容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活動做中通過體驗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動中體驗」,也可以是在「體驗中活動」。但「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決不僅僅是學生的表演,也包括學生的「說」、「講」等。該課堂活動結構的設計,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引領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在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
在2010年4月7日課題匯報會上,六年級的陶慧靜老師執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活動,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
2、「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探究、驗證→解決問題→鞏固延伸」。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學生以問題的定向思考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嘗試性探索為特徵的。這時,良好的問題情境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性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事先不強求學生預習教材,教師可利用用課堂上的實驗演示呈現一些自然現象,一面改變條件一面觀察現象的變化,進而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求解,包括猜想、試誤、綜合和分析,讓學生們不斷否定錯誤。不斷得出新的設想,最後上升到新知識新結論或規律。全體學生被這樣生動的過程吸引住了,結果教科書上用幾頁文字敘述的內容,被學生們用幾十分鍾自己「發現」了。他們從中不但獲得了新知,還親身經歷了一種「創造」體驗。
3、「以自學嘗試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自主學習→嘗試解疑→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當堂檢測」。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問題,形成認知沖突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並在集體質疑或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正確的抽象概括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發現並構建數學模型則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
教師讓教材、學習提綱和教學目標與學生直接見面,讓學生自學,學習提綱由教師擬定,可以寫成一些問題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區別對待學生事實上的不同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許優生超前於教學計劃或超出課程標准;差生可落後於教學計劃,並給予一定方式個別指導或學生互助,在師與生、生與生、書與生之間有一種「彈性」,這樣做雖然差生的學習可能慢些,但是比聽不懂而陪別人坐幾十分鍾要強些。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有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這種結構有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並給予集體解答。學生在煞費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後,聽教師的解答,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其收獲與注入式課堂教學相比肯定大不一樣。同時也有利於訓練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並在治學方法上獲得優化。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慶市宿松縣河塌中心小學黃立鰲校長帶領的外地36名數學教師參觀考察團來校調研學校教科研工作,課題組方雪嬌老師為考察團開設的六年級《百分數的意義》課題成果展示課,以自學嘗試為主線,學生主體自學、教師積極引導學習為活動結構特色,向考察團展示課題研究成果。良好的學風、清晰、優化的課堂活動結構,輕松扎實有效的課堂,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4、「以信息探索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呈現信息激發興趣→提取信息尋找方法→組合信息獲得認知→改變信息鞏固新知」。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教師呈現的信息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和辨析,以獲得知識重組為特徵的。這時,有效的信息重組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則構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首先,教師要以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的處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課內容的信息資源。准備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資源、媒體與網路信息資源,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信息資源,或者是新舊知識的連接信息資源。如徐慧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教室、校園,讓學生從一組組照片中欣賞自己的學校,再分別思考它們各從哪個角度拍的。其次,引導、點撥,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及時為自己探索、解決問題提供第一手學習材料。如在教學二年級《克與千克》時,先安排學生預習,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再將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課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為課堂探究的內容。再次,教會學生去偽存真,學會恰當地選擇、靈活地組織信息,提出合適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除法應用題》時,要求學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學生當時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 組,每一組有9人;有15張課桌,排成3 排;教室里有8盞燈,分成了兩排;有6扇窗戶,左邊2扇,右邊4扇……這里學生找到的信息比較雜亂,此時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選擇。要求學生找一找哪兩個信息聯系比較密切,對所有信息進行分類組合,從而拋去與學習要求無關的信息。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哪兩條信息可以提出一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學生又一次的進行討論,並合作組合了與教學相關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題目要求的問題,並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最後,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信息,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2010年4月6日課題匯報會上,二年級的徐慧老師執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
5、「以小組討論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問題情境→合作討論→建立模型→解釋、運用於拓展」。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表徵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小組合作,以獲得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小組交互的方式、過程以及質量等,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提出計劃、團隊合作的問題解決以及合理的表述則構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
向學生提供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些內容取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成為學生主動觀察、猜測、實驗、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主要特徵是討論,是「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這就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形成教學整體:「採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出問題,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
E. 小學數學課堂應怎樣激勵學生
所謂激勵性評價,指的是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內化學生的人格,是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課堂教學是小學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多採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在老師的肯定下探究和學習知識,效果會事半功倍。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年齡在6~12歲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而這時的兒童恰恰正值小學在校學習階段,他們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了個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要激發每一位學生產生這樣的優秀品質,一味地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堂上合理運用激勵性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下面筆者就聽過的一節公開課――蘇教版小學二下《認識分米和毫米》,談一談上課的宋老師是如何在她的課堂上運用激勵性語言,使激勵性評價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末的。
一、微笑激勵,拉近師生之間距離
在課堂上,一方面,學生對新授的知識是相對陌生的,另一方面,學生與老師之間總存在著一層隔閡,特別是在出去上公開課時,上課的老師上的不是自己班的課,學生對老師完全是陌生的。因此,在新授前,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和學生進行一場朋友式的交流,就很有必要。上課伊始,宋老師笑著問道:「同學們,請你們猜一猜老師有多高?」全班起初還有點拘束,只有不多的幾只小手舉了起來。第一個學生說:「1米。」宋老師依舊笑著說:「你能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嗎?」在學生比劃之後,接著笑答道:「你比劃得很准確,1米就是這么長!但是,老師有這么矮嗎?你再想想,誰再來猜一猜?」通過幾次這樣的點名回答,學生發現老師也不是那麼凶,漸漸地舉起的小手就多了起來。宋老師通過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不僅復習了本節課要用到的舊知識,更重要的是使用含笑的激勵性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啟了那扇學生對老師封閉的大門。雖然新授還未開始,卻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學生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本堂課的學習活動中,可以預見到課堂教學效率肯定是極高的。
二、互動激勵,共同探索教學內容
如果只有上課前幾分鍾的激勵,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再濃的興趣也會逐漸轉淡,這就要求教師在新授環節同樣能給學生以激勵。而在本堂課上,宋老師就是這樣,在與學生的一問一答之間運用激勵性語言,潤物細無聲地達到了激勵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當本堂課進行了近十分鍾,學生開始復述1分米在直尺上的長度時,先是集體復述,然後宋老師問:「誰能來像這樣說一說?」當第一位同學說完後,宋老師立即說道:「你能這么快就能說出來,真棒!大家給他掌聲、鼓勵一下!」然後提問第二個同學:「誰能也像這樣流利地說一說?」通過對答對問題的同學進行語言及動作的激勵,激發全班其他同學強烈希望被提問的願望,一下子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上課10分鍾後,又一次活躍了課堂氛圍。
當有同學支支吾吾地復述不上來時,宋老師及時地問:「有同學來幫幫她么?」可能有些老師此時就會讓該同學坐下,但宋老師沒有這么做。在幫助的同學回答完後,宋老師看著該同學說道:「你會了么,來,試著再說一說!」「你看,很容易吧!」同時對幫助的同學說道:「你幫到他了!」「我們一起給他們一些掌聲,好嗎?」通過對後進生的激勵,讓優等生幫助後進生,以及通過全班表揚的方式,幫助後進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使其認真聽課、積極發言,這樣他們的學習成績才會提高很快。
三、多樣激勵,練習鞏固新學知識
每堂課的練習環節,往往被很多老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學生只是置身在學生練習和教師講解這樣枯燥的循環中。而如果此時適當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學生就不是被動地死記硬背,而是處於興致高昂的學習狀態中。宋老師在處理這一環節的時候,分別設計了在紙上畫、量實物、在紙上量等多樣的練習題型。以在紙上量為例,在學生獨立完成了相應的練習之後,宋老師接連說道:「誰能上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業,當下小老師,講講你是怎樣量的?」、「說得真棒,也很詳細!誰來說一說第二幅圖,你又是怎樣量的?」、「兩位小老師講得都很好!下面還有一些練習,你們也想來當一當小老師么?」……這樣,宋老師讓學生以做小老師的方式,對練習題向全班做講解,並予以激勵性評價。這種方式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難度並不大。我們常常也這樣讓好學生回答問題,只是僅僅讓其回答出答案,講解還是由教師來說,但是學生既然能說明,為何教師不大膽放手呢?這樣,一方面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即校對了答案,另一方面學生爭先恐後地想說,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中,記憶更深刻。其實,大部分學生是想說,也是能說出來的。在一年級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全班都會把手舉起來;到了二年級,舉手的還有一大半;再到三年級時,舉手的只有一半了;等到了高年級,能有幾只小手舉著就很好了。如果都能像宋老師這樣,在二年級時,還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保持如此高漲的熱情,這樣一直保持下去,通過形式多樣的激勵性評價手段,學生課堂練習的積極性和正確率都會明顯得到提高。
在一節課中如果能很好地運用激勵性語言,使激勵性評價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末,那麼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師生的雙邊活動,也能積極提高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增強。當然,使用激勵性評價的方法有很多,低年級階段可以採用獎勵貼紙之類的,中高年級的可以多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或者一些糖果、小文具之類的手段激勵學生參與活動。
F.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扼殺他們求知的慾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不少學生認為數學知識較難把握,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轉換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等,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運用所學知識,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體會數學的趣味和魅力,進而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重視預設與生成,確保備課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教學這一個環節,還包括課堂教學之前的准備階段、課堂教學後的評價階段。因此,要想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教學預設。預設與生成是構成數學教學的兩個部分,只有進行合理的教學預設,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照計劃進行。此外,小學數學的教學預設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要建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實現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
三、深入研究教材,傳授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學生輸入有效的數學知識。對於學生而言,有效的數學知識指的是他們還不知道和了解的數學新知識和新材料,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設定是否有效與數學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狀態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數學知識才能說是教學的成功。第二,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知識不是智慧,學生會運用這些知識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發展。第三,數學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只有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探索數學知識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愉悅感,才能真正驅動自己內在的學習原動力,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四、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師生關系輕松和諧,學生和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自我。課堂上,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針對學生獨具個性的發言,教師應予以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應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自然敢於講真話、實話,他們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善於通過形象直觀的刺激來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也間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文字、圖片等於一體,正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其具有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特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具體,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打破課本中讓學生分別填塗兩個長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進行比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選擇用多媒體播放「唐僧師徒分習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讓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們剛剛路過一片西瓜地,便主動提出去找水,不一會他化來一個西瓜,孫悟空說師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聽了不高興,說:「西瓜是我化來的,我得多吃點。」孫悟空說:「好,分給你八分之一。」八戒聽了很高興,就同意了這個分法,結果卻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學生看完故事後,教師讓他們思考:「為什麼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討論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很快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手操作這一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動手操作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動手操作和根據操作的階段結果合理想像,對於學生理解新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等活動,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進而減緩知識坡度,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G. 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做好充分准備。
二,嚴禁隨口提問(如:好不好呀,對不對啊,可以嗎?)。
三,提問題有針對性(如思維敏捷的,如靦腆型的,如自感學習不如人的)。
四,盡量用:
趣味性強的語言,
寓教於樂的方式,
以姿勢助說話。
五,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僅僅有5---8分鍾,所以必須在此期間把教學重點講授完畢。
六,留出學生們討論爭論議論的時間,提出本節課的需要研討的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