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名稱
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1、隨著課程的改革,教學模式也隨之改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在我們的課堂上已經在嘗試。「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我們也努力在實現。那麼在實現這一改革中,作為在學生進行參與、交流、合作時的思想載體——語言就變得更加重要。數學語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工具,是數學思維的最佳載體。它強調准確性、規范性和嚴密性。但對於年齡較小、數學知識較少的小學生,就很難要求他們掌握我們認為比較「標准」的、非常「數學化」的語言,常在數學課堂中出現會做不會說的,隨心所欲、自說自話的現象。所以,必須努力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2、新課程理念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但在我們課堂實施過程中卻時常存在一些不協調現象:在學生認真思考後,學生對問題只能作出答案性的判斷,卻不能思路清晰的書寫出解題過程;學生在與同學、教師交流時,往往只是用一、兩個字、詞或公式,乾巴巴地回答,不但缺乏最起碼的完整性,更談不上應有的條理性和內容的准確性。所以,教師越俎代庖地為學生總結出數學活動的現象依然存在。
3、從現在我校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人教版)的變化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內容不斷以各種各樣的數學活動的形式出現。《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中不斷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展開交流,形成用數學的意識。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索,並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形成知識。但長期以來,數學語言的教學在我校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很多老師對數學語言表達的教學地位存在片面性認識,認為語言表達教學應附屬於識字、閱讀、寫作教學
,並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因此在我們廣大數學教師的課堂上,還存在重視學生書面表達,輕視學生口語表達的現象,導致學生因沒過好語言關而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數學語言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語言之間的轉換不流暢,思維顯得緩慢,從而造成數學知識接受、處理困難。我校大部分班級在合作交流時,只有幾個學生爭相發言,絕大多數學生變成了光聽不說的「機器」,即使被迫發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見時,語言羅嗦、詞不達意、條理不清,有的乾脆站立不語。這是教學中出現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是講得過多,學生說話的機會少,有的甚至是「滿堂灌」,把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了「單向活動」。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水平低的學生數學理解力也差,以至隨著年級的增長在解決數學問題上出現了重重障礙,所以,數學思維的發展是離不開數學語言的同步發展的。
4、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殼」。因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同步進行。
5、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不具備數學語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們不能數學化地闡述某些產品使用說明,不能運用統計圖分析客觀事物等,這些現象都表明,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已不再只是純語文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語言表達能力能力為基礎,包括外語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科技語言表達能力在內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相對忽視此項教育的當今學校中越發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說」本身就是思維的進一步加工。要培養學生各種數學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離不開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從創新教育理論角度看,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創建一個無權威束縛和民主自由的環境,為學生的創新性學習提供機會,只有培養學生數學語言,才能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2、從人的全面發展觀點看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發展,發展的目的,應著眼於主體性的生成和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而具有個性的發展,也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機會,使他們在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語言內化為認識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靈活的方式將經驗和規律表現出來,並加以系統轉換。」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既可以使知識得到內化,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
4、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也是內部智力活動的工具。學生掌握知識必須通過語言。前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的智力形成學說認為,智力的發展要經過活動的定向階段,物質式物質化活動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內部語言階段。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則明確指出,語言是智力發展的促進者。
5、美國語言學家布龍非爾德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忽視了數學語言的教學無異於買櫝還珠。
四、課題界定
由於我校實行一校兩部制,本課題研究組在北校區,是高小部,所以課題中的「小學生」指的是中高年級小學生。「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區別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語言,但又存在於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它是一種由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和經過改造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語言。它大致可以分成三類: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
「表達能力」指的是學生能夠把生活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學語言相互轉化,能用語言清楚、有條理地表達思考過程,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就是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使學生能讀懂數學語言,能用數學語言清楚、有條理地表達思考過程,並正確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學學習,學會簡單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和適當進行數學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信心說,學會說,喜歡說。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
1、通過調查和研究,找出影響我校學生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2、經過培養和探索,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說得准確、簡練而有條理。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完整性、條理性和敏捷性的發展,讓學生數學語言的口頭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
3、通過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使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優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使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學觀,從舊的教學思想中解脫出來,強化教改意識,真正體現「新課程標准」的精神,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主要內容:
1、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現狀的研究。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學習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乃至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將影響他們的後繼學習。因此,調查和分析學生原有的情況,是我們研究的基礎。我們可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定期的調查和座談,分析影響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因素,並作出相應對策。
2、如何訓練小學生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
①通過
數學閱讀使學生感悟准確的數學語言。重視數學閱讀,豐富數學語言系統,對提高數學語言水平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育意義。小學生能自覺閱讀課外書的很少,閱讀數學有關書籍的更是少之又少,學生僅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授是難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數學語言系統的。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只有通過閱讀,作好與書本標准數學語言的交流,才能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鍛煉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提高數學語言水平。
②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准確的數學語言。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准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③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多讓學生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
④從生活經驗引導,促進學生由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在數學語言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生活語言與數學語言的互譯。生活語言是學生熟悉的,用它來表達的事物,學生感到親切,也容易理解。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必須以生活語言為解釋系統。數學語言也是如此,通過兩種語言的互譯,就可以使抽象的數學語言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借鑒,從而能透徹理解,運用自如。
⑤採取各種形式,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交流、讓學生小結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有關教育問題或教育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教育現象的科學事實,並形成關於教育現象的科學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1)確定調查對象: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目的任務,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地點,選擇相應的調查類型和調查方式。(2)擬定調查計劃:在擬定調查計劃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確定所採用的調查方法。②確定調查項目。③確定調查進程。(3)實施調查:用編制好的調查工具,根據各種調查方法的具體要求開展調查。制定調查表格、觀察記錄表、問卷、訪談提綱和編制測驗題目。(4)整理調查材料:對收集的調查材料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得出結論性的意見。(5)撰寫調查報告: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解釋,提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二)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進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幾個步驟。
行動研究法可採取這些步驟:(1) 選擇問題:即對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問題作出歸納、分類,形成一定時期內要通過研究解決的問題。
(2)理論探討:即從教育理論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最合適的內容,為解決篩選出的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從而保證行動研究的正確性。(3)實施和反思:即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並對實踐的結果作出總結和反思。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實施和反思這一階段實現的,它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階段。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撰寫開展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的論文,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參考。
(三)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按水平高低和科研含量的大小可以劃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我們在進行數學教育課題研究時,應採用科學性經驗總結方法。科學性經驗總結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積累的教育經驗進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並總結歸納出富有規律性的、具有推廣價值的東西。採用經驗總結法進行課題研究,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1)確定總結的對象與內容。一般來講,經驗總結應以先進事跡與突出貢獻為前提來確定研究對象,應選擇那些數學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有研究價值的、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普及和推廣價值的課題。(2)搜集與分析資料。包括對數學教育事實材料的積累、篩選與提煉。在積累材料方面,一是需要總結那些在客觀上已取得良好效果的經驗,二是需要總結反映工作過程的事實,使人們了解事物發展的全貌,了解經驗形成的各種條件、原因和結果之間的內在的聯系。在積累了大量數學教育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整理、篩選、提煉。經過篩選提煉的材料,一方面必須新穎,能反映數學教育實踐的最新成果,或是人們尚未發現的或鮮為人知的材料;另一方面材料既要少而精,又要充分,能足以說明問題。(3)總結討論並撰寫研究報告。搜集與分析資料工作完成後,就可以寫出初步經驗總結報告了,然後邀請有關方面人士召開經驗總結論證會,聽取大家對經驗總結報告的意見。最後根據大家的意見,對經驗總結報告進行精心的加工潤色,從內容到形式反復推敲,進行理性分析,推演出一定的結論,最後寫出正式的課題研究報告或論文。
(四)對比分析法: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是把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評價。對比分析法通常是把兩個相互聯系的指標數據進行比較,從數量上展示和說明研究對象規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種關系是否協調。在對比分析中,選擇合適的對比標準是十分關鍵的步驟,選擇的合適,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選擇不合適,評價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本課題採用時間為標准,進行實驗前實驗後對比分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對比分析。
七、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
確定實驗研究對象,調查、了解學生現狀,制定初步的操作方案。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有關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理論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設計並修改完善課題標准,通過課題論證。
(二)實施研究階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
按方案進行研究,由課題組長負責各階段目標的實施,課題組每月做一次階段性總結,整理案例,從中探索規律,反思教學設計程序與實際效果,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為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積累實踐資料。學期末,對教學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研究分析典型案例,撰寫出階段性的研究論文。
1、採用調查研究法、談話法和觀察研究法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搜集數學語言表達中出現的常見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分析原因,撰寫調查報告。
2、主要採用案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對比研究法結合課堂教學設計實施具體研究,廣泛收集案例,結合典型案例探究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特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調整教學設計等。
3、採用內容分析法和經驗總結法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學習成績等方面進行研究,總結經驗,積累具體研究資料和成果,積極探索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三)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9月):
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等全面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分析總結課題研究情況,匯集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編印論文專集、案例集、視頻集,進行課題結題鑒定、匯報活動等。
八、預期成果
1、論文集:
第一階段(2011.2~2011.4):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特點及相關因素的論文。主要闡述小學生在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從年齡、心理發展和語言培養方法方面分析原因。
第二階段(2011.4~2013.4):針對常見問題從學生年齡、心理發展和語言培養方法方面總結出相應的對策及途徑的階段性實踐研究論文
第三階段(2013.4~2013.9): 對小學生數學課中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的論文
2、案例集、視頻集:
2011.4~2012.4:收集有關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案例和視頻。通過對個別學生的針對性指導,了解學生個體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狀況,從中不斷探索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對策。
2012.5~2013.3:收集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的案例和視頻。
3、《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報告
九、組織機構
顧 問:
課題主持人:郭澗娥
課題組組長:李小紅
課題組成員:吳鳳英、黃朱美、廖熹曦、朱 茜、唐 鵠、
邵映蘭、鄧名威、谷金平
十、經費保障
我校對課題研究工作非常重視,將下撥一定經費給予課題經費保障。我們一定嚴格監督課題經費合理有效的使用,督促課題主持人嚴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經費暫行管理辦法》經費開支,遵守財務制度。我們保證課題經費單獨立戶、專款專用、不擠占和挪用課題經費。
十一、參考文獻
1、新課程、新標准、新評價編寫組:《新課程標准》,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陳琦,《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3、張盈盈,《數學教師教學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佚名,《如何看待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網路文庫)
5、彭石春,《影響小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因素》(磐安教育網)
B. 如何開展高中數學課外活動課的方案
1淺談如何開展中學數學課外活動在我國,開展中學數學課外活動已有半個版多世紀了。如蘇權州中學在20年代,就在學生中成立了數學、國文、英文等18個學科研究會組織,定期開展活動。北京二十六中在30年代就有數學、體育、文藝、學術、科技等社團組織30多個。建國以來,許多中小學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許多老師通過數學課外活動挖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數學人材。中學生為什麼要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呢?因為中學數學教育的目標主要表現為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兩方面。但是,要想高質量地實現教育目標,僅靠通常為完成教學進度而設置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本身有局限性:(1)為在確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常常安排得過滿,不利於充分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傳統教材雖然經過了反復推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C.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基於社會發展對教育目標的新要求。即在現代社會要學會「終身學習」,即讓學生學會學習要比學會知識本身重要得多!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必然引起我們對小學生學習方式的關注!
2.基於對當前課堂教學的反思。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學習」的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削弱了小學生提出疑問與另做解釋的勇氣,另一方面造成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正制約著小學生的發展,應該改善。
3.基於新課程改革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把轉變學習方式作為一大目標,我國進入21世紀也開始啟動新一輪課改,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4.基於「十二五」教育方針中陝西教育實施減負課堂的需要。科學高效的課堂必然是輕松、愉悅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應該是毫無壓力,無成績負擔,把學生盡可能從重復、單一、枯燥的作業與書本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課題的支撐性理論。
1.新課改關於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表述。《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現代認知學習理論和心理學理論。主要有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等。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藉助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對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
4.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本身的努力,每一個體都能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智力。多元智能理論為這策略的運用和學習方式的選擇、革新提供了腦科學依據。
三、課題研究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2.活動性原則
3.開放性原則
4.民主性原則
5.發展性原則
四、研究的具體內容與預期目標
(一)研究內容
1.小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狀況及成因的調查研究
2.小學生學習方式體系和優化的研究
3.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
4.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的研究
5.信息技術在小學生學科學習中有效應用的研究
(二)預期目標
1.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和優化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能力。
2.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使教師學會尊重學生的學生個性,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3.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根本的轉變。①學會主動學習②具有靈活的學習方法③具有探究學習的能力④具有合作學習的習慣
五、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
六、課題研究的措施和過程
時間:以一年為課題研究時段
(一)確定相關研修人員。
(二)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三)完善教育設施,加快信息化步伐。
(四)過程
D. 如何能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促進課堂教
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備好課寫好教案的基礎,更是反映教師教學能力、體現教師自身教學特色和風格的重要途徑。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基於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整體系統化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有效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科學。下面我們就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談談看法:
首先應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面對教學內容,我們應該學生會怎麼想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要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是的,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我們要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這一目標將自始至終貫穿並體現於教學設計全過程,起著靈魂作用。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找准教學的起點。學生已經清楚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學生較模糊、有爭議的認識和未知的內容則需重點研究、討論解決。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
是的,我們就知道把學生帶到那裡。
教學設計也可以考慮學生的參與教學設計。表現為三種形式:其一是,學生以出乎意料的質疑、問題、插嘴「干擾」教師的原有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路徑而改變原有設計,學生影響了老師的教學設計。其二,在教學中,也存在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教學的情況。其三,有的教學設計可以完全由學生來完成,學生自我來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指導學生的教學設計。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大多數都應該由學生自己來設計。
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是啊,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要基於對教材的深入解讀,知道要教什麼;同時又要了解學生,才知道怎麼教。不知道對不對。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一定要根據課標和學情,既要依據課標,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於學生實際;二是教學目標一定要細化,具體可行,不提那些籠統的一節課無法達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
寫自主式教學設計,自己能懂就行,對自己有用處就行,這是充滿自尊、個性和創造性的東西,是教師本人智慧的結晶,應給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因為每單元的教學內容不同,搞一刀切的格式化會束縛教師的思維,失去其實用的作用。
不過真正實施時這樣會有難度哦。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
教學設計就是教師依據學科和學生的特點,認真鑽研教材,分析教學任務和教學對象,從而對教材進行組織、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優化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形成教學質量的關鍵和重點。
要深入研讀教材及學生,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釐清教學重難點。
是的,課堂生成,有些是沒辦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的。
是的,這就是生成性教學設計。
關於如何打造有效課堂、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話題,我們還可以從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入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設計,也是很重要的。
客觀分析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一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教材提供的內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補充,哪些可以刪除或改變;二是教材提供的教學順序是否需要重新組合;三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只有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才能使教學內容更易於教師教學,學生更易於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特點和社會生活情形,教學內容不是簡單復制教材內容,一定要創造性處理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體現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聯系學生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創設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產生不足感和探究慾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一組准備題,請學生依次回答。學生答到第3題時有一定的困難,第4題答不出,我馬上說出答案,並讓學生出類似的題目繼續考我。我一一正確作答後,學生驚訝無比,想知道我用什麼方法算得這么快,迫切想掌握這種計算方法,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所以剛才有老師說:教師能力是重點。
在數學教學的設計中,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及年齡特點,挖掘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新異的游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奇妙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猜謎語、聽故事、做游戲都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教學中,如果將學習內容設計成謎語、故事或游戲,並在這些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是的,應讀懂教材。
是呀,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
教學過程的中的過渡語的設計我感覺這很有必要。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不僅知道了平均數的含義,而且會求平均數了,你們覺得學了這些知識,能解決哪些問題?自然過渡到應用。
巧妙的過渡語言,可以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設計目的
是的,巧妙的過渡語作用很大。
有效課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教學設計中,一些有效的問題設計也是要的。
其實,有時,我們對於數學教材的適度拓展,也是可以開闊學生思路,開發學生智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當然,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脫課程標准與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師首先要掌握好一個度,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特別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更要善於挖掘、拓展知識點,主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理解程度和有無拓展的意識。
是的,在教材處理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對教材的編排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准確的定位,既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又應有發展性的目標,整體把握教學重、難點,著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需要在教學中「濃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處理」,只需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稍作點撥即可。
研究教學過程,探索教學順序。教師的教學按照什麼樣的步驟進行,這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有助於學生系統地進行學習,從一個知識層向另一個知識層提升。
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
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邏輯的過程,再由直觀、粗糙向嚴格、精確的上升過程。
精心設計練習,拓寬探究空間。
數學練習必須精心設計與安排,因為學生在做經過精心安排的練習時,不僅在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能獲得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數學練習的功能,設計練習時除了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逐步提高、突出重點關鍵、注意題型搭配外,還應強化習題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因為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克服厭倦心理,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而開放性的練習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成功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發展。
好的練習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練習的設計可要有針對性,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
好的教學設計會讓我們上完課還意猶未盡。
學生也會學到輕松愉快。
有效的課堂要有一定的密度,梯度,輕重緩急來不得馬虎的。
教學設計就要注意這些。這樣學生就可輕松愉悅的獲取知識。
是啊,學得愉快,淺顯易懂。
最近在教五下的長方體正方體這一單元,表面積,體積,容積,單位換算,等等,學生已經焦頭爛額了,一學生說,上課時我明明很懂了,可一做起作業就都不懂了。
深有同感。
尤其是表面積。
教學的節奏把握要考慮學生的注意力變化的特點,課堂有變化的節奏才能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參與。
6個面的會,少1或2個面的幾乎答案五花八門。
是不是把幾個概念混淆了?
抓住教學的本質,講的簡單些。
公式混了。
學生把概念運用起來就混亂了。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常態課的教學設計應該和公開課的教學設計不一樣吧。
要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
只有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所體驗,進而在交流及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感悟,達到學習目標,因而這一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最細化的一個環節,也是使課堂教學生動豐富、獨具個性的一個關鍵環節。
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
數學練習是教學流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其效果如何,直接關繫到數學教學質量的高低。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作業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所以,數學課上設計有效的練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
對,練習設計要精、巧。
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練習的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練習設計要有趣味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練習設計要有梯度,為學生提供思維及想像的階梯.。
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綜合或拓展練習———實踐練習
關注全體,注重反饋。
所有這些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留有空間,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留有空間,為學生的實踐留有空間
讓有效的教學設計成為課堂的效益。
比如計算課(筆算)的練習,可以設計一兩道純計算,作為基本練習;然後設計改錯題,作為變式練習;接著設計運用計算解決問題的練習,這里的計算可能用筆算,也可以用估算,或是口算,作為綜合練習;最後還可以設計以字母或符號代替數字來進行筆算的拓展練習。是這個意思嗎?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為有效課堂服務的,
最後,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這一步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再反思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能確保教學設計比較科學、精緻並緊扣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斷提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反思對教學設計也是很好的改進。
反思才能提高。
反思很重要。
在反思中提升。
如果這課再上一次,怎麼修改教學設計可以使課上得更精彩。
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我們必須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
E.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實施方案
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實踐新課改,新目標,新理論,鋪設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下面是我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方面的一些淺析認識和做法。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而下,採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和學生友好相處是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穩定,持續的關系,不僅是在知識、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關心、信任、尊重。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能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教師就與學生一起玩,一起學,互動互學,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
最後,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數學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二、數學教學應注重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差,特別是農村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佔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
F.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實施方案怎麼寫
一、活動主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教研內活動,提高教師研究教材容、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對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大程度地推進學生的發展。
3、建立「教研、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型、學習型、討論型的教研氛圍。
三、活動時間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動地點 固本小學 五、參加對象 全體數學教師 六、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實際情況,通過觀摩課,開展「以課改理念看課堂」為主題的評課活動,從優、缺點兩方面評價課堂教學,及時給執教老師指出不足,真正創設良好的教研氛圍。
七、活動過程
數學組老師集體備課—李來翠老師上課—全體教師聽課—李來翠老師說課—全體教師集中評課
八、活動要求
1、執教教師備好課,備課教案交1份到教研組。 2、全體教師參加聽課和評課,填寫好聽課記錄。 3、執教教師寫說課稿1份交教研級。 九、活動經費
1、活動統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員:參與活動教師 2、活動費用具實憑票報銷。
G.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H. 小學數學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方案
小學教案的基本內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是為學生學習而實施的一種設計,是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之間的橋梁,是教師提出創意和決策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目的性、科學的計劃性和有序的系統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學經驗和案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檢測、反饋、修正及再實施的認識深化過程.這個過程特別講究科學性和創造性.
我們必須明確,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是為學習服務.為此,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核心問題;教學設計要體現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學設計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應用所學知識,並廣泛挖掘和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尤其要克服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知識結果中心」傾向,學習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傾向,和教學策略制定中的「教師中心」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一)設計教學目標.
主要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
特別地,設計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方面設計教學目標,考慮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更長目標.
(二)進行學習任務分析.
即學生的起點分析,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分析,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分析.
這里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一個是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一個是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對於後者,意味著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個極具宏觀性的藍本,覆蓋著極其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讓學生學習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本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削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
(三)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附設計說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中一個是探究發現式,一個是有意義接受式.
探究發現式的基本環節是:問題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關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結論)[FY]求解[FY]解釋與應用[FY]拓寬、反思.
有意義接受式的基本環節是:創設有意義接受的情景[FY]採用接受式傳授有關知識[FY]正反例解釋應用[FY]鞏固、強化[FY]小結、結束.
按照新理念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要將新的學科觀、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要按照知識科學性、知識體系、編排特點、知識深度設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情境、問題、背景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和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關注自主實踐、合作、探究與傳統學習方式的融合和優化.
(四)設計教學評價.
主要反思的問題是,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分析原因,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五)編寫出教案.
中小學備課報告編寫的格式,一般有課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幾種形式.
總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備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成功的設計,只有充分的醞釀、思考,具備駕馭教材、駕馭學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步驟和要求
1教學目標、2教學重難點、3教學准備、4教學課時計劃、5教學過程:一、導入,二,初讀感知、三、細讀感悟,四、總結升華,五、拓展運用 6板書設計 7教學反思
①導入環節
導入環節要求通過適當內容或簡短語言,把學生盡快有效地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導入起點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要服務於教學內容和重點,教案中應明顯體現創設的情境,導入語言及提出的問題.
②問題設計
問題的設計要具體、明確、適宜.要有啟發性、層次性、條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思維廣度(即發散性、開放性).切忌「滿堂問」或「以問代講」.設計的問題要明確
I. 如何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實施方案
要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遵循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教材內容,就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益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那麼通過創設比較吸引人的環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一年級的學生對應用題總是比較難理解,例如,教學一年級加法應用題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河裡有8隻鴨子在游泳,接著教師通過動畫的形式出示又游來的5隻鴨子。此時,教師不必直接出示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鴨子數量的變化並由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加以研究,從而使學生不僅會計算,而且還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激發學生熱愛學習,親近大自然的動機。在教學「用數學」時,上課伊始,可以以「森林裡的早晨」那美麗的畫面、鳥兒的叫聲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使孩子們彷彿身臨其境。整節課以引導學生去郊遊大森林為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題、習題有機地串了起來,使學生彷彿置身於愉快的旅途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學中樂。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靜態的畫面動態化,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形成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促成認識活動的探索化、動態化和情感化。
二、體驗操作,經歷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體驗對所學知識的過程。因此,只有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才能以主體的姿態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
1.以思促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成為孩子們積極思考、探索的王國,沒有學生的思考與體驗,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數學學習,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以思促學的學習方式將給學生帶來新舊知識更替的深刻體驗,也會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
如在《認識乘法》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對比等多種途徑感知了「幾個幾」後,再通過主題圖(電腦圖)來認識乘法,使學生認識到「4個2」可以用加法算式2+2+2+2來表示,也可有乘法4×2表示。由於學生初次認識乘法,很難體驗乘法計算的簡便,為了使學生獲得這一強烈的感受,接著「每張桌上有2台電腦,10張桌子一共有多少台電腦?」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這時10個2用加法表示,學生尚能接受。當教師繼續加重「砝碼」,每張桌子上有2台電腦,100張桌子上一共有多少台電腦?「該怎樣列式?」讓學生繼續通過用兩種演算法計算,從而感受到用乘法計算簡便。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教師沒有在教學中直接說明,而是讓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同時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理解。
2.變抽象為具體。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主要考慮教什麼,怎樣教,有時缺乏對學生必要的理解和關注。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生動具體的感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習了時、分的知識之後,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分鍾到底有多長?1分鍾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可以先安排學生跟著音樂做每天必做的眼保健操,從學生熟悉的事情來體驗1分鍾的長短,接著又讓學生數一數自己1分鍾臟跳動的次數,還安排了分組活動:要求在跳繩、拍球、口算、寫字、讀書中選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並記下該活動自己1分鍾的成績,課後延伸回家讓學生和父母共同體驗1小時的長短,1小時內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們通過實踐活動在體驗中感受,真正認識了1分鍾、1小時的長短,這比教師在講台上乾巴巴的講解要更深刻、更有價值。
三、深挖教材,引領自主學習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素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也使教師有新意,學生學得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引導比較,掌握方法。作為基礎的數學知識(如乘法口訣),有必要要求學生熟練記憶,但不必死記硬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教材,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達成記憶,掌握方法,為後面的學習夯實基礎。二年級上冊教材在教學乘法口訣時,多次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題組練習,如8的乘法口訣,先算8×3+8,再算8×4和4×8,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當學生算出這一組的得數後,全班交流時教師問:「這三題的得數相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從而幫助學生弄清8×3+8實際上是3個8加上1個8,是4個8相加,後兩題雖然乘數交換了位置,也都是4個8相加,這三題用的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訣「四八三十二」,並且可以想這一句口訣中的積「32」就是前一句口訣「三八二十四」的積24加上8而得到的。在教學中,對於學生容易混淆和記錯的口訣也要經常進行比較,如「三九二十七」和「八九七十二」等,幫助學生記憶,允許並鼓勵學生記憶口訣方法的多樣化。
2.開展游戲,自主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如對口令、猜數(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是小醫生(乘、除法豎式的教學)、神奇的七巧板(認識圖形)、小小統計員(統計的教學)、摸球(可能性)等。教師還可根據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口算大王」、「算24點」大賽,增強數學課的趣味和魅力,釋放學生所有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自覺自願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3.反思練習,加強理解。低年級學生可能還未形成初步的反思能力,有時他們只是為完成任務而做題,教師通過恰當地引導,可以幫助學生鏈接前後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養成學後思考的好習慣。
二年級上冊經常會出現一圖四式的題目,即根據一幅圖里寫出兩道乘法(或一道加法,一道乘法)和兩道除法算式。對於這種題目,大多數學生是能從容應答的,教師在交流時可結合圖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道算式的意義。這樣的問題可以讓乘、除法的意義賦於具體的題目中,幫助學生及時將所學知識納入相應的知識結構中去。並使其形成一定的學習反思能力。
4.參與運用,提升思維。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如在學生認識了米、厘米後,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並用手比劃出來,1厘米的長度,當學生通過這些熟悉的例子,不斷積累了一些有關1米、1厘米的表象後,在實際測量一些物體長度(如鉛筆、數學書封面的長與寬,黑板的長,教室的長與寬)時,教師提出要求:測量前先估一估,將估算數據記錄下來,再進行實際測量,根據實際測量的結果來比較估計的合理性,慢慢地,學生便能培養成自覺估計的意識和習慣,對物體長度的直觀判斷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四、激勵評價,營造和諧氛圍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1、運用不同的尺子評價學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可以使教師樂於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可以制定了兩個目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
目標1:能用其中一種方法進行計算。
目標2:能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分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每節課都用一個目標要求每一個學生,結果學困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實際上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具有客觀性。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制定了兩不同層次的目標,這種做法有效地克服了教學目標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在各自的知識、能力起點上獲得發展。
2、評價方式多元化
由於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比較短。所以,有的教師(特別是低年級教師)在一節課中接二連三給學生進行「小紅花」、「五角星」等物質獎勵。雖然,這種評價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提高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一節課中過多的使用這種方法,學生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也就不能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學生會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得到獎勵上,減少了傾聽和思考的時間,而且還容易滋長「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師需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3、注重延緩評價的運用
延緩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不知道正確結論之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但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個別學生會馬上舉手回答,並且答案非常正確。而教師也興奮地及時表揚學生。這樣,一大批同學也許還沒有想好,結果卻出來了,這些學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過去,就失去了思考的價值。課堂變成了只是優等生表現的舞台。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教師會馬上予以否認。這種武斷的否定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於形成暢所欲言的教學場面。當然,錯的總是錯的,關鍵是教師的評價不宜太早,要讓學生說夠說透,要引起學生間的爭論。在教師沒有作出評價之前,每個學生都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且學生會努力使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這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相信經過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實踐,數學課堂才能夠成為有效課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