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課堂如何進行故事教學設計

小學課堂如何進行故事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4 22:39:27

① 如何應用樂高故事開展小學教學設計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②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情景教學設計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目的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體驗,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因此,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現實性。 [關鍵詞]教學情境 問題情境 已有經驗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服務於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

④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它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整套系統化程序。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知識的機械傳授,教師是「佈道者」,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是一個讓學生獲得知識與培養技能同步進行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使命將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創設來自生活的教學情境,並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容的課堂氛圍。而要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具有有效性,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首先我們來認識: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1、什麼樣的課就是有效的課? (1)實現了預設目標的課就是有效的課。 (2)學生願意學的課是有效的課。(形式和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 (3)有內容學的課是有效的課(有意義的)。 2、什麼樣的課是學生願意學的課、有內容的課?課標指出: (1)符合學生學習情緒、行為發展規律:興趣---需要---挑戰---探索學習---成功; 感受---模仿---學習---應用 (2)主題內容以他們熟悉的、想像的、怪異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的和導引的; (3)能促進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所學東西,並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4)能激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產生願意學的願望; (5)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產生要學的需要; (6)能讓學生產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優勢和潛力 明白了什麼是有效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的基本理念,現在來看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二、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嚴格依據課程標准,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情況,全面整合和落實「三維目標」。 教師在具體制定三維目標時,這三維目標可以分別制定,但在具體運用實現過程中卻是互相交融滲透、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當然,三維目標在具體課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課知識性強些,有的課教育性比較強,但不管什麼課,教師教學設計時對「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實關注和重視,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盡可能挖掘和升華。 案例分析:《10*幸福是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2、朗讀課文,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學合作表演課文內容。教學重點是了解故事內容,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課前准備:1.向身邊的人訪談對幸福的理解。2.搜集關於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歌聲導入,齊唱《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演唱《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在歌聲中開始這節課的學習。在熱烈的氣氛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今天的生活過得這么幸福,誰想說說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幸福呢?(生自由說)可是你們知道幸福到底是什麼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從故事中找到答案。」(板書課題,讀題。)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故事內容1.自由讀文,做到讀准字音,讀通句子。2.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自由讀書後交流)三、三個青年人是怎樣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再次閱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四、理解三個青年說的話。 讀句子,想情景,議現實,感情讀。五、表演故事,深化對故事情節和個人物對話的理解。 1、小組合作,組內表演。 2、班上表演,演後評點。六、拓展交流。除了勞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之外,生活中我們還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聯系親身經歷和課前做的訪談,談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1、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2、交流和幸福有關的名言警句。 八、作業: 1、課外閱讀有關幸福的文章。 2、課後寫寫「幸福是—— 」,把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做一番心靈的表白。板書設計: 十年前 砌井問幸福幸福是什麼 {(靠勞動 盡義務 做益事) 十年後 各自悟幸福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下面我從教學設計的幾個方面來說說指導不夠好的地方。首先是導入,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說聽了後的感受,其實這個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如果換成先板書「幸福」讓學生說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效果會更好一些。接著是默讀課文,簡單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說,我為了降低難度,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可能會限制學生自己的思維,局限在一個框里。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我在這里沒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讀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也沒有讓同桌檢查讀音,基礎知識沒有抓牢固。對於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這6個生字可以在課外認識,但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稍差,所以還是在課堂上提醒一下會加深印象。當找出理解幸福的重點句,我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這句話,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選擇分角色朗讀的佔多數,當我檢查時就發現學生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這句話,純粹在讀書。請了一個小組上台表演,本想讓台下與台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對話,借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但是我沒有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也沒有讓學生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所以學生的小組表演結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依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重點句,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仿寫幸福「格言」。本來的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讓學生理解為寫格言原來是這么簡單,四年級的學生寫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這里可以換為寫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可以挑幾句好的感受在電腦中打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⑤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選擇和寫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依據專家理論,我們按照以下的思路與大家交流: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用馬傑的話說,「假如你對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抵達另一個地點,而不知道自己走錯了目的地。」因此,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例如,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有以下五點: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課程目標的范圍涉及三個領域:認知、情感與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的教師,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我覺得每個人手頭都應該有一份語文課程標准,隨時翻看,經常學習研究。建議老師們在每個新學期開始教學前,將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工工整整地抄寫在自己備課本的首頁,這樣,設計某一課的教學時,心中對本學科、本學段、本單元、本節課的課標要求都很清楚,教學就能做到目標明晰,方向正確。
新教育課題實驗者提倡,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細化為層次井然的三類:
A類: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B類: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與知識一樣,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C類: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課件9)
這一細化後的教學目標,既是為了突出B類核心教學目標,又是為了把與文本及教學過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思想情感類的A、C目標,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類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要凸顯的核心教學目標,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花大力氣,用足時間,確保完成的目標。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與運用教師參考用書上的教學目標呢?教參是一線教師教學時很重要的一個工具,應該把教學用書上的教學目標作為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向,並且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作出適當的調整。很多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在多數情況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參中設定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可以細想一下教參確定的目標,大多數除了基礎知識目標外,更多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就說教參上的目標大多關注了文本的閱讀價值,不能明顯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王榮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課的最低標准中有這樣一條是:「所教的應該是『語文』的東西。」這里所說的語文的東西是指要體現語文的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這就在提醒我們,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要有更為具體的核心的語文教學目標,即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
2. 了解學生——明確起點
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對於一個教學內容,關鍵要考慮學生在什麼起點上學習,如何學習,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興趣點,認識的盲點難點等在哪裡,要考慮知識以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習慣等養成。教學要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學目標之間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點始終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心中無學生或不了解學生,很難設計出一節好課來。
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側重點,需要教師對一篇課文的特點作深入的理解,對一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課文教學而言,應清楚讓學生經過怎樣的學習過程,運用哪些學習方法來學習,最終弄清楚讓學生理解、感悟什麼(思想內容),學習領悟什麼(表達方法),掌握、運用什麼(學習方法、習慣)。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反復琢磨的基礎上來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二、明晰如何去那裡(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找到抓手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課後思考練習題分為練習題和思考題。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得比較好的練習題有兩類:一類為朗讀理解課文,一類為詞語類,所謂完成得比較好,是指這些練習題基本能在課堂內完成;能完成的練習題為背誦課文以及造句等,所謂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師的重視,但往往不能在課內完成,而是借用課余時間完成;被忽視的練習題有「復述課文、與文本相連的習作訓練」,這種忽視在教學中一是體現為草草過場,二是體現為完全放棄,而恰恰是這類練習題在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告訴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的習作訓練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師不重視課後思考題,往往表現在舍棄教材精彩的課後問題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問題來設計教學,實際的教學效果卻不太好。這一現象應當引起重視。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我們不少老師在平時備課時,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參。看教參是怎樣分析教材,怎樣確定目標,提供了哪些教學建議,安排了哪些課堂練習,然後還會去查有哪些老師上過這一課,有哪些現成的教案、教學設計,最後才匆匆地去看教材,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就很難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沒有自己對文本的獨創見解。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二)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鋪路搭橋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當然,路線的選擇應當優先於工具的選擇,否則工具再先進,也可能會南轅北轍。所以,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文本的價值取向和教學價值,在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中已經詳細闡述了。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老師們大都注重了學生讀書的指導,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默讀、指導讀和自由讀來理解課文,訓練語感,但語言文字訓練相對較少,對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結構形式研讀更少,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收獲,也就是說對文本教學價值(語言因素)的發掘和運用不夠好。因此,教學時我們除了完成課後設計的語言文字練習之外,還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訓練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基本保障
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是准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有效實施教學的基本保障。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犀利而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理清文章的脈絡,挖出文章中常人難以捕捉到的信息。這類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會使人眼前一亮,會使人欽佩其敏銳的視角與思維的深度。而有的教師則人雲亦雲,做了教學參考書的代言人,更有甚者自身的語文功底不過關,對教學內容理解有誤,誤人子弟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有人說,課程改革推到一定程度,教師的專業水準就成了「瓶頸」。教材做得再漂亮,環境再寬松,教師建造的「高速公路」不合格,課堂的車子還是跑不起來。所以一線教師要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實施教學,就需要我們老師要有自省的能力,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問題所在,並找到突破口,一點一點地改進,針對每天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針對性的學習);要堅持讀書,讀初高中語文教材,讀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作品等本體性知識方面的書,讀教育心理學、教育理論專著等專業知識方面的書,扎實自己的文學功底,同時,廣泛涉獵政治、經濟、哲學、影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設計教學(讀本體性和專業性方面的書);要始終以一種研究和探索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斷學習與同伴互助結合起來,並通過有效的「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校本教研,利用集體的智慧彌補專業知識上的缺陷(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專業提升,才能真正經營好自己的教師人生。
三、判斷是否到達那裡(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精心設計的一節課到底怎麼樣呢?需要到課堂上去檢驗,需要用課堂評價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許多成功的課例,都是在反復的試講中,在不斷修改完善中得到大家認可的。因為有了「公開」課這面鏡子,你才知道怎樣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自己的平常課也會因此越上越好。很多公開課上的優秀也成就了日常教學的優秀。所以,建議老師們要有兩個意識:一是要有「即便沒人聽課,也要讓自己彷彿站在公開課的講台上,讓自己教室的門永遠向別人敞開」的意識;二是應該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教學反思意識,要養成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的習慣,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當然,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可能經常進行這樣的二度設計,沒有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但是我們可以在課後做批註式的標記修改,簡單理出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備下次教學設計借鑒再用。如果我們是兼任平行班的教學,或是要進行公開示範教學,上面的做法,即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於個人專業成長。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⑥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⑦ 小學童話故事教學設計導入方式一般怎麼好

案例不僅要說明來教學的思路,源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⑧ 如何進行有效的繪本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專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課堂教學屬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堂如何進行故事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