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小學生作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是課回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答作業設計得恰當,能有效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長期以來,由於陳舊的應試教育觀念和影響,小學數學作業已成為壓在小學生身上的沉重負擔,不僅嚴重妨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我國人才在下一世紀競爭能力的需要。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從課改精神出發,優化與創新作業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作業的手段追求多角度、多感官,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開放中創新。在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Ⅱ 淺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作業作為課堂的延伸,學生學習內容的鞏固和反饋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而長期以來,大部分的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內容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圈畫課本或練習冊中的既定題目作為作業內容。這種作業題型呆板、形式單調、內容封閉,很少出現變式題或開放題,久而久之,導致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不但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作業的設計。那麼如何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和生活的樂園,使作業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一、優化題目情趣,讓學生樂於做、願意做 作業布置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搞題海戰術,布置大量內容單調、形式機械的硬性作業,這樣不僅作業質量不保證,而且還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消極心理。因此,作業布置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避免那些枯燥無味的形式,努力使作業形式充滿情趣,讓學生樂於做、願意做。 例如:口算題改為數學直通車;填空題改為生活五彩園或知識萬花筒;判斷題改為我當小法官或當回裁判員;選擇題改為大浪淘沙或快樂ABC;計算題改為神機妙算對巧快或粗心大意回收站;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你是行家能手;實踐操作題改為手巧心靈相信你能行;選作題改為生活自助餐;拓展題改為素質加油站。另外,插圖是學生思維的第二語言,它能將抽象的問題感性化、直觀化,喚醒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興趣,而五彩斑斕的卡通圖案,更是學生的寵物。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作業中增加一些精緻而健康的圖案,圖文並茂、新意呈現能使作業變得有情、有趣、有味,學生怎會不樂意去做呢? 二、優化題目結構,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遷移舊知識,內化新知識,鍛煉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作業的過程是檢查學生學習新知效果的過程,更是不同階層內化理解知識、探索新知的過程。所以,在設計學生作業時,內容上我們要關注全體,使各個階層的學生都得到提升和發展,體驗到解法的多樣性和學習成功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我設計了這樣三組題: (1)125×16 (2) 250×24 (3)501×20 125×8×2 250×4×6 500×20﹢20, 要求學生先比較每組兩道題之間的聯系再進行計算,使學生體會到一些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可以通過適當的轉化使計算簡便,形成抽象和概括。通過作業重點讓學生在比較中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演算法,體會乘法計算中的一些規律,促使學生自主優化演算法,使知識內化。其中,計算第三組題目時,雖然學生尚未學習乘法分配率,但是學生根據乘法運算的意義稍加進行思考,就能發現:上面是501個20相加,下面是500個20加1個20一共是501個20。因此這兩道算式的結果是相等的,拓展了知識。通過用普通方法和簡便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解法的多樣性,這樣鍛煉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也嘗試到了探索新知成功的樂趣。 三、優化作業內容,體現生活、注重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俗話說得好: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運用生活,其價值在於應用。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案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我設計了這樣的連鎖題組: 這樣的作業,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生活充滿真善美,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長、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是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到內化的過程,還是一個拓展到應用的過程。
Ⅲ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1、關鍵是培養來學生學習的興自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Ⅳ 如何優化設計小學數學課外作業
傳統教材的課外作業都是機械化的、單一的模仿練習,這種練習已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思維、實現「再創造」上下功夫,通過課外作業能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給學生一片發展的天空。本人就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分層次設計,讓學生體驗成功。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起點。由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稟賦和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必須採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作業,摘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果子」。如:教學完四則運算一課時,我布置四部分的作業。
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不同,第二天老師評價後,只要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同時,我還鼓勵他們向創新題的作業挑戰,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在作業中,教師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尤其是創新成功。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麼活動的效率就高。但長期以來,由於接受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學生喪失了作業的興趣、學習數學的靈氣和創造的激情,這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作業設計中,必須要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集中注意力,並保持飽滿的熱情,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形成良好的興趣、愛好;形成在快樂中做,在做中樂。如:當學生學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後,我設計了兩道學生作業:
1、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能與不能圍繞成三角形)。
師:請各學習小組拿出學具袋的三根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實驗:用小棒擺一擺,看一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1)學生擺,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2)匯報交流(有的說能圍成三角形,有的說不能——教師課件演示)。
師:這是怎麼回事?請大家想一想,在什麼情況下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師:可見,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條邊的長短有關系。
通過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動手擺小棒,動腦想一想,讓學生發現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即有的能擺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擺成三角形,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應用深化、解決問題。
小剛想製作一個帆船模型,要求做成三角形支架,他現在有兩根小鐵條,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請你們幫小剛想一想,應再准備一根幾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作一個三角形
的帆船?
學習方法:(1)小組活動:把你的想法和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說明理由。
(3)師生概括:再准備一根大於3厘米而小於13厘米的小鐵條,就能製成一個三角形支架的帆船。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發散思維活動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再好的知識也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為了讓學生良好運用數學知識,我把課外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生活實踐題,引導學生找准生活的切入點,引導他們動手、動腦、自主探索數學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學習《圓柱體表面積及體積》後,我設計這樣的生活實踐題:請你測量熱水瓶及杯子並記錄有關數據,製作熱水瓶和杯子的包裝盒,看誰設計得合理、漂亮。
這道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許多數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認為生活實踐題的編制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興趣。
小學生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既要考慮共性因素,又要照顧個性的發展,對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也要因人而異。及時分析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從中總結經驗,以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課外作業的質量效果。
Ⅳ 淺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
一、來 設計好作業的內自容
1、設計趣味性作業
2、設計實踐性作業
二、 設計好作業的數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並盡可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作業。
另外留作業時,在課前、課中、課後也要注意數量。課前留的作業題目不宜過多。課中的訓練主要在新課中出現多個知識點時,為對剛剛學的知識點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而進行的練習,此處也不宜過多。課後的練習的容量可以稍大一些,但是也要依據學生的情況而定,不易做大量機械重復性的作業。
Ⅵ 如何優化設計小學數學的作業
一、 設計好作業的內容
數學較強的邏輯性決定了它的課堂性質會相對來說枯燥乏味一些,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感覺作業很輕松,不是負擔。
1、設計趣味性作業
小學生的學習往往依靠的是學習興趣,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學生會在一種強迫學習的心態下學習,學生就會感覺學習乏味,沒有積極性,完全處於一種應付狀態。為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除了課堂教學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趣味性,還要強化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比如:低年級的口算,可以採用同桌對口令,全班開火車的形式進行練習。學生學得有趣,自然不會覺得數學無聊。
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過程。
2、設計實踐性作業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性作業是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後設計的作業,也就是適當引導學生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動手實踐問題,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學習中十分必要。比如: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後,與家長一同購物,懂得付錢、找錢……;學習測量,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後,布置回家測量門、窗、床等物體的長度,並做好記錄;學習完五年級新人教版16頁分段計費的實際問題後,讓學生自己了解本地計程車行駛多少公里之內的價錢是多少,每多行1千米,再多付多少錢,讓學生自己計算一次打車所花的費用。
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問題,能讓數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產生積極探究的興趣。通過實踐性作業,真正做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的工作能力和習慣,從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 設計好作業的數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並盡可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作業。如果要求學生把作業做得有質量,不僅要考慮作業的內容,還要考慮作業的數量。數量太少,達不到訓練的要求,留的過多學生覺得壓得喘不過氣,沒有頭緒,缺乏信心,最終完成的沒有質量,只是應付。蘇霍姆林斯基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各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相等的。因此,面對不同的學生要留分層的作業。
比如:在學解方程的內容時,就可以留數量、難度不同的練習,爭取做到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稍差一點的學生可以完成稍簡單的題目,x+5.6=9.4 15x =3 x-0.7x=3.6 3x-8=16,好一點的學生還可以再完成91÷x =1.3 3(x+0.5)=21 4(x-5.6)=1.6等這樣的題目。
又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後,可以設計三個層次作業:
A級:(1)(0.25+2.5)×4 (2) 3.4×64+3.4×36
B級:(1)5.7×99+5.7 (2)6.5×10.1
C 級:(1)2.4×5.6+2.4×5.4-2.4 ( 2)3.7×3.8+0.37×62 , 此種設計可以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挑選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的作業,激勵中、下等生積極進取,不斷努力,而且讓優等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的要點、體會了知識的聯系,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做到 「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另外留作業時,在課前、課中、課後也要注意數量。課前留的作業題目不宜過多,目的是檢驗上次課的舊知,了解學習本節新知是否有障礙,因此抓好知識點,做一、兩道題目就可以,為新課做好鋪墊。課中的訓練主要在新課中出現多個知識點時,為對剛剛學的知識點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而進行的練習,此處也不宜過多,因為上課的時間畢竟有限,接下來還有新的知識予以探究。課後的練習的容量可以稍大一些,但是也要依據學生的情況而定,不易做大量機械重復性的作業。所留作業本著夯實基礎,能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
Ⅶ 小學數學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教師根據數學學科特點(教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針對不版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權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1)課內練習分層設計
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差異,設計學生的課堂練習時,從內容上分層次,學習要求上有差異,並能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要隨時調整練習的要求。
(2)課外作業分層設計
教師應設計對各個層次學生在認識與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來布置作業,所布置的作業應遵循:低層次學生低起點、補台階、多鼓勵;中層次以上學生有變化、有綜合、促發展。包括計算練習的作業分層、空間與圖形練習的作業分層、統計與概率練習的作業分層、實踐與綜合應用練習的作業分層等。
(3)多元智能分層作業設計
教師要明白學生的智能結構存在差異,並根據學生不同智能結構組成優勢設計呈現方式及解決問題途徑多樣化的不同層次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Ⅷ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的效能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效課堂」教學活動在我校的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只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保障學生養成探究鑽研的良好習慣和持續培養小學生良性的思維品質.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很多,如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師的專業能力、學生的認知差異等.要規避這些問題,只有從細節著眼,才能突破瓶頸,換來生動、鮮活有生命力的課堂.每個學科的特點不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課前備課 1.宏觀把握教材內容 使用中的小學數學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知識結構呈現明顯.多數教師在使用時遵照教材編排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理清一至六年級的文本內容,掌握各部分知識的銜接成為解讀教材、用好教材的關鍵.新的課程體系,變過去課程結構的單一化為多元化.數學教材內容也由原來的計算為主向四個領域擴展著,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在這四個領域中每一個年級的教材編寫了哪些內容,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是教師心中應該有的宏觀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前抓准知識前瞻與後續內容,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進行. 2.微觀細化教材題目 教師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應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有效地構建數學知識.對於數學教學內容有了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後,還需要對各冊教材的單元內容進行微觀細化.基於數學學科特點,每節課均離不開練習環節,所以,針對以往教學經驗,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劃分出單元教學要點,練習題目歸類、擴展題目預設是課前備課工作之一.所以教師在編寫「學案」和「導學案」的時候,必須精心設計「學案」當中的練習題目. 3.客觀創設教學內容 教學時因為教學對象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也無法用統一劃歸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更需要考慮教學對象間的差異,努力做到客觀規劃、預設教學內容,盡力把課堂想呈現的內容寫實化,而且做到有更改的空隙.具體說就是要做到「三全一重」,即教學目標要設計全面、教學過程要統攬全局、教學用具要使用全速,重視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或面臨的問題.只有從目標上、過程中、用具等方面科學構建,並在預設時細致考慮學生的受教情況、領悟能力,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生成性的有效延展和創造性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讓預設與生成交互促進 1.處理好講授與練習的關系 實施「高效課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好、學會、學懂,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一般情況下講在前、練在後,練習成為學生鞏固新知、提高技能的手段.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低往往取決於探究知識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數學」與「做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做數學」恐怕更能讓學生全身投入.所以,在數學課堂我逐漸加大學生做的時間、做的指導、做的反思……也就是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練習中自悟,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效率.講授固然需要,老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講授簡練、直接、有趣味、引深思,否則就無需講,而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學生. 2.用積極評價引領學生展開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遇到困難時得到師長的肯定、鼓勵或好評會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性,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抓住轉瞬即逝的生成點對學生加以評價.往往是預設好做,生成難抓.這直接體現出教師的知識視野、關注范圍和教學智慧等因素的反應情況.教師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對學生的賞識、啟發、幫助、激勵,乃至一種人文關懷,既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這一切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通過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是怎樣從生活經驗與常識中提煉和升華而來的,去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是怎樣發展、豐富起來的,並逐步系統化和合理化. 三、在反思與學習中豐富成長 1.讓課後反思和持續學習帶動專業素養的提升 作為一名授課認真,對學生負責的老師,撰寫課後反思應該成為所有教師課堂教學的延展工作,因為反思讓人自省過失、自覺改進、自悟真諦,這是內在能動地學習革新過程,這是做好教學的強大推進力;同時教師的職業限定其需要持續學習,只有自學、互學才能保證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才能保證自己教授的知識日久常新.一個優秀教師應該具備很強的專業素養,這種素養的形成和儲備最離不開的就是反思和學習. 2.通過校本研訓促進教學效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幸福,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校本研訓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因為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它能促進教師完成角色轉型,保證新課程向縱深發展,保證「高效課堂」的高效.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改革,成也教師,敗也教師,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決定教學的質量.理想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自覺的精神和練達的教學技巧作共同支撐.讓教師走向自己生活的舞台,激起強大的創造熱情,從而帶動一批教師在研究中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新課程改革轉變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改進著教師的教學方式,這必將觸及和完善課堂教學的原有問題,課堂教學高效化是教育發展的歸宿,制約其形成的因素眾多,所以,需要從教者立足自身課堂不斷求索,讓自己在實踐中收獲一份獨特的職業幸福.
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
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小學數學的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實施有效備課與有效課堂上的實踐中,許多學校與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但在作業設計方面,我們許多教師往往過多地依賴教科書,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認識不足。其實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果作業設計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引起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視。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新課程標准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離線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作業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於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
比如在學習「數的整除」這單元後,我利用這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的作業,猜出後,拔個電話給老師。( ) 一位數中最大的偶數。( )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 )2和3的最小公倍數。( )既不是指數也不是合數( )最大的一位數。( )8的最小倍數。 ( )6和9的最大公約數。( )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師,學生就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把作業寓於猜謎之中,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作業內容是否新鮮、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學生對作業是否敢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來自於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後,我給學生留了這樣的一道作業:《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3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請改正。這樣原本乾巴巴的「在括弧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後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
三、設計層次性作業,保護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面對全體,就要考慮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我們針對學生差異,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等組別,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的、形式多樣的「自選超市」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有餘力的可以做難度較大的練習。這樣設計練習能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我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把作業設計成一個學生喜歡的肯德基的兒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變了以往的命令式、強制式,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數學能力。
A餐:寫出每道題的積及相應的口訣。
4×8=( ) 8×7=( )
口訣:( ) 口訣:( )
5×8=( ) 8×3=( )
口訣:( ) 口訣:( )
B餐:填上合適的數。
( )×8=40 8×( )=56
( )×4=32 8×( )=64
C餐:想一想,括弧里能填幾?
8×6+8=8×( ) 8×6-8=8×( )
以上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學困生和中等學生要求完成A餐的兩道題目和B餐中的兩道題目,學有餘力的學生則選擇A餐中的兩道題目、B餐的一道題目和C餐中的題目。作業分層布置,既能調動優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兼顧到中下生,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給學生,要求他們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那麼無疑可以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教學了《長、正方形的面積》後,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要給教室里二扇向陽的窗戶做窗簾,每扇窗戶高2米,寬1米,至少需要買多少米布?在作業交流時,學生很快解答如下:2×1×2=4(平方米)。這時一位學生提出質疑:這樣買布太少,會遮不住太陽,應多買些。自由議論後,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為了便於拉開(透光)和關閉(遮光),還需把窗簾做成兩幅,兩幅之間要重疊一定的寬度,有的學生認為:市場上賣的布寬度和窗戶寬度不一定一致,還需要根據布幅的寬度和窗戶的寬度進行計算,才能確定應買布的長度。還有的學生說:質量好的布要盡量精確些,質量差些的可以適當放長些,這也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經濟條件。
注重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開放性,能讓學生展開想像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知識運用也更靈活,更有創意,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才能。
五、設計自主性、合作性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開發自主性、合作性作業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為學生達到學習目的提供了問題情境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樂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師駐足觀賞、頻頻點頭之際,已有一股春風吹進了學生的心田。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層作業。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布置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精心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幹,豐富生活的向導,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並能真正減輕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Ⅹ 如何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有效的評析
1.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量化」的評價方法,但不用等級專符號「優秀」屬「良好」「合格」「尚需努力」給予分等排序進行終結性評價,而是改用畫「正」字的方法,對學生作業情況進行統計。
其符號設計為「正」字的筆畫數。
當學生把錯題訂正完畢,:「正」中缺少的筆畫自己補充完整,使學生自覺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自評價。
2.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評價,採用「質化」的評價方法。
根據學生的自評價,習題解答(或訂正)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在「正」的右下角,用「△」「☆」來反映學生解題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
「△」表示的意義是:思維有新意,但沒有完全做對,或表示方法是正確的,但不簡便。
「☆」表示的意義是:思維方法獨特、有創意。
3.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也採用「質化」的評價方法。
在「正」的右上角用「ˊ」和「『』」來反映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優劣。
用「ˊ」表示的意義是:作業書寫格式基本符合要求,欠認真。
「『』表示的意義是:作業格式符合要求、書寫認真、頁面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