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課堂怎樣提問更有效
一、目前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有效性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方式單一
在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中,理論性的知識點較多,因此,大多教師都喜歡用比較封閉性的提問進行交流,例如,是不是、對不對等關鍵詞。面對這種選擇性明確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幾乎沒有什麼自己新穎的觀點,只能跟隨大多數同學的意見或摸索著教師的語氣去應付式回答,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一片融合,但課後或時間一長,學生依舊有一大堆問題沒能得到解決。
2.提問角度偏離
在對很多科學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更多的教師在設計相關科學類的問題時,幾乎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按照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去設置較難的問題。這樣不僅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且讓更多小學生覺得問題較難,還沒開拓思維,已經嚇的沒有自信心了。因此,這些問題提出來後往往也是不切合小學生適應的實際環境。
3.問題的思維性不高
一位教師在科學課上向學生介紹「實驗滴管」的用途。他的方式是拿出滴管詢問學生:「是否見過此物?」大多小學生沒接觸過相關方面的知識,都統一回答:「沒見過。」其實這樣的問法實際意義特別小,也沒有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若教師能在一開始詢問:「這是什麼」?若學生都不知道,教師可鼓勵學生討論發言,根據自己的觀察給這個東西取個有意義的名字,一番互動後,教師再給學生講解:「這個東西叫滴管,在科學中它被運用在……」若能多幾個這樣有力開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問,還怕學生參與度不夠高嗎?
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1.提問要有新意,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推動學生主動去鑽研科學內容,激發興趣是提問的第一要素。因為只要抓住題目的變通處,科學知識的疑難點和興趣點的設問,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和靈活性。例如,水與空氣,先不要急著給學生分析水、空氣的形成和作用。可讓學生先思考自己認為的空氣、水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你對它的感覺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些回答逐一體現空氣和水無所不在及對人們的重要性,再結合實地給學生去分析它們的科學內涵。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把相關的科學知識闡述得非常生動。
2.明確提問目標,需必備三副良葯
提問表達清晰簡潔,是溝通的便捷途徑。只有學生充分明了地明白教師的問題,才能快速思考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有效的提問,發揮自己的領導優勢,為共同達到優質教學效果而努力。要做好這些,應必備以下三副良葯:
(1)教師提問目的要明確。教師盡量去避免提過多重復問題、無效問題、疑難較大問題,自問自答的提問都是不好的提問。教師的提問一定要與學習目標一致,不能和實際現實背離太大,與教學任務有關的一定要真實問透。
(2)教師提問要表達簡明清晰。在向學生提問時避免語法過於復雜,語速也不能太快,提問時聲調都可以有相應的高低起伏。這樣既能讓學生聽得清楚,也能對問題表現出嚴謹的態度。提問時教師也需為學生指出思考方向,有引導性去幫助學生思考大致方向。簡明清晰的提問表述可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
(3)提問的方式應多樣化。小學生都是好奇心強,他們都喜歡新奇的東西,若教師在提問時配上一些實物、圖片、動作、音樂等輔助教學,一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把握火候,有效提問
教師在疑問後,常常缺乏一些耐心或有些焦灼,總希望學生能快速回答自己的問題。若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便會很嚴肅地一直重復這個問題,或立馬引申出相關的其他問題,當抽問一個學生回答不上時,會立即挑選另一個學生作補充回答,其實這樣過於急迫的提問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反而造成課堂氣氛更緊張。如果教師能在一個提問後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讓學生回答,就有不一樣的效果,學生會自願給出更好的答案。學生不敢回答、不願回答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所以,提問後的耐心等待,也是教師們的必修課。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不斷的研究探討新理念,在科學課上巧妙設疑,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進行釋疑,這樣的小學科學課堂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❷ 小學科學課程一般做些什麼實驗
小學抄科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
1.觀察常見的植物
2.認識本地典型的植物並說出它們的特徵3.拓印樹葉或樹皮4.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
常見的
動物
1.觀察小動物
√
2.給動物分類
√
常見的
其他
生物
1.觀察黴菌
√
√
2.做酸奶或泡菜
√
3.用酵母菌發面
√
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物的
生命周期
1.栽培植物並觀察植物的一生
√
2.飼養小動物
√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觀察果實
√
2.觀察種子的結構
√
3.觀察並解剖花的結構
√
√
4.觀察根的形態
√
5.觀察莖的形態
√
6.觀察葉的形態
√
7.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
√
√
8.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細胞永久裝片
√
√
生
物
的
基
本
需
求
1.探究根的作用
√
2.探究莖的作用
√
3.探究葉的作用
√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
5.認識常見動物的食性
√
6.探究麵包(饅頭)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❸ 小學科學怎麼無生上課
1、首先要有自信。這種課型由於受時間20分鍾以內及無學生等因素的限制,哪怕是省教壇新星都很難展示自己的優勢,因此選手都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沒有誰有過多的優勢。誰自信,誰成功,比的就是心態。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藐視是給自己自信,重視是讓自己謹慎!!!!!
2、這種課的比賽流程基本上是抽簽——現場備課60分鍾——無生上課20分鍾以內——答辯5分鍾。在這過程中肯定會面臨自己沒有預料的困難,這時選手不能畏縮、放棄,臨場應變。要知道你所面臨的困難其他人都可能會遇到,甚至會更多。評委在評價時不是看誰上得完美,而是誰更善於快速機智地解決困難。比如你十分困難解決了六分,而他十分困難只解決五分,那麼你就是勝者。而有些選手只關注自己十分只解決六分還有四分未解決,從而逐漸喪失信心,影響後期發揮。因此,無論出現何種情況都要一切向前看。
3、備課策略。(1)教學設計環節要完整清晰(課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或方法—教具准備—教學過程—自我評價—板書設計—教後反思),每一項可根據實際情況可詳寫可略寫。(2)合理安排時間。平時要訓練自己寫教學設計的速度,因為總共時間只有60分鍾,所以思考時間只能10分鍾以內,寫教學設計30分鍾,結合教學流程如何組織語言10分鍾(特別是引入和總結要設計好語言),答辯准備10分鍾(主要定好粗線條從哪幾個方面去說,具體的臨場發揮)。
4、上課注意事項。(1)進考場時肯定是最緊張的時候,這時可通過擦黑板、整理一下講桌等方式調整心態,同時面帶笑容用溫和的眼光掃視一下評委既是對評委的尊重,又能緩解自己的緊張氣氛。(2)一切就緒後,可詢問「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上午好,請問我可以開始了嗎?」,等待評委許可後,選手要立即轉換角色,想像自己已置身於課堂上,面前是自己正在帶的班級學生,甚至回憶第一排坐著哪些學生,第二排坐著哪些學生,這樣更有利於進入角色。(3)課堂上一定要心中有學生,通過眼神、語言、肢體等營造出課堂氣氛,要讓評委感覺到置身於真正的課堂之中,這非常重要。(4)無生課堂同樣可安排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但老師需對活動內容、活動中注意的細節說明清楚,並對活動結果作合理准確評價,評價時最好不要單調地說「你真棒」等平淡的語句,應該點出好好在哪裡,還存在哪些需改進的地方。(5)板書一定要精心設計,盡量地減少字數,但又能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或主線條,布局要合理(在進入考場時就應在心中總體規劃好)
5、答辯策略。(1)通常情況有兩個必答題,一個是學科專業知識,與所上課的那一冊教材有關,另一個是新課程理念。抽到答題後,思考時間最好不超過1分鍾。在答辯時先選自己有信心的一題展開敘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你能不能答對你都不要放棄,都要盡量搜索與之相關甚至無關的信息說出來(用你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打動評委),說比不說肯定分要高一點,哪怕只有1分。(2)答辯題a題與課本內容有關,考察語文專業知識,如背一首詩、解釋什麼是說明文、介紹魯迅的朝花夕拾、「銘」是什麼等,b題與新課程理念有關,如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如何實行語文的實踐性、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正確把握語文的教育功能(認識熏陶感染培養良好的語感)、語文課程的資源有哪些(課內資源及課外資源)等。(3)答辯中如果能與自己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充分結合起來,或者結合平時的實踐來說明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有說服力。
6、評委主要關注點。(1)重難點是否突出(2)思路是否清晰(3)教師基本功(4)選手心理素質及其意志品質。選手應結合自己的實際突出自己的亮點,比如朗讀能力強可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朗讀環節,如果粉筆字好可在板書上多下點功夫等,總之要清楚自己優勢在哪裡,有哪些缺點,盡量揚長避短。
語言准確,聲音有激情。這是無生上課最基本的要求,也很重要,因為沒有學生,氣氛完全通過老師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來營造。
2.充分利用教具、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教學。韓老師為探究軸對稱的性質自製了演示紙板,直觀形象;樊老師為探究中點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利用小磁鐵在一條線段上運動,簡潔有效;倪老師也在課堂上通過幾何畫板(空對空,無生上課完全可以)研究角的大小比較。
3.教學設計很有新意。平老師上的課題是線段射線直線,平老師從線段開始,通過延長得到射線,再通過反向延長得到直線,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三線之間的關系,同時,本節課許多零碎知識點通過這一線條自然生成;倪老師和樊老師上的課題分別是角的大小比較和線段的大小比較,都從定性比較自然過渡到定量比較,再通過比較線段上取一點分成的兩條線段的長短得到線段中必存在一點把一條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的線段,從而得到線段的中點這一概念。。
❹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結論,老師要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總體把握,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❺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學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❻ 小學科學課該怎麼上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斷轉變觀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要任務。
❼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根據我多年的代課經驗,深深體會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利用游戲,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由於小學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戲又可以使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於是游戲便變成了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能夠興致勃勃地觀察、探索和研究問題.這樣,不僅能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學於游戲之中,還能在游戲中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測量太陽高度」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同學們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裡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之後,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和學生在投影儀前進行「搭手影」游戲,並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變換位置,想一想為什麼要在光源和屏幕間才能出現影子?這樣,他們不僅玩得開心,還能在游戲過程中發現影子的成因和變化規律.
2、引導提問,大膽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鐵釘生銹的秘密」時,我先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鐵銹,再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裡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銹?」「瓷盆為什麼瓷掉了就會生銹?」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3、積極參與,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實驗的探究過程;
科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實驗名稱,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實驗結論.如在教學《植物的葉》時,就安排學生在不破壞植物,不傷害植物的情況下去撿各種各樣的葉子.學生們興奮地撿回了一大把葉子,我一看,有梧桐葉、鐵樹葉、黃楊葉等,形狀有圓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葉緣有全緣的、波狀的、鋸齒的等,各種各樣的葉子都有.再引導學生仔細看,來觀察葉有什麼相同的結構?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又如六年級下冊《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我在前一天就布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食物,第二天上課時我一看,學生帶來了饅頭、大白菜、米飯、紅薯、洋芋片、白蘿卜、紅蘿卜、大蒜、面條、薯條、玉米、菠菜和南瓜等很多食物.在教學米飯、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產生了化學變化後,我讓學生利用澱粉和碘酒反應時顏色會發生變化這一特性,檢驗自己帶來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時,學生們興趣盎然,探究的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紛紛用碘酒小心、仔細地在自己帶來的食物上檢驗,並驚訝而又高興地記錄情況.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們因觀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熱烈,思維也更活躍,探索熱情也更高漲.因為收集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科學學習的過程,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4、課外拓展,聯系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參與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條件限制下,而採取教師演示的方法進行的實驗活動.但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更是小學科學實驗中的主角,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更多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機會,其中在課堂上讓一些大膽的學生來動手做演示實驗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當然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的前提是 實驗課前,應該在老師指導下反復練習,以確保這個演示實驗能成功順利.到台上演示的人選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科學實驗的難易程度來挑選可以勝任的學生,可以是學習認真的學生,也可以是成績不好但有進步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可以是優秀的學生.例如:我在教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就邀請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上台來做「振動的音叉輕觸水面」的實驗.由於學生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學習氣氛變得寬松、活躍,學生們都關心著實驗能否成功,因此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當這些上台學生被我們老師信任、鼓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才會對實驗課有更大的積極性,才有可能把科學學得更好.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科學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❽ 如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活動也是「做中學」的核心活動.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到底情況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怎麼樣?這是我們近兩年來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科學課都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本人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如下科學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現象:
一、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臉上一片迷茫,無從下手或隨意擺弄,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毫無意義.
二、常規未養成,課堂鬧哄哄.
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但我們經常會碰到或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到導入環節,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燒杯,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或者拿著小棒敲桌子,學生充耳不聞.
三、材料雜而亂,擺弄無結果.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過程,這是針對原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而言的,雖然說:收獲盡在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獲,但現在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學生通過對一堆材料的擺弄,毫無收獲也是徒勞.因為,只要過程不要結果,相當於只要耕耘不要收獲,沒有結果的過程是無意義的過程.
四、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
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於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生只佔少數,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象不在少數.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❾ 如何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活動也是「做中學」的核心活動。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到底情況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怎麼樣?這是我們近兩年來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科學課都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本人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如下科學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現象:
一、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臉上一片迷茫,無從下手或隨意擺弄,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毫無意義。
二、常規未養成,課堂鬧哄哄。
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但我們經常會碰到或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到導入環節,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燒杯,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或者拿著小棒敲桌子,學生充耳不聞。
三、材料雜而亂,擺弄無結果。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過程,這是針對原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而言的,雖然說:收獲盡在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獲,但現在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學生通過對一堆材料的擺弄,毫無收獲也是徒勞。因為,只要過程不要結果,相當於只要耕耘不要收獲,沒有結果的過程是無意義的過程。
四、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
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於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生只佔少數,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象不在少數。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五、動手不動腦,探究淺層次。
造成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們認為是多方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一,社會因素造成學生將學習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語數外三個學科的學習上,他們要應對主要學科的考試壓力。其二,《科學》教科書幾乎成為學生科學探究學習唯一的信息源,它們比較空泛,盡管做了很多的改進,但仍較遠離學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單調枯燥。其三,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溝通,鮮於理解與幫助,不會合作。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策略,表現為多灌輸驗證,少啟發探討,多指責壓抑,少寬容引導,多包辦限制,少激勵創新。
一、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准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後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根據教學內容,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設計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同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基礎、生活經驗和困惑為出發點,找准學生學習的新起點、興趣點、生長點。如我們可以根據季節時令來合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順序,把《各種各樣的花》、《花的構造》安排在百花爭艷的三月份,讓孩子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這時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徵,了解花的構造,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區別。再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等等。這時學生的探究興趣是伴隨著各種情感進行的,讓學生帶著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關注過程。
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那麼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讓學生真正合作學習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整體地研究,袪除那些繁雜偏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要明確。教師必須先分配好小組的成員,小組長,小組組員的分工,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每個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然後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後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於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❿ 淺議怎樣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
一、科學課高效課堂教學要從研讀教材開始
以往,教材總被視為「聖經」,一堂課都是圍繞教科書進行,教科書中編排的順序就是教學順序,教科書中的內容就是課上教師所要教的內容,來不得半點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陳舊的課程觀念。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聖經來念。新課標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准確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用教材教」並不意味著教學可以「任意施為」。它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熟練把握的基礎上,是在充分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之上實施的。如教學四年級下冊11課《種茄子》一課時,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植物的一生。讓學生自由結組回家種植。過了幾天一問,種茄子的學生少的可憐。於是我就將這個實驗進行改動,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大飲料瓶,在教室里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通過這一改動,使學生有了充足時間觀察,同時將科學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增強。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又保護和提高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知道科學課學習不僅在課堂上,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二)教師應做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
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更應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課程設計的能力,特別是要有這樣一種能力——能夠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及時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其實就是在創生課程。組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質疑、探疑、釋疑。例如一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如講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先提去年日本海嘯、講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可聯系我國的航天技術……這些都是可以和課堂教學相聯系的。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不斷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科學課高效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
(一)高效課堂教學首先是學生自主的學習
我這堂課講什麼呢?以往我們教師備課時總有這么一種定式。教師沒有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讓學生達到探究的目標,獲得科學概念。因此高效的課堂,還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在四年級下冊《燃燒的秘密》一課中,在研究燃燒的秘密時,一些學生可以創設出新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在匯報交流時,學生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學生所進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實驗和個性化的實驗總結。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創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養,才能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
(二)高效課堂教學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把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激發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活動,更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懂得思考。
1、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關注的重點轉入到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讓科學探究活動成為課堂自然的需求上。活動前准備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冀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的設計以學生身邊的資料或親歷生活中的事情為主線,通過學生准備課堂的實踐性資料和搜集相關信息資料的活動,做好方法與心理准備。這樣的設計,為教學注入了更多的學習設計的內涵。課前准備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交流、形成師生之間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關系,讓和諧的氛圍成為探究活動生成的「營養液」。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1課《小草和大樹》一課時,教師上課前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和田野里採集各種植物,在採集過程中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的特點、給植物分類等,引領學生在探究中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使學生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比較明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