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內曾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專生知識並不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離開了批判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批判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學生對最終答案的理解和記憶,很少注重對學生批評質疑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僅是對教師和書本思維的一種復制,很少敢於對教材的內容和方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非常注重對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這種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質疑思維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學科。
㈡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和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獨立思考的習慣很差,「師雲亦雲」,被動地接受知識,能質疑問難的學生幾乎是鳳毛麟角。大量的教師也缺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的這樣一種意識,我想,這種缺乏學生主體積極活動的教學,長此以往,很難培養出一批既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又有獨立的人格和創造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下面試圖就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質疑習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談幾點看法,以求教於同行。
一、質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
學貴知疑。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和習慣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具體地說,可以有以下作用:
1、有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學生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運用了猜想與聯想、比較與分類、判斷和推理、分析與綜合等思維形式,發展了思維能力。
2、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學會學習。養成質疑的習慣,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地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主動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加深理解,領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3、有利於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數學教學中教師隨時面臨學生質疑帶來的挑戰,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儲備,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方能應付自如。同時隨著學生質疑能力的不斷提高,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教師在給予學生的同時獲取得更多,從而造就一代勇於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師,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二、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
1、創設質疑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
小學生天性好奇,求知慾旺盛。當他們具有質疑意識時,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質疑意識,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勇氣和興趣。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
(1)把握導向。教師應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讓學生確信「學會質疑就是學會學習」,「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幫助學生克服「有疑問是由於自己腦子笨或沒有認真聽課」,「提問怕同學嘲笑」等思想顧慮,從而使學生解放思想,積極投入到人人爭當質疑小能手的學習活動中。例: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源於他看到「蘋果熟了從樹上掉下來落在地上」,而產生疑問「為什麼不從樹上掉到天上去呢?」
(2)保持興趣。面對學生繁瑣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保持興趣和耐心。不管學生提出的疑問有無多大的意義,距離教師備課本有多遠。教師都要以濃厚的興趣來對待,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不全盤否定,不隨意打斷學生的質疑,更不能簡單了事地說:「這個問題以後再討論」,「你的提問沒有多大意義」,讓學生沒有因質疑的不好而「坐不下去」。(這在培養質疑的初始階段尤為重要。)
(3)及時評價。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每一個提問而感到由衷高興,應該默認個別學生「懂裝不懂,無問找問」的質疑行為,要及時贊揚敢於質疑的學生,大力贊賞高質量的質疑,要及時帶動全班學生一起去探討、欣賞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敷衍草率做答或躲閃迴避,使學生具有這樣的認識:把「今天我向老師提出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自己衡量學習水平或努力程度的重要標准。
2、掌握質疑方法,讓學生善於質疑
課堂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場面:叫學生提問,學生不是搖頭就是乾瞪眼,都說沒問題可提。這說明學生即使有強烈的探索動機,如果不了解質疑的一般方法,還是不可能找出疑問,更不可能憑空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我從常見的幾種思維方法中得到啟發,質疑的一般方法有:
(1)因果質疑。對於常見的計演算法則、公式、性質要及時追根溯源,要習慣於問一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例如:為什麼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比較質疑。讓學生習慣於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中產生疑問。例如,課本面是長方形,籃球場也是長方形,課本面的四個角比籃球場的四個角小得多,怎麼都是直角?
(3)類推質疑。從一些特殊、個別的規律或結論類推到一般情況中還能成立嗎?以小能不能見大?以此可不可以類推到彼?例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法則同樣適應於多位數嗎?比可以化簡,為什麼賽球時6:2不能說成3:1?
(4)逆推質疑。小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容易產生一種可逆心理。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但是在數學學習中許多是不可逆的。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嗎?30加上它的一半後,再減去一半還等於原來的數嗎?
3、提供質疑時機,讓學生便於質疑
首先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從數學知識本身的矛盾發展中,找出新、舊知識的區別點,設計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引起學生思考,在學生思想上產生疑問。其次疑問應聯系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疑問展開討論、爭辯,得出結論,就能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同時又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可以說效果是理想的。因此教師要有意地在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特別是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銜接轉換處、聯系過渡處、總結歸納處留出部分時間讓學生質疑。平時要求學生隨時有疑隨時用文字或圖畫、表格等方式記錄下來,以待合適的時機質疑。
4、形成質疑習慣,讓學生樂於質疑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學生從一次次的質疑中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肯定,他們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到成功的愉快,從而樹立質疑的信心,產生樂於質疑的情緒體驗。這樣長期積累,學生就形成了質疑習慣。當然,教師既要重視優生的質疑(這有助於教師更深入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要特別鼓勵差生的質疑,因為差生有自卑感,不懂一般也不敢發問,所以教師一定要防止在課堂上只把師生質疑談話集中在少數優生身上而把大多數學生當作陪客的現象。這種以少數人的質疑、釋疑替代多數人的迷惑不解的做法,是一種變相的注入式。
㈢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課中的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貴而疑」。「疑」之所以貴,就是因為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疑」就是問題,「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使學生由學「記」向學「問」轉化,最根本的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樂於質疑、善於質疑,從中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但實際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傳統教學思想的支配下,學生的學習都是事先由教者擬定和計劃好的,上課時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問題走,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這種教學的特殊性,使得學生不會主動質疑。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要從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做起。
一、 創設情境,激發質疑動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注意創設情境,啟發學生不斷提出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設置誘因,激發學生勇於探索新知的動機。例如教學《簡便演算法》,先出示一組題請學生「考」老師,從中任選一題,教師都能直接說出結果,讓其他學生筆算驗證,都算對了。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學生搶著力求難住老師,當老師都能准確迅速地計算後,學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慾,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從而激發了學生質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 指導方法,明確質疑方向。
求知慾是從問題開始的。要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研究知識的結構,在關鍵處示範提出,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為以後學習的正確遷移、獨立質疑作好鋪墊。例如《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教學,教師可這樣設計提問,①這個例題的特徵;②計算步驟;③部分積的定位方法;④計算結果如何得到。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例題及《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質疑活動提供問題格式,明確質疑的方向。
三、 學習遷移,嘗試質疑。
當學生明確了質疑方向,知識內在結構的學習又為學生的遷移奠定了基礎,這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質疑的嘗試。由於學生質疑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首先要鼓勵程度好的學生質疑,對於一般學生的嘗試質疑應表示肯定,給予引導。例如《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筆算教學,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對照《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質疑方法,進行類比遷移,並由此引發討論,然後經教師的「過濾」,學生自能順利地自己質疑,自己解疑了。漸漸地學生可脫離教師的指導,獨立質疑,質疑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四、 把握契機,組織辯疑。
組織學生辯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由於小學生上進心強,喜歡表現自己,因此,當學生各自獲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後,教師可常用「他的解法或說法正確嗎?」「你有沒有不同的意見?」「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等話語激發學生去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理解概念,揭示規律,提高質疑能力;從而克服小學生循規蹈矩、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的思維習慣,形成辯論激烈,各抒已見、樂於求異求佳的好學風。例如解答應用題:「楓葉服裝廠接到生產1200件襯衫的任務,前3天完成了4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生產任務一共要用多少天?」學生都能這樣解答:1200÷(1200×40%÷3)。但有位學生提出可以用「3÷2/5」解,可一時又講不清道理。我也不忙於裁決,而是叫他想一想為什麼?並讓其他學生去討論、辯論。有的說:「算式不對,得數巧合。」有的說:「沒有道理。」同學們議論紛紛地加以否定。但有位同學聽了大家的意見,很不服氣地說:「我說是對的。因為,已做的天數:一共的天數=2/5。所以,一共要用的天數是3÷2/5=7.5(天)。」還有個同學說:「因為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與工作總量成正比例,可直接列式為:3÷40%=7.5(天)。」還有個同學說:「因為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與工作總量成正比例,可直接列式為:3÷40%=7.5(天)。」同學們深有所悟地說:「想法真行!」可見辯疑能趕走盲目從眾、溫順聽話的小綿羊,請來敢於批判、敢於創造的新型人才。
五、積極評價,激勵辯論。
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慾念。」同理,一個學生如果提出一個問題而受到了教師的贊揚和鼓勵,那麼他便會更加主動積極地提出各種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用一些:「說得真好」、「你真行」、「太棒了」、「你真聰明」等贊揚、鼓勵性的話語來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質疑的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去創新的精神。
六、 以致用,形成能力。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除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到浩渺無際的知識太空中遨遊,來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發展智力。為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自學,培養學生:一是「有不懂的地方主動請教」;二是「自己理解的可考考同學」;三是「考考自己能否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讓學生的潛在能力能到發展,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有機會得到發展,長此以往,既能真正使學生學會質疑,善於質疑,並學會應用各種方法解決疑難,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能隨機應變,相機指導,並且有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特別是要自覺地把此項工作擺上議事日程,積極地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能夠質疑的時空條件與學習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既樂於質疑,又能夠質疑,並善於質疑,其質疑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到一個理想的境地。因而,學生學習的主體精神才能充分得到發揮,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
㈣ 怎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質疑能力
你想想怎麼讓一個從小就背九九表的人相信1+1=2這件事可以拿來質疑?
怎樣讓一個一直被灌輸」兩條專平行屬線不想交「思想的人認識到非歐幾何的意義?
小孩子不會自己想起來質疑什麼的,他們會的,是學,就是你做什麼他做什麼,你讓背什麼他背什麼。所以想讓他們知道質疑這件事,那你就得給他們樹立一個榜樣。比如一些看似明顯成立的結論卻不成立的例子,你沒事就舉上幾個,讓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慢慢地他們就不那麼容易相信看似明顯的事情了。
不過這樣做也不好,很多知識是確定無疑地正確的,小孩需要去學,而且想太多反而讓他們難以接受這些知識,該質疑的質疑不該質疑的有時也難免會質疑。所以嘛……我建議等小孩子把很多公理化的知識都學完時再讓他們質疑。
㈤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質疑意識和能力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質疑意識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興趣,調動學生進行積極地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生動求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點。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才能促使學生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剔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使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中作為教師只偏重於學生接受知識形成技能為主,採用教師提問,學生應答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思維處於惰性的收斂狀態。長期以往,有的學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恰當遭同學嘲笑,對自己能否提出問題也產生疑問。針對這些現象,作為教師首先應營造寬松融洽的教學氣氛,剔除課堂上門緊張感、焦慮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激勵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逐漸改變教師提問學生答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學答」為「學問」。一旦學生報出了問題,無論質量如何,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作出合理的評價。教師要把學生的提問,特別是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視作珍貴的禮物,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引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敢於大大膽提問。其次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讓學生相信自己能提出問題。教師要經常啟發誘導他們積極探索和發表獨立見解,剛開始時,學生的提問不可能馬上提到點子上,這時不要急於求成,可讓學生從模仿、提出小的問題入手。如教學「8的乘法口訣」,編出口訣後,教師問:「口訣『二八十六』中的16是怎麼來的?」、「『三八二十四』中的24是怎麼來的?』學生回答後,教師再問:「誰能像老師這樣也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因為可模仿,學生紛紛舉手:「『四八三十二』中的32是怎麼來的?』『、「『六八四十八』中的48是怎麼來的?」這樣,通過模仿提問題,使學生嘗到提問的樂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課堂上提問並不是教師的「特權」,從而使提問的膽量變大了。
二、教給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興趣,使學生善問
「授人於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如: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與未有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質疑,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徵上質疑,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質疑,從課題上質疑等等。例如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28×30』,在總結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法則後,教師問同學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時,有一位同學舉手間:「乘數是二位數,為什麼在計算過程中只乘一次?這個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說明還有學生不理解,教師必須抓住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著重教學,使學生明白「用0乘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當揭示課題後,教師問: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爭先恐後說:『我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我想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樣?」隨即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本。這樣,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質疑水平。
三、創造良好質疑氛圍,使學生樂問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有賴於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要依賴於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老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使學生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l」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線繩。折出它的1/3來,折好後,讓同桌的同學比較長短。當學生比出長短後,我問:「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線繩的1/3,為什麼長短不一樣呢?」我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並讓學生把各自的線繩拉直再進行比較,得出:各人自備的線繩長短不一,單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樂於提問題。
總之,學生質疑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其培養方法方法很多,關鍵在於教師要更新自己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加強訓練,循序漸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
㈥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提示某題有簡便方法,然後讓他們自己下去想,想出來了的給獎勵。
學霸
級別的就會自己去思考了。
㈦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要改變教師滿堂灌、滿堂問、唱「獨角戲」或幾個「能說」的學生占據「舞台」的傳統弊端,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當「演員」,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當他們和教師感情融洽時,覺得你什麼都好,也愛上你的課。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願意聽。因此,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語表揚,甚至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關懷的注視、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肯定的手勢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對於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一旦他們積極爭取提問題時,教師則要盡可能優先讓他們發言,即使提出的問題不夠准確或價值不大,也要以真摯的情感予以熱情的肯定和表揚,以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決不講:「XX同學今天也學會提問題了。」「想不到XX同學今天有進步了」等這類明褒暗貶的話語,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挫傷他們的進取心。建立教學過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就會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心理負擔,使他們敢於質疑。
3、舉行競賽活動。經常性地舉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一比,誰的問題好又多」,來評定小組或個人的競賽成績,教師再適時給予鼓勵,學生就會在激烈的競賽氛圍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種心理負擔,形成大膽質疑的習慣。
㈧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質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抄弗雷內曾襲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生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離開了批判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批判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學生對最終答案的理解和記憶,很少注重對學生批評質疑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僅是對教師和書本思維的一種復制,很少敢於對教材的內容和方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非常注重對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這種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質疑思維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學科。
㈨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質疑能力
我校實施課堂改革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為加快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我想針對課堂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差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學習、思索、答問的積極性,質疑求異是探索新知識的不竭之源。在高效課堂教學中,大都是教師問得多學生問得少,學生只有沿著教師所展示的思路解答問題,根本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質疑問難的願望。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一、弄清學生質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現在許多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學生沒有認真預習自學,知識掌握不牢。
2.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
3.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被人瞧不起。
4.師生關系緊張不融洽,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和看法。
5.課堂氣氛不活躍、沉悶,導致學生沒有質疑求異的興趣。
以上種種原因,嚴重製約著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成為學生質疑能力養成的瓶頸。那麼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擺脫以上的束縛呢?
二、提高學生數學課堂質疑能力的應對策略
1.學生預習、自主學習要做實。
學生課前對教材及導學案的自學要認真及時完成,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及教師指導,對所學內容充分理解,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設氛圍,鼓勵學生質疑。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教學行為不當引起的。長期以來,教師多採用提出問題,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這樣就壓抑了孩子好問的天性,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惰性狀態。
因而,在實施高效課堂改革的今天,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使他們深刻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釋放學生的潛能。
3.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
在高效課堂模式下,為了完成一個接一個的教學流程,教師無形中為了趕進度從而縮短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只是表面上的高效課堂,因而我們應採取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高效的45分鍾。如:導學案的設計可以少而精、分層設計等,學生展示問題可採用多種形式。但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一定不能省,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要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4.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質疑意識。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如牛頓研究「蘋果為什麼往地下掉」等,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
其次,教師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質疑既不是老師的專利,也不是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5.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每位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引發學生聯想,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倡質疑「無錯」。
例如:在講解「數軸」畫法時,一般規定向右為正方向,有的學生就提出質疑:為什麼向右為正呢?向左為正行嗎?我對學生的質疑給予肯定,並提出表揚,同時告訴他原因,既鼓勵了這位同學,又使全體學生擴展了知識面,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勇於質疑的信心。
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質疑做好示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講課時,要講究提問的策略和質量,多問一些「為什麼」、「怎麼樣」,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教師應該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為學生獨立質疑做好准備。
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等進行質疑。
再如,在學生合作、交流、展示的過程中,由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同,很可能導致學生的解決方案不同。而中學生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能力比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為卻比較容易發現毛病。因此,在小組交流和展示環節應鼓勵學生質疑。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就會慢慢地問起來,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師在高效課堂教學實踐中,應通過各種形式,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使學生由被動質疑轉變為主動質疑,鼓勵他們迸發思維的火花,敢於超越教材,敢於超越教師。教師要適時點撥,讓學生在質疑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快樂!
㈩ 如何指導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提問題的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性報告
(一)如何指導學生在提出問題中「問什麼」
1、讓學生提模仿性的問題
模仿性的問題適用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在學習某一類知識的開始,教師可以先進行示範性的提問。
案例1
如王風君老師上「2、3、4的乘法口訣」,在教學2的口訣時,先出示兩只青蛙圖,然後教師示範性的提出以下問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 )隻眼睛?用加法怎樣計算?用乘法怎樣計算。根據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的關系,怎麼編寫口訣等問題。有了這樣的示範,以後學生在學習3—9的口訣時就會模仿2的乘法口訣提問。如在教4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出示4隻青蛙圖後,學生就會很快模仿2的乘法口訣提出問
二是當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平時較少接觸的、比較抽象的問題時,教師也可作示範性提問。
案例2
請看陳惠琴老師教學「可能性」這節課,(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師先拿一個玻璃杯子,裡面裝著兩個紅球和兩個藍球,學生一下子不會提到可能性的問題,教師先示範性的提出:「你們閉上眼睛,猜一猜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這時教師又往杯子里添上3個球,這時讓學生提問題,學生就會模仿教師的問題來提問。
以上提的這兩種問題就稱為模仿性的問題。學生可先模仿教師的提問進行提問,以後就逐漸學會自己提問。
3、提比較性的問題
當新舊知識有一定聯系時,學生就比較容易提比較性的問題
案例3
如馬學文老師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復習課時(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師出示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圖形,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1)這些圖形有什麼特徵;(2)這些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系;(3)圖形的特徵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4)圖形的邊角有什麼變化?怎麼變?
這類問題的提出有助於幫助學生把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分析比較,加強知識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
4、提與課題有關的問題
課題一般都是學生學習的中心或主要內容。一上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課題進行思考,提出問題,使每個學生上課時都能明確學習目的、內容,帶著問題來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使教師由「解惑」為中心轉變為「生惑」為中心。
案例4
如陳惠琴教師教學的「9加幾」這節課時,教師首先創設了以下情景:(1)盒子里有9個皮球,外面有兩個皮球;(2)魚塘里原來有9條草魚,又游來了4條等四個情景,每出現一個情景圖,教師就提問:「你們能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嗎?」學生很容易就提出了4個加法問題。接著老師問:「怎樣才能解決你們提出的問題呢?」學生列出4道加法算式:(1)9+2(2)9+4(3)9+6(4)9+5。教師又問:「你們觀察這些算式,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迫不及待的提出:「我想知道怎樣算比較快?」從而很自然的揭示出課題。
象以上問題就屬於課題性問題。為了豐富提問題的形式,教師可盡量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自然的引出課題,讓學生自己真正感到有問題可提,需要提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5、提有聯想性的問題
從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這兩類事物可能是類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對立的,還可能是有因果關系的。學生就會從這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萌發提問的慾望。
案例5
如王風君老師在教學《人民幣>一課時(一年級上冊),學生在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識後,愛動腦筋的學生就會想到「為什麼人民幣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而沒有3分、4分、6分、7分等面值的問題
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做法,也可能就是未來的科學家、發明家在我們課堂上一個小小的提問而誕生的源泉。這不就是我們小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嗎?
(二)、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數學學習內容發現問題
1、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並提出問題
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思維上的疑問,形成懸念問題;也可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景,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充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
如陳惠琴教師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五種不同顏色的圖形組合成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並使它動起來,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學生在欣賞圖的同時自然就會發現並提出:「牧童是由什麼圖形拼成的」「怎樣拼等問題。」
案例2、
如王永剛教師在上《24時記時法》一課,她先出示一張節目表,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從節目時間表中知道了什麼,還有哪些疑
問」這時,學生紛紛提出疑問:為什麼會有18點、14點?為什麼我們在平時最大用到12點……探求願望油然而生。
2、創設課堂新模式——奇思異想「問題」。
為了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吳少忠老師在班裡設計了「問題收購站」。由專人收購「問題」。為了激起學生提問的熱情,她在學期初專門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設立了「最佳創意獎」,製作了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要求同學們在上完課後,將自己頭腦中仍存在的疑問寫在紙條上,投入問題收購站,由收購站的同學負責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匯報給老師課內解答,讓課內解答和課外嘗試相結合。主要分三步驟實施:
A、「提問」總動員
善問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核心。兒童生性愛問,可一旦進入校門學了些書本知識之後,卻變得不愛提問了。針對這種情況,李月玲首先給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鼓勵學生動腦筋。要求他們學會對看似平常的事物提問題,遇事要先問一個「為什麼」。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本之處。
B、疑問無禁區
在每一個孩子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渴望,那就是渴望表現自己,渴望得到老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喝采。要想喚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必須愛護和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堅持「問者無錯」的原則。對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先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熱情的鼓勵,然後再加以引導和啟發,逐步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改變「不會提問、提不出問題」等問題。激勵學生在學完每一課之後,敢於挑戰老師、挑戰書本,大膽質疑。養成不拘泥於固有的見解,不盲從於權威的觀點,敢於提問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