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課堂中個別教育的方法

小學課堂中個別教育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1-01-23 03:22:17

❶ 老師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最好是差生抄跟優生混合組合在一起進行討論,優生帶動差生。
如果是要照顧差生的話,最好是在提他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多加些鼓勵語言,並且在他說不上來的時候要幫他補充。
在設計課件或者學案的時候,要用樸素生動有趣的語言,只好增加一些故事,可以增加課堂的效率。
如果學生差異太大,也不必擔心,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帶動課堂,就會產生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也會提起興趣。

❷ 如何將班級授課制和個別化教學結合起來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萬物都有差異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由於先天素質和後天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學生的差異。學生差異的特點表現為:客觀性、多樣性和發展動態性。客觀性即學生在學習速度上確實存在差異,同樣的內容,有的學生學的快,有的學生學的慢;多樣性可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來解釋,不同學生表現出不同的多種智能傾向;發展動態性即中小學生還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教育社會學的「互動原理」指出,在一個教學群體中保持一定的差異,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而適當的互動是維系人際關系促進交流和形成集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然而隨之產生的問題就是如何組織教學,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能一成不變,要通過改革來適應學生的發展,即實施差異教學。由此也與新課改所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接軌。
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組織結構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可分為班級集體授課、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化學習三種形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變革所要解決的,就是選擇何種結構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教學組織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細分析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對現有的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方式進行改革,採用一種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方式!
一、為適應學生差異的班級授課制的改革
班級授課制是最普遍、最長久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古代的個別教學(即把不同年齡、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組織到一起,教師分別對每一個人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到之後的穩定的班級授課制經歷了許多的改革。面對古代的個別教學的低下的教學效率,之後形成了有統一的開學時間、按教學計劃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統一教材和練習等特點的班級授課制。其雖彌補了個別教學的缺點,但卻表現著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如機械、教師中心、教材中心,不利於因材施教,不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這一消極面很快成了人們探究的問題。不久,許多改進措施相繼出台。
由於班級授課制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學生學習成績出現分化,為彌補這一不足,出現巴塔維亞制(BataviaPlan)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它規定學生人數在50名以內,教師必須以一半的時間用於個別指導;學生人數超過50名,必須增設一名輔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該方法把差生納入視線,突出對差生的個別輔導和補救。為了更好地面對學生差異,出現了將學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組教學,即按學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組教學。然而這類教學形式易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更何況學生的差異性是一個動態過程,要形成完全同質的班級只能是教育上的烏托邦。但它的最大優點是關注到了優生的發展。由於這種辦法對高智能學生的迅速成長仍有限制,於是出現了彈性升級制,即允許學習好的學生跳級。此形式的優點是對優生的極大關懷,缺點是不利於教師對每個學生總體情況的掌握。之後的導生制則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納入視線,導生優先得到教師的教授,再將教學內容教給其他學生。導生制既關注差生,又利於優生發展,在組織形式上利於陪優補差,有了質的進步。「活動課時制」主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活動可以使用不同的單位時間,對班級授課制的統一時間進行了修正。
二、為適應學生差異應然而生的個別化教學
由於班級授課採取「著眼中間,兼顧兩頭」減少差異的整齊劃一的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形式使得學習困難的學生沒有得到切實的幫助,成為「自瀆生」,他們是傳統教學製造出的失敗者;而優秀的學生,永遠只是在等別人,在「陪讀」,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在缺乏挑戰的學習中消磨殆盡,最終「泯然眾人矣」。其致命弱點是不能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顯然不適合新課改的要求。隨即針對其弊端的個別化教學產生,甚至出現了徹底否定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級組織,實行小組組織,打破了固定的統一的課時,打破了課程體系,代之以一個個的設計活動。柏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對班級授課制也是徹底的否定,其突出特點是用作業室代替教室,每個學生從教師那裡接受作業,然後去作業室自習,學習有疑難時則請教各作業室的教師。個別化教學制針對班級授課制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大膽改革。首先,它應用了繼續進步原理,這個原理認為,為了在有效的時間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務,每一個學生都應不斷向新的學習任務前進;學生不應在已經掌握的內容上浪費時間,學得快的不應該等待學習慢的學生。其次,個別化教學還應用了掌握學習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如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有利的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達到較高的目標,允許後進生用更多的時間達到目標,並給那些沒有獲得成功的學生補課,因為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個別化教學還採用了自我發展原理,每個人都有自我指導的潛能,每個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導做出適當的選擇,從而實現自我發展。
個別化教學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態度、過程目標」。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單獨學習,集體活動少,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時間交流不多,使學生原有的樂趣減少了,學生個性容易出現障礙。顯然若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只採用個別化教學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一成不變的組織教學也是不可取的,在現如今「以人為本」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將何去何從呢?
三、以分析學生差異為基礎的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每一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應用都不能滿足如今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差異的學生的發展。系統科學也告訴我們,某種結構對應某種功能,期待一種結構實現多種功能,只能是美好的願望。要實現教學發展學生的功能,一種單一僵化的組織形式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們應該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努力形成彈性教學組織形式觀,我們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態度應該是靈活的。所以,我們的選擇是:從全面系統的角度,分析研究影響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尋求教學組織形式的最佳組合。
隨著。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規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重點從發展標准化的共性為主轉向發展多樣化的個性為主。所以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應該是面向差異的教學。
學習的差異就像某些社會現象一樣無法預料,來自學生差異性的挑戰和促進學生發展正是推進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動力之源。將班級授課與個別化教學結合起來,以班級授課為基本框架,輔以個別化教學,將學生差異視為教學的組成要素,教學從學生的不同的准備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設計教學組織形式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發展,使二者優勢互補。這樣,個別化在班級授課中就成為一種變數而不是一種常量,視需要而變。所以,應在在班級授課的框架內加入個別化這個變數,將二者巧妙的合流,構建個別化教學與班級授課互補,尋求既不失集體影響,又有個人獨立自學的教學組織形式。2000年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提出的「自然分材教學」就是遵循這樣的一種思路。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分材教學」將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勢兼容並收,成為教學組織形式的集大成者,使教學組織形式達到了成熟的發展狀態。「自然分材教學」在上課伊始就引導學生互相討論作業中的問題,讓優生幫助差生解決問題,利用了導生制的優點。然後進行班級授課,之後利用復式教學將直線式教學改為分枝式教學,分「知者先行」,「補讀」兩個分枝「,知者先行」就是讓已經學會的學生學習其他教師事先安排好的知識。「補讀」就是為沒有掌握學習內容的學生由教師當堂補一把火,給差生當堂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避免積重難返。其對優生、差生的區分不是固定的,而是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自然」分化,這就克服了分層教學由教師固定分層給學生劃標簽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在這方面進行實踐探索的學校有: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山東臨淄朱台中學創建的「842」學習小組及山西太原市科技外語實驗中學的初一(5)班等等30多個學校的實踐。經過這一系列的實踐證實了經過改革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個性發展等一系列的綜合素質。然而,面對樂觀的形勢我們並不能止步不前,由於學生的差異是永遠存在並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理論探索者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使我們的課堂組織形式的改革從學生的差異中找到平衡點,讓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❸ 課堂教學中為什麼要有個別指導的設計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的意義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通過問題學生才能深入學習數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恰當地設計問題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課堂提問的藝術對於教師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素質之一,是成功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保證手段。
課堂提問的意義不僅在於溫故而知新,還能起到查漏補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在闡述問題時進一步理解該問題。此外,善用提問的老師還會發現,課堂提問其實是數學課堂的必要環節,通過提問,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這為課堂注入一劑強心劑。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的原則
為了保證課堂提問的效果、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出問題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啟發性原則
課堂上,任何問題都要帶有一定的啟發性,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於回答問題有一定的興趣,是學生對數學知識做進一步探討的前提。問題的難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學生跳一跳能摘到,一方面要保證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對簡單問題的厭煩。
2.預見性原則
教師在提問前應先預見到學生可能的答案,估計學生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盡可能地敏銳捕捉學生回答中錯誤的或不確切的內容,並事先准備好應對措施。只有作出充分的預見,才能在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發現事物的規律,掌握知識點的實質。

❹ 課堂教學有哪些重要的環節

導入、新授、鞏固、總結、布置作業

❺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據前蘇聯教育學者的研究,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輩教晚輩,一個傳一個地把知識傳揚開來。所以,最初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它包括祭司教學生識字以及後來的封建貴族家庭啟用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個別教學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在我國,個別教學出現的時間很早,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延續了數世紀的書塾在教學上就是以個別教學為主要形式的。
個別教學反映出教育規模狹小,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少,而且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相差懸殊,教師根據不同的水平分別教授一個或幾個學生。在古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徵是教學速度慢,效率低,沒有明確或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進行學習。通常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較適合學生人數少的教學要求,明顯帶有師徒相傳的性質。
(二)班組教學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科任制 科任制可以說是學校教學工作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這種組織形式在各國得到廣泛的推行。科任制的做法就是由各個教師分別承擔他們各自學科的教學,一名教師可以專門教授一科,也可以教授兩科。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因為科任制要求教師在一個或幾個科目上專精下去。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由於學生接觸教師的面較廣,這有益於他們開闊各學科的視野。但較包班制而言,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較少,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小隊教學(team teaching)也稱協同教學 它於5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國開始流行,是對教師隊伍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的一項嘗試。它「旨在發掘教師個人的特殊才能,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小隊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有凱佩爾(F.Keppel)特朗普(J.L.Trump)和安德遜(R.H.Anderson)等人。 小隊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採取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教師合作施教,並根據小隊成員的能力和特長組成「互補性」的結構,在教學中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去完成教學任務。從實踐上看,小隊教學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規模大小也不一,可以是單科制的,也可以是多科制的。
三、空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空間的組織主要是指對教學環境的安排和利用。一般說來,教學在空間上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大類。(一)學校內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有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可以是班級教學,也可以是小組教學,它所取決的是教學空間的特性。早在班級教學出現之前,就有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就一般而言,現代學校以空間組織為形式的課堂教學往往是與以學生組織為形式的班級教學並存。所以許多人往往會將二者等同。學校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由教學過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的是人類的間接知識,必須藉助於課堂教學的環境,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前人的經驗總結,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生產過程等等改造為抽象的知識形態、理論體系。 課外活動是一種輔助的教學組織形式,是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近年來,學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越和愛好,形成各種能力和技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
(二)學校外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是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一種在空間上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許多人認為現場教學是1958年我國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為實現走出課堂,面向工廠、農村和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實,從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現場教學早巳存在。只是我國1958年以後實施的現場教學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作為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現場教學在師資、教學時間、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但最大的持色還是表現在教學的空間上,即教學活動的進行不是在學校,不是在課堂,而是在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 現場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某些不足,使學生得以在現場直接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或技能,有利於理論和實際的密切結合,把教學過程和人類的認識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社會活動、生產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學習。但必須指出,現場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它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不可能取代課堂教學。否則,將會造成惡劣的後果。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深刻的教訓。 四、時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直接反映的是一個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量的一面,它通常可以用這樣的公式表示:教育的量=每年的學日數×每天的教學時間×接受教育的年限。當然,由教育時間的量也可間接反映出教育的質。所以,時間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教學論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為了探討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問題。而從教學時間的維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學年、學日和課時結構三個方面。(一)學年。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學年組織的研究均較少,許多教學論著述幾乎不涉及這一問題。許多人將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學年組織方式看作是當然的,很少考慮到它給學校教學工作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近年來,國外,主要是英美等國,從時間的維度對教學組織所進行的研究逐步增多,開始把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與學校的教學效率等聯系起來加以看待。如英國的布萊思·耐特(BrianKnight)明確提出了學年設計的標准:
1、學期的長短應有助於防止師生雙方的疲勞,減少疾病和缺課現象,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和學;
2、學期的長短應有利於課程的計劃和組織;
3、學年的設計還要有助於減少電力,供熱和交通等方面的開支,達到學校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參考資料:各國學年制度情況(二)學日。學日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每周學日數的多少,一是學日本身的結構。 從各國的情況來看,每周的學日數有五天和五天半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實行星期六上午上課的國家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參考資料:各國學日制度情況(三)課時。傳統上看,各國學校課時比較一致,通常是45~60分鍾,但對傳統課時制的改革也在進行。

❻ 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A小組教學 課堂教學 個別教學 復試教學 B C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
現代教學決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回的是發展學生的答智力,發展學生內在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更充分地發揮教學的多方面功能,以實現人的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要建立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轉變教學觀念是最基礎的一環。具體地說,要實現四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
其中一個方面就是:
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傳統教學那種單一的、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傳授知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它在空間形態上、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與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時間流程上,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結構。素質教育是一種更科學、更高層次的教育,它要求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觀念更新的前提下,這個教學方法應特別注意學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所以應該說,目前正在積極倡導向開放教學的轉變,但是它應該還沒有成為基本組織形式~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❼ 有些老師認為,如果在課堂上對某個幼兒進行個別教育,就意味著放棄對其他大多數幼兒的教育

有些人認為有些老師認為,如果在課堂上對某個幼兒進行個別教育,就意味著放棄對其他大多數幼兒的教育

❽ 怎樣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個別化輔導」問題(

老師的教學智慧有時候應該體現為轉化課堂問題的能力。這里的課堂問題的轉化,主要是指如何將一個純粹為「個性」問題的問題轉化而為帶有共性色彩的問題。
曾經聽過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的課,教學的是一篇題為《五月槐香》的散文,文章很美,作者於其中融聚的情感很真;老師的教學水平高,很有點藝術,是名副其實的特級教師。整個課堂教學真的如行雲流水,算得上是瀟灑。但是其中有兩處滯澀之處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老師講興正濃之際,有一同學忽然舉手,老師未曾注意,待到注意到他並請他發言,已經是不短的時間過去。老師問:「我好像沒有問什麼問題,你怎麼舉手?」孩子非常直率地說:「老師,我是要糾正你剛才講課中的錯誤。」老師詫異:「我有什麼錯誤?」孩子說:「我昨天晚上在家裡預習課文時,網上搜索到關於本文的寫作時間地點,作家所說的與你剛才所講的完全不同。我覺得你是錯的,因為網上的信息是最近發布的。」老師聽罷愕然,半天說不出話。待清醒過來,竟然不做任何回應很笨拙地回到原來講課的主題,把那位直言老師「錯誤」的可憐的孩子「晾」在一旁。
巧的是,緊跟著的下一節課——那是兩節課連上,課至「中場」,老師提問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回答,全班舉手者甚眾,老師忽然發現有一一直未曾舉過手的同學把手伸的筆直,舉得高高,便走至其身邊,獎賞性地傾他回答。誰知不叫他則罷,一叫他便出事了。這孩子站起身,對老師說:「老師,我想請你先回答我兩個問題。」老師當即愣住,不知如何處置這突發的事件。一會兒緩過神來說:「這樣吧,還是你先回答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再看你的問題好嗎?」老師的處理不算聰明,但也不錯。可這位小同學卻是一個少見的「犟頭」,竟然不給老師面子,堅決地一言不發。老師只能轉而與其他同學繼續討論前面的問題。
這些同學在課堂上的如此「發難」,顯然多數只能提出一些個性化的問題,有些或許是「孤例」式的偏而怪的問題。在課堂上有時候不作回應是有道理的。我不能毫無原則地犧牲大眾的時空為你一個人提供服務。但是,處理方式的不同卻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層次。人性化、和諧性、盡可能多地滿足所有孩子的要求是我們的孜孜以求。這位老師的課堂事件處置方式顯然有違這一原則。
那麼怎麼處理好呢?首先是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說話的機會。了解他的問題,進而據此判斷其問題的性質。讓人說話,天掉不下來。這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的處理有失水準和風度,一者已甚,竟然重復上演,令人不可思議。也許是為了趕進度,也許是為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和語文教學的才藝,故而不惜傷損學生的自尊和「問難」之心。這是有違教育的基本精神的,或者這本身便是一種反教育的行徑。
其次是對孩子的問題進行分析,常常會發現其中可資轉化——由個別轉化而為共性——的因素。如果實屬個性個別的問題,則巧妙地招呼該同學一定做「另案處理」。但假如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則大可於此大做或者做大文章。比如有學生課堂中當堂「發難」,借最新網路上的「消息」,要否定和糾正老師教學中的「錯誤」,盡管應該是個別問題,但恰可以借題發揮,引申開去,通過對話、研討和交流,實現一個很了不得的學習目標。你可以先請該同學暢言問題之「錯誤」所在。進而充分肯定其分析問題正確的一面,尤其表彰其勤於思考善於學習大膽求證的「問學」精神。接著則具體分析問題的有關「細節」,比如是否真的有錯,如果真的錯了,究竟是誰錯?是網路上錯了還是老師錯了?是老師取材錯了還是理解錯了?如此如層層剝繭般的細致的剖解,帶給學生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兩處知識點上的收獲,而且是學習方法和探究精神上的教益。
顯然這早已將一個個性化問題升格為共性的問題,令所有人都能受益的問題。
這需要老師的優秀的教育教學理念,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十分的尊重和寬容,需要大度和耐心,需要膽識和勇氣。
當然也十分需要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機智。
純粹個別化問題的解決
個性畢竟還是個性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個性問題都可以轉化而為共性問題的,假如能夠轉化,那也就沒什麼個性和個性問題了。這些問題既然不能一律通過課堂這個主陣地來加以解決,那又能怎麼辦呢?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值得關注。
一是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一定得有保證。這樣的保證,既是真實學習的需要,又是可以使學生能夠充分地思索、研究自己獨立學習發現的問題,並且可以把問題解決在第一時間和自己的手裡。當然也不排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間的「同伴互助」的研討交流。從魏書生大量的課堂教學實例來看,學生這樣解決「個別化問題」的比例大都在90%左右,即使文言文也是如此。學生自身學習語文的潛力於此可見。
二是老師完全可以藉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要求,隨機提供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這樣的支持和幫助應該主要是方法的,思路的,點醒式的,而不是直搗黃龍,告知結果和答案的。而因為這樣的「指導」是針對個性的,又是在課堂中進行的,所以非常需要「控制」。
控制對象。不是所有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都能享受老師的「指導」待遇,一定是那些語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是少數人,最好在個位數以下。
控制次數。對這些同學的「指導」的人數和問題數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最理想的是沒有任何人提出任何個別化的問題。這當然比較困難。但老師要注意把握分寸,控制好局面。
控制時間。不論是對誰,對什麼問題的指導,都應該將時間縮至最短。要言不煩,點在要害。不影響和阻礙同學自身閱讀思緒的延續,不破壞和打亂學生自身既有的觀點和想法。
控制音量。與個別同學的交流應該將聲音降至最低。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是同伴的支持,是朋友的提醒,不居高臨下,不氣指頤使。
控制老師在過道間來往的頻率。
總之,老師實施對個別同學的個性化指導時,永遠不得影響和干預其他同學的靜心閱讀和思考、專注交流和討論。這樣做才是溫文爾雅,才是公平道德,才是因材施教,是一種兼顧包容的教育。
三是課間和課後的個別輔導和交流。
嚴格說來,個別性問題解決的主要時間應該是課堂之外,或是在教室邊上的休息室里,過道上的小空間中,或是在老師的辦公室里。現在看來,從管理和規范的角度看,最好的方式是在教室外過道中。就近,方便,自由,寬松,自然就效果好。
到我國港台和英美等發達教育的區域和國家考察,總是被一些教育的場景所打動和感動。2009年秋在英國曼切斯特的一所初中參觀學習,對其硬體的配備、設施的精良如何早已沒有什麼印象,最深印象的倒是那些在教室外走廊中零星擺放的小檯子和小椅子。低矮的三五張檯子並配套的椅子散放在過道的邊上,每當下課時分,總有幾位老師分別對著同學在對話交流,或是一個臃腫肥胖的黑人女教師對著一位白而瘦削的孩子,或是一位乾瘦而高挑的白人男教師對著一個黑人孩子。那神情態度之親切,研討問題之耐心,像朋友間的交心,如同伴間的研討,促膝交流,無拘無束,如詩如畫,那是真的教育。

❾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簡介
所謂的分層教學,比較集中地被強調了幾點: ①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 ②分層次 ③ 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高。綜合各家觀點,分層教學在西方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學實行,有些學校在小學高年級實行。 分層教學的主要模式1.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
編輯本段分層教學的主要模式
(又稱「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具體做法:①了解差異,分類建組。②針對差異,分類目標。③面向全體,因材施教。④階段考查,分類考核。⑤發展性評價,不斷提高。
分層走班模式
根據學校進行的主要文化課摸底結果,按照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三個或四個層次,組成新的教學集體(暫稱之為A、B、C、D教學班)。「走班」並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學習這些文化課的時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課。「走班」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它的特點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又滿足了「學優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
戶外分層教學
能力目標分層監測模式
能力目標分層監測模式
知識與能力的分層教學由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相應的學習層次,然後根據努力的情況及後續學習的現狀,再進行學期末的層次調整。這一形式參照了國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在認識社會及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條件與階段目標科學地聯系在一起,更有利於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上,此模式同時配合有「分層測試卡」(即分層目標練習冊),由於「分層測試卡」是在承認人的發展有差異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多層次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應有的肯定。實施這一評價手段,對測試內容應當重在對當堂所學內容的檢測(只要認真聽就可達標),注意對學生新舊知識結構的有機結合的檢驗,較高層次的學生則側重於創造能力和檢測(要求動腦筋,有創新精神)。 分班教學
「個別化」學習的模式
「個別化」學習的模式
「個別化」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分層。它基於網路的「個別化」教學,關鍵是設計適合各類學生,又方便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材料及考評資料等素材。學生利用網路進行循序漸進的分層學習,每達到一個目標就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由於計算機資料庫儲存了大量的教學信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教學進度,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5.課堂教學的「分層互動」模式
「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這里的「分層」是一種隱性的分層,首先,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按照心理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於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
6.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
這種模式多限於職業教育。指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分班教學。具體做法是:入學時進行摸底調查,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學生對就業與升學的選擇,在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同時,也反饋學生自身的學業情況,正確定位。然後,以學生的基礎和發展為依據,分成兩個層次,升學班與就業班。兩個班的主要文化課安排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只是教學的目標和知識的難度有區別,升學班更注重應試能力的訓練,就業班則突出文化知識與職業實踐的結合。當二年級學生參加水平測試並合格後,學校又給學生提供第2次選擇,升學班進一步強化文化課與主要專業課,而就業班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主。 分層依據:以美國部分州為例,主要依據智力測驗分數、學習成就、教師意見和家長意見決定分層。 分層范圍:通常在主要科目實行分層,如數學、英語、科學、社會。 分層管理:一般實行彈性機制,分層不是固定的,每學期或每學年要進行調整,層次變化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如進步顯著就可以上調,學習吃力則可以下調。 因為是按照科目分組,實際上所有科目都在A組或所有科目都在D組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層次的組中學習。 分層教學的優點是,由於增加了智力測驗和成績作為依據,同一層次內學生的基礎和水平較一般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更為整齊,因此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更加便利。由於不同科目各自分組,能夠比較好地適應學生的興趣和差異。 [1]分層教學的缺點是在管理上比較復雜
編輯本段國內外分層教學的研究概況
20世紀初分層教學被引入學校教學以來,將班級進行分層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特徵.從1916年開始,對分層教學的研究也大量展開.分層教學在教育理論研究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它經歷了一個"馬鞍型"的發展過程. 分層教學最先出現於美國.20世紀初,美國面對著大量移民兒童的湧入,為了教育這些背景各異的新生,教育官員認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學習成績對他們進行分類(分層).到50年代,英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在將學生根據能力分到不同的層,並且始終待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所有的課程.但開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認為它加強了種族間的不平等,對不同層次學生採取不平等的區別對待的方法,造成了對"低能兒童"的歧視,使他們的身心受害,而對"高能兒童"則給予特殊照顧,助長了他們自高自大的驕傲習氣.同時,由於分層,使得學生之間的隔閡加深了,易造成社會矛盾,是一種不民主的教學組織形式.由此,分層教學陷入了低谷. 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國,特別是美國,對教育制度進行抨擊和反思,產生了要加速培養"尖端人才(精英)"的緊迫感,從而恢復了對分層教學的重視,並開展了再實驗,再研究,現評價,形成了對分層教學新的研究高潮.經過再研究,教育家們發展兒童之間智力和能力客觀上確實存在著很大差異,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業化國家高度社會分工需要各式各樣具有不同能力,資格和水平的人才.據調查發現,60年代中期,英國的小學存在96%的教師都在分層後的班級里教書.法國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級進行分層次,開設向職業教育分流的技術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對分層教學的研究呈現出兩大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持贊成的態度,認為教師對分層後的同質班級進行教學更容易,對學生也產生積極的效果.另一種是持反對態度,認為分層教學對差生不公平,認為對於學生的學業成績並沒有顯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於美國政府對精英人才和學術成就的重視,大部分學校重新回到分層教學的實踐當中.據美國1993年的一項調查中顯示,86%的公立中學仍在實施分層教學,只不過方法上有所調整.根據現有的研究,至今對於分層教學是好是壞的問題仍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不同教學目的價值觀使得人們對分層教學的評價有贊有貶. 美國的"分層教學"與"小班化"教學,"主體教育""賞識教育"相結合,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國外,分層教學的形式多樣,有基礎班,提高班等,並形成走班的選修制.但是我國的學校多數是大班額超負荷教學,盲目地照搬國外的分層教學模式確實行不通.因此,在中國如何實施分層教學值得探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引進了分層教學的概念,國內各省市都有學校進行分層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例子.各地在實施英語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都總結出了不少值得推廣和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語學科分層教學的教育實驗取得顯著的效果,在當時造成很大的影響.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實驗.1993年福州八中英語學科的教育實驗,平行分班,分層授課,大面積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東莞塘夏理工學校1999年實施以升學和就業進行分層的教學實踐,連續兩年都有170多名畢業生通過高職和普高高考.青島經濟職業學校2001年在英語,數學兩學科實施"走班制"的分層教學管理,效果顯著.(摘自《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東威海第二職業中學在2001級學生數學,英語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將數學,英語都分為A,B兩個層次,變原來固定的班級授課制為固定班級授課制+流動的A,B兩個層次教學制.結果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的英語平均分差異不顯著,但優秀率明顯高於入學時;雖然A層(中差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許多,但是A層次教學壓力很大. 沈陽市8所職業學校自2000~2005年進行了英語分層次教學,對A,B,C層的學生分別進行探索性教學,提高性教學和補償性教學.實驗顯示成績越好的學生進步越快,各層次學生在適應自己的空間學習,從而促進了全體學生的最優發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在2002~2003年對四個B班(分A,B層)進行實驗,通過對課型,教材組合,課堂活動,課外學習要求,評估標准等進行個性化設計並實施,大大地提高B層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學習效率. 北京外貿學校在2003級的英語教學進行"走班制"分層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其弊大於利,C層學生自尊心受到影響,自信心降低,建議用班內分層制. 溫州教師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對2003級高一新生進行英語分層,探索利與弊,實驗結果顯示:分層有利於中高層次學生提高積極性和增強自信心,但對於成績處於低層次的學生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90年代末以來,眾多中等職業學校紛紛開展分層教學的實踐和探索,有的針對所有課程實施分層教學,也有針對某一門學科的分層教學,特別是英語科.十幾年來,中職校內進行的分層教學試驗,經過不斷地實踐與改進,已提供了分層教學的可行性依據. 許多教育網頁中刊登有關"分層教學"方面的文章,如劉樹仁的《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蔣國平的《職業學校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探析》,程桂勤的《關於分層英語教學的報告》,劉少娟等的《突出主體地位 嘗試分層推進——英語,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等.雖然分層教學的研究並不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很多專家曾經對此課題進行了比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層教學的概念,並對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在中國期刊網中關鍵詞"技工學校英語分層教學"的連接沒有,網路中搜尋也沒有,這說明分層教學在技工教育的實踐與研究極少.雖然分層教學應用於中等職業學校,而且以走班分層教學的形式居多,但這些方案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操作性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還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從技工學校的角度進行分層教學的研究與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關注每一位學生

小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能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為提高學生素質,在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一,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於每個兒童的先天素質和後天影響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要反映為他們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氣質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這包括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其中主要有:學生智力水平存在個體差異,智力是影響學生學習快慢的最主要因素;學生人格特質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習得素質存在個體差異,學生發展中形成的素質對學習起加速或減速作用。另一方面是後天的,包括家庭的影響,生活學習中意外事情的影響。

第二,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一般的教學原則。教師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的進程,認真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班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體教學上,使教學內容和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在面向多數的集體教學中兼顧兩頭,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要了解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情況,及時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後進生能回答的問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以達到大面積豐收。對於學習成績差、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視他們。教師對他們要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加強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增強學習的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學應用題的時候,練習中可以要求差生完成基本的練習題和稍有變化的題目,學習好的學生在做完後,再做一些較難的題目,或者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第三,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適合新的課程標准理念。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可以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教學內容上,素質教育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範例性和綜合性,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重視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人文性與科學性、社會性相結合。新的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目標不是固定的,它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來統一的教學內容變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宜自己的目標要求,並在學習中表現為達成目標所作出的積極行為。例如數學的計算,它對不同學生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它可以允許一些學生用多一點的時間達到要求,對計算速度的要求也可以適當,計算只要求達到「會」或「比較熟練」的內容時,在速度上就不要不切實際地提出過分的要求,另外鼓勵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進行計算。這樣可以根據不用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達到統一的要求。

第四,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新的評價標准和學生的成長需要。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新的評價方法改變了以前以分數為唯一標准,力求讓學生在達到最基本的統一標準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得到發展,其目標包括文化科學素養,思想品德素養、身體心理素養、審美藝術素養、勞動技術素質和完善的人格。這說明了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應該是客觀的。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選擇它們最喜歡的,最適合的,最需要的知識。

從上面可以看出,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是辨證的也是統一的,我們在教學教育中只要愛護和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能不斷提高他們學習的能力,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堂中個別教育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