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22 19:49:58

Ⅰ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在,促進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只要我們教師肯動腦筋,那麼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還會有很多,這也正是我們科學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

Ⅱ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Ⅲ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現狀是:專業教師缺乏,開設的課時不足,學生動手實驗的器材幾乎沒有。在這種狀況下,我作為一名小學的科學教師,始終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從事了幾年的科學課教學,在「有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支撐下總結了一些經驗,得到了一些啟發。那麼,究竟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覺得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能夠引領學生主動而積極地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要使學生產生「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不管問題由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重要的在於提出問題的環節能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能不能使他們有好奇心,能不能產生探究的慾望。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從幾方面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一是言語導趣。語言是師生傳輸教學信息的第一載體。准確精練、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如一首好歌撥動學生的心弦,不僅能准確地傳遞教學信息,而且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學的預定情境。二是懸念導趣。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誘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在教學中常常設置問題,特別是把科學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給學生,從而引起他們的激動與興奮。三是實驗導趣。色彩鮮艷的畫面、具體生動的形象、活動多變的事物、奇異罕見的現象,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而科學實驗更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實驗是我用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常規武器。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主觀特徵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如在教《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演示了在兩杯水中分別放入一個馬鈴薯,有浮、有沉的現象。學生馬上被這奇怪的現象吸引住了,從而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四是情景導趣。在科學課上,我們有時需要有意識地創造生活情景,以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當科學探究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時,學生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其探究的慾望和自信也就更為強烈。二、扎實引導學生做好每個活動,實現探究的最大效益借鑒西方科學教育的「動手做」思想,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每一課都設計了一個個的「活動」,教材安排的意圖是通過學生動手、動腦,通過實驗觀察對比,自己得出科學結論。在目前活動器材缺乏的情況下,教師要克服困難,創造學生開展活動的條件,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個「活動」,就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幾年來,我自製科學教具達到80多個,解決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每節科學課學生都有活動的物質材料。三、善用激勵評價機制,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教師要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好的評價。首先教師要創設評價氛圍,對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學生可以拍手贊揚、點頭贊賞等,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要尋找閃光點,給予鼓勵或者報以一個親切的微笑等;另外要建立激勵評價機制,讓更多同學參與評價,使更多學生樂於參與到科學學習之中,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Ⅳ 怎樣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成果如雨後春筍般被研究出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論是認識事物還是解決困惑,科學無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門學科

科學課在小學學習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應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努力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多為學生設計動手實驗,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Ⅳ 淺談怎樣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版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1、教師權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Ⅵ 如何評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更好地落實科學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探究發現課、單元生活探究課三段式課堂教學流程的構建。

單元前置探究課——授之以漁

單元前置探究課是進行一個新的單元學習之前的一種課型。這個課型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實驗材料不足,「做中學」是學習科學最顯著的特徵,但由於實驗材料不足,經常無法進行實驗。材料不足不是常規儀器不足,更多的是生活材料不足,比如學習溶解時,常規的材料高錳酸鉀、燒杯實驗室都有,而像食鹽、白糖、麵粉、奶粉、洗衣粉、葯的沖劑等如果准備不足,就會影響實驗。考慮到節約成本,不少分組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實驗,回到了以前的學生聽科學、看科學的老路。其次是實驗活動效率不高,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與方法,即使做實驗,表面看去很熱鬧,吵吵嚷嚷,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成了一種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做到三動——動手、動腦、動口。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開發了單元前置探究課這一課型。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探究點的培養,根據本單元各課內容的特點或學生的能力水平、年齡特點,確定要培養的點,可以是方法、能力或知識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還可以是習慣養成方面的。單元前置探究課相當於自編教材上課,探究點是培養目標之一,依託點即是達成目標的載體。二是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分小組讓學生簡單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如果是與本單元的內容有關且很簡單的問題,可現場解決;如果是與本單元內容無關,但有一定研究價值且適合學生研究的,可給予學生恰當引導;如果是本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則不予解答,留作懸念,到學習新課時再研究,並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作好材料、資料、行動上的准備。如果學生的問題過多,來不及交流,可把問題課後交給老師,以便於老師備課。三是分組准備每課的活動材料。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列清本單元每課所需學生准備的活動材料的名稱、數量、帶來的時間及何人准備等,小組長負責督促落實。老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帶來的材料,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以保證實驗課及所有的探究活動優質高效正常開展。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讓學生做到會學習。具備學習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具備學習科學的品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讓學生預習本單元的內容,從心理上和行動上對相關問題作準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其次就是讓學生做到能學習,具備學習科學的物質基礎,使學生能有條件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

探究發現課——收之以魚

探究發現課是學習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在學習新單元之前已經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學習,所以學習教科書就顯得比較輕松。雖然我們增加了單元前置探究課和單元生活探究課,但總課時數不會因為增加這兩類課型而完成不了教科書內容,因為我們對教科書進行了改編和重組,可以節省課時。比如像「動物王國」單元包括《螞蟻》、《它們都是鳥》、《貓和兔》、《多樣的動物》,「生活中的材料」單元包括《木材》、《紙》、《陶瓷》、《金屬》、《玻璃與塑料》,每個單元經過整合只需3個課時就可以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了研究某一動物或材料的方法,在第二課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專題進行研究,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再加上單元生活探究課就可以了。還有像春夏秋冬四季星座,教科書用了4課,我們只需兩課時就能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方法,課下觀察完四季星空後進行一個匯報交流就可以了。

在探究發現課上,老師要注意好「三動」。一是自動,即提出問題、猜想假設環節,體現學生的自主發現問題,調動他們已有經驗進行有根據的猜想。二是互動,即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匯報交流、獲得結論環節,體現自主基礎上的合作探究原則。做之前要做到先動腦,即明確做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分工、時間等,做之後要學會根據實驗現象推導出結論。三是助動,老師的「助動」要貫穿在教學的始終,並在適當時候進行。做到巧妙地引導,恰當評價,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單元生活探究課——用之以魚

單元生活探究課是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所進行的一種課型。受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遺忘規律的影響,在探究發現課上,「科學與生活」這一環節處理不夠、不到位,沒有充分展現科學課的獨特魅力,沒有很好地發揮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獨特優勢。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梳理歸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整理歸納本單元的收獲。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掌握總結的一些方法,比如三維式、表格式、示意圖、知識樹、韋恩圖等。首先是自主整理,可以是課前也可以是課上,可以是分小組、分課題,也可以就整個單元進行梳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形成書面的、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其次是交流評議,不僅要關注內容的完整,還要關注形式的靈活,做到簡明扼要、條理清楚,教師的指導是由扶到放。最後是自我補充完善,在評議的基礎上自我修改,不斷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二是學以致用,運用自己的收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解釋生活現象。問題要做到生活化,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三是心中疑惑,提出自己想繼續研究的問題。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達到使學生樂學的目的。因為整理本單元的收獲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體驗到收獲的樂趣。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好學的目的,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到學習的實用性。再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善學的目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單元的學習並不代表著學生所有問題的解決,給學生一個提出自己問題的機會,能讓學生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區廣大科學教師在課程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也使教師克服課堂教學中容易存在的定式,不再拘泥於自己過去習慣採用的某種教學方式,因而有利於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精益求精,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充實。

Ⅶ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科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和《杠桿》),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
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
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Ⅷ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學習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
一、現狀透析:
隨著科學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筆者在聽課、觀摩活動中發現這些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明顯得提升了,無論哪一堂課的設計理念都不外乎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幾個字,但由於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1、教師行為拘束化
在大力倡導課改的今天,許多教師不由得發出了內心的感嘆:這課是不知道該如何上了?聽了許多新課改的講座、報告後,深知自己的教學行為應努力改進,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可越學越覺得縮手縮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體體現在:
(1)不敢多講,學生缺少有效地引導
在新的科學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講得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談講色變。大多數示範課、觀摩課、評比課,以「少」講為原則。過去老師講得口乾舌燥,現在老師當聽眾,當看客,當啦啦隊員,一堂課下來,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科學教學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一味地形式化趕時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卻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落實,教師的美好設想卻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於教師的「沉默」,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有效地引導。
(2)不敢多評,學生缺少即時的評價
在提倡「自主學習」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特別地活躍:善問、善答,顯得特別主動,在聽課、觀摩活動中,學生有離開位置的,站起來高舉雙手的,都可以見到……筆者在閑聊中曾聽到一位科學教師抱怨說:「我班的學生上課時特別會說,一提問,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學七嘴八舌,我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盡管是這樣,教師還是不敢對學生說一個「不」字,生怕戴上一個「不民主」的頭銜,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至於學生缺少一種良好的課堂常規訓練,適得其反。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們也不泛見到,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師科學、正確評價學生這一環節,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反而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
2、教學方式「表演」化
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科學教學,這種「單打」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過去。目前一些科學課堂上,講台變成了「舞台」,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做實驗、在活動中學習等成了一種「時尚」。應說,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有助於教學實效的取得,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強化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聽到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多多,蹦蹦跳跳,熱熱鬧鬧,一節課中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件操作、視頻演示、實驗操作等,像擺「滿漢全席」似的「一盤盤、一碟碟」往上端,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倒是新奇了一陣子,開心了一陣子。但由於聲像等手段的頻繁出現,反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體味和親歷探究,所以說,教師要恰當地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濫用,也不能反客為主,像熱熱鬧鬧的演戲一樣走過場。
3、合作學習形式化
為了改變科學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狀,新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對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的學習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引發爭論、提高效果。但是現在的老師片面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沒有獨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分組討論,相當一部分課堂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像這樣,不考慮是否必要採用分組討論,且頻繁分組,課堂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一盤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討論中老師放棄了適當引導點撥的機會,有的由討論書本內容轉移到討論其它方面去了,這種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時尚,其實是對新科學教學價值觀的扭曲。
二、具體反思:
根據以上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所出現的現狀,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是:
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指導策略促使學生自奮其力,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但並不是教師應成為看客,成為旁觀者。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評價、教師的引導應該把握個度。如有些公開課、優質課的教學教師想法設法順應預先埋設好的思路,而學生偏偏就不隨著教師的思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擊西,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序,而教師也是隨著學生一會兒當看客,一會兒當聽眾,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堂卻顯得有些亂糟糟。若這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點拔、引導,學生就不難從生活實踐、觀察實踐、動手實踐中提取有效信息,課堂效果也會大為改觀。在平時,我們反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對教師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隨機應變,組織好,並即時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要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要為之。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生方法選擇的決定權,對練習、作業的自主設計權等等,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2、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即時評價為前提
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課堂教學的中心由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種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不妥行為:如不管學生回答得怎麼樣,完成得怎麼樣,教師總是用「好的」、「不錯」……加以贊賞;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如何,腳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師卻視而不見;不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沒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那兒高談闊論,教師卻聞而不說……久而久之,由於教師的「過多默認」,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別人」為中心,導致教學的負面效應。
我認為評價既然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就應站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學生的高度,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加以贊賞,贊賞每一位學生見解的獨特性,贊賞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的質疑好學和對自己的超越。但評價不等同於贊賞,對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進行恰當的批評與點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即時評價中,既享受成功的體驗,又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真正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實效。
3、自主學習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
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麼內容,教師一味地強調在合作中自主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這是在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教師問題一提出,不是讓學生進行「滿堂議」,就是象徵性地給點時間考慮。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一些學生說不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好當陪客、作聽眾,到時,把別人的思維成果據為己有,似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專等著去吃別人的「現成飯」,根本談不上自主學習。如我班有一學生王XX,平時作業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確率極高,期終檢測或評價時,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學生中,總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試著問她:「你平時的作業是抄來的嗎?」她說:「不是的,是和蔣XX一起討論出來的」。一問才知道,所謂討論,其實就是蔣XX(優等生)在侃侃而談,王XX在聽答案而已。該生平時在課堂上要求獨立解題時速度非常慢,而且作業也總是遲遲才能交上來,習慣成自然,做作業時,她總是依賴與蔣XX的「討論」來完成,個人的獨立探究能力顯得特別地弱,自主學習成了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也無法去「兌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捨得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動手實踐、傾聽、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歷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兌現答案或漫談閑扯的過程。如果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後,再進行展示、交流的話,自主學習的效果會更明顯。
4、自主學習要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補充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其相關的連結點進行設計,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貼進學生思維實際,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經過原型啟發、動手實踐體驗、誘導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所提供的「眼口」進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合情入理地創造想像,提出智力挑戰,去獲取科學知識。課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一些課堂上還沒解決的問題,如在上完《蠶》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蠶寶寶的知識嗎?你想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書上查、網上查、向別人學習……)然後,將學生編成課外學習小組,並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及時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和技能。
三、實施策略:
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養成隨時反思、隨時改進的良好教學習慣,不妨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
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要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局限於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如:通過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嚴謹科學的數據說明等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構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實驗驗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總結,課後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課件「死海之謎」,聽了「死海之謎」這個故事後,此時教師適時抓住時機,有機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這樣適時設問,引領學生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教師真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接著教師出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和一大一小兩個杯子(液體也不一樣多),演示馬鈴薯沉浮。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提出什麼問題?大膽猜測,馬鈴薯的沉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指引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接著分組實驗進行現場驗證;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自主探究、實驗驗證環節,主動探究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不同有關,與液體的比重有關,小組匯報,師生小結得出:鹽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著再次出示課件「死海之謎」,指名學生進行解釋就比較容易了;最後注重課後延伸,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學到的知識有哪些用處?如果把馬鈴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會浮起來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設問、傾聽、實驗、驗證幾個層面,而是把思維、行為、情感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參與。因而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注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
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決定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學的基本內內容、基本思路,我們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要改變把課本當「聖經」的現象,對學習材料的提供,要經歷由零碎到系統、由單調到既激發興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進過程。一些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學習材料,可進行大膽地處理,另外選擇一些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或乾脆組織學生自行參與材料信息的提供,從中探究學習並理解知識點,用新課程的理念與觀點來使用舊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的:
◆ 最初材料的選擇我首先製作配有音樂的鳥的生活幻燈片(杜鵑吃蟲、黃鵬喂雛、喜鵲壘巢、貓頭鷹捕鼠、孔雀開屏、老鷹捕蛇、燕子捕蟲等)用於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鳥的生活,進而激發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的慾望,以便順利地進入對鳥的本質特徵的探討,同時還作為後面進行愛鳥教育的材料。
◆ 第一次試教後,我們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犯了不少錯誤。評議會上,老師們提出了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意見,大家認為課的引入,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研究鳥的情境,激發研究興趣,又要能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於是,我們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雞、鴨、鵝等學生看起來似鳥非鳥的動物,使學生看完幻燈片,頭腦中能立刻產生「到底什麼是鳥」的問題,並迫不及待地要弄清這一問題。
◆ 第二次改進後發現改進後的材料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在研討的過程中又暴露出新的問題:學生說「羽毛就是鳥身上的毛」、「上面有絨」等,而沒有注意羽毛的結構和分布。於是在第三次教學時,增加了材料正羽、絨羽各一隻(供教師用)、兔毛八束(供學生用),並在討論羽毛時讓學生觀察鴿子的羽毛。同時在網頁製作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如愛鳥、護鳥方法,鳥中之最等,以方便學生自由點擊,查閱更多有關鳥的科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不是按照書本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恰當地對教材進行改進與處理,始終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物、栩栩如生的網頁展開探究學習。因為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又是他們自主提取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就特別感興趣。由於注重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3、注重探究過程的親歷與反思
(1)親歷探究過程
讓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知識,設計開放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驗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利於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科學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對呼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並注重學習中學生對科學程序、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滲透學習和接受,按認識的程序充分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開展探究活動,即讓學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為了使學生的興奮點落在「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上,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吸進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呼出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的動畫情景,使學生在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很快想知道:「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親歷探究與創造、實踐與觀察、抽象與歸納、發現與應用等一系列科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科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科學結論的確定性。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自然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反思探究過程
無論是哪一節課的最後,我覺得教師都有必要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這樣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和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科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科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4、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學習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並行、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細胞的活動,激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強烈求學欲。如師生間坦誠的合作交流、評價,學生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很真誠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中,就連學困生也會減少學習的畏懼心理與抵觸情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因為暫時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和感悟。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課前一周,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我是怎樣出生的」這一話題進行了資料收集,收集的途徑是:查閱有關書籍、上網查詢、對父母等有關人士進行訪談。事先,學生們就這一話題提出了許多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對生命的孕育充滿了興趣,但有時又顯得不好意思。這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生長歷程中,體驗到生命是可貴的,並樹立熱愛母親,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識到科學、社會、人三者密不可分,對生命、對親情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把一個人的情感體驗無聲地感染給全班的每一位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合作面,有些學生能在相互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重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求得創新。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新課改革進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升華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摸索新方法、新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對自主學習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將開辟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讓自主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Ⅸ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Ⅹ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 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 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 掌握科學知識, 學習科學方法, 發展科學精神, 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 採取一些措施對策, 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x0d〔關鍵詞〕小學科學 有效性\x0d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以及社會、 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斷提高, 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 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 我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 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科學教育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 樂於探究, 熱愛科學, 形成尊重事實、 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課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向 40 分鍾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 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 呢?\x0d1 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x0d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約, 既是教學的出發點, 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 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學三下冊《磁鐵》 這一單元時, 從第一課時 「我們知道的磁鐵」 的教學中發現, 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興趣課里已經接觸過了磁鐵, 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來的的「磁鐵的兩極」 、 「磁極的相互作用」 等教學中, 我及時修正了各課的教學目標,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有計劃地做實驗、 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體驗認真實驗、 收集證據, 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的效果看, 正是由於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性和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和熱情,較好地完成了本單元三維目標的達成.\x0d2 通過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引領探究活動緊扣教學的重、 難點\x0d材料是科學課探究活動的依託, 有結構材料的組合, 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 體現教材的科學性, 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還應從趣味性、 基礎性、 實踐性原則出發, 同時要盡量排除無關的干擾因素, 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能發現問題, 形成合理的假設, 明確研究活動的目的, 確定研究活動的程序與方法.例如教學 《比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較水的多少, 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 包括天平、 秒錶和漏斗.但由於教師忽視了對材料結構性的研究, 上課時, 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錶、 漏斗來比較少了多少了, 不但費時費力, 還完全偏離了目標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備了幾個果凍殼、一個圓柱形杯子和一支簽字筆.這組材料的出現, 不但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問題的核心即同一標准上, 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 而且為第二部分內容 「量筒的認識」 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遷移的作用, 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 教師通過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實驗過程中要重視對哪些現象的觀察, 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 更能提高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有效性.\x0d3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對科學概念的自我建構科學課的學習過程, 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再進行實驗取證, 經過分析、 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 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的過程.其中分析、 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通過教師引導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等方法, 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並將此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如六上科學《增強抗彎曲能力》 一課的教學, 在對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通過推測形狀改變可以增強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下一步你們准備怎樣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狀?估計哪些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呢? 怎樣進行測試? 」 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 更好地控制相關變數,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 准確性和可操作性.實驗操作結束後, 又通過 「觀察測試的數據, 與沒有折的紙進行比較, 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的研討與交流,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 深層次的思考, 從收集、 整理、 分析數據的過程中, 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 從現象到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讓學生切切實實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 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x0d總而言之, 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 開啟了學生幽閉的新智,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