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
小學數復學課堂教學中提問制技巧在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對學生進行提問沒有太多技巧,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由易到難進行啟發性提問,在保證教學任務的同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意識到提問技巧運用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重視提升課堂提問的技巧,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提問技巧的重要性(一)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小學生的思維處於不斷發展過程中,小學生在課堂中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教學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並有很強的探究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好奇心,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學過程是學生和教學的雙邊互動的活動,既需要教師的「教」,還需要學生的「學」。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向學生提問,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活躍課堂氣氛。小學數學不同於其他學科,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數學教學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提問更有效
天等縣城關小學 馮桂柒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須教有疑」,提問就是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惑,引起積極的思考;而思考,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啟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在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所謂「有效」,就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提問要明確、清晰。教師要把問題交代清楚,必要時將一些問題口語化,讓學生聽清楚教師在問什麼。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優化課堂提問首先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構成提問序列,力求提問過程新穎別致,使學生喜聞樂答。2.提問要適時。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3.提問不宜太多。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優化,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4.提問涉及面要廣。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後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5.要學會傾聽。喜歡打斷學生的老師回答的教師,表面上似乎時時在關注學生,提問學生,但教師並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是因為沒有很好傾聽。教師往往並不願意追究:學生為什麼會這么回答?是否應該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回答出發,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教師應該學會有效傾聽,在這種傾聽的環境中,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開發並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這樣既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可以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6.要學會有效評價。有效提問總是和有效評價緊密相連的。有效提問離不開有效評價,不要使用「好極了」或者「你真棒」等等這種程序化的、毫無意義的評價,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真實而真誠的,做老師的應該盡力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或評價學生的回答。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叄』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課中,她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鼓勵性的評價。而對於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老師也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老師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應進一步進行追問,逐步啟發學生得到正確答案。
四、有效提問的技巧
(一)、提問要適時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才能使教學靈活有效。這個時機主要是:
1、是在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機。一般教學一開始,學生的情緒大多處於平靜、期待的狀態。要讓學生馬上進入本節課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導入。
2、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概念不明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疏通。在剛才的課中,在學生學習了倍數和因數的關系後,李老師及時出示:在「6×3=18中,3和6是因數,18是倍數」的判斷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說誰是誰的倍數,因數也同樣如此。而在35÷7=5這道除法算式中,使學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種互逆的關系,溝通了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這兩個問題使學生鞏固了剛剛獲得的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
3、在學生自我學習感覺滿足的時侯。每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學生會有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此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知識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得到更好的發。李老師在課的結束時,提出:生活中許多現象與我們學習的「倍數和因數」的知識有關,課後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探索一下「1小時等於60分」的好處。這個拓展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不在於數量的多少,不在於表面的繁榮,而在於問題要有質量,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的問題要能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課堂提問的目的或促進學生的思維,或幫助學生思考,或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評價學生、檢查學生、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指向性。如果教師不能在教學中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昧地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中轉圈,那麼學生的思維也只能在膚淺的表面打轉,日漸形成淺嘗輒止的思維陋習,嚴重製約思維的良性發展。因此根據教學實際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課堂提問,教師責無旁貸。
(三)、提問要注意問題的生成性
老師不僅要會問,還要會聽,課堂生成問題往往是在學生的回答中產生的。強調了問題的生成性,並不等於教師不要預設,而是強調更多的預設。在備課時應該根據知識特點設計好課堂教學的關鍵問題,圍繞這些主幹來預設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設計好預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預設的不留痕跡,如何在教師很高超的預設下,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主動創造很多。優秀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二分之一」這一環節時,有個學生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塗了其中的1份(2個),她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說「這是1/2。」立刻就有學生反對說:「不對,這是2/4」。學生一下子分成了兩派,教師沒有慌,他靈活地利用學生的生成資源問:「1/2表示什麼意義?2/4呢?」。在進一步明確了分數的意義的前提下,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剛才分法的分數表示法。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教師要學會善問、巧問,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只有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使課堂提問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肆』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要注意哪些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小學版生的權學習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用巨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做到了注重問題質量;靈活掌控問題難度;注重問題的趣味性;重視問題結果和答案評價這幾個方面,收到了提高課堂提問效果的成效。
『伍』 如何進行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陸』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http://www.fyee.net/info/138347-1.htm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作者:南京市下關教師進修學校/竇仕龍 來源: 點擊:55337次 評論:0條
摘自:《江蘇教育研究》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准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准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准」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准」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准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准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准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准」,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准)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准確
『柒』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提問及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
『捌』 小學數學怎樣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准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准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准」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准」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准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准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准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准」,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准)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准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准確性。教師要善於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准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緻,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教師在出示了「小卡車、小轎車、大客車」及各有多少輛之後,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這時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提出「誰比誰多多少輛?」,緊接著,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提出了「還有誰比誰多多少輛?」、「誰比誰少多少輛?」等一大串問題。顯然學生的回答不是老師所期望的,但根本問題卻是教師的提問不夠精確和准確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
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於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麼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聯系」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後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於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於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並善於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鑽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