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依然存在著種種弊端,學生被視為受內動體、「知識袋」,而非生容命體和生命的建構主體;生本教育是對當前師本教育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生本教育的基本方向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根據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我們急切呼喚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建構。本文從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時機;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讓評價在微笑中進行這五個方面闡述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本理念。
❷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低年段的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定學」,教師按照預設教案照本宣科,課堂上只注重教師個人表演,一切都順著教師事先設計進行,教師主宰課堂,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忽視了課堂的情景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沉悶,很難體現出「自主、有創造性」的學習,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而生本教育理念倡導「先做後學,先會後學,教少學多,以學定教,注重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以生為本」。我在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的教學中,嘗試運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嘗試。學生表現出在傳統課堂上少見的主動、自信和創造。課堂上,不再是教師的表演,而是師生、生生的多向互動交流,我充分讓學生質疑,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解決疑難,課堂上煥發出積極、歡樂的活力。
一、生本教育理念給教師和學生創造了學習的空間。
生本教育理念給教師和學生創造了學習的空間。例如:《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第十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第二小節內容,在這一個小節,傳統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是把它分成3個課時,把例1、例2「真分數和假分數」與例3「把假分數化成整數」作為第一課時,把例4「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作為第二課時,「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又作為第三課時。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教學設計,對這一小節的知識重新整合,採用生本教育理念中先做後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感受。在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節概念教學課中,我允許學生大膽地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悟,讓學生去感受所學知識的豐富背景和知識間的豐富聯系,去嘗試運用未形成化之前的經驗和直覺猜測,對面臨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描述和交流。
學生在舉例中不但鞏固了分數的意義,而且理解了假分數的含義,通過學生的做,也隱含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法則,這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現的,學生的潛能最大的得到開發,表現出學習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
有一個學生用一個三角形的直觀圖和一條線段的抽象圖來表示真分數。當這名學生在班上示範交流時,獨具匠心的例子贏得了同學的贊揚。同時他也獲得了一種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學習的歡樂。
通過舉例,學生掌握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學生的繪圖,給人一種美感,獲得美的享受。
通過這個例子,學生不但理解了假分數的含義,掌握了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同時感受到可以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這就是生本教育的魅力,每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勵,個性得到張揚。教師在課堂上「以學定教」,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學生不再是學習的「配角」,而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生本教育在課堂中,真正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學生人人參與活動,人人動腦思考,人人感受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中,學生「帶例子」回校,先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發現?」,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交流。學生參與性高,人人爭著發言,互相交流、探討。在合作交流中,由於學生感受的多種方式,不再局限於答案是否標准,具有不同學習特徵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又例如,學生採用「帶例子」的方式感受《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感受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並且學生在研究探索中運用「約數」、「互質數」的知識,學會了「約分」和「通分」。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點撥、啟發,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並將學習的主動性延伸到課外,在日常課堂活動中,在單元小結和期末復習中開展評研活動。學生自主的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對所學知識找出不明白的、容易的、最難的地方;或是解題的心得和方法;或是同學互相出題互考。學生在評研中充分了解自己的成長,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自己的空間里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學習成了一件樂事,學生真正成為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 「生本」注重讓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和體驗。
傳統的課堂小結,或是教師對知識的總結,或是讓學生回答「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很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而「生本」側重引導學生反思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在《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然後在班上交流。其中樂趣無窮,例如:
生1: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什麼是真分數,如: 、 ,什麼是假分數,假分數又分為2類,如: 、 。
生2:我有補充,我同意劉嘉文同學的發言,我還知道了可以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如: =2、 =2 。
生3:我最大的收獲是我越來越喜歡數學。(老師和同學都笑了,並為他鼓掌。)
生4:我們組的黃啟華同學今天進步了,我們組希望他再接再勵。
……
採用「以生為本」教學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激活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❸ 談如何讓生本教育理念植根於小學數學課堂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廣大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數學
教學模式,加強合作探究,落實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只
有做到這些,小學數學教學才能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❹ 小學數學骨幹教師工作坊主持一篇 字數1500左右
9月13日—9月27日,我校受教育部邀標委託承辦的「2014年『國培計劃』——示範性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小學數學教師工作坊主持人集中培訓班」圓滿落幕。來自四川、湖南、西藏、新疆兵團、廣東、貴州、江蘇、上海等8個省、市的36位一線優秀教師、骨幹教研員、高校學科專家通過各項考核順利結業。會上,全體人員觀看了培訓總結短片,回顧了研修歷程和成果,項目首席專家馬雲鵬教授做項目總結。
「國培計劃」——示範性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工作坊主持人集中培訓,歷時15天。主持人完成集中培訓後組成「三人行」工作坊,帶領縣市骨幹在網路工作坊開展網路研修,歷時一年,此為第二階段。2014年小學數學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仍然由我校和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聯袂承擔。2013年,我校在該項目的集中培訓階段探索了「課例研究+工作坊構建」兩任務驅動培訓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在去年的經驗基礎上,今年的第一階段研修主要由課例研究、「三人行」工作坊建構等兩大模塊組成,通過學習團隊建設、聆聽支撐性專家講座、分析教學案例、進行課堂觀摩、交流研討、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讓一名一線優秀教師、一名骨幹教研員、一名高校學科專家組成三人行工作坊,分工合作,共同經歷一次以某個具體內容為載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全過程,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研究示範案例,在此過程中提升培訓者的小學數學專業素養以及設計、組織與實施小學數學培訓能力。
同時學員在繼教網的指導下,藉助網路平台建立了12個「工作坊」,並在三人行工作坊方案設計、展示與交流中,初步形成了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網路工作坊建立過程中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模塊,通過開設微課程方法與操作課,讓工作坊主持人掌握微課程的設計與製作等技術,在未來一年的網路工作坊研修階段加以應用。
學員在培訓結束時紛紛表示,大家在這次培訓中經歷了一次「三位一體」的課例研究,這種體驗是深刻的,效果是突出的,這一教研模式無疑為未來一年網路工作坊研修提供了範本。
本次培訓為學員引領網路教師工作坊指導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下一步學員需要克服的是本職工作與網路研修指導的時間矛盾,創新工作坊實施模式,建立符合當地教師發展與需求的各具特色的教師工作坊。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❺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生本課堂
1、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教師的才華、藝術和修養展示。這是當前小語教育的方向性錯誤。 2、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矯枉過正。課堂應該是一個多元存在的生態環境這裡麵包含了:生本、師本、文本。這些對於教學而言,對於學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這三種「本」並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語。「師本」的「本」是指教師的本質,而不是教育的本質;「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質,也不是教學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師本」和「文本」均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和展現,但只是為了「生本」服務。三者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立足「師本」,用好「文本」,服務「生本」。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練習誦讀我們可以這樣做:(1)同桌合用一本書。(2)一人讀一行,如果同桌讀錯了,提醒他反復讀。(3)第二遍讀時,交換順序讀。這樣學生利用反復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中的「正確」與「有感情」兩個問題。同時,我們在公開課上,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利用老師的范讀和優秀學生的范讀來引領學生朗讀。其實這在無形當中,已經剝奪了其他孩子對於文本的從磕磕絆絆到逐步熟練輕松的認讀過程。這樣,我們無法保證每個孩子對於文本的認識。只能說,教師和優秀學生的范讀會起到引領作用,而磨滅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領悟過程。利用這種反復誦讀的方法,教師具備了生命意識,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認知文本的過程。這就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原生態」,也就是學生最初的水平,而並非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而表現出來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狀態,更要關注個體生命的學習狀態,關注個體生命的原有的「生態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提高。什麼是「生態位」呢?「生態位」也就是個體生命在環境中所處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擁有的發展空間。以關注學生「生態位」來激發學生言語生命意識,調動學生的自主動力。只有我們關注了學生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個體原生態的生命活力。 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公開課,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在展現自己的教學藝術,這對我們一線教師的常態課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始終認為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追尋的巔峰之作,其實我們錯了。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教師和文本對於「生本」的服務。
❻ 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所謂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相信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過多地干預學生,而給他們盡可能多的自主。生本教育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學生不斷觀察、操作、發現知識,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過程。那麼,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應如何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大前提。
當前,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與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生本教育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提高課堂45分鍾的質量和效率,減輕學生課內外的作業負擔,給他們以更多的自主時間與空間,才能保證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成功人才。
一、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最主要是改變教師的思想,要讓所有教師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潮中來,落實到行動中,而不是喊口號。
1、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很多教師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不敢改、不會改,因此,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多組織教師培訓、多組織研討、聽專家講座、聽名師講課,接觸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2、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適應角色的轉變,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
(1)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業務能力是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前提。俗話說: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上好一節課,課前就必須仔細研究教材、課程標准和教師教學用書,在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練習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個案。此外,還要通過參加同年級、同學科的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在說課、集體交流、探討的基礎上形成共案,也可根據本班實際,藉助網上資源對共案進行補充、修改、完善。
(2)課堂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場所。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師生角色發生了轉化,教師不再是主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因此,要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讓他們動起來,課堂是學生的舞台,在課堂上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其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其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講得多了,學生活動少了。因此,教師要少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是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關鍵。
(3)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及體力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系統的思維能力和學習習慣。俗話說得好,「不爬哪能立?不立哪能行?不行哪能跑?」爬、立、行、跑是人生的循序漸進過程,而知識也是由認知到掌握再到運用的循序漸進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只有遵循這一規律,才能更有效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增長知識。
二、「以學定教」教學原則的實施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新課程的實施,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從過去注重「研教」轉向重視「研學」,「以學定教」也就自然成為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條教學原則,它要求我們教師能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施教,使我們的教學順應學生的發展需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1、因材施教,關注差異。 學生存在差異是教學中不可迴避的事實。學習基礎的差異、家庭背景的差異,行為習慣的差異等等使教師面臨著新的教學問題,並接受著新的考驗和挑戰。因材施教,關注差異,在教學中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在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保全全體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底」,但不封部分學生獲得更大發展的「頂」,從而使參差不齊的學生一個不少地獲得不同的發展。
具體來說我是這樣操作的:
(1)課前輔導,指導學法。
「學緣於思」,如果課前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想一想,課堂中他們就往往能帶著問題學。每次新課前,我總要帶領學習困難的學生先預習一下與新課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新課中相應的知識點,帶著他們想一想、問一問、做一做,以此排解他們接受新知的困難,幫助他們創造在課上良好表現的機會,不斷贏得其他同學的青睞,從而使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倍增。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幫助他們逐漸養成預習的習慣,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課堂提問精心安排。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啟發思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學習基礎差的學生的參與。但教學中,我發現,這些學生承受著因基礎差而帶來的學習困難大的壓力,所以面對老師的提問,他們更擔心被老師、學生冷落、歧視而游離於問題之外。因此,教師更要理解他們、關愛他們,備課時能為這些基礎差的學生專門設計一些問題,課上把發言的機會讓給他們,並多預設幾步,當他們思維受阻時多一些引導鼓勵。平時對這些孩子多用肯定、鼓勵、贊美的評價語,並引導班裡學習好的學生一起來關心尊重他們,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充滿期待、關懷、鼓勵的目光和話語中克服自卑、膽怯心理。
(3)分層教學,殊途同歸。班內分層教學通過對學生分層,教學內容分層達到因材施教。這里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教師的調控,即教師要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各層題目與各層學生之間的關系。一般說,在學生按層次了解相應題目之後,再由教師控制師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決各層問題。在解決低檔題時,雖然B、C兩組學生沒有做,但他們完全可以在A組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快速反應,在短時間內拿出解題決策並迅速得出正確答案。這樣就自然地訓練了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同時A組學生回答了簡單問題,堅定了他的學習的信心,又為他們解中檔題時打下了基礎,在解決中檔題時,由於A組學生剛解了基礎題,稍加努力就可以解決中檔題,這樣就容易激活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他們思維的發展。C組學生此時的思維將更加活躍,因為他們要快速解決中檔題也不是十分輕松的了。每節課的重點就在於解決中檔題。這是要求大多數人都應掌握的層次,也是聯系A、B、C三組學生思維的紐帶和橋梁。在解決高檔題時,教師根據內容和學生思維狀況適當處理,盡量使A、B兩組學生能夠夠得著、受啟發,又使C組學生有所得,進而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班內分層教學整個課堂自始至終三個層次學生的思維都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中差生由於起點較低,容易入手,他們根據自己的程度解題並且隨時都可以蹬上新的台階。這樣就較好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優生可以直接插高難題,為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創造了條件。這樣的課堂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正效應場,各類學生互相激勵、啟發,共同進步、提高。班內分層教學有很多優越性,但也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首先是一個班學生程度不同,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控制,使各層學生互相激勵、啟發。
(4)心靈對話,策略捕捉。愉快、興趣、自信是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培養學習困難學生的這些心理素質,給他們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比每天輔導他們做幾個數學題的轉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悅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所以老師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補課,關鍵要補上心理一課。我為每一位學生准備一本「師生對話本」,鼓勵他們及時記下數學學習中的感悟、困惑,通過批閱,老師走進學生心靈世界,從中捕捉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態,為有效實施教學奠定情感基礎。
2、因勢利導,探引結合。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已成為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和核心是要確立好探究點和處理好學生探究與老師引導的關系,學生探究空間的大小,探究目標的確立,老師在學生探究中的導引方法,切入時機等都要在備課時精心預設,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結合,相得益彰。因勢利導,探引結合還應體現在不斷調整教學預設,以學生的思維狀況為標准調節教學進程,順著學生的學情去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老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出現的探究點,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探究,使學生獲得預設以外的收獲。你已明白了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使初嘗成功的學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熱情。做到這一切需要老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機智,而教育機智來自於老師平時的積累和反思,所以老師要經常進行課後反思,對成功和遺憾之處進行分析總結,做好教學後記,使今天的課堂缺憾成為明天課堂的精彩之處。
3、因需而教,激趣促情。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知識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但他又是對實際的抽象與概括,許多學生對數學本身在心理上就有一種畏懼感。尋求一種學生易接受知識的理想途徑,從實際生活引入新知識,即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學生熟知的問題。只有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才能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學生才有動力去學,只有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學生才有興趣去學。實驗教材和原教材比,選擇的多是有意義的且更具現實性和挑戰性的學習內容,所以作為課改實驗的老師我們不僅要用好教材,而且要努力開發教材,要從所教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課堂教學。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知識作為教學切入點,讓簡單的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成為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讓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生活中,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在最愜意的活動中投入最主動的學習。
4、因地制宜,開挖資源。
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改的一大特色,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數學的情境化、生活化在實驗教材中已得到很好的體現,然而一套教材面對全省,甚至更大區域,不可能照顧到使用教材的所有地區。因此,實施實驗教材的老師要具有因地制宜開挖數學資源的意識和眼力,不斷改變、充實教材,才能更好體現新課改的理念,使教學富有成效。讓數學生成文化,讓文化滋養數學,使數學教學與精神文化建設得到有機整合,使教書育人目標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