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版教學,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權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激發學生自身擁有的巨大潛能,並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激勵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的教學活動。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所以應多探索,並且要通過反復思考日常教學來改進不恰當的教學行為。
Ⅱ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有哪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
Ⅲ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常見策略有哪些
學生對於先進的信息技術操作雖具有濃厚興趣,但可能對信息技術理論興趣不大,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對於信息技術存在的天然好奇心,規范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和理解,創造活躍的信息技術探索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解決這些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創設活潑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忱
情境教學模式應該成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常用模式,以直觀的信息技術問題為指引,聯系學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問題,保證學生最快進入教學問題情境,解決切實的信息技術問題。而問題情境是目前情景教學法運用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伊始,教師提出與圍繞教學主題、聯系生活實際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將學生引入問題解決的真實學習情境,為學生學習知識確定主線。角色代入教學情境,可以作為問題情境法的重要補充,教師根據教材設置真實角色,讓學生依據角色特點,採用不同問題解決方法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吸收能力。
例如,福建版六年級下冊的「機器人」主題的講授方針在於:把握機器人的定義、領會機器人的成長和分類、把握機器人的基本組成;培育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搜集、整理、歸納、分析信息的本領,培育學生參與信息處理與分析的高層次思維活動。達到這些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稍有不慎學生很有可能進入學習誤區,喪失對於人工智慧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在「機器人」課堂教學之初,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一聽到機器人這個詞,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你對機器人有什麼樣的了解?你通過什麼途徑了解到機器人?創設課堂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於「機器人」的相關思考,再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圍繞機器人的分類,學生選擇自己小組的研究主題,可選主題包括:工業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引導學生在網路、雜志上尋找相應的資料,為學生全面了解機器人奠定知識基礎。設定如此的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機器人領域的探索情境,有利於提升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果。
二、革新教學方法,從方法層面提升教學有效性
(一)任務驅動,以學習任務確定學生學習主線
將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以任務確定課程知識探索思路,將新知識的探索和學習隱藏在問題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努力完成課程任務的過程中,提前接觸新知識。這樣合理靈活設計信息技術課程任務,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新知識的慾望,加強學習任務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例如,在「畫圖軟體中使用文字工具」的教學中,給學生布置畫圖創作,畫圖中必須加入文字效果,先不教授在畫圖軟體中使用文字工具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先行自主探索,嘗試在畫圖創作過程中使用文字編輯工具。然後再在畫圖文字編輯的教學過程中系統教授使用方法,修正並加深學生對這一信息技術操作方法。
(二)小組合作,以團隊思維引領學生學習
團隊合作能力,是如今學校著重培育和提升學生的能力之一,增強小組互助,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團隊互助本領。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圍繞課堂學習主題展開討論,也有利於完善學生對信息技術操作方法的認識和理解。畢竟,有時候學生對一新知識點的認識存在片面理解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具有查缺補漏的作用。
例如,在學生學習《如何使用幾何圖形工具》時,該項技術操作要求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幾何圖形工具繪制幾何圖形,在完成技術操作層面的教學後,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闖關游戲,使用幾何圖形工具完成圖形操作任務,看哪個小組能最快最好地完成圖形作畫任務。小組操作競賽,為學生熟練運用畫圖工具提供聯系機會,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同時,激烈、緊張的競賽氛圍,可以創造一種競爭的態勢,有利於高度集中學生的關注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後,在由教師依據競賽結果和各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
(三)學科融合,以增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素質教育改革的當下,學科教育之間聯系緊密,進行課堂授課時,也不應割裂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也不應例外。再者,許多信息技術教學就是以其他學科的知識為素材,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應充分利用這種聯系,將信息技術技能運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的實用性。
例如,福建出版社版六年級下冊中的教學內容與數學、特別是幾何具有很強的聯系性,比方「海龜畫糧倉」「海龜畫旗幟」「海龜畫冰箱」等等,都是基於對幾何圖形基本特徵的認識和理解加以延展的。這些畫圖操作學習的實質就是教會學生畫各種幾何圖形,如果不能深入掌握等腰三角形、矩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的特點,就無法將信息技術教學與數學教學聯系起來。再如,美術課和信息技術課之間的聯系,可以開展計算機作圖比賽,在夯實學生電腦作圖技術的操作,提高學生電腦作圖的熟練程度之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情趣。實踐表明,融合學科知識進行講學,教學效用可以得到很大的進步。
三、進行有效反饋,堅定學生努力學習與摸索的決心
對學生的操作實踐給予有效的反饋,即教師對學生做的好的地方要予以積極正面的獎勵和表揚,鼓勵學生繼續進行技能操作練習,對於學生操作失誤的地方,教師應加以修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操作的不足之處,鼓勵學生在課後就操作錯誤之處和操作不熟練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練習。
例如,在計算機作圖比賽中,對學生的畫作進行評比。教師應該依據不同層次的標准進行評價。評價標准包括:小組合作有效性,比如小組是否實現全員參與,小組成員任務分配是否均衡,等等;計算機畫作美觀評比,比如作品整體效果如何,畫作細節處理是否合理,幾何圖形的作圖是否精確,等等。教師實施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饋評價,有利於充分挖掘學生創作潛能,當然對學生的操作實踐給予的反饋,不必非得以教師為主體,也可以讓學生充當評委,讓學生從鑒賞他人畫作中獲得啟示。
四、結語
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教師除了從摸索情境、革新教學方法、有效反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外,教師還要去發掘課程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還要不斷加強,運用到實踐,以真正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發展。
Ⅳ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新學科,其教學也需要生活化。作為教師,我們應更多地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踐行「知識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教育理念。如何構建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讓學生走進信息技術的生活實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1.借「生活經驗」,學習知識,信息技術課程中有許多術語,如:程序、操作系統、軟體、文件夾等等。這些固有名詞讓學生難以記住,經常是「丈二和尚莫不著頭」。
請同學們打開「我的電腦」,打開「E盤」,找到某某文件。小朋友們一頭霧水,紛紛地問:什麼是「E盤」啊?什麼是「文件」啊?真得孩子們對字母都不熟悉,別說是「硬碟」、「文件」這些固有名詞了。怎麼解釋為妙呢?我就說電腦裡面有一間大倉庫,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房間,我發給大家的語文游戲就是一個文件,它有自己的名字,打開第三個房間可以把語文游戲找到。經過如此解釋,孩子們明白了,經過幾次練習,慢慢地告訴他們每個房間都有名字,分別是C盤、D盤和E盤,每個房間里都有一個個黃色的箱子,我們把語文游戲放在一個箱子里,把數學游戲放在一個箱子里,這些箱子就是我們說的文件夾,這些文件不就很容易地找到了嗎?
學會了在寫字板中保存文件後,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小朋友說保存不進去,我發現他們在沒有打開盤符的情況下保存文件,我就告訴他們:「房間的門都沒打開,你怎麼往裡面放東西呀!」如此一來,小朋友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講解「保存」和「打開」命令的區別時,我是這樣告訴孩子們的,「保存」是我們今天剛剛完成的「新任務」,我們要把它保存好,「打開」是我們是打回以前工作的「舊任務」,繼續完成工作。用「新」和「舊」兩個字一對比,孩子們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區別所在,選錯命令的情況也明顯減少。
2.創「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新課程標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教育家卡美紐斯說過:「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設計可以觸發情感的環境,使學生被這種愉快和諧的特殊氣氛所陶冶、感染、激勵,以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鍵盤操作的知識學起來既枯燥又繁瑣。字母鍵、數字鍵的位置學生要記憶,各種功能鍵的組合功能學生要掌握,容量之大學生不但不容易記憶,而且容易記混,所以教學時需要教師用更形象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如:在學習鍵盤分區時,鍵盤指示燈功能的教學比較復雜,既要讓學生知道每個指示燈所指示的不同鍵盤區域,又要讓學生了解指示燈明、暗的不同狀態所表示的該鍵盤區域輸入的不同狀態。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聯系航海生活中燈塔指示大海中航行的船的實例創設情境,如鍵盤就像一個巨大的海洋,每個鍵區就像海洋中的一艘大船,每個鍵盤區域通過指示燈與人進行交流,就好像大海中指示航船的燈塔一樣,這時提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指示燈是怎樣和人進行交流的呢?"。通過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了學生進行深入學學習的興趣。這樣既建立了指示燈與各個鍵區之間的聯系,又引發學生思考各鍵區怎樣通過指示燈與人進行交流呢!滲透了人機交互的思想。各鍵區如何控制指示燈呢?點亮與熄滅指示燈分別代表什麼意思,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繼續學習指示燈的功能埋下了主動探究的伏筆。可以看出生活情景的創設一下子讓繁瑣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起來,學生會學得津津有味。
3.采「生活實例」,培養意識
很多時候,在使用教材時,發現裡面的許多素材與生活相脫軌。於是,課堂上的教學變成了「義務勞動」,為教而教。老師教得毫無興趣,學生也學而無味。課堂上一味地由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氣氛非常尷尬。因此需要打破這一僵局,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新內容。《神奇的仙女袋》一課,是讓我們利用仙女袋裡的材料來畫畫。當然如果按書本上的照樣子畫葫蘆,有可能上得很輕松,但是學生的能力卻沒有大的進展。一位老師別出心裁,讓學生來當回設計師。孩子們都喜歡課文中那美麗的插圖,羨慕這些插圖的作者能做出這么好看的圖片。該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金山畫王里有這樣的功能,「仙女袋」里的各種圖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素材。借機,師示範《找風箏》一課的插圖。再讓孩子自己練練「給課文配插圖」。這樣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他們頓時發現原來金山畫王還可以這樣使用啊!
利用語文學科中的現有素材,為信息技術服務,通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再為課文配上插圖,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也得以驗收。
學生在學習完WORD的知識後,能夠在課堂上製作出精美的電腦小報,
Ⅳ 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詳細
作為21 世紀的學生,不掌握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將難於跟上時代的步伐。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要打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就要很好地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它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 有效性 教學效果 效率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教學,較好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起到較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一、「熟悉教材」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經常出現教材跟不上時代的現象,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適當調整、拓展教材的內容。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 二、「合理創設教學情景」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只有在教學思路十分清晰的情況下才能為每一節課創設形象的教學情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節課的開始,教師的導入很關鍵。精彩的開場白能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樂與參與教學。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能容易對各種新生物充滿好奇心,進而產生極強的求知慾。如在Word 軟體中進行《插入圖片》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的過程:我首先利用廣播教學讓學生欣賞一些以前學生製作的圖文並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賀卡、詩配畫。學生看後,便小聲地討論起來:「真漂亮!」「怎麼才能做出這么好看的賀卡呢?」,他們的眼中流露出很強的求知慾望。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這些作品是在Word 中製作出來的。」並激勵學生:「只要開動你們的大腦,發揮自由的想像,你們同樣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比他們做的更好。」學生聽起課來非常專注,操作時個個都很積極。這樣的導入,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情景,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激情,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 三、「有效教學方法」是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交互的氛圍中,以真實情境下的「任務」為驅動,通過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培養技能。它的基本特徵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進行「任務」設計時,重點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為教材中的每一模塊設計一個大任務,此任務中包含這一模塊中的所有知識點。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個小任務中隱含著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每一課完成一個或幾個小任務。例如學習「Word 的功能和使用」這一模塊時,我設計的大任務是要求每一位同學編制一份精美的電子報刊。本章有以下5 個知識點:1、Word 的基本概念,建立編輯文檔;2、設置字體、字型大小,段落排版;3、頁面設置及文檔的列印;4、 Word 的圖形功能;5、Word 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務分成5 個小任務,每個小任務中隱含著其中的一個知識點,每一節課完成一個小任務。另外,結合時尚的、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設計任務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學「自選圖形」時,我設計的任務是:運用自選圖形設計一幅「海底世界」的圖畫。由於學生對這一任務非常感興趣,因而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生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很快就掌握了各種自選圖形的使用方法。 (二)任務設計要有層次,要注意滲透方法 任務設計要有層次,並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空間,以培養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例如,學習「在PowerPoint 中插入聲音」一課時,我製作了任務卡和升級卡。基本任務卡是:要求學生能在文件中插入聲音,在設置自定義動畫時能加入聲音;升級卡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種聲音素材,然後再用不同的工具軟體(如Windows 中的錄音機、超級解霸等)製作多媒體作品。學生製作出了很多具有個性的作品。例如,有位學生的作品《古詩欣賞》,其中不但配上了優雅的古典音樂,還加入了學生自己的朗誦錄音,作品非常有創意。 (三)任務設計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也就是說要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例如,拼音教學可以與拼音輸入法教學結合,有利於解決目前學生漢字輸入難的問題;小學生口算訓練可以與數字鍵盤的認識運用結合;音樂教學可以與簡單計算機作曲結合教學; 美術教學可以「畫圖」結合學習等等……還可以利用Inter 網上豐富的資源,與各學科很好地整合。 (四)、學以致用, 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知識為自己服務。因此,在課堂上要注意「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制定的教學內容上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能夠應用於現實生活。例如:「畫筆」,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設計賀卡,送給他人;「Word 文字處理」,學生可以利用它寫作文、記日記、寫通知、制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製作班級通訊錄;「媒體播放器」,學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歡的樂曲……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都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於學。 (五)、廣泛交流,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教師每一節課的新授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 分鍾左右,而學生自由探討、交流與操作至少需要20 分鍾的時間,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了研究氛圍的民主的課堂。鼓勵學生主持探討與交流。 相互交流是一種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創新性人格的一種培養。 (六)、充分展示,強化作品意識,能提高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於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於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並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評價一堂信息技術課的優劣,不僅僅是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學生學得如何,看學生是否能夠拿出像樣的作品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這種「作品意識」,而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Ⅵ 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穿「技術」新鞋,走「傳統」老路 目前,教育觀念的落後已成為制約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關鍵,尤其對教專育信息屬化發展在推動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盡管有許多學校較多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並且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只重視信息設備的引入,教學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沒有充分體現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Ⅶ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有哪些策略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軟體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