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幾種方式
【摘要】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好的導入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擬從落實導入的目的性,趣味性,啟發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力求有效的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關鍵詞】 科學課 導入 有效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准備、認知准備,並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剩餘2906字)
Ⅱ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Ⅲ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怎樣評價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趣。科學課的實驗教學許多內容涉及探究性活動,而學生探索活動的空間除了教室外,更多的應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學。 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作出計劃、進行調查、進行研討、進行評價等。通過學生親自參與,親自經歷,親自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學的真諦。如《聲音的產生》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說出一些能發聲的樂器後,就讓學生討論:「它們是靠什麼發聲的?在發聲時這些物體會產生什麼現象?」於是,學生盡情「玩」手中的樂器,觀察它們的發聲部位、觀察發聲時的變化現象等,互相交流、爭論,最後總結出: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都會產生振動現象。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科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圍的物體發出聲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於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紙片,有的敲擊塑料瓶,有的彈皮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關聲音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得到了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三、強調教師要大膽放手、只掌控教學的方向。 學生對周圍繽紛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科學教學應該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要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比單純講解更有效。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做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所以要上好科學課,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據學生在探究研討活動中的進程,掌控好教學的大方向,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當好問題情景的創造者、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習矛盾的挑起者、課堂方向的調控者。 四、強調學生的質疑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疑問。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的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從設計到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多種思維綜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精神的萌芽誕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去體驗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潛能才得到開發、創造能力才能以培養。 總之,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並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Ⅳ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科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和《杠桿》),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
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
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Ⅳ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
(二)建立和諧融洽版的師生權關系。
二、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 創設情景,形成問題,使學生願意學。
(二)大膽質疑,樂於思考 ,獨立自學。
三、分層指導,靈活訓練,使學生善學。
四、 評價分析,內化新知,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Ⅵ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學習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
一、現狀透析:
隨著科學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筆者在聽課、觀摩活動中發現這些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明顯得提升了,無論哪一堂課的設計理念都不外乎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幾個字,但由於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1、教師行為拘束化
在大力倡導課改的今天,許多教師不由得發出了內心的感嘆:這課是不知道該如何上了?聽了許多新課改的講座、報告後,深知自己的教學行為應努力改進,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可越學越覺得縮手縮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體體現在:
(1)不敢多講,學生缺少有效地引導
在新的科學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講得是越來越少了,甚至是談講色變。大多數示範課、觀摩課、評比課,以「少」講為原則。過去老師講得口乾舌燥,現在老師當聽眾,當看客,當啦啦隊員,一堂課下來,學生該掌握的沒有掌握,缺少了科學教學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一味地形式化趕時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卻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落實,教師的美好設想卻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於教師的「沉默」,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有效地引導。
(2)不敢多評,學生缺少即時的評價
在提倡「自主學習」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特別地活躍:善問、善答,顯得特別主動,在聽課、觀摩活動中,學生有離開位置的,站起來高舉雙手的,都可以見到……筆者在閑聊中曾聽到一位科學教師抱怨說:「我班的學生上課時特別會說,一提問,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學七嘴八舌,我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盡管是這樣,教師還是不敢對學生說一個「不」字,生怕戴上一個「不民主」的頭銜,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至於學生缺少一種良好的課堂常規訓練,適得其反。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們也不泛見到,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師科學、正確評價學生這一環節,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反而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
2、教學方式「表演」化
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科學教學,這種「單打」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過去。目前一些科學課堂上,講台變成了「舞台」,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做實驗、在活動中學習等成了一種「時尚」。應說,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有助於教學實效的取得,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強化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聽到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多多,蹦蹦跳跳,熱熱鬧鬧,一節課中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件操作、視頻演示、實驗操作等,像擺「滿漢全席」似的「一盤盤、一碟碟」往上端,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倒是新奇了一陣子,開心了一陣子。但由於聲像等手段的頻繁出現,反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體味和親歷探究,所以說,教師要恰當地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濫用,也不能反客為主,像熱熱鬧鬧的演戲一樣走過場。
3、合作學習形式化
為了改變科學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狀,新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對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的學習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引發爭論、提高效果。但是現在的老師片面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沒有獨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分組討論,相當一部分課堂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像這樣,不考慮是否必要採用分組討論,且頻繁分組,課堂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一盤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討論中老師放棄了適當引導點撥的機會,有的由討論書本內容轉移到討論其它方面去了,這種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時尚,其實是對新科學教學價值觀的扭曲。
二、具體反思:
根據以上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所出現的現狀,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是:
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指導策略促使學生自奮其力,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但並不是教師應成為看客,成為旁觀者。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評價、教師的引導應該把握個度。如有些公開課、優質課的教學教師想法設法順應預先埋設好的思路,而學生偏偏就不隨著教師的思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擊西,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序,而教師也是隨著學生一會兒當看客,一會兒當聽眾,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結果,精心設計的課堂卻顯得有些亂糟糟。若這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點拔、引導,學生就不難從生活實踐、觀察實踐、動手實踐中提取有效信息,課堂效果也會大為改觀。在平時,我們反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對教師跟在學生屁股後面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隨機應變,組織好,並即時作出評價。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要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要為之。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自主選擇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生方法選擇的決定權,對練習、作業的自主設計權等等,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2、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即時評價為前提
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科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課堂教學的中心由原來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種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不妥行為:如不管學生回答得怎麼樣,完成得怎麼樣,教師總是用「好的」、「不錯」……加以贊賞;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如何,腳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師卻視而不見;不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沒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意見,在那兒高談闊論,教師卻聞而不說……久而久之,由於教師的「過多默認」,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別人」為中心,導致教學的負面效應。
我認為評價既然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就應站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學生的高度,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加以贊賞,贊賞每一位學生見解的獨特性,贊賞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的質疑好學和對自己的超越。但評價不等同於贊賞,對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進行恰當的批評與點拔,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即時評價中,既享受成功的體驗,又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真正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實效。
3、自主學習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
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麼內容,教師一味地強調在合作中自主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時間,這是在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教師問題一提出,不是讓學生進行「滿堂議」,就是象徵性地給點時間考慮。由於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一些學生說不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好當陪客、作聽眾,到時,把別人的思維成果據為己有,似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專等著去吃別人的「現成飯」,根本談不上自主學習。如我班有一學生王XX,平時作業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確率極高,期終檢測或評價時,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學生中,總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試著問她:「你平時的作業是抄來的嗎?」她說:「不是的,是和蔣XX一起討論出來的」。一問才知道,所謂討論,其實就是蔣XX(優等生)在侃侃而談,王XX在聽答案而已。該生平時在課堂上要求獨立解題時速度非常慢,而且作業也總是遲遲才能交上來,習慣成自然,做作業時,她總是依賴與蔣XX的「討論」來完成,個人的獨立探究能力顯得特別地弱,自主學習成了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也無法去「兌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捨得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動手實踐、傾聽、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歷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不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兌現答案或漫談閑扯的過程。如果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後,再進行展示、交流的話,自主學習的效果會更明顯。
4、自主學習要以知識的拓展延伸為補充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其相關的連結點進行設計,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貼進學生思維實際,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經過原型啟發、動手實踐體驗、誘導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所提供的「眼口」進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合情入理地創造想像,提出智力挑戰,去獲取科學知識。課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一些課堂上還沒解決的問題,如在上完《蠶》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蠶寶寶的知識嗎?你想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書上查、網上查、向別人學習……)然後,將學生編成課外學習小組,並指定學習組長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及時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和技能。
三、實施策略:
全面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養成隨時反思、隨時改進的良好教學習慣,不妨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
新課標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要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局限於科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如:通過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嚴謹科學的數據說明等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構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大膽猜測——自主探究,實驗驗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總結,課後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課件「死海之謎」,聽了「死海之謎」這個故事後,此時教師適時抓住時機,有機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嗎?這樣適時設問,引領學生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教師真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接著教師出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和一大一小兩個杯子(液體也不一樣多),演示馬鈴薯沉浮。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提出什麼問題?大膽猜測,馬鈴薯的沉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指引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接著分組實驗進行現場驗證;這樣很自然地進入自主探究、實驗驗證環節,主動探究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的不同有關,與液體的比重有關,小組匯報,師生小結得出:鹽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著再次出示課件「死海之謎」,指名學生進行解釋就比較容易了;最後注重課後延伸,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學到的知識有哪些用處?如果把馬鈴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會浮起來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設問、傾聽、實驗、驗證幾個層面,而是把思維、行為、情感達到了三位一體的參與。因而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注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
材料的選擇與改進決定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學的基本內內容、基本思路,我們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要改變把課本當「聖經」的現象,對學習材料的提供,要經歷由零碎到系統、由單調到既激發興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進過程。一些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學習材料,可進行大膽地處理,另外選擇一些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或乾脆組織學生自行參與材料信息的提供,從中探究學習並理解知識點,用新課程的理念與觀點來使用舊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的:
◆ 最初材料的選擇我首先製作配有音樂的鳥的生活幻燈片(杜鵑吃蟲、黃鵬喂雛、喜鵲壘巢、貓頭鷹捕鼠、孔雀開屏、老鷹捕蛇、燕子捕蟲等)用於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鳥的生活,進而激發對其進行觀察研究的慾望,以便順利地進入對鳥的本質特徵的探討,同時還作為後面進行愛鳥教育的材料。
◆ 第一次試教後,我們發現在材料的選擇上犯了不少錯誤。評議會上,老師們提出了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和相應的改進意見,大家認為課的引入,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研究鳥的情境,激發研究興趣,又要能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於是,我們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雞、鴨、鵝等學生看起來似鳥非鳥的動物,使學生看完幻燈片,頭腦中能立刻產生「到底什麼是鳥」的問題,並迫不及待地要弄清這一問題。
◆ 第二次改進後發現改進後的材料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在研討的過程中又暴露出新的問題:學生說「羽毛就是鳥身上的毛」、「上面有絨」等,而沒有注意羽毛的結構和分布。於是在第三次教學時,增加了材料正羽、絨羽各一隻(供教師用)、兔毛八束(供學生用),並在討論羽毛時讓學生觀察鴿子的羽毛。同時在網頁製作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如愛鳥、護鳥方法,鳥中之最等,以方便學生自由點擊,查閱更多有關鳥的科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不是按照書本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學習,而是恰當地對教材進行改進與處理,始終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物、栩栩如生的網頁展開探究學習。因為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又是他們自主提取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他們就特別感興趣。由於注重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改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3、注重探究過程的親歷與反思
(1)親歷探究過程
讓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知識,設計開放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驗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利於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科學探究目標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對呼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並注重學習中學生對科學程序、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滲透學習和接受,按認識的程序充分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開展探究活動,即讓學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為了使學生的興奮點落在「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上,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吸進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呼出的氣體經過呼吸器官的動畫情景,使學生在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很快想知道:「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親歷探究與創造、實踐與觀察、抽象與歸納、發現與應用等一系列科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科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科學結論的確定性。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自然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反思探究過程
無論是哪一節課的最後,我覺得教師都有必要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這樣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和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科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科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4、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學習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並行、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細胞的活動,激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強烈求學欲。如師生間坦誠的合作交流、評價,學生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很真誠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中,就連學困生也會減少學習的畏懼心理與抵觸情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因為暫時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和感悟。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課前一周,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我是怎樣出生的」這一話題進行了資料收集,收集的途徑是:查閱有關書籍、上網查詢、對父母等有關人士進行訪談。事先,學生們就這一話題提出了許多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對生命的孕育充滿了興趣,但有時又顯得不好意思。這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生長歷程中,體驗到生命是可貴的,並樹立熱愛母親,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識到科學、社會、人三者密不可分,對生命、對親情有更深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把一個人的情感體驗無聲地感染給全班的每一位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合作面,有些學生能在相互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重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求得創新。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新課改革進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升華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摸索新方法、新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對自主學習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將開辟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讓自主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Ⅷ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 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 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 掌握科學知識, 學習科學方法, 發展科學精神, 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 採取一些措施對策, 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x0d〔關鍵詞〕小學科學 有效性\x0d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以及社會、 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斷提高, 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 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 我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 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科學教育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 樂於探究, 熱愛科學, 形成尊重事實、 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課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向 40 分鍾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 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 呢?\x0d1 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x0d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約, 既是教學的出發點, 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 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學三下冊《磁鐵》 這一單元時, 從第一課時 「我們知道的磁鐵」 的教學中發現, 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興趣課里已經接觸過了磁鐵, 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來的的「磁鐵的兩極」 、 「磁極的相互作用」 等教學中, 我及時修正了各課的教學目標,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有計劃地做實驗、 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體驗認真實驗、 收集證據, 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的效果看, 正是由於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性和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和熱情,較好地完成了本單元三維目標的達成.\x0d2 通過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引領探究活動緊扣教學的重、 難點\x0d材料是科學課探究活動的依託, 有結構材料的組合, 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 體現教材的科學性, 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還應從趣味性、 基礎性、 實踐性原則出發, 同時要盡量排除無關的干擾因素, 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能發現問題, 形成合理的假設, 明確研究活動的目的, 確定研究活動的程序與方法.例如教學 《比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較水的多少, 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 包括天平、 秒錶和漏斗.但由於教師忽視了對材料結構性的研究, 上課時, 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錶、 漏斗來比較少了多少了, 不但費時費力, 還完全偏離了目標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備了幾個果凍殼、一個圓柱形杯子和一支簽字筆.這組材料的出現, 不但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問題的核心即同一標准上, 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 而且為第二部分內容 「量筒的認識」 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遷移的作用, 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 教師通過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實驗過程中要重視對哪些現象的觀察, 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 更能提高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有效性.\x0d3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對科學概念的自我建構科學課的學習過程, 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再進行實驗取證, 經過分析、 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 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的過程.其中分析、 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通過教師引導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等方法, 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並將此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如六上科學《增強抗彎曲能力》 一課的教學, 在對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通過推測形狀改變可以增強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下一步你們准備怎樣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狀?估計哪些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呢? 怎樣進行測試? 」 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 更好地控制相關變數,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 准確性和可操作性.實驗操作結束後, 又通過 「觀察測試的數據, 與沒有折的紙進行比較, 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的研討與交流,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 深層次的思考, 從收集、 整理、 分析數據的過程中, 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 從現象到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讓學生切切實實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 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x0d總而言之, 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 開啟了學生幽閉的新智,
Ⅸ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來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1、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