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京劇教育進入小學課堂感悟

京劇教育進入小學課堂感悟

發布時間:2021-01-20 20:25:08

Ⅰ 求 關於京劇進入學生課本的看法 1000字以上

《智斗》、《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經典京劇唱段將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從市教委獲悉,教育部決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開展試點工作,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開

教育部決定將京劇編入中小學教材,這種做法實在讓許多人無法接受。想一想,我國的孩子自進入學校以後,所學的東西就夠多負擔夠重的了。如今再添上一個京劇,不是又增加他們的負擔么?況且,京劇可不同於流行歌曲,並非人人都能學得了。讓孩子們從小學京劇,不就是在摧殘和折磨孩子們么?

為何將京劇編入教材,會招來罵聲一片?難道京劇真就那麼可惡?實際上,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有「國劇」之稱。不僅我國許多人喜歡,而且國外也有許多人喜歡。這門綜合性表演藝術,是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它是經過歷史和時代的洗禮,以及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才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普及。可時至今日,它已經顯得有些與時代不合拍了。

相比較西方的歌劇,京劇在我國是日趨沒落,以至於讓許多人感到有些面目「可憎」。正如歌曲《說唱臉譜》中唱道,「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麼聽也不懂,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傢伙嚨個哩個三大件。這怎麼能夠跟上時代,跟上潮流,吸引當代小青年」。而西方歌劇卻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著。義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等等。可以說,歌劇是在發展和融合中得以前進。即便如此,歌劇也依然是為少數人去學習和喜愛。

然而,我國的京劇似乎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處於一種既想發揚推廣又是裹步不前的現狀中。我們看到的還是很多年的京劇,還是很多年前的那些東西。與這個時代,越來越脫節和走的越來越遠。除了樣板戲,還是樣板戲;除了幾大件,還是幾大件。

在演員方面,更是後繼無人。作為一門藝術,特別像京劇這門藝術,它註定不可能是「全民皆兵」。學此者,需要有此方面天賦和愛好。否則,強迫性的學習只會適得其反。同樣是「國粹」,曾經有人問國學大師季羨林,認為應該從娃娃們開始就學國學。而季羨林先生的回答則是,我們那個時代人因為學國學已經夠苦了,又怎能讓現在的孩子還去吃那個苦呢?京劇,不也是如此么?

Ⅱ 經典京劇唱段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對中小學生而言有哪些積極意義

1、了解古典文學著作。京劇中以《三國》《水滸》《隋唐》《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很多。很多人小時候是通過評書了解文學名著的,現在也有很多人是通過電視劇來了解,京劇同樣也是一個渠道,而且沒有惡搞。
2、提高審美情趣。京劇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經過二百餘年的推敲而傳承下來的,能夠深得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的喜歡一定是具有審美價值的。
3、提高文學修養。「他三弟翼德威風有,丈八蛇矛慣取人咽喉;鞭打督郵他氣沖牛斗,虎牢關前戰溫侯;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梁水倒流。」「見玉兔(哇)玉兔又早東升,那冰輪離海島,乾坤分外明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無論是故事情節的描寫,還是景物的描寫,活脫脫一本教科書。
4、培養不浮躁的心境。京劇的美需要品。她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發泄與喧囂,沒有憤世嫉俗,但她流傳下的作品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可以讓人陶醉、痴迷、玩味,讓人安靜地享受。
5、易於參與,寓教於樂。喜歡美術的可以畫畫臉譜,喜歡唱歌的可以亮亮嗓音,喜歡武術的可以練練身手,喜歡表演的可以湊上一台小戲。
總之,學京劇是對孩子興趣的一種引導,培養他們多一種樂趣。如果玩電子游戲和學京劇讓家長來挑一樣,家長挑誰,大家心裡都有數。家長恨孩子打游戲,孩子恨家長讓自己練琴。。。都有可能。如果孩子家長一起聽一起學一起玩那不是其樂融融嗎!
另外說大一點,這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孩子體會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會增強民族自信心。這也是每一代國人的責任。

Ⅲ 淺談對於京劇進入中小學課堂的認識

1、 首先作為老師自己要先喜歡,要多接觸。你會的多了,選擇就大。

2、 要多看傳統戲,那才是中國京劇的精髓。不要只關注樣板戲,那是時代的產物,不能完全代表京劇。但當時的樣板戲也是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創作團隊,所以也不乏精彩。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膾炙人口的唱段,比如《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唱腔流暢,節奏明快,唱詞簡潔准確,唱下來也只要一兩分鍾,好聽易學。

3、 對年紀不高的學生,可以推薦故事性比較強、流水板式的唱段,比如《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本來三國演義就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而此段唱對劉關張趙的成就高度概括,學生會產生共鳴;《借東風》對魏蜀吳的局勢分析准確到位;《珠簾寨》中三個嘩啦啦唱起來酣暢淋漓,還有像《坐宮》中的對唱,故事性都比較強。另外像《賣水》中的表花,活潑俏皮,唱念兼備,很適合女孩子學唱。再大一些的就可以聽《貴妃醉酒》等。

4、 讓學生多方面了解京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程式、梨園故事。

5、 京劇進課堂,意義深遠,從大的角度講是傳承文化。從小的方面將,可以提高審美情趣,豐富生活,增加樂趣。京劇的很多劇目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很多都是出自大家之手,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而且自古以來,上至皇親國戚下至貧民百姓都有人喜愛痴迷,她一定是有魅力,有生命力的。

Ⅳ 對「京劇進課堂'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的談談你的觀點

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

Ⅳ 如何看待「京劇進課堂」

第一種看法是:制京劇進課堂是個蠢辦法。京劇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挽救和推廣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小學教學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推崇、推廣民族文化,應該說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教育部出台此項政策,其出發點和本意是好的。但是好事能不能做好,還要看有沒有有好的辦法。如果稍加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教育部這次卻應該是出了個好點子、好主意,但是好點子卻沒有想到好辦法。應該說,推廣京劇,唯京劇獨尊,教育部這種一刀切的辦法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蠢辦法。
推廣和傳承戲曲等民族文化,在當前來說,可以說是適得其時,很有必要。但是辦法不是這樣的,不是一刀切的,一刀切在很多情況下其實被證明是荒唐的。如果真要推廣和發揚民族文化,最好的辦法是,作為教育主管的最高部門,你只能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在教學中加入戲曲教學的內容。但是對於具體的教學內容,卻要尊重各地各民族的習俗和風情,讓各地個民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戲曲教學種類。一花獨放不是純,百花齊放才是春。各個劇種都有發展和延續,整個中華民族的戲劇文化才是完整的,豐富的。不唯京劇獨尊,讓各地自主選擇戲曲教學內容,這恐怕才是唯一的也是正確的辦法。
第二種看法是:京劇先進劇場再說進課堂。京劇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聽著很美好。但也覺得有些不怎麼靠譜兒。因為一個連進劇場都很難的劇種,寄希望於進校園求生存,怎麼想都是一廂情願的事兒。教育部規定從今年的三月起,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小學中開設京劇課,這是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需要,自然應該受到贊賞。但我要說的是,傳承的前提是要有生命力,哪裡能提高國粹京劇的生命力,哪裡才是京劇的再生之地。我覺得這個再生之地應該是市場,而不是校園。
先進劇場,再研究進課堂,這才是正路。可能市場不會接納京劇,那京劇自己就要想一想,如何盡最大可能地適應市場。京劇怎麼改?我不是專家沒有發言權,但這樣的改革起碼要在劇目上,在表演形式上貼近觀眾,尤其是年輕的觀眾。京劇進了劇場,有了生命才有可能傳承。
第三種看法是:要從藝術啟蒙的角度看待「京劇進課堂」。京劇走進中小學課堂,起碼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對京劇的了解,在藝術美學上得以提升。因此,此舉的必要性是無可置疑的。這面臨著三大難題。
一是「教什麼」。當然,教唱一些流傳較廣、相對易學的唱段,也是入門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僅限於唱,就無法幫助孩子們窺見京劇的博大精深。所以,還應該由淺入深地講解京劇的「四功」、「五法」、虛擬化表演、化裝、道具、舞美、音樂等的獨特之處。
二是「怎麼教」。如果按照上述「教什麼」的設想,師資問題將會突出。如何解決,我覺得可以循著三個思路:一是對普通教師進行培訓,解決一些知識性課程的講授問題;二是利用電子教學工具,為孩子們播放音像資料;三是聘請專業人士定期到校「上大課」。
三是「為什麼教」。在我看來,這門課要建立在「提高藝術鑒賞力」的出發點上,決不能搞成應試教育。所有教與學,都應該圍繞「趣」字做文章。
第四種看法是:決策不可隨意。京劇進入中小學課堂是好事,它為學生打開了戲曲大門,將來還應該有更多戲曲加入。但教育的決策不應隨心所欲,尤其是在事關中小學課程安排這樣的公共性事務上,有必要事先開展全面而系統的調查論證,廣泛聽取民意,並將此納入公共決策機制。

Ⅵ 京劇怎樣進中小學課堂

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的積淀使它集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切特徵版,它與、國權畫並列為中國三大「國粹」。與文化藝術相交融的京劇藝術更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使這一高雅藝術在中國傳稱和弘揚,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京劇和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劇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音樂的發展,如京劇也有以前的傳統劇目走向今天的現代劇,而京劇作為「國粹」具有深的歷史文化,他更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京劇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傳統的文化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在整個社會中並未受到重視,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強調學習的西方者多,而重視弘揚傳統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教育入手,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更考慮到京劇和音樂相通的藝術特徵,特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入京劇元素,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讓京劇藝術進校園、進教材。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這一藝術的生存發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Ⅶ 談京劇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

京劇進課堂之我見
今年3月至7月,教育部決定在全國10個省市的200家中小學校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人們對這一舉措褒貶不一,我認為,此舉是教育課程的一大改革,應該引起我們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思考。
京劇是國粹,是一種綜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藝術,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歷史以及社會學方面的知識,把京劇作為音樂教育的一部分,納入國家課程體系,說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是站在提高軟實力的高度上推進課改,這對傳播傳統文化更加有利。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在實踐中卻常常把素質教育理解得比較狹隘,認為就是給孩子們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內容,帶著他們跳個舞、唱首歌、畫幅畫就是素質教育了。這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目前人們對藝術的認識走進一個更大的誤區——每年春天高校相繼舉行的藝術考試,似乎成為某些家長送孩子進大學門的捷徑。於是,孩子小小年紀便被剝奪了自由發展和自由玩耍的權利,鋼琴、練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課。在即將進入高考的時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樣的考前輔導班、突擊培訓班、包拿統考證班風起雲涌,據說生意也真的好得很。而這些孩子們滿腦子想的都是「還珠格格」、超女、快男。這種快餐式的藝術培訓導致他們對高雅藝術的漠不關心和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京劇進課堂是讓孩子們通過接觸經典作品、了解京劇常識、引導學生有欣賞戲曲的興趣,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引導學生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展民族的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使孩子們不能只知道周傑倫,也應該知道梅蘭芳,知道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進課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一種培養、一種認知,是轉變單一的美育為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一個實驗。
長期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異化」現象。一方面,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的特點,藝術教育不藝術;另一方面,一些家長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為了考級、為了升學加分而讓孩子學習藝術。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同樣,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只有當藝術教育承載了人文內涵,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京劇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走進中小學生課堂,是在教育界開展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大大豐富了中小學藝術課的內容。新課改提倡學生的學習應由單一學科向綜合學科過渡,京劇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它的唱念做打、它的舞台服裝等就蘊涵了多學科的內容,又屬於美術課的內容。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京劇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藝術之美,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寓教於樂。 京劇進課堂並不是「心血來潮」後「拍腦袋」的決定。就其現實背景來說,這是對傳統文化回歸的一種呼應,是針對當下作為「國粹」的京劇與青少年「漸行漸遠」這一現實而採取的舉措,其象徵作用和實際意義理應得到肯定。
一個民族,學藝術的人越多,這個民族就越有活力;一個國家,自願從事藝術事業的人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於創造精神。據說在俄羅斯,每個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詩集。在歐美,歌劇十分普及。詩集與歌劇,都是他們的「國藝」。同樣,京劇在中國的地位相當於西方的歌劇,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京劇進校園,應當會引發一連串關於藝術素質教育的積極反應,而不是匆忙地對此「棒喝」或否定。

Ⅷ 對京劇進課堂的看法

京劇曾一度與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生活中常用的「荒腔走板」、「跑龍套」,包括本文出現的「叫好」等詞語,都來自傳統戲劇。而京劇這門被稱為國粹的表演藝術,卻離普通大眾的生活越來越遠。

是京劇表達的內容不易為現代人接受嗎?不是。京劇中許多內容都是取自經典名著,許多京劇唱段的文字感染力非常驚人。讀到「彤雲低鎖山河暗,疏林冷落盡凋殘。往事縈懷難派遣,荒村沽酒慰愁煩。望家鄉,去路遠,別妻千里音書斷,關山阻隔兩心懸」(《野豬林》),一種中國文字獨有的美躍然而出;那麼,是它的表演形式與我們脫節了嗎。也不是。「李玉剛現象」即是一例。現在,有眾多「李玉剛迷」自稱「鋼絲」,這個小夥子的表演雖然在內行中褒貶不一,但正是他「半路出家」的表演打動許多門外漢,讓他們由此領略了京劇的魅力。同時,流行音樂也有吸取京劇養分者,在流行樂壇為人稱道的《北京一夜》,以及周傑倫為電影《霍元甲》創作的主題曲等,都融入京劇唱腔而取得中西合璧、古今相通的效果,因別具一格的「中國風」而膾炙人口。

由此看來,京劇並非「歷史沉澱物」。它的沒落與寂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缺乏一個進入普通百姓生活的契機。和日前興起的「史學熱」一樣,京劇,在曾經的觀念里與呆板、冗長相連。然而,一旦有了接觸的契機,尋常百姓也能領會其背後的深遠內蘊。京劇一招一式搖頭晃腦的表演得靜下心來聽,雖說是規定好的程式化的表演,但表演起來人人不同,尤其是好的京劇演員,積淀十幾年,其唱腔越發醇厚,沁人心脾。因此,欣賞京劇,要有「引路人」,一旦進入,魅力無窮。

今年新學期開學前夕,教育部宣布在北京、天津、黑龍江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一至九年級學生將學唱京劇經典唱段,試點以後將逐步在全國推開。目前,在一些孩子不知道京劇是什麼,甚至他們的家長,對傳統戲劇藝術也知之不多的情況下,教育部門有義務承擔起「補課」的工作,進而提高民族文化藝術鑒賞能力。

對於此舉,支持與反對的聲音都有。一種聲音是「負擔太重」,有些家長表示,孩子們在學齡前階段就已「攝入過量」,英語、鋼琴、繪畫等各類興趣班幾乎占據了孩子所有的課余時間。但所謂減負,是該減去硬性規定的、功利性的加課、補課。而不是縮減孩子們本該開闊的眼界,和可能發生的興趣點。另一種聲音則說,各省各校應開展自己省份擅長的地方戲教育。如今,教育改革正在進行,改革必然要有切入點——黃梅戲,越劇,豫劇,秦腔,粵劇……都是中華民間文化的精華所在,但各省情況不同。用公認的「國寶」京劇來走傳統藝術普及的第一步,再根據各省情況進行調整,無可厚非。是否需要增加其他戲種、應不應該讓樣板戲進入課堂等問題還有待商榷,但孩子們自由發展的權利誰也無權剝奪,傳統戲曲對民族文化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為此,我們應該為京劇進學堂叫一聲好。

Ⅸ 京劇藝術如何走進小學課堂

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的積淀使它集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切特徵,它與中醫、國畫並列為中國三大「國粹」。與文化藝術相交融的京劇藝術更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使這一高雅藝術在中國傳稱和弘揚,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京劇和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劇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音樂的發展,如京劇也有以前的傳統劇目走向今天的現代劇,而京劇作為「國粹」具有深的歷史文化,他更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京劇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傳統的文化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在整個社會中並未受到重視,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強調學習的西方者多,而重視弘揚傳統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教育入手,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更考慮到京劇和音樂相通的藝術特徵,特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入京劇元素,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讓京劇藝術進校園、進教材。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這一藝術的生存發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Ⅹ 京劇表演課進入小學課堂的弊端

師資力量不足,老師對京劇不懂,審美、欣賞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引導和教授學生.
領導外行,選取的教材深淺、水平不合適,不能充分代表京劇的精華,不能適合適齡學生的領悟學習.

閱讀全文

與京劇教育進入小學課堂感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