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平時寫作業總是慢吞吞的,一會玩一會寫點怎麼辦
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也許還停留在幼兒園期間無憂無慮的生活,對小學這樣受版管束的生活不習慣,所權以。自然而然也沒有養成認真寫作業的好習慣,學大老師認為這就需要家長朋友和孩子有個君子協議,比如說:我們先完成作業,堅持多久,家長就滿足孩子的願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先做作業的習慣,因為作業也做完了,又有獎勵拿,何樂而不為!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先復習該天學習的內容,再來做作業,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是性格問題,那麼我們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了,強調時間的重要性,而且要學會「誘惑」孩子,給孩子說明做得快,他將得到什麼東西。
B. 一年級的小學生怎樣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培養過程中需把握的幾個方法
一年級小學生好動、好問、模仿性強,所以良好習慣培養應以常規學習習慣培養為主,在培養方法上重激發慾望,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一)及時提醒。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還要注重提醒。當發現哪個學生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及時送去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是一下輕輕地愛撫,就會喚起學生的注意。
(二)樹立榜樣。在孩子們的眼裡,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學生耳儒目染,對其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學生的另外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模仿性強,還有爭強好勝心理,要多用小學生身邊的夥伴給他們做榜樣,激勵他們向小夥伴學習。
(三)恰當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覺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條金科玉律。」正確適當地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激勵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課堂評價要多樣化,要有針對性,語言要豐富,不要總是一句:「你真棒」。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一句表揚,或是一個小紅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C. 一年級小學生,寫作業時家長陪著還是讓他自己獨立完成對養成習慣更好
獨立,小孩子得打才行,我小時候就打出來的,現在才有機會去讀研究生。
D. 如何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回家先做作業的習慣
一年級是孩子成長生涯中的重要階段,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沒有做好充分准備的孩子,在小學的初始階段,會經受比較多的挫折,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作息習慣,可以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在小學初始階段逐步建立起自信。
由於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差別,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經歷的適應困難有:書寫困難、上課注意力集中問題、學習習慣建立等問題……
這樣的方式,也可以用來幫助孩子鞏固其他任何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
最後,關於一年級孩子需要面對的其它具體問題,比如「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寫作業慢怎麼辦」等在輔導作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推薦參與本次「輔導作業」訓練營,繼續學習關於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高效完成作業。報名僅在本周,抓緊機會~
E. 小孩一年級,怎麼養成自覺寫作業的習慣
一,父母適當的引導和陪伴,但不要全程陪讀; 二,讓孩子明白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應該獨立完成; 三,給他創造一個輕松安靜的環境,在他做作業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擾他,分散精力; 四,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幫助解決,不要讓孩子有畏難的情緒,對做作業產生壓力 五,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及時給出表揚和鼓勵。 六,不在身邊的父母,建議藉助家庭遠程看護器(弗利加)遠程輔導。
F. 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放學回家不知道自覺寫作業,總要催促才行,怎麼辦才好呢
可以適當建立一個獎勵的機制,如按時完成作業一個星期可以吃一次麥當專勞或得到他想的一個屬玩具等;或者作個統計表,表現好的時候做面小紅旗貼上去;再或者建立一個時間作息表,在這個時間段安排一個大人和小孩同時在書房進行學習,但互不幹擾,慢慢持之以恆,幫助他建立起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或者硬性規定一個時間段讓他做作業,但這個效果並不太好。主要是在孩子稍微有些自主意識的時候就要表揚、鼓勵,全家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催促變成以身示範,這樣我覺得效果會更好。
他畢竟是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期,不要太著急,更不要念叨、啰嗦,讓他對你的管理有厭惡心態。建議家長平時也多看些兒童心理方面的書,父子、母子共同進步吧。
G. 如何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回家先做作業的習慣
每個家長或許都有過催促孩子寫作業的痛苦經歷。孩子不能自覺寫作業,讓親子相處,只剩下作業的拉鋸戰。那麼如何讓孩子養成自覺寫作業的好習慣呢? 一、培養自動自發習慣要趁早 當孩子是低年級時,要趁早培養他自覺寫作業的習慣。每天他放學回家,先陪他坐下來看看功課是什麼。在輕松的氛圍下讓孩子明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功課。 低年級孩子的功課很快就能寫完,這時,你最好再揀本好書讀給他聽,盡量讓孩子維持回家有三十分鍾坐在書桌前的習慣。 遇到不懂的功課,陪著孩子找工具書,和他討論。在孩子習慣養成前,你得讓他知道遇到困難時,他可以從哪裡尋求幫助。 二、善用定時器,不必再生氣 孩子小,往往還不懂得把握時間,這時你可以請定時器來幫忙。 先幫孩子測一次時間,這樣就有了依據。然後把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切割成兩三個「小節」,節與節間,休息一下。隨著孩子年紀漸長,適度拉長每小節的時間,略減休息時間。讓孩子了解,只要專心做一件事,事情就能很快做完。 先要求孩子專心寫功課,再要求他全都要寫對,最後才要求他把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循序漸進。 三、同理心讓孩子甘心練習 現在的孩子,不僅有學校的功課,還有各種補習、課輔、才藝班的練習作業。被這么多的作業壓著,孩子能對它感興趣么? 想讓孩子快樂上學、快樂練習,那就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只有這樣,他們才肯為它流汗苦練,衣帶漸寬終不悔。
H. 如何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回家先寫作業的習慣
一 二年級家長辛苦點跟著, 三年級也要跟下,下學期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I.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自覺做作業的習慣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在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會伴隨孩子一生,影響孩子一生。不管這個習慣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當然好習慣受益終生。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然而怎樣培養這些好習慣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要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習慣: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1、做好課前准備工作
做好課前准備是上好課的首要前提。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書包里一下多了好幾本書,什麼語文、數學、音樂、品德與生活、美術、計算機、語文數學檢測題、英語、家庭作業本等每天都背在孩子的書包里,對於他們來說太重、太累,因此教會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准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慣用品,一樣不少地准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慣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上課前訓練他們把書按上課順序依次放在桌上,最先要上的課放在最上面,上完一課,把該課書本放在最下面,每天書包里帶了幾本書,幾個作業本,幾只筆,上學前清理清楚,放學時再檢查一下是否數量相符。教師可以告訴孩子在課間休息時,就把下節課中的課本等用具放在課桌左上角,上課前兩分鍾進教室,坐在坐位上,趴在桌上靜息,臉都面向左邊;教師還可以告訴孩子,做好課前准備就像解放軍叔叔上戰場前准備好槍,子彈是打勝仗的重要保證一樣,同樣也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要作好的准備工作。
有一句話叫做「成功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准備。」一個人的准備工作大到一項工程、一次競選,小到一次作文、一次上課,讓孩子學會事前准備,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課前准備工作開始培養。
2、聽到鈴聲就靜息的習慣。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課十分鍾孩子都會充分利用,玩得盡興,玩得痛快。如果上課鈴聲響了,他們還依然有說有笑,蹦蹦跳跳,那麼一節課他們會很久才能安靜下來,上課時還沉浸在玩的世界裡,集中不了注意力,上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訓練孩子養成聽到鈴聲就靜息,讓他們把鈴聲作為條件反射,督促自己馬上安靜下來進行有效學習,對於自控能力還很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顯得很有必要,這也是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能靜心學習。
3上課傾聽的習慣。孩子剛走進校門的時候,其差異並不大。後來在學習上產生較大的落差,主要就是在課堂上是否專心聽講造成的。一個成績好的學生,一定有上課傾聽的好習慣,相反一個成績落後的學生也無一例外都是在上課容易開小差走神的。什麼是傾聽?一是指當老師在向學生傳授終身學習的必備基礎知識、竅門、方法或學生必須掌握的規則以及大多數孩子的困惑疑難時,學生不僅要聽,還要邊聽邊記,因為掌握一些必備知識與方法是學生將來能獨立學習的基礎。二是指當同學發言時要學會傾聽。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只在乎自己說什麼,而對於同伴在講什麼則沒有聽的習慣,學習是需要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因此,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對的要接受,也可以補充,錯的可以糾正。傾聽、應對、表達,學習是現代課標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習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傾聽的習慣呢?一是需要教師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二是在課堂上要經常提醒全體學生,經常以鼓勵獎勵的方式引導學生,不讓一個孩子養成做小動作、開小差的習慣。更需要家長經常詢問、叮囑學生專心聽講,並常常和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以配合教師幫助孩子形成習慣。
4、上課發言的習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人類交往的工具,任何教育的成功,都必須藉助語言的媒介,讓孩子學得「能說會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客觀要求。一年級的孩子才上學,課堂上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鍾,如果讓孩子養成愛發言、愛動腦思維的習慣,孩子就能集中注意力,把自己學習的體會和收獲與同學分享,共享學習的樂趣,就更容易在學習上獲得成功。培養孩子從想清楚到說清楚是人的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善於說加敢於說才能稱為「善於表達」,才能真正「能說會道」,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在以後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應付自如。
5、做事情精力集中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邊學習邊做其它事。有的小孩總是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功課,這樣,學習不夠專心,注意力容易轉移。有的孩子精力不夠集中,家長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培養孩子用眼睛聽的習慣:在安靜之處,將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不管什麼話題都沒關系,每天進行一次。只要視線相連接,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聽,只要每天持續不斷,就能培養出很會聽「話」的孩子。另外,家長注意,有的小孩玩得最起勁時不要叫他,因為這正是他最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孩子在幼兒園以游戲活動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到了小學,將被正規的分科課程代替,原來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變成了長達40分鍾的課堂教學和每天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能靜心地坐下來,開始的時間可以是20分鍾,以後再逐漸延長,不可操之過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業」,如讓他看看畫書、畫些畫等等,做這些事時培養一心一意不講話,不時常站起來走動,認真做事的習慣。
6、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一年級新生,年齡趨向於五、六周歲,他們手部肌肉才開始發育,做精細動作的能力較差。握筆寫字,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是比較費勁的,而且兒童學習寫字的過程,正是手部肌肉發育的過程,因此要養成正確的看書寫字姿勢,這對防止孩子眼睛近視及身體發育至關重要。一年級孩子寫字時下筆重,頭埋得很低,老師常常要提醒他們要做到「一直」「二平」(身坐直,頭要正,肩要平,腿擺平)「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頭,手握鉛筆一寸遠。),老師要堅持不懈嚴格訓練,使其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姿勢。
7、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准備,也是具體內容的准備。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慾、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我的語文預習要求是:一畫,大聲地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問,問家長自己不認識的字或詞,自學字、詞,並寫下來。三析,對課文進行分析,說一說課文里的主要內容,最好能夠用圖畫把課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四答,嘗試性回答課後作業題。五提,提出通過預習後還不懂的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在聽課時就能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學習主動,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滿自信,於是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學習更主動,學習興趣更濃,成績會更好,良性循環鏈就形成。所以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一種最有效途徑。
8、培養孩子課後復習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把不能鞏固地掌握知識比作喝醉酒的馬車夫,忘記了所裝載的東西捆在車上,也不往後看看,只是一個勁地往前趕路,東西顛簸丟了也不知道,結果趕回家去的僅是一輛空車。中國「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謂婦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個苞米,便夾在腋下,同時扔掉了前一個舊苞米,這樣忙了很長時間,還只是有一苞米。我們可以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要及時復習,溫故知新。但這樣還不夠,還需要告訴學生該怎樣復習才能事半功倍。如:一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認讀400個生字,孩子認為:復習嘛,太簡單了,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記就是了。結果是「讀卡片的時候什麼都知道,合上卡片什麼都忘掉。」 所以只有科學的復習,才能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家長的指導,為了搞好課後復習,需要做好二件事:一試圖回憶、二認真看書,而試圖回憶,就是「過電影」,在大腦的熒光屏上,放映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具體地說,就是下課後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師主要講了幾個字?哪些生字會寫了?那些生字還不會?二認真看書。復習時的看書,是在預習、聽課、回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必然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看書時,還可以不時的加以對照,看看書上是怎樣寫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聽課中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時間;對於沒聽明白的地方,還得讓孩子知道不會的內容應該主動地詢問,及時補上沒有學習好的知識。不同的學習內容應該要注意交替復習一句話,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9、培養孩子認真高效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升華,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獨立地按老師要求完成當天的全部作業。這樣做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又可防止養成拖拉作業的壞毛病。然而怎樣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呢?我以為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例如在書寫生字時,我要求學生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結構;心到,字形要牢記心中;手到,字寫的正確美觀;其次,要培養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再玩耍的好習慣。有些一年級的孩子做作業喜歡磨蹭,一邊做一邊玩或先玩再寫作業,結果養成了慢吞吞或臨時抱佛腳,馬虎潦草的習慣,學習效率低下,非常影響學習成績。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每天給他規定一個固定的做作業的時間,有意識的給他定一個鬧鈴,提醒孩子快速、專注地做作業,養成效率意識,或者以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迅速完成作業。作業完成後要求孩子認真檢查一遍發現做錯後及時訂正等。家長每天對照記事本(准備一個《記事本》。《記事本》是學生專門用來記當天的作業或第二天要帶的物品。)檢查家庭作業並簽字證明;再次,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一年級孩子往往依賴思想比較嚴重,一遇到點問題就想著要老師或家長來幫他。此時家長或老師不要有求必應,而應該鼓勵他們多動動腦筋,盡可能自己解決,費盡心思也解決不了的,再找人幫忙。
10、喜歡閱讀,愛護書本的習慣。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精神世界,開拓學生視野,獲得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非常重要。一年級的孩子識字不多,閱讀有一定困難。但是要讓他們多識字,快速識字,恰恰需要克服困難積極閱讀。每天家長最好抽出十五到二十分鍾時間,和孩子一起看書,並為孩子大聲讀故事或者與孩子一起講故事。能使高孩子的識字能力,朗讀能力,也能開闊孩子的視野,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一舉多得。為孩子選擇課外讀物一定要注意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並且適合他們閱讀的書本,如古詩、兒歌、童話、拼音讀物、連環畫、小人書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作動力,孩子才會讀得用心,有滋有味,讀有收獲。孩子閱讀時要提示閱讀方法,提出閱讀要求,檢查閱讀效果,培養孩子閱讀的願望和認真讀書的習慣。此外,教育學生愛護書本,不在書本上亂畫,不折角,不撕角,不亂放的習慣也很重要。
11、養成每天說寫的習慣。抽出一點時間,與孩子聊天,在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了解孩子的想法,所遇到的困惑等等,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說出心裡話。例如小孩放學後,總向家長敘述:「媽媽,今天在學校……」 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家長可以准備一個日記本鼓勵他寫下來,慢慢的,家長可以問他:「為什麼這樣呢?」「你怎麼想?」「老師怎麼說?」等等,讓他漸漸將文章擴大,加長。一年級的孩子喜歡使用學過的文字寫字,家長看過之後要誇獎他、鼓勵他、並慎重地保存起來(日記的雛形),久而久之,學生的說寫能力會潛移默化的提高。
12、思考的習慣。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學會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生思維的發展。沒有思考就不會有主動學習。教師、家長每天應該給學生提問質疑的時間,鼓勵孩子多問些為什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接受。畢竟問題是創造的源泉;教師、家長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中勤於思考、勇於攻關破難的習慣。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願動腦思考的時候,我們不要代孩子解答難題,而是要用堅定的神色鼓勵孩子動腦筋,用熱情的語言激勵孩子攻克困難。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不能只對一題一文進行輔導,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學會用腦,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障礙,使孩子樹立堅定的信心。
13、訓練孩子做事情有計劃、有條理的習慣。計劃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減少盲目性、隨意性,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讓他們把學習當做一種需要。從小讓學生學會制定每天的計劃、每周的計劃、每月的計劃、每年的計劃,有利於幫助學生學會策劃行動、規劃人生。 另外,給小孩與年齡相符的工作,不但家長輕松,還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幫忙中小孩可以培養出好奇心與自發性,不讓小孩幫忙,就是剝奪他們重要的學習機會。提醒家長要注意寬容與忍耐,就算小孩做不好,也不要當面抱怨,做家長的待會兒再偷偷重做一次即可,如果小孩弄得一團糟,也不要生氣,為了教育,一定要讓他做家事。另外,幫忙做家事有助於培養孩子學習的各種能力。在讓小孩幫忙時,應該教他,例如:不要將油膩的碗盤疊在一起,擦拭餐具時不要將比手大的餐具拿在空中,以免滑落打破。應該放在台上,邊擦拭邊移動。這不單單是教他知識,技術而已,也是教他做事的順序,培養判斷力,洞察力。一旦決定家長孩子一起做菜,就必須先訂計劃,列出需要的材料,然後上街購買,准備用具、調味料,可以請小孩說說看,該按什麼順序進行調理。經常幫忙做家事的小孩,很自然就記得訣竅,讀書、做題、寫作文等都得有計劃,有順序,所以幫忙做家事的孩子多半是成績優秀有自主性的孩子。
(二)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孩子入學後,生活方式和活動內容將要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孩子即將入學時,家長應該為孩子重新安排適應小學生活的作息制度。在調整作息制度時應考慮這樣幾個問題:怎樣才能保證按時到校上課;怎樣使孩子提高學習的效率,做到既有時間學習,又有時間娛樂。要處理好以上幾方面問題,在執行作息制度時應重點掌握好以下兩個環節:
(1)合理規定並嚴格執行睡眠時間。睡眠不足與學習負擔劇增是一年級小學生普遍遇到的一個矛盾。無論是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或是由家庭轉入小學的孩子,他們都習慣較長時間的午睡,而入小學後,基本上取消了午睡(夏季除外)。但是,小學生腦力勞動的負擔量卻大大超過了學齡前兒童,如果不用保護性措施調整高級神經活動緊張度,必將降低學習效率,結果事倍功半。睡眠是一種保護性措施。兒童經過睡眠,可以消除疲勞。大腦皮層細胞重新開始興奮。保持旺盛的精力。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從事第二天的學習活動,一般來說,一年級小學生至少需要10小時睡眠。才能消除一日緊張學習活動後的疲勞。只有晚上按時(8:30~9:00)入睡,兒童才有可能做到早晨按時(6:30~7:00)起床,睡眠充足才能使孩子上課時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接受知識。這樣可以縮短課後做作業的時間,將餘下的時間用於閱讀課外書,或娛樂活動。
(2)必須限制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機的時間。長時間看電視的小孩,會流利地和人交談,具有協調性。但問題也很多,很多調查都指出,看太多電視會帶來負面影響。有報告指出,看電視的時間越短,提出問題的積極性越佳。因為小學生聽看的節目,以娛樂性質的節目居多,不需要像讀書般認真思考發揮想像。只是一直坐在那兒,看著不斷變化的畫面,感到有趣而已。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被動的性格,持續盯著電視看的小孩,的確缺乏集中力,會變成不安定的小孩,這類孩子缺乏感動心的傾向,不大會思考問題,所以成績不好。「電視兒童」總顯得沒有活力,因此有些學者還主張,12歲之前的小孩不應該看電視。原則上不要邊看電視邊用餐、聊天,每天限制時間,而且規定完成功課才能玩,節目內容也必須注意,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針對節目內容充分交換意見。
二、行為習慣
1、養成有禮貌的習慣。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以親善、禮貌而著稱於世,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橋梁,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質,俗話說"觀其行而知其言,聞其言而知其人"。
所以,對小學生禮貌習慣的培養要從一年級就開始。要讓一年級小學生知道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有禮貌。碰到長輩、老師要主動上前問好,碰到同學要主動打招呼。在公共汽車上碰到傷殘病、老人等要主動讓坐,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禮貌用語。並且,為了讓學生養成的禮貌習慣得到以鞏固,我在班上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回到家對家人說一句或幾句自己以前沒有對家人說過的禮貌用語,像"請媽媽為我檢查一下作業"。之類的話。用這樣的辦法來讓一年級小學生從點點滴滴中懂得並初步養成有禮貌的習慣。
2、養成愛衛生的習慣。愛衛生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因此一定要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愛衛生的習慣,就不僅僅成為一句口號,而是必須見諸行動的具體事實。可以讓一年級孩子從最簡單的做起,不亂扔垃圾,將上課用的廢紙用一個塑料袋裝起來,下課後倒入垃圾桶。可以為孩子准備一塊擦布和一卷衛生紙,分別用兩個塑料袋裝起來,擦布用來洗碗,衛生紙用來擦桌椅,正是在他們擦桌椅、洗碗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要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是不容易的,要保持這種環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就必須愛衛生,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3、養成勤勞的習慣。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現在的孩子更是生活得相當優裕,根本不知怎樣做是"勤勞","節約"又為何物。
在學校里,我們老師將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具體落實到每天的清潔掃除中,掃地擦地、擦黑板、擦窗戶、擦桌椅等;在家裡,我們家長要多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椅、擇菜、洗菜、等等。這樣從學校、家庭二方面共同培養一年級小學生勤勞的習慣,促進他們盡快地養成。
4、動手實踐的習慣。愛迪生的母親經常讓他動手做實驗,所以成就了偉大的發明家。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動手實踐。比如做家務,做小製作,或者拆裝一些零部件等,都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養成動手的習慣。
J. 一年級小朋友寫作業到崩潰,小學作業這么繁重對學生好嗎
小學生寫作業寫到崩潰,如此多的作業,其實是不利於小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的。作業這么繁重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好的,會損害身心健康,會讓孩子的童年過早失去,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三、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因為小孩子寫字速度比較慢,所以在做作業時大多都是需要家長的監督,可是家長卻不懂得換位思考,只會用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孩子作業做得那麼慢,家長又有自己的事情,自然了就會對孩子產生不斷的指責,這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