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好書推薦卡(圖文結合)
適合小學生看的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安房直子幻想小說系列回》、答《月亮忘記了》、《視覺之旅》、《夜鶯與玫瑰》。
1、《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這本書的封底是一首似詩非詩的文字。謝爾大叔1981年創作的這本圖文童謠集,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頑皮想像,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童書之一。
5、《視覺之旅》
小孩子看完這本書,就能對化學元素講的頭頭是道了,書里圖片很多,又專業,又有趣,又好看,還適合兒童的書,確實太少了。
B. 用教育經濟學理論解釋小學生課外班問題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經濟學新理論》作者:王見定教授【摘要】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0.3-0.2:住宅、公用、服務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0.1-0: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注釋: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自然資源的投入計算公式:N(A)=——————(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總投入(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參考文獻{1}Samueclsonand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Hall,Canada,1980.{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57—159頁。{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C. 我是名五年級的小學生(馬上升六年級),喜歡玩cosplay,經濟條件神馬的都沒問題,化妝也ok,
化妝也沒問題?我自學了好久還只敢說自己是個渣渣。
小學生就不要跟風了。。。。
經濟條件神馬的都沒問題?我家裁縫一套秀爺2000+你覺得你能行?
喜歡玩cos?親真的玩過?
我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太無語了
D.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最近我也在寫論文的開題報告。下面是我復制的,百分之百正確。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E. 小學生想做經濟學家現在應該怎樣做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學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出任主任一職,並將該中心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為了為中國企業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走向世界提供指南,明後兩天,該中心及其北大國際MBA將和道瓊斯聯合在京舉辦2002年工商峰會,屆時包括龍永圖、巴爾舍夫斯基、史美倫、樊綱、易綱、劉永好、田溯寧、吳鷹和林毅夫本人在內的國內外知名人士將匯聚一堂,就「入世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機遇與挑戰」這一峰會主題進行腦力沖浪。上周,本報記者采訪了正在為此次會議緊張忙碌的林毅夫教授。林毅夫告訴記者,中國企業只有發揮比較優勢才能才能走向世界,而且他相信,中國經濟必將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經濟學必將大師輩出,而且其中一定有人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必須發揮比較優勢
記者:即將舉行的2002年工商峰會將圍繞「入世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機遇與挑戰」進行討論,屆時你也將就此問題發表演講,在你看來,在世貿組織框架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走向世界?
林毅夫:總的來講,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首先,中國經濟已經有了產業升級的需要,而且還將加速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原本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將逐漸變成了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將它轉移到海外比我們的產業發展慢半拍、勞動力比我們便宜的地方發展,它將可以獲得第二春,從而延續自己的生命力、競爭力和企業的獲利能力。所以,在世貿組織框架下,我們的企業不僅可以在國內進行資源配置,而且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利用其他地方的比較優勢繼續發展壯大自己。
第二,到海外去投資也是我們擴大市場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中國企業在加入世貿組織框架下會有更好的走出去的機會,中國也會出現資本輸出的機會。一般來講,一個國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內,基本上沒有資本輸出,但是在進入1000美元以後,資本輸出基本是有出有進,超過2000~3000美元以後輸出就會大於進口。中國是個大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一樣,有些地區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2000~3000美元,已經具備了資本輸出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到海外去投資。
第三,在某些產業上有些國家會比我們有更大的比較優勢,我們要學會利用這一比較優勢,比如像海爾將研發中心設到了美國,就是利用美國在研發方面的比較優勢來提升自己的產業。
■中國不需要建立二板市場
記者:中國的二板市場遲遲未能推出,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到底中國需不需要建立像美國納斯達克那樣的二板市場,現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中國不需要二板市場,即使建立了二板市場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對此,你怎麼看?
林毅夫:我個人一直持這種看法,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二板市場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國家的二板市場不成功,我們更不可能成功,為什麼呢?二板市場屬於直接融資,它的上市成本是很高的,雖然它比在主板市場上上市容易一點,但是它的成本也更高,而且因為它上市相對比較容易,其市場風險也更大。應該說,在所有資金成本中,二板市場的成本是最高的,這么高的資金成本只適合產品有很大市場潛力但是風險也會很大的企業。我們知道,發達國家處於產業技術的最前沿,它的比較優勢就是在這種資金非常密集、風險非常大的研發上。這是它的比較優勢所在,因此它必須有適應它的體制的融資方式,這樣便出現了二板市場。而在我們國內,發展二板市場基於這樣兩方面的討論:一是現在中小企業從大銀行貸款很困難,而且在主板市場上市又很不容易,因此希望有一個二板市場;二是因為美國有個二板市場,所以它的高科技發展很好,我們也希望用二板市場來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但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我前面已經提到,美國已經到了高科技的最前沿,所以需要二板市場,而這種新技術的研發是資金最密集的,像IBM一年研發的投資就是50多億美元,INTEL一年的研發費用是30多億美元,摩托羅拉將近40億美元。這種資金密集型的產業,不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如果我們去做不符合我們比較優勢的生產活動,到最後你花很大的力量你還是沒有競爭力,韓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現代電子等企業,其研發投入雖然很大,不但不賺錢,而且瀕臨破產的邊緣。從第一點來講,我們的中小企業確實在大銀行貸不到款,也不可能貸到款,但關鍵的問題不是建立二板市場,而是發展中小銀行。而且中國的中小企業基本上不會有美國的中小企業那麼大的市場化的風險,為什麼?因為按照比較優勢,它從國外引進、消化和吸收技術,這些技術都是現成的,產品也是現成的,其次,就是這些中小企業將技術和產品引進來以後,它可以取代國外的產品,不但可以在國內有市場,而且在國際上也會有市場,並不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而且由於它不是走在技術最前沿的研發產品,所以它的市場機會也不會像美國的企業那麼大。這樣的特性就決定了資金成本很高的二板市場並不是發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最好的方式。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中國絕對沒有在高科技產業上面有可能發展的中小企業,比如在中文軟體市場上,中國人開發起來就可能更有優勢,如果這樣的企業要上市,到國外上市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在國內建二板市場。
■中國經濟學家正在進入西方經濟學未知的領域
記者:你曾談到中國的經濟學家拿西方的經濟學地圖在中國按圖索驥並不一定能找到位置,你的意思是否是說,中國的經濟學家正在面對是西方經濟學不曾涉足的未知領域?
林毅夫:應該可以這么說。經濟理論是從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反過來解釋經濟現象和預測經濟發展,這是經濟理論的功能。其實任何經濟理論都來自經濟現象而且最後要回歸到經濟現象,研究現象必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你在什麼地方,你對這個地方的現象就了解得比較深,你就會在你所在的地方發現這些經濟現象以及它的成因,你就可以將這些經濟現象抽象出來構築你的理論模型,並用它來解釋你所觀察到的經濟現象。很多人說美國的某某經濟學家是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那是因為美國是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人家以為美國的經濟學家研究的應該是全世界的問題,其實他研究的只是美國或者說是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美國99%的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只是美國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與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拿他們的理論來解釋美國或者發達國家是對的,但是拿它們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指導原則卻是不對的。我們不能照搬外國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在學習外國經濟學理論時必須很清楚他們研究的是發達國家的問題,不要簡單地拿他們的結論來套中國的情況,我們應該拿他們的分析方法來分析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分析我們的機會在什麼地方,我們的挑戰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直接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
■美國經濟學正在喪失原創性
記者:那麼你怎麼看待當前美國的經濟學研究?
林毅夫:真正對理論的貢獻是來自於對現象的觀察,從現象當中抽取理論,這才是原創性的貢獻。現在美國很多經濟學家用數學來表述經濟學,其實數學是工具,數學本身沒有思想,但在美國有著高度分工的經濟學界,有5萬個經濟學家,而美國又沒有多少東西可以研究,因此到處都在比技巧,這有點像中國的唐詩宋詞,早期的特別有生命力,到了中晚期就都講技巧了。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新的境界可寫,大家就只好鬥技巧,一鬥技巧就沒有生命力了。我覺得美國經濟學界現在普遍地是在玩技巧,這種玩法正在使美國的經濟學喪失原創性。
■張五常獲諾貝爾獎很難
記者:現在,國內經濟學圈子裡有一個很熱門的人物,就是張五常,一些人認為他有可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你怎麼看張五常?
林毅夫:張五常是經濟學家中少數可以被稱為對經濟理論有原創力貢獻的人,在國際經濟學界成名的經濟學家大部分的貢獻在計量或者數理等方法論層面,對經濟學的思維沒有多大貢獻。如果講對經濟學思維有貢獻的,張五常應該算是少數幾位對經濟學思想、思潮和思維有貢獻的人。
記者:你認為張五常能夠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嗎?
林毅夫:我個人認為他未必會拿到諾貝爾獎,雖然內心裡我是希望他得到的,但是客觀上我覺得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有這么幾個原因:一個是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闡述考斯特理論,考斯特已經拿到獎了,如果他能得獎應該是和考斯特一起。當然闡述考斯特理論也是有貢獻的,考斯特那麼有名,跟他的闡述有一定關系,這就是為什麼考斯特在獲獎時兩次引用他的話的原因。其實,一個人能否拿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在於他提出的理論後來有沒有人跟著做。
■三四十年後中國人將會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記者:那麼,中國現在是否已經產生了具有原創性思想的經濟學家?
林毅夫:我想應該有,但是這個原創性的思想是否有很大的影響,還得有很多人跟著去做。目前,我們的經濟學界還處於覺得外國的東西比較好的階段。
不過,一個經濟學思想是否有原創性還是要看10年20年後大家接受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就是原創,如果不接受就要到下一代同樣一個東西被提出來時看是否有人回過頭來看你的思想。有時候,你提出了原創性的東西,但是大家並不見得認識它的價值。所以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如果一個經濟學家說他提出的理論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的,這個人一定是對文獻看得太少。同樣一個現象,可能有人在50年甚至100年前就說過了,可是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
記者:你認為,在中國這塊土壤上,會產生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嗎?如果會,你認為會是什麼時候?
林毅夫:我覺得中國肯定會產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我認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就是世界經濟學的中心,前面我提到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經濟理論貢獻的大小不在於它的邏輯性有多麼復雜,而在於它解釋的現象有多重要。我相信在21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現象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而闡述中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一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學家。
我認為目前中國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你的思想必須是原創性的;第二,你的論述要能進到主流經濟里(可是我們在國內能夠進到主流經濟的經濟學家太少了,而且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拿外國的經濟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而不是用中國的經濟現象得出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
我相信拿諾貝爾獎的不會是我們這一代,我相信比我們早的一代也很難,更可能的是我們這一代的學生,時間也許是30年、4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登上全世界最大的經濟舞台,研究中國問題變成研究世界問題的時候,那時中國的經濟學家當中就會有人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F. 英語高手我的論文是淺談小學生英語口語的培養 要先寫開題報告 那個文獻綜述怎麼寫啊
原則上是的,但是各個學習哦可能在一開始開題的時候不會這么要求。不過如果你參考的是中文書目的話,只寫中文就可以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課程,在裡面也可以學到多的東西,而且你也可以成為宣傳員的。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醫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臨床科研選題及進行臨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題。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述」,「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疾病、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寫文獻綜述,特別是實習同學所選題目宜小些,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前面的有關章節已經介紹,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復。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文獻綜述範文之一
制度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摘要:
關鍵詞:(略)
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制度的起源、制度變遷與創新、國家制度供給一起被稱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義上,制度的起源、變遷與創新、供給與需求都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相關。從結論上說,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無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回瞻
1.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關於制度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沒有抽象的生產,也沒有離開制度(馬克思的提法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的生產力及其發展。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一個持續一定時間跨度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一個相應發展的制度「空間」,這對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的論述
(1)模型派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將各種增長要素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為因變數,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實質上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中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得產出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要與生產產品的總生產能力匹配,逐漸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既是一國經濟量(總量與均量)和能力的增長與擴張過程,也是一國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主要有劉易斯等的「二元結構論」;納克斯的「貧困循環論」;由「投資不可分性」而產生的羅丹的「大推進論」;錢納里等人主張的「發展型式」理論;以及「兩缺口理論」,以及「平衡與不平衡增長」的理論等等。在這一流派中,已經隱含著制度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因此,有人甚至將劉易斯劃為新制。
(3)階段派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准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因素派或起源派
這一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成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歸納為7個)即:使用的勞動者的數量及結構;工作小時;使用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資本存量的規模;知識的狀態;分配到無效使用中的勞動的比重;市場規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格局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為什麼增長率不同:戰後幾個西方的經驗》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習慣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引發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各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進行計算,但是,是什麼原因(因素)將這些因素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將應該計算的因素計算之後,仍然存在「剩餘」或「余值」,即所謂「剩餘溢出」,那麼,這些「余值」應該歸入到哪個因素?
而庫茲涅茨強調需求結構的高改變率對現代經濟增長中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影響巨大。它會引起創造新產品的技術高新與發明,促進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
(5)新增長理論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式」;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鮑依德的「動態聯合體資本增長模式」;阿溫楊的「創新與有限度的邊干邊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並總結出了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工作;實行有利於新思想形成並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場上的大的扭曲等。
(6)勞動分工演進派
楊小凱為代表的這一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將社會的產業結構或分工狀態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然後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配置,然後構建了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們經驗不多時,生產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費用,人們只有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生產率提高,能夠付得起交易費用,因而,人們開始選擇高一級的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而這種通過專業化學習會加速學習速度,從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費用。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將使勞動分工自發地演進。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正是因為專業化造成了某種信息不對稱,賣者對於自己生產的產品知之甚多,而作為買者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式給我們有兩點啟示:
啟示一: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為重要。
啟示二:一國的制度創新,應當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展付出的代價太大,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米多斯將人口增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連接成為一個「反饋迴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來臨,就必須使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實現「零增長」,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論」或「零增長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與經濟發展有創造性貢獻的是諾斯。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核心論點簡明扼要,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據是,在傳統經濟學中,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備的信息、明確界定的產權條件和零成本的運行過程。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就連為達成交易而搜尋信息的費用也不存在了。在這一模式分析邏輯下,其它一些協調組織與組織經濟活動的「制度」和「組織」被看成無足輕重。如果用傳統經濟學分析方法無法解釋1600年到1850年海洋運輸業在技術上並無多大進步的情況下,生產率卻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現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功效在於通過一系列的規則來界定交易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減少環境中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使交易活動中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諾斯指出: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規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規則,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規則,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制度不同於體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訂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既然這些規則不僅造就了引導和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系統,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的基礎,那麼,制度結構在靜態上就決定了一個經濟實體及其知識技術出路的增長率。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將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展等等歸入經濟增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增長本身。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是從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使潛在的外部利潤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生。進而,諾斯對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分析,當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時,達到制度均衡。這種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了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准或原則是使得新機制(制度)下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並非「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而經濟增長有賴於明確的產權,但在技術和現有的組織制約下,產權的創新、裁定和行使代價都極為昂貴,因此國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提供產權保護與強制力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護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最終對造成經濟的增長、發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的特徵有三個:
第一,意識形態是節約機制,通過它,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環境,減少了「試錯」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會通常與個人觀察世界時對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時會在相互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中作出選擇。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等。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意識形態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試圖其意識形態,來發展一套更加適合其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兩大難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劃而擴展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展的目標。其次,制度「矯正價格」的努力成效,即對經濟發展的基本的和長期貢獻。再次,盡管技術創新會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依賴於促進創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分擔外在風險的各種制度安排。
(3)從制度的供給與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創新需求產生於經濟中無效率的增多、技術變化、市場特徵以及確立個人與集團維護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給依賴於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及尋找可選擇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境,塑造市場力量以驅動創新。
(4)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規等。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如何使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訂一套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防止尋租、以權謀私和欺詐行為,為市場經濟運作製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環境,才是實現市場經濟順利轉型並高效運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簡單的評述及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應用現代產權理論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對經濟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原來對制度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廣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方法,普遍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只關注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集、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的改善等等純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更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上。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研究的范圍內,大大擴大了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視野,而研究對象也由以前的以資本主義發展中小國家或地區為主轉向發展中的大國。
4.幾個應當深入研討的問題
(1)在許多人看來,制度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將制度因素進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發展。
(3)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容易,那麼,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基石之一的交易費用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上述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派及其追隨者,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美]科斯、諾斯等:《財產、產權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國際經濟增長中心V奧斯特羅姆和D菲尼,H皮希特編,王誠等譯:《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
[4]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林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7]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85
G. 小學生調查報告格式,要具體。
怎樣寫調查報告?
講兩個問題:
? 調查報告的寫法
? 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
Ⅰ 調查報告的寫法,包括標題、署名、正文。篇幅:3500-5000字。
1.1 標 題: 三種寫法。
① 標題是文章標題的寫法(如:《西部企業生態立旗「一石三鳥」》,《某某市蔬菜的品種結構問題》,《興「母親水窖」工程 擺脫缺水窘境》)。
② 標題是類似於公文標題的寫法(如:《某鋼廠技術供應處實行經濟責任制調查》,《關於農村信用社業績的調查報告》,《對內蒙古生態移民面臨問題的調查》)。
③ 正副標題寫法,一般是正題揭示主題,副題寫出調查的事件或范圍。(如:《 振興經濟要靠科學技術——包頭市依靠科技人員發展工業的調查》。)
1.2 署 名: 標題下面要署名,即寫姓名、年級、班級。
1.3 正 文: 由兩個部分構成,即 前言;調查報告的主體。
1.3.1 前 言:扼要說明 調查的目的;時間、地點;對象或范圍;做了哪些調查;本文所要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基本情況和提出問題,寫法可靈活多樣。
1.3.2 調查報告的主體:主要是對事實的敘述和議論。 一般把調查的主要情況、經驗或問題歸納為幾個問題,分為幾個小部分來寫。每個小部分有一個中心,加上序碼來表明,或加上小標題來提示、概括這部分的內容,使之眉目清楚。
Ⅱ 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
題 目
姓 名
( 經濟管理學院 2001級 經濟學專業 )
前 言
一、
1、
①
②
③
2、
3、
4、
二、
三、
結 語
調查報告參考格式
調查報告的結構
題目
前言(導言,引言,序言,背景和調查目的)
方法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1. 題目
應以簡煉,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所要調查的對象,領域,方向等問題.題目應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紹應簡明,扼要,切題,背景介紹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獻小結.
調查目的:闡述調查的必要性和針對性,使讀者了解概況,初步掌握報告主旨,引起關注.
3. 方法
詳細描述研究中採用的方法,使讀者能評價資料收集方法是否恰當.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
地點
時間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方法),樣本量的估計
調查方法:定性,定量
質量控制
4.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可以放在一起寫,也可以分開寫.
結果和討論分幾節來完成.一般採用描述,分析,討論來寫.
描述:
描述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
描述調查人群的人口社會學特徵,
描述調查事物的特徵
對比:
歷史對比
他人研究對比
本調查中不同特徵人群對比
4. 結果與討論
推斷:
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統計推斷
(前提條件:調查樣本具有代表性)
討論:反映作者學術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要緊緊圍繞結果,以及可能有爭議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討論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把調查結果上升到理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揭示內在聯系.
與他人結果相矛盾的地方,討論發生的原因和理論依據.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論點明確.
5. 結論與建議
結論
用扼要的文句把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切忌重復文章內容.
文字結構應該准確,完整,精練,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結果.
建議
為政府決策提出科學建議
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議
6. 參考文獻
列出主要理論依據和方法,以及有爭議的論據.
具體格式見文獻綜述中講述的參考文獻的格式.
7. 附錄
在論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沒有使用,但又與論文有關的具有科學價值的重要原始資料,數據,如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復雜的公式推導,計算程序,各類統計表,統計圖等都可以放在附錄中,有利於說明和理解調查報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