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課堂到底該教些什麼(轉載)
很多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在素質教育的呼號聲和專應試教育的戰場屬上,那一線夾縫才是語文教育的真諦?或許,從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反映。 編者們牽強附會地把一些類似教材放在一個預定的單元組,殊不知有些作者的文章有其個性內容,勉強地按這些要求去做,就失去了教材本身應該帶給讀者(學生)的個性的享受。況且,一本《教參》,很多時候左右著教師們對教材的理解和內化,有時候甚至充當標准答案的角色,難道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教這些東西?教師的教學也要個性化應該不僅僅指教學方法或風格,也應該包括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理解、處理、內化。 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正是如此,會學習的人要會思考,其中包括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所以孔夫子就說:學而不思則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教什麼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應該就是這個。本人認為,處理教材,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要考慮的並非怎麼去教,教師自己首先要去讀懂這篇文章,哪怕只懂一點!只有懂得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編者的編組意圖,明白了應該教什麼,才能著手思考怎麼教。
❷ 如何踐行小先生制,構建生本課堂
一、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要做到:1、要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前提是「潛心會文本」。
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要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2、要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關鍵是「精心巧設計」。
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3、要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是「靈活用方法」
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首先要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其次要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第三要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
4、課堂練習鞏固拓展。
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
5、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爭創個性化的教風
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還要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
6、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好的結束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二、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意義: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
❸ 周一貫怎樣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
一、什麼是「生本」?
1、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教師的才華、藝術和修養展示。這是當前小語教育的方向性錯誤。
2、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矯枉過正。課堂應該是一個多元存在的生態環境這裡麵包含了:生本、師本、文本。這些對於教學而言,對於學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這三種「本」並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語。「師本」的「本」是指教師的本質,而不是教育的本質;「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質,也不是教學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師本」和「文本」均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和展現,但只是為了「生本」服務。三者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立足「師本」,用好「文本」,服務「生本」。
二、「師本」、「文本」、「生本」三者如何結合: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練習誦讀我們可以這樣做:(1)同桌合用一本書。(2)一人讀一行,如果同桌讀錯了,提醒他反復讀。(3)第二遍讀時,交換順序讀。這樣學生利用反復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中的「正確」與「有感情」兩個問題。同時,我們在公開課上,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利用老師的范讀和優秀學生的范讀來引領學生朗讀。其實這在無形當中,已經剝奪了其他孩子對於文本的從磕磕絆絆到逐步熟練輕松的認讀過程。這樣,我們無法保證每個孩子對於文本的認識。只能說,教師和優秀學生的范讀會起到引領作用,而磨滅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領悟過程。利用這種反復誦讀的方法,教師具備了生命意識,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認知文本的過程。這就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原生態」,也就是學生最初的水平,而並非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而表現出來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狀態,更要關注個體生命的學習狀態,關注個體生命的原有的「生態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提高。什麼是「生態位」呢?「生態位」也就是個體生命在環境中所處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擁有的發展空間。以關注學生「生態位」來激發學生言語生命意識,調動學生的自主動力。只有我們關注了學生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個體原生態的生命活力。
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公開課,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在展現自己的教學藝術,這對我們一線教師的常態課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始終認為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追尋的巔峰之作,其實我們錯了。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教師和文本對於「生本」的服務。
三、生本課堂的具體策略:
1、以學代教。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學、互學的機會,用學生的學代替教師的講。
2、轉變課型——轉變教師的課程教學。教師的講一定要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學生的基礎知識差,基本能力低的問題。
3、改變教師角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用教材教學生,還要緊抓文本重點,大膽嘗試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構建。比如林肯總統的演講,我們在學生演講這後,可以引導學生寫出一個完整的演講稿。這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
4、正確認識學生: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好奇、好問、好玩」。
5、教學當中的難點,我們在點撥之下,學生能夠自己或者合作解決的內容,教師堅決不講。
6、強化課堂實踐,把語文課堂構建成實踐的課堂。教師的引導與點撥自然是不能少的,但是,我們最多是給學生一個方向,給學生一種方法,而學習的過程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的。只要教師講,那就一定會化解學生學習的能力,就一定是以犧牲學生能力成長為手段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不講,過於科學性的知識,學生無法自己解決的知識,教師還是要講的。但即使是講,也絕對不是我們傳統課堂上的「教師長篇大論」,應該是師生合作的「講」。
7、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重要環節,不要僅僅考慮到服務於這節課,而是要考慮到服務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比如小練筆:培養學生的寫作文、改作文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為理解課文而設立一些環節。在這樣的環節中,教師和學生要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練筆結束,我們不僅要交流學生的寫作,還要引導學生互評小練筆)
8、課堂教學的讀和寫最終是為了構建學生的「心靈精神家園」。用教師自己的身教達到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學生寫,教師先寫;要求學生讀,教師自己先讀(這里的先讀不是簡單指「范讀」)。
9、未來的教育者必須是受教育者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但是,生本課堂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指導。那怎麼解決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學習主體的關系呢?我們不是要解決教師是不是「教」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教師怎麼教的問題。
(1)引而不發。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教學環節的引導,並不代替學生去講,而是引導學生學習、感悟、領會、理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發掘、發揮。
(2)教師在釋疑解難時,要出一出手。評價學生的學,指導學生的學。老師逞強,學生就會示弱,老師講,學生的學就會打折扣。
10、教師頓感策略:
(1)滯後評價。教師的評價不要太急,要用心發現問題,先看看學生的評價。
(2)學生不能直接回答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回答,在引導之後,將解答的主權再次還給學生。
(3)老師要學會「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學會裝糊塗,不要什麼事拿起來就講,讓學生自己去悟,學會等待。
(4)教師的引領應該是智慧的引領。
❹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規要求
1、上課前必須認真、充分備課,至少超前三課時備課。
2、教案書寫一般內容:
(1)教學目標(全面、准確、可操作、可檢測);
(2)教學重點、難點(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兩方面確定);
(3)教學准備(教具、學具、搜集資料等等);
(4)教學過程(鎖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注重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5)板書設計(簡明准確,富有創意);
(6)課堂或課後練習(有針對性、層次性、典型性);
(7)教學反思(每單元至少一篇)。
3、備課類型包括識字課(低年級)、閱讀課、習作(寫話)課、口語交際課、語文綜合性學習等。教案應分單元按課文、按課時撰寫,課時數以教學參考用書相關規定為參照。教案設計以個人鑽研為主,提倡集體超前備課,提倡按單元整體備課。
4、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認真通讀教材,熟悉任教年級、上下銜接年級的教材以及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況。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教材編排特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准確地把握每單元教材的特點。要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學定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要做到六備、六結合。
一備《語文課程標准》;二備教材(教師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三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結構、學習需要、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四備教學資源(教材背景資料,生活體驗等與實現教學目標相關的所有信息);五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法和學法;六備作業設計、學具、教具(要體現個人特色及課型特點)。
六結合是指課程標准與教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主導和主體相結合;教法與學法相結合;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6、提倡電子備課、多媒體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激發興趣,變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益。
(4)小學語文聲本課堂擴展閱讀:
教學基本功:
1、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養。
2、教態親切、自然。
3、能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教師應培養學生逐步做到:
1、上課鈴響,保持安靜。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
2、積極思考,主動交流,認真傾聽他人意見。
3、大膽質疑、勇於求異、敢於創新。
4、講普通話,吐詞清楚,聲音宏亮。
5、能就不理解的內容向人請教。
網路-小學教師
❺ 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基本模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
三、理清脈絡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探究感悟
三、情感升華
四、拓展閱讀
❻ 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哪些
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有
一、復習鞏固;
二、導入並講解新知識;
三、課堂鞏固練習;
四、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
五、總結和課後作業(包括預習作業)。
❼ 如何處理小學語文課堂上出現的意外
記憶中,許多名師的教學風格如行雲流水,教學設計似隨意卻又暗藏玄機,適時巧妙的點撥常常把錯誤生成美麗,不經意間耳邊響起的鈴聲竟然讓人有點遺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見證過許多課堂意外的發生。
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動態的推進過程,而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的存在,而且這些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使新的形態不斷生成,並影響下一步的進程。即使教師事先備課再充分,也難以預料過程中出現的形形式式的情況和事件。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教學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當面對無法迴避的教學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及時引導,靈活重構,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
一、教師對「教學意外」的處理方式例析
在有部分教師眼裡,教學意外就意味著教學設計不到位,學生配合不成功,教學效果不好。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他們千方百計地把課「做」得又圓又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餘地。面對課堂中的教學意外,教師處理不當的現象很多。
1.漠然處之,置之不理
課例描述:一日,聽一位年輕的教師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老師拋出了一問題「課文中的這三個動物,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學生接二連三地回答喜歡勤勞的小白兔,老師喜笑顏開,不吝表揚。也有一部分學生發表意見「喜歡老山羊」,理由也很充足。這時一個坐在前排的學生標新立異,嘴裡嘀咕著:「我喜歡小灰兔!」聲音不大,但是老師分明聽清楚了,老師不易察覺地輕皺了一下眉頭,沒有說話。於是,下一教學環節在繼續著。
評析: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我們常常發現很多班級總有幾個思維活躍、自我表現欲強的學生,往往在教師和學生研討好某個問題後,達成共識了,他偏偏要獨辟蹊徑跟老師唱起了對台戲;或者在老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時,就迫不及待地插話、搶答,這類學生常常被視為調皮生,老師擔心此類學生影響紀律或提出什麼刁鑽的問題,因而對此異類回答或插話的意外事件採取的對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漠然處之。
2.委婉稱贊,避而不談
課例描述:有一次,我去某校參加調研聽課,一位老師上《燕子專列》,在學習「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後,老師質疑:「現在,你有什麼問題嗎?」一生正好投教師所好,提出教師預設中的問題「燕子是候鳥,為什麼需要專列送呢?」可是另一生突然大叫:「這個問題我會回答。」教師態度極其和藹,親切地說:「你可真聰明,我們把機會讓給提問的同學,好嗎?」
評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排除「異己」、迴避困難、繞過矛盾,處心積慮地奔向那個教師自認為的「主題」。例中亦如,教師設計的這個環節僅是提問以引出下面教學環節,預設中沒有讓學生回答。因此在學生意外回答時,教師怕擾亂自己的教學思路,很客氣地對學生贊賞,卻刻意地迴避學生的問題。
3.束手無策,胡亂回答
課例描述:在一次調研活動中,有位教師在教學《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時,請學生找出哪些句子寫出了「國旗護衛隊為了讓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付出了很多」?有個學生忽然質疑「為什麼說是『迎接每一次新的國旗升旗儀式』?」教師顯然在備課時並沒想到這個問題,片刻沉默和支吾後,教師解釋:「每次五一、十一這些節日時都會用新的國旗。」
評析: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課堂上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均衡也會給教學帶來很多的意外。像本課例中,國旗護衛隊的生活雖然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但是「新的國旗升旗儀式」這樣一個短語,「新的」修飾的是「儀式」,而非「國旗」,對於大部分的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深奧,教師「聞道在先」,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水平應遠遠高於學生。可是這樣淺顯的問題,教師在意外出現時的慌亂狀態下對此作出了錯誤解釋。
4.糾纏不清,脫離目標
課例描述:曾看過《麻雀》一課的教學片段。當教師問:「麻雀媽媽是怎麼樣跟獵狗進行搏鬥的?」有位學生冷不丁地說:「老師,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媽媽,也許是它的爸爸。」教師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後順著學生的思路問:「你是根據什麼認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為書上沒有說是麻雀爸爸還是麻雀媽媽,我是猜的。」別的學生受到了啟發,紛紛補充道:「爸爸一般比媽媽勇敢些,力氣也大點,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較大。」教師表揚:「你真聰明!」「我覺得也可能是爸爸,因為爸爸經常帶我出去玩,媽媽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此時,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滿地嚷道:「那可不一定,說不定還是麻雀爺爺呢!」教室內一陣鬨堂大笑。
評析:薩特說:「學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的閱讀,文本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學生的閱讀感悟帶有個性化的特點,這些個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課堂的爭鳴,或引起課堂的共鳴。但是教師要善於點撥,營造點撥的基點,明確點撥的重點,在學生的感悟游離於文本內涵,脫離了教學目標時及時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二、「教學意外」是值得開發的課程資源
生成性的課堂必然會出現教學意外。這種意外是課堂上即時發生的,教師預想之外動態產生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資源是學生真實感受的一種抒發,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因此只要處理得當,意外的出現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1.智慧,在意外時閃現
某教師上《下雨》一文時,由於文章內容簡單,學生易於理解,通過多次朗讀後,學生對文章所要傳達的意圖已瞭然在心,於是准備結束課文,誰知道,這時,殺出了一個程咬金,一隻小手舉得高高的,嘴裡不停地叫:「嗯,老師……」他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個小寶一點也不聰明。」教室里一片嘩然!他繼續說道:「自己淋濕了,很容易生病。我有辦法讓小寶既不淋濕,又讓那位同學有傘。」此時,他一臉的驕傲,說:「其實小寶只要和那位同學一起撐傘回家,到了家門口,再把傘借給那個路遠的同學,這樣不是自己不會淋濕,又做了好事嗎?」他非常得意。卻不料,他的話音剛落,立刻有許多學生舉手。另一生說:「你的辦法是很好,可是,如果小寶家和那位同學的家是反方向的,那他們怎麼一起撐傘回家?」「對呀,就是嘛!」同學們都發出會意的笑聲。
雖然,像類似的「課堂意外」會讓我們手忙腳亂,但正是這種「意外」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促成了學生智慧火光的閃射,心靈深處探索慾望的噴發。面對「意外」,我們是在舉措茫然中維護自身權威,錯失一個個教學良機呢?還是在親和對話中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擁有一分分意外的驚喜?
答案不言而喻。
2.語言,在意外中豐富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學生朗讀中,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我覺得課文寫得不美!」原來和諧的課堂氣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氣氛變得嚴肅起來,大家都盯著老師。「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老師壓住心中的掃興與遺憾,不失溫和地問。「因為他寫得不夠詳細具體。比如它只說了『太陽出來了。』為什麼不說『紅臉蛋的太陽公公笑眯眯地出來了』?這樣寫太陽的樣子和顏色,多生動啊!」
可以看到,
「意外」有時候是課程的生長點,是好課的亮點,像例中學生在與課本的交流、教師的交流中經歷一次新的語言實踐過程,由讀中的感悟引起寫作上的火花,閱讀教學從讀懂語言走向發現語言和創造語言。
3.情感,在意外後升華
某老師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奔波」一詞,別出心裁地出示「李政道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機場―台北機場―香港機場―上海機場―杭州―凌晨到達杭州醫院」。順勢提問「這是怎樣的一天?」讓學生體會李博士為了挽救海峽彼岸年輕的生命一刻都不曾停歇。正當學生為李博士的「奔波」動情之時,這時,一個學生困惑地插嘴:「為什麼不直接從台北飛往杭州」,老師及時補充介紹大陸與台灣的歷史與政治背景,引導學生帶著內心的震撼和感動去品讀「奔波」。
至此,「奔波」一詞不再只是承載著簡單的含義,更負載著深刻情感的人文內涵。「奔波」身上帶著艱辛,帶著感動,更帶著希望,一種由衷的情感被激發,孩子們深深地陷入情境中,許多忙碌的身影,感人的畫面在他們的腦海里交替疊印……情感目標不正因為這一意外的契機而得以達成嗎?
4.人文,在意外處體現
在教學第一冊《識字2》時出現了這樣一幕:教師用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挨個兒認讀課件上出示的生字。輪到一位文文靜靜的小姑娘了,只見她盯著輪到她讀的那個字,沉默著。她的小臉漲得通紅,眉毛擰成一股繩,小嘴咬得緊緊的,可是她一直沒出聲。教室里騷動起來,個別學生不屑地嘀咕:「唉,這也不會!」老師面帶微笑說:「那你會讀別的字嗎?」「會!」
小姑娘大聲地讀出了其它的字,老師的笑意更濃了:「這么多字會讀,可真了不起!」小姑娘自豪地坐下了。
在那一刻,那個滿臉通紅的小姑娘因為讀不出字而羞愧不安,老師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和信任,她讓從困境中重新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意外發生的時候,伴之而來了學生的某種隱性的心理需要。關注和體察讓看起來只是意外的細節變得充滿人情味,盡管簡單的一句話,但它卻充溢著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關懷和尊重!
三、「教學意外」資源的開發策略
1.深入解讀文本——胸有成竹
文本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與依據,教師研究文本是備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特級教師錢夢龍談他的備課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一遍地讀,反反復復地想。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聲情並茂;有的課文說理嚴密,邏輯性強。我就採取不同的讀法來評析、鑒賞、品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麼教。由於這些心得都來自親身的閱讀體會,課文也早爛熟於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還不時帶點激情。」對於語文老師來說,研究、理解文本還有著特殊的決策意義。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的設計。只有正確、到位、深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深層次地走入文本,才能大視野、大手筆、大境界地構建教學的整體框架,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地引領學生抓住要點由淺至深、由表及裡地解讀文本,感悟文本。
2.准確掌握學情——知己知彼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可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作為焦點,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尤其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某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清澈的湖水》一課中「變幻的山巒」時,讓學生學寫湖水的句子,後學寫山石的句子,學生在理解「變幻的山巒」時,因為沒有感受山石的栩栩如生、形體各異的鋪墊,學生的感悟只局限於下文的「小魚游動」使湖水盪漾,山巒的倒影相應從清晰到模糊的變動。再次實踐時,老師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聯繫上文先學寫山石的句子,再返回學寫湖水的句子,學生的腦海中已有對山石變化多端的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已有了一種感性的積累和鋪墊,因而在理解「變幻的山巒」時自然而然地聯繫上文融會貫通,達到從淺層表象到深層內涵的積淀和內化。
3.多元預測生成——運籌帷幄
面對課堂紛至沓來的生成,教師如果缺乏高超的調控藝術和引領技巧,就會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會出現課堂上的失衡現象。把握生成是一門藝術,眾多名師能做到收放自如,巧妙處理偶發事件,調控得當,高潮迭起,使課堂教學充滿魅力。但是名師畢竟是名師,名師是鳳毛麟角,是「師」中龍鳳,更多的是我們這些有心追求精彩課堂的普通老師,我們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課前的種種努力。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同樣的課題,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種不同,才構成復雜多樣的學情。雖然說課堂教學有許多是無法預料的,但有時還是有章可循的。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在課前多元地預測學生可能發生的信息走向,根據一些最可能出現的「可能」,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或應對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4.靈活調整預設——融會貫通
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准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因此教師在實施預設時遇到學生冷場的意外時,須隨機重新調整教學預案,組織教學語言打破僵局,激活學生的思維。
《和太陽比賽早起》教學中,當教師提出預設問題「太陽升起來了,給大地帶來了什麼變化呀?」可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或皺眉,或低頭,或抓耳撓腮。此時,教師調整了問題,面帶微笑對學生說:「我們就是大地上的小花、小草、小樹、小鳥,你睜開眼,看到了太陽會怎麼說,怎麼做啊?我們可以來演一演,說一說。」「好!」頓時,教室里的氣氛重新又輕鬆起來,一些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這樣轉換一下問題,學生馬上打開思路各抒己見。
意外的出現證明了教師已經為學生搭建了寬廣的發揮的舞台,學生有了創造的苗頭;意外的出現也使教師有了自由揮灑的空間。錯,也許是另一種美麗,意外,也許蘊含著另一種收獲,讓我們笑看「意外」,巧對「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悅!
❽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規要求
1、上課前必須認真、充分備課,至少超前三課時備課。
2、教案書寫一般內容:
()教學目標(全面、准確、可操作、可檢測);
(2)教學重點、難點(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兩方面確定);
(3)教學准備(教具、學具、搜集資料等等);
(4)教學過程(鎖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注重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5)板書設計(簡明准確,富有創意);
(6)課堂或課後練習(有針對性、層次性、典型性);
(7)教學反思(每單元至少一篇)。
3、備課類型包括識字課(低年級)、閱讀課、習作(寫話)課、口語交際課、語文綜合性學習等。教案應分單元按課文、按課時撰寫,課時數以教學參考用書相關規定為參照。教案設計以個人鑽研為主,提倡集體超前備課,提倡按單元整體備課。
4、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認真通讀教材,熟悉任教年級、上下銜接年級的教材以及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況。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教材編排特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准確地把握每單元教材的特點。要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學定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要做到六備、六結合。
一備《語文課程標准》;二備教材(教師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三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結構、學習需要、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四備教學資源(教材背景資料,生活體驗等與實現教學目標相關的所有信息);五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法和學法;六備作業設計、學具、教具(要體現個人特色及課型特點)。
六結合是指課程標准與教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主導和主體相結合;教法與學法相結合;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6、提倡電子備課、多媒體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激發興趣,變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益。
(8)小學語文聲本課堂擴展閱讀:
教學基本功:
1、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養。
2、教態親切、自然。
3、能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教師應培養學生逐步做到:
1、上課鈴響,保持安靜。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
2、積極思考,主動交流,認真傾聽他人意見。
3、大膽質疑、勇於求異、敢於創新。
4、講普通話,吐詞清楚,聲音宏亮。
5、能就不理解的內容向人請教。
網路-小學教師
❾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