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學英語作業的有效性
我校作為英語特色學校,從課程安排、學習活動等方面,體現了激發學生英語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宗旨。尤其是近年來學習了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的後「茶館式」教學後,我校教師對於引導學生先學、以學定教有了較好的理解,對作業的有效性也有了更深一層的學習和思考。
一、作業類型多樣化
以往的小學英語作業非常單一,無非是抄抄生詞、寫寫句型、背背課文等,學生覺得十分枯燥,把作業當成很大的負擔。其實,在作業的設置方面教師可以多花些心思,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置多種類型的作業。
1.課前預習作業
課前預習作業可以使學生提前預習即將要學的知識,明白自己已經掌握了什麼知識,還有那些問題沒有掌握,並根據所學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預習時,教師要在預習的內容和方式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使學生具備先學的能力,明確預習的任務和目標。預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各種資源預習生詞,標音標,提前學習課文,將自己已掌握和沒有掌握的知識標注出來,便於在上課時有的放矢地去聽、去學。
2.課中作業
課中作業是指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根據所學內容隨堂布置並馬上進行檢查、反饋和講解的作業。這項作業量不大,但在英語課堂中卻必不可少。課中作業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於新課的學習效果、掌握程度及需要加強的地方。它具有及時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對於教師調控課堂和解決學生的困惑具有重大意義,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3.課後作業
這是英語作業的重中之重,在每一節課後,教師都要適當地根據學習內容、上課情況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給學生留作業。作業的量要適中,過少鞏固不了所學知識,過多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影響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課後作業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做手工、作業超市等。
二、作業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作業大都圍繞單詞、句型或進行抄寫,或做配套習題,這樣的作業常常使學生感到沒有新意。這種統一的作業方式,對已經掌握了知識的學生來說,重復地做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浪費了時間;而對於還沒有很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生來說,機械的抄寫又使他們停留在原點,沒有任何進步。因此,如何兼顧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接受能力和對知識的渴求,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多樣化的作業,就需要教師多動腦筋了。
1.尊重個體差異,將作業與學生愛好相結合
愛好表演的同學,可以將所學知識設計成短劇,讓其進行表演;愛好唱歌的同學,可以將所學知識改成歌曲進行演唱;愛好美術的同學,可以將知識做成手抄報等等。多種多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發展了自己的愛好,重要的是更加喜歡英語這一學科。
2.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所以,聽和說尤其重要。要大量的聽和說才能使英語素養得到升華。在英語作業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創設情景,運用語言。
3.多設置探究性作業
給學生一個基點,讓學生自己去留作業,並完成作業,這就是探究性作業。如學習完動物名稱,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只讓學生預習動物名稱,將喜歡的動物寫出來,而且還讓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說出為什麼喜歡這種動物,這種動物的可愛之處,並用英文描述出來。這樣的作業,對於發展學生的英語水平很有好處。
4.設置合作型作業
後「茶館式」教學非常注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我們借鑒了此項經驗,將學生按不同的層次進行分組,在設置作業時增加合作性學習的內容。如在學習「名勝古跡」這一課時,有一部分單詞比較難學。第一組同學中,有一名學生的英語較差,所以學習單詞時有困難,但是這名同學的優點是對各國的名勝古跡都特別了解。所以,第一組的同學在組內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最後,在作業展示中獲得了第一名。
三、作業評價多元化
對學生課堂上的問答、對話、朗讀、表演、游戲、比賽等活動,當場進行師評、生評或自評,對激發學生學好英語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要停留在Good! Very good! 等簡單的詞彙上,要做到語言盡可能豐富,同時要注重進行分層評價。對於英語作業的評價,也一定要多元化,客觀地對待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要放大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的付出;而對於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的不足,以建議的形式提出並幫助其改正,關注並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最大的自信。
2. 小學生作業量大怎麼辦
許多孩子感到自己的作業太多了,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了,都紛紛呼籲讓學校給減負。不僅學生這樣,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寫作業到深夜,也是十分不忍心。孩子小小的書包,大大的負擔。小學生要減少作業量。學生作業時間長作業量大,這是當前許多小學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自國家減負規定頒布後,學校也為減輕學生作業量,積極採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幾年減負的過程中,我感覺也總是起起伏伏的,不斷反彈,實際上還是沒能從根本解決作業量大的這個難題。
適當的家庭作業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促進心理能力發展。對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有好處。但是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三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鍾,四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45分鍾,五、六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1小時。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孩子們作業時間長,每天作業量達到1小時以上,有的相同的題目需要反復抄寫好多遍。有些教師除每天要求學生完成課本上的作業外,中午還要給學生加餐,讓學生完成課本上和課外復習資料上的練習,晚上還要繼續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作業。學生每天都埋頭於作業中,連下課的10分鍾幾乎都在寫作業。大家看,如此大的作業量對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勢必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比如:嚴重的睡眠不足,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做作業也表示出被動心態,比如:苦惱、煩躁、厭煩做作業。致使學生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視力越來越差,戴眼鏡的學生不計其數,綜合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我還是建議小學生要減輕作業量,要讓孩子在快樂健康中學習。
3. 您對小學作業多的看法
人口膨脹使得競爭加劇,孩子們可憐哪!
4. 小學生活中,寫作業幾乎是同學們天天必做的事,因而,圍繞著"作業"可能會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發生.請你以"做業
先要善於觀察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常聽有些中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真不知道該 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學生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了,但仔細一看,剛開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 空泛籠統,不知所雲。針對這些情況,我常常鼓勵學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 就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 。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 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 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 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 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後來莫泊桑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 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魯 迅也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這是魯迅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由此可見,要 想寫好文章必須重視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但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呢?這里我想談兩點: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動機任何學習都不能發生,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對於作文教學,教師要善於激發 學生的寫作慾望,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高中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 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慾望,引導他們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教學大綱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落實。課內作文,要 求具體,學生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往往顯得比較被動,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採取 「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課外練筆。比如,去年我接了剛 入學的兩個高一班,除了兩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寫一篇隨筆,隔周抽查一次,並進行講 評。
寫隨筆,就是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 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洋洋灑灑幾千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 字,不嫌少: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 。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內容 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風波,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社會見聞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盡入筆底。 有個學生對校園常作細致觀察,從景到人,從人到事,連續寫了校園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隨筆里,我 看到了學生的寫作慾望,也有到了學生因創作熱情而引出的觀察興趣。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更真實,更貼近生 活。一年多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少學生談了寫隨筆的體會,一致認為寫隨筆的要求促使他們去觀察,去 思考。有的說:「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尋找。」有的說:「由於寫隨筆的需要,無論在家裡、在車上 、在學校里,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在諦聽……」兩個班的學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務,而且由 於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不少人自覺多寫,並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同時,在課內作文的教學中,我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記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學》,要求大家以班裡一位同學為描寫對象,抓住其外貌特徵進行描繪、刻畫,看誰觀察得細,寫得 像。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寫的人的特徵來寫。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藍的製作》後,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製作》,從而引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於是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創作熱情被激發了,紛紛 寫出了切合實際的優秀作品。總之,要想使學生寫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須讓他們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
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
我曾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寶商很會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銀首飾時,常常盯住顧客的 眼睛不放,結果生意非常興隆。別人想探究其中的奧妙,他卻守口如瓶,直到臨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獨生子傳 授這一訣竅:「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准確地講,盯著對方瞳孔,瞳孔是不會撒謊的。如果一隻鑽戒的熠熠光 澤使對方瞳孔擴張,你就大膽地把原價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條項鏈沒能使對方張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換一 只……總之,盯著對方的瞳孔!」
當然,這個珠寶商傳授的生意經,不是我們要學的,但這種抓住買主的外部表情,從而推測其心理變化的 方法卻很值得我們去借鑒。
在觀察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不只是「看」。現代文壇名將魯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觀察家。尤其是在觀察人物方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而又細致入微的。他曾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 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講授他的短篇小說《祝福》時,著重分析了魯迅對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寫。初到魯家時總是「順著眼」,表現了她的溫順善良;第二次到魯家時雖還「順著眼」,但「眼角上 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過巨大的刺激,極度悲傷;在淪為乞丐之後,祥林 嫂整個人完全與先前不同了:臉上「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說明這時的她已瀕於死亡,精神麻木,內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魯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過對比 ,寫出了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後,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記我 們學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這位工人雖然幾年前就退休了,但負責收發報紙的工作一直承擔下來。每天早晨 六點半准時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點又准時把報紙、雜志送到各教研組。除星期天外,從未間斷過。於 是,有的學生著重描寫了他的「那副眼鏡」;有的卻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穩的姿勢來寫;還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著上做文章。於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從每個學生的筆端躍出,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 。這樣,學生就慢慢學會了對周圍各種事物的「觀察」,而不只是「看」。
當然,我們在強調學生要注重觀察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 看到了我們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腐敗現象、不正之風,便認為在作文中聯系實際就是揭露陰暗面,讓他們發牢騷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生活中確實有愚昧落後、勾心鬥角,有挫折,也有失敗,這些東西不承 認不行。但是必須注意: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從你呱呱落地到現在成為一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陽光雨露多,還是遭受的急風暴雨多?周圍的東西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確實 今人痛恨,應該揭露、鞭撻,但決不能因此而使我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讓丑惡的東西佔據我們的心靈,而 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陽光。經過我的引導,許多學生認識到,通過
5. 小學生的作業有多搞笑
小學生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作業,作業裡面可以反應孩子很多有趣的方面,或天真,或可愛,或讓人忍俊不禁。孩子的作業中出現較多的就是和媽媽相關的文字。不經意間,媽媽這個角色就在無形中變得非常有喜感,可以說是大家看了都想笑,媽媽看了想暴走系列。
朋友就遇到了這種事情,題目是用「越……越……」造句,結果朋友的孩子造句:媽媽越老越打扮。老師看到笑得眼淚都出來了,但好像又沒有什麼毛病!
又有一篇中寫道:媽媽早起之後要做飯,累活全都干,買菜又買米,真是了不起,長大之後我要暴打媽媽。媽媽都這么累了,你還要暴打媽媽?媽媽看到怕不是要傷心了,錯別字要不得啊!在作文中調侃媽媽的也不少。
一文中這么寫:我的媽媽是一個狡猾的媽媽,每天除了給客人發紅包外,就知道吃喝玩樂,什麼也不幹,還讓爸爸洗碗,說什麼「公洗發財」。唉,我以後要是攤上這么個老婆可怎麼辦活呀!小朋友想得倒是很長遠嘛。
6. 對於現在小學生普遍存在的作業負擔重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主要有:課業負擔、活動負擔、心理負擔、身心負擔、多重負擔等。形成這些負擔的根本症結在於體制障礙,即由巨大的就業壓力造成的一種不良的社會、學校、家庭聯動競爭與博弈機制的存在,這種競爭與博弈機制就是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它成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學校教育的走向,引發惡性競爭。教育系統內的學業負擔只是這種不良機制的產物,其發生的機理是競爭與博弈過度;其根本動因是人們想通過競爭與博弈獲得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實現向社會上層的流動,而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是實現社會分層的「過濾器」,只要社會分層存在,這種「過濾器」就有存在的可能。這正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考制度不斷改革而依然無法改變現狀的根本症結所在。
減負是一個復雜的教育、社會問題,不是單一的教育系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對社會、學校和家庭進行綜合治理。人力資本競爭與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會評價誤導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社會歷史根源;傳統人才觀、功利主義教育價值取向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思想基礎;教育質量低是產生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教育內部原因。
真正實現減負,要認真研究並處理好減負與就業、減負與升學、減負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負與擇校、減負與學生自主發展等問題之間的關系。具體對策主要有:正確認識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制定完善的減負政策,減小政策代價;繼續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提高高中入學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課程改革應積極穩妥地進行;建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等。
7. 怎樣提高孩子(小學二年級)寫作業的效率
是說小孩子寫作業比較慢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幾點你可以考慮一下。
1、孩子的作業量是否合適?是不是學校留的作業就很多,就會讓他做他很晚,這一點可以去了解一下班級里其他同學的作業時間,當然我們不一定要做那個最快的,可是如果每次他都是最慢的,那說明他的作業但速度真的要提高。
2、如果孩子很早做完作業,家長會要求他做什麼?在我接觸到的家長裡面,有很多都是孩子如果很快做完作業,家長又會給他布置新的任務,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做作業越快,那麼他要做的內容也就越多,長此以往,孩子自然不願意快點做作業,他寧可要磨到睡覺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工作外的功課了。
3、還有就是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是否太長,二年級的小朋友他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概就是25-35分鍾,所以一個比較合適的做法是,當孩子做作業做到半個小時左右的時候,我們要提醒他稍微休息一下,五分鍾或者十分鍾,稍微放鬆一下,再來進入作業的狀態,這樣會比較高效。
4、作業的內容對孩子來說是否太難,如果作業特別難,讓孩子失去了做作業的樂趣,做作業對他來說只會體會到挫折的話,那麼孩子就會不願意做作業,也自然就會拖拉。
5、孩子房間內與學習無關的物品是否太多,如果房間里有很多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玩具,課外書,顏色鮮艷的布置,很漂亮、精巧的文具,這些都會擾亂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沒有辦法專注在做作業這件事上,因此他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就會經常走神,這樣也自然會影響做作業的速度。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孩子做作業慢的原因,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當我們了解到原因之後,也許才可以更好的「對症下葯」。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8. 如何讓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多元化
目前的問題:
1、作業內容乏味,機械重復較多;
2、作業形式單調,缺乏思維問題;
3、作業量分布不均,隨意性較大;
4、忽視學生潛能,缺乏自主性的問題;
5、重視獨立完成的作業,忽視合作交流完成的作業。
建議的方法:
1、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2、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3、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了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准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准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4、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了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了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並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