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性質與特徵
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怎樣理解編者的意圖呢?主要是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呢?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呢?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呢?等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教師肯定會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在教學「9加幾」時,課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學校運動會的全景圖。這幅圖究竟有什麼作用?教學中應如何出示?先解決什麼問題?再解決什麼問題?都是教師教學前應該搞清楚的。
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用實物投影出示全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的同學聽。在學生初步感知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學生們喝了一些飲料,還剩多少盒?」這一數學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教師啟發學生自己想出計算方法,並在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可能出現三種演算法:(1)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 一共有13盒。(3)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師讓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選擇出自己喜歡的方法。然後,結合學具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並從中體驗出"湊十法"是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最後,再利用全景圖讓學生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學生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於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這樣安排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全景圖的作用。當然,有條件的學校,如果錄制一段本校運動會的場面,動靜畫面結合起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動駕馭教材。
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對象。數學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時又具有簡約化的特點。有的課時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也不能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教材不是完美無缺的,有的教材滯後於教育的發展,教材本身側重於數學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側重於數學技能的訓練,忽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其呈現的是一個知識的靜態結果,而沒有體現知識形成的動態過程。所以,對於這樣的教材,教師絕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遵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動駕馭教材,合理調整教材,對教材進行教學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時,我們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
備課時,教師應反復研究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更趨合理,使之切合學生的實際,適應教學的需要。比如,可以對應用題的具體情節和數據作出適當的調整、改編,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教材中的例題。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可以從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一組數據引入。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師提問:看到這個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樣安排,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濃厚,而且教學效果良好,從中還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3、正確區分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並不是等值的。因為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在於「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一方面,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教學法加工,以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師生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自己編制教材。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可通過讓學生選擇信息提出問題的方式使復習題、例題和嘗試練習整體呈現。
首先出示以下信息:
①學校舞蹈隊有23人
②學校合唱隊有84人
③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
④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
然後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教師整理成應用題。
①學校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合唱隊有多少人?
②學校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合唱隊有多少人?
③學校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舞蹈隊有多少人?
④學校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舞蹈隊有多少人?
接下來,便可讓學生用算術方法解答第①、②題(課本復習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解答第③題(課本例題),最後將第④題作為練習題。
4、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例如,在低段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又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因其思路、解題方法和已學過的分數應用題基本相同,所以教學時,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便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己想出解題方法,教師根本不用花過多的時間去講解。一般來講,年級越高,課堂教學也應該越開放。「先試後講、先猜想再驗證、先獨立思考再集體交流」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教學,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5、客觀分析教材,把握每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重點是對教材來講的,而教學的難點是對學生來講的。
一般地說,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公式、性質都是教學的重點。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在整個知識系統中,關系全局的這部分知識,可定為教材的重點。例如,低年級教學統計時,應把學生能夠參與統計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
所謂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也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或者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擾,易混、易錯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徵來確定。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例如,對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學用兩位數除,關鍵是使學生掌握用兩位數除兩、三位數商一位數的試商方法,至於多位數的可依此類推。又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在於通過操作、直觀使學生弄清一個長方體有哪三組相對的長方形面,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組長方形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問題,教師抓住了這個關鍵,定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6、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現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首先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首先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首先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從數學學科的特點看,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前人思維的結果。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必須通過自己的思維,把前人的思維結果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果。這個轉化,認知學派稱之為「建構」,國際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稱之為「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建構」也好,「再創造」也好,其實質就是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讓學生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付出與前人發現這些知識所曾經付出的大體相同的智力代價,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識訓練智力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是這樣進行的:教師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高。然後給每組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再分別測量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長、寬、高,計算出了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計算出了橡皮泥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木塊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通過計算上升的水的體積計算出了圓柱體木塊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報告單上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體積的關系,使學生確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最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7、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由於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可讓學生反思: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作用?這樣,就有助於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
8、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極限思想、符號化思想、集合思想、轉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驗證的方法等。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的獲得和反復的操練,貫穿始終的還有數學思想方法。如果說數學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的話,那麼蘊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一條暗線。教師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教學內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低年級「數的認識」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在高年級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和「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 添加評論
.
1.小學數學概念在性質上的特徵
首先,它除了具有數學概念的特徵外,還往往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跡;其次,針對兒童的認知特徵,它常常經過了某種改造,以適應兒童的學習、掌握與運用。
2.小學數學概念在學習上的特徵
其一,小學數學概念在組織上具有系統性的特徵,這是由於數學自身的自然結構的精確性所決定的;其二,通過大量的直觀材料,在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操作、觀察、分類等感知活動的基礎上來構建數學概念的;其三,以圖或語言文字為主、並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現概念。
3.兒童形成數學概念的主要途徑
● 概念形成,簡單地說,概念形成就是指學習者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地發現並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它包括感知具體對象階段、嘗試建立表象階段、抽象本質屬性階段、符號表徵階段、概念的運用階段。
● 概念同化,簡單地說,概念形成就是將概念用定義的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中有關的概念來理解並形成新的概念的過程。它包括喚起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進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離新概念的關鍵屬性。
4.兒童學習數學概念的基本過程
對兒童來說,獲得數學概念大致都要經歷一個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首先,兒童面對大量直觀材料,經過感覺納受器,進入感知興奮狀態,提高多次的觀察、比較、體驗,由感知運動階段進入形成表象階段,再經過分析、綜合,獲得符號性表象 ,再經過抽象、概括,進入形成概念階段。
5.兒童獲得概念能力發展的基本特點
● 從獲得一級概念為主發展到有能力獲得二級概念;
● 概念的獲得以「概念形成」為主逐漸發展到「概念同化」為主;
● 從認識概念的自身屬性逐步發展到理解概念間的聯系;
● 數學概念的建立受經驗的干擾逐漸減弱;
● 數、形的分離發展到數、形的結合。
6.影響兒童概念學習的主要因素
● 經驗對兒童數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 語言對兒童數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的實質是認識、探究和應用。表象是雙面互動,也就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具體包括提出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途徑、構建模型(實物演示、畫示意圖、線段圖等)、師生共同操作探究、得出科學結論、運用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等活動過程。 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始終都是為了學生這一主體,使學生從模糊到清晰、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
如何把握呢?應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有好奇、好動、從眾、浮淺、容易遺忘、不夠集中專注持久,作為活動的總設計師教師來說,有必要針對以上特點進行優質高效的教學設計,比如教具選擇誇張的卡通造型、艷麗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大)、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入思辨(調動主動性)、引導鼓勵學生向深層思考、把一個新知識點放到較大的知識背景中(溫故知新、容易形成知識體系)、低年級適當嵌入分散教學、中高年級加強組織教學。
⑵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察點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上《認識圖形》一課時,經過對教材的認真鑽研、理解、分析之後,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3)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慾望。這樣的三維目標的確定以及實現的過程,既是提升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精準把握,深刻領會的能力的過程,也是全面提高並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之一。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⑶ 小學數學的特點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⑷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1、目標預設化
新課程呼喚生成性課堂,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當為「生成」去尋求靈活合理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
2、內容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3、探究合作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
4、思維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外向型的學生開朗、活潑,喜歡請問老師,願意和同學交談,發表意見坦率,適合集體學習,便於解決疑難問題。內向型的學生情緒穩定,喜歡獨立思考,注意力較集中,一般不喜歡集體學習。
(4)數學課堂特徵小學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有什麼特點
我通過沈陽黑馬金考高分英語家教網查到,《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從以上規定中可以看出,課程標准包括以下內涵:
☆它是按門類制定的;
☆它規定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
☆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由於課程標准規定的是國家對國民在某方面或某領域的基本素質要求,因此,它毫無疑問地對教材、教學和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出發點與歸宿。因為無論教材還是教學,都是為這些方面或領域的基本素質的培養服務的,而評價則是重點評價學生在這些方面
或領域的表現如何,是否達到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因此,無論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點都是為了課程標准中所規定的那些素質的培養,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
可以說,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靈魂,也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的靈魂。這也正是各國極其重視課程改革,尤其是極其重視課程標准研製工作的重要原因。現在英美等國紛紛組織全國最強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經費研製各科課程標准,表現出他們對國家課程標準的日益重視。無論教材怎麼編,無論教學如何設計,無論評價如何開展,都必須圍繞著這一基本素質要求服務,都不能脫離這個核心。
但是,課程標準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並不等於課程標準是對教材、教學和評價方方面面的具體規定。課程標准對某方面或某領域基本素質要求的規定,主要體現為在課程標准中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因此,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它規定了各科教材、教學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和各科教材教學中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規定了評價哪些基本素質以及評價的基本標准。但對教材編制、教學設計和評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如教材編寫體系、教學順序安排及課時分配、評價的具體方法等),則不做硬性的規定。
⑹ 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數學活動有哪些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專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屬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觀察、實驗、練習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⑺ 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在教學中呈現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互動性、學習的實踐性、學習的理解性和學習的反思性。如果實現了這些特性的課堂教學,那麼,這節課就可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的好課。那麼,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感受。 1、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臉」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們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參與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麼三角形,而且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⑻ 我國現行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哪些特徵
目前,面對課程標准和新的課程理念,該如何備好小學生數學課呢,提高教學有效性呢?要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節課堂教學中,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我通過自身對新課程的學習領會其精神,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備課。
一、 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理念是什麼?理念就是教學指導思想,先進的課程理念都來自於成功的教學實踐。理念指導實踐,實踐孕育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突現(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2)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3)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所以,在備課時同樣體現在「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有突破和創新,可以說,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樹立。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教師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備課上關注學生,只有將以上這些理念爛熟於心,教師們在備課中才能給自己的課堂教學重新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 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通過知識與技能、態度的結合,知識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大家知道,數學枯燥無味。因此,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把握上,除了「雙基」目標外,還要注重:(1)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後才是一種結果。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將孩子們引進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同學們,你們能用身邊的事物說說你心目中的數字嗎?老師用期待的目光掃視著全班同學,小手一個個地舉起來了。
「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
「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
老師巧妙的一問,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三、 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我們知道小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不很明確地寫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前者容易理解,後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寫什麼,後者是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 「進位加法」的進位問題。從教材的表層不僅是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提倡學慣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深層次挖掘,我認為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十」為單位的計算的思想。這也更是後續學習的需要。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認識經過兩次飛躍。從逐一計數到按群計數是第一次飛躍。從按群計數到以「十」為單位計數是第二次飛躍。
三、 備課要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能想到以下幾個問題:1、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2、學生自己已經解決了什麼?3、學生還想知道什麼?4、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是否能通過合作來解決?5、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5、哪些疑難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明確本節課中教學的切入點和主要完成的目標了。
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落到實處那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
⑼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有什麼特點
數與代數
數與代數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主要側重有關數、代數式、方程、函數的運算,《標准》對此作了較大地改革:
1.重視數與符號意義以及對數的感受,體會數字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過探索豐富的問題情景發展運算的含義,在保持基本筆算訓練的前提下,強調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和運算方法,加強估算,引進計算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2.對於應用問題:選材強調現實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題材呈現形式多樣化(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強調對信息材料的選擇與判斷(信息多餘、信息不足……);解決的策略多樣化;問題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為編制的應用題類型及其解題分析.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可以發現、描述、分析客觀世界中多種多樣的模式,把握事物的變化和事物間的關系;初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學會用符號表達現實問題中的一些基本關系,會初步進行符號運算.
4.體會方程和函數是刻劃現實世界,有效地表示、處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強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發展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重要手段,重視對簡單現實頭問題的建模過程,學會選擇有效的符號運算程序和方法解決問題,重視近似解法特別是圖象解法.
第一學段
1.增加「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兩步).
2.適當加強基礎.
3.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二學段
1.增加「結合現實情景感受大數的意義,並進行估算;發展學生的數感;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3.刪除「會口算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教師討論)
4.將「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改為「能理解簡單的方程.」
圖形與幾何
(原稱空間與圖形:變「空間與圖形」為「圖形與幾何」;重提幾何直觀、推理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用詞更加規范,體現了課標的嚴肅)
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小學主要側重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初中主要是運用邏輯證明和擴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現有關平面圖形的性質,這使得學生不能將所學的幾何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也沒有體現現代幾何的發展,還往往造成不少學生因此對幾何、至整個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為此,《標准》在重新審視幾何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出幾何學習最重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間觀念.並對傳統的幾何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
1.設置了「空間與圖形」領域,將幾何學習的視野拓寬到學生生活的空間,強調空間和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從第一學段開始使學生接觸豐富的幾何世界.
2.通過觀察、描述、製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和圖形設計與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觀察、操作、變換、坐標、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現實空間和處理幾何問題,體會更多的刻劃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標准》中還指出,邏輯證明的要求並不局限於幾何內容,而應該體現在數學學習各個領域,包括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等;對於幾何證明的教學來說,它的目的不應當是追求證明的技巧、證明的速度和題目的難度,而應服從於使學生養成「說明有據」的態度、尊重客觀事實的精神和質疑的習慣,形成證明的意識,理解證明的必要性和意義,體會證明的思想,掌握證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標准》中在強調探索圖形性質的基礎之上,要求證明基本圖形(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降低了對論證過程形式化和證明技巧的要求,刪節去了繁難的幾何證明題,旨在通過這些讓學生體驗邏輯證明的意義、過程,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同時,向學生介紹歐幾里得和《幾何原本》,使學生體會它們對於人類歷史和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標准》大大地加強和改善了目前的幾何教學.
<標准>的」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仍分為四部分,具體表示有所變動,(1)圖形的認識,(2)測量,(3)圖形的運動,(4)圖形與位置,
在探索、發現、確認、證明圖形性質過程中,體現兩種推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輔相成的關系.
體現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
「圖形的運動」強調了圖形的運動是研究圖形性質的一種有效方法.
運動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
第一學段
(1)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放在第二學段.
(2)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放在第二學段.」
第二學段
(1)刪除「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直線確定一個點」
(2)增加「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
統計與概率
現行大綱中只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三代數中設立一章介紹有關統計初步的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概率內容,同時仍然採取「定義——公式——例題——習題」的體系呈現弦計初步知識,使得學生很難得體會這部分內容與現實的聯系,統計與概率對決策的作用.因此,《標准》中大大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在三個學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分別設置了相應的內容,結合實際問題,體現了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數據統計的全過程:收集和整理數據、表示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2、體全隨機觀念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初步思想,將概率統計方法作為制定決策的有力手段.3、根據數據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論證,並初步學會用概率統計語言進行交流.
統計
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整理數據的結果.
⑴(第一學段)不要求學生學習「正規」的統計圖(一格代表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及平均數(放在第二學段).
這種變化有三個原因:
① 更加突出了學生對數據分析的體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數據.
② 早期經驗的多樣化可以為以後學習:「正規」的統計圖表和統計量奠定比較牢固的基礎.
③ 使得統計內容在第一、二學段的要求層次更加明確.
⑵ 加強分析圖表的能力里的培養.
提升「讀圖能力」的培養.
⑶ 加強調查等活動的體驗.(主要是小調查)
在收集數據方法方面,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徵,要求學生了解測量、調查等的簡單方法,不要求學生從報刊、雜志、電視等去收集資料.
⑷ 第二學段與《標准》相比,在統計方面,只要求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不要求學生學習中位數、眾數(這些內容放在第三學段)平均數易受極端數的影響(最大數與最小數的影響).
⑸ 另外,刪去「體會數據可能產生的誤導」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視「隨機現象」)
在第一學段,去掉了<標准>對此內容的要求:第二學段只要求學生體會隨機現象,並能對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針對問題的情景,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所教數學內容的理解.
《標准》增設「聯系與綜合」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各個知識領域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現實社會和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過程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同時,採用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他們獲得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逐步發展對數學的整體認識.
新的數學課程新技術對數學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術包括數學課程的目的、數學學習的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標准》提出在第二學段引入計算器,並鼓勵把計算器和計算機作為研究、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這樣可以免除學生做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從而在探索性、創造性的數學活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決更為廣泛的現實問題.
同時,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強調,有條件的地區應盡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數學課程的技術含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增加師生互動、形象化表示數學內容、有效處理復雜的數學運算等方面的優勢,去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最終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對綜合與實踐的理解-------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
「綜合與實踐」應當保證每個學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課外或課內外相結合完成.
「綜合與實踐」的核心是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同學段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學段:內容安排強調時實踐性和趣味性.
第二學段:
通過應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探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思考的習慣,通過交流,發展理解他人、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
啟示:
啟示一:堅持數學課程的三維整體目標
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在新的教學課程標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能力、情感與態度 三個基本方面的目標.
啟示二: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作為課程與教學的重點之一
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初步學會大知識的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判和調控.
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
初步學會對已有知識經驗質疑和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能進行發散性思維,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演算法多樣化、思考問題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觀察、操作、比較、分析、類比、歸納多種數學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圖表整理數據,獲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現實生活的本質,進行數學抽象與概括的經歷與經驗.
懂得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以及轉化的思維策略.
啟示三:把解決問題置於數學課程的核心地位
在標準的修改稿中,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歷探索、實踐的過程).
啟示四:要把促進創新和落實基礎知識統一起來
數學學習中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佔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