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的質疑

小學數學課堂的質疑

發布時間:2021-01-19 13:32:10

『壹』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鍾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在《新課程標准》中就提到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二年級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二課時,針對猜一猜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這些事例能夠巧妙地體現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事例,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實際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後,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後,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三、如何解決在課堂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引入新課,提問要找准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調整了教材的認知結構。首先,認識直角。問:自己動手對折再對折,折成的角是什麼角?三角板上哪個角是直角?再在投影儀上出示直角。接著,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畫比直角小的角,學生能折出畫比直角小的角那麼自然就能折出或畫出比直角大的角。這樣做的好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種角的概念。因此,教師抓住分類這一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提出問題,就能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
2、提問准確把握課堂時機是有效提問的關鍵
在恰當的時候提問,實際上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課堂提問時機產生於下屬情況:
(1)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
(2)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
(3)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
(4)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教師提問遵循提問的時機,並在提問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那麼提問的有效性將會明顯提高。
3、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
4、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4、課堂提問還要精問
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
(1)提問的量要求少而精
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 避免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提問的難度控制要求適度合理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注意的是提問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
6、課堂提問要力求全面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成為全體學生與教師的信息交流,不應成為少數幾個尖子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只讓優等生包場,將學困生冷落一旁,就會導致學困生聽課注意力分散,身在課堂,心系窗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心中有學困生,優先提問學困生。
首先,設問要講究層次,讓學困生也能跟隨老師的提問而積極思維。
其次,優先讓學困生應答或板演,做到學困生思考後能回答的問題絕不讓優等生代勞,讓學困生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再次,應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答對了及時肯定,答錯了切勿指責,以免挫傷其積極性。教師應利用提問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及時把握教學進度,因勢利導,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錘煉提問的語言。心理學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不斷錘煉提問語言,達到准確、精煉、生動、親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語言變無趣為有趣,變無聲為有聲,變無形為有形,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樂學、會學、善學、學好。
四、教學有效提問也是藝術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於詞句,其有效性還在於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其實,真正有效的提問還在於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關鍵的策略是,要讓你的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教師在傾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提問和對提問的回應。
1、讓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
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者妨礙學生的參與。面對那些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錯誤的回答。有時候,學生開始回答了,卻被中途打斷,只能聽教師對回答的提示;或者,學生開始了一個錯誤的回答,馬上被教師打斷,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會感到沮喪而不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2、教師需要學會容忍
教師需要容忍不同,給予知識上和情感上的鼓勵,至少不能把提問當作懲罰的手段。必要時,教師需要追問、補充和賞識學生的回答。這會讓學生感覺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有效傾聽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在這種傾聽的環境中,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真正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教師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開發並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選用、創造出其他豐富多彩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就體現在教師的無窮創造上,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因此,藝術性的課堂提問總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不管採用什麼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總之,數學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師恰當的課堂提問,才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才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真正發揮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貳』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四年級學生敢於質疑和回顧反思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內曾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生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叄』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些什麼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些什麼問題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徹底改變了教師教學理念,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個體學習統一天下的局面,真正讓學生從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當中體驗數學。雖然在新課改影響下,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從主客觀方面考慮,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重設計,輕實際。新課改教材,非常重視提供豐富的情境素材供學生學習,在素材選擇上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題材涉及古今中外,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的情境設計也很重視,但是往往創設的情境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興趣不高,效果不明顯。如《四則混合運算》教學片段:
師:國慶節到了,老師去商場買新衣服,第一種4套共460元;第二種每套120元。哪種款式的衣服便宜?便宜多少元?
學生口答算式:120-140÷4
師:誰能說一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並計算。
本案例中,教師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習;理解運算順序;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但是創設生活情境,應當尊重生活規律。這樣學生熟悉的情境中才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隨意更改事實;情境與生活不符,學生是否會產生「原來數學是編造出來」 的感覺呢?課後有的學生就說:「商場里的衣服都是標單價的。看把衣服換成是「買鉛筆」、「買乒乓球」等。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
二是重灌輸,輕啟發。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然而受舊的傳統教學觀念的約束和影響,對新課改下的教學方式還不適應,仍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平時不善於學習現代教育思想,他們認為只要把學生教會就行了,學習理論又浪費時間等。因此,在教學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單一」的授課模式。比如:「厘米的認識」一節教學中,教師採用一講到底的方法。首先講述厘米的感念;接著講述讓學生機械地感受1厘米的長度,然後在老師的啟發下量物體的長度;(從0刻度開始)。應該說,這里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述是不錯的,全面的。但問題是教師滿足於讓知識由本身的嘴巴「流淌」出來,而不是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參與、主動思索。學生純屬充當知識容器,消極地接受知識,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取消。
三是重教材,輕創新。教師忠實地執行教材,教材上怎麼寫,教師就怎麼講,即使發現教材的內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處理。多數教師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的傳聲筒,他們視教材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無遺漏、毫不越位地傳授教材內容視為課堂教學目的,使教材成為禁錮學生自由創造、大膽創新的枷鎖。
作為新課改之弄潮兒的當代教師在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避免上述問題呢?筆者認為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所以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生活中學數學。在教學中,要根據同年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及不同教材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才能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
一是創設故事情景。小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對童話故事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創設學生周邊的故事和童話故事,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教學《可愛的校園》一課可以採用互動教學策略。在書本圖畫情境導入,讓每個孩子在觀察圖中的各種動物和觀察教室的各種擺設,學生不知不覺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後,教者讓學生互相提問題,互相解答,要求學生把題說完整,在互動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提問題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又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教師再加以點撥,學生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二是創設游戲情景。愛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目的還沒有明確,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的慾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所以在課堂上創設游戲情景,則可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是創設生活情景。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並且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了學生平常無意識的觀察、感受以外,有意識的生活體驗的積累也很必要。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多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情景,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學習數學。如在教《統計》一課,教材上創設的情境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興趣可能不高,教師可以結合班級情況,出示小幹部選舉數來進行統計。這一改變學生不僅覺得數學離自己生活更進了,而且也能切身體會,這樣更能提高課堂的氣氛。
二、巧設疑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中的社會交往是學習交往,在課堂中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是未來社會的整體要求。新課改的教學就是要求達到自主、合作、創新的目的。所謂合作就是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平等交流。這說明了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我們教師不能是「主演」,而應是「導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不要由教師一人從頭講到尾,從始講到終,要改變長期來單向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參與,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特徵》時,先引導學生舉出幾個3的倍數,然後把這些數的個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數字不斷交換位置,讓學生檢驗變換後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它們都是3的倍數。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學生存疑或惑,強烈的求知慾望自然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這樣就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又如「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首先准備了幾組形狀一的三角形紙片,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協助進行剪、拼、移等活動。學生自己動手隨意擺弄,並在充分的擺弄之後,自己發現,歸納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通過延伸對拼,移的圖形的進行測量,計算驗證。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只作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興趣得到保持和發展,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僅學會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理解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而且鍛煉了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在實踐操作中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終掌握新知識的特點與規律。既能使學生准確、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方法,又能起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積極作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積極參與,而且注重適時介入巧妙地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如: 「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你的演算法與他不同在哪裡?」、「和他的方法一樣的有哪些同學?」、「沒有聽懂的小朋友還有嗎?能不能提點自己的疑問?」、「大家認為他的方法怎麼樣?」等等的設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敢於質疑、勇於表達等習慣和能力。
三、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摒棄傳統理念,對教材內容有設計不合理的地方,要敢於質疑、敢於處理、敢於創新,大膽的採用自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像力等,從而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
一是營造和諧氛圍,啟迪創新意識。我國古代孔子提倡的「和樂」教育,就是營造和諧、愉快地學習環境。只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才能舒暢,思維才能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才能敢想、敢問、敢於質疑問難,勇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如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教師先出示兩道商是3的口算題,再請學生編幾道商是3的除法題。很快並准確的編出,接著讓學生討論:大家編的又快又准確,你有什麼訣竅嗎?這些算式之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系呢?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通過學生們發現了商不變規律。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快樂,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條性質,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創造。
二是設置懸念,激發創造意識。好奇新是小學生主動進行探索活動的心理基礎,是激發其不斷進行鑽研與創造活動的內部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設置懸念,不斷激發和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創造感。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一節時,能被2、5 整除的數的特徵學生順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能被3整除的數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不宜被發現,而且很容易產負遷移。所以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先要求學生試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數,找出能被3整除的數,當學生試除感到困難時,就對學生說:「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哪些數能被3整除」,「真的嗎?」 學生的好奇心馬上來了。一個爭著起來說「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學生說的速度越來越快,數也越來越大,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或在練習本上演,結果驗證老師的答案完全正確。老師怎麼這么快作出判斷呢?這就為學生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秘。這時老師滿足學生流入出來的探索慾望。藉助學生的探索熱情,把握這個有利時機,揭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於是整節課使學生在自學、觀察、探討中有聲有色地進行著,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拓展。
三是讓學生參與評價,培養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方式應當多樣化,可以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所以,我們在已有的筆試、日常觀察等形式的基礎上,要增加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使學生得到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並加深對數學的情感。如學生學習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後,教材上安排了實踐活動內容《超市購物》,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實際問題。如班有一位從農村的來男生突然病了。為了關愛外地學生,號召全班學生伸出了溫暖之手,開展了獻愛心活動。假設全班學生共獻愛心費54元。師:那請同學們想一想,用54元買什麼好吃的去醫院看望這位同學呢?
學生討論後交流。
生1:買一些水果。如蘋果、香蕉、鮮桂圓等。
生2:買一些酸奶等飲料。
生3:買餅干、蛋黃派等。
……
然後師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時間自己去調查一下有關蘋果、香蕉、鮮桂圓、餅乾等物品的單價,回校後向老師匯報一下有關物品的單價,並要求學生計算一下最多可以買幾樣物品?最少可以買幾樣物品?分別花費了多少元?還剩多少元?……。通過超市購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下逛超市,在超市購物的感受等等。這樣的考查既考評了學生的四則運算能力,又考評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可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
如何把握好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尺寸,這是當今面臨且迫切解決的一個課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探索,才能逐步完善課堂教學質量,才能推進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

學習思考:
新課改以來,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徹底改變了教師教學理念,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個體學習統一天下的局面,真正讓學生從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當中體驗數學。但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還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充分體現出我們的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程標准》基本理念的認識和理解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正如柳州教科所的陳靜老師說的:我們老師要有從新拿起《數學課程標准》學習的勇氣。教師要正確認識新課程改革,教師要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不斷地去學習,教師自身素質要不斷提高,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在不斷地反思中努力提高。

『肆』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內曾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專生知識並不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離開了批判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批判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學生對最終答案的理解和記憶,很少注重對學生批評質疑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僅是對教師和書本思維的一種復制,很少敢於對教材的內容和方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非常注重對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這種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質疑思維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學科。

『伍』 小學數學課堂怎麼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

『陸』 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正確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世界著名教學專家馬克斯 .范梅南說:「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關心孩子的自身及其發展。今天的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從事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失為是使學生獲得這種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質疑」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筆者從事低段教學多年,那麼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
讓學生敢於質疑,首先教師應營造寬松融洽的教學氣氛,消除課堂上學生們的緊張感、焦慮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足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以一個共同學習者和學習夥伴的身份走進學生中間,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共同研究者,讓課堂形成一種輕松、自由、熱烈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充分的心理自由,從而把自己心中的問題傾吐出來。同時,教師應該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問題是多麼勇敢的行為,讓孩子質疑困難的勇氣、自信心和興趣得到增強,逐步形成敢於質疑的習慣。
二、創設情境 ,讓學生樂於質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提出問題,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教師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樂於質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採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穎的設疑題,製造認知沖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問題情境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中產生疑團、形成懸念,置其於積極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把123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不斷交換位置,讓學生檢驗變換後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奇怪?怎麼和原數一樣,個個都是3的倍數呢?」「這裡面有什麼奧秘?」通過老師創設情境,學生心中產生疑問。這樣水到渠成,學生強烈求知慾望自然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為學習新知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時空,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問」,源於思。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材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出示了一條數軸:
0 1 2 3 4 ()() 6 7 8 ()10
先讓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鞏固數的順序,在學生順利填出所空數字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2的前邊是幾?」學生們馬上作出了回答。我緊接著把質疑的權力轉交給了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開放的問題:「你能結合這條數軸,試著提一個問題嗎?」話音剛落,學生們的小手齊刷刷的舉了起來。「4的前面是幾?」「9的後面是幾?」……他們一個個的照著樣子說了起來。這時有個學生換了一個問法:「5的前面都有誰?」這一問不要緊,那些剛剛放下的小手又舉了起來。「7的後面都有誰?」「6的前面有幾個數字,後面又有幾個數字?」……看著孩子們那帶勁的樣子,我耐心聆聽,並積極調動全體學生對夥伴的問題進行思考解答。同時引導學生結合以前的知識進行提問,慢慢的孩子們的思路被打開了, 「比1小的數是幾?」「比9大的數是幾?」「比4大比7小的數是幾?」「數軸上最大的數是幾?最小的數是幾?他們之間相差幾?」「從左邊數第二個數字是幾?」「從左邊數第二個數字比從右邊數第二個數字少幾?」……就這樣,學生們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孩子們在同學的相互啟發下,積極提取著已有的知識儲備,他們提出問題可謂層出不窮。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能給學生創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就能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淺入深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讓學生慢慢地學會質疑。
四、課後拓疑,跨越時空限制
課後提問可以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對知識整體理解很有裨益。學生有什麼問題,什麼地方有問題,有多少問題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而定。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求疑的途徑,又跨越了時空的限制。課後的疑問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組合、聯想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人人參與,人人發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樂。
另外,質疑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後,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准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於形式走過場。
(二)、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後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
(三)、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與其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一、在情境設計上,要淡化「新、奇、趣」,力求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情境創設成為許多數學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他們往往為了突出「新、奇、趣」,用盡心思地創設各式新穎的情境,情境創設的「形式化」嚴重,削弱了情境本該側重的「數學化」,其效果反而不利於新知的教學。
案例(一):《7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斷。
在應用鞏固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情境--「開小火車」。這位老師帶上逼真的「火車頭」頭飾,自己當「火車頭」,手裡拿著許多口算卡片,嘴裡說著:「嗚……」 ,並且火車開到哪兒,就指定身邊的一位同學回答卡片上的口算題,回答對了,這位學生就可以跟在後面做「車廂」,下一個同學接著這樣做。「火車」一直在教室里開著,不一會兒,「火車」變得越來越長了,場面也越來越熱鬧……
在這節課中,教師創設了符合二年級學生心理特徵的游戲情境--「開小火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似乎參與率很高。其主體作用也得到了發揮。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堂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並沒有激發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分析問題所在,我認為:這位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雖然注重了形式新穎有趣,卻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因而,盡管學生很認真地參與了,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開火車」這一活動本身(這一活動本身與教學內容無關),而並未進入數學情境。
案例(二):《有餘數的除法》教學片斷。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
(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
本案例中,教師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導入新課,簡潔而有趣,既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這一情境的創設融趣味化和數學化於一體,實際價值很高。
所以,一個好的數學情境應既妙趣橫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又能夠緊扣教學內容,產生一連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數學問題。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要思考這樣的情境是否存在華而不實的狀況,它蘊含了多少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多少數學思考,過於追求「形式化」而忽略「數學化」的教學情境是沒有實際價值的,必須摒棄。在創設情境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圍繞教學內容,淡化情境的新、奇、趣,力求創設數學化的情境。
二、少一些低效甚至流於形式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多思考感悟。
在數學教學中,必要的課堂活動不但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而且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但是,現實中很多的課堂活動學生的「手」動了,「心」卻未動,操作多了,氣氛活躍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摸一摸圓柱的底面,你發現它是什麼形狀的?
生:圓形。
師:它有幾個這樣的底面?
生:兩個。
請各小組的組長把圓柱的側面沿高剪開,看看展開後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動手操作反饋:長方形或正方形。
……
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開),得到的結論只有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樣學生心裡不禁會問:假如沿著側面任意一條線剪開,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缺少了。這個活動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機械地進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並沒有自己的探究和發現。這樣的活動缺乏好奇心的驅使、缺少學生思維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質疑,而真正有效的課堂活動應是帶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結果的,並又能達成一定「過程性目標」的探究活動。所以類似這樣的活動也就變成了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

『捌』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和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獨立思考的習慣很差,「師雲亦雲」,被動地接受知識,能質疑問難的學生幾乎是鳳毛麟角。大量的教師也缺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的這樣一種意識,我想,這種缺乏學生主體積極活動的教學,長此以往,很難培養出一批既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又有獨立的人格和創造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下面試圖就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質疑習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談幾點看法,以求教於同行。
一、質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
學貴知疑。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和習慣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具體地說,可以有以下作用:
1、有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學生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運用了猜想與聯想、比較與分類、判斷和推理、分析與綜合等思維形式,發展了思維能力。
2、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學會學習。養成質疑的習慣,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地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主動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加深理解,領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3、有利於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數學教學中教師隨時面臨學生質疑帶來的挑戰,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儲備,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方能應付自如。同時隨著學生質疑能力的不斷提高,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教師在給予學生的同時獲取得更多,從而造就一代勇於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師,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二、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
1、創設質疑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
小學生天性好奇,求知慾旺盛。當他們具有質疑意識時,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質疑意識,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勇氣和興趣。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
(1)把握導向。教師應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讓學生確信「學會質疑就是學會學習」,「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幫助學生克服「有疑問是由於自己腦子笨或沒有認真聽課」,「提問怕同學嘲笑」等思想顧慮,從而使學生解放思想,積極投入到人人爭當質疑小能手的學習活動中。例: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源於他看到「蘋果熟了從樹上掉下來落在地上」,而產生疑問「為什麼不從樹上掉到天上去呢?」
(2)保持興趣。面對學生繁瑣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保持興趣和耐心。不管學生提出的疑問有無多大的意義,距離教師備課本有多遠。教師都要以濃厚的興趣來對待,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不全盤否定,不隨意打斷學生的質疑,更不能簡單了事地說:「這個問題以後再討論」,「你的提問沒有多大意義」,讓學生沒有因質疑的不好而「坐不下去」。(這在培養質疑的初始階段尤為重要。)
(3)及時評價。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每一個提問而感到由衷高興,應該默認個別學生「懂裝不懂,無問找問」的質疑行為,要及時贊揚敢於質疑的學生,大力贊賞高質量的質疑,要及時帶動全班學生一起去探討、欣賞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敷衍草率做答或躲閃迴避,使學生具有這樣的認識:把「今天我向老師提出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自己衡量學習水平或努力程度的重要標准。
2、掌握質疑方法,讓學生善於質疑
課堂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場面:叫學生提問,學生不是搖頭就是乾瞪眼,都說沒問題可提。這說明學生即使有強烈的探索動機,如果不了解質疑的一般方法,還是不可能找出疑問,更不可能憑空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我從常見的幾種思維方法中得到啟發,質疑的一般方法有:
(1)因果質疑。對於常見的計演算法則、公式、性質要及時追根溯源,要習慣於問一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例如:為什麼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比較質疑。讓學生習慣於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中產生疑問。例如,課本面是長方形,籃球場也是長方形,課本面的四個角比籃球場的四個角小得多,怎麼都是直角?
(3)類推質疑。從一些特殊、個別的規律或結論類推到一般情況中還能成立嗎?以小能不能見大?以此可不可以類推到彼?例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法則同樣適應於多位數嗎?比可以化簡,為什麼賽球時6:2不能說成3:1?
(4)逆推質疑。小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容易產生一種可逆心理。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但是在數學學習中許多是不可逆的。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嗎?30加上它的一半後,再減去一半還等於原來的數嗎?
3、提供質疑時機,讓學生便於質疑
首先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從數學知識本身的矛盾發展中,找出新、舊知識的區別點,設計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引起學生思考,在學生思想上產生疑問。其次疑問應聯系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疑問展開討論、爭辯,得出結論,就能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同時又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可以說效果是理想的。因此教師要有意地在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特別是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銜接轉換處、聯系過渡處、總結歸納處留出部分時間讓學生質疑。平時要求學生隨時有疑隨時用文字或圖畫、表格等方式記錄下來,以待合適的時機質疑。
4、形成質疑習慣,讓學生樂於質疑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學生從一次次的質疑中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肯定,他們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到成功的愉快,從而樹立質疑的信心,產生樂於質疑的情緒體驗。這樣長期積累,學生就形成了質疑習慣。當然,教師既要重視優生的質疑(這有助於教師更深入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要特別鼓勵差生的質疑,因為差生有自卑感,不懂一般也不敢發問,所以教師一定要防止在課堂上只把師生質疑談話集中在少數優生身上而把大多數學生當作陪客的現象。這種以少數人的質疑、釋疑替代多數人的迷惑不解的做法,是一種變相的注入式。

『玖』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課堂的錯誤資源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如何讓孩子充分地利用這種資源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1、讓孩子准備改錯本,將做錯的題目集中在一起,高年級的孩子還可以適當培養他們對錯誤進行科學分類。對待改錯本一定要有耐心和恆心,不能讓改錯本流於形式。錯題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經常復習很有必要。2、找錯、改錯、知錯的過程是孩子自我反思的過程,反思是促進孩子學習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方法。讓孩子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能促進孩子充分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在找錯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認真的回顧與分析,讓他們明白為何出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化錯誤為正確。在孩子找到錯誤原因以後,要及時改錯。先改正原題的錯誤,再輔以同類題目、變式題目的鞏固與提高。3、為了充分利用「錯誤」資源,發揮「錯誤」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可以讓能力比較強或者孩子之間就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及錯誤產生的原因,製作成其他題型的題目,進行對比練習、強化訓練,讓孩子在辨析中既改正了錯誤,也提高了能力。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錯誤產生,除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故設的錯誤和不小心隨機生成的錯誤之外,主要是來自學生隨機生成的錯誤。在學生眼裡,「差錯」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恥辱。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系在一起。正因為如此,學生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而在一些教師眼中,也往往會認為學生的差錯,是自己教學的不成功。在許多課堂里,我們老師往往滿足於學生的一路凱歌,陶醉於學生的盡善盡美,而視學生的差錯為洪水猛獸,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種精彩:「教與學的錯誤」。課堂本來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華羅庚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痴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學家沒算錯過題的。」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對待差錯。在教學中,把學生的差錯看成是難得的資源,並且加以運用,我們課堂也因差錯而變得有意義,有生命力。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是一種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一、轉變觀念,讓錯誤體現價值首先讓學生明白,錯誤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思維結果充分暴露,不要害怕,更不要以為呈現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恥辱,讓學生知道呈現自己的錯誤供大家思考、解剖,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大家共同學習。其次,作為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甚至是激勵出錯的學生,不斥責、挖苦與嘲笑學生,讓其體驗到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樂趣。1、營造氛圍,讓錯誤不再可怕 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力求營造寬容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實地、自主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思維,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教學時,努力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教師要充分賞識學生個性,盡量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體驗、感悟、思考、質疑、探討、表達。 課堂上,提倡「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自由小議與插嘴」等。這盞「綠燈」,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這樣,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師生的關系也非常融洽。 2、賞識學生,讓「差錯」露出可貴 作為教師,要賞識學生,要善於傾聽。只有專注、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才能認真思考,並作出判斷;只有賞識學生,接近學生,參與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善於發現差錯,善於引導學生由差錯發現真理,讓差錯不再可怕,而成為一種可貴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延遲評價的方式,正確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脈絡,運用善解人意的鼓勵性語言,簡練明了的提示性語言,恰當精要的評價性語言,幫助學生清晰完整地表達,使「錯誤」信息充分呈現。 教師不僅要善於賞識、傾聽,而且更要指導學生學會賞識,學會傾聽。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對於同學的差錯能夠正確的對待;讓學生學會賞識,懂得差錯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探究資源;指導學生學會傾聽,掌握正確的方法,能邊聽邊想,即時抓住錯誤,並在錯誤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二、巧思妙用,讓錯誤展示魅力教學的生成不是被動的,一次激烈地辯解、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資源。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資源開發意識,有意識地引導與挖掘,並且不斷優化、活化這種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有效再生資源。 當教學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能慧眼識真金,善於捕捉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並順著學生的思路將錯就錯,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敢於創新,就必須採用變異的教學手段。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突破原有條件、問題鎖定的框框,進行將錯就錯修正條件或問題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

『拾』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提問及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質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