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 王崧舟實錄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現代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2. 中考詩詞賞析的方法與技巧課堂實錄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3. 怎樣快速把握古詩詞的情感 公開課 教學實錄
唉,這個,我是學生,可是我天生對古詩詞有特殊的感情,這就很容易寫了,首先,你得明白這首詩的大致意思,然後用心體會詩歌的感情
4. 所見課堂實錄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課,我們來讀《古詩兩首》中的《所見》。
二、簡介作者: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詩人,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讀:
1、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所見》這首詩,自己解決生字問題。
2、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A、自己拼讀;
B、指名領讀;
C、生字描紅;
D、交流書寫注意點;
E、組詞理解生字。
3、齊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四、品讀古詩:
1、想像每一句詩所描繪的情景。
師: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你能想像到哪些畫面呢?
學生自由地讀了一遍,然後停了下來。
師:多讀幾遍才能想像得更豐富更具體。
學生又讀了幾遍,然後漸漸停了下來。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
學生舉手,指名一學生讀「牧童騎黃牛」。
師:讀了這一句,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牧童騎著一頭黃牛在向我們走來。
師:能說一說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嗎?
生:這個牧童十歲左右,他戴著草帽,光著腳丫。
師:能說說是一頭怎樣的黃牛嗎?生:是一頭高大健壯的黃牛,它的肚子吃得飽飽的,全身的毛很光潔。
師:你看到牛在走的時候,身體的哪個部分在動來動去的?你聽到牛走路的腳步聲了嗎?
生:黃牛邊走邊甩尾巴,腳步聲是哧通哧通的。
師:能把剛才想像到的內容連在一起來說一說嗎?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練習一下。
學生練習後,有人舉手,指名學生具體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現的情景。
師:接下來誰來讀讀第二句?
學生舉手,指名一學生讀「歌聲振林樾」。
師:知道「林」的意思嗎?
生:是樹林。
師:知道「樾」的意思嗎?
生:指林中成陰的地方。
師:我們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綠樹成陰的樹林。想像一下,這里都有哪些樹呢?他們長得怎麼樣呢?
生:這是一片茂密的小樹林,這里有挺拔的楊樹,有婀娜的柳樹,有像綠色寶塔一樣的水杉,有正掛著一串串白花的槐樹,還有些我們
說不出名字的樹。
師:讓我們置身於這樣的小樹林,感受一下,陽光怎麼樣?風又怎麼樣呢?生:這些樹長在一起,枝繁葉茂。擋住了陽光,走在裡面有
涼快的感覺。當風兒吹過的時候,樹葉輕輕擺動。
師:牧童騎著黃牛行走在林間小道上,他的歌聲在樹林中回響。詩句中哪個字的意思與「回響」對應?
生:振。
師:我們一般在什麼心情下唱歌?
生:高興,愉快。
師:猜測一下,牧童因為什麼而感到高興呢?
生:他把大黃牛照顧得很好,大黃牛聽他的話,所以他很高興。
生:他在放牛的時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興。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後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興。
師:總之,牧童高興地唱著歌,騎著牛,走在林間小道上。可是,他忽然停下來了,是為了什麼呢?
生: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師:「意欲」是什麼意思?「鳴蟬」又是什麼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鳴蟬」是正在鳴叫的蟬兒。
師:蟬兒就是知了,蟬兒「知了知了」地叫著,你能把這個意思換一種比較生動的說法嗎?
生:蟬兒在樹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著歌。
師:牧童在唱歌,蟬兒也在唱歌,他們好象在比誰的歌聲更好聽。牧童在聽到蟬的歌聲後,想要把蟬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樣做的?
生:他從牛背上下來,把嘴巴閉得緊緊的,站到樹下,等待機會。
師:你們猜,牧童能捉到蟬嗎?
生:我猜牧童是個捉蟬的高手,他一定會捉到那隻蟬的。
生:我覺得也有可能黃牛會發出叫聲,驚動蟬,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蟬。
生:……
師: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像黃牛發出叫聲究竟對蟬有沒有影響呢?請大家課後閱讀《昆蟲記》的相關內容,你會找到正確答案。
詩人袁枚看到這幅牧童行歌捕蟬圖,詩興大發,寫下了《所見》這首詩。能把這首詩保存到我們的大腦中嗎?
學生背誦這首詩。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當時是怎樣的心情?為什麼?請讀出你的愉快與喜愛之情。
3、指名誦讀並點評。
五、作業:
課後請大家把《所見》一詩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