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讓學生合作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而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的自主探索的動力。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的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它產生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事入手。採用猜謎、講故事、游戲、競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和慾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討論圓的位置與什麼有關時,可在課件中播放一段視頻:小雨點打在湖面上一圈一圈盪漾開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圓圈,漂亮極了。通過這種美好的意境激發,立刻加強了學生深刻理解圓心決定圓位置的問題。
(二)創設懸念情境,形成探索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索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索的需求。懸念能產生最直接的探索慾望,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教師出示一道7個8連加的算式,問:「誰能在2秒鍾內說出得數?」學生忙碌起來了,結果沒有人很快說出答案。教師說:「老師1秒鍾內就能說出得數,是56,不信?你們自己在算下去。」學生整整用了3分鍾才算出得數果然是56。「老師真厲害!」有幾個學生在悄悄議論。教師問:」誰知道老師為什麼算得這么快嗎?想學這種本領嗎?」「想!」學生異口同聲地說。
這時,學生在驚訝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探索興趣和慾望,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妙,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尋找規律。
二、優化過程,讓探究活動更富有數學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探究活動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用明確的探究目標指引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探究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大膽放手,還探究主體於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觀察、猜想、實驗、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❷ 論現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復改革以前所未制有的普遍性,廣泛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和改造著低段數學基礎教育的課堂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以及課程改革的大面積實施,在一線教師不斷轉變觀念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情況下,回歸課堂,回歸基礎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由發展的空間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是直接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內因作為教者,要改變以前的教條刻板的教學模式,轉變思想認識。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是師生相處平等交流和互動的時空,是師生心靈交流的平台,是知識碰撞出火花的地方,是自由開放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觀點,張揚個性的地點。學生的學習是課堂的中心,引導與啟發是教師的教,探究與交流是學生的學,引導——探究,啟發——交流就是課堂師生的互動。新課程標准下,教學不是看教師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學到了多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在學生學習的過(本文共計1頁)
❸ 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優點
1.給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的機會;2.使學生發現數學、喜歡數學,積極主動地參與;3.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4.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5.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❹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教學
把"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過程,轉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作為實施語文版課程的重要內容."充分激發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 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時間壓縮,但課程內容並沒有減少.這樣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1 抓好預習、課堂檢測相互糾正中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會學會很多東西,對一些簡單的知識做到真正的品味、消化、收獲,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❺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創設 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
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 東方市第二小學趙學鵬新課程理念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轉變觀念,創設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以下談談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師角色,建立平等溝通師生關系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我們上的課學生不喜歡,你會感覺到你在講多麼動聽的故事或提出問題,他們在台下都無動於衷,甚至很反感。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行為的互動關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某種情況或學生在學生學習中提出問題,給予引導、點撥或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准備了三個同樣大的紙板大月餅。上課時我對學生說:中秋節到了,老師知道同學們最愛吃月餅,老師這有三個‘大月餅’要分給小軍、小亮、小芳三人,小軍分其中一個月餅的二分之一,小亮分其中一個月餅的四分之二,小芳分其中一個月餅的六分之三。你們說說,誰吃得多?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說三個人吃得一樣多,有的說小軍吃得多,有的說小芳吃得多。但由於沒有充分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我讓三個學生上黑板演示,讓他們親自動手,小軍分走第一個月餅的二分之一,小亮分走第二月餅的四分之一,小芳分走六分之一,月餅分完後,一些學生在下面嘀咕:怎麼一樣多呢?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我就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尋找規律,驗證規律。 二、轉變學習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以往有的學生依賴於單一的接受,埋頭苦讀書本,有些則對學生缺乏興趣,失去信心,要改掉學生存在的這些弊端,就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大膽質疑,這也是為學生創設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好方法。有時個別學生提出問題或疑惑,也許就是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或感到疑難的地方,它們會在學生之中引起共鳴。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愉快地參與討論,合作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或積極搜集有關的信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我引出猴子分桃例子,看他們會不會幫小猴子分一分。出示例題掛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圖中的猴子跟桃子的情境,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分分看,(每個小組給四張圓紙片表示四個桃子)這個分桃活動必須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操作來完成。由於同學們都喜歡操作,他們非常認真投入思考、交流和操作中,經過他們的合作探究,他們會得出答案並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邊。又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本人以分豆到盤子貫穿整個堂課。根據兒童的學習,生活經驗,除法就是分豆子。要分多少豆子就是被除數,分多少份就是盤子數,也就是除數,盤里的豆數就是商。餘下的豆就是余數。所以本人將7顆豆子如何分到三個盤子里這個問題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分,然後討論探究:如何列式,怎麼試商,商和余數分別是幾,被除數和除數還有商和余數有什麼關系?同學們經過思考,以上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在分豆的過程中,同學們經過體驗了7除以3的過程,得容易明白:分餘下來不夠再分的豆子數就是余數,盤子里2顆豆就是商,往盤子里試著放豆子的過程就是試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因為如果分餘下的豆子數比盤子數多,那麼每個盤至少還可以再分到一顆豆子。除數乘商加余數等於被除數,因為分豆只把豆子分到盤子里,盤子里的數量加餘下的數量與總數肯定相等。 三、轉變陳舊觀念,讓學生感知自己是數學學習的主角 我們的學生大都是天真活潑,好動腦筋的,作為教師應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中來,讓他們通過獨立觀察、分析、操作等活動來探究,進一步讓他們在互相交流合作中達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在《認識面積的含義》這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來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面積的知識,並比較不同物體面積的大小,如板面、筆盒面、桌面等面積,看誰的大?誰的小?而接著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比較兩個面積較接近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如果僅用觀察、摸摸的方法是無法比出他們面積的大小,必須通過讓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討論選擇合適的比較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❻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協作交流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內容摘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探究活動。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獨立探索,培養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培養探究精神;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關鍵字:獨立,合作,時間,過程,樂趣。
數學新課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過去的「重知識傳承,輕能力培養」的做法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給學生乃至教師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當然也留下了更廣闊的思考與發展空間。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探究活動,經常給學生相應探究思維的熏陶,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培養科學精神,這對於提高學生素質,增強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十分有利的。為此,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學生的歡迎。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在數學課堂中針對「探究性學習」做了嘗試與研究,在這里談一點個人的想法。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教育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師應該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看過著名主持人李詠主持的『夢想中國』節目嗎?」這個備受關注的熱門節目,學生會十分感興趣。於是我順勢一引:「在『夢想中國』的大舞台上,主持人為大家帶來好運。今天,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師也為同學們准備了金蛋,想看嗎?」期待是最佳狀態,我趁機出示金蛋,「這里有三個金蛋,兩個是空的,只有一個裡面藏有好消息,你們猜猜看,可能在哪個呢?」學生馬上進行大膽猜測。把握這個導入時機,我緊跟著說:」可能在第一個金蛋里。可能在第二個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個金蛋里,這就是一種可能性。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隨即板書課題。這一環節設疑激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高漲的探究熱情,為進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課的伊始我以舉國關注的「迎奧運」為主題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綠化工程」調動學生探究的慾望,使他們能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主動去體驗數學、做數學。
二、獨立探索,培養探究精神。
獨立探索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是學生發展不可缺少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並作出反應的過程;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過程。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學生也無法代替別人的思考。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探索的機會。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觀察、操作、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做數學」的活動,才能再創造出新的數學知識來。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我這樣教學:(一)、請同學們拿出1號平行四邊形,指一指它的面積在哪?安靜的想一想,它的面積怎樣求?需要測量哪些數據?用尺子測量你認為應該測的相關數據,然後試著列式計算它的面積。
(二)、學生獨立測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這樣整個數學的學習過程便成了學生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即使學生發現了鄰邊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過解決問題沖突讓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了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
,培養探究精神。
獨立探究確實十分重要,但這並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探究行為不應只是個體行為,還要加強同桌探究,小組探究等探究行為。對教學而言,合作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開展合作探究,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合作對學生而言,是心態的開放,是主體性的凸現,是個性的張揚,是創造性的解放。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與同伴共同努力,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為開放的舞台。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於思維活躍。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次合作: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結合剛才的剪拼活動想(出示思考題):
(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
(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系?
請同學們拿出那個沒有剪的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比較一下,看能不能依據這些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四、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
數學學習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人的思維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是在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往往問題提出後,教師很少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要求學生即時作答,生怕「冷場」局面。一旦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又急於啟發引導,不顧學生的思維狀態。把學生引入教師早已設置好的「思維圈」,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學生連思維時間都不能保證,就更談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探究,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探究在前,嘗試在前,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明確思考的目標,主動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親自實踐,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究圓的面積求法。學生學生把圓剪拼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不是教師為節省時間,包辦代替。因此看來,給學生足夠探究時間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五、讓學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不只是為了求出一個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過程,因為正是這個探究性思考過程展示了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將自己的探究過程再次展示出來,進行反思,及時總結,悟出規律。這樣做有以下優點:(一)經常地讓學生將自己探究過程整理表達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促進認知的深化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二)讓學生展示其探究過程,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想法,發現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針對性點撥指導;(三)通過對各種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較,能夠使全班同學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從而不僅使學生關心自己的探究過程,還重視探究過程優化。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經過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維水平。而通過探究過程的展示,使學生相互受到啟發,從而發現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和寬的直接關系。推導出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展示解決問題途徑中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❼ 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以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通過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活動,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而且掌握了發現、認識並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根據對探究性學習的理解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問題 ----探究----交流----運用----反思,構成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活動環節,每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是開放性的,而環節與環節是緊密相連和相互交叉的,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出問題,促使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促進學習者捲入學習;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促進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
二、獨立探究,獲得思維方法。
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思維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三、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
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過程。學生在這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斷打開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發揮集體的智慧,使每個學生點點滴滴的思維火花成為大家共享的資源,從而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在討論、交流中,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氣氛中。這種放鬆的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於學生再創造的狀態。 展現、愉快合作、自我體驗的時間和空間,也有利於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四、實踐運用,增強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 ,進而將現實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這對學生數學意識的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設計練習,不僅要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探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環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探究活動的設計。在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學習在內的其他學習方式。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❽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注重創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 探究的學習情境更能啟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如:在教學《表 內乘法的復習》時,復習課容量大,學生興趣不高,尤其是填 口訣表和尋找規律,更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這時候教師 就應該考慮,如何設置一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變得具有吸引 力,從而寓教於樂,使學生由被動「填鴨式」學習,轉變為主 動樂學的方式。鑒於此,我們設計了一個《雪山樂園》的特定 主題情境,畫面開始顯示出一扇關閉的門,然後畫外音介紹: 「這里是皚皚雪山,山上有各種奇景與妙境,能夠進來的小朋 友必須是勤於思考、樂於探索的小勇士,現在就請大家記住通 關密語:想要探索秘境的小朋友,請將門上的密語給填寫完 整,並找出口訣表裡的秘密。」門上所謂的密語就是乘法口訣 表,其中的秘密也就是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們掌握的乘法口訣 的內涵。通過選取學生最喜愛的「雪」這一時令性的生活資 源,經由游戲的方式激發起學生們「爭強好勝」的心態,自然 地把學生引入到對乘法的復習中,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富有童趣 的課堂氛圍,學生們為了能進入「雪山樂園」爭先恐後地填口 訣和找規律,使課堂伊始就掀起了小小的高潮,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因此,要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就要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勤於思考,樂於探究,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自己的主動性中找到學習的魅力,從勞 與獲之間得到學習的快樂,達到「讓我學」到「我要學」的轉 著重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給予其更多發揮空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不可動搖,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教 師佔用時間越多,剩餘給學生用於自我動手、思考的時間就越 少,因此,在平日教學中教師單純講授知識的時間應不超過課 時的70%,教師更多的精力應該用在刀刃上,即鼓勵學生大膽 思考、勇於講出自己的想法、用於探索出新的思路以及勤於與 人討論、分享的學習態度,而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前對課堂教學 進行宏觀設計,選取有操作性的課題,讓學生多動手、勤動 腦,這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說易行難」是集中體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材就設計了大量便於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如在教學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識這樣的內容 時,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上,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 剪一剪等方法對各種圖形有一個直觀印象,然後在小組內談一 談、議一議,以深入探究圖形的共性及個性特徵,進而達到活 學活用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往往帶有隨意 性或不規范性,因此在學生完成操作以後,應該利用多媒體課 件演示規范的操作過程,體現數學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在教學 低年級」十位數加法」時,教師可以借鑒算盤的方式,設計兩 類球,大球代表十位數字,小球則代表個位數字,通過游戲的 方式讓大家學會十位數的加減法。如11+1,則是一個大球一 個小球,再加一個小球,學生數一數,很清楚的就得出了答案 是12。13+5 同樣方式可以教學。而11+12 的時候,結果就會 出現兩個大球,三個小球,形象直觀地讓學生得出23 案。通過直觀、簡潔、醒目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枯燥內容,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此基礎上還應啟發學生 深層次思考的能力,從大球小球的形象法學習,引導學生歸納 的邏輯性,從而由行到思。「同學們,11+1 是大球不變,小 球數字的變化,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以用於哪些數字的加法 11+12是大球加大球,小球加小球,那麼22+25 是不是 能用同樣辦法呢?」通過這些刻意引導的方式,教會學生獨立 思考的能力、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更應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課改的要 求,更是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養成一種分享、討 論、升華的思維模式,於集體中凝練自己的思路,達到「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效果。下面是利用小組合作教學《兩 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的教學片斷。 生1:(列式)57+29 師:我們來觀察這道算式有什麼特點? 生2:這道算式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生3:57 接近60,29 接近30 師:同學們的觀察很仔細,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出 得數嗎?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並注意傾 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 (接近10 分鍾的討論和交流,然後進行匯報,通過討論 與交流,學生合作探究出了10 余種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 師:哇!有這么多想法啊。我們一起來欣賞全班同學的智慧結晶好嗎?觀察這些演算法,你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在小 組內交流,並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誰來說說你們小組的發 生14:我們發現57+30=87,871=86和60+29=89,893=86 都是把其中一個加數看成整十數,把多加的減去。60+30=90, 9031=86 是把兩個加數都看成整十數,再把多加的減去。 師:你們的發現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15:我們發現50+20=70,7+9=16,70+16=86 60+30=90,9031=86都是把加數看成整十數,第一種少加了又 加上,第二種多加了就減去。 生16:我們也發現57+20=77,77+9=86 和50+29=79, 79+7=86 也是把一個加數看成整十數,再把少加的加上。 生17:我覺得要口算就是把加數看成整十數,然後多加 的就減,沒加的再加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 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當然在 此之前,教師要做大量工作,首先要合理分組,明確合作目 標,然後進行合理分工,這些工作都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 想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應該在課堂上更加註重學生互相討 論、取長補短意識的鍛煉,鼓勵學生大膽的講出來,才能收獲 一個平等發言、各抒己見的活躍課堂,才有希望培養出個性鮮 明、思維獨立、勇於任事的一個個成熟個體,而不是唯唯諾 諾、人雲亦雲的量產學生。 對學生個人能力中諸如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的培 養,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這些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從初等 教育開始,作為初等教育從業者的我們,需要抱著一顆堅定而 執著之心,摸著石頭過河,在新課改的道路上繼續探索而永不 停止,力爭達到」寓教於樂,授人以漁」的模式。只有這 樣,我們的學生才會從學習中收獲樂趣,在後期的長久學習中 脫穎而出,成為梁啟超先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 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 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中雄於地球的少年。
❾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❿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教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傳統教學觀念中,知識的傳授多以教師滿堂灌的方式,並形成了新課導入——對舊知識的復習提問———教師講授———鞏固新知識的大量練習為主的固定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探究未知的能動性,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事實上,我們往往注重教師「傳授知識」的責任,卻忘記了最為關鍵的一點,亦即,教師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疑惑,試問沒有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質疑,教師又何來針對性的答疑呢?
我們常將素質教育掛在嘴邊,究其實質,是對學生實施主動性教育, 而不只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現代教育觀要求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 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關於所謂的「自主互助」,我的理解有以下兩點: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學生「先學後教」
新課程標准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教師要轉變灌輸式教學為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適應新課程理念的「先學後教」,就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注重教材、學生等教學資源的利用,讓學生學會在課前預習新課程,學會自主探究,發現問題。通過問題的討論,可以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互動,激發內在的學習潛能,同時這些問題也能及時將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及時反饋給教師,使得教師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一方面可以節約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另一方面,由於自己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讓學生有受到重視的滿足感,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促進學生快樂、主動地發展。
可以說,「先學後教」是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立足於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自行獲得數學知識與能力,促進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從旁指導為輔的課堂教學範式。這樣一種「學」與「導」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能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以發展思維為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盡管這一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幫助,但不可避免的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一直在灌輸知識的角色,表面上很累,實際上在技術層面而言並不需要更多的能力,久而久之,其教學亦會僵化無趣。進入「先學後教」模式的教學實踐後,教師不得不對教學內容進行最大深度的了解,隨時准備應對學生的疑惑,在充滿活力和想像力的學生面前,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個人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落實?這就涉及到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小組合作」的課堂實踐。
二、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建議課堂「小組合作」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小組學習是互助性學習的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它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多方面合作,各施所長。小組合作並不僅僅意味著將學生劃分為若乾的小組,而是要創造多種形式,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如師生互動、同桌交流、全班討論等,也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而且對學生情感的發展和健全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的。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有利於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組織不當,就很容易出現拉大差距的現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始終唱主角,不喜歡學習的較為懶散的學生則總是不好好預習課文,依賴他人,等待別人的幫助;還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性格活潑大方的孩子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就能更好地得到老師的呼應,學到更多的知識,反之,有些內向的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動性,不敢提問題,往往被老師忽視。這些都是使得「小組合作」的課堂實踐不能獲得有效實施的問題所在。
與其說我們需要構建「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不如說我們要爭取「合作—達標」教學目的,就是形成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讓學生有計劃、有任務、有目標地進行多項交流、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教他們如何組織同伴學習,提醒小組成員之間要學會互相幫助。如怎樣組織同學發言,怎樣組織同學評議等,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如此,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從更長遠的意義而言,讓學學會生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換言之,合作的過程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對學生的成長能起到不小的促進作用。
簡而論之,我們所倡導的「自主互助」型的教學模式,從「自主學習」的角度上說,是以學習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立足點,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為手段,以形成自學能力為目的;立足於具體的「小組合作」的教學實踐,合作的意義不僅在於解決具體的問題,更在於建立起學習的共同體。一個課堂作為學習共同體,強調的是同學們在自主探究知識的基礎上,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交往、對話、交流和合作,最終達到全體同學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主互助」的教學模式是值得廣大教師借鑒並應用於課堂教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