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是落實教學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今天,課堂教學設計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依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選擇教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素質,成為大家關心和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來看,雖然有不少教師能從實現課堂教學素質化的角度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但是對教材不甚理解,機械照搬教材的現象仍隨處可見。研究發現,教師在看待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欠深刻 新教材的有些課例,初步反映了知識的形式過程,體現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並將學法、教法在教材之中。但是,不少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組織教學內容時,簡單的、機械的照搬教材,只重視知識結果,而忽視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忽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2、使用教材時,拘泥於教材,甚至迷信教材 教材是載體,其落實新課標的具體體現,但教材的編寫有其局限性,有時脫離學生實際。在使用教材時,教師是主體,教師應主動駕馭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材。但有些教師對教材肓從,即使意識到它的不足,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奉守以本為本的信條。因此,對於一些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題材不作任何調查、修改、補充。備課僅僅是摘抄教材、教學參考資料。 3、教學內容組織的開放性不夠 一是學習材料過於單一、封閉,二是學生沒有參與組織,選擇學習材料的權力。學習材料均來自於課本、教參、教案集等,並由教師提供。很少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提供。 二、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整合性。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各個教學過程,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雙主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進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兩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開放性。教學設計從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作重要的課程資源;從教學的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從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從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4、實效性。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摒棄與實現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素質。 5、創造性。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造勞動。傳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課堂變化這一基本事實、扼殺了教學的創造性。新課程使教師靈活發揮的空間增大,例如新教材的綜合性及彈性加大,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資源的豐富,都是教師提高了一個創造性發揮的空間。因此教師撰寫教學設計的過程,應成為對教學的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6、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動態過程。作為教學設計不僅是上課前的構思,而且在上課後應不斷地反思和補充、完善,使教學設計展現於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融會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善於教學之後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思考之中。 三、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1、 深入了解學生,找准起點能力 所謂起點能力,就是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度等。數學課程標准立足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學習的准備狀態,往往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尚未涉及的數學知識,學生已經了解甚至知道的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內的加減法、時鍾的認識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教學的真實起點,順著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教學。為此,教師在備課中應思考以下三個問題:(1)學生是否已經具備學習新知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麼樣?(2)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已具備了生活經驗,哪些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需要創設哪些現實情境?(3)哪些數學知識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又提高了學生在新情況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2、 依據教材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數學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有的教材已經注意了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順應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使新的知識有序列、有層次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而且教材對整個教學過程也已作了大體的設計,其過程隱含著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只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讓課本中的例題、文字說明和結論等書面的東西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信息。 例如《加法交換律》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及大致程序如下:①准備題 27+73 73+27 58+37 37+58 你發現每組兩題的得數有什麼關系?;②例題,一家電影院,走廊的左邊有467個座位,走廊的右邊有518個座位,一共有幾個座位?(用兩種方法計算); ③觀察下列題目,在○里填上>、<或=,28+30○30+28 207+131○131+207 54+1049 ○1049+54 ; ④從上面的算式中可以發現如下規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⑤試一試;⑥練一練。這樣的課教師可通過准備題和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對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作出大膽的猜想,然後通過讓學生做一做,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之後由學生自己討論、歸納出加法交換律。最後是應用規律進行相關的練習。這樣的內容組織,從感知到猜想、驗證、總結、應用這一過程本身即蘊涵了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學生得到就不僅僅是加法交換律這一結論性的知識。 教材不是完美無缺的。有的教學內容側重於數學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側重於數學技能的訓練,忽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有的教學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也不能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還有的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對於這樣的教材,教師絕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材料和組織程序束縛住手腳,而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航向」,主動駕馭教材。教師需要通過學習材料的重組,以生動的、豐富的、有層次的學習材料,創設既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寓科學意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於「教者有意,學者無心」之中。 例如我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教材安排的例題是「食堂原來有50袋糧食,吃了4天,每天吃8袋,還剩多少袋?」這種人為編造的題材,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自然沒什麼興趣,也談不上什麼應用意識的培養。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發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
三: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四: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五:語文教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六: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泰安點金教育為您解答
『叄』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何新要求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肆』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使我們教師的教學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課前教學設計。下面我就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談幾點淺見。
一、教學設計應具備新的教學觀念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餘,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5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重視語文活動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觀念。具體的說,基本的語文素養應該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文化修養、品德情操等方面。語文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上下工夫。
3.要樹立大語文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發現、探究的觀念。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麼,教師要不要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教師的講,是講學生讀不懂或領會不深的地方,是指點路徑,是引導。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語文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讀。新課程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了解作者寫作意圖,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特級教師錢夢龍談他備課的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復復地想。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聲情並茂;有的課文說理嚴密,邏輯性強。我就採取不同的讀法來評析、鑒賞、品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麼教。由於這些心得都來自親身的閱讀體會,課文也早已爛熟於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還不時帶點激情。」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裡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與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為了省事或許不太寫,習慣於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新課程標准》才是依據。對《新課程標准》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新課程標准》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制定教學目標要注意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並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為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盡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4、情境的設置。語文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如我在設計《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在課前讓學生製作小艇模型,使學生形象、切近地掌握小艇外形的特點,貼近了課文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錄像、板畫、動手操作、口語交際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續,逐漸豐滿,學生由學習者變成了旅遊者,課文由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環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變成了縈繞身旁,小艇由書中畫面變成了一會兒握在手中,一會兒游弋在眼前,一會兒置身其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感悟了語言文字,體驗到了情趣。由此可見,只有帶學生走入情境,課堂才會緊緊吸引學生,富有人性的光彩。
5.活動的設計。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匯報採用什麼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新課程標准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為檢驗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情況的惟一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麼「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系。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語文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語文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語文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
『伍』 新課改視角下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1.導入要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桑代克關於學習理論的准備律科學的揭示了在學習活動之前激起學生興趣和動機的重要性,相比傳統教學單刀直入的方式,良好的導入能讓學生有一個生理准備和心理鋪墊過程,有助於學習效果的提升和鞏固。在導入環節,老師要盡可能的創設與本節課主題相關的情境或問題,以問題,圖片,音樂,故事,教具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主題,例如我們在講《桂林山水》這節課時,老師便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美景的圖片,配以寧靜自然的輕音樂,讓學生先以直觀的形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和大自然的神奇,在學生有了主觀感受時再學習課文,掌握的內容就能更加生動,理解也更加深刻。
2.教學過程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
新課改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轉換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要從講授者變為引導者和組織者,這就要求我們考生在試講過程中,即不能一講到底,也不能滿堂提問,要將課程的內容以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和歸納,在分配好重難點之後以適當的形式和恰當的時間比重組織學生探究學習,例如組織學生討論,做實驗,角色扮演,自我創作,互評互講,促使學生不僅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體驗到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感,並鍛煉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發散思維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3.作業布置要注重實踐
傳統教學理念下作業多以文字練習的形式出現,以鞏固知識為目標,而新課改後更加註重學生實踐,創作,探究等方面能力,因此考生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傾向於將課堂知識延展到學生生活實踐運用中去,在鍛煉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鞏固課程內容。
『陸』 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樣進行教學設計
為深化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貫徹、落實《山東省中小學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龍家圈鄉小學教育精品、實現高位運行;為矯正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重教法輕學法、重訓練輕反饋、重進度輕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實施「高效課堂」,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在全縣小學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實施意見》文件為指導,結合我鄉工作實際,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真正實施「高效課堂」,從而切實提高教學准備、教學過程、訓練檢測、課後輔導、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二、實施內容和策略
1.提高教學准備的高效性。
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有高效的教學准備環節,否則,談不上有效的課堂教學,更談不上高效的課堂教學。
教學准備指的是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的處理、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
(1)備內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範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內,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同時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例子,不唯教材,力圖出乎其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與課本對話,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內在意蘊。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提煉出簡練而有效的教學主線,層層推進。
(2)備學生
教師在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
(3)備訓練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課堂練習,下發訓練教材,教師必須先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做到講練結合、精講精練、當堂訓練、快速反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具體策略:
抓實集體備課。首先做到「四到位」:時間到位,地點到位,內容到位,備課主講人到位。其次完善集體備課常規:一人主備、教研組內討論、集體修改,真正將集備制度落到實處。
2.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課堂是教師實現「高效課堂」活動的主陣地,也是關鍵環節。學生的成長依賴的是每一堂課的積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
(1)提高教學內容的高效性。
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依據教學目標,確立重點,優化選擇。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教學,應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學活動的高效性。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安排。新課導入、情境創設、遷移過渡、操作安排、練習設計、活動組織等都應精心准備,周密布置,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使創設的情境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解題探索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高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3)提高教學方法的高效性。
優化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要依據特定教學目標的實現來選擇特定的教學方法。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揚長避短地選用各種方法。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致力於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思想貫穿於教學方法選用的整個過程,不能脫離學生原有基礎,堅持教學方法選用的求實思想,充分反映學生主體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學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創設和諧、激情的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要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層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師生間的互動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應追求實實在在的質量和效果。
(5)提高教學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體和學科教學整合是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要堅決杜絕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裝點門面、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做法,講求使用效益。
(6)提高問題設計的高效性。
要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富有啟發性、探究性的課堂提問,通過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當然,高效課堂教學環節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除以上六條外,教師的專業素養問題、高效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問題、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問題、重難點的突破問題、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與學生主導地位的實現問題、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教師的示範作用與課堂教學細節問題等等,都值得去認真研究。
具體策略:
(1)創新教研課。本學期一人至少一節優質課,以「高效課堂」為主題,拉開過程,展示成果,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落實教學反思。本學期要求老師將進行「高效課堂研究」的案例與反思寫在教師筆記上,每學期10篇,每篇字數不少於800字,鄉、校組織展覽、交流、評比。
3.提高訓練檢測的高效性。
在強化課內當堂訓練、提高反饋矯正實效性的同時,要注重課後作業訓練的高效性。既要切實杜絕布置大量的重復性作業的現象,防止學生淹沒在題海之中,也不能讓學生只是簡單的抄寫,進行書本知識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學情,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科學安排學生的練習時間,做到適時、適量、適度。高效訓練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練教師必先做、有練必選、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堅持做到精選精練,把握難度,刪除繁、難、偏、舊的題目,提高訓練效度;必須做到,及時批改,精批細改;講評之前必須先做統計歸納,切實提高講評的針對性。
具體策略:
抓實「教學六認真」(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認真開展課外輔導活動、認真考核、認真教研)的查評工作,將教導處抽查和組內自查結合起來,搞好學生作業負擔調研。
4.提高課後輔導的高效性。
課後輔導要突出一個「勤」字,堅持「抓兩頭促中間」的輔導策略,實現培優補差的落實到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教輔結合的思想,不斷強化教學輔導。在注重學生知識輔導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輔導,補「差」先補「心」,消除心理障礙,矯正不良習慣,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具體策略:
重視培優補差工作,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針對學困生的薄弱點,加強輔導,促其不斷進步。
挖掘苗子,培養尖子,以好帶差。
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
5.提高教學評價的高效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鼓勵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評價既要注重過程又要注重結果。
具體策略:
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實施高效的手段,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制度,充分體現發展性。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導向作用。
教研室建立各學科全面調研和重點學科調研相結合的常規調研製度,真正切實、全面地評價學生,評價老師。
採用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本人的評價,如通過聽課、考評、問卷或學生家長參與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實施建議
1、各年級組和教師根據本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有效教學專題研究,廣泛學習,統一思想,加深對實施高效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2、教導處、備課組及時制訂與高效教學相適應的各項管理制度,重點是常規管理制度和評價激勵制度,高效運行,確保有效教學順利推進。
3、加強教學常規考核的力度。根據縣局下發的《關於在全縣小學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實施意見》文件中的重點內容,大力加強常規管理考核,堅持月檢查考核制度,嚴格考核,與獎勵掛鉤,認真向教師反饋考核情況,促進整改提高。
4、備課組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工作思路及活動方案,進一步優化高效課堂教學管理的的水準。
來源:江西教師網
一個優秀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形式,總是伴隨著教師潛心的推敲、研究、修訂而逐步臻於完善的。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步進行:
一、把握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就是「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學內容就成為教學設計首要做的工作。
1、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包括教師所教的學生和教材。教學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解決要以「學習需要分析」作為起點,所以就要對學情分析。學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一般特點、學習風格、學習態度等方面的情況,重點是了解學生起點能力以及原有知識經驗。可以採用自然觀察法、書面材料分析法、談話法、調查研究法、測試法等方法以及交錯運用上述方法來掌握學生的學情,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學生藉以獲得知識的中介和手段。為了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步來研究:
⑴學習課程標准
學習課程標準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學所教學科應秉持的教學理念,清楚它的目標與要求;了解本學科的編排體系和內容安排,明白學科特點和教學建議以及對課程開發和資源利用的要求。
⑵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要達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
二是透。就是對教材不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釀蜜一樣,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⑶獲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范圍很廣,教師能獲得教學指導書、參考書、配套練習冊、相關的關盤、課件、軟體包以及網上其他人開發的有關材料,都可以輔助教師把握教材內容。
⑷抓住教材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統攝性、概括性、能舉一反三、廣泛遷移的知識,即重點。學生難於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知識和復雜技能,即難點。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後繼學習最有影響的知識,即關鍵點。
⑸對教材精細加工
教材的精細加工涉及對教材的靈活處理,合理安排與進一步創造性使用。教材內容的靈活處理主要是從內容質量、內容深度、內容廣度方面對教材進行取捨;給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經驗性、活動性、練習性、擴展性的材料;從順序、時間、素材等方面對教材進行調整;從教材的知識性、情趣性、操作性進行加工。
3、確定三維目標
教學設計必須根據教學學科內容的特點來確立「三維目標」將它具體化並落實於教學活動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方面。
二、制定教學策略
可以從以下四步進行:
1、安排教學程序
在安排教學程序時,應按認識活動規律展開教學過程;按「課」的類型是單一課還是綜合課來確定教學的步驟;按教學模式是講授式、討論式、發現式、範例式和自學式等模式來安排教學的程序。
2、組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種類較多,無論選擇和運用何種方法,都要根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本學科內容特點,教學活動的規律以及教與學的情況,重視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綜合運用和優勢互補,堅持啟發式的指導思想,注意靈活機智地運用教學方法,處理好細節的變化。
3、選擇組織形式
教學的組織形式就是用什麼形式或較為穩定的關系將學生組織起來進行教與學。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藉助相關的輔助教學設備,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的組織形式。這樣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
4、設計練習作業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談到教學最優化和減輕學生負擔時,告誡人們「不要取消作業」,而是要「從一道練習作業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這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精心設計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系統性、層次性、全體性、適度性、啟發性、多樣性、診斷性和補救性的作業。
三、撰寫教案
作為一種創造性很強的工作,教學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個優秀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形式,總是伴隨著教師潛心的推敲、研究、修訂而逐步臻於完善的。完善之後,教學設計最終要形成實踐性的教學文本----教案。
教案撰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學情調研、教法改進、實踐反思上。
來源:江西教師網
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備好課寫好教案的基礎,更是反映教師教學能力、體現教師自身教學特色和風格的重要途徑。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下面就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談幾點看法,與老師們共同切磋。
1.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這一目標將自始至終貫穿並體現於教學設計全過程,起著靈魂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一定要根據課標和學情,既要依據課標,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於學生實際;二是教學目標一定要細化,具體可行,不提那些籠統的一節課無法達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
2.依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
在確立教學目標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明確重點難點;另一方面,要結合校情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在這里,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脫離教材,另起爐灶;二是一本為本,照本宣科。
3.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過程
要按照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去制定教學環節,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習環節附和新課程的理念。主要表現在學習環節上注重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上。二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比較突出;三是各學習環節循序漸進,附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四是各學習環節簡便易學,操作性較強。
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之舉就是環節備課,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一節課學習過程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一是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環節,環節之間應強調邏輯性、遞進性,做到環環相扣;二是一節課的教學環節不應太多,一般做到五個左右為宜,多了不利於每個教學環節的深入進行,容易流於形式;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進行環節預設時,要留有一定空間,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機會。
4.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
只有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所體驗,進而在交流及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感悟,達到學習目標,因而這一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最細化的一個環節,也是使課堂教學生動豐富、獨具個性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情境和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動的內涵,活動要有針對性、深刻性,不切合學習內容的活動,再新穎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留有空間,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留有空間,為學生的實踐留有空間;三是活動的設置要精細化,要充分考慮到活動的具體步驟、活動中學生可以做什麼、教師可以做什麼,活動如何步步深入,達到實效;四是活動過程中的總結反思,一方面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及時點評,不斷提高學生開展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將學習內容滲透到活動中去,通過活動要有所提高。
5.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
這一步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再反思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能確保教學設計比較科學、精緻並緊扣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斷提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柒』 什麼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第一,教學設計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是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文本",而不僅僅是靜態的、物化的"作品"。
在傳統的觀念里,教學設計與寫教案是可以畫等號的。我以為這是把教學設計這樣豐富的一個概念簡單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學之前備課的物化產品,它規定了即將要進行的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有的甚至把課堂上發生的一切都預設好了。這樣的教案,是一種封閉的東西,它獨立於整個教學過程之外。封閉的東西容易走向僵化。再加上學校管理方式和對教師評價的不科學,寫教案已經成了教師的累贅。寫教案本來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難以用量化的指標評價的,但是,有些地區有些學校,看一個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寫的教案;看教案不看別的,而是看格式規范不規范,字跡清楚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字數達不達標,比如有的地方規定每篇教案至少要1000字。這樣的評價是荒唐的,但就是這樣荒唐的評價某些學校大行其道。這樣評價的唯一結果,就是教案越來越流於形式、越來越僵化、越來越與實際的課堂教學無關。難怪有的老師說:"你若問,中小學教師的工作中哪樣最累?我可以告訴你『寫教案最累『。你若問,影響教師適應課改、影響教師提高課改水平的最大阻力是什麼?我還可以告訴你是『寫教案『。"
我們說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過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閉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來,把教師創造性突顯出來。因為,把教學設計看作一個過程,那麼我們的眼光就不能僅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學看作備課、上課、課後反思等一連串的動態過程,要看到在這個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創造性勞動,惟其如此,我們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學,理解教育。
說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意味著,一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材料中的老師,在大學時期,教學設計對他來說是一個學術概念,與他精神生活沒有什麼關聯。當教師之後,學術意義上的教學設計變成了活生生的實踐,教學設計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與他的創造勞動聯系在了一起,這時的教學設計對於他來說,就有了豐富的意義。他開始賦予教學設計新的意義,而新的意義又將促使他不斷發現問題,充滿困惑。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的教學設計就是這樣永遠走在充滿困惑的旅途上。材料中的老師說,教案是下課之後才完成的故事。實際上,教案或者說教學設計,是一個教師永遠在創作但總是無法結尾的作品。
第二,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個體的"教育哲學"覺醒、校正、豐富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教學設計或者寫教案是技術性的東西,與教育哲學沒有關系。
很多人以為,教育哲學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話題,與一線的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沒有關系。
這是極大的誤解。沒有什麼教學活動不是在相應的教育哲學的指導下進行,沒有什麼教學活動不體現一定的教育哲學,有時只不過是教師自己沒有意識到到而已。
如果把探討教育哲學問題看作理論工作者的專利,那麼教育哲學就離我們很遠,很抽象。
但是,教育哲學不只是在書齋里,它鮮活、生動地存在於千萬個課堂中,存在每個教師的教學細節中。可以這么說,每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教育哲學,我們可以稱之為"個體教育哲學"或者"實踐教育哲學",它是植根於你的內心、並內化為你的教育行動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論。有人把教師接收的教育理論分為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所採納的教育理論,前者是老師口頭上說的東西,有時是迫於外在形勢不得不說的東西;後者是真正被教師用於指導教育教育活動的東西,可能教師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教師的個體教育哲學指的就是後面這一種。它充滿著濃郁的教學實踐土地上的"田野"色彩。
教學設計,就是要促使老師認識到自己個體的教育哲學,讓這些沉睡的教育信念覺醒,並在教學中自覺地運用它、驗證它、校正它、豐富它。
『捌』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哪幾個問題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玖』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2、突出學生主體,體現個體差異;3、具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4、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英語課程標准》,提倡學生在課堂中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強調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讓有限40分鍾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是每一位小學英語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說, 大膽演。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學習英語有積極的態度,才能保持英語學習持續不斷的動力,才能在學業上有收獲、有進步、有提高。因此,在教學英語時,教學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針對小學生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形象性。教學中,我常用的是開火車游戲法,在呈現新課前的幾分鍾讓學生表演鞏固已學句子,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說明說的多,想的多,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並且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目的是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並鍛煉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另外,我還常常讓學生「唱英語歌曲」、「說繞口令」、「做游戲」等。同時,應用實物、圖片、簡筆畫等直觀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四課:Are you Lingling?我讓學生進入問你是玲玲嗎的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快速記住單詞boy girl doll man woman 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具有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的明確目標。
由於教學方法的多彩多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氣,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學習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獲得滿足感與成功感。
二、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根據小學生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的特點。如果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單純地死記硬背單詞,會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不利於英語課堂教學。如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具有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於一體的多種信息功能,能將聲音、圖像、文字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聞其聲、觀其形、臨其境。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它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調動小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探究和體驗。例如:我在教bag時,我藉助多媒體引入發了學生探究慾望,我再趁此機會說:Oh, A bag/然後問Are you Lingling?學生就會很容易回答:No,I』m not.因此,這種根據教材內容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又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因材施教、體驗成功。
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這是我國一向以來的教育方針。但就學生而言,我們也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有個性的。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針對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切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指導。因此,針對各類學生的特點,落實教育多樣化和培養目標多樣化,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多鼓勵差生,讓他對英語感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老師。
四、開放空間,體驗課堂與生活相融。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對課堂環境的烘托,不僅要有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作為基調進行烘托,還可通過在教室內布置一些典型景物,將學生學習的課堂開辟為語言文字所需要的生活的場所來烘托語言的情境。這樣,語言的學習不再是單調的知識反復訓練或零散情境的拼湊。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結合課標理念下新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積極倡導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充分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實現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佳學習效果。課堂生動有趣和有人性化的教學環境,不僅有利於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於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發展。
『拾』 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有何特點,有哪些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