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論文追求有效的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論文追求有效的數學課堂

發布時間:2021-01-17 07:50:11

❶ 教學論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有效的導入能扣住學生的心弦,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能生疑激趣,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本文從導入的方法談談導入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導入 生疑激趣 寓學於樂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教學過程開始的導入環節是至關重要的。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優秀教師都十分重視一堂課的導入,他們或舊知復習,溫故知新;或直觀操作,強化感知;或設置懸念,扣人心弦;或猜謎游戲,寓學於樂;或奇趣故事,妙趣橫生……無不殫思竭慮,追求卓越。
1.舊知導入,溫故知新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前後知識聯系十分緊密,教學時,可以安排一些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作鋪墊,形成正遷移。例如,六年級在教學「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時,可先出示一道復習題「朝陽小學五年級有學生140人,其中男生佔11/20,男生有多少人?」學生解答後,即把「55%」覆蓋在「11/20」上,從而得到課本上的例題,再引導學生把例題同復習題進行對比分析:把「11/20」換成「55%」題目的意思有沒有改變?然後讓學生計算。這樣設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生長點」, 能化生為熟,化難為易,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直觀操作,強化感知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實踐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以感性經驗為基礎。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可提供粉筆盒、煙盒、磚塊等實物讓學生感知,使他們對長方體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又如,教圓周率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測量若干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物體的周長和直徑,並計算出這些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由此引出圓周率的概念。
3.設置懸念,扣人心弦
心理學表明,兒童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遇到矛盾時,對問題產生懸念,大腦便會出現特有的興奮。於是,他們會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探索其中的奧秘,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的觸發點,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可以這樣導入:讓學生把准備好的三角形拿出來,用量角器量出其中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老師馬上能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再量角驗證,果真都對,這時,學生都會心生疑惑:老師真的有神法嗎?老師便抓住學生這種迫切想知道其中奧秘的心理,說「學了今天的內容後,你們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出示課題)。這樣導入學生必然興趣盎然,專心致志,收到良好的效果。
4.猜謎游戲,寓學於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游戲是最重要的教育,它的確是兒童時期意見原則性大事。」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小學生好動、喜歡猜謎語、做游戲,導入時可以創設一種游戲情境,使學生心情愉悅,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高高興興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領悟數學知識的樂趣。例如,在給學生講授「1」或「0」的認識之前可以分別口述如下兩個謎語:「橫看像支尺,豎看像根棒,年齡它最小,大哥它來當。」(打一數字)「像個蛋,不是蛋,說它圓,不大圓,說它沒有它也有,成千上萬連成串。」(打一數字)又如,在講《可能性》這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個「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導入新課:請兩個同學上台進行游戲,其他的同學記錄這兩個同學各自勝負情況,讓學生感受到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這一游戲活動,寓學於樂,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身心潛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可謂一舉多得。
5.奇趣故事,妙趣橫生
兒童喜歡聽故事和富於幻想,在新課教學中可以把某些數學知識編成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寓教於樂,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引導他們在歡樂中進入學習。例如,在講授《循環小數》時可以用一個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樣導入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這個故事永遠也講不完,體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即「循環」。這樣的故事,能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使他們精神飽滿地參與到這一新知識的學習當中來。
6.聯系生活,情境激趣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課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例如,一位老師在講「圓的認識」之前畫了一輛彩色自行車的掛圖。教師將掛圖上自行車的兩個車輪用白紙蓋住貼在黑板上,問學生:「這幅圖上畫的是什麼?」「是自行車!」「老師送給你要不要呀?」「要!」教師把遮蓋車輪的紙扯開,學生笑了。「你們為什麼笑呀?」「兩個輪子是正方形的,這樣的自行車騎不動。」教師再把正方形車輪扯開,學生又笑了。「你們為什麼又發笑呀?」「兩個輪子是橢圓形的,這樣的自行車騎上去會跌倒。」最後教師把橢圓形的車輪扯下,一輛美麗的自行車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問:「這樣的自行車行嗎?為什麼車輪是圓形的呢?學了今天的知識後你就會知道了。」這樣以生活經驗作引子導入新課,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
有效的導入能扣住學生的心弦,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能生疑激趣,引人入勝,輝映全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課的類型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導入環節,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做到導之有序,導之有法,導之有理,導之有度

❷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提問論文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須教有疑」,提問就是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惑,引起積極的思考;而思考,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啟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在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所謂「有效」,就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提問要明確、清晰.教師要把問題交代清楚,必要時將一些問題口語化,讓學生聽清楚教師在問什麼.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優化課堂提問首先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構成提問序列,力求提問過程新穎別致,使學生喜聞樂答.2.提問要適時.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3.提問不宜太多.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優化,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4.提問涉及面要廣.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後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5.要學會傾聽.喜歡打斷學生的老師回答的教師,表面上似乎時時在關注學生,提問學生,但教師並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是因為沒有很好傾聽.教師往往並不願意追究:學生為什麼會這么回答?是否應該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回答出發,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教師應該學會有效傾聽,在這種傾聽的環境中,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開發並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這樣既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可以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6.要學會有效評價.有效提問總是和有效評價緊密相連的.有效提問離不開有效評價,不要使用「好極了」或者「你真棒」等等這種程序化的、毫無意義的評價,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真實而真誠的,做老師的應該盡力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或評價學生的回答.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❸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❹ 小學農村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論文的文獻綜述的概念界定怎麼寫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❺ 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使探究學習更加有效

有效性是現在討論的熱點,是課改反思中的一個焦點。因為我們知道: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和教學實踐模式。無論教學如何改革,「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我們永恆的追求。每一節只有40分鍾,一定要有情景嗎?一定要探究嗎?一定要小組合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如何更有效?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既然我們要追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什麼是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哪些標准,只有先認識這些,我們才能真正落實這一教育思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種方式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效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而言: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應用到會應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而對教師而言,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成就學生發展的同時,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教學魅力,又感受到教師自身的價值,同時收獲到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鮮活和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並在快樂教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其內涵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准備、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有效課堂教學包括有效的教學目的,教師有效的教與學生有效的學。有效課堂教學既是一種理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我們教學活動的基本追求!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數學教育重新煥發生命力。真正落實新課程思想,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在筆者看來,我們應該緊緊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教學無非是教與學的結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緊密不可分的,只有同時關注好這兩方面,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有效。 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思考,我們認為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關注教師教學的有效1.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往往是與教師的教學目標緊密聯系著。追求教學有效,首先應該強化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就是要求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最大限度的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有效性。教學目標制定的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節課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教師卻在枝節上大講特講,造成無意義的知識重復和遺漏,是導致課堂教學低效高耗的一個直接原因。制定教學目標,要熟透新課程標准下的三維目標,真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對教材、學情、教學理念等具體分析,整體把握,統籌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列出學科知識體系,制定出學科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章節,每一課。具體操作時,還要注意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明確對認知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隨時檢查教學活動是否與目標和諧一致,統一協調教與學的矛盾關系,以確保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2.教學氛圍的有效性教育家羅傑斯指出:「教師的態度可以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可見,要激發學生的主體功能,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寬松、安全、愉悅的學習情景,給學生以友愛、平等、快樂、成功的享受,營造出具有真誠接受和理解為特徵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一個群體中存在的價值。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採取以下方式:一是發揚教學民主,優化教學組織。課堂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提高業務素質,優化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教師如能在具有較高的教學素質的基礎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採取與學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態度和方法,形成與學生和諧共振的情感基調,那麼,良好的教學氣氛自然水道渠成。案例:《找規律》的教學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l、2、4、()、()、(),要求學生在後面加上一些數,使這些數看起來比較有規律。 (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紛紛舉起了小手)一位學生填出了第一個答案:7、11、16,理由是前後兩個數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別增加l、2、3、4、5……,老師微笑著點點頭;第二個學生又想到了另一種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個數重復相加為後一個數,老師滿意地笑了。老師環視著全班同學,似乎沒什麼問題。正好下課鈴響了,老師准備課堂小結。這時,有一隻小手怯生生地舉起,又偷偷地放下,我猜測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績平平的學生,老師略顯遲疑:「你還有什麼問題嗎?」生:「我想填1、2、4……」,頓時,全班鬨堂大笑,那位同學害羞在埋下了頭,老師示意大家安靜,親切地說:「你的想法不錯,真了不起!大聲地說出你的理由,好嗎?」,那位學生昂起頭說:「我覺得重復也是一種規律。」說得多好啊!簡單重復何嘗不是一種規律,大概受這種想法的啟發,學生的熱情一下又高漲起來,「老師,我又想到了另一種填法,l、2、9、l、2、16……,理由是前兩個數重復,第三個數分別填2的平方,3的平方等」,時間已超過了3分鍾,但同學們依然沉醉在尋找規律興奮中。下課時間到了,學生的想法太簡單,教師完全可以作簡單評價後下課,但老師沒有這樣做,而是表揚鼓勵了這位學生,讓他說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發了同學的許多聯想,這樣的處理真是太好了,也許在這位學生的心目中從此播下了學好數學的種子,也許他從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這個題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們姑且不去討論,當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預設相偏離時,老師不必忙著為自己的下一個環節奔忙,而應先來聽聽學生的分析、聽聽他們的想法,因為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比答案本身更為重要。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這種不同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師生雙方真誠平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老師作為數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要真正從心理上尊重學生,傾聽孩了的心聲,讓孩了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真情對話。有了這種和諧、平等的「生態環境」,學生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全部調動到課堂學習中,大膽表露自己真實的內心體驗。這樣的課堂才是多變的、美麗的、豐富的,師生才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們教師要有理念上的轉變,我們的課堂為誰服務?為既定的教學目標而置學生上的參與熱情和辛苦勞動而不顧,還是為學生服務?為學生靈動的體驗、真實感受而等對話,答案是顯而易見的。3. 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其中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情境創設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然而,新課程下的一些數學課創設的情境只是為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夾雜了太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了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而缺乏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1)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利用生活知識感悟數學內涵。如在上《人民幣的認識》時設計了同學們在商場內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學習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3)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情境創設有沒有趣味是這節課開課的關鍵,如在上《分數的再認識》時,用多媒體設計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統計》時,安排了教師投球游戲等。這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趣味中思考、發現數學知識。案例 :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分米 毫米的認識》教學,我們創設了如下情境:師:藍劍飲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種新型盒裝飲料(出示實物),飲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飲料配有一直吸管,誰能猜出這支吸管的長度?學生有猜9厘米的,10厘米的,11厘米的,12厘米的等,但就是沒有猜8厘米以下的。答案很多,學生猜的積極性很高。師:為什麼你們猜的吸管都比8厘米長呢?生;因為飲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如果吸管比8厘米短,就會掉到盒子裡面,吸不到飲料了。師:小朋友們真肯動腦筋!現在這種吸管就擺在小朋友的桌上,到底是多長呢?同學們想不想動手量一量?生:想!(非常積極)一會兒,學生們紛紛高舉起小手大聲地報告:吸管的長度剛好是10厘米!教師順勢提出:10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另外一個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厘米=1分米。仔細看一看、比一比1分米長的吸管,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此情景的創設,既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又為下一步教師的教學做好了准備與鋪墊。4.課堂意外資源的處理預案的目的在於事先把握學生、把握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假設",是我們以盡可能接近學生實際情況的思維所作的預設,它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及"生成性"。既然存在"虛擬性",就不可否認地會出現一些"非預設生成"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考慮:課堂上是按照一成不變的既定思路走,還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真正需要來推動課的進程?如果忠實於教案,可能會比較"順利",有驚而無險;如果接受學生的挑戰,就會出現許多自己應付不了的狀況,也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沼澤地"。其實,我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動態"的課堂,這是我們否認不了也逃避不了的現實存在。既然是現實存在,就要想辦法去解決。於是,正視現實、利用現實、改變現實就變成了我們的必修課。同時,如何利用學生的思維生成實現課的自由推進,也就實實在在地擺在了我們面前。蘇霍姆林斯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是一次有著終點卻沒有路線的旅行,隨時都可能讓你處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所以,讓我們勇敢面對課堂意外,不斷的反思,才能不斷的進步5.課堂評價的有效性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於學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讓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對學生進行評價是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實現預定發展目標。在課堂評價中筆者主要採用了真誠的言語鼓勵評價:如很好,很棒,不錯,會動腦筋,真精彩,棒、棒、棒、你真棒等;多彩的視覺刺激評價:如在黑板上評紅旗,畫笑臉娃娃,在黑板上畫上花籃等;溫馨的體態暗示評價:如對表現好的孩子豎起大拇指無聲的示意;孩子回答完問題後,與之握握手、摸摸他的頭、對他進行肯定或安慰。通過評價,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二) 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准中提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學生的發展才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指標。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學的有效性,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樂於參與學習過程中,在學習中體會學習的主人地位,真正迫切地進一步產生學習的慾望。1.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學教師的教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學,所以提高教學效率的重點要放在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上。注重學生學法指導,注重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將 「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有效引入課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懂得會學、善學、巧學和樂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與學習策略。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除了有閱讀自學、有序觀察、質疑問難等一般方法外,還有動手操作、畫圖分析、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2.讓學生主動地去學 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學習。有效教學的理想效果是:課未始,興也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尤濃。要達到這樣的教學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觸動學生求知的興奮點,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地學。 3.讓學生樂於參與活動 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學習,離不開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周玉仁教授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於一個問題也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總之,提高課效應著力做到:第一,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並准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第二,要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學科感悟。第三,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第四,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第五,要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從而不僅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也提升能力培養的效果。可以說,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克服無效和低效教學的五條基本措施。

❻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提問》論文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點明了課堂提問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課堂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設計得好,應用得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因此,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就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提問談幾點認識與體會:一、近——問在認知水平上。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課堂上所講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額」的已知的東西,又包含一定「份額」的新的東西,才能喚起建立在思維本質上面的穩定的興趣。就是說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既有一定的難度,又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前,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的圓拼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有的教師緊跟著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能夠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嗎>>>查看所有描述

❼ 論文淺談如何讓低段的數學課堂更有效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入學不久的兒童,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 ,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當我們面對這些低段的孩子的時侯,是否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孩子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就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並且有助於他們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思維方式等運用於生活現實的數學,是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促進其思維品質提高的數學。練習型課堂教學是最能體現有價值的數學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如何在我們的低段課堂教學中運用「20+20」練習型教式學模,充分體現、發揮練習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質量與效率,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開發教材資源,呈現多樣化的方式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必須要認真鑽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詳細的解讀教材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證。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班級的不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需要對教材及其他課程資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開發練習的價值,使之能有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差異,分層次、分類型、分程度地進行備課。一節課的目標要把它放在一個章節或一個單元甚至整個學科中去定位,讓學生明確這一知識點在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圖片、每一個活動的作用,並且還要弄清他們之間的聯系,規劃好教材上知識的呈現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自如的投入到學習中。當然有效課堂的實現還應關注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這么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這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因為喜歡你,他們就會在你的課上表現的特別的積極,不管你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會很好的去完成,師生間有了默契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益。
二、合理運用課堂時間,藉助生活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教學價值的表現。在劉校長提出的「20+20練習型教學模式」的倡議中,我在低段的數學教學中是這樣實施的:
前20分鍾是精講部分,以教師的主導、引領為主,後20分鍾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鞏固練習、內化所學為主。這樣分配時間是因為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將一個知識體系或一個章節的內容以教師主導、引領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進行一比一的時間分配。
(一)創設情境教學凸顯數學味,追求課堂教學實效性(前20分鍾)
1、基本訓練:(3分鍾左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要注重學生「雙基」的落實。尤其是低段的數學教學,計算是最基本的基礎知識的,可是在我接觸過的不少孩子中,10以內的加減法還好,可是到學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加減法就明顯的感覺基礎知識不扎實了,計算時常會出錯。所以我會在每堂課的教學初進行1—2分鍾的基礎訓練,(如:開火車的方式口算老師出示的算式卡片,點個別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孩子在草稿本上進行聽算等形式)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形成並最終得到相應培養與提高。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分鍾以內)以舊引新,從准備題過渡到嘗試題,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生學習新知鋪路搭橋做好准備。同時,使學生能夠明確這堂課學習的目標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環節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分鍾。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設計一個新穎的有趣的情景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起來是我們每個老師都在思考也是不斷在實踐著的事情。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這點就更為重要。好說好動,精力分散是一年級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因此,一個好的開頭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你的課堂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總是想方設法去尋找、挖掘和教學內容有關的題材。
比如: 我記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學 「10的認識」,其實學生都認識10 ,可我們書本上還是有這個知識點,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饒有興趣地聽課從而使得我能很好地開展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通常就運用這樣的一個開頭:出示數字娃娃教具「0」,接著出「1」「2」「3」「4」「5」「6」「7」「8」「9」,同時我自己配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學生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我操作,這時我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 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10的認識。」效果出奇的好。
用孩子所喜歡,熟悉的藝術形象編一段新奇的故事,讓故事裡的主人公「碰上」數學問題,讓學生替它解決問題也能達到同等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認識」導入新課時,編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和大公雞比賽數數。小燕子飛快地念:1、2、3、4、5、6、7、8、9、10,而大公雞則不慌不忙地叫著「二五一十」結果,大公雞贏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大公雞用什麼方法數嗎?我們今天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就教你學會這個本領。這樣用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
3、情景交融,探究新知,老師精講(15分鍾左右)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特別是對於低段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而無意注意又受興趣的影響,所以根據情境教學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生動、真實、具體的人和物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愉悅中快樂地學習,寓教於樂。
講故事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於情趣之中,使學生百學不厭。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會根據教材內容,把所教知識編成故事讓學生學習,有利於讓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同學們排隊做操,小紅前面有10個同學,後面有3個同學,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個同學?這時,許多同學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10+3=13(個),教師不急於將答案告訴他們,而是給他們講一個故事:「有一天,14隻小鴨子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鴨媽媽的帶領下,從河的一邊游到另一邊,上岸以後,鴨媽媽一數叫了起來,不好!丟了一隻鴨,可她向前看看,向後數數,她的孩子並沒有少,真怪,14隻鴨子怎麼會變成13隻呢?同學們嘩然大笑,鴨媽媽真糊塗,她把自己給忘了,在笑聲中,部分同學恍然大悟,我也好糊塗呀,怎把小紅給忘了?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發現問題,糾正錯誤,活躍思維,培養興趣。
又如:對入學不久的學生進行應用題啟蒙教學,出示一幅鮮艷美麗圖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優美的畫景中,開始了教學活動。
師:樹上有幾只小鳥?
生:3隻小鳥。(師:這3隻鳥是巳經知道的,叫做巳知條件)
師:又飛來了幾只小鳥?(教師拿著「飛來的小鳥」圖片往樹上移)
生:又飛來了2隻小鳥。(師:飛來的2隻小鳥,也是我們巳經知道的,叫做另一個巳知條件)
師:現在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這是我們要求的問題)
生:一共有5隻小鳥。
師:「5」是怎樣得出來的?
生:樹上的3隻小鳥和飛來的2隻小鳥合起來是5隻。
教師通過由景到情,以情喻理在形象情境中得知,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應用題結構觀念。
要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體現魅力,就一定要把數學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教學。
(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提高練習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後20分鍾)
1、鞏固新知,提高課堂學習效:(15分鍾)
練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是新授還是復習課都離不開它,同時也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於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保障「堂堂清」,教師在設計訓練習題時也應與教學相輔相成,要在練習設計的目的、形式、容量等方面下功夫。課堂練習的設計盡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備典型性。( 3)、能集中體現教學內容的精華。(4 )、題量適當、恰到好處。( 5) 、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作業分層布置,盡可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作業要求,提升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如:在鞏固應用題結構的課堂教學時,我把預先准備好的有關聯的條件卡片出示後,組織學生找朋友的游戲比誰找得對,找得多,卡片內容是:白羊20隻,白羊和黑羊共24隻,黑羊4隻,黑羊比白羊少16隻,白羊比黑羊多16隻。在整個游戲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一個個爭著發言,先後編出了求剩餘,求和,求差,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弄清了這些應用題的結構在低年級練習中,諸如「開火車,搶紅旗對位、配對接力賽」游戲,寓數學教學於活動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都是很有益的。
2、整理再現:(3分鍾以內)本環節是培養學生從「學會」轉到「會學」的一種方法。培養學生能夠把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整理小結,再現學習目的,盡量安排學生自己小結整理。讓學生小結學習的方法、學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等等。為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我們老師設計科學的板書,讓板書具有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整理復習的方法,理清思路,促進和優化相關知識的構建的功能。可以通過設計訓練、回答問題等形式完成整理再現。讓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同時做到前後呼應,使整堂課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3、拓展新知:(2分鍾以內)課末,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或非常規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是新知識點的延伸,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思維上的深化。這樣,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巧妙實施多種評價方式,追求課堂教學的真實有效
要想提高課堂練習的真實有效,除了做好以上幾點之外,還應注意對有效的課堂練習進行有效的評價。因為對課堂練習進行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與思想交流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是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練習課的教學評價也要求師生共同參與,注重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例如:學生完成一道練習題後,教師可暫不進行評價,而是先請這位學生說說本次練習題的類型和自己在做題過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後請其他同學交流意見,最後教師再作出評價。這樣不僅便於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而且也可促進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對於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賞識」和「挑刺」相結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實施縱向對比式評價。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善於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對比,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我們不難發現,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對話為內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構建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

❽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論文

新課改,不僅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還讓數學課堂變得精彩。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做到如下幾方面:
一、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有效性。
1、問題要生活化——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學生發現真實的問題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教學圖形的變換這個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一個「游樂場」的情境。上課伊始,隨著優美的旋律,帶領學生觀察游樂場里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
2、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相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精心設計一兩個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首先出示用兩塊顏色不同的硬紙剪成的大小不同的兩個梯形,提問:「哪一塊面積大?大多少?」學生對第一個問題通過觀察很快就回答出來了,但對第二個問題「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時此刻抓住學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積比小梯形面積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進入新課。
3、問題要有參與性——讓學生的思維積極的參與問題。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慾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例如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教師設計了讓學習數方格、剪拼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效果。
二、建構有效的自主學習課堂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 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於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的。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唐僧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每人只能吃一塊餅的3/4或6/8或9/12,貪吃的豬八戒,爭著說我要吃9/12,孫悟空說,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學們,你們說,豬八戒、孫悟空、沙僧三個誰吃到的餅最多?」引導學生思考,爭議3/4、6/8、9/12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為學生營造模擬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並為這種交往、交流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獲。
三、鼓勵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學會相互幫助。
1、增強合作意識。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該合理地安排課堂容量,做到教學內容少而精。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進行充分的思考與交流,而且應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考慮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以便在教學中隨時調整教學活動,使教案成為動態開放的學案。
2、培養合作技能。要有效實施合作學習,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分工、注意傾聽、合理對別人提建議、有禮貌地表示不贊同、對別人相反意見的應答以度說服他人等合作與交流的技能。
3、有效合作。要有效合作教師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 分工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承擔任務,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② 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四、運用激勵的課堂評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激勵性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1、巧用激勵。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和幽默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你真行!」、「這個見解很獨特」、「你的作業全做對了,如果寫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這些尊重、期盼的語言,不僅是對學生情感的激發,更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求知慾也就更旺了。
2、欣賞學生。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每次進步,以滿足學生的成功體驗,要讓他們在評價中得到鼓舞,樹立自信心,從而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信任下興趣盎然,充滿學習慾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並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❾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❿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探究論文有哪些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現象:
(1)教與學中的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數學很有用,另一方面學了數學不會用;
(2)教師無視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用拉平取齊的方法要求兩頭學生向中等生看齊,致使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原地踏步,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而苦惱厭學;
(3)學生學習處於被動狀態且負擔過重,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不強,獨創精神和負責態度欠缺,以致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富有創造力的數學優秀學生難以脫穎而出。
我們的教學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我們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新課的設計,對課堂練習重視的不夠,而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一般對新課的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能否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就不能預測了,針對這個問題對練習的研究尤為重要。
二、過程設計
我校為了推進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參加了白雲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分層指導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在學校課題啟動後,我們根據低中高年級成立了課題小組,認真學習了區學校的總課題方案,對照新的課程理念,經過全面的課堂教學分析,反復了思考,最後確立了《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研究》子課題。為了順利有效地開展研究,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並進行了具體分工。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積極搜集資料,查找理論依據。由董國洪校長擬稿,制定了課題方案,經過課題組成員討論,完成了開題報告。在這近一年的時間里,我組教師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學習。學習了課改《綱要》、《數學新課程標准》、及有關書籍和文章;與當前課改緊密聯系的優秀課例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觀看了特級教師吳正憲《統計中的平均數》等課例的錄象,學習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做到定計劃、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讓課題組成員深刻理解了《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中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進一步增強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組內定期開展科研活動,為了保證開展課題研討課的質量,我們規定每次的教研活動都要做到「四個要」:一要集體備課,二要全員聽課,三要說課反思,四要重視評課。每節研討課都採用個人構思——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的備課方式。充分挖掘資源,深入研究文本,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學習內容的組合,使課堂教學更有效。通過課後反思,總結一節課的得與失,為改進今後的課堂教學設計。努力上好展示課,力求做到提高課堂實效性為目標,探索一種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都有發展的課堂練習教學模式。
三、研究成果
一年來,經過組內成員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通過課題研究,我們進一步提高了認識。
(一)理論成果:
1、設計時首先是以教學大綱為准則,深入領會大綱的精神。其次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我們要求參與課堂練習設計的教師要把握大綱的尺度,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研究、設計練習內容。規定練習設計的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的明確,要有針對性。練習的數量適當,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結合,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練習和稍有變化的練習,也要有一些綜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題,但不能過於繁難。盡量設計出符合素質教育、具有實用價值的練習,使學生德、智、體全面得到發展。
2、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對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是使學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練習促進新知識的掌握。我們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使課堂練習豐富起來,活起來,開放起來,生活起來,生動有趣起來教師要結合教學設計貼近生活,富於思考靈活多樣化的練習。
3、練習是一種數學活動,要體現「做」數學。練習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不要培養做題的「機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練習設計要符合不同學生的水平,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4、 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
(1)樹立起現代數學教學觀。
(2)改變了傳統的練習方式。
(3)、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觀。
5、 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1)我們從教學中的「練習的有效性」問題出發,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尋找提高練習有效的途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和交流、不斷改善教學行為。提升了老師們的教學意識和教學水平。
(2)本課題開展研究以來,課題組教師的科研素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課題成員先後寫了反思,論文。
2.實驗成果
課堂教學練習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
(1)練習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課堂練習生活化,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成功地實踐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使學生感興趣,要能直接反映學生的日常生活。
教師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科學安排,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發展數學興趣。設計練習時要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法官,設計操作實驗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練習。也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運用猜謎語、講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各類小競賽等。這種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如:在二年級《分米和厘米的認識》練習設計是以日記形式,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先讓學生利用知識獨立思考,日記的問題使他們笑得前仰後合。爾後交流發現的問題,並改正過來。
2.練習的多樣化
比如在計算上我們反對過度的練習,但熟能生巧,計算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適度的練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在用的過程中逐漸被接受和內化。我們可以在練習形式多樣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練習的操作性,做到教、學、做合一;在練習多樣化上下功夫,增強練習的游戲性、挑戰性和趣味性,寓學於樂。讓多樣化的練習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變以前的「要我練」為現在的「我喜歡練」,把練習過程變成小競賽,挑戰同學,挑戰自己;把練習變成技巧的探索,我發現,我總結,我成功;把練習變成是小游戲,我游戲,我快樂,我喜歡。這樣通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性,來鞏固計算技能,學生的計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練習的多樣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計
(一).按照學習過程來設計練習。
1.准備性練習。
為了縮短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促進知識的遷移,在學習新知識前,應根據新學知識所必要的基礎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新課前的准備性練習。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時,為了排除學生根據個位上的特徵來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擾,在學習前設計如下練習。下列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學生看到,個位上是3、6、9的數不一定能被3整除,個位上不是3、6、9的數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從而為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做好准備。學習前的良好准備,把學生引入最佳的認知狀態,再稍加點撥、誘發,便會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練習。
為了促使新知識與學生認識結構中已有前觀念,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在學習新知識時,應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學習新知識的形成練習。如: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應幫助學生認識面積、面積單位和長方形的面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用具體感知,經概括表象,到規則抽象。
下面的練習設計可看到學生的知識是怎樣在有意義的學習材料的操作和練習過程形成的。
(1)具體感知(學生動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面積。
②用12個(或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擺成一個長方形,說出它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個長方形長里正好擺5個1平方厘米,寬里正好擺3個1平方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②再現在現平面圖形要求學生說出下圖的面積各是多少?(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規則抽象。
在上述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測量,說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說出測量的方法,從而抽象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鞏固性練習。
為了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新知識,應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設計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
例如,學習小數乘法時,可以針對其重難點設計下面題目。
(1) 說出下列各算式來有幾位小數?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積里點上小數點。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專項練習或獨立的模仿練習基礎上,再根據新知識的特點適當進行一些變式練習和對比練習。
(二)、按學習內容設計練習
學習內容的類型不同,練習設計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學習的練習應著眼於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法則學習的練習應著眼於理解法則、掌握操作的過程;應用題的練習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比如:應用題一方面要有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例如:在學習「玩具廠計劃生產10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4天,每天生產210件,還要生產多少件才能完成計劃?」這道應用題時,除了模仿練習外,還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自行車廠要裝配6OO輛自行車,已經裝配了9天,平均每天裝配72輛,自行車廠完成裝配情況如何?使學生懂得要判斷裝配情況如何,就要用實際的裝配產量與計劃裝配的產量進行比較。實際產量-計劃產量=超過產量,計劃產量-實際產量=還要生產的數量。從而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正確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題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維定勢。如為糾正學生在解答應用題中「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傾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多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少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從而使學生懂得審題的重要性,改變學生育目機械模仿的不良習慣。
(三)、按學習的反饋設計練習
新授課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有效地調控,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l.對比練習
對表面相似的內容,學生學習時,容易彼此混淆,如帶分數的加減法和帶分數的乘法;求一倍數與求幾倍數的應用題等,要通過題目對比練習,培養分化的能力。
2.判斷練習
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心理因素所產生的錯誤,可以通過辯錯、改錯的練習,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例如:學習平均數問題後,設計這樣的選擇題:某工人一、二月份生產零件350個,三月份生產210個零件,四月份生產220個零件。平均每月生產多少個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從辨錯、改錯中,使學生懂得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以上我們按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和學習反饋簡述了我們在新授課練習設計的一些做法,在實際的設中應是整體性的統一研究和考慮,以求最佳的效果。
3.練習的層次化
層次練習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推動思維多層面逐步深入地發展,使知識和能力不斷升華.教師可根據知識結構的繁簡和理解程度的難易,把包含在知識和規律內的復雜和隱蔽的內涵,層層剝離,進行多層面的展開,逐級推進和激發,既使練習由表及裡,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體知識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練習的興趣化
興趣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數學學習興趣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有效數學學習活動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對所從事活動具有創造性態度的重要條件,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學生一旦有了數學興趣,就會積極地去實踐,這對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四.問題與思考
1、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難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題的難度,有時會設計的很難,有時學生會覺得很容易。
2 、還需要加強強理論方面的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
3 、注意練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變被動為主動。
4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老師練習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練習在內容和形式上難以突破,總是習慣按題型練習。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論文追求有效的數學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