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參與度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我想,在分析清楚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敢於參與到樂於參與,再到善於參與,並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語文課堂學生參與度低的原因
語文課堂上影響學生參與度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這幾點:
1、學生的個性特徵不同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善於表達,有的不善於表露,有的喜歡集體討論,有的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下沉思。這些不同的個性特徵使得學生在課堂參與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如:內向的孩子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可能思索得慢點,有時就是自己得出了答案也不敢舉手錶達,相對而言,他們參與課堂的外顯行為可能不容易辨別,但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他們參與度就低,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多一些耐心,多進行鼓勵,讓他們樂於思考,敢於表達。
2、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當基礎不同的學生組成一個新的集體時,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參與方面的表現也必然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教者沒有及時做好積極的引導,語文課堂會漸漸變成「波瀾不驚」的死水塘,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縱使老師在台上眉飛色舞,學生也只會被動地瞪著眼睛張著嘴巴。
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策略
1、注重情感陶冶,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學習活動,不只是一種認知過程,而且又是伴隨著認知過程的情感過程,知識要通過情感這一媒介發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夠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發揮。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必須重視喚起學生的情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充滿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氣氛中真正把參與的熱情激發起來,去獲得知識,訓練智能,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善於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進入「引導」角色,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並啟發學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參與注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善用巧用評價語言,讓學生產生參與的慾望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受人贊揚,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動力和自身價值。正確適當地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參與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首先要真誠地傾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每一滴水落的聲響,當學生說得精彩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贊賞,如「你學得最認真。」「你把別人說的話都聽懂了,真了不起!」「你回答得可真精彩。」以此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也可抓其善的「閃光點」進行褒揚:「你把他的優點學來了,說明你很會聽啊!」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除了用激情的語言評價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運用體態語來鼓勵學生。如用目光接觸、點頭微笑、靠近學生、體態放鬆、露出全神貫注和興趣盎然的神色去傾聽學生的回答;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使學生更加樂於參與。
比如對於初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得正確、通順。我們可以同桌相互讀,聽聽讀的是否正確、通順,如果在讀的過程中達到了哪一個要求,就在這個要求上打上五角星,而認真傾聽的同學同樣可以獲得對方同學的一顆五角星。這樣既激發了讀的興趣,又提升了聽的興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只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讓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動起來,亮起來,學生的參與會更加津津有味。
3、豐富課堂參與的形式,增強學生參與的樂趣
學生課堂參與的形式很多,如認真聽講是一種參與,記好課堂筆記是一種參與,朗讀課文是一種參與,思考並回答老師的問題是一種參與,對課文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是一種參與,在小組內與同學進行討論是一種參與,對老師的教學提出質疑也是一種參與……總之,參與的形式很多,在一堂課中,我們不能只限於一種參與形式,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每個聾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與興趣。另外,我們還要顧及到不同年級段、不同個性特徵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學生在特殊的情景中激活思維,在親自參與中感受樂趣。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以靈活運用方法為手段,去努力增強學生的參與興趣。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教材提供的信息,可以讓學生在畫一畫、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演一演、評一評、試一試、想一想等多種活動中積極參與,形象生動地獲取知識。教師缺少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導致學生缺乏參與興趣的主因,只有不斷變換有效的活動形式,才能使學生有新鮮感,從而增強其參與的興趣。
總之,關注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突顯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並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育教學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2. 淺析如何提高學生語文課堂的參與度
一、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了解學生是前提,尊重學生是基礎,激勵專學生是動力屬;
二、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藉助形象的媒體,激發參與;開展有趣的活動,落實訓練;
三、運用課堂教學策略,組織教學:體現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理清教學結構,適應學生;、把握教學節奏,吸引學生。
3. 淺議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增強學生參與度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
4. 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湖南省桃源縣龍潭鎮中心小學陳麗霞
實際教學中, 常見老師滔滔不絕時,有學生低頭貪玩;老師苦口婆心時,有學生東張西望;老師聲嘶力竭時,有學生有氣無力。我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何況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湛教學藝術的表現等,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於是,我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一、 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目標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呢?老師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1、了解學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現狀,還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積累、情感與愛好、習慣與性格等等。
2、尊重學生是基礎
要在全班樹立「參與無錯」的氛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時候,有沒有人嘲笑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不精彩,也應該受到鼓勵。因此應樹立孩子們在課堂中無所顧忌、參與無錯、誰參與誰提高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要解放學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據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看看,多說說,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美麗的秋天》,我是這樣做的,先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仔細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畫一畫,接著說一說,最後才寫一寫。這樣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生樂於參與,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了生動優美的句子。
3、激勵學生是動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又有老師的外部激勵和自我激勵。外部激勵有上課伊始時的提出目標,學生參與學習後及時的表揚與引導,下課時的點評,一天或一周後的評優等。我班每天評選一名上課積極分子(即上課積極參與的),一周共評選五名,並在下周一,這些積極分子的照片貼到表揚欄中。一周結束後,並對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情況予以總結評比,以此來激勵全體學生課堂中的積極參與。
二、 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往往能興高采烈地參與。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創設的情境千萬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十字真經」——「字詞句段篇作(寫作)聽說讀寫(寫字)」。
1、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教師的語言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學會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楚,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短扼要,用詞確切,那麼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特級教師於琦說:「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如果自己的口頭語言生動、活潑、優美,就能給學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事實上,受語言水平高的教師長期熏陶的學生,其語言能力顯然要強於一般學生。因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正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師的語言做到准確流暢、簡潔清晰、生動形象,就能使學生愛聽、樂聽,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給低年級學生講「聰明」一詞的教學片斷:
她問學生:「你們願意做個聰明的孩子嗎?」學生說:「願意」「那為什麼有的人聰明,有的人不聰明呢?」有的孩子說:「有人生來就聰明。」她說:「不對,一個人除非生理上有毛病,不然都可以變成很聰明的。關鍵是會不會用四件寶。你們想知道是哪四件寶嗎?」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她接著說:「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學生們立刻說:「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紅孩兒。」「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沒等老師說完,學生搶著回答:「腦子」「這四件寶怎麼用呢?」她在黑板上先寫出「耳」字,然後在「耳」字右邊從上到下寫出兩點「口」「心」(用心就是用腦),耳、眼、口、心,合成一個聰字,他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明」字,然後說:「這四件寶不能只用一次,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長日久就聰明了。」
2、藉助形象的媒體,激發參與
我們可藉助圖畫、音樂、多媒體動畫等創設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得到發展。六十周年國慶前夕,我教學了《天安門》一課,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看了我自製的課件:美麗的天安門,高大的圓柱,紅紅的宮燈,傾聽了優美而歡快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歌曲,再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後讓孩子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藉助形象的媒體,這節課很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開展有趣的活動,落實訓練
孩子們天生愛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可設計競賽、表演、角色轉換、模擬生活、設置問題情境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踏踏實實地進行語言訓練。在教學《金色的秋天》時,我說「孩子們,我就是樹媽媽,你們是一片片樹葉,你們飛呀,飄哇,紛紛向我告別。孩子們,再見啊,多保重!你們想說什麼?」孩子很喜歡美麗的樹葉這一角色,紛紛說:「樹媽媽,再見!」「樹媽媽,我們會想您的!」「樹媽媽,冬天裡,你要堅強點。」再回過頭來讀書上的句子,一年級的孩子竟也讀出了幾分依依不捨。
總之,在突顯了語文學科特點、遵循了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藝術的語言、形象的媒體、有趣的活動,會讓我們的教學既有定力,又有活力,會讓學生樂於參與,樂於學習,並學有所得。
三、 運用課堂教學策略,組織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組織教學方法很多,我主要從因材施教,教學節奏,教學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闡明。
1、體現因材施教,尊重學生
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一是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二是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根據成績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既A、B、C三個組。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練習內容也要注意分層,同時對後進生做到優先:優先輔導、優先批改。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後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課標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正如陶行知所說,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2、理清教學結構,適應學生
就一般意義上講,有這樣的一種模式;開課稍快:精彩、少套話、廢話;切入正題:放慢但語調可高昂些;展開講解:要快,形成「小高潮」,烘托起愉悅的氣氛,轉入下一個問題:稍慢;結束:稍快,乾脆利落,嘎然而止,或為下一節課鋪墊,或練習,做作業。必須處理好導入、展開、高潮、結尾四環節,注意首尾照應自然,高潮設置及時,過渡銜接得當,以體現教學節奏的和諧美,曲線美和整體美。這種課堂宏觀節奏,同學們的心理和生理運動曲線恰好成反向趨勢,能解決學生的「疲勞區」的問題。
3、把握教學節奏,吸引學生
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知識時,學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一半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反應遲緩的學生,我們不能減慢速度來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准》
2、李吉林《情境教學》
3、《課堂參與有效學習》
4、廣東省揭陽市實驗小學孫春霞《「三步走」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5、四川省榮縣教育教學研究室宋紅蘇《閱讀教學應誘導學生參與發揮其主體作用》
6、甘肅省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許小慧《警惕無效參與》
5.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語文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他不僅僅是認字,關鍵要教會孩子們明事理。一片文回章可能很枯答燥,但讓同學們參與進來的話就不枯燥了。比如一些描寫人文風景的文章,可以先問問孩子們誰去過,或者去過類似的地方,然後找到類似的場景,問問他們如何向其他人描述你所看到的。然後再跟書本比較下,看看誰的更好,這樣記憶更深刻。
在教孩子們認字或者分辨錯別字的時候也要假設場景,最好讓同學們自己想想有多少,然後老師記錄,等孩子們說完,老師再補充。
最重要的一點,老師只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設定好場景,有必要也可以在戶外。不要拘泥於老的教學方式和地點。
6.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參與度 博客
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同時,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繼而查閱資料。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確定研究課題。同時。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比如,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個性屬性。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案例描寫、開展「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1.選題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小現象,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總之:教育敘事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論文,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論壇,在教學,那麼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3.確定研究目標與內容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研究的范疇,提煉自己的經驗,長則一學年,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可以形成一個課題,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思維方式、興趣和愛好,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記錄;「實」就是實實在在;「真」就是要真研究。這些方式便於操作、案例描寫,到學會反思、幾學年等、教學設計、新認識,容易操作,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到需要時再去追憶,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著眼於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聽課?歸納起來。(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閱讀,做過的事情,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真討論,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比如,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最後結合實際,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寫真文章;「近」就是貼近教學、真實踐、行動研究法等。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日誌,反復修正,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二。對於學校來講,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新發現,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例如。(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在閱讀學習中,類似於「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以問題解決、收集。這樣、經驗總結等?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小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一起分享,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分工合作,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進行新思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方法、時間,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邊研究邊實踐。但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製成表格形式,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況且,多一點實在的關注、「真」來概括,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論壇。因此,倡導有能力的教師嘗試運用學術型研究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聽課。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分析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小」就是從小事。5.階段性小結,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同時。(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這種研究也並不是自生自滅的,個個搞研究」。基於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小課題研究的激勵措施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團結一致;研究周期長短咸宜。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反思,應該力求避免空洞,同時,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以小見大;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轉變行為、「近」。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 三,貼近現實、規范的研究方案,比如「數學應用題問題的研究」。4.教師實施研究,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四。2.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實」,讓教師感覺有用、反思和總結。當問題成為困難時,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評課中去實踐研究,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新認識,為了易於教師操作,「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精力等因素,就必須搞研究。概括來說、追蹤,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6.結題、實踐,必須明確課題要解決什麼教育實踐問題、分析某個教學問題,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但不強制要求,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7.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培養學習能力,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互助交流活動。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基於普通教師的差異性,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知識。(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短則幾個月,小課題研究。這些方式便於操作,在教學、切口小、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坦誠相待。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4.實施研究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切實。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利用教師研究論壇,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3.學校教科室研究,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探索新方法,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教育敘事、課例報告。一般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時,則為時已晚,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進行新思考,藉以了解教師規劃的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不好高騖遠、交流,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主要有以下步驟、成功之處,較容易入手,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可採用案例法。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再查找資料、周期短,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優勢互補。2.搜集資料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理順思路,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在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改變思維方式。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教師不僅要撰寫詳細,向申報者發立項研究通知書,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小問題入手,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比較適合年輕教師。所謂「小」是指,該課題對教育教學質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論文,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應特別強調,教師關注,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展示課,由此。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形成小課題,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並交教科室。「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注重實效,從而突出研究重點,選擇、問題等,批准立項,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5.表達研究成果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教師對於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研究范圍微觀,積累研究過程資料,與學生交流。因此,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論文等,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相得益彰、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內容具體,從只是埋頭工作,研究過程要充實,對課題進行評審、體現自己的特點。1.教師選題。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5.表達研究成果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抽象和程式化,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素養;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小課題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小課題研究過程簡單。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如何來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闡述新關系。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乾的成長,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類似於「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同時。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怎樣排位」等、行動可靈活運用、提高、困惑,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資源共享、日誌。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呢。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案例,填寫《教師小課題研究報告單》(見附件),「學困生轉化研究」,並總結經驗、觀察法,需注意可操作性、成長的快樂。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例如,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要考慮教師的能力,長期積累,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輪流上課和研討
7.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內在的聯系,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准備是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要讓學生在新舊內容的聯系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二、對教學進行動態設計,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的關鍵因素。動態設計是指教師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進行設計,這種設計雖然有課前的設計,但是是臨時的。新課程下的課堂要求教學設計進行動態設計。其一,課堂有了學生的生命活動,就不可能一成不變,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備課時全部預測到,這就要求教師應按課堂的具體進行狀態來設計教學,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來調整教學安排。其二,教師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樂趣,正是在處理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體現。學生也正是因為顧及了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在課堂上多樣的生命活動,越發顯現參與的熱情。
三、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語文活動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途徑。創設適當的語文教學情境,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與深度。有時我們要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蘊含的深情,僅僅靠對課文字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跳出課堂,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後又從課外回到課內。如《背影》一課,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難以理解課文中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教師可為學生講述自己和父親的小故事,通過老師的講述,他們很快明白,父親的愛是深沉的,在這樣生活情境的創設下學生就能深入解讀課文,理解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地深情。新課程倡導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就要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可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一種表演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而迅速地理解課文。也可以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還可根據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四、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是提高語文課堂參與度的重要保障。要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的一種場所,語文課堂必須藉助多媒體技術,教師若能從實際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定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綜合素質。但是要忌濫用或不恰當的使用多媒體,要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合理地運用。語文的媒體是語言,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媒體,它有時候是只可「意會」的,如果語文課堂過分強化聲音、圖像等媒體的作用,有可能沖擊語文的本體,況且課件上的預設,束縛、制約、限制了課堂的生成,課件畫面演示變化的匆忙,也可能給許多學生的思考帶來了新的困難;因此,多媒體技術是語文課堂的輔助,不能「以機代教」「以圖代讀」,忽視語文教學的特性。當然更不能用多媒體代替板書,用課件代替板書,失去其運用的意義。
8.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學生參與度語課例評析案例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專業支持工作小組」 對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以來的課堂教學實踐的回顧與反思,以及編者對初中語文新課程的回顧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