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數學,不僅是一門理性與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其與藝術性學科一樣,也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加強數學文化教育,是促進數學學科長久發展的必然之計。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數學思想的啟蒙階段。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意義。因此,筆者選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之所以成為許多小學數學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對象,是因為數學學科的發展與當代小學生的發展對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1.1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興盛,人們對於文化事業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無論是哪一門學科,沒有其專有文化的支持,其發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礎與動力。對於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發展來講也是一樣,憑空進行數學理論的講解,對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成效的提高都極為不利。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得到充實,數學理論的出處得到明確,數學學科發展會更加迅速。數學學科的發展需要理論的發展,更需要文化的發展。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1.2小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小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當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較低。許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抵觸情緒,在課堂上不願意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這就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得不到體現。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數學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找到除了數學理論之外的關注點,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與學習熱情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分析
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對於數學學科與小學生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這就使得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成當代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點。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進行分析。
2.1對課本中的數學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數學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課本中有許多文化因素。正是這些數學文化,使得小學課本內容更具有趣味性與生活性,使得小學生願意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與學習。一般來講,課本上的數學文化經常是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是為了引出數學知識而存在的。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一起,為小學生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也正是數學文化使得學生認清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立體地對待與觀察數學學科,產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知識對數學文化進行介紹。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數的進制方面對十進制及十進制的由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對我國引出十進制的數學家劉徽進行介紹,提出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十進制計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數知識的同時,也可對我國的數學發展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數學文化的了解與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數學課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使數學文化服務於數學知識的講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價值,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2.2凸顯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
一些小學生認為數學與語文這類文化類的科目是相互對立的,數學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這就要求當代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之時,突出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文化的存在。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對於一些數學定義與規則都要進行死記硬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對於數學學科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在進行《圓》的講解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圓形,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進行很好的結合。另外,教師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圓形進行分析,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圓,是因為圓無棱無角,象徵著圓滿與安全,等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學生會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數學文化的支撐,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學生會擺脫對於數學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認識與學習數學文化。
2.3豐富數學活動形式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游戲與競賽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類型,老師可以利用競賽小游戲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進行學習。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就與學習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當有學生回答出時,教師給予獎勵。並告訴學生,在下節課,教師還要就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請同學們做好准備。在第二節課,教師可以利用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對數學文化問題進行回答,搶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小紅花一枚。在這樣的活動之下,學生的數學文化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
B.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體驗教學」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學 章燕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C.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摘 要】結合當前小學數學發展情況,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現狀出發,參內考自身的教學容經驗,提出了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對於今後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75-01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則是必然趨勢,這樣能更好實現德育和美育教育得到發揮,有助於學生的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內在和外在素質,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1]。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現狀
1.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初中體育教學的靈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大部分課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比較大,相關的教學實踐的針對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難以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2.學生參與程度較低。
學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應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並積極構建熱烈的課堂
D. 論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走進生活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實際,且應用於生活實際,以培養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僅來自於課堂,還來自於現實生活實際。如何讓生活真正走進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把握數學與生活的銜接,提高教學效率,這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下面就這方面談談本人的幾點感觸。
一、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學習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也使他們受到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可以讓學生統計九條嶺公路從鏵尖至西營口收費站一分鍾機動車的流量,讓學生觀察都有哪幾種機動車,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有的是用畫正的方法,有的是用畫勾的方法……統計完了以後再對原始數據加以整理製成統計表或方塊統計圖,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感到數學教材內容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取材與現實生活,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感到學之有用,學以致用。
二、從生活中取證,建立數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借用有關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意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究。
比如二年級數學在教長度單位時,要加強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如門的高度,桌子的長度,凳子的寬度,粉筆的長度,人手指的寬度和長度等等,讓他們量一量,說一說,積累生活經驗,才能建立和發展相應的數感,在頭腦中形成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時間的認識是二年級數學的難點。上課開始先讓學生說說每天的作息時間。在學習了分鍾以後,為了讓學生建立一分鍾的概念,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一分鍾可以做哪些事,如拍球、做口算題、數自己的脈搏等等,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充滿了生活氣息,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果靠強行灌輸,死記硬背,機械性地重復,那麼學生肯定很難掌握或者遺忘率很高,這樣的學習是毫無價值可言的。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因為源於實踐並能用於實踐的數學才是有價值的。
三、創造生活情境,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數學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和抽象概括的特徵,因此,教學時教師合理創設逼真的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慾望,體驗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貼近生活實際,引出數學知識和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有的還親身經歷過,所以當老師提出這類問題時,學生會以躍躍欲試的姿態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午餐時間我們打飯時的情景,學生會說到有人進食堂,也有人出食堂,還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擁而進等,這時老師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他們很自然地會提出「進來了多少人,又出去了多少人,食堂現在有多少人?」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養成遵守秩序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過程模擬生活
數學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不只是包括知識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夠實現。我們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所以最終還要回到生活。如果每天讓學生面對枯燥的數據進行操作,學生就不會感到數學的多姿多彩。例如在講「打折」概念時,我沒有給學生一系列的乾巴巴的題目,而是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調查現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銷手段。學生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商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打折,一種是送禮券。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新的問題:假如現在有兩家鞋店競爭,一家打出8折的旗號,另一家則打出滿100送現金20,比一比哪家更劃算?象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教師列舉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學生獲得生活知識,兩全其美。
五、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正方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裡。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和升華。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難學為易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E.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學
一、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教學
課堂教學不是「走教案」,當按預設的進程按部就班地進行,一些學生的回答正是教師想要的答案時,就覺得這節課很順利,打心眼裡贊譽這些「高材生」。殊不知有一些學生還在朦朧之中,上完一節課,走出教室和走進教室時一個樣,原來會的現在會了,原來不會的現在還是不會,這種表演式的教學不能取得實效,是不可取的。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近似數》時,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上課時我首先出示了一組關於學校基本情況的信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准確數和近似數,初步感知近似數的作用;然後簡要介紹「四捨五入法」,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要求得到一個數的近似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求近似數的基本方法——四捨五入到十位,要看個位;四捨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前面的教學似乎很順利,進入鞏固練習階段後,卻發現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會求近似數,為此我大為不解:「四捨五入」不是很容易嗎?求近似數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呀,怎麼學生就不明白呢?看著學生迷茫的眼神,我心情沉重萬分。
問題出在哪?難道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嗎?經過反復思考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記得有位教授在一次培訓會上說過:「在數學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起始內容的教學。」近似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一個起始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採取「慢鏡頭」式的教學方式,適度拉長教學過程。在這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四捨五入法,更不清楚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一種方法取近似數。有了對學生的分析與思考,我又重整教學設計,終於,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有了二次教學的良好效果……
基於以上案例我聯想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發現不只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事物的行為,它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學習的知識,盡管是人類已知曉的事物,但這些知識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而獲取的,那麼,對於學生來說依然是一種「發現」。通過發現獲取的知識,一般來說是與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知識結構結合得最緊密的。他還告誡我們: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灌輸」;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因此,這就更加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學習的基本特點。
二、教師站在講台前,心中不僅要有「課本」,更要有「學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舞台。課堂上,要讓學生「登台」,教師就要用寬容的態度營造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當教師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時,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把自己的想法在一張紙上寫一寫、畫一畫、和同伴說一說,這正是我們在課堂上讀懂學生的好機會。這時,我們要認真觀察和傾聽,要敏銳地搜索學生的不同的想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圍繞本課主題的「作品」(包括錯誤的),並在全班交流中組織有針對性的數學活動。再如,有的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暴漏錯誤的機會,巧妙地利用錯誤資源,使課堂教學跌宕起伏,學生興趣盎然,教學真正取得了實效。
F.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體驗是學生感知知識、獲取知識、驗證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在體驗中能夠輕松的學習,更好的復習、溫習知識。在體驗式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角色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自己去學習,去創新、去發現、去總結。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讓學生自己去在體驗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總結數學規律,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發展自己的思維。這樣,把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把嚴肅的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識、生活領域中去學習、去發現、去總結、去反思、去再體驗。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活動,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滋生體驗的慾望
《數學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動課當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學生興趣並產生矛盾沖突的題目:新華書店有以下一批兒童讀物打折出售,你會怎麼買?並說出你的理由。
①《西遊記連環畫》(原價8.50元,現價4.50元) ②《作文選》(原價12.00元,現價9.00元) ③《兒童漫畫》(原價10.80元,現價7.80元) ④《童話選集》(原價18.80元,現價13.80元)
在討論當中,許多同學都據理力爭,毫不相讓。有的選擇了《童話選集》,因為價格下調了5.00元,下降的錢數最多;有的認為買《西遊記連環畫》合算,因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價格幾乎是原來的一半,而《童話選集》下降幅度還不到三分之一。還有一些更新穎的觀點:我要買作文選,因為它對我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我要買《西遊記連環畫》,其他的我不喜歡;我要買《童話選集》,其他的我都有了,買來沒用……由於每個同學認識角度不同,出發點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矛盾沖突的局面,這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眾多的矛盾沖突中得到激發。
二、注重在探索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中體驗知識創新的喜悅。
學習數學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它並不是簡單的記憶,模仿。《標准》創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重疊問題時,請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森林運動會要開始了,我們來看看小動物們組隊參加跑步比賽和跳遠比賽的情況。
出示「報名表」:
師:參加跑步比賽的有幾種動物?
生:7種。
師:參加跳遠比賽的呢?
生:7種。
師:參加跑步比賽和參加跳遠比賽的一共有幾種動物?
生:14種。
師:是嗎?
生:不對,是13種、12種、11種……
師:停!這么簡單的幾種動物.作為我們三年級的孩子竟然有這么多種答案。這是為什麼呀?
生:有的動物是重復的。
師:重復是什麼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參加跑步比賽又參加跳遠比賽,兩樣都參加了。
師:那重復的算幾種呢?
生:重復的只能算一種。
師:好,我們一起來數,遇到重復的大家就說「重復了』」。(滑鼠移動數)
生:l種、2種、3種……重復了,7種、8種、重復了……11種,
師:區區11種動物讓我們數了這么久,看來這個表格並不好數。誒,孩子們,如果把這表格交到你的手裡,你能想辦法把它重新凋整一下,讓其他同學一看就明白幾種動物兩項運動全參加了,哪些動物參加了跑步比賽,哪些動物參加了跳遠比賽,有辦法嗎?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生:同桌商量想辦法。
師:想到辦法了嗎?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課件出示)。
要求:(1)擺好後讓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幾種動物:
(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
(3)完成後派代表展示說理。
好,看哪兩個同學的方法最好,動作最快!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後,代表上台展示。
師:請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你們的成果。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為什麼這么排?有什麼好處?
生1:我們把重復的上下對齊放在一起,比較好數。
師:真有辦法,哪幾種動物重復,一看便知。
生2:我們組比他們更清楚,把重復的都擺到前面來。
師:更明白了。
(另一組上台展示)師:老師發現少了3個呀?
生3:放在中間表示兩種比賽都參加,數的時候就不會重復數了。
師:多有創意的想法.一個圖放中間就可以表示參加兩項比賽了。
請你把參加籃球賽的動物圈在一個大圈裡,再圈出參加足球賽的動物(台上學生邊圈,下面學生進行判斷)。
師:和他們組想的辦法一樣的舉手。我們請電腦幫忙,把他們想到的辦法再來演示一遍。 (電腦動態演示移動過程)。
生3:可是這樣別人可能不知道哪邊是籃球賽,哪邊是足球賽了。
師:怎麼辦呢?
生4:可以在上面寫上標題。
生:對,好辦法……
根據學生要求,教師操作課件,形成韋恩圖.
師:你們知道嗎?這個圖是一個名叫韋恩的數學家創造的。你們剛才也像數學家一樣,把這個圖創造出來了,真了不起。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成為可能,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並精選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材料,以活動的、開放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要注重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
《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中,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教學「中位數和眾數」時,我創設了一個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時,出示一則招聘廣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李叔叔看到 這份招聘廣告後決定去應聘,超市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表:經理3000元、副經理2000元、員工a900元、員工b 800元、員工c 700元、員工d 650元、員工e 600元、員工f 600元、員工g 600元、員工h 600元、員工i 500元。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數據,利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幫李叔叔分析這樣兩個問題:1、經理所說的超市員工平均工資1000元能真實反映員工月工資水平嗎?為什麼?2、你認為用哪個數表示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通過分析、交流,學生會發現中位數650元和眾數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最後追問學生:如果換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學習,你會怎樣去了解工作報酬?通過這種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學生不僅能很好地解釋中位數、眾數的實際意義,而且能感受到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裡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G.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游戲教學
小學數學不僅要靠老師出色地教,更要靠學生自主地學。為了使小學生興趣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小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游戲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而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莫過於游戲。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有趣的數學游戲,每位學生不僅是游戲的參與者,也是學習的小主人。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斷獲得健康、有趣的學習體驗,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將游戲巧妙地融入數學課堂,進行實踐和探索,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H. 淺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學
良好的興趣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力量。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特別注意、重視,力求認識它、研究它,從而能較快地獲得關於它的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反之,如果感到無意義、沒意思,即使勉強去做,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而且這種努力本身也往往不能持久。數學學習尤其如此。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強調的是興趣。興趣就是學生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在教學預習環節中,注意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與教學有關的資料。如在幾何教學中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背景、圖片、資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製作各種各樣的幾何體模型、教學演示圖片,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實物模型,通過物體的直觀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從而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例如,在學習「四邊形」這一章的內容時,我利用教科書中引言的圖形、「讀一讀」中的有關資料、生活中的實例(不規則的瓷磚鋪在地板上)製成圖片,進行演示。通過生活常見的圖形實例,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不僅來自書本,也來自於生活,研究它們具有實際應用意義,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求知慾,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二、實施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怎樣學
利用啟發式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參與是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一代新人,以實現和促進其自身的發展。主體參與的目的在於養成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性的行為特徵表現為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綜合體,既有認知心理系統――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智力等,又有情意系統――動機、態度、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此,教師於教學中在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典型示範與一般要求相結合、講授與引導相結合的原則下,可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啟發,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1.正面啟發。即依據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往往在教材的關鍵處、銜接處等地方提出問題。例如,在「因式分解」這一章中,我抓住了「平方差公式」的教學,因為它是「因式分解」中介紹的第一個公式,又是應用較多的一個公式,是學好其他內容的基礎,學生掌握了它,就能樹立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公式的特點,再啟發他們思考:怎樣才能讓式子符合公式的特點呢?經過一番思考、討論,學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只要把式子轉化成( )2-( )2這種形式就能進行因式分解了,也就是要進行因式分解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迅速把一個代數式寫成平方差的形式。再通過這方面加強訓練:從數字的平方,如: 9=32,■=■■, 0.01(0.1)2 ,到簡單的單項式,如:m2n2=mn■,16x2y2=(4xy)2, 再到復雜的多項式,如 9(a-b)■=3a-b■,層層深入加強訓練。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引導和層層遞進的練習後,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有了這個基礎,再學其他的公式就不難了。
2.情境啟發。所謂數學問題情境,是指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各種障礙和困難,激發他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排除這種障礙和困難,進而獲得學習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動、引導思路、掌握思維的方法,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簡易方程」和「絕對值」後,學生在解|x-1|=2這種類型題時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減緩難度,可以啟發學生這樣來思考:
(1)由於|2|=2,-2=2,所以2 與 -2 的絕對值都是。
(2)由於|a|=1,所以a=2或a=-2。
(3)如果|b-1|=2,把b-1看成問題(2)中的a,則有b-1=2或b-1=-2 。
對於方程|x-1|=2,同樣有 x-1=2或x-1=-2 ,從而求出方程的解。
通過這樣的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知識容易理解,課堂上也踴躍發言,氣氛活躍,連平時覺得數學難學的學生也爭著發言。在濃烈的學習氣氛中,學生學起來也就覺得輕松,學得有信心,課堂教學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落實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是辯證的,相輔相成的。任何能力都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離開了知識,無能力可言;反過來,學生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