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曾經有位學者指出:「美國的課堂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中國的課堂是著力於幫助孩子尋找問題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多,後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少。孩子的問題越多,創造的慾望就越強烈;反之,問題越少,創造的動力就越小」。在我國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中也提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下面談談在教學中的研究和認識:
一、創造良好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學生不敢提問題,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我們教師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消除這兩種不良的心理。 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是「嚴肅有餘」,而「親切不足」。學生問得好還好,問得不好,便是「諷刺挖苦」「一頓臭罵」。這樣,學生還豈敢質疑問題,提出問題?因此,要讓學生敢於提問,教師首先要努力營造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探索問題的情境;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認真對待,從內心消除學生自卑、畏懼的心理障礙。有時候他們的問題顯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謬,也不要隨意批評或是流露出失望譴責的動作表情,而要表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鼓勵他們下次問得更好。而事實上,孩子們許多看似幼稚的問題並非沒有價值,相反是值得科學研究的,說不定在這些看似幼稚的「為什麼」中就隱藏著明天的愛迪生和牛頓呢!因此,我們要杜絕在語言、神態、行動上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鼓勵學生可以在小組里議一議,大膽去猜、去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特點?」鼓勵他們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有什麼想法就說出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有的學生想:長方體的每個面是否都是長方形呢?正方體的12條棱是否都相等呢?…… 學生會大膽質疑,於是教師又馬上組織了學生在小組內驗證,很快就否定和肯定了剛才的說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心裡想提的問題就多了。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的數學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積極引導、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l」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長方形紙張。折出它的1/2來,折好後,讓同桌的同學比較大小。當學生比出大小後,教師問:「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紙張的1/2,為什麼大小不一樣呢?」師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並讓學生把自己的長方形紙張再進行比較,得出:每人拿的長方形紙張大小不一,單位「1」就不相等,所以1/2也不相等。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有的學生對一些知識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問的技能,想問又不知該怎麼問,所以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一般有:
(一)發揮教材作用,提出數學問題。教材中有許多主題圖或練習題都有「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的提示,圖文並茂的主題圖或練習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蘊含著數學信息,教師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鼓勵學生在信息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說說選擇了哪些信息,、再次經歷收集信息的過程,內化信息,加深理解。
(二)從課題切入,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從課題上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利於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有利於激活學生求知的慾望,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先讓學生說說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後針對課題指導學生質疑:「對於百分數,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求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成愛提問、善提問的良好習慣。
(三)在新舊知識的聯繫上找問題。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然後出示例題 1)
該教師沒有急於判斷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檢驗哪種正確。學生想到了不用簡便方法計算得出結果,於是教師請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驗證,結果得出了第一種方法正確。由於大家是一起驗證的,所以對這個結論都贊同,可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臉上還有一些困惑,於是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說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下,一位學生問:「為什麼最後一項是25,在括弧里卻成了1?」這位學生問到了本題的關鍵。經過討論,終於使這部分學生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個25,所以括弧里必須是1,不是25。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僅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四、改變評價方式,是提高問題質量的有效引領。
心理學家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如果學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賞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喪失自信心。因此,教師要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更能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作用。
改變評價方式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當學生敢於提問題後,教師要適時引領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隨時評價什麼樣的問題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好問題。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在與學生共同了解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識後,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公歷每年總是12個月,而農歷有的年份是13個月。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總天數不變為什麼月數不一樣。這個問題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價值。教師對問題提的好的同學及時給予鼓勵,並抓住疑點,讓大家進行辨析,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求知慾望高,問題解決後,學生不但對此問題印象深刻,而且逐步學會提問。
教師還應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如當學生提出的一個好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同學提的問題為什麼好,好在哪兒。還可在班中評選「數學提問小能手」等,樹立榜樣,並讓善於提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使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使自己的問題能提在關鍵處,提在點子上。從而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
五、帶問題走出課堂,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證
過去教學,人們倡導「堂堂清」、「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等理念,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問號離開數學課堂。
我們的課堂一定要開放,允許學生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大課堂,去作開放式的探究。如特級教師鍾麒生上的一節課《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就體現了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開放的學習活動,學生認識了分數的大小比較後,再引導學生說幾個分數並比較大小:當學生說出幾個假分數時老師疑惑了,「有這樣的分數嗎?它表示什麼呢?」當大部分學生都疑惑或認為沒有這樣的分數時,老師又說:「有這樣的分數,那麼它表示什麼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研究!」雖然假分數在不久後就要學到,但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生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培養極為重要。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可以讓學生將課內的興趣延伸到課外,探索更多的新的問題,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主動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我們教師長期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⑵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1.調動興趣,樂於傾聽
傾聽對於好動、活潑的兒童來說是無趣的。但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從這種無趣中尋找和創造樂趣。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才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學行為,通過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誘發學生主動傾聽的興趣。首先要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渴求老師的愛,想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這是他們的行為動機和迫切需要,事實上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就會做到認真傾聽他上的課。所以在課堂中,我們應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活潑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樂意傾聽。
其次是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想法使相對枯燥的教學問題變得生動而有趣。在教學中,我經常將猜謎語、聽兒歌、聽故事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融入課堂,將一道題目用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如自己動手做一些模具,課前製作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這樣更有利於創設逼真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於傾聽。
2.細化訓練,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意識、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學生有了聽的興趣,但不一定會聽,因此,需要我們細化訓練,使其學會傾聽。小學生通常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說。而且有很多同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認真傾聽。所以,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細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要學會傾聽,首先要讓學生做到心靜,這是傾聽的前提條件,還要強化聽的意識。新接到一個班級,在上第一節課時,我就會告訴學生: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在班級中,我對學生提出"學會傾聽要做到五心",即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在聽課過程中,對於自己不理解的,隨時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追問到底,勇敢表述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做到"說"、"思"並重,相互促進。
⑶ 小學數學課堂上師生如何對話
隨著我國來教育改革的源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小學數學課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通過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在對話中與學生達成共識,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離不開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因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徵進行分析,體現有效的師生對話價值。
⑷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對話
在教新內容之前,我都讓學生預習新知識,通過課件演示,小組合作,師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圓的側面的面積後,老師問:我們做學問,必須誠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
⑸ 小學數學中有效對話,什麼是高效課堂,有效對話與高效課堂的關系等等
構建有效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小學數學課堂的一般模式為:目標導學-------自主探究-------點撥升華------變式訓練------應用創新。小學語文課堂可以採用嘗試自學(在教師的激勵與指導下,主動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方法和能力,自主閱讀,掃除閱讀障礙。)、展示梳理(交流閱讀心得,掌握學情;提出難點、疑點,引領學生再次閱讀。)、合作探究(教師精心預設活動,師生、生生、生本的有效對話,完成對難點、疑點、興趣點體驗、感悟與理解,披文入情。)、拓展運用(師生合作,梳理學法;適度拓展,綜合運用。)四個環節;情境導航,嘗試自讀、個性體驗,合作分享;重點引領,互動悟法閱讀深化;鞏固反饋,拓展提升
⑹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語言,用來表達其內容。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只有會聽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師教學中注意剖析學生語言表達上的缺陷
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語言表達上的缺陷或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辨明陳述中的錯誤,找出原因,從中吸取教訓,這對於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正面的指導誠然十分重要,但反面的教訓有時會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於學生語言陳述中的缺陷或錯誤,若只是簡單地予以否定,或代替學生做正確的陳述,而不注意對其錯誤進行認真地剖析,引導他們找出產生錯誤的根源,這種做法簡單省事,但學生得益甚微。
二、培養學生聽的專注力和記憶力
第一,我告訴學生「聽」是有樣子的。如同學發言時,你應身體微側,注視發言人,不亂看,不亂動,更重要的是聽要有反應的,要善於在傾聽中發現對方的閃光點。第二,及時表揚,激發學生「聽」的興趣。第三,課外活動,強化學生「聽」的意識。有趣的故事總是深深地吸引著他們,所以,我常常要求學生在家聽故事,聽廣告,利用活動課組織學生說說講講。第四,把握機會,在數學課堂上安排有效的訓練。例如,48÷5=__,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4人小組交流,並明確告訴他們待會匯報時,發言代表要說出你們組的各種解法,這樣要求後,學生必定會提高聽、記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習慣。
三、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1.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想」說。數學課對於學生而言總是很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在上數學課的時候,就沒有積極性,不能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使得他們在課堂上也不想發言。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想」說,老師可以抓住數學語言的特點,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2.鼓勵學生,讓他們「敢」說。在學生有了「想」說的慾望後,並不代表他們敢面向所有人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因此,對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敢」說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師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意識到全班同學都是一個整體,讓他們覺得不論是誰說錯了,就好像是自己說錯了一樣,因為他們是一個整體,從而讓他們意識到不能嘲笑自己這個整體中的任何一個人。另外,老師也不要總是要求學生說的答案都必須完全正確,盡量減輕學生的壓力,讓學生更加地自信,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
3.領悟數學語言的精妙,讓學生「能」說。上面也說到了數學語言的精妙在於准確、嚴密、簡明,因此學生在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時首先應該抓住的就是其准確的特點。雖然說學生在表達的時候不能一味地要求他們必須一點都不能錯,但是還是應盡量地避免錯誤,也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而要避免這樣的錯誤,就要從計算能力開始培養。
總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經歷肯想願說,敢想敢說,能說會說,善想善說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農村數學課堂扎實有效,對於我們農村數學教師而言還任重而道遠。
⑺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問: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這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像力。
(四)注意提問的循序漸進,指導學生系統探究。
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引導學生量圓的周長、直徑,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然後提問:1、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用什麼表示?2、如果知道圓的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3、如果知道圓的半徑,你能否計算出圓的周長?為什麼?4、你能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⑻ 小學數學課堂中怎麼訓練說
數學課堂中說的訓練
數學課上,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意識逐漸減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說話,卻很少開口,即使碰到困難更是不張口,還有的孩子習慣於用搖頭、點頭來表達意思,很少直接開口回答問題。數學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發言環境,不讓學生有心理壓力,激發他們想說、敢說、有話可說,有機會可說,讓學生學得有趣、有益、有效。
一、 親近孩子,讓他們敢於說話。
敢說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給孩子創造一個說話氛圍,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就能樹立信心。
1、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在教學時,我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學生說錯了我不採取批評、斥責等做法,學生說對了卻及時表揚;同時還注意防止有些學生彼此之間的嘲笑現象,因此,在指名發言時,常用鼓勵性語言,如「慢慢說,不要急」,「請聽聽別人說的和你說的有什麼不同,好嗎」,回答對了表揚,回答錯了也表揚。
2、創設競爭的課堂氛圍。在教學時,我抓住兒童好勝的特點,在組織評論時,經常加上鼓動性的語言,如「看誰回答得最好」,「看誰說得更完整」等,使學生為了想得快,說得好,而積極思維,不甘示弱,並且積極舉手發言。採取同組對說、指名說、四人小組說等各種方式,比一比誰說得最棒、誰說得最生動、最完整。這樣反反復復讓學生說,訓練了思維的條理性,使他們說理清楚,語言規范。
3、嘗試成功,讓他們抬起頭來。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組織好語言,以便一次說對。還有較難的問題,讓優秀生說,難度低點請中下生說,不想說的則在中間說。這樣分層訓練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以致調動他們說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我發現本來不敢說,不想說的同學也舉起高高的雙手說:「我來,我來……」同樣他們的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也得到了提高。
二、激發學習數學興趣,讓學生樂說。
樂說,就是要讓學生感到言之有悅,言之有趣。我的具體做法是:
1、在情境中練說。如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開始創設了找蘋果的一半的情境,然後要求說說誰能找到蘋果的一半,應怎樣分?學生情緒高漲,欲欲欲試。如果此時引發練說,要求說准確、說規范的話,那效果肯定是極佳的。
2、有重點地練說。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要求學生說清解題思路「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我總是鼓勵學生敞開心扉,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強調書上的說,還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帶著一種愉快的情緒,產生一種力求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探究事物內部規律的願望,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不畏艱難,知難而進,為進一步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3、讓學生樂說。情景教學,會讓學生興趣盎然。因此在數學教學上,我盡量多想辦法,多問為什麼?創設情景,讓學生樂於「說」。例如,教學《多邊形面積》這部分內容時,媒體課件演示,直觀的演示大大激發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抓住圖形間的轉換和知識的內在聯系,說出各種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讓全班交流說一說,進而培養學生的想像說話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加強訓練,讓學生善說
善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也是正在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由於數學有不同於語文和其他學科的獨特的語言特徵:簡潔、抽象、嚴密、准確。因此要求我們訓練學生回答問題時,要簡潔明了,語言不拖沓,用詞講究准確。
1、語言規范。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會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外,還要求他們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直接影響到學生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對概念、性質、法則及公式的學習。
2、說有順序。在規范學生數學語言的同時,讓學生在模仿中形成規范的數學語言。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未完善,但他們的模仿性強,這就需要教師語言要具有準確性、示範性,用詞恰當,言簡意明。對概念陳述時要准確規范,合乎邏輯,對解題思路的論述要有理有據,講求順序性。
3、說到點上。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把抽象語言轉變成生動、形象、具體的語言或圖象。因此,學生的說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引」要有的放矢,「說」才能抓住關鍵,才能說到點子上。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應引導他們抓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者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這個關鍵,才得到「商不變」這個結論。
古人雲:言為心聲,慧於心而秀於口,口才好的根源在於頭腦好!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經歷了敢想敢說、肯想願說、能說樂說、善想善說的過程,學生既會想又會說,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准確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得課堂教學扎實有效。
⑼ 數學課堂中如何實施對話教學
數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師生互動交流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後續的教學進程。對話教學就是重視師生之間交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開展對話教學的途徑,以期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要積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轉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應開展對話教學,積極實現師生的課堂教學互動,讓小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對話交流,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一、對話教學的概念
(一)對話教學的實際含義對話教學就是指教學主體之間藉助有意義的話題來進行交流對話,並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探究教學的難點和問題,師生彼此之間互相展現自己和傾聽對方的心神,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對話教學具有三層含義:(1)對話教學是教師、書本和學生三方之間平等交流的體現。(2)對話只是一種教學途徑,並不是為了熱鬧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共同交流才是本體。(3)師生感情環境的建立,能夠讓學生更加信賴教師,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更容易發揮自己的智慧。
(二)開展對話教學的步驟根據場論理論來看,課堂上的教師、學生和書本三方之間是獨立和平等的「對話源」,三方之間互相作用、互相了解,從而在三方之間形成「對話流」。再通過「對話流」之間的交互碰撞,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對話場」。對話教學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步驟。1.課前准備階段。該階段的「對話流」可以分為「教師與文本」和「學生與文本」。教師通過分析文本來創設對話問題和情境,學生通過文本則吸收一定經驗,為與教師對話做准備。2.教學中的能量轉換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流」開始互相作用,最終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對話場。在對話的過程中每個對話源都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即:學生因為對話會獲得新的知識和思維發展方向;文本得到了全新的解釋;教師通過對話則體現出自身的主導性。3.課後拓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對話主要體現在教師、學生與更多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中。「對話場」將由課堂文本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當中。
二、對話教學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對話教學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並不是教師向學生「施捨」或「給予」什麼東西,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種有意識和有精神的教學過程。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不願意放下身份融入到學生群體當中,使得教師難以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這就讓教學過度忠誠科學而違背了學生的學習理念,雖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權利,但是忘卻了教學的實際意義。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師生之間是一種情感上的默契,課堂教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狀態,並不只是教師的「單獨演唱」。而教師、學生與書本三方之間的交流對話則是教師生活狀態的最好體現。
(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對話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思維的有效化發展。在沒有教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理將會放得更開,很多大膽的想法都能表達出來。學生會無拘無束地思考問題,對問題將會有新的理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能讓「對話流」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形成更有廣度的「對話場」。學生在充分智慧火花的環境中,不僅能夠收獲對知識的新理解,還能夠享受平等公平的交流過程,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心靈交流。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再封閉,而是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思考范圍,敢於表達、展現、質疑和探尋。這種學習方式更利於知識的吸收與發揮。
(三)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對於對話教學模式來說,教師與教學文本之間是完全平等的,教學文本帶有編輯者的主要意圖和教學思想,教師在認真專業教學文本的同時,也是在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情感和教學內涵,讓自己的教學內容源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由於網路快餐文化的膨脹化發展,在網路上隨意下載和拼湊教案的情況已非常正常化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若不能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化的理解,精彩高效的教學又從哪裡談起呢?因此,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對話,遵循當前的教學進展和狀態,讓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學的進程。
(四)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材文本是不會自己說話的,但是文本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文本當中的知識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才組合形成的,對學生傳授知識、擴展思維和培養綜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想要正確地被表達出來就需要學生對文本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吸收更多的文本知識和了解更多的疑問,文本真正的教學價值才能夠被體現出來。學生通過本文知識的啟發能夠對知識進行自主的學習,也就是說無需在教師的監督下就能夠進行學習,其本質就是挖掘出了學生自身的學習慾望。學生通過與深入對話,不僅能夠挖掘知識更深層次的理念,還能夠充分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魅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話教學只是一種教學途徑,是教師、學生和文本傳遞知識和吸收知識的方式。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提高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讓小學數學教學符合了現代化教學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