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新高考將有利於小學生作業減負

新高考將有利於小學生作業減負

發布時間:2021-01-15 14:08:40

Ⅰ 當前高考改革是否有利於學生減負

前高考改革有利於學生減負。減負一直是我國高考改革的重要動力和主要目的之一。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陸續實施,著實「忙煞」考生,減負再次引人關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目標,為科學減負提供了政策機遇,即「分類考試」可轉化為「分類施壓」。
隨著部分省市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改革試點方案的出台,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陸續實施,著實「忙煞」考生,有地方出現了因高校自主招生發論文可降分忙壞高三學生的現象。減負這個老題目,又進入了人們的新視野。
減負一直是我國高考改革的重要動力和主要目的之一。自1964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到2010年國務院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制度」寫入教育規劃綱要,在半個多世紀里,減負被視為打破應試教育僵局和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成為國家重大教育議案及決策中的高頻詞彙。當前,在國家確定構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新高考制度背景下,減負是一個不可迴避的改革議題。
減負本質
對內減弱優於他人的意識,對外加強教育資源均衡化和物質社會高度發達化
減負無疑是針對過重的學業負擔和考試壓力而言的。因此,正確理解減負,必須首先弄清過重的學業負擔和考試壓力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國,人們求學的目的無非是通過科舉考試走進官場,進而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即「讀書—科考—入仕」三部曲。如今的高考,自上世紀90年代末實行高校招生並軌改革後,由「雙包」(包學費、包分配)進入了「雙自」(自己交費、自主擇業)時代,高考隨之失去了「瞬間」改變個體命運的功能。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高考改變命運或者說讀書改變命運的顯著功能被弱化,以至於現今求學的目的大多變成了找個適才適性的工作而已,即演變為「讀書—高考—好工作」的新三部曲。不過,盡管教育和考試在改變個體命運的表象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其本質功能並未衰退,即提升人的能力與素養進而影響人的發展方向與機會的功能沒變,它依然是大多數國人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身境遇或實現個人理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育資源和物質社會未達到高度發達的歷史階段,試圖通過勤奮、刻苦與努力使自己在教育與考試成就方面優於他人,將長期主宰人們的教育意識和考試意識。因此,減負的本質對內是要減弱優於他人的意識,對外是要加強教育資源均衡化和物質社會高度發達化。然而,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都是難以實現或達到的。此外,還應看到的是,減負不等於「去負」,如同壓力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動力一樣,減負也是一種社會常態。
考試負擔源自競爭
競爭激烈則負擔沉重,競爭緩和則負擔減輕
從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來看,減負旨在轉變應試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然而,實踐表明,通過科目設置、保送生、自主招生等改革試驗,其成效也並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高考性質使然。高考作為大規模教育選拔制度,屬於淘汰性常模參照考試,而非檢驗能力水平是否達到某種程度的目標參照考試,其首要目的在於鑒別人才,為公正分配高等教育資源提供合法性依據。其二,社會文化使然。中國自古就有重視考試的傳統,並且根深蒂固。如「英國和香港採用同樣的證書制,但因為固有的價值觀無法改變,造成英國和香港考生壓力的兩重天」。其實,即使在歐美國家,高考壓力照樣存在。有學者在考察美國高考後指出,那種「認為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美國,大學入學機會眾多,而且因為強調『綜合素質』,沒有像中國那樣慘烈的高考競爭壓力。這實在是對美國社會競爭的極大誤解」。可見,有競爭就有壓力,或可說,考試負擔來源於競爭而非考試本身,競爭激烈則負擔沉重,競爭緩和則負擔減輕。
此外,考試本身也是一種教育,適當的競爭是對考生意志、智慧、勇氣和自信的一種磨礪。如同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它也是成才的要素之一。

Ⅱ 新高考真的是減負嗎

我沒覺得減負了

Ⅲ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厭學的情緒呢

我從小學到大學,都會有一段厭學時期,嚴重的時候都有過自殺的念頭。那我就說說我厭學的原因吧。

1.校園暴力

我所在的初中非常混亂,每個級部都有好幾個「幫派」(現在看來有點中二)。因為剛剛步入初中,啥都不懂,就是因為發型和一位大姐大「撞了」,她偶然在廁所里發現了我,就覺得我在模仿她。恰巧她認識我們班的同學,就把我騙出去,打了我一巴掌。那段時間我真的非常恐懼,生怕再遇到那個人,在家裡足足呆了一個星期才敢去上學。上了學也是不敢出教室門,戰戰兢兢一整個學年,直到「大姐大」畢了業。

不管怎麼樣,厭學肯定是孩子心理上出了問題,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溝通,為他們排憂解難,避免責罰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

Ⅳ 十八大對教育的關注有哪些新的變化

01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發表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不僅文字多達723個字,而且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次三中全會中,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的一次關於教育的表述,對立德樹人、推進教育公平,對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從改革的方向到改革的重點、突破口等,闡述得非常清晰。藍圖已經描繪,方向已經明晰,號令已經下達。在2014年,中國教育將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那麼,新的一年裡,我們可以期待和關注哪些問題呢?
一、立德樹人,有無新的舉措?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其實,《決定》中的「立德樹人」就簡潔概括了這一要求,並為接下來的教育領域改革指出了根本方向。
從國內看,我們正處於社會快速轉型的時代,從國際看,我們正迎接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洗禮。這樣的洪流中,想要探尋和把握方向,並不容易。因此我們也能看見,這些年我們的教育重分數而輕技能,很少關注人的生命本身、人格的健全成長,更少關注如何有效建立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體系,如何真正建設我們的共同精神家園。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把孩子培育成為美好的人?能不能帶領我們走向美好未來?這些問題,令每個關心教育的人憂心忡忡。
這一次的《決定》中,「立德樹人」四字如同燈塔,指引著接下去前進的大方向。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全面布局、立體深入。首先要重新規劃、調整我們的德育課程體系,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根本精神,潤澤孩子的心靈,要用以積極心理學、實用健康學為基礎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與習慣養成為基礎的《公民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公民素質。當然,另一方面也需要規范教師的職業道德,並輔以切實有效的學習機制,幫助教師發展專業,不斷成長。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教師收禮、有償補課、體罰學生、騷擾學生等不端行為將受到相應處分。新辦法的出台,就是其中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二、教育公平,有無大的進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目標,並且提出了「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具體政策目標。
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礎。公平就像空氣,如果真正公平,每天空氣質量為「優」,人民可能並不會如何察覺,一旦不公平,就會成為霧霾,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的問題解決了,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就會提高,社會的公平正義就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促進教育公平,首先要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尤其是學校之間的差別,取消重點校、實驗校的特權,在義務教育階段內,所有的公辦學校都該按照一個基本標准來建設。不僅是學校的建築,更重要的教學基本設施,如計算機、圖書、實驗室、運動場等應該與城市的學校同一標准。
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事情是義務教育階段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輪崗。真正能夠讓城市學校、優質學校的校長、教師能夠「沉下去」,讓好教師真正能夠下到基層,下到薄弱學校,是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手段。這是一件涉及到學校文化傳統,關繫到學校、教師、學生、校長、父母等各方面切身利益,甚至於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的問題。如果因地制宜,靈活多樣,扎實有效地推進校長與教師的交流,能夠讓農村和薄弱學校有更多好校長好老師,必將從本質上提升教育公平,必定會取得推動教育公平的突破性進展。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民間財智,能否受到重視?
據統計,目前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14萬所,在校生人數3911萬。民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育資源的供給,提供了多元多樣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育活力。
但從總體來說,我國民辦教育規模小、質量差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真正的民間資本並沒有進入教育領域。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稅費優惠、產權歸屬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不僅民間的資本沒有進入教育,民間的智慧也很少進入教育領域,許多知識精英在教育之外。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引入市場的機制和第三方力量變革教育,為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新思路。雖然教育領域不同於經濟領域,不能完全由市場說了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進入,如果沒有市場力量的配置,就會缺乏活力與張力。
長期以來,教育改革已經明顯滯後於經濟改革。甚至有人說,教育是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市場力量根本沒有進入教育。此言雖然偏激,卻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教育遠離民間、遠離市場,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經常面臨詬病、遭受批評的一個原因。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迪,就是應該讓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教育,應該讓草根教改更深地進入課堂,應該讓社會力量更好地進入評價。我們期待,在2014年,能夠出台更好的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教育,尤其是非義務教育領域,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機構和個人參與投資管理;鼓勵作家、書畫家等社會精英走向學校。
四、慕課浪潮,能否席捲大學?
比爾·蓋茨曾經預言:「以後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質量最佳的授課內容,這些內容比任何單一的大學都強。」2013年,這一預言幾近成真。
繼可汗學院之後,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慧課程放在網上,吸引了19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人注冊收看。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頓在內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建立了在線免費課程。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平台正式發布,包括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在內的中國首個名校聯盟——九校聯盟(C9)有望實現學分互認。課堂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課堂的功能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而是評價與交流。「慕課」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道新風景。據說,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選修「慕課」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鑒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學已經把自己的課程上線,而各個國家的學生也已經開始通過網路學習「慕課」,今後大學的課程證書比文憑可能更重要。今後很可能有人選哈佛的A課程,牛津的B課程,耶魯的C課程,麻省的D課程,北大的E課程,用人單位則可能指定其中的一些課程組合而不再看文憑。
面對「慕課」的洶涌而來,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我們准備好了嗎?2014,也許是關鍵的一年。
五、減負困局,能否有效突圍?
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雖然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呼籲了多年,但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在全中國,最辛苦的、睡眠最少的是中小學學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有許多原因。第一是我們的考試文化與考試制度,完全以一張試卷定終身,一次考試決命運的做法;第二是我們的學科內容過深,大部分學生覺得數學、物理等學科太難,同時英語學習偏重語法等知識,效率太低;第三是我們的作息制度,使學生的睡眠時間太少。2013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也重拳出擊,對「如何走出減負困局」,避免「越減越重」之怪現象進行了連續關注。教育部在年末有正式出台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向社會徵求意見。
減負困局,能否有效突圍?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和有關政策的出台,減負的力度自然會不斷加大,但是課程標準的重新修訂,學科難度的降低,以及分層教學的普遍推廣,也是減負突圍的題中之義。2014年,我們期待孩子們的書包更輕一些,學得更輕松一些。
六、就業難題,有無破解之道?
2013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畢業生規模達699萬人,較2012年增加19萬,創造歷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最難就業季」;另一方面,計劃招聘崗位數的急遽下降,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畢業即失業,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尤其是沒有背景的農村大學生的無奈現實,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許多農村學生中悄然蔓延。
大學生就業的難題,原因非常之多。除了宏觀經濟的原因外,這裡面既有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信息的不通暢和不及時,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部分單位企業的用人觀念不正確等客觀原因,也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熱衷追求「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當公務員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等主觀上的原因。
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症結還是在於「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農村邊遠地區、微小型企業等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許多大學生不願到國家需要的重點行業和偏遠地區就業;一方面大學培養出的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能更大程度匹配,另一方面許多緊缺行業、緊缺專業無法滿足企業需要。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明年的高校畢業生會超過700萬人,再次刷新紀錄。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新畢業的學生,加上大量往年未成功就業的畢業生,一起尋找新的就業崗位,這在客觀上加大了就業的難度,給本來就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2014,如何破解就業難題,不僅是對各級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也是對大學教學改革的一個挑戰。
七、高中教育,能否創新變革?
最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於義務教育的投入,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思路非常清晰。相對而言,高中教育感到有些迷惘,改革的方向不夠清晰。在2013年末民進中央召開的一個基礎教育座談會上,有高中校長談到自己的苦惱:「做事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有樂趣。」也有高中校長談到關於教師的「怪相」:只進不出(沒有淘汰機制)、教育分離(無人願意做班主任)、內混外撈(學校上課不用心,外面家教很賣力)、特而不教(評上特級不教書)、優犯眾怒(大家不開心)。高中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與矛盾。
我認為,2014年高中教育是否能夠創新變革,除了取決於高考制度的改革外,高中教育自身的創新變革也值得期待。
當務之急是化解高中債務問題。現在部分地區高中辦學「吃飯靠財政,蓋房靠貸款,運轉靠收費」的情況比較嚴重,幾千萬甚至超過億元債務的學校非常普遍,校長無法安心辦學。目前至少有1600億的高中債務有待化解。盡快摸清家底,幫助高中學校還清債務、輕裝上陣,已經迫在眉睫。
降低高中學科難度也是呼聲強烈的問題。目前我們的高中課程標准太高太難,造成課時緊內容多負擔重,必修課達到144個學分,遠遠超過國外50-80個學分的要求。只有降低難度,才能把大多數學生解放出來,自主學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如此退一步才能進兩步。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先修課程能否在高中推開?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學分能否互換、學生能否互相轉學?以學分制為基礎的綜合高中的建設能否試點運行?這些問題也是2014年我們期待看到的改革風景。
八、高考改革,能否如願試水?
考試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聯合調查表明,78.3%的教育局長認為,影響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考試招生制度」。如何充分發揮考試尤其是高考的指揮棒作用?如何有效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如何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的辦法?這些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的改革任務。此外,如何推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如何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的錄取改革?也是高考改革必須破解的難題。
目前,教育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上半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將正式公布。我們認為,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讓高考招生更適合於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有利於普通高中的素質教育,更能夠導向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學、導向,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則。
也許高考改革不會一帆風順,不會一部到位,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即將啟動的高考改革,在試水以後,應該可以揚帆鼓浪,勇往直前。
教育是社會的縮影,教育改革是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不僅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改革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與支持,需要勞動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的配套改革,需要我們對改革抱以熱忱的關注、善意的督促與真誠的理解、齊心的行動。
2014,我們期待著!

Ⅳ 如何看待家長不批改作業需手寫情況說明,老師稱「工作量飽和,家長改能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您好!我個人反對這種做法。
批改作業本就是老師的本職工作,如果家長代替老師改作業,老師就不能從作業中發現不了學生的問題。而讓家長改作業弊端也明顯,家長會不會改,改的對不對都是其次,不堪重負的家長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去完成作業一事,結果卻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最近接連的有關家校關系熱點事件,讓人們不禁思考家校關系這一問題。說到培養孩子,老師和家長在目標上能想到一塊去,老師期待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成長中,家長也希望能盡可能配合老師,可行動起來卻出現了許多現實壁壘。在對家校關系的期待中,合理和融洽是理想狀態。現實層面中更多數的表現則是像被報道過的那樣,老師在家長群擁有絕對的權威,家長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家校分工,一直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公共層面和私人層面的事務混雜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參與中,家校關系中的權力平衡、話語交流變得很微妙。
有網友說:「上班聽老闆的,下班聽老師的」。教育場景中,老師需要權威無可厚非,可權威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呢?顯然不是用來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在老師各種要求下,家長沒有轉圜空間,被「支配」的無奈情緒也滲透到了家庭生活,也可能間接附加到對孩子的期待上。往小了說,家長改作業也影響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態。現代教育理念中提倡家校共治。往大了說,把老師的分內之責慣性地推給家長,也是部分學校、老師對「家校共治」理解上的窄化,實施中的「懶政」。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多地明文禁止的情況下,仍舊出現老師給家長布置批改作業的「作業」。老師固然不該這樣要求家長,但如果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地方都出現,而且都是通過網路發酵上升到公共事件藉助輿論力量才有了後續,這說明一味指責老師也許並不能解決問題。此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評論並非一邊倒向家長,部分老師也在為同行發聲:每天上課、溝通、開會、備課,時間真的很緊張,也希望家長參與進來。看待這件事的關鍵點在於要明確好老師的職責。如今,老師的工作除了人們熟知的教學,還有了不少碎片化的任務。一些本不屬於教學范圍內的工作也成為了老師時間表的一部分。此類事件背後還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老師以效率為名讓家長改作業時,說明老師沒時間改作業了,作業的重要程度在老師這里已經下移了。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老師的時間去哪了,誰又給老師留了擠占改作業時間的「作業」呢?這些問號需要被拉直。

Ⅵ 減負的如何實施

以如今國內的形式,若想有效實施減負,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從根本體制上入手,才可以,而什麼又是最根本的呢?就是高考——這個我們學習最終的目標,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換血才能實行這種「減負」,如果高考的機制不徹底換血的話,那麼也就沒必要去喊什麼減負了,有些學校為什麼會「負負得正」?就是因為他們要對家長負責,必須要他通過高考,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生源啊,其實學校他不想休息嗎?只是眼下的形式·····「學習就是為了高三的高考!」這個從小學一年級就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又會在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呢?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的換血,才能有這個資本談減負,否則一切就都是空話!而只有在高考機制的徹底換血的情況下,才能逐漸的廢掉應試教育,將素質教育逐漸的成立在各大中小學校上。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程,但可以肯定在不遠的將來必可實現真正的「減負」。
要想減輕課業負擔需要多方面努力:
第一,學校。如果像以分數為中心,就會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游戲,課表搞兩套,一套按照部頒標准編排,應付檢查,一套按學校規定編排,實際操作。中、高考科目,課時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語、數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節課,也就九節,一天九節課並不稀奇,年級越高,超得越高,體音美、勞技等課常常被擠占,老師也叫苦不迭。
第二,家庭。家長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中國的家長沒有系統地受過培訓,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而對孩子的定位就不準確。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是對獨生子女期望過高,從小就希望上個好學校,將來考好大學生,找個好工作,當然這裡面有社會的誤導。三是盲目攀比,沒有看清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異。看別的家長買什麼資料,自己也跟著買什麼資料,看別的孩子上什麼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麼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給孩子發展空間,還美其名曰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第三,社會。評價一所學校的質量,過去大多數看升學率,看進重點大學的升學率,尤其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升學率,評價的基本面沒有變。應該說這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根源。
第四,升學壓力。學生課業負擔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遞增趨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小學升學壓力雖然不多,但是考試還不能取消。考試一直在改革,但考試改革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遠。考試的類型單一,評價的標准單一,會造成嚴重損害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學習者不願為不考的課程付出很多勞動,從這個角度來說,減負要做的工作還有豐富考試類型、完善評價標准,讓學生發展個性與特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為自己正確的理想而奮斗等。

Ⅶ 為什麼2020年的高考要考體育

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領銜提交為中小學生減負的提案,建議重新梳理制定國家教育評價體系,把體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並給予語文、數學等主科一樣的考分權重,激發學校、家長、學生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吳志明等委員提出,加強社會宣傳和對家長的引導,將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 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孩子成長的自由。

發出提案的原因

現象:睡眠不足、肥胖近視,減負減哪了?
「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書包卻越減越重,睡眠時間越減越少。中小學生體能日益下降,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吳志明委員介紹,他和崔玉英、邢善萍等委員長期關注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多年來,雖然國家和各地政府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推進教育減負,但實際上孩子們的負擔還是「越減越重」。


探因:育才觀念陳舊,體育開展不足
提案分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育才觀念依然陳舊。現行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仍存在「唯分數、唯排名、唯升學、唯文憑」的壞毛病。「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更是成了家長的廣泛共識。重智育輕體育,變相擠占體育等技能科課時成普遍現象,嚴重忽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部「每天運動一小時」的要求形同虛設。
在這一觀念影響下,減負政策難以落地。由於對學校考評指標單一,學校以考試成績為指揮棒,為應對各種測評排名,片面追求高分數、名校錄取率和升學率。家長也熱衷尋求校外各類培訓,每天文山題海,學生不堪重負。


現狀:強基計劃必考體育
近期,全國36所強基計劃高校2020年招生簡章陸續發布,在今年的強基計劃中,我們發現,體育測試是必考項目,這對於學校體育納入高考來說,是一件超重磅的事情,無疑對推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校體育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Ⅷ 有高考的存在「減負」該怎麼減

教育部針對其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正式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規定》中,規定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可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組織參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農業勞動;考試方面,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真正把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下來。 教育部新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向全社會公開征詢意見,引發學校、家長和網友們的熱議。我們認為,僅僅小學生減負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問題在於高考這根指揮棒。 應該說,教育部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小學生課業負擔沉重本身與以後的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有直接的關系。最後的總根子還是在高考這根指揮棒。高考這根指揮棒不改革,減負就不會有效果。眾所周知,如今的高考,試題復蓋面廣,答案具體明確。閱卷、評分十分方便,不會引起爭議。但是,就是容易把知識搞得支離破碎、互不聯系,而且助長死記硬背,難以考出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談不上發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果這樣的高考不改革,中小學校還是會堅持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陳舊教育理念和方法。這種擔憂不是憑空而來的。就如同我們的房產市場喜歡用行政調控一樣,房價越調控越高;同樣如此,我國的學生減負也減了一二十年了,事實上,不少地方早已出台類似規定,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課時和作業確實少了,補習班卻更多了。減負的結果,往往是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每次減負過後,學生的書包不見輕下來,反而越來越重了。這不能不讓我們的公眾對這些減負的政策措施產生懷疑。 高考直接決定學歷,學歷決定就業, 就業決定前途。在這樣一個依靠學歷來體現價值的時代,沒有學歷,寸步難行。反向推理,學歷需要高考,高考需要學習基礎,而學習的基礎就奠定在小學和中學。 另一方面,社會高速發展,就業形式嚴峻,家長盼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自己孩子將來會有大作為,對孩子有著高要求。家長已經不滿足於孩子具備生存能力的基本要求,掌握更多技能,精通更多才藝,能說更多外語成為更多家長的共識。在這些觀念的滋潤下,越來越多的培訓班、特長班、訓練營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隨著生活水品的不斷提高,家長會有更多的財力為孩子的教育做投資,並且他們非常樂意這么做。孩子的課外時間會換來更多的特長練習。 改革中高考制度,按照國家教改規劃所確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打破一考定終身,推進考試和招生分離,探索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的考試招生新模式這要求政府教育部門實施一系列放權,把考試組織評價權交給社會專業機構,把招生自主權交給學校,把選擇權交給受教育者。 這根高考指揮棒實在太厲害了。一分之差,萬人之下,事關前途命運,誰敢違背?要改革,就必須從這根指揮棒改起。

閱讀全文

與新高考將有利於小學生作業減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