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與研究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與研究
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而進行的問答教學形式,也是非凡的語言和提問藝術。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調控的有效手段。教學教師的教學風格展示,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始終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Ⅱ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有效的語文教學是指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之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深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高效呢?以下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 構建有準備的課堂
(一)教師的准備——備課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 語文課堂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書。課前精心備課對提高課堂有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就會導致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備課時,教師必須先解讀文本、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做到以文本為憑借, 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生的准備——預習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有較多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之所以在課 堂上無法集中注意,聽課效率差,畏難情緒重,主要是因為課前預習不到位,對學習內容比較陌生,不能適應老師上課的正常節奏,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師所教的知識,從而導致聽課效果差。因此,在課前預習的工作上,我講明預習的要求並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
1、牢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勤動嘴,多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初步感知課文。
2、「不動筆墨不讀書」,勤動手,勾畫重點詞句,初步體會課文內容。
3、勤動腦,針對課後思考題進一步理解課文,初步談談自己的感受。
4、勤動筆,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此外,每上一篇新的課文就及時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樣,良好的課前預習幫助學生降低了課堂聽課難度,增加了課堂聽課的針對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 構建樂學、會學的課堂 教學准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的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田忌賽馬》這一課時,我在班上組織了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了解,並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這樣學生自己通過學習獲得了理解,在興趣中掌握了知識,效果很好。
(二)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教師只要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就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像更豐富,記憶更牢固。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三)、教會學生在課堂上做好筆記、批註 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聽、看、想,還要會記筆記。將老師羅列在黑板上的重點內容記在書本上,能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指導學生會看、會想,還要會記,正所謂「教正是為了不教」。教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而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相對於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而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讓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會學」,日積月累,逐漸形成學習能力。
三、 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嘗試著一種突破,那就是讓我的課堂充滿朴實,蘊含真情,傳遞愛心,成為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舞台。一切以學生為主,從細節入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Ⅲ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始終是非常重要的,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非凡的語言和提問藝術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與研究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調控的有效手段。教學教師的教學風格展示,教學內容而進行的問答教學形式,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
Ⅳ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
僅供參考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傳播知識、開發智力、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的主要途徑。課堂提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提的問題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更有利於教師的課堂發揮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避免冗餘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 有效備課,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前提。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正確理解文本的含義,要多角色多次「進出」文本,即教師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讀懂教材的內涵,教師要站在編者的角度讀懂教材的編排,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懂教材的難易,而且教師要在這幾種角色互換中找到彼此的差異,然後以學生的視角出發來考慮學習教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准確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量還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二、 面向全體,是有效提問的根本要求。 提問是激發學生思考的重要課堂教學技能。提問要追求全體學生的參與,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有所收獲,這應該是高效課堂的一個最根本的要求。 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於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比如從課題的題眼切入、從關鍵的內容切入、從文章的結構切入等)都要進行精心構思。先問什麼,後問什麼,要胸有成竹,精心籌劃,提問要由表及裡,由深入淺,步步深入。要想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師本身提問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礎上的創新提問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五個問題:(1)黃河的發源地在哪裡?她流經了哪幾個省?(2)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為什麼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4)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禍河的原因是什麼?(5)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通過學生對這五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老師的教學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學生還感受到學得有趣,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開拓了他們的思維。 2、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和文章精彩之處。提問要促進學生的思考,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減少或避免走過場式的應答方式——簡單的問「對不對」、「好不好」、「學會了嗎」,這種應答式的提問,不僅起不到啟迪思維的作用,還會滋長學生不加思考、信口開河的壞習氣,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很熱鬧,價值不大。 3、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做到深淺恰當,難易適中,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事與願違。因此,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教師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把學生估計得太高,往往提出一個問題之後,全班舉手者寥寥無幾,這樣的課堂往往會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質量也不高,課堂成了幾個尖子生表現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學生參與不到其中來,這樣的課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問題設計得讓學生「跳一下,能夠著」,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准答案」的圈子,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好的課堂講究前後照應,講究生動流暢。 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時,當學生讀到「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裡」時,我適時提問:「鳥兒看到只剩下樹根,她會怎麼想?怎麼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讀完全文後,我又問:「這時的鳥兒心裡怎麼想?怎麼做?」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各自說出了不同的理解,課堂發言很活躍,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貴。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Ⅳ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改革課堂提問的方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提問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提問運用得好,不但可以輕松地幫助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所創設的氛圍之中,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激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呢?
一、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勇於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通過提問,學生討論,寓教於樂,激發興趣,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
Ⅵ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Ⅶ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題價值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改革課堂提問的方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提問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提問運用得好,不但可以輕松地幫助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所創設的氛圍之中,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激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呢?
一、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勇於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通過提問,學生討論,寓教於樂,激發興趣,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
Ⅷ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有趣味性的提問,激發興趣
有層次的提問,照顧全體
有目的的提問,突出重點
有反饋的提問,激勵學生
Ⅸ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