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綻放活力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際作用,進而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簡單數學問題。因而,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最佳結合點,開展生活化教學,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數學,讓教學活動綻放活力。
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及社會生活中,都可以隨處可見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可以說數學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發現並學習數學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更加真實地體會數學知識的存在及作用,這樣就會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數一數」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室或者校園中尋找素材,並用數字形式表達出來,如教室有幾面牆,牆上有幾幅畫,校園內有幾棵樹等,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引入到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從而帶領學生走出課本,拓展思維。
二、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性
數學就在人們身邊,只有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更加可親,更加富有無窮的魅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架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之間溝通的橋梁,突破書本的束縛,學習科學合理地優化處理教材,賦予教學內容以生活氣息與時代色彩,讓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更加豐富和立體,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體現出生活性。例如在講解「認識多位數」之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各種多位數,並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數字記下來,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這樣學生就會開動腦筋,在書本中、網路上、家庭里去尋找,比如課本頁碼、生日日期、商品價格等等,從而發現題材內容是如此的豐富多彩,產生出更大的求知慾,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也鍛煉了他們的各種能力。
三、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生活經驗其實非常有限,因而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些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生活經驗,這樣創設出來的生活情境才是有效的,才能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具體,讓學生能夠看得見、聽得到,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地去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認識人民幣」時,由於小學生們獨自購物經驗較少,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商店購物情境,通過售貨員及顧客的角色扮演,這樣的數學活動就更加有趣、生動,真正地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獲得的教學效果要遠比枯燥說教要好的多。
四、讓數學知識服務於生活
在當今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標並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服務與生活,指導人們的日常實踐活動。生活即教育,數學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滲透生活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自己生活進行服務,從而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分析解決課外生活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實現自主探究能力及創新能力的發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數學教學資源,輔導孩子的學習活動,大膽讓他們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不斷提升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平均數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藉助擺筷子、分水果等家庭活動進行初步理解,這樣在正式課堂教學中么徐勝們就會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學習百分率知識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工廠去了解生產率、產品合格率等。通過上述生活實踐活動的開展,在素材的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的過程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他們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使學生們深入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巨大作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五、倡導自主合作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為學生設置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知識,自主去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相應的數學模型,找出解決方法,獲得最終答案,對於復雜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學生共同研究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吸引他們更多的注意力,並加深同學之間的友情,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進步。例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去調查某幾個商店的文具銷售價格,這時學生就可以分組進行完成,在實際動手實踐中,感悟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小學數學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把數學知識與生活中各種現象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活躍的教學氣氛,最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②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活力課堂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發現機械化培養人才的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充滿人性化的、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教育界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朝陽,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生可以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的洗禮,在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中體會來自學習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一、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善於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數學學科知識的特點就是動手操作性強,這正好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較為適合的素材對象。因此,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多多創造機會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自己摸索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數學思維,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堂學生自主參與的充滿活力的數學課。
二、教學情境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一堂毫無用處的數學課程就相當於沒有生命氣息的物體,絲毫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自然就會表現出回答問題意志消沉,聲音小沒有精神,對教師提問回答似是而非,含糊其辭,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心思不在課堂上。因此,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精神聽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入生活情境教學法。例如低年級加減法學習中,分給每個人十個小糖果,收上來5個,還剩下幾個呢?學生看著手中的5個小糖果,大聲喊出「五」,又分別分下去3個,那麼學生手中總共有幾個呢?學生在這分分收收之間體會到數字加減法運算的奇妙。
另外,教師也可以創設游戲情境,在游戲中引入數學知識,還可以創設競賽搶答情境,看看哪個小組回答得又快又准確,亦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思考中學習數學知識。在形式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就會積極地投入班級學習活動中去了。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還能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熱愛,進而激發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一堂充滿活力的小學數學課便應運而生。
三、運用形象的表現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是還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學習心理和年齡特點,藉助生動有趣的語言、形式多樣的符號代碼、形象的圖形設計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字等表現形式將數學中抽象的數字語言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形象語言。增加教學內容與生活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習熱情。
四、分組合作探究,在討論交流中建設活力課堂
合作探究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分配給學生規定的討論時間,針對教學內容中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其中時間掌握可以根據課堂中學生的表現隨堂設定更改,也可以在多節觀摩實驗教學中總結經驗,設計出最合理的討論時間以吹哨聲或者多媒體音樂聲響起時結束討論,學生匯報交流總結回答結果。教師在一堂課中充當領導者的地位,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人,只有將學習探究的過程實實在在地還給學生,學生才能在愉悅的氣氛中真正學到知識。
打造小學數學活力課堂,重點在於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知識學習活動,教師要設法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參與。
③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活力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多數教師基本上還是採用了蘇聯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即: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為傳統教學方法設計的固定的課堂活動結構,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探討;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教學效率低下。鑒於此我們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與探討」課題研究,努力構建清晰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回顧我們課題研究過程,課題組教師的一節節充滿智慧神采飛揚的研究課,一次次問題討論時面紅耳赤的交鋒,一本本字跡清晰傾注心血的實驗記錄簿,歷歷在目如同眼前。課題組的成員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彷徨,但的是難以舍棄的對課題研究的摯愛和追求。三年的課題研究,我們探究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同時,課題的實施也讓我們欣喜的發現:課堂變了,老師變了,學生也變了。一、構建了多元的課堂活動結構一般模式,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傳統課堂結構把人看作是機器。當我們的「學生觀」從「機器」轉為「變化發展的人」時,這種課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上我們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構建現代課堂結構的出發點應是知識與能力並重,能力與知識相互促進,並在能力培養中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1、「以實驗操作為主線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課前准備→復習引入→學生操作探究、驗證→教師演示總結→鞏固與應用」。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材料的實驗性操作為起點,通過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分析比較,以獲得新的結論為特徵的。這時,嘗試實驗的方式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探索體驗和發現則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結構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眾多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鼓勵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自己去獲取知識,將教學過程徹底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例如,在「統計」教學中,教師有意將各種水果圖片雜亂無章的擺在各組桌面上,問:「你們能將他們進行統計嗎?」學生經過小組分工,都饒有興趣的參與了動手操作。他們把水果圖片先進行分類,然後每人統計一種或兩種水果,並擺放整齊,形象的製成了統計圖。所要學習的內容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活動做中通過體驗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動中體驗」,也可以是在「體驗中活動」。但「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決不僅僅是學生的表演,也包括學生的「說」、「講」等。該課堂活動結構的設計,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引領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在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在2010年4月7日課題匯報會上,六年級的陶慧靜老師執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活動,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2、「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探究、驗證→解決問題→鞏固延伸」。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學生以問題的定向思考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嘗試性探索為特徵的。這時,良好的問題情境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性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事先不強求學生預習教材,教師可利用用課堂上的實驗演示呈現一些自然現象,一面改變條件一面觀察現象的變化,進而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求解,包括猜想、試誤、綜合和分析,讓學生們不斷否定錯誤。不斷得出新的設想,最後上升到新知識新結論或規律。全體學生被這樣生動的過程吸引住了,結果教科書上用幾頁文字敘述的內容,被學生們用幾十分鍾自己「發現」了。他們從中不但獲得了新知,還親身經歷了一種「創造」體驗。3、「以自學嘗試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自主學習→嘗試解疑→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當堂檢測」。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問題,形成認知沖突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並在集體質疑或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正確的抽象概括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發現並構建數學模型則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教師讓教材、學習提綱和教學目標與學生直接見面,讓學生自學,學習提綱由教師擬定,可以寫成一些問題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區別對待學生事實上的不同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許優生超前於教學計劃或超出課程標准;差生可落後於教學計劃,並給予一定方式個別指導或學生互助,在師與生、生與生、書與生之間有一種「彈性」,這樣做雖然差生的學習可能慢些,但是比聽不懂而陪別人坐幾十分鍾要強些。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有的時間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這種結構有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並給予集體解答。學生在煞費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後,聽教師的解答,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其收獲與注入式課堂教學相比肯定大不一樣。同時也有利於訓練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並在治學方法上獲得優化。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慶市宿松縣河塌中心小學黃立鰲校長帶領的外地36名數學教師參觀考察團來校調研學校教科研工作,課題組方雪嬌老師為考察團開設的六年級《百分數的意義》課題成果展示課,以自學嘗試為主線,學生主體自學、教師積極引導學習為活動結構特色,向考察團展示課題研究成果。良好的學風、清晰、優化的課堂活動結構,輕松扎實有效的課堂,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4、「以信息探索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呈現信息激發興趣→提取信息尋找方法→組合信息獲得認知→改變信息鞏固新知」。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教師呈現的信息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和辨析,以獲得知識重組為特徵的。這時,有效的信息重組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則構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首先,教師要以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的處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課內容的信息資源。准備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資源、媒體與網路信息資源,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信息資源,或者是新舊知識的連接信息資源。如徐慧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教室、校園,讓學生從一組組照片中欣賞自己的學校,再分別思考它們各從哪個角度拍的。其次,引導、點撥,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及時為自己探索、解決問題提供第一手學習材料。如在教學二年級《克與千克》時,先安排學生預習,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再將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課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為課堂探究的內容。再次,教會學生去偽存真,學會恰當地選擇、靈活地組織信息,提出合適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除法應用題》時,要求學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學生當時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組,每一組有9人;有15張課桌,排成3排;教室里有8盞燈,分成了兩排;有6扇窗戶,左邊2扇,右邊4扇……這里學生找到的信息比較雜亂,此時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選擇。要求學生找一找哪兩個信息聯系比較密切,對所有信息進行分類組合,從而拋去與學習要求無關的信息。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哪兩條信息可以提出一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學生又一次的進行討論,並合作組合了與教學相關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題目要求的問題,並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最後,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信息,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2010年4月6日課題匯報會上,二年級的徐慧老師執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5、「以小組討論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問題情境→合作討論→建立模型→解釋、運用於拓展」。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表徵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小組合作,以獲得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小組交互的方式、過程以及質量等,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提出計劃、團隊合作的問題解決以及合理的表述則構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向學生提供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些內容取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成為學生主動觀察、猜測、實驗、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主要特徵是討論,是「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這就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形成教學整體:「採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出問題,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以小組討論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有以下的好處。人人參與,每個人都是主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可以得出與教材不同的公式推算方法。敢幹在公眾面前發表見解,是一種自信和自尊的表現。可以引起爭論,激發思維,在交換意見中相互啟發,相互質疑,取長補短,加深理解。有利於學生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一些教師平時無法發現的錯誤。這種改錯過程,滲透著學生自己的思維和勞動,使他們不易重犯這些錯誤。口頭表述要經過大腦的第二次加工,有利於記深記牢。有利於增強競爭,促進優生更優。有利於培養合作精神,「英雄聽見略同」者容易建立起相互間的友誼。有利於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有利於相互激發想像力、創造力,知識的信息交換不同於商品交換,它不會在交換後被此失去什麼,只會增加雙方的收獲,信息的交換,智慧的碰撞在某些時候就可經走向創造。有利於培養學生誠實刻苦的道德品質。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幫助學生發展優勢。是一種學術交往的雛形。課堂活動結構改革之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影響課堂教學過程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們既要遵循一般規律,又要聯系實際在整體思想指導下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每堂課的課堂教學活動結構,使之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取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果。二、課堂成了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新的課堂活動結構,打破了僵化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結構模式,推進了師生的積極互動。新課堂已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的課堂,教師不再是「教案」的忠實執行者,而是細心傾聽學生,時時留心觀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實際學習狀態,適時選擇和充分利用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調控重組後續的教學進程,實現教學目標的組織者、引導者。新的課堂,學生真正進入到自主的、積極的、生動的學習狀態,完成了認知,經歷了過程,更投入了情感。教師因勢利導,課堂上丟掉了任何框框和面紗,和學生「真對話」。課堂上不時迸發出來自學生和教師的智慧的火花,整個課堂呈現的是一種生命態,一個個40分鍾的課堂成了師生人生中一段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成了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三、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題的研究,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結構,構建了新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一般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落實了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新課程理念。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
④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活動內容
⑤ 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這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更應堅守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良好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樹起「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求真求是的精神,讓課堂煥發真正的生命力,蘊涵著人文交融的和諧氛圍。
一、從生活中找到真實的數學生命
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是學生在生活與活動中產生的數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為了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而需要數學,對教師而言,數學是一門課程,而對學生來說,數學就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要讓學生進入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就應該讓數學回歸生活。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認為,數學就是計算、推理、概念、法則、定律、公式,如果沒有考試,如果離開學校,就無用武之地。其實,數學無處不在,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如果不善於開發生活中的數學,不善於把數學知識放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那就阻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不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導入生活化
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智慧靈感的源泉,小學生如果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要營造和諧民主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夠促進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慾望,激發學習興趣。有效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上,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教學內容時關注現實生活,而對於學生來說,最為現實的莫過於身邊的事物。如,我在教學《比的意義》一課時,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我們的每個同學身上也有幾處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嗎?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看著老師異口同聲地說:「想」,抓住這一契機,我風趣地說:「同學們,你兩臂伸開的長度與自己身高的比大約是1:1,你的胸圍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約是1:2,你腳的長度與自己身高的比大約是1:7,繞拳頭一周的長度與自己身高的比大約是1:7等等。你們有興趣探討嗎?」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真沒想到,一個平時最不愛發言的同學主動站起來說:「老師,是不是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有趣的比呢?」趁機,我就有意識地啟發學生說:是的,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很多有趣的比正等待著你們去探索,去發現。
教學時就地取材,就會使學生自覺地關注身邊的事物,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題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地按教材中的例題授課,我們要創造性地聯系生活實際重新設計例題,使例題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如:在講第七冊《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時,把例1、 113+59改為:某商場的營業員有113元,一位顧客買了59元的商品,顧客付給營業員60元,營業員找給顧客1元,營業員現在有多少錢?
討論:
⑴能列出一個算式計算營業員現在手裡有多少錢嗎?(113+59)
⑵顧客付給營業員60元,營業員為什麼要找給顧客1元?誰能把營業員收錢、找錢的過程用式子表示出來?(113+60-1)
⑶能口算出113+60的結果嗎?
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到簡便演算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知道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如果一個加數接近於整十數,可以把它看作是整十數來加,最後把多加的再減去。
3、創設情境,使生活問題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以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如在講第四冊《平均分》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師: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經過女兒國時,女兒國國王送給唐僧6個仙桃,唐僧捨不得自己吃,就把3個仙桃送給孫悟空,把2個仙桃送給沙僧,把1個仙桃送給豬八戒,你說,師傅這樣分仙桃合理嗎?(不合理)為什麼?(因為這樣分桃不平均,那麼怎樣分才算合理呢?(每人2個)這時教師板書:平均分。
再如,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我為學生播放一段整理櫃廚的畫面,學生進入熟悉的情景,對物品的擺放形式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對分類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商品分類抽象到圖形分類,由按一個標准分類到按照不同標准進行分類,使學生的認識逐步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要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二、從思考中培養創新的數學思維
江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新世紀、新課改的挑戰,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圈子裡走出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孕育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有一天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或者探索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把學生在這種潛在的需求激發出來,使之產生創新的慾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設計如下沖突:用直尺直接測量一個圓的周長,你能想出好方法嗎?(生1:把圓放在直尺邊上滾動一周,用滾動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生2:用繩子在圓上繞一周,再測出繩子的長短,得到圓的周長。)隨後教師說:測一個圓形湖的周長你有辦法嗎?(學生面面相覷,面露難色。)於是,抓住這個時機說:我們能不能探討求出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誘發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的強烈願望。
2、鼓勵猜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它可導出新穎獨特的思維成果。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勤於猜想,敢於猜想,善於猜想,鼓勵學生思考,讓他們自由想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完「十幾減9」後,我演示11-9=2,12-9=3……18-9=9等,讓學生觀察並提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通過思考,有的學生說:「這些算式的差和被減數是按從大到小排列的,減數都是9,被減數個位上的數比相對應的差少1。你們能快速算出」十幾減9「的題目嗎?我們比一比好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昂,躍躍欲試,體驗了學習的成功和快樂。我在講「十幾減8」後,同樣通過觀察,學生們總結出十幾減8的差應是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加2,這時,有同學說:「老師,十幾減7」也應該有這樣的規律,就是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加3就等於差,對嗎?全班同學用疑問、希望被認可的眼神望著我,我用激動的語氣對他說:「太棒了,想的真好,同學們能想辦法幫他驗證嗎?」同學們一齊動手,有的拿出小棒,有的拿出圖片,學習熱情十分高漲,在動手操作中驗證了猜想是正確的。
3、提倡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懷疑,探果索因,追根問底,是他們創新的開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多方面思維,尋求正確的結論,引導學生對信息自主加工,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他們主動創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有這樣一道題,請你用一張正方形的紙來表示這個正方形的1/4?
這時教師就問: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學生一聽,都試著找其它的方法,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站起來說:「只要固定正方形對角線上的交點,旋轉兩條對角線就能把這個正方形平分,話音剛落,很多學生都說不可能。教師因勢利導,讓大家試一試。通過這樣的教學,保護了學生的大膽創新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數學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的課堂更是關注學生的真切的受,情緒的體驗,知識的交融和數學學習的幸福感。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其創新意識,讓每一個生命都有展示的舞台,讓生命的果實結出嶄新的未來。
⑥ 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1、備好每一節課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 教師如果沒有備課就走上講台,就如一個沒帶武器上戰場的士兵一樣心慌。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我們的課堂教學常常為了完成任務增大課堂容量,忽略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對學生加以反復的訓練,無形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數》這一節:如何讓學生把對初中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遷移到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豐富的情境,例如單調彈簧振子,圓上一點的運動,四季變化等實例,使學生感受周期現象的廣泛存在,認識周期現象的變化規律,體會三角函數是數形結合的產物,這是三角函數最本質的地方。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摩天輪旋轉及生成的圖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激發同學們學習的樂趣。
2、預習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法寶。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效益,光有老師認真地准備還不夠,必須把學生也帶進來,這就是布置學生預習:一是針對預習的內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預習內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記號,三是對於預習的內容,還有什麼想法的,也把它記下來。四是仔細思考本節內容和以前的知識有什麼聯系?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面對新知識之前都有一個充分的知識與心理准備。課堂上學生會講的讓學生講,學生會做的讓學生做,學生能完成的讓學生自己完成,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放在學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根本。
有句話說得好:「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再好,教師講得再精彩,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的參與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課堂。在課堂上我們應該關注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不迴避任何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給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反之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中上層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而差生相反的就變得無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師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課後,教師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輔導差生。教師越逼得緊,學生越不想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更高效,教師應從關注每一位學生開始,承認其基礎的差異,讓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肯定中學習,在教師的鼓勵聲中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
4、應讓學生經歷一個「學習——思考——實踐」循環反復的過程
同學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間接經驗,我們必須把間接經驗變成屬於自己的直接經驗才有用,而直接經驗是無法取代的,如何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就要經歷一個「學習——思考——實踐」循環反復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是將他人的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是「反芻」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做題,通過做題來檢測知識與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題後,將已會的知識和能力儲存起來,不會的或還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再通過教材重新學習和思考。那麼,思考後就要實踐,為什麼有的同學「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呢?其主要原因是懶得做題,缺乏實踐這一環節。學習是「知不知」的問題,實踐是「做不做」的問題。 轉貼於
5、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保證。 練習是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曾經出現這樣的假象,上完課後感覺課上得挺順利,課堂氣氛也空前的好,學生也能配合老師的教學,效果應該不錯。結果大出所料,家庭作業質量及其差。歸根結底在於課堂上學生沒有通過充分、有效的練習來鞏固新知,教師不能通過課堂練習反饋來查漏補缺,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布置的練習要遵循指導性原則,緊扣目標,當堂訓練,限時限量,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搜集答題信息,出示參考答案,小組討論,教師講評,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而對基本題目,多採取學生板演,既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同時由於學習成果及時反饋,又起到激發學生再學習的動機。此時教師胸中有數,也就點撥及時,效果遠遠超過課外批改。另外,在教學環節我們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們更應該承認學生基礎的差別,因材施教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得到應有的發展,為數學高效課堂提供最好的保證。
總之,數學教學改革是逐步累積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個數學教師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多管齊下,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學生表現課堂、體驗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相信數學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⑦ 如何創建有活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既應加強學生形象思維能專力的培養,又應屬加強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探索進取精神
⑧ 如何構建富有活力的小學數學動感課堂
在教學方式手段抄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更容易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⑨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的活力課堂
小學生數學課堂抄是不好管的!但想襲上好課!老師就很費心!費力才能上好小學生課!首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二是,把小學生熟悉愛玩的游戲!球類!跑步!等喜愛的體肓活動項目容入數學!講給小學生聽!三是,提前備好課!到課堂有豐富,生動的體材與教學進程結合!這樣解答你能採納嗎?
⑩ 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活力,激發學生求知慾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追求真知的神聖殿堂,同時也是教師施展才華,價值體現的廣闊平台。特別是數學教學,教師總是極盡所能,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因為他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有生活的哲理,審美的情趣,以及做人的道理。因此,課堂就成了教師施展人格魅力、體現教學能力的舞台。但終其結果,是要讓更多的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創造性地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正是新課標的要求。讓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教師施展「魔法」(即使學生願學、善學、樂學的教學方法)教學的核心。那麼怎樣增強數學課的課堂活力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心中有「生」
心中有「生」包括這樣兩個方面:(1)教師必須從思想上根除「課堂是我的,一切我說了算」的舊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教師應當心中裝著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將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樂學。(2)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有快、有慢,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習新知順理成章,再稍加點撥,就學會了知識的遷移。而還有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知識儲備中出現了一些空白,學習新知就有很大的困難。教師只有事先掌握學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才能為課堂活力的增強作好鋪墊。
第二、腦中有「法」
老師能靈活、熟練地駕御課堂,使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充滿活力,必須有一定的功底,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做到腦中有「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前准備
課前准備,主要是精心備課,它是教師上好課的基礎。備課時,教師首先要將所授知識的重點、難點瞭然於胸,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其次是要找准突破難點的方法,是通過類比、引導、動手實踐,還是通過觀察找尋規律等方法,讓學生理解新知。還有對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見性。上課之前,教師預測到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時可能產生的錯誤,就能夠在課內講解時有意識地指出並加以強調,從而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另外,引例、例題、練習題的選取,也要注意難易度調配,是否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是否具有新穎性,是否與中考鏈接,是否能激發學生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慾望,課前教師必須作出精心挑選,要讓學生感到問題有一定難度,但開動腦筋展開思考,是有能力解決的。
總之,精心的准備,已經為一節好課的開始打下伏筆。
二、課內講解
課堂是教師盡情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教師不是主角。一節生動、充滿活力的數學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做到這樣幾點。
(1)語言的幽默、詼諧,舉例的形象、生動。如果教師駕御語言的能力較強,通過詼諧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將知識點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地組織、銜接起來,可以使課題的引如、知識的傳授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趣,更能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學生很快接受知識並掌握於心。
(2)啟發引導,保持學生思維的持續性。課堂上,知識的發生、發展、延伸,基本上是在老師的不斷提問中展開。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學習的氛圍也就逐漸濃厚起來,課堂活力也就逐漸增強。但怎樣保持學生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首先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眾所周知,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和較為完整的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其次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喧賓奪主。第三,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當然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有方向性、啟發性,且難度要適中。
(3)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評價。學生是非常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的。教師一個關注眼神、鼓勵的目光,一句「你很聰明,你答得很好,你很棒」都會激勵學生學習的慾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也為自己教學目標的完成奠定基礎。因此,課堂上,教師切忌吝嗇一句對學生鼓勵的語言,簡單的一句表揚,往往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給教師教學帶來挑戰,但也帶來更多機遇。把握機遇,才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課堂教學永遠生機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