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14 00:29:52

㈠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參考文獻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09-05-03 | 添加評論
0

簡單愛愛愛愛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新課程改革已經歷了五年多了,教師按照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積極地投身到課堂教學的探索之中,使數學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讓數學教學更顯精彩。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頓時,滿教室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中的學困生則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組意見不一致,但在討論時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不同意見的同學,而是爭吵不休。討論幾分鍾之後,反饋交流自己的意見,學生紛紛舉起小手一個勁叫:「老師,我!我!我!」待老師叫了一個同學,另外同學則唉聲嘆氣,在一部分學生的唉聲嘆氣中,指名的同學開始發言了:「我是……」

「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沒等這同學說完,另一個學生在下面大聲叫嚷著。

「我也有不同意見,我是……」另外的學生也叫了起來。經這幾個同學一鬧,下面學生把各自的方法紛紛說開了。整個教室亂哄哄一片。像剛才的例子我還碰到過多次,因而我就想:這樣的教學有效嗎?

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而缺少傾聽的過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的課堂現在普遍呈現出的現象就是:「熱熱鬧鬧」愛說話,愛表達的學生多。但在活躍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傾聽。傾聽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還能使我們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那麼,我們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自己,學會傾聽呢?下面簡單談一談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

一、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會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它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四點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⒈ 聽辨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是平形四邊形。」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的判斷。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⒉ 聽演算法。

計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每天堅持3分鍾的口算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我不但進行視算練習,還時常穿插聽算練習。這樣既改變了單調的練習模式,又有利於激發練習的興趣,同時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力。通過聽算,使學生明白,我們不但要學會算,更要注意聽,只有聽清楚,才能算正確。

⒊ 聽說法。

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是在游戲中學習,在教學完有餘數的除法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

師:我們接下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對得又對又快,但不能重復。老師報一個余數是1,你能說出一個等於它的算式嗎?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師:說得真多。下面余數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答題之後,才不致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這樣還促使學生不斷地思索還有別的答案嗎?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還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同時,能使學生靜下來耐心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⒋ 轉述概括法。

「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發言要用心,要細心。另一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轉述概括別人的發言,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如在小組合作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發言時,先說出前面發言同學說的內容,並對聽來的內容進行評價,然後再講清自己的觀點。這樣讓學生轉述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抓住別人講話的精髓,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從中得到啟發,達到觸類旁通,學會傾聽。

另外,老師每次布置作業時,只說一遍,要求學生認真聽。然後請聽得不夠專心的同學轉述一次。如還不清楚,再請一位同學轉述。

這樣要求學生轉述顯然很費時,但對於傾聽能力的培養卻很有幫助。只要我們從低段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對今後的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舍的花時間。

二、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善聽」。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些習慣的累積。要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呢?

⒈ 講明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的聽。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發育並不成熟,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滲透。在教學時,我總是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強調: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聽是尊重別人,聽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用心;我們不僅敢說,還要會聽,這樣才是一個好學生。當然,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明白,要靠我們教師耐心的引導,利用平時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從體驗中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⒉ 意識傾聽的長期性。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認真聽,更是一種好品質,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它的養成非一日之功。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不穩定,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傾聽這就顯得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逐步加以細心培養。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要求學生把話聽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來培養傾聽習慣。不管某個學生回答得「對」還是「錯」,我都教育學生,讓別人把話講完,才舉手發表自己不同的一見解,這才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發言時,被別人打斷,你會怎麼想?讓學生設身處地為發言者著想,尊重發言者。要求學生能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即使對他人的發言有意見,也得等別人把話講完以後再發表意見。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慾望,又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其間還有反復,但我們只要持久有序,長期堅持,是可以實現的。

⒊ 發揮教師的示範性。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教師的任務。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①聽懂學生的心聲。

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無論孩子們的發言是對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吞吐吐,都要專心地聽,偶爾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對待學生發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閃光點,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

②適時恰當地評價學生。

小學生的情緒色彩很濃,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由於興奮,不聽同學發言而大聲說話。這時,我就馬上對那些能傾聽別人發言並積極舉手或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瞧,XXX今天聽得多認真呀!」「大家看,XXX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厲害,一下子就能聽出同學發言的主要意思。」這樣,既表揚了認真聽的學生,又給其他同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的嘗試,現在我班學生已逐步養成了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且能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對數學也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使我進一步明確課堂上自主不等於隨意。在提倡個性張揚的現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學會傾聽也正是建立在這理念之上的。只有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才能聽懂別人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善聽」、「多思」。

㈡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㈢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研究》課題經驗交流會發言稿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發言稿

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與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聯系,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使課堂提問有效呢?根據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和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有效提問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研究學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我們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然而,老師只有一個,學生卻有一個班,不同的學生基礎有差別,智力也有差異,接受同一知識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老師的教授方法卻很有限,那麼怎樣讓有限的方法盡可能的適合更多的學生呢?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的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哪些知識學生更難掌握,哪些知識學生還存在疑問,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以及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使學生對課堂提出的問題感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這樣的課堂提問才更有效。

二、鑽研教材,精心備課。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傳授知識的載體。教師對教材必須熟記於心,哪個知識是重點,哪個知識是難點,怎樣講授這些重難點等,只有對教材很了解才能在上課時針對知識點進行生動的問題引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形象化,具體化。知識形象,具體的在課堂中呈現出來,這樣的課堂提問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不斷學習,細心觀察。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與這些知識相關的知識與經驗,這樣提問時,問題才更加貼近生活又不偏離所要講解的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面更家廣博,同時要細心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一切,把與數學有關的現象事例記錄下來,在課堂中就能通過提問使教學更加有效。

㈣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㈤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導入

1、加強學習豐富理論。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根據課題的研究的需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全體教師廣泛學習有關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種材料形成一定的學習制度。學校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每周組織教師進行一次學習,同時,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訂閱一本教育刊物,精讀一本課改書籍,摘寫一本讀書筆記,交流一次學習心得體會。課題組老師除了要求摘抄筆記外,還要求結合學習和教學撰寫寫教育故事、教學隨筆和課後反思。為了提高研究人員的教研水平,我們還重視骨幹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選派優秀教師帶著課題(問題)、領著任務,走出校門參加培訓學習。通過學習、培訓、教研,增強了教師課程改革的自覺性,豐富了「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機制」的先進理論,提高了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確法則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因此,課前導入要做到以下幾點(1)、導入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突出一個「准」字。(2)、導入要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突出一個「趣」字。(3)、導入要有直觀性,突出一個「形」字。(4)、導入要有啟發性,突出一個「奇」字。(5)、導入要有藝術性,突出一個「巧」字。(6)、導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個「精」字。
3、組內分析尋找問題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所有的課前導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導入設計不好也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小的影響。實驗過程中,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公開交流課,課題組教師根據聽課情況總結出了小學數學課導入常見的幾個問題:
(1)、談話導入過於繁瑣
有位老師執教《分蘋果(分數的初步認識)》,是這樣開始的:師:現在是什麼季節?生:夏天。師:夏天有什麼特點?生:熱。師: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生:喜歡。師:喜歡吃什麼水果?(由於前面的引導,許多學生說喜歡吃西瓜。)師:還有嗎?(終於有個學生說喜歡吃蘋果。)師:老師也喜歡吃蘋果。如果有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分?生:一人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課題)。老師用了7個問題,將近5分鍾的時間才引出了課題。老實說,我們開始沒聽明白老師想問什麼問題。在小學課堂,一節課一共40分鍾,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課堂前半段的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導入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會使重點內容的教學和練習時間緊張,而且像第一位老師那樣繁瑣的問話,離題遠,問題多,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干擾。所以,談話導入要力求簡潔,指向明確,避免繁瑣。
(2)、情境導入過於生硬
我們有位老師在講《5的乘法口訣》時,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問:2008年要在北京舉辦哪個盛會?全班學生只有2名同學知道是奧運會,更別說那個五環旗了。顯然,這個導入的情境對這些學生來說顯得太過陌生。情境導入是為後面的教學服務的,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現實的情境導入課題,有助於學生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較好的,但由於各地情況不同,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出發,適當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現實的教學,而不是生搬硬套,閉門造車。
(3)、多媒體導入過於雜亂
信息技術普及以後,多媒體進入課堂,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動畫,把抽象的公式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凡事都要講個度,工具手段都有個適用的范圍,超越了這個度和范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位老師講《等量代換》一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想出了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這本來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是老師選用的動畫是網上下載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無厘頭的情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場景中而忽視了對現象的思考,預期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浪費了時間。所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要有所選擇,突出主題,切不可虛圖熱鬧,華而不實。
(4)、活動導入過於形式 學習本身就是活動,在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師在用活動導入時要注意活動設計一定要合理,難度不宜過大,活動時間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為活動而活動,要與後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有機的聯系,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問題,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
4、集體交流總結方法
學校每個實驗階段都組織課題組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交流、總結。大家認為課堂導入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靈活的根據各個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最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下面就幾個實例具體得談一談:
(1)、簡介導入力求真實 例如:「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一節,一上課教師可在黑板上寫一個很大的數,比如:92600000、12億(用數碼表示)。然後教師指出:這種數的位數很多,讀好這種數和寫准這種數對今後學習與工作有很大幫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
(2)、利用問題巧導新知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華也是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讓學生略加討論)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後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3)、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如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精神後,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麼,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麼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被如何「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這一問題牢牢吸引,積極動腦,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藉助故事趣導新知
如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上課伊始,只見屏幕上正播映著歌曲《三個和尚》,正當大家聽得正入神的時候,歌曲突然中斷了,隨之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是怎麼回事呢?乍一看,原來是三個小和尚因分東西而爭吵。只見他們都搶著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著教師伺機設置了疑念『三個小和尚所搶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幫他們證明?』由此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精彩的課堂開頭,就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整堂課,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充滿生機,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教師也成功地達到了教學目的。此導入使學生在故事裡盡情暢游。進入故事也就進入課堂,進入了課堂也就產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自然學得津津有味。
(5)設置懸念誘導新知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指出:375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一時不能說出。教師接著說,我們能直接判斷任意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請同學們報數我來判斷,這時學生紛紛報數,教師對答如流,學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後教師說,今天我就來教你們這個本領(出示課題),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輕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觀導入引導探究
如「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先出示「7.00元」,移動小數點,讓分別讀出所表示的實際錢數,使體會到小數點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再設問引入課題。

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研究論文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就明確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確我們的學生正是藉助於我們安排的各種練習題的刺激,積極進行思維活動,進而完成其學習任務的,它對學生能否真正理解課堂內容起關鍵作用。練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知識。設計好練習,也就成為數學教學的重點所在。要使課堂練習真正起作用,教師針對本班學生情況的、特有的、有效的練習需要我們精力地設計。做到適度、高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練起來才會更省時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學中,有好多的老師在學生獲取知識的認識上有誤區,第一認為投入與產出是成正比的。如學生哪個字寫錯了,就罰他抄十遍。在聽一次公開課中,有位老師布置的作業(1)、4小時行8千米,1小時行多少千米?(2)、6小時行3千米,1小時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題學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確答案;第二題學生一看與第一題一樣的,沒多想就說是6÷3=2的錯誤答案。第二是認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個衰退點。如六年級的復習考試,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們試想一下:一節新授課下來,給學生布置同類型10道練習題做,如果學生會做,做這么多隻是機械的重復,為什麼要做這么多呢?如果連一題都不會做,讓他做更多的題又有何意義?數學課應該是重「質」而不是「量」!為什麼有的學生不需要課下做很多的習題,照樣會做,而有的學生每天徜徉在題海中,卻沒有什麼提高?原因就是「質」和「量」區別。所以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練習是非常重要,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認識。一、練習要重算理。 如在教兩位數除以一位數42÷3時,師可以利用畫小棒給學生講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後拆開一捆再進行分配。學生在明白天算理後,再引入豎式除法,學生就能輕松接受。二、練習要突出重點。 數學教學是分單元進行的,每一單元可劃分為幾個「知識塊」,同一「知識塊」的幾個教學課時又有不同的側重點或叫「知識點」。課堂練習就是要圍繞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進行設計。例如,教學「兩位數的除法筆算」前兩課時,重點、難點是試商。新課前的練習應為學習試商方法作知識鋪墊,可這樣設計:1、括弧里最大能填幾:24×()<89; 2、估算:7 9×8=□、490×3=□。 講授中的練習要為理解試商方法服務。 三、練習要有層次。 每堂課的練習設計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例如,百分數的認識的教學,可設計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基本練習:7 3 =( )% 、 80%=( )填小數。
綜合練習:從小到大43 、0.745 、 7.5% 創新練習:
(5 4 -45%)×(40%-4%)

通過上述幾個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也照顧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有收益。 四、練習要有創新。 多途徑、多角度地訓練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學生個體素質的需要,是課堂練習設計的重要依據。要達到這一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設置創新的情境。 1、設計聯想題,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教師可從引導學生進行橫向、縱向和逆向聯想等方面設計練習題。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學生聯想到:(1)a與b的比是5∶6(橫向);(2)b與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橫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縱向);(5)b比a多它的1/5(縱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與b相等(縱向);(7)b減少它的1/6與a相等(縱向)。 2、設計多解題,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例如,學習分數應用題後,教師可出示應用題:「一根長64米的鐵絲,剪去總長的5/8做了20個周長相等的方框架,餘下的還可以做同樣的方框架多少個?」並要求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求解: (1)用分數應用題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設還可以做x個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問題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設計多變題(或多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一題多問」和「一題多變」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創造思維能力。例如, (1)、公雞有120
只,母雞的只數是公雞的3 1 ,母雞有多少只? (2)、公雞有120
只,是母雞只數的31 ,母雞有多少只? (3)、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多31 ,母雞有多少只? (4)、公雞有120
只,比母雞多3 1 ,母雞有多少只? (5)、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少31 ,母雞有多少只? (6)、公雞有120
只,比母雞少3 1 ,母雞有多少只? (7)、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多31 ,公雞比母雞少幾分之幾? (8)、公雞有120
只,公雞比母雞少3 1 ,母雞比公雞多幾分之幾?

4.設計開放式習題,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內填上適當的數,要求連續進位:235×( )。學生通過觀察、嘗試,最後得到只要看數字2,能進位就可以連續進位了。

㈦ 教學論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有效的導入能扣住學生的心弦,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能生疑激趣,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本文從導入的方法談談導入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導入 生疑激趣 寓學於樂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教學過程開始的導入環節是至關重要的。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優秀教師都十分重視一堂課的導入,他們或舊知復習,溫故知新;或直觀操作,強化感知;或設置懸念,扣人心弦;或猜謎游戲,寓學於樂;或奇趣故事,妙趣橫生……無不殫思竭慮,追求卓越。
1.舊知導入,溫故知新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前後知識聯系十分緊密,教學時,可以安排一些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作鋪墊,形成正遷移。例如,六年級在教學「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時,可先出示一道復習題「朝陽小學五年級有學生140人,其中男生佔11/20,男生有多少人?」學生解答後,即把「55%」覆蓋在「11/20」上,從而得到課本上的例題,再引導學生把例題同復習題進行對比分析:把「11/20」換成「55%」題目的意思有沒有改變?然後讓學生計算。這樣設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生長點」, 能化生為熟,化難為易,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直觀操作,強化感知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實踐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以感性經驗為基礎。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可提供粉筆盒、煙盒、磚塊等實物讓學生感知,使他們對長方體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又如,教圓周率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測量若干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物體的周長和直徑,並計算出這些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由此引出圓周率的概念。
3.設置懸念,扣人心弦
心理學表明,兒童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遇到矛盾時,對問題產生懸念,大腦便會出現特有的興奮。於是,他們會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探索其中的奧秘,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的觸發點,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可以這樣導入:讓學生把准備好的三角形拿出來,用量角器量出其中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老師馬上能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再量角驗證,果真都對,這時,學生都會心生疑惑:老師真的有神法嗎?老師便抓住學生這種迫切想知道其中奧秘的心理,說「學了今天的內容後,你們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出示課題)。這樣導入學生必然興趣盎然,專心致志,收到良好的效果。
4.猜謎游戲,寓學於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游戲是最重要的教育,它的確是兒童時期意見原則性大事。」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小學生好動、喜歡猜謎語、做游戲,導入時可以創設一種游戲情境,使學生心情愉悅,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高高興興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領悟數學知識的樂趣。例如,在給學生講授「1」或「0」的認識之前可以分別口述如下兩個謎語:「橫看像支尺,豎看像根棒,年齡它最小,大哥它來當。」(打一數字)「像個蛋,不是蛋,說它圓,不大圓,說它沒有它也有,成千上萬連成串。」(打一數字)又如,在講《可能性》這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個「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導入新課:請兩個同學上台進行游戲,其他的同學記錄這兩個同學各自勝負情況,讓學生感受到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這一游戲活動,寓學於樂,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身心潛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可謂一舉多得。
5.奇趣故事,妙趣橫生
兒童喜歡聽故事和富於幻想,在新課教學中可以把某些數學知識編成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寓教於樂,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引導他們在歡樂中進入學習。例如,在講授《循環小數》時可以用一個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樣導入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這個故事永遠也講不完,體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即「循環」。這樣的故事,能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使他們精神飽滿地參與到這一新知識的學習當中來。
6.聯系生活,情境激趣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課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例如,一位老師在講「圓的認識」之前畫了一輛彩色自行車的掛圖。教師將掛圖上自行車的兩個車輪用白紙蓋住貼在黑板上,問學生:「這幅圖上畫的是什麼?」「是自行車!」「老師送給你要不要呀?」「要!」教師把遮蓋車輪的紙扯開,學生笑了。「你們為什麼笑呀?」「兩個輪子是正方形的,這樣的自行車騎不動。」教師再把正方形車輪扯開,學生又笑了。「你們為什麼又發笑呀?」「兩個輪子是橢圓形的,這樣的自行車騎上去會跌倒。」最後教師把橢圓形的車輪扯下,一輛美麗的自行車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問:「這樣的自行車行嗎?為什麼車輪是圓形的呢?學了今天的知識後你就會知道了。」這樣以生活經驗作引子導入新課,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
有效的導入能扣住學生的心弦,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能生疑激趣,引人入勝,輝映全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課的類型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導入環節,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做到導之有序,導之有法,導之有理,導之有度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