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課堂提問的國內外研究

小學課堂提問的國內外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13 03:41:53

①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研究應從哪些方面研究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小學英語教學尤其是提問的策略,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篇教學又是小學高年級英語的一個熱門話題,而問題設計在閱讀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設計問題,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走進語篇,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探究獲取和處理信息,提高學生閱讀技能水平。我最近讀了一本教育書籍,系統地闡述了在語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作用和策略。接下來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分別從語篇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這三個階段來談一談語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以提高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興趣,走進語篇
語篇教學前的設置的一些活動是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對於語篇的實際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語篇教學前教師通常設計一些與語篇主題相關的問題,通過問答形式來激發學生語篇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內容,掃除學生部分語言障礙,為學生順利的進行閱讀做好鋪墊,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根據一些圖片或話題來預測語篇的主要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引領學生積極地從生活走進文本,開始篇學習。
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前,我就用A free talk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如下交流:
T: I often go shopping at the weekends. How do you spend at your weekends?
S1: I often watch TV.
S2: I often do housework.
S3: I often… T: Good. But how do Wang Bing and his friends spend at the weekends?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together.
在語篇教學前,教師以身示範,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還巧妙的突破了語篇中的一個重要句型的用法。
二、理清思路,理解語篇
語篇閱讀時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來源,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篇信息哪?教師應從整體入手,根據語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閱讀,抓住有用的信息。英語語篇教學提倡讓學生從整體讀書活動是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主體,也是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一個核心環節。在導入語篇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獲取文本大意,從而讓學生獲取文本更為的具體信息或細節性信息。在設計問題時應遵循語篇教學的整體性、層次性和梯度性的原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設計出的問題應具有層次性,從而幫助學生由表及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解讀語篇,探究語篇的意義。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6B Unit7 「A letter to a friend?」 Part A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課文:
1、 Where is Liu Tao?
2、 Who』s talking with her?
3、 What does Liu Tao do?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瀏覽文章後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找到答案,這三個問題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可以有序地引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隨後筆者順著這三個問題的思路再提出以下四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精讀了解重點信息。
第一組
1、 Who does Liu Tao want to write to?
2、 Why does Liu Tao want to write?
第二組
1、 Who』s Peter?
2、 Where does Peter live?
第三組
1、 What』s Peter』s hobby?
2、 What is Mike going to tell Peter ?
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對語篇細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大意,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不僅鍛煉了他們根據問題尋找關鍵信息的能力,而且他們能夠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更加有效發展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提問:
T: Do you have a pen friend? Do you often write to him/ her?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pen friend? 。

② 小學科學課堂調控策略的國內外研究動態怎麼寫寫論文用的。請教了!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調控策略的實踐研究
結 題 報 告
白石小學科學課題組 付日亮執筆
一、課題的提出
科學課較之自然常識課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學目標變革,引起學習內容、活動組織、課堂形態、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終落實到課堂上,表現為教學的主體性和開放性。這給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了自主和選擇的空間,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開放和創新的空間。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積累科學事實與現象,豐富探究經歷。因此科學課的開放性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主要表現在教師對科學課堂的組織和調控上。
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實行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主體性教學的支柱,更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圍。但現實中教師要實現課堂真正的民主開放,做到「亂而不散」,卻並不容易。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這也就決定了科學課活動多,材料多,實驗多。而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總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他們喜歡各種操作活動,卻缺乏自製力,該制定實驗方案他們卻盲目地急於操作,往往教師良苦用心准備的材料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為他們隨意玩樂創造了條件,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而科學合理的課堂調控能高效地傳遞教學信息、整合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課堂調控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當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取得。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主要取決於教師採取怎樣的策略對課堂進行合理調控,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各種有效資源,把握和調節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
二、課題的界定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用。
課堂調控策略是指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目的、有意識地採取的一些教學方法、技巧。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個整體的掌握與調控意識,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對象的不同,有機整合、重組課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資源,靈活運用課堂提問、教師角色轉換、課堂信息重組、課堂評價等策略,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行動者,個性化地展開與教師、文本、環境諸因素的對話,從而促進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符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並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策略、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理念,逐步構建起兒童的外部世界知識,從而使得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
3、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理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學生在探究的內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學生主體的這種不成熟性決定了他們還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探究主體,探究活動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來進行。而不是放棄教師的主導,放任自流。教師的「導」正是為了使學生逐步成為真正獨立的探究的主體。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有結構的材料」是指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所提供的教學材料的有機組合。它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區別的,如何成功引導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親歷科學、感悟科學、體驗科學」,經歷科學家式的科學探究過程,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收獲?這一切,取決於教師所准備的有結構的材料,取決於教師如何利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對科學課堂進行適當的調控和引導。
准備好了有結構的材料,並非就能構建一堂好的科學課。只有合理、有效地對材料進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調控科學課堂,實現教學的優化組合。如何使用有結構的材料呢?
1、對材料進行適當處理。
並非所有的材料取來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構建科學課堂,還需對材料加以適當處理,使之與教學實踐更為緊密結合。材料是死的,怎樣使材料活起來?這就需要加上教師的智慧,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成為「有結構的材料」。
如教學科學五上《陽光下的影子》,通過測量竿子在陽光下影子長度、方向的變化來掌握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學生扶著竿子,曬在太陽下,不適合;如果不扶,竿子又無法始終自行直立於地面。對這些材料加以處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細長筷子,插入裝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處理後,就便於學生能長時間地進行准確觀察與詳細記錄,從而了解有關影子的科學知識。
又如教學科學三下《流動的空氣》,按教材所示,通過花露水香味的傳播使學生感受到空氣在教室里的流動。而在實際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傳播不是很快很明顯,學生體會不深。對此材料進行處理,改用有較強揮發性,且氣味明顯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學生在短時內便能明顯感受到汽油的氣味在室內的傳播。另一活動:通過觀察香點燃後的煙的飄動,了解空氣的流動。因香的煙細而淡,很多學生無法觀察清楚,對此材料進行處理,在點燃的香後掛上一塊黑布,在黑布映襯下,煙的飄動相當明顯,學生能有較形象地感知。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要使材料有結構,不僅要注意材料的種類、材料的組合,還要考慮根據不同課型,選擇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過對材料的控制來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
(1)教師指定式。
在科學教學中,有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都有嚴格的實驗操作規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動和調整,這時教師只能給學生提供指定的材料進行操作。如,酒精燈的使用、測量水溫的方法等等。
(2)自主選擇式。
課中有多個問題要研究,或者有多種方法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只需要將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證明自己的設想。
如教學科學五下《測量擺的快慢》,學生需要探究擺速與角度的關系,擺速與繩長的關系,擺速與擺重的關系,為保障學生有充足的探究時間,因此課堂上重點讓學生選擇一個因素開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實驗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讓學生選擇研究哪一個問題,明確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後,自主選擇所需材料開展活動。而不是將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給學生,反而會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造成干擾。
通過提供幾組實驗材料供學生挑選,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實驗設計有一種指導作用。學生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的無形支配下,會有各種較為合理、科學的實驗方案,避免了學生思維的漫無邊際而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從而使學生經歷「選定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選擇有結構的材料」這一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創造力有了充分表現的時機。
(3)依次呈現式。
隨教學進度依次提供給學生,材料的提供時機一定要恰到好處,切忌簡單機械、整齊劃一。有些課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問題,那麼,每組材料之間就得有極強的先後邏輯順序,就得分階段提供各類材料。這樣,材料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問題的復雜性,並使學生在逐漸復雜的問題中,思維活動步步深入,步步推進,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同時,材料的依次呈現,也可在無形中調控課堂紀律,避免學生隨意操作而影響教學活動。
如教學科學五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教材在編排上就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從模模糊糊感覺到物體的沉浮與輕重、體積有關,在後續活動中又感覺到沉浮與輕重、體積無關,最後又感覺到與輕重、體積還是有一定聯系的,這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歷程,都依賴於有結構的材料。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只有隨著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導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使探究活動循序漸進。如果一開始就全部呈現,不僅無益於學生的探究活動,反而會因為學生隨意瞎擺弄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又如在教科學四下《簡單電路》一課時,給學生1個燈座,1個帶電池的盒,2根導線,問學生你能用這些做什麼?很快學生組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路。我再發給學生1個燈座和1根導線,問:你能在這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加1個小燈座嗎?學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顯示出的信息,動手組成了一個串聯電路。接下來我再提供1根導線,問:你能在原有的電路基礎上再用上1根導線,改裝成一個新電路嗎?學生會思考這根導線加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從而自己組裝出一個並聯電路。以上的實驗材料,緊扣「你能利用它做什麼」依次提供給學生,「它」就是結構材料,是「它」在調控著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而非簡單地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利用有結構的材料,在原有電路的基礎上改裝,使學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避免那種盲目將已經裝好的電路拆開再重裝,浪費寶貴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成果。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無暇顧及其他的事,避免課堂上「亂」而「無序」的現象出現,教師既調控了教學,又把握了課堂的「秩序」。
綜上所述,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調控課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需要廣大科學教師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學思想。教師只有精心的設計、選擇、提供相應的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調控學生的思維,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使他們比較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探究型學習的基礎和保證,但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並不意味著學生探究學習的完成,教師必須深入領會探究學習的實質,以一個平等研究者、促進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探究歷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二)利用科學、有結構的語言調控課堂教學
在科學課堂中,引導課堂教學開展的因素,除了有結構的材料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載體,那就是教師的語言。科學教師的語言,體現出一位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促使科學探究活動順利、深入開展的根本保證。科學課堂中有結構的語言是指教師的具有引導功能,能體現探究的層次性和科學性,並能夠引導明確指向教學目標的語言。它能夠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的典型行為和思維過程。教師如何通過對語言的調控,突出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藝術性,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氣氛的渲染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知識。
1、有結構的語言是科學的語言
科學的語言首先應該是具有科學性、嚴密性、合理性。應有別於其他學科課堂教學的語言,這樣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的環境,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求學與嚴謹,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教學中要使用科學專業術語。科學的語言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專業術語,而不應該使用日常用語。這樣為學生學科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昆蟲單元中,教師往往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把昆蟲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觸角叫作「須」。這些微小的一個字、一個專業詞能給學生帶來點點滴滴的積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用詞要准確。科學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講究用詞的准確性,科學課課堂上不應該是出現「語言味」,有些學生喜歡把語文課內學來的生動字詞運用到科學課上,在這時教師就需要糾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事物概括的准確、簡明,有一定的明確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貓的腳掌時,可以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很小」,而有些學生會說「貓的腳上有一個梅花狀的肉墊,能夠使它行走時無聲無息」。同時,如果學生使用「小貓很調皮」等擬人化的語言,教師應該加以糾正。
2、有結構的語言是必要的語言
在科學課中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具備科學性、合理性。敘述要有針對性,要層層推進有根有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滿懷樂趣和興趣去參與對智慧的挑戰活動親自體驗這種充滿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學課課堂出示給學生的材料必須是少而精的,是最簡單而且又能指向科學概念的。有研究者發現,在一堂課中,不合格的教師講話的時間佔到80%,而成功教師的講話時間只佔20%。因此,科學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少而精的,在關鍵的時候要能給學生指點迷津,引導科學探究的深入開展。教師講的越少,學生自己的發現就會越多,探究活動開始以後,要盡量不向全班學生講任何東西,因為那樣做會使學生停止探究和思維,迫使學生注意聽教師的講解,不得不將教師的觀點變成自己的行為,轉移自己的積極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動接收。
(三)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為重要。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主陣地」,因此課堂的調控能力成為新課程下教師的主要素質之一。盡管是以「學生為中心」,但學生畢竟是學生,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來自自身、學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里的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學生一方而言),打斷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師生們的思路。對於這些突發事件,若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會導致一堂課教學的失敗。因此,科學教師要運用教學機智,隨機應變地巧妙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有效地調控科學課堂教學。
那麼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突發事件呢?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師處理地好,教學的整體損失較小;有的教師費了很大的力氣,卻沒能處理好,且給全班同學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習上較大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多麼得重要。但是,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是要講方法和藝術的。該如何做呢?
1、教師在處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靈活機動。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家庭背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說活,自尊心很強;而有的屬於外向型,活潑開朗;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因此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
2、採取的手段要盡量多樣化,否則學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兩下子」就會進行抵觸式的「抵抗」。所以教師應盡量利用無聲的眼神、表情、動作與有聲的語言配合,方法多樣進行教育,盡量使學生在心理上取得認同,並要防止學生行為上的反復。
3、教師的語言運用要恰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判斷要准,要做到「一針見血」,不能然學生抓住你的「不是」,並且使用的語言要恰當准確、嚴愛有加,切不可過多的使用非教學語言,更不能諷刺挖苦。評價也要恰當准確,切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全體同學的反感。
4、課下處理要即時到位。對於課下要處理的問題一定要做到及時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則,一是達不到預期教育效果,同樣的問題以後還會出現;二是長此以往,學生會對你產生一種「不嚴謹」、「好忘事」的印象。
因此,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教師要具備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1、教師要有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教師要運用細致敏銳的觀察力,迅速捕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並及時分析,正確判斷,隨時調整教學容量、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以獲得教學的主動權。
2、教師要有及時有效的調控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定手段對學生聽講狀態和對教學過程進行調節控制。教師的調控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調控學生聽課情緒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獲取知識;二是調整教師講課速度、方式、步驟和環節,保持傳遞知識信息的渠道暢通無阻。
3、教師要有高超准確的解惑能力。面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甚至是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熱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導。為了適應學生主動學習和敢於質疑的精神,教師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信息,以便為課堂教學提供廣闊的知識背景。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思、去問,不怕學生多問,深問,怪問。特別是對有「獨到見解」或「異想天開」、「別出心裁」的學生更應格外保護。
總之,處理好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確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教師以後的教育教學行為,可能會覺得學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課堂的調控水平和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准備階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制訂實驗方案。
②成立課題組織。
③確定實驗班級。
④收集資料,完善方案。
⑤進行必要的實驗前測。
2、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
①依據方案制訂分階段工作計劃。
②制度化地開展和實施教師的學習研討活動。
③進行階段性論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研究方案。
④撰寫論文,深入組織研討。
3、總結階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資料和成果。
②撰寫實驗報告和課題研究論文。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除以上歸納的幾個調控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外,還在課堂、教師、學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師生得到共同成長。
1、構建了動態的生成課堂
(1)教學環節彈性控制。①提出彈性問題。「彈性問題」是指問題富有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能有效地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動態生成的思維活動。②留下彈性時空。我們每節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甚至2/3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大家趨同時,讓思維發散的學生發言,因為他的發言是引發點,能觸發更多的生成性資源。
(2)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開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幾種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②「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認為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並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的時空。③「對話式」。「對話式」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
(3)教學評價多樣結合。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將即興評價和延緩評價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促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更多的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
2、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有效的促進
課題的研究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理論水平、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教師對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新課程的要求有了較深入和明確的認識。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師在實踐基礎上撰寫的論文和案例分析等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運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較有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教研室專家的認可。
再次,教師的研究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師從不懂科研為何物到初步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運用與日常教學研究中。可見,課題的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③ 畢業論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我 .幫,您。,吧.

小學課堂提問策略 研究資料 哪些

再清楚一點描述

⑤ 外國對於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研究進展有哪些

外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僅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擴展學生思維,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堂提問的國內外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