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是什麼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❷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期末考試的話盡量把中心放在語文。
❸ 小學教育學(第二版)前5章的復習提綱 是人教版的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識記:
1、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主張:(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錯誤識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孟祿,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的「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主要觀點是:a教育具有社會性,只有人類社會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原始的教育中,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語言與交往的發展也與勞動密集相關;d、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e、教育要實現社會需要,最終要通過人的培養來實現,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
2、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按社會生產關系分為:(1)原始社會的教育;(2)社會的教育;(3)封建社會的教育;(4)資本主義教育;(5)社會主義教育。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可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和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
識記與領會:
1、如何正確認識教育?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教育是指,凡屬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響。
(2)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德智體美諸方面(或身心兩方面)生動活潑地全面和諧地發展。
2、教育有什麼樣的功能?
(1)教育的社會功能
主要指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教育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能促進社會生產,鞏固經濟關系;教育可以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手段,影響民主法制建設;教育能夠保存、傳遞以至創造人類文化;教育還可以起到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發展功能
主要指對人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育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
第二節 現代教育
識記:
1、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1)生產性(2)民主性;(3)科學性;(4)創新性;
2、理解:
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
(1)貫徹「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實施「科教興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節 小學教育
識記:1、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強制、免費和普通的國民基礎教育。
2、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徵:(1)全民性;(2)義務性;(3)全面性;
理解:
1、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
2、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1)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啟蒙作用;(2)在學習知識方面的啟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啟蒙作用。
第二章 學校
第一節 學校概述
識記:
1、學校:學校是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於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要求,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
2、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
3現代學制的產生:首先產生於歐洲。類型有:(1)雙軌制;(2)單軌制;(3)分支學制;
4、我國學制的產生:我國學制是從西方引進。第一個學制是產生於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第一個首次規定中小學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1951年《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使我國學制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紀元。
5、我國現行學制縱向分為四個等級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橫向有若干不同類型的學校。
第二節學校文化
識記:
1、學校文化:也叫學校文化特質。它是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造的, 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
2、學校文化的形式可分為:(1)精神文化;(2)物質文化;(3)制度文化(學校傳統、學校儀式、學校規章)
第三節 學校與家庭和社會
識記: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訪:包括教師訪問家長和家長訪問教師;(2)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取得聯系的較為普遍的方式;(3)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與家長互相聯系和配合的經常性組織。
2、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作用:學校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和決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發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對一個小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
第三章 學生
第一節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展觀
識記:三種兒童發展觀。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符合論。
第二節 兒童的發展與教育
識記:
1、兒童發展的內涵:(1)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給兒童的發展提供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反對遺傳決定論。(2)兒童的發展蘊涵於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指出:「最優先地重視兒童地權利、兒童地生存以及兒童地保護和發展。」(4)把握兒童發展需要澄清地幾個問題:a、發展不等於變化,b發展是兒童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成熟過程;c、發展也不等同於兒童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總之,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
領會:
1、兒童發展的特點與教育上的舉措:(1)順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漸進;(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關鍵期;(3)階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針對性;(4)個別差異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教育上要注意長善救失。
2教育與兒童的發展:教育是手段,發展是目標;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為:(1)教育目標要真實反映社會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展;(3)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4)尊重和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教育中尊重和發揮兒童主體性的原則有:(1)尊重兒童的感受;(2)尊重兒童的選擇;(3)鼓勵學生的創造;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勞動特點
識記:
1、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教師勞動的特點: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
領會:
1、教師的社會作用:
(1)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升和創造人類文化;
(2)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以培養人;
(3)通過傳遞文化 和培養人全面推動 人類社會發展。
2、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3、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第二節教師素質
識記:
1、教育機智:是指一種面對新的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而應變地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識記與應用:
1、教師的素質結構:(1)文化素質:a、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和其他一兩門學科的全面扎實的知識和技能;b、必須具有藝、體、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c、小學教師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多方面興趣和才能。(2)教育素質:a、教育理論知識;作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知識;b、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c、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遵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達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多種方式,對症下葯。d教育科研能力:(3)職業道德素質:1997年8月,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又進一步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為: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敬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第三節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歷史 概況:(1)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權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韓愈。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2)西方近代的師生關系:提倡「民主」、「平等」、「個性自由」等口號,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主張把兒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養,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論」,杜威主張「兒童中心論」。
領會:
1、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職責,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要向學生學習,認真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
(2)尊師愛生:是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徵。
(3)心理相容:是群體成員在心理與行為上彼此協調一致與諒解。
(4)教學相長: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中, 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
2、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樹立良好的師生觀,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第四節 教師資格與教師進修
識記
1、教師資格:凡志願從事教師職業,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條件或標准,並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
2、我國小學教師資格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根據教師的政治思想、基本學歷、勝任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評定其任職資格。
3、教師進修的形式: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函授學習與遠程學習。
❹ (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重點有哪些
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
緒論
考試內容:
教育學的概念;學習教育學的意義;為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過作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觀點;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及在實際中的運用。
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概念;《論語》一書匯集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關於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論;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德國著名哲學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教育學,這是教育學被列入大學課程的開端;1806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驗教育學」的代表是德國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國哲學家杜威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學,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義與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著名觀點;1939年出版了以凱洛夫為主編的《教育學》,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1930年楊賢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國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1963年,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出版了《教育過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育理論;1975年,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出版了《教學與發展》,強調教學應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的概念。
(2)理解: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在教育學研究中的運用。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❺ 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國家化和教育法的產生
19世紀下半葉,由於教育向世俗化的過渡和公共的國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開始成為對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社會性事業,這就要求擴大國家直接干預和調整文化教育發展的職能,更有效地發揮國家管理教育事業的作用。因此,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教育納入國家活動之中,用行政手段發展公立學校體制,用法律的手段確立義務性的國民教育制度。這樣一種趨勢,在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的國家化。
教育管理的國家化和國家教育權力的產生標志著教育權結構的一次歷史性轉換。在這之前,教育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父母的一種自然權利。學校產生以後,父母的教育權就委託給了學校和教師,從而構成了學校、教師、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具有私事性質的社會關系。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教育的國家責任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通過法律的手段確立國家的教育權力,加強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統一性和權威性,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行政系統,是有效地實現教育的國家責任的客觀需要。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復雜的教育運行過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學化,僅僅依靠教師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須依准 ,體現國家的整體利益。
教育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立法領域。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它不僅表現為法律數量的大規模的增長,而且表現為法律地位的增強,法律調整的擴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的愈來愈大規模的功能擴張。
二、國外教育法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西方國家教育法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零星立法階段
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某些國家,特別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國,就已頒布關於強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現代工廠制度的推動下,才產生了教育向現代化的過渡,並產生了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廠法之中。從19世紀初葉起,英、法、瑞士等國都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工廠法規,其中重要的條款幾乎都涉及童工問題。
2.專門對普及義務教育進行立法階段
大工業生產發展為教育的普及創造了客觀條件,並促成各國紛紛開始進行義務教育的立法活動。最初的普及義務教育立法主要是圍繞初等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題展開的。
3.廣泛進行教育立法的階段
廣泛地進行教育立法是隨著資產階級加強對行政控制的過程而出現的。這個轉變從19世紀中期開始醞釀,20世紀初開始,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達到高潮。
4.教育的綜合立法階段
第二次大戰以來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社會子系統,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項綜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強教育立法的同時注重教育法治工程與整個社會工程的協調。教育法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從廣度上看,教育已日益為各國立法所重視,教育法規在所有法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動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的社會關系,對教育的調節開始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國教育法制建設的現狀與前瞻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相繼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頒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們分別是: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我國的教育法體系由縱向4個層次和橫向6個部門構成。
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一個層次。它是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性質、地位、任務、基本法律原則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規的「母法」,是協調教育部門內部以及教育部門與其他社會部門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制定教育部門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作為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部門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二個層次,主要調整各個教育部門的內外部關系。由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師法和教育經費法6個部門組成。每一部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規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三個層次,主要是為實施教育法和各單行法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屬於這一層次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和發布,它應是我國教育法的主體。
最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教育行政規章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四個層次,它不僅數量最多,而且規定的也最為具體、詳細。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六章學校咨詢與輔導
第一節 學校咨詢與輔導概述
一、學校咨詢與輔導的發展概況
(一)早期的職業指導活動
現代的學校咨詢與輔導(以下簡稱學校咨詢)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的「指導運動」。當時社會和教育部門對學生們擇業求職及職業適應上面臨的各種困難越來越關注,於是開始設立幫助機構以提供職業指導。帕森斯率先於1908年在波士頓成立了職業介紹所,並於隨後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此後有關職業指導的課程或講座引進到一些學校,政府也在20年代開始規定學校應開設職業指導課程。30年代逐漸地開始有人在學校內成立教育與職業輔導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於1938年出版的《學生指導技術》,初步總結了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的活動主要定位在指導,它的特點是,幫助者處於主導地位,根據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專業技能,評估學生的特點,提供與職業有關的信息,為學生的決策起導向作用。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的開展
心理衛生運動是學校咨詢的另一個來源。20世紀初,精神分析療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開始占據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診療方式就是心理學家和病人進行系統的會談。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詢開始作為獨立的專業領域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獲得承認,1942年,羅傑斯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強調咨詢的過程應當充分重視當事人認識和改善自我的能力與責任,提出了「當事人中心」的觀點,指出咨詢者不應當扮演居高臨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認真傾聽、接受和鼓勵當事人表達情感、認識自己、激起改善的願望。在學校咨詢領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適應當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與障礙日益受到重視。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咨詢的治療活動,取代指導活動而成為主角。
(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政府支持下,學校咨詢的工作開展得越來越普及。與此同時,心理學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沃恩發表《變化世界中的咨詢者》強調咨詢服務不應當只是局限於少數學生的治療矯正,而要關心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布洛克爾在《發展性咨詢》中提出,咨詢應當幫助廣大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自己,度過發展過程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咨詢應該以預防問題的發展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嚴重的行為障礙再去忙於矯治。到70年代,發展性指導已經成為學校咨詢的重要工作內容。
目前在學校咨詢當中,指導的模式、治療的模式和發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鑒,也有綜合運用。學校咨詢也越來越強調學生所處獨特環境的影響,使幫助更有針對性,如跨文化咨詢成為關注的熱點。美國是世界上心理咨詢待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校咨詢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制。
二、學校咨詢與輔導的基本任務★★★
從根本上看,學校咨詢的目標在於為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具體而言,不同處境的學生所需要的幫助可能是不同層次的,這就決定學校咨詢的任務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為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和發展指導。
(一)干預與矯正
1.缺陷矯正。對於極少數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已經積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矯正。
2.早期干預。面向少數學生進行,他們可能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就可能演變為嚴重的障礙。早期干預就是指在問題出現初期給學生以幫助。
(二)預防與發展
1.問題預防。對於部分學生群體來說,目前並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某些心理素質比較薄弱的學生,有可能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出現問題。問題預防就是指在可能的問題發生之前,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提高學生將來問題的能力。
2.發展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生在不同的時期,面臨不同的適應和發展的任務,可能會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就應該開展必要的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成功完成心理—社會發展任務。
(三)預防與干預的平衡
從實際情況看,在學校咨詢開展起來的地方,干預和矯治的任務比較容易受重視和強調。但現在西方國家相當強調學校咨詢工作應當在干預和預防之間取得平衡。我國一開始也許可以更偏重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但今後也應當逐漸增強咨詢服務方面的專業力量。
三、學校咨詢與輔導的主要工作★★★
(一)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提供咨詢服務
干預和矯治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和通信咨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詢室進行的面對面的咨詢。
(二)在班級中開展以心理衛生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輔導
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主要通過課程輔導的方式進行,常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
(三)為其他教師和家長提任顧問或間接咨詢
(四)配合學校教育需要開展必要的心理測評工作
(五)協調學校和社區咨詢
第七章 教育測驗與評價
第一節 教育測驗
一、教育測驗的概念
(一)概念界說
測量是給事物的某種屬性給定數值的過程,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教育測量包括了從身體身體素質到興趣態度等多個方面。
測驗是對於知識水平、情意狀態、運動技能等的數量化測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測驗僅指一份測驗卷子,而廣義的測驗指編制試題、施測、評分到報告成績的全過程。在教育領域,測驗只是測量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心理特點。如果說測量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只考察量的大小,測驗則回答了「某個人做的怎麼樣」的問題,包含了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判。
規范的考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編制試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過程,如期中、期末考試。它與測驗的區別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從教育測量學中引出,認為測驗更為規范,從試題編制、實施測驗測驗到評分過程都有嚴格的程序,而考試則是教師可自行安排,相對靈活,技術要求不高的測驗形式。另一種觀點與第一種正好相反,認為測驗比較隨意,而考試則較為正式。本書主要採用第一種觀點。
評價是對某種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評價包含定性描述或價值判斷,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二)測驗的功能
測驗具有以下功能:(1)激勵功能;(2)診斷功能。診斷性測驗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可否滿足學習某種新知識的需要,另一個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麼錯誤及其原因所在,它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3)區分和選拔功能。升學考試就體現了測驗的選拔功能,如高考;(4)評定功能。
二、測驗的類型
從測驗目的上考慮,可以分成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從測驗內容上考慮,可以分成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從規范程度上區分,可以分成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從結果解釋所參照的標准區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一)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
安置性測驗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組。安置性測驗涉及的范圍比較窄,難度也比較低。
形成性測驗針對某一教學單元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其目的不在於評定學生,而是為了調控教學。
診斷性測驗能夠反映學習中常見的錯誤,診斷學習困難,特別是找到困難的成因。診斷性測驗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評分不作為正式成績。
總結性測驗用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階段性總結分析。在一個段落或一門課結束後,教師會編制一套試題,全面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現行小學學科測驗多採用閉卷形式,有時候也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性課題。
(二)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標准化測驗在試題編制、施測和評分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范。標准化測驗是由測驗專家和教師共同編制的,試題質量較有保障。最典型的標准化測驗是智力測驗,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師自編測驗是教師自己編制的測驗,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實際引用現代測驗原理編制的。教師自編測驗針對性、靈活性強,能反映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特殊問題。
(三)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
成就測驗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常結合具體學科而設。學校平時的課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都是成就測驗。
學能測驗,又稱學能傾向測驗,它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能力,與學業成就有較大關系。學能測驗不局限於某門課程,關心各門課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測驗和數字推理能力測驗。學能測驗一般在小學畢業前進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的發展潛力。
學能測驗與成就測驗的區別在於,成就測驗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著重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能測驗的測驗內容比較寬泛,側重於能力考察。
(四)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常模參照性測驗是按照在特定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決定成績的好壞。選拔性考試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參照性測驗,如高考。常模參照性測驗要在所定教學內容中,選出一些能區分出學生水平的題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應該能拉開分數距離。題目難度以中等為宜,特別難和特別簡單的題目要少一些。
標准參照性測驗是考察是否達到了預先規定的標准,類似於各種執照考試,如駕駛執照考試。這種測驗只關注考生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了應該達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別的考生怎麼樣。確定「合格」或「掌握」的標準是標准參照性測驗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標准參照測驗往往是針對某幾個特殊的知識點而設計,題目覆蓋面廣,並盡可能把所學的重要知識都反映出來。標准參照性測驗不去刻意拉開學生間的距離,題目該難就難,該易就易,完全隨知識點的要求而定。
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的區別是:前者著重同學間的比較,後者關心有沒有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常模參照性測驗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和總結性評定;而標准參照性測驗適用於診斷和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為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三、良好測驗的標准
好的測驗都應當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實用性、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指標衡量測驗質量。
1.實用性
實用性反映了試題的基本質量,其基本要求是便於組織,便於實施,節時省力。(便於組織。(2)測驗便於實施。(3)容易評分。(4)結果要容易解釋。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稱信度,指測驗結果的前後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體要求是,先後兩次用同樣的試卷測查同一批學生,則兩次測驗的分數應該比較相近;對同樣的答卷組織兩次評分,評分結果相近。如果上述評分結果相差懸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評分的客觀性常用評分者信度來說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測量學上也稱為測驗的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到預先想測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估計測驗效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內容效度,反映了題目對所考察內容的代表性問題。(2)效標關聯效度,反映了測驗分數和所選擇的效標分數之間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測驗的效度更為重要。因為效度高的測驗信度一定高。
4.難度
難度即測驗的程度,提供了試題平均通過率的信息。一份試卷的難度取決於每一道題的難度。難度用全體被試在某題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過,難度為1;如果誰都沒有通過,難度為0。難度值在0到1之間,難度值越大,表示題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數少,低分段的人數多,表示難度較高。高分段的人數多,低分段的人數少,表示難度較低。難度中等時,最容易拉開考生間的檔次。不同的測驗對難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選拔性考試難度以中等為宜,否則很難篩選。一般來說,某一道試題答對的學生少於20%時便是過深,答對的多於80%時則是偏淺。
5.區分度
區分度是測驗能否拉開分數距離的指標。試題的區分度也稱為鑒別力,表示某道題目能夠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鑒別開來的能力。試題難度直接影響區分度,特別難的題目大家都不會做,特別容易的題目大家都會做,這兩種題目區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難度的試題的區分度比較高,難度為0.5的題目,區分度最大。
四、測驗的編制和實施
(一)確定試題內容
在選擇試題內容時,應設計測驗藍圖。測驗藍圖包括確定測驗目的、測驗內容以及編制雙向細目表等內容。(1)確定知識點。(2)確定認知水平。(3)設計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構成的的。
(二)選擇試題類型
課堂測驗的題型有客觀題和論文題兩種。客觀題包括填空、判斷正誤和多項選擇等題型。論文題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因為客觀題和論文題各具優缺點,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評分
計分方法可分為等級分和百分制兩類。等級分在中國隋唐一代就廣為使用,百分制則是20世紀初教育測量學的發展產物。等級制的計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還有許多變形。使用等級分的好處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數等級上同學間的攀比,會減輕過分的分數競爭。但缺點在於,等級分比較粗略,不容易反映個體間細微的差別,評分尺度也較難把握。在評分時,教師要注意到自己對學生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到評分過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級制能避免「分分計較」的學習心理,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
(四)測驗分數的解釋
分數只有經過解釋具有實際意義。解釋分數時,既可以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相比較,也可以和考核標准相對照。分數的意義是在比較中獲得的。如同樣考85分的兩個同學,其分數值雖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並不完全相同。
❻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❼ 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學有什麼重點
教育學重點整合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一、教育的發展
1.教育的概念
1)在我國,最早將「教育」一次連用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
2)教育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活動(與動物的教育活動相區別):首先、動物的教育是一種基於 親自和生存本能的自發行為,而人類的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其次、動物界沒有人類 這樣高級的語言、符號系統,他們的思維不夠發達,所有活動只停留在「個體層次」上。再 者、動物的教育基本上隨著生理的成熟而結束,而人類的教育絕不會止於生理的成熟。所以,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活動,社會性是人的教育與動物所謂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
3)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與人類社會的其他活動相區別):首先,活動對象也是人。 其次,活動目的特殊。第三,活動方式特殊(特殊的規訓方式)。教育是人類通過有意識的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從而影響自身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4)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
5)1965 年,法國教育學家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1972 年,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加以確定,提出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 會」。
6)終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帶來了一個學習化社會, 帶來了教育觀念的變革。
2、教育的形態
1)教育形態的劃分依據(1)教育正規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實施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3)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 的存在方式:原始社會教育,古代社會教育,現代社會教育。
2)不同教育形態的特點(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2)形 式化教育:定型的實體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規教育。典型表徵是學制的建立。(4) 非制度化教育:重要體現是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 教育不應局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3)學校教育特點:可控性(目的性;組織性;計劃性);專門性(教師受過專門訓練:有主 專門場所和設備;學生以專門學習為己任);相對穩定性(師資、場所、對象、內容、方式 方法等;校園文化)
4)家庭教育特點:啟啟蒙性;隨機性、經驗型;個別性。
5)社會教育特點:對象的全民性;地點的廣泛性;內容的適用性;時間的終身性;形式的 開放性。
6)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3、教育的歷史形態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融合性(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合);普及平等;原始性(目的 單一、內容貧乏、方法簡單);同一性(內容同一、對象同一、目的同一)
2)學校產生的條件:生產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產生提供了物質上的准 備;統治階級對人才的需求為學校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文字的產生與文化的發展為學校產 生提供了現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