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味
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凸顯「數學味」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情境創設具有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情境創設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情境創設的好,既可以將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又可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創設的生活化,會適得其反,丟失了學習材料的數學味。例如,在四下「平行與相交」一課中,一位教師創設了汽車在路上行駛的情境。有3個畫面:
畫面1:兩輛汽車在交叉的兩條路上行駛,快到路口時。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學生認為會相撞)
畫面2:兩輛汽車在即將相交的兩條路上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會相撞)
畫面3:兩輛汽車在平行的兩條車道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不會相撞)
這樣的情境設計,雖然找到了與學習內容相似的素材,但並不嚴謹。汽車在交叉道上行駛就會相撞嗎?在兩條平行的車道上行駛就不會相撞嗎?學生不僅不能建立起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數學模型,而且這些可能讓學生拘泥於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了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有數學味。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數學味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另外,創設情境應讓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結合,要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其實可以這樣教學「認識平行」,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圖,提問:「請你根據這三幅圖畫出三組直線,看看兩條直線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之後,再讓學生交流、比較、分類,引出相交與平行的概念。這樣引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徵。情境的數學味更濃了,有利於從最有利於揭示學習內容本質屬性的角度創設情境。
二、教學過程充滿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准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這句話的理解偏差使我們的一些數學課堂中組織了大量的沒有思維的「活動」,「數學活動」只見「活動」不見「數學」,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猜想等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體現,這樣使得數學課堂失去了「數學味」。所以,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與動態生成的過程,讓學生逐步領會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節數學課,應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數學課該有的數學味,將數學味融入課的每一個環節,使生活化的題材為數學活動之用,將生活問題及時地數學化。一節成功的數學課,應無處不數學,無處不圍繞主題。因此,教師需要對每次師生活動進行精心的設計,在每次活動中都能找到數學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數學思考於活動之中,從而凸現數學味。例如筆者在教學五下《可能性》一課的課始,以摸球比賽作為活動,而透過活動這一載體,意在激趣和啟思,在教師明確的指向下,學生體驗到了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課中通過抽獎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用處。通過體驗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研究過程,同時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體驗了可能性的大小,感悟了「小概率現象」。課末的評價,也能融數學思考為一體,發展了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同時,使學生也充分體會了用數學的妙處。
三、結構化活動設計凸顯數學味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無論是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歷程,原本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是為了教學實施,不得不分割成一個一個學期、一個一個單元和一個一個課時來組織和進行。這樣的分割,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封閉」和認知結構的「脫節」,表現在具體教學中,就是「只見眼前,不見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實上,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集整體和系統於一體的教學,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系統、不斷完善學習認知結構的教學,應該是將多維的課程目標細化、串聯、落實在具體、可感教學情境中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數學課堂又不應該是教學板塊的機械拼合,而應如行雲流水,看得清來龍去脈,環環相扣又密不可分。因此,從深層來觀察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結構化的課堂運行模式值得我們關注。例如筆者在教學四下《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課時,設計如下三個活動,既體現了結構化的活動設計,有凸顯了數學味。
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採取哪些策略路徑來提升課堂數學味
提升數學味可以採取如下策略路徑:一是從生活意義到數學本源,凸顯數學的版抽象性。要有意權識地把與日常生活無異的表示數學概念的詞語回歸數學科學的本體,考究這些關鍵詞語的數學意義。二是從直白到深刻,凸顯數學的和諧性。要讓教學在簡單中蘊含著經典,在直白中可以生長出深刻。三是從模仿到自創,凸顯數學的探索性。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儲備和要學的新技能聯系起來,教學也就不再充斥著模仿和單調,而充滿了探索情趣。四是從知道到理解,凸顯數學的理性本色。
⑶ 淺談如何構建充滿生活味的小學數學課堂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選擇了「教學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改革理念與教學策略,可以說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革新。不可否認,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生活,而且教育的生活是以人為中心的。可以說,這個時代對當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實踐必須結合生活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習數學,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本人將針對目前學校實施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構建生活味的小學數學課堂,即讓數學課堂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回歸於生活。一、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更具生活體驗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教學中應盡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例如在教《找規律》一課,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使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 展開——周三的菜譜(排骨、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使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鞏固——周五的菜譜(肉丸子、蝦、白菜、豆腐、冬瓜)讓孩子們說一說,按一葷一素有哪幾種搭配方法,並想一想怎樣搭配不容易重復和遺漏。應用——超市購物(出示超市食品櫃台,自由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二、密切聯系生活,讓數學課堂服務於生活實際我嘗試在教學中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例如,教學《加減混合》後,我創設了讓三個學生模擬爸爸、媽媽、兒子的角色,爸爸買了5個梨,兒子吃了4個,媽媽又買回7個梨,現在有多少個梨?讓學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把《加減混合》的數量關系理解得更加透徹,學得更加輕松。又如在學習完長方形體的表面積後,可以讓學生製做粉刷教室費用的預算。要想做好預算,學生就要去測量教室的長寬高,計算去掉門窗後需要粉刷的面積,去了解塗料或油漆的價格以及僱用工人粉刷的工費等。這樣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真正做到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於生活。因此,把數學恰當地運用於生活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三、堅持生活導向,讓數學課堂回歸於生活構建回歸生活世界的小學數學課堂,不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而是在教學中堅持生活化的價值取向,立足於兒童的現實生活,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資源、經驗、手段和方法來處理教學中的問題。同時在課堂中凸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教學的生動性、開放性和主體之間的交互性。例如: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動手做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再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體。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特徵,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的角度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生活又是數學的大課堂,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回歸生活世界的數學教學,能使學生認識到原來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體會到數學學習並不是那麼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生活化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多媒體教學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多媒體將現實生活情景濃縮,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覺的參與解決問題,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現代教育理念。總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⑷ 如何把課堂上的"數學味"與"生活味"融為一體+小學數學論文
數學生活化已來經成為一源種教學的時尚,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悟數學存在的價值,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素材。《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景。」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服務於生活,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味」與「數學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
⑸ 數學課堂中為什麼見不到"數學味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安排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我在教《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先出示了紅領巾、三角板、時鍾、摺扇,讓學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圓形紙片,讓學生折角、摸角;然後讓學生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擺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過圖釘轉換成「點」,兩個硬紙條轉換成用直尺畫成的連接點的兩條線,角的要素躍然紙上;最後把角的描述性定義編成歌謠,「一個角有個尖,一個頂點兩條邊,認真想仔細看,角的特徵記心間」,學生邊舞邊唱,主動投入,興趣盎然。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靈活新穎的習題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有利於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如在「9加幾」練習課教學中,我將枯燥的題組練習設計成孔雀開屏,讓孩子在小組內合作完成,並展示出優勝小組的作品等等一系列的設計。從而學生學得輕松、扎實。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來,收到良好效果。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的《可能性》這一課時,新課引入環節就運用學生喜愛的摸球和摸牌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袋子里只裝了紅球這一巧妙的「忽悠」讓學生產生思維沖突,激發了其強烈的求知慾及學習熱情,並使他們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確切感受並強化對簡單隨機現象事件特徵的感知,並由此形成正確而清晰的認識。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小組合作力量,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在互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得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⑹ 什麼是數學課的數學味
什麼是數學課的抄數學味
是學生還是襲老師啊,問這么文藝的問題?答案一:數學課的數學味就是一門藝術,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前我們老師解釋「管理是一門藝術」的時候就是這樣說的.答案二:數學的樂趣在於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以及尋求答案的這個過程,數學味就是老師要引導學生找到答案而不是乾巴巴的講解答案,並且找尋答案的過程要是活潑有趣的~
⑺ 如何提升數學課堂的「數學味 」
眾所周知做菜講究「口」味,京劇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韻」味,一節好的數學課肯定有著濃濃的「數學味」。什麼是「數學味」?也就是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要求人們在想問題和做事時追求數量精確性、過程嚴謹性、條理簡約性,數學問題的有效又合乎邏輯,思考與表達的高度概括性,數學概念高度的抽象性,這些都是數學味。說到底數學味就是數學精神,數學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數學美的所在。數學課該如何來上出「數學味」呢?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努力提升專業素養
有時候數學課堂上出現缺失「數學味」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現偏差,或者是教師本身數學專業知識不扎實而造成的。毫無疑問,數學教學在傳授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要發揮育人的功能。但由於認識的膚淺,教師往往不是從數學教學的內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簡單的方式從外部添加,結果導致「數學味」淡化。鄭毓信指出:「數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有助於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踏實、一絲不苟的作風;可以使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風格;可以使學生增強拼搏精神和應變能力;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可以使學生具有數學上的直覺和想像力等等」。這些特有的素質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過數學的學習才能逐步培養形成的。顯然,這些特有的素質與能力也是構成「數學味」的重要元素,是當下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認真挖掘和努力體現的。這需要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領會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強專業知識學習。
二、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於提煉具有數學本質的材料
翻開現在小學課本,圖片豐富,形象生動,不管是例題還是練習題都十分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生動的教材有助於小學生學習興趣地培養,圖文並茂的設計對還處在形象發展時期的兒童學習數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然而有數學味的數學語言和思考在書上卻不多。數學學科有著獨特的數學魅力,「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魅力要比一堂熱熱鬧鬧的數學生活化的課有意義得多」。例如:數學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想像能力,在學習之初可藉助實物,但是漸漸地要學會脫離實物來進行思考,如果始終需要藉助實物來思考問題的話,就忽略了數學的簡約、抽象的特點,教學中的「數學味」被濃重的「生活味」掩蓋住了,學生也無法體會數學的簡單、抽象的美了。如在分數初步認識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經常會在課上設計切割物體的情景,比如讓學生分月餅、吃月餅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數學生活化」就應該得到質疑。因為學生在切月餅和西瓜時,他們的數學思考已經淹沒在月餅、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像中了,而把「平均」之類的數學思考拋在一邊。
三、設計問題要有目的性,排除課上「非數學」的干擾
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數學味,學生怎麼想、怎麼說,與教師設計的問題很有關系。例如:在看一副小雞圖的時候,我不是籠統地提出:「小朋友看到了什麼?」因為這樣學生難以想到要說數學方面的內容,於是我會問:「請用一個算式表示圖中小雞的數量」,學生就會往算式上想,也就是要學習的內容。也許現在,有些數學教師會認為設計的問題要有開放性,就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這是沒有錯的,但是,開放性應該是數學問題的開放性,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特徵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現,強調的是數學思維活動,而不是其他活動。課堂所設計的操作活動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現在,數學課堂內大量運用活動形式開展數學內容的學習,這符合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徵,是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活動的內容不是數學所關注的,那麼對學習數學沒有半點幫助。如果一堂數學課這樣的活動多了,那就不是數學課了,數學課也就是失去了數學味。一堂數學課不能承載太多的額外任務。有些與數學無關的內容不是不要,而是要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之中。數學課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這個大前提下,將相關的內容滲透在數學材料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與領悟,准確把握數學術語的含義。否則,數學課就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數學課程標准》(教育部2011)強調觀察、實驗、猜測等探索性活動,部分教師由於不能把握數學上觀察、猜測的意義,將猜謎語式的活動也認為是數學上的猜測或猜想,誤導了學生,以致學生在課堂上盡是毫無目的地說出許多與數學毫不相乾的東西。數學課要上出數學味,只有在體現數學上下功夫,才會有精彩的課堂。任何熱鬧、嘩眾取寵的數學課是達不到數學教育應有的目標的。我們只有認真研讀數學教育理論,不斷探索數學教育實踐,才能上出有數學味的數學課。
四、讓學生熟悉數學語言,逐漸規范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的應用,也體現了學習數學的程度和對數學的理解程度。例如長方形的長、寬,正方形的邊長,平行、垂直,正三角形,正多邊形,循環小數,分數中的平均分,除法的意義中的包含除、平均除等等。這些在小學數學中的數學專用詞彙,不光教師在教學中要應用得精準、恰當,而且還要讓學生也學會運用這些數學語言進行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
首先,教學要重視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系統、完整的掌握。符號是數學語言的基本詞彙,定律、法則、公式和特定的表達程式構成了數學語言的基本語法規則,掌握好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學中要不斷地引導幫助學生將他的表達向更簡潔、更科學、更符號化的方向發展,即向符號語言與圖式語言靠攏,而不是停留在繁瑣的描述或淺層的心理感受上。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數學語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數學老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上課要用規范嚴謹的數學語言,給學生一個示範作用。
五、學生會用數學思想方法思考問題
笛卡爾說過:「數學是使人變聰明的一門科學」。數學思想方法反映著數學概念、原理及規律的聯系和本質,是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紐帶,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橋梁。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斯苗兒指出:「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極限思想、符號化思想、集合思想、轉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驗證的方法等」。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的獲得和反復的操練,貫穿始終的還有數學思想方法。如果說數學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的話,那麼蘊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一條暗線。教師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教學內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教師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上,應該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維邁進。
關注數學味,決不意味著否定數學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這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肯定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為了更好地將「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讓全體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使一部分學生有更高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傳承優良的數學傳統,避免數學學習處於「瀏覽」層面,我們必須讓數學課堂回歸科學與本質。
⑻ 怎樣讓數學課上出「數學味」
目前,人們看一節課是否成功,更多的是看學生表現是否積極,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可以說在不同的課上,學生的發展應有所側重,數學課則應注重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即數學思維是否得到充分發展,離開這個前提,數學課也就失去其獨特的價值了。
在一個寬松的學習氣氛中,多數學生都會表現出興奮、活躍的狀態,隨之思維也積極地運作起來。這只是一節課成功的前提。數學課還應更多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數學化」。數學思維是「動」的數學,而數學知識本身是「靜」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研究應該看成是數學思維過程和數學思維結果這二者的結合。
現在我們的數學課開始走向活躍,我們同時還應該時刻意識到這種活躍,實質上應是數學思維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寬松和學生毫無意義的回答。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教材內容的安排不作處理而是直截了當第呈現在學生面前,則會掩蓋學習數學知識中的思維過程。只有當數學思維過程充分展開之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體現在學生思維的「數學化」上,使數學課真正上出數學課的味兒來!現在就如何把數學課上出數學味來我就談談幾點看法
一 、製造認知沖突,誘發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顯得尤為重要。如:12÷6+3.6÷6 1÷6+2÷6,學生能夠很快的利用舊知算出得數,但第二小題卻難住了學生,這時我問:第二題能用剛才的方法計算嗎?為什麼?那怎麼辦?通過問題情境製造了認知的沖突,使學生深深被課堂吸引,快速投入到學習中來。又如當學生說出1/6 +2/6 =3/6 時,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有小部分學生說:我認為1/6 +2/6 = 1/ 2,教師緊接著提出:到底哪個答案正確呢?你們能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呢?簡單的一句話,卻製造了矛盾的沖突,使課堂出現了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學生們紛紛動手開始驗證:有畫圖的、有折紙的……課堂儼然是一個實驗研究室,學生在此經歷了觀察、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從而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善於製造矛盾的沖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2、重視操作實踐,主動建構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圍,讓不同的學生根據相同的興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嘗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小棒、數位表等結構性強的材料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真心實意地把學習權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夠在操作活動中,在小組交流找出被3整除的特徵,同時提供思維含量較高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
1.用幾根小棒擺出的數能被3整除,用幾根小棒擺出的數不能被3整除?
2.小棒的根數與所擺的 數有什麼聯系?
3.猜想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點。
4.寫幾個數驗證你的結論。
3、加強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進入課改後,教師在課堂上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並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圍在一起坐就行。研究表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對他們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積極參與數學交流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交流的實效性,保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給予了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實現了表現自我的慾望,課堂頓時成為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
4、 關注情感態度,體驗成功
數學課程標准把情感與態度作為四大總體目標之一,是因為把數學課堂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課堂,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及克服困難的信心。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後,可以採取不同的表揚激勵手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回答不出來時,不是馬上告知答案,而是一起研究探索尋求答案,從而最終解決問題,體驗成功。
如果說數學知識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礎,那麼,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及掌握的過程,則是發展學生主體性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們只有通過數學活動,才有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不斷迸射出創新的火花。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邏輯美,進而形成一種求真、求實、求美的科學態度。
⑼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味是指什麼
正歌德說:"理論是灰抄色的襲,生活之樹常青。"隨著課堂改革的春風,數學生活化已經成為一種教學的時尚,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悟數學存在的價值,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素材。《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景。"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服務於生活,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味"與"數學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