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科學2011真題答案

小學科學2011真題答案

發布時間:2021-01-11 06:43:02

❶ 2010-2011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三單元檢測題

淘寶網就有

❷ 2011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考試資料匯總

我記得我當年來考試的源時候,小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是一張卷子的,題型有填空、名詞解釋、選擇、簡答和分析幾種吧---前三種題型都是書上的只要多看看記記就行了,關鍵是分析題,分值很大--
舉例:請就學生早戀現象用心理學分析一下。
有老師批評學生:你就是豬,一天到晚只知道玩----(請用教育學觀點分析案例)

❸ 請結合小學科學,談談如何理解2011版修訂課標的變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落實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這些都為科學課程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參照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三、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三個分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以及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第三部分為科學課程的內容標准,描述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及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教師隊伍建設建議、關於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的配置等六個部分組成。第五部分為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準是《標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本《標准》把三個領域(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內容分成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展開。每一方面開頭用一段文字說明該部分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要點,然後用框圖給出各層次教學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具體內容標准展開的邏輯線索,便於讀者從總體上認識與把握。
本《標准》將3~6年級的科學課程作為整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具體內容標准所表述的是6年級結束時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的程度,不再劃分年級或年段,這樣可以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以更大的創造空間。
考慮到科學探究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需要較長的時間,並應伴隨著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准中,對它們作了有機的結合。
每一條具體內容標准不一定代表一個課題,也不一定佔用一個課時。一個好的教學活動可以同時達到多個目標,如學生在以"土壤"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同時習得有關土壤的性質、土壤和動植物生長、生活的關系等知識以及相關的探究方法,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僅僅作為理解具體內容標准、設計教材和教案時的參考,並不是硬性規定。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或重新設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分目標
(一)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
上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為了使總目標能夠落實到科學課程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及課程資源配置之中,《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的達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達到多個教學目標。因此,在實踐中,各分目標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把握。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學習建議
(一)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為了使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再是口號,教師要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學,常常把目標單一地定位於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科學課的目標設計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識,這樣,才能把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目標結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為了便於考查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主語最好是學生,謂語最好用可測的行為化動詞,而且不同類型的目標用不同類型的動詞。如"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會用溫度計、簡易風向儀、雨量器搜集有關數據""體會長期的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是非常有用的",三個目標分別用"知道""會用""體會",明顯地區分了知識、技能、價值觀目標。
3.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不可能指望在一節課內就能學會某一種技能或態度。因此,最好把"熱愛大自然"這樣的目標,分解為"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或"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
(二)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於自然的知識。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而且,他們想像豐富、思維活躍。例如,中年級學生已經能夠在頭腦中把一個壓扁的塑料球復原成圓球,也即藉助想像對一個簡單過程進行逆向思維。又如高年級學生能夠初步建立用數據來檢驗某種假設或某種觀點的思維方法。即使低年級學生也決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人生早年積累起來的經驗是他們學習新事物的基礎。
2.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於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和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教師的言語動作應力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盡量少用或不用專業術語和抽象定義,尤其要避免在教學過程的初始階段把結論告訴兒童。兒童的有意注意和堅持性尚在發展之中,所以課堂教學形式應靈活多變,課外中長期作業應簡便易行。
4.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注意觀察和研究小學生的行為。一個優秀的科學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三)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些活動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的。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教學目標上應該把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識教育的要求,又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科學探究的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因目標、內容、資源的不同可採取各種各樣的模式,給學生創設多種親歷的機會。這些活動的選取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經驗背景,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序列編排。
一個這樣的活動可能是一節課,也可能是幾節課;可能在課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課外活動的配合。建議教師參考附錄第二部分"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類型",從中選擇合適的活動,組織教學過程;或按照活動設計要素與基本過程,自己創設新的活動類型。
(四)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不必拘泥於每次活動必須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掌握。
建議: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五)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
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
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
學生對問題已有的經驗和認識是重要的教學前提,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
要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廣泛利用存在於教科書以外的各種資源。
不要拘泥於教科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
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的答案有時不是惟一的,要允許學生存有己見,既關注別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學生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這對科學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活動中實際發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參見附錄三案例1.2)
建議:
1.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從生活經歷中提出的鮮活問題以及教學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要能夠根據這些情況適當地調整、補充教學計劃和教材內容。
2.親身介入並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
3.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並決定應當採取的指導策略。
4.把確有價值的和學生在探究中產生的問題及時地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之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
5.根據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地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教學進程,使教學具有靈活性、變通性和針對性。
6.不過早地出現結論,肯花時間讓學生對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體驗的機會。
(七)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為教師提供更多樣、更先進的教學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為今天的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以下方面的現代教育技術:
1.各種音像資源。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等,它們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
2.計算機軟體。各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文字處理軟體、資料庫軟體、畫圖軟體、教學評價軟體,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戲,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來代替一些在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用資料庫來記錄和整理數據;用文字處理和畫圖軟體來表達結論。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軟體,也可以為滿足特定教學過程的需要而開發自己的軟體(課件)。(見附錄三案例2.3)
3.網路。包括各種區域網(如校園網、地區網)和國際互聯網,可以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園網發布氣象消息,建立學生自己的科學網站。互聯網上存在大量的科學方面的信息,還有一些互動性的科學學習項目。所以,只要有條件,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同時,這也可以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見附錄三案例2.2)
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首先必須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教學過程與方式的有機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時候、採用恰當的形式進行,千萬不要濫用。此外,尤其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而言,親歷探究過程、獲取第一手經驗是極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術代替一切。親手飼養小動物的感覺與玩電子寵物的感覺畢竟是不同的。
二、評價建議
(一)充分明確評價的目的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評價不同於傳統的評價--單純由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分等排隊的做法,勢必引起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時機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將參與教學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家長、教育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門以及社區有關組織和人士也將被邀請參與對科學課程的組織、實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當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同時又是自己科學教學的調控者。
2.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評價要依據《標准》,要涵蓋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單純的書面測驗和考試已經不能適應科學課程的發展,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教學評價勢在必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可以參考本《標准》的建議,可以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可以由科學教師、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來發明、創新--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贊賞。
4.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
(二)准確把握評價的內容
科學課程評價所包含的內容是根據《標准》的總目標、分目標和具體內容目標而確定的。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一個學生經過3~6年級的科學課程學習後其科學素養所應達到的水平。
1.科學探究方面
應重點評價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具體可以評價他們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觀察是否全面,提問是否恰當,測量是否准確,設計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清晰,交流是否為雙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動手能力怎麼樣,同伴之間交往合作的能力怎麼樣。要注意鼓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逐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而不要強調小學生科學探究的結果或水平。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應重點評價小學生科學學習的態度。具體可以評價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動機是否強烈;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能否大膽想像勇於創新;是不是樂於合作與交流,樂於採納別人的意見,樂於改進自己的學習或研究;能不能關心科學技術,熱心參與有關活動,發展對自然和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
3.科學知識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過程和應用情況,而不是檢查學生最終記住了多少信息。
(三)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科學課程的評價以真實的日常教學為基礎,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可供採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
教師觀察:科學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據此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改善教學方法,必要時開展個別教學指導。長期、系統的觀察應有記錄。
與學生談話:科學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家長以平等的身份向學生詢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了解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想法。
傑出表現記錄:教師和學生對科學學習活動過程中有特殊意義或價值的信息(如學生的超常表現、獨特見解、科學創意等)及時記錄在案,供終結性評價時參考。
測驗與考試:測驗與考試在科學課程的評價中有兩種用法:一是在學習開始前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摸底;二是在學習告一段落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總結。要改變過去以知識記憶為主的書面考試方法,注意新情景的運用,針對不同的要求,採用口試、筆試、現場操作等方法,著重檢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❹ 小學科學最新的課標(2011版)批准下來了嗎如沒有批下來,現在到哪一步了呢

好像是沒批下來 可以先參考著以前的使用吧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2011真題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