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讓農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堂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准》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然而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卻發現農村小學少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能令人滿意,與城市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羞於張口,表達欠完整;朗讀時重復、漏字、語無倫次,不注意對象和場合;受本地方言的影響,普通話講得不標准,等等。因此,培養農村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我認為,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應做到以下幾點。一、使學生想說要讓學生說話,首先得讓他們想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懶得動口表達,那對他而言說話就可能成為一種累贅。古人雲「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春秋古梁傳》)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但從中可見說話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學生想說。1.榜樣激勵在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一個權威性的人物。教師的說話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說話質量。如果教師一走上講台就能滔滔不絕的進行講課,在講課過程中普通話標准,語音語調以及講話節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話,學生心中就會產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時還會萌發一種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師一樣那該多好啊!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想說的念頭。2.游戲激發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它能促進學生身體和智能的發展,激發學生說的熱情。小學生總能以最快的時間、最大的激情投身於各種豐富多彩的游戲中。然而當游戲剛結束時,學生的神經仍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需要以某種方式把自己尚未散盡的熱情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就可把握機會,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今天你玩了什麼游戲?游戲的規則是什麼?玩時感覺怎麼樣?以後還願不願意玩這樣的游戲等等。讓學生都有能力回答,都敢回答,都想回答,從而達到讓學生想說的目的。二、使學生敢說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教師在講台上用盡心思講課,卻得不到學生的回應,往往一個問題提出,即使這個問題很簡單,也沒有學生願意舉手回答。而當你向不舉手的學生提問時,他卻能回答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怕說。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需要鍛煉學生的膽量,讓他們敢說。1.合理評價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可知道學生往往想表現卻又怕出錯,怕出錯即是怕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合理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多採用鼓勵性原則,即便有的學生說的確實不好,也要通過縱的比較發現他的進步並給予鼓勵。如當你讓一個同學講講自己在寒假裡做得一件事,而他卻講得亂七八糟,沒有順序也沒有重點時你對他說:「你看你說得象什麼,真夠笨的。」這就給學生心裡投下了陰影,使他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敢隨便說話。而相反,如果你對他說:「你的故事很有趣,不過講得時候還要有重點有順序些,那就更棒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萌發一種讓自己講得更好的願望,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他也會有膽量把自己的話說出來。因為他知道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受到責怪。2.積極訓練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不能只局限於口語交際課上,而要把語言訓練擴展到各項活動中去,隨時隨地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不斷說話的過程中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讓他們敢於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三、讓學生愛說學生能做到想說和敢說還不夠。我們還要讓學生對說話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讓他們把說話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和任務。1.巧定話題讓學生「愛說」就要使練習的題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時,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的題目不是太高深就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學生毫無感知,而教師卻要求他們要把話說得很完美。這樣一來,不僅會減退學生的積極性,還會讓他們對說話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從而造成課堂上的「靜悄悄」。相反如果教師能設定一些學生普遍較感興趣的題目,象看一部動畫片,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喜歡哪個角色,為什麼喜歡;讓學生說說最近自己開心的事等等。由於這些題目符合學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學生興趣高漲,踴躍發言。長此以往學生就對說話產生好感,進而「愛」上說話。2.設境激趣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表面上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握訓練的良好契機,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環境,渲染說話氣氛,讓學生對說話由興趣轉變為真正的喜愛。因此,對於不同的話題,我們就要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如在進行例話訓練時,最好根據教材要求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練習說話,是情境說話教學的一大特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扮角色表演中設身處地,想說就說,心靈獲得很大的愉悅。由此而進一步地「愛」上說話。四、讓學生會說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句詩:「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遠而口不逮。」在課堂教學中也會碰到一兩個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他們很想用語言來表現自己,但一旦真正讓他們說了,又往往會語無倫次,言不達意。因此在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之後,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況,讓他們真正的「能說會道」。1.注重方法說話訓練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兒童時代是發展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要從低年級開始就抓好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低年級學生由於接觸得語言有限,常常忽略話的完整性。於是,教師就應利用例句和造一些簡單句子來教會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隨著年級的升高,有些話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講,如果顛三倒四、東拉西扯,就會使說得話沒有條理,缺少層次,而含糊不清。因此教師可相應教學生使用一些連接詞如:先……再……後……等使他們按方位、邏輯等順序來說話,逐步提高學生說話的質量。2.增加閱讀閱讀大量的書籍,能豐富一個人的知識。而在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口語交際能力也將隨之提高。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吸取一些好的詞彙、句子以及表達方式,從而避免學生在說話時出現不知如何表達的現象。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長久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2.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是啟迪靈魂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否快樂,是否有所收獲,都是由我們教師來調控和掌握的,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課堂,快樂學習,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語文課堂以「情」為首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刻濃濃深情的語文時光
1、注重開發學習興趣
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說過:「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直觀演示、旁徵博引、巧設懸念等方法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教學氣氛。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最後一頭戰象》這篇課文,開課後我便讓學生質疑,提出了如「為什麼是最後一頭?其他戰象呢?」「最後一頭戰象怎麼了?」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很快把學生吸引到了課堂。
2、注重文章與課堂相互「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通過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依依話別的情景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教學時我用富有激情的導語、過渡語反復詠唱「親人們深深呼喚『再見了親人 』」這樣一詠三嘆的方式,將課文中所體現的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表達了出來,而且將學生的感情也激發到了高潮,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中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3.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是啟迪靈魂的事業,課堂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而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先決條件應該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活」起來,即不呆板,不被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並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地肯定,並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於是在輕松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後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提供參與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並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並以此為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四、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中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如今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是以考試為目的。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奔著考試成績去的,因此整個課堂呈現出呆板、枯燥的狀態,這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新課標下,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老師在課堂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在一個靜態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活動,需要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來完成教學任務。文章就如何使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進行了闡述。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互動,讓教與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調皮,注意力易轉移,對老師有一種懼怕感,因此建立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就顯得更加重要。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不把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上課的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微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多用善意的眼神、親和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關懷他們,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一種親切感,從而更加願意去學習語文知識。[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多多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打成一片,多多與他們交流,與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的關系。不過目前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板著臉,想通過這種方式在學生中樹立威嚴,結果導致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懼怕感,不大敢與老師進行課堂上的交流,進而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於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課上多多開展情景劇活動,使課文中的場景再現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容易會被外界事物所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將課文的情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以及理解課文內涵,進而使課堂「活」起來。
運用情景劇教學能使學生看到視聽一體的互動式集成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對學生不同的感官產生刺激,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運用情景劇教學要求老師提前分好小組,讓他們為情景劇做好准備,以便在課堂上節省時間,更好地教學。運用情景劇教學要求老師多多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對於那些合理的想像給予贊賞,來使整個思維發散起來。[2]老師通過情景劇教學,不僅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使課堂活起來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比如,在教授《陳毅探母》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可以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回去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在教授時,老師就可以讓他們闡述自己的感受,同時還能找幾個學生上講台,讓他們重現陳毅為母親洗衣服的那個場景。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真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自由發揮,將課文中的場景現場化,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高教學效率。
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正處萌芽期,天真而又有豐富的想像力。[3]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材作為一種平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架起一座書本和現實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對人物和課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4]
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要求老師多多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我們都知道,對於語文這門學科而言,主觀題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答案,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因而對同一個問題也許會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所以老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盡量給予鼓勵,最好不要當眾批評他們,否則學生會受到打擊,積極性會降低。
比如說,教師在教授《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時,可以提出以下一些問題:作為一個小孩,司馬光為什麼在其他孩子都手足無措的時候,會冷靜地拿起石頭砸缸呢?要是你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辦呢?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可以很好地使課堂「活」起來。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里,教師應該營造出一種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多開展情景劇,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中去;積極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自主思考,深入淺出地去理解課文,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參與、探究、體驗、創新、合作、自主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盡量在課堂上設計豐富的活動和任務,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寓學於樂,增強趣味性。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展。而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重於理解,即瑣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應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節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展。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起來,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嘗試:
一、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後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二、靈活組織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一篇課文接一篇課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啟發,我試著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兒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地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組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落實。
三、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中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
《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總之,新課程指導我們,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並成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新突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充滿生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希望以上文章對你有幫助!!!
4.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5.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滿堂灌」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我很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我以為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的活力,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自由、開放、活潑、創新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台戲,戲的氛圍怎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場所,創設怎樣的教學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記得,教育學者顧泠沅曾在報告中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裡?為什麼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創設「對話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1、讓學生「多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少「說」,做到精講,能不講就不講,把說的時間多留給學生。在設計問題時,易「大」不易「小」。問題「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多,輾轉的餘地大,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還充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此問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談讀懂的詞句段落,也可以談讀懂的思想內容,便能訓練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了疑問,卻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時,教師應恰當地讓學生互相議一議;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的時候,教師應恰當地組織學生辯一辯,這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答案掌握在學生手裡,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讓學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級老師在教學「攀著」一詞時,不是讓學生說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讓一個學生到講台上去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形象直觀。當我們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傳世名句時,學生的頭腦中早已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彩筆畫出這幅畫來,再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豈不勝過那枯燥無味的串講詩意?學完《負荊請罪》後,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孩子們的表演慾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讓學生「多做」,在實踐中,在運動中,在活動中邊干邊學,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啊!
3、讓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要避免繁瑣的分析。我們知道,前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與今人相比,真可謂天上地下啊!是因為前人重視積累感悟的緣故。寫文章好比用磚壘牆,心中無千萬磚石,怎能壘成萬丈高牆?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練習中的「誦讀與積累」,便只要求學生只熟讀成誦,而不必釋其義,已能很好體現這種精神。
三、創設「言語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問學生:「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創設「開放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如「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裡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五、創設「感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學習。
教學中,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1、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2、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3、與天游峰對話,感受它的險;4、與人物對話,對比遊人與掃路人;5、與掃路人對話,突破教學難點;6、讀寫結合,真情告白。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藕花深處」,踏上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通幽曲徑」,讓學生潛入語言營造的精神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6. 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豐贍,多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直實行的是教師先寫出教案,頭頭是道地講給學生聽,並將有關問題擬出答案;學生則是記筆記,背答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壓抑的被動狀態:教師依據教案說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依據教案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學生的記憶用得多,思維用得少。這種被動與壓抑,必然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耗時多、效益低。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學生,教態親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績;使他的學生樂於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願意於親近這位老師。那麼,就可以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學習《春遊湖》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景色」片段。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景後。再引導學生:多麼美麗、迷人的春天哪!讓我們聽聽,置身美景中的人們在說些什麼?快打開書讀讀吧!孩子們懷著好奇心,也帶著好勝心,興趣盎然的讀起課文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起來,,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求知慾、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然流露,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也自然升華,如此,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心形互動,共同參與,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我愛門前的小池塘》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獻給媽媽的詩》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黑豬、小老鼠,還是小獅子,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巧設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聯歡會》口語交際中,我問:如果你是小蠟筆,你會怎麼做呢?學生們議論紛紛,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小學語文課是堂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老師要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追求高效靈動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採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和積累,需要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吧!
7. 淺談怎樣才能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課文導入——
精彩的課文導入,可以引發學生求知慾,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學起來會事半功倍,學得迅速。教師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覺地參與學習活動,或者吊起他們的「胃口」,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有迫切求學的慾望,導入課文的環節中,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效率。長期的經驗積累,我總結出了:如插圖導入、對聯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影視導入、賞物導入、音樂歌曲導入、對比導入、創設情境導入、設制懸念導入等等,舉不勝舉。好的導入能刺激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如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用蔡國慶的《五星紅旗》歌曲導入,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在教學《西門豹》時,用戰國的《西門豹》故事導入,增強了文學趣味性;在教學《古詩兩首》時,用徐文長的「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趣聯導入,增強了語文閱讀興趣比如,講《觸摸春天》一課,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聽課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艱辛,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一上課老師就戴著墨鏡扮演盲人摸東西的動作,表情驚慌失措,邊說心裡話邊做動作:「假如我是盲人,我會天天哭哭啼啼,因為我不敢獨自出門,怕撞傷身體;假如我是盲人,我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我生活在無光的世界裡,白天黑夜一個樣,世界上就我最可憐。」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和聽著,對教學內容印象深刻,學習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懸念大的問題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激趣良方。比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候,問學生:「2000多年前,黃河非常漂亮,山清水秀,而現在,黃河水渾渾的,有些地方還斷流呢,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急切想知道答案,於是產生了主動學習的慾望強烈,學習效果良好。總之,教無定法,關鍵的是通過激趣抓住學生的心,學生的神,使學習變得快樂,易接受。
二、講課有深度和廣度
教師講課有深度和廣度,真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語文能力,學習興趣也會持久不衰。根據課文內容,匠心獨具地選擇設計語文課的教學環節和學習形式,做到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和形式貼切統一,恰到好處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智特徵,無疑會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良好效果。比如:《落花生》一課,書中有一段話說花生不像石榴、蘋果,將果實掛在枝頭,使人一看便生愛慕之心。粗略一看,許多學生以為作者贊美花生,反過來批評蘋果和石榴愛好虛榮。其實不然,作者只是通過對比的方法來強調花生的踏實和默默無聞,並沒有反對石榴和蘋果之意。這個深刻含義,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細讀細品的基礎上正確領會。
據我知道,有廣度的課堂教學學生百學不厭。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上課只會照本宣科,那麼再生動的課文也會學得索然無味。所謂廣度,即課堂含量大,相機補充有用的課外資料。而資料的准備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教師特別要堅持學習,提高文化素養,有廣博的知識。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課,文中對魯肅和周瑜等人物的個性特徵很少,如果教師自己不閱讀《三國演義》,不全面了解故事主要人物性格,就不能補充魯肅、周瑜的資料,結果學生會對諸葛亮判斷魯肅不會出賣自己產生一些懷疑,而且片面理解周瑜這個人物。因此,老師必須將原著里的有些內容告訴學生:魯肅是促成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操的人,他肯定不希望看到周瑜和諸葛亮內斗,因此諸葛亮吩咐他秘密准備船隻和草把子一定照辦。周瑜雖然心胸狹窄,妒忌心強,但是才智過人,英俊瀟灑……又比如,《手術台就是陣地》一課,學生對白求恩來中國的原因和書里以外的事跡缺乏了解,如果補充影視資料和其它文字資料,就能把他的形象「立」起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習更加有味有效。
誠然,深挖廣挖教材能讓課堂多姿多彩,而且效果明顯。深挖教材需要教師鑽研教材,廣挖教材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以及收集、整理、應用資料的能力。
三、重視朗讀,擇取課文精髓
朗讀是把文章念出來,是將訴諸視覺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在學習有些文章或某些片段的過程中,只有反復朗讀,用心體會,才能汲取精髓,才能真正感受、領悟到文字中蘊涵的深厚感情。兒童由於長期形象思維,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使他們會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讀那些節奏和諧、音調鏗鏘的文字,無須多做講解,他們會有一種美的感受。比如可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自己的評價。這種朗讀,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一種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中的角色,利用課文內容,用不同的重音、語氣、語調、停頓等形式來贊美或批評作品中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夜宿山寺》有一學生把「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讀得響亮高亢,另一個學生卻讀得低沉輕緩,我說為什麼這樣讀?生1:因為作者登上這樣高的樓,心裡一定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所以讀的時候聲音必須高一些,才能把內心的感情表達出來。生2:因為連高聲說話都擔心驚動了天上的人,所以讀的時候必須把聲音壓低,才能把詩里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出來。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而且有充足的理由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同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發掘審美意境
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讓學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悅,領略鳥性人心的空靈,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
在陳淼的《桂林山水》里,我和學生領略廣西桂林的美景;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間最真切的父子深情;走進魯迅的《故鄉》,那裡不僅有優美的農家風光、和諧淳樸的民風、還有引人入勝的童年往事;讀李白,領略什麼叫飄逸豪灑;讀杜甫,明白什麼是博大深沉…….文學之美,就是這楚風漢韻、唐詩宋詞;就是這風土人情、人間真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學作品中無不包含意境美、風光美、親情美、人性美,挖掘文學之美,用美的引領學生感悟文學之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真正讓興趣的培養像「隨風潛入夜」的雨,「潤物細無聲」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8.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都得到了增強和體現,課堂改革已蓬勃興起。但是不少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把握不準,常常在不經意間出現偏差。靜觀大多小學語文課堂,不凡有: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對學習不感興趣,或同學議論紛紛掌聲四起,更有甚者課堂中師生各做各的,這樣的課堂學生收獲很小。課堂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教學內容的持續性和創新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採用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讓課堂教學活起來。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可如何才能讓小學課堂活起來呢?我想至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持續性和創新性,讓課堂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動態的、階段性的、前瞻性的,也是持續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師應樹立這個觀點,要根據教學內容逐步朝著多元化、人文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在教學新知識時應結合故事、傳說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體現課堂教學的活力。
二、 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走,而學生也習慣了跟在老師後面走的被動的學習方法,現在一下子把他們推到前面,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生們存在等待心理,一時難以上路。但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領路人,又是一個普通的學習參與者,教師既要給予學生積
極的指導,又不能以「權威」自居,要發揚民主,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1、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只有良好的課堂氣氛,才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可以聯系《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鼓勵學生自主發言,想像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以此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調動學生想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就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解的題目,不要由教師解答;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寫出。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
9.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更有趣
小學生正處於兒童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小學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愛玩、好動以及強烈的好奇心。而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由於教師應試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導致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枯燥乏味,讓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老師必須與時俱進的拓展自己的眼界,改善古板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的課堂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成為一個愛學習、會學習、懂創新的新時代少年。而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變的更有趣,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興趣、老師的教學風格、多媒體的運用以及實行獎勵制度等一些手段來讓整個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
10. 淺談如何掌控小學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專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屬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我們的教育理念要發生轉變,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改變過去的「滿堂灌」為主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之光,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作為教師,應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相機地引導孩子的錯誤,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使學生煥發出他們勃勃的生命力,才能獲得健康優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