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對待小學生課堂中的「錯誤」
在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各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時間把握恰倒好處、教學流程流暢等。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錯,如果去處理學生的錯誤自然就會影響教學節奏與預設的流程,於是不少教師就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去提問別的學生或直接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其實,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很可能只是一種模仿,可錯誤卻絕對是一種經歷,真實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確和成功的必經之路。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地方,因為錯誤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作為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課堂中出錯,同時也應該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我們應該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不應片面追求答對、答得最標准、最合教師的意思。要知道,教師能替代的只是看得見的答案,卻不能替代學生表現出看不見的思考過程。任何正確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過曲折探索才能得到的,往往在出錯和改錯的曲折探索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課堂上,錯誤對於學生,不是盡量避免的問題,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實,課堂教學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領學生從模糊走向清晰、從錯誤走向正確、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片面走向全面的過程。
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由於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徵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錯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首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必須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教學,使學生擁有快樂、寬松、積極的情緒並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沒有壓力、沒有心理負擔而心情舒暢,情緒飽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而相反,學生出錯之後如果被我們置之不理,受到同學的嘲笑,那麼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怕出錯,怕暴露,怕被笑為了避免各種錯誤,於是他們漸漸地就會很少和老師互動甚至乾脆不開口。學生不說,老師就很難掌握他們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程度,教師教得就沒底;學生上課沒了興趣,就會一上課就盼著下課鈴響,自然也就學得沒意思。
面對課堂中學生的出錯現象,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提倡幾個允許:錯了允許重新思考再次回答,允許向同學及老師進行質疑,有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師生的關系也變得日益融洽。
『貳』 影響小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因素
①不良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生注意力渙散,學習分心。
如在學校里,操場上體育課的喧鬧聲、窗外有人走動、某個學生遲到、教室有些學生隨便說話等多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影響學生學習。
②教育的方式不當。
大腦英才專家指出,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展,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而且注意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呆板,不善於處理教材,批評方式不當,就會造成學生對學科的偏差,以至於注意力無法集中。
③對所要精力集中的事情沒有興趣。
比如,孩子對老師講課沒有興趣,腦子里總是在想自己想做作的事情,就很可能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④家長不經意的導向。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玩具過多容易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父母與他們一起閱讀、唱歌和游戲的時間更多,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叄』 如何對待小學生課堂的提問
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提出的問題是教學中已涉及過的,請學生相互幫助解決。由教師講,容易使大多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產生厭倦等消極情緒,從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請學生講,使講的同學感到所學知識已掌握,為能「表現」一番而感到高興,提問題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已掌握而著急。這樣,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能促使少部分學生積極思維。當然,學生對提出的問題說不清楚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明,或換一個角度加以分析。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能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和探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積極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課堂活動的主角是學生,「問題」來自學生,「問題」的解決也應該由學生來完成。教師應點撥、指導學生通過他們自己的活動和互動來解決問題。提出的問題涉及到後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作啟發性的指點。
『肆』 如何觀察觀察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要做好課堂觀察前的心理准備.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本著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的誠懇態度,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2、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為課堂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重復的,稍不留神就會錯失一個值得研究細節.3、要掌握觀察要領.觀察課堂應從單一聽老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注重多角度觀察,注意觀察實際效果,觀察學生怎麼學,觀察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學.
『伍』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研究現狀是怎樣的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不僅會嚴重破壞了教師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而且也妨礙學生自身及他人的正常學習。在新課程改革進入攻堅階的今天,提高小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認識
『陸』 小學生上課容易出現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
1、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
2、做事有始無終,常半途而廢或虎頭蛇尾。
3、對家長的指令心不在焉,似聽非聽。
4、做作業拖拉,不斷地以喝水、吃東西、小便等理由中斷,做作業時間明顯延長。
以上情況若經常發生,說明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 注意力不集中,常指注意力障礙 "
孩子在5歲以前注意力容易分散是正常現象。家長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鍛煉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能夠專注做某件事情。
很多家長認為注意力不集中是件小事,孩子不懂事,長大成熟後就會好轉。在
在這里,要強調一點,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
我家兒子鍾鍾是一名9歲的三年級學生,以前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經常上課不專心聽講、課下一做作業什麼也不會,遇到期末考試,做的小測試經常只有四五十分……為此,班主任經常不是找我們反應,就是周末找我們家訪。
那時候我們也很苦惱,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就是沒什麼效果。我跟老公還經常因為對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發生矛盾,一邊是繁忙的工作,一邊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出狀況的孩子, 幾乎崩潰了。
『柒』 小學生課堂紀律整治方法
.分成多組,進行評分。期末總結獎勵。
2.每次記下黑名單,上報老師。
3.與總是搗亂的同學單獨談話、教育,畢竟沒有那幾個不好的,全班也不會給帶動起來嘛!
可以同時實施。因為我現在初一,我小學的時候也是班裡很亂,現在也是,相信我的理解應該與你們的生活更貼近一些吧!
『捌』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綜合起來,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的教育失策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失策直接相關,甚至有些問題行為還可能是教師直接造成的,因而決不能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完全看成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教師的失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錯誤的教育觀、學生觀
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把將升學率作為指導思想,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教學上搞題海戰術,無休止地上課、補課、考試,學習成了無邊的「苦海」。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逆反行為,甚至產生較嚴重的對抗性行為。而且,學生會因考試、課業負擔過重、同學間的劇烈競爭而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樣神經整天就會處於緊張之中,得不到調整就會產生腦功能失調,出現干擾學習的問題行為,如注意力渙散,多動。
2.管理的缺失
許多教師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學科內容方面,忽視自己在課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鍛煉和提高。實際上,學生中問題行為的出現與任課老師在課堂管理上的不當和失敗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1968年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離出教師的3種管理行為:隨機應變、專橫與懲罰。學生的7種行為是: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探索、求成、助人與凝固。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隨機應變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以及求知特徵成正相關,教師的懲罰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負相關。相反,教師的專橫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相關。
3.教學的偏差
教師不認真備課或根本不備課;教學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缺乏了解,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講課速度過快或過慢;表達能力差,語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師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懶懶散散等等,這些教學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研究表明,教師的威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學生越不易產生問題行為。
(二)學生的身心因素
課堂中大量的問題行為同學生的身心狀況直接相關,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問題行為也因其身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性別差異
學生的性別特徵對問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在低年級中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曾將男女孩的性別差異與紀律問題作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男孩在紀律問題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違反紀律的現象或次數也更多。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 「治病救人」原則。解決課堂問題的出發點在於使學生認識缺點,改正錯誤,懸崖勒馬,迷途知返。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批評的語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樣。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幡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積極思考對策,力求變被動為主動。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課堂問題是課堂教學中不和諧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視,態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確處理的原則,選擇的解決方法不適宜,小事也會變大,鬧得不可收拾。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作出一些與課堂要求不符的行為,姑且稱之為課堂問題。雖然事因不大,但如果處理不當,教師往往陷入尷尬的境地,甚至後果嚴重,以致於對簿公堂。那麼如何正確的處理好課堂問題呢?我認為,除了要把握好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幾個原則之外,還要採取恰當有效的方法。
第一類,「放任法」,即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施加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出點小錯誤,是常有的事。教師應寬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它,看待它,並努力替學生的錯誤尋找「合理性」。如果問題的負面影響較小,出事的學生平時表現良好,出現的問題卻屬偶然,且學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無須小題大做,立即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類,暗示法,也就是間接提示、批評正在犯錯誤的學生。可分為靜態揭示法、語調變換法、「借題發揮」法、表揚法、直接提問法等。
1.靜態揭示法,即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引起學生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認識,如凝望、搖頭、擺手、走近學生等以提醒學生,迫使其在無形的壓力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語調變換法,也就是運用適宜的高音、音強和語素、停頓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當教師講解問題時,可突然加速語調,可突然加重語調,提高聲音或減慢節奏,突然不語,以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3.「借題發揮」法,教師發現課堂問題時,可結合教學內容「即景生情」以幫助學生認識錯誤。
4.表揚法,表揚好的就是間接批評了差的,如發現學生在某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就看準時機,表揚這方面做的好的學生,或表揚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5.間接提問法,當即提問正在犯錯誤的學生,提問的問題一般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而與學生的缺點無關,只要中止了學生的行為,即可達到了目的。
第三類,明示法,可分為明確強調法,「施行處罰」法等。
1.明確強調法,有時學生是由於對教師的講解不甚明白而有意無意的干擾課堂秩序。如不按教師的設計思路回答問題,胡蒙瞎侃,教師應立即強調所學的內容。若遇個別學生趁「混水」之機故意向教師發難,教師要及時糾正。否則精心准備的一堂課也會被攪的一塌糊塗。
2.「施行處罰」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個別不求上進,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採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如嚴厲批評、寫檢討、警告等。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明晰其類型、原因、運用什麼方法。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調控,以改善課堂秩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玖』 小學生六年級課堂紀律太差,怎麼辦
1、要分清楚紀律差的原因,是因為老師講課不夠吸引人還是學生的自控能力差。
2、如果是老師的問題,就改變上課風格。
3、如果是學生的常規不好,就要從一點一滴抓起,給學生一個標准,做什麼事要做到什麼標准。其實有時候學生是不知道該如何做。
4、多鼓勵少批評,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愛生如子,多與他們談心做朋友。
如果是因為課程枯燥,老師無法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不懂,加上升初一的壓力,而且老師無法掌控全場,課堂再出現一個人不配合,就會引起多人起鬨效應。老師應該考慮如何吸引學生學習,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才對,並且制定獎懲計劃,用優生伴讀差生,帶動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