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精心預設,精彩生成一節小學數學課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動態的過程。因此,新課改積極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形式。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等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生成性教學是在新課該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和利用,彰顯新課改下學生的主體性要求,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僵化的弊端,使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但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生成性教學起步較晚,在實踐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由於有些教師對動態生成的認識片面,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這些現象:教師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學預設;有些教師則緊抱課前的預設,不敢越雷池一步,對動態的生成不夠重視。鑒於上述現象,我認為,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在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但是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
預設成功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成功升華,二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
在實踐中,我感到要想在生成性教學更好的讓預設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預設要有針對性,要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是不夠成熟,對於生活和社會很多問題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感性的,然而他們又是一個活潑好動、思想起伏比較大的群體,對於新鮮事物和感興趣的事物又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熟悉學生心理,構建符合學生智力發展的情境。無論是教學環節的預設、課堂組織方式的確定,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盡可能地多把學生考慮在內,讓學生應成為教學活動主體。這也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將課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假設,並預設應對方案,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2、關注各種課堂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處理教材的重點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是,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事實上,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預設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加工。
3、預設要有彈性,給生成留足空間。
首先,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要體現彈性要求。在制定開放性學習目標時,除了共性目標外,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定的目標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有彈性。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所有有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因此,教師除了事先設計些預備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有用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第三,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要有彈性。由於教學活動的探究性和開放性,各個教學環節的用時上難以預料,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對時間的安排上要留有餘地,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再隨時調控。最後,練習的設計上要有彈性。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在習題設計時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多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4、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要轉變,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的體驗,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師要精心預設,讓課堂充滿活力。其實,課堂是學生的,是學生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舞台,是學生自我表現的場所。教師並非一個凌駕於學生之上的「導演」,而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為學生造就一個能展示自己的平台,盪起學生心中的「漣漪」,激起學生在課堂上的「千層浪」,引發思維碰撞的「共鳴」,這樣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
5、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擴充知識容量,為自己打下厚實的知識儲備,才能在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中做到從容應對,左右逢源。「要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沒有雄厚的知識儲備,就做不出精心的預設,在課堂教學中也就更談不上精彩的生成了。
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預設和生成,並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諧共生。
2. 什麼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你好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過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不僅關繫到教師對數學目標的確定,使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還關繫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一堂課有效。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在回答有關「怎樣才能有效地調控和駕馭課堂,處理好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的關系」時說:「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過程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樣的偏離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我認為錢老師的這段話,闡明了處理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關系的三個方面:一是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二是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三是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現在,我就這三個方面來思考、來探究、來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
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課前調研。調研什麼呢?如: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麼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麼更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這些,都是預設時,教師須去全面了解的。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
例如:在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中,當學生經歷了例題教學之後出示了這樣一組對比練習。(1)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到65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3/10,大約丟失3000億個。請你算一算,腦細胞總個數共有多少?(2)兒童青少年時期大約有腦細胞10000億個,到了70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60%,請你算一算,70歲後大約丟失腦細胞多少億個?在學生完成了計算以後啟發學生聯想。學生們互相交流、討論,有的說:「青少年時期人體的大腦細胞原來有這么多個,人的腦細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說:「我覺得不是越用越多,應該是越用越聰明。因為我爸爸就說過,腦子是越用越聰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抓住現在的學習時間,好好學習,把握今天。不然的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的說:「老師,人到了老年,腦細胞大約丟失總數的3/10,老年人的腦細胞減少這么多,不是很可憐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尊敬我們身邊的老人。」有的說:「我覺得我們從小要努力學習,長大當個科學家,研究出抗腦細胞丟失的辦法,防止老人腦功能退化。」„„
由此,我們看到了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從數學知識的獲得到珍惜時間意義的理解,再到如何去關愛老年人,讓學生體驗到時間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關愛老人的必要性,體現了「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課前的精心預設,使課堂生成的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對高尚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的體驗,使數學知識的增長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正如錢老師所說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二、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現實的」數學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於思維層面的「現實」。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學既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在實際背景中應用數學,又要主動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還要重視探究應用的活動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善於利用小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例如:教「分數的初步認識」後,我出示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全班同學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我沒有馬上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兩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後再發表意見。小小辯論會開始了。雙方代表各手持一個圓形紙片,都下定決心要把對方說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點頭應答:「是,是。」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勝追擊:「既然是二分之一,
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此時,只見反方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兩份嗎?」正方連忙回答:「是。」反方接著把較小的一份舉在面前,用挑戰的口吻問道:「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的底氣已經不那麼足了,小聲說:「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由此可見,當學生生成不能統一的對立觀點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做出「裁決」,而是巧用學生好勝的心理有意識地引領正反雙方進入辯論的情境中去,有效地開發了新的生成資源,使辯論雙方個體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辯論的「焦點」上,思維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趨向於知識的內部建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更加牢固。
三、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因此,我們應打破傳統的評價體系,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評價成為學
滿意請採納
3.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課堂生成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學生生成的基礎性資源中,學生的正確答案,精彩的見解,獨特的解題方法,容易引起教師的關注。而比較容易被人們忽視甚至遺忘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都有自己生活獨特的生活環境。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下,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導致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現差異。因此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各種錯誤是難免的。教師要樹立正確地對待錯誤的觀點,充分認識錯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意義,把錯誤當成有效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的錯誤時,要學會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開展教學活動服務,變錯誤為資源,化腐朽為神奇。
4.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課堂的錯誤資源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如何讓孩子充分地利用這種資源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1、讓孩子准備改錯本,將做錯的題目集中在一起,高年級的孩子還可以適當培養他們對錯誤進行科學分類。對待改錯本一定要有耐心和恆心,不能讓改錯本流於形式。錯題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經常復習很有必要。2、找錯、改錯、知錯的過程是孩子自我反思的過程,反思是促進孩子學習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方法。讓孩子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能促進孩子充分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在找錯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認真的回顧與分析,讓他們明白為何出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化錯誤為正確。在孩子找到錯誤原因以後,要及時改錯。先改正原題的錯誤,再輔以同類題目、變式題目的鞏固與提高。3、為了充分利用「錯誤」資源,發揮「錯誤」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可以讓能力比較強或者孩子之間就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及錯誤產生的原因,製作成其他題型的題目,進行對比練習、強化訓練,讓孩子在辨析中既改正了錯誤,也提高了能力。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錯誤產生,除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故設的錯誤和不小心隨機生成的錯誤之外,主要是來自學生隨機生成的錯誤。在學生眼裡,「差錯」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恥辱。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系在一起。正因為如此,學生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而在一些教師眼中,也往往會認為學生的差錯,是自己教學的不成功。在許多課堂里,我們老師往往滿足於學生的一路凱歌,陶醉於學生的盡善盡美,而視學生的差錯為洪水猛獸,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種精彩:「教與學的錯誤」。課堂本來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華羅庚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痴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學家沒算錯過題的。」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對待差錯。在教學中,把學生的差錯看成是難得的資源,並且加以運用,我們課堂也因差錯而變得有意義,有生命力。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是一種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一、轉變觀念,讓錯誤體現價值首先讓學生明白,錯誤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思維結果充分暴露,不要害怕,更不要以為呈現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恥辱,讓學生知道呈現自己的錯誤供大家思考、解剖,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大家共同學習。其次,作為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甚至是激勵出錯的學生,不斥責、挖苦與嘲笑學生,讓其體驗到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樂趣。1、營造氛圍,讓錯誤不再可怕 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力求營造寬容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實地、自主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思維,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教學時,努力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教師要充分賞識學生個性,盡量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體驗、感悟、思考、質疑、探討、表達。 課堂上,提倡「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自由小議與插嘴」等。這盞「綠燈」,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這樣,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師生的關系也非常融洽。 2、賞識學生,讓「差錯」露出可貴 作為教師,要賞識學生,要善於傾聽。只有專注、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才能認真思考,並作出判斷;只有賞識學生,接近學生,參與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善於發現差錯,善於引導學生由差錯發現真理,讓差錯不再可怕,而成為一種可貴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延遲評價的方式,正確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脈絡,運用善解人意的鼓勵性語言,簡練明了的提示性語言,恰當精要的評價性語言,幫助學生清晰完整地表達,使「錯誤」信息充分呈現。 教師不僅要善於賞識、傾聽,而且更要指導學生學會賞識,學會傾聽。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對於同學的差錯能夠正確的對待;讓學生學會賞識,懂得差錯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探究資源;指導學生學會傾聽,掌握正確的方法,能邊聽邊想,即時抓住錯誤,並在錯誤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二、巧思妙用,讓錯誤展示魅力教學的生成不是被動的,一次激烈地辯解、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資源。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資源開發意識,有意識地引導與挖掘,並且不斷優化、活化這種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有效再生資源。 當教學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能慧眼識真金,善於捕捉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並順著學生的思路將錯就錯,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敢於創新,就必須採用變異的教學手段。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突破原有條件、問題鎖定的框框,進行將錯就錯修正條件或問題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
5. 如何利用和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
東鄉紅星小學 封素榮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運用教學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手段。本人以為要最大最限度利用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就是要擯棄過去那種「教室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教師是唯一的知識傳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學習資源」的舊有課程資源觀,使課程資源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 成功運用和激活各種教學資源應從多方面入手,根據小學數學的特點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特向大家提出如下建議,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材資源是航標。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不僅在內容標准中單列「主題探究」,而且在其他主題中都給出多項活動建議和探究案例。這就要求教師應該主動的對教材進行開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由於思維定式、且許多小學教師都經歷由傳統教學模式向課標所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因而不少教師出現不適現象。我校的不少數學老師反映新課標教材沒有以前好上就是這種不適的表現。對於教材的使用,有人認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覺得這是打開固守教材這種教學資源的一個很好的鑰匙。 二、學生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應該擯棄過去那種教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架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以及釋放給學生敢於想像、大膽猜疑或否定的俗成概念空間。想像是創造力始發的翅膀。一讀小學的學生寫:「天空中兩只鳥兒飛過,遠處楊柳依依…」.其父認為「兩只」應改為「一對」。生問:「你怎麼知道一隻是公、一隻是母」?父親啞然。允許學生質疑及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在教師眼裡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會讓我們的教學充滿活力且生成意想不到的新知識。 三、教師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對自己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必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適應學生自主、創造、探究性學習需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科素養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益。教師自身應不斷的進行業余學習、不能墨守成規。教師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人格魅力等對於學生來是一種天然示範(即活生生的教學資源),教師的出口成章、信手拈來、下筆如飛都會潛移默化到學生中,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原動力。 四、實際上,本地的鄉土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資源等等適時、充分滲透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對打破以往單一、封閉地使用教學資源的模式都起著不可低估的力量。 總之,對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我們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開發和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這對提高我們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6.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
7. 如何利用和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
你好摘要: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明確其概念,深入了解其促進教育成果實現的價值,剖析目前農村小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症結,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認識水平,合理有效地進行篩選利用,更好的實現課程改革目標,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詞:課程資源;誤區;篩選利用;共享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改變相對靜態的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為目標。立足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展。課程資源是這次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課程實施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更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脫離課程資源的改革將無法實現課程改革目標,農村小學亦是如此。然而,現在的農村小學的語文課程可卻仍然存在「讀語文、講語文」的形式的現象。學生的語文素養無從談起。所以面對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一老話題,仍需重新審視。一、走進課程資源,明確含義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要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生活經驗、活動過程與方法、學教策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等因素。課程實施的條件作用於課程,雖然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如: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網路資源,人力,物力,人文環境等。③課程資源包括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實施條件。課程資源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由於劃分標准不一,課程資源可劃分出不同的類型,但終究是在澄清其含義。因此,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利用學校內部課程資源,一方面加強校外課程資源的利用度,為實現課程目標保駕護航。二、走進課程資源,明確意義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豐富性、適應性、實效性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水平。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充分考略我國學生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和個性特徵方面的差別,在國家課程設置基礎上,還設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強調學校教師富有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更具彈性,為形成豐富高效的教學模式墊上基石。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結束了只啃課本的教育局面,沖出了狹隘教育的牢籠,讓師生生活進入教學過程,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課程下的教學,師生地位發生了變化,三尺講台再也不是教師獨演的舞台。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非常高漲,教師的工作做也富有的自主性、創新性,師生相長,為實現教育目標增添動力。三、深度剖析,走出誤區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存在相當大的差別,農村小學,特別是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在需要經濟投入較大的課程資源方面沒有優勢,此狀況下,更需要努力挖掘潛在的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狹隘是影響農村小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首要問題。誤區一: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講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馬上想到編寫教材,購買試卷,教育改革多年後,部分地區學校教學工作仍在穿新鞋走老路,未能開創全新的教育局面。理念上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構建合理課程資源結構和功能,體現時代發展的多樣性需求。我們不主張放棄教科書,否定它的重要性,只是需要我們在教材的使用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將教材作為課程資源創造性的進行使用,結束生搬硬套的歷史,結合自身實際,切實對校內外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當巨大的課程資源庫被打開時,新的教育氣象即將生成。誤區二:身邊課程資源匱乏確實,在目前不同地域的教育情境下,課程資源相對失衡。一些農村小學在認識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同時,卻不能發現身邊豐富的課程資源,不是想法去開發利用這些資源,而是為「讀語文、講語文」資源匱乏尋找托辭。造成大量的課程資源被閑置廢棄。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學校在需要經濟投入較大的課程資源方面,如,網路教室,顯然沒有優勢,但不等同身邊沒有課程資源,只是對課程資源的概念尚未搞清。缺乏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運用的意識和能力。大量的課程資源因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狹隘而被埋沒。有效利用師生不同經歷、生活經驗、教學策略等寶貴的課程資源,充分挖掘鄉土資源。不同的教育材料教育價值確是相同的。誤區三: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無意義滿意請採納
8.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參考文獻怎樣寫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要組織好小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環是組建好的學習小組。我們常見到的合作學習形式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前後桌的4人為一組展開討論,而現行學校課堂中往往座位的編排是按照學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顯然是不合適的。如何組建好的學習小組呢?我以為: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6人為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鬆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里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周期後,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這次擔任小組長的下次去擔任匯報員,這次擔任操作員的下次去搞記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幾個角色都了解,都能勝任,並明白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9. 如何利用課堂資源提高小學數學課
一、准確把握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我們在教學研討中經常發現,有的教師上課,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沒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並用聯系的觀點系統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標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讀懂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了解全冊教材的編寫特點,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的認識結構,只有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於簡。
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第一冊第八單元,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說一說、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為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學生不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抓好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要從整體著眼突出單元的教學重點。比如教材第七單元「植樹」一課,教學「8加幾」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湊十法」。由於在前一節課中已經重點講授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生也初步掌握了「湊十法」,所以教學這節課,我們可以採取學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組交流的形式,來體會「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再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7加幾、6加幾、5加幾的計算方法。這樣,不但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學中就應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學中就應把這「新」的一點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突出重點不是只抓住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 學中把教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就必須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舊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二、營造民主化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對教育評價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視,課堂效率的提高與它有密切的正相關。
和諧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系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討論。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說太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習的主動性減弱。為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有些老師會說:「你認為他說的怎樣?」……我認為學生的自我評價環節在課堂中比較單薄,老師可以讓它厚實一些。如「你對自己的發現怎樣評價?」
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時發現並做出不斷的調整。
平等的教學氛圍是師生關系民主化的體現。在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在學校,老師成了學生最親近的人,追求老師的愛,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將成為他們一切行為的動機和迫切需要。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也就喜歡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但要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對他們要多鼓勵,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要及時幫助他們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使他們有了對學習數學的勝任感,才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善於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親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再次,教師應以精深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
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並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進步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程,教法方法就不同,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能進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的思維方法具有形象性和直觀化等特點,直觀教學法是最有效最合適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資源來盡可能的直觀的浮現知識點,如可以應用圖表、線段圖、文字、甚至漫畫來浮現關系等。例如在學習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時,老師先讓我們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課本、鉛筆、課桌椅等熟悉的事物,利用身邊的事物使學生對抽象單位有形象、直觀的印象,這樣學生既輕松的控制了知識,又進步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接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等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既可以進步教學的形象化和生動性,又能使學生視、聽並用,同時增長課堂的機動性和多樣化,使學生控制知識更扎實,進步課堂教學效率。
四、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加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我們學校有的學生都要乘公交車上下學。我就利用這一事例來給小朋友練習五以內的加減法:媽媽早上給了小朋友五塊錢,晚上乘車回家你用了兩塊錢,小朋友想一想,回到家你還剩幾塊錢?或者說讓小朋友去買醬油,一共給了五塊,一瓶醬油一塊錢,售貨員阿姨找了你三塊錢,小朋友想想對不對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積極主動地運用知識,鍛煉了實踐能力,而且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自覺應用數學的意識。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直接的關系。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歸根到底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要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10.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 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是主角,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學過程甚至所有的問題及答案都是教師提出的,課堂上沒有爭論,也沒有異樣的聲調,一切似乎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然而,由於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定的「軌道」運作,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