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講古詩的台灣籍女作家,任教美國學大師
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鶴發童顏的餘光中在接受來自祖國大陸的記者采訪時,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於30年前的《鄉愁》。
由於餘光中15年前從香港返台後「背棄台北」而「轉居高雄」,記者初抵台北欲尋訪這位名播兩岸的詩人的計劃受到困擾。幸好報載他要到台北出席一個文學翻譯界的筆會,我們相約於他,沒想到詩人竟爽快地答應了。
采訪自然是從他的創作談起,而「鄉愁」又是雙方共同的話題,餘光中告訴記者,中央電視台剛剛與他談妥,將他的詩作《鄉愁》譜曲後作為電視系列片《閩南名流世家》的主題曲,這部電視片講述的是鄭成功後人在海峽兩岸生活的情況。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離開大陸,3年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先後在數所大學任教,創作,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從21歲負笈漂泊台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60年代起餘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餘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餘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餘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於心中。」餘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並為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1992年,餘光中43年後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談到這次對北京的訪問,餘光中說:「我的鄉愁從此由浪漫階段進入現實時期。我大陸之行的心情相當復雜,恍若夢中,我在北京登長城、游故宮,被兩岸同胞的親情所感染,寫了不少詩作,盡情抒解懷鄉之愁,因為原來並未到過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陸,鄉愁並沒有一種很對應的感覺和體驗。」
自此以後,餘光中往返大陸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鄉,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尋訪金陵大學故地,在武漢遍聞滿山丹桂,探親訪友,與大陸學子對談,對大陸自然多了一層感知和了解。
他說:「初到大陸,所見所聞,令我興奮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變小了,蘇州的小橋流水被污染了,這些讓我也產生些許失望。但此後去大陸多次,那裡的變化之快讓我驚異和興奮。」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贈他一把摺扇,問他是否樂不思蜀,他揮毫題字:思蜀而不樂。翰墨間仍飄出了淡淡的鄉愁。
他說:「玄武湖,紫金山都變了,但大學原來的校舍我還能認得出來。我接觸了許多人,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錯。尤其是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設,魄力很大,又很踏實。」
餘光中說,在大陸的游歷也使他越來越發現,他的鄉愁是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我後來在台灣寫了很多詩,一會兒寫李廣、王昭君,一會兒寫屈原、李白,一會兒寫荊軻刺秦、誇父逐日。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我深厚『中國情結』的表現。」
他說:「我在大陸大學演講時朗誦我的詩《民歌》,『傳說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在場的學生和我一同應和,慷慨激昂,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感情。」
抗戰時期,餘光中隨母親逃出南京,日軍在後面追趕,他們幸得脫險,後來輾轉越南到了重慶。日軍大肆轟炸重慶時,上千同胞受難,餘光中幸好躲在重慶郊區。談起這些浩劫,餘光中說:「這些都激發起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那時候,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萬里長城萬里長』,都會不禁淚流滿面。前幾年在東北訪問時,青年時的歌謠仍縈繞著我。於是寫下了『關外的長風吹著海外的白發,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的詩句。」
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但他仍以「藍墨水的上游是黃河」來表明他的文化傳承中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說,盡管他在美國上過學,詩文中也受一些西方東西的影響,但不變的是中國文化的遺韻和對中華民族的懷思。他的作品深受《詩經》的影響,也學習過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錢鍾書的作品。他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餘光中曾在文章中寫道:「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他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他說,中國文化對所有的「龍族」都有著無法擺脫和割捨的影響。談到台灣一些人企圖割裂兩岸的文化聯系,他說:「吃飯要用筷子,過端午節,過中秋節,能改得掉嗎?大家所信仰的媽祖,不也是從大陸來的?余秋雨等大陸文化學者到台灣演講引起轟動,不都說明中華文化是一脈相傳的?」
餘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蘇人,有著女性知識分子的韻味和氣息。重慶時期,兩人青梅竹馬。他們至今都保留著一個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時候講四川話。有次餘光中到四川大學演講,他徵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話演講,後來校方告訴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就用普通話吧」,餘光中因此沒能有機會顯示他講四川話的才能。
從香港返台後,餘光中為躲避繁瑣的事務和各種交際,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盡管年過七旬,但精神矍鑠,幽默健談,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堅持工作,上課、創作、編書,樂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時被大陸報刊轉載,一些大陸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辭辛苦親自校對。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優美,緊鄰壽山風景區,南邊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貨運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灣,他的辦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餘光中面海低語:「在台北時辦公室也靠海,不過是靠著台灣東海岸,我看著太平洋有什麼意思,看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現在我憑窗而立,便可直視海峽西面,盡管身在台灣,我可以眺望對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文/趙新兵顧錢江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B.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區別,台灣傳統
不一樣。傳統文化包含國學,它是系統化和升級版的國學,在范圍和深度上要超越國學。國學一般意義上,局限於「易醫儒道禪」,涉及的只是一些傳統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方面和顯性的層面,而對於其背後的思想文化的根源,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梳理。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課程,是高度體系化的,不僅包含了文、史、哲的經典,而且還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來全面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是一種追根溯源、去偽存真地學習,在追尋和比較的過程中,發掘和繼承我們文化中具有長遠價值的思想智慧和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班的課程包含視野、格局、膽識和見地四個篇章,與國學課程相比,亮點在於:
加入了史記、資治通鑒等史學經典,以及近代文明進程的反思,這3門特色課程。這是一般的國學課裡面都沒有的。將歷史經典納入傳統文化,是因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可以給予後人無限的啟示和智慧,歷史人物的命運、歷史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也可以為管理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另外,加入東西方文化比較和反思課程,是把傳統文化放在人類和我們社會整個文明進程中去理解,只有在比較和反思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傳統文化,並發掘其中對我們社會未來發展有益的東西。
學習傳統文化管理知識建議到武漢大學崇簡人文中心官方網站去看看
C. 台灣國學動畫片大全,想找台灣版的弟子規動畫片
D. 余秋劍台灣著名國學易經教授
易經國學大師
E. 台灣哪所大學以國學最牛的
台大是醫學 成大是商業 交大是數理 清華也比較偏數理
台灣中文學系入取分數NO.1台大 NO.2清華 師范大學的文學也不錯 教育大學跟師范大學不同!!這要注意 教育大學前身只是學院
F. 台灣國學女教師解說中華好詩詞
傳誦中華古詩 弘揚傳統文化 積淀人文底蘊 孕育民族精神 中華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她源遠流長,內容廣泛,思想深邃,語言精闢,一首首詩作,就像一面面...
G. 台灣學生如何學國學
很難,因為台灣把八卦和娛樂聯系在一起了。這種扭曲的思想要糾正是很難得。
H. 為什麼台灣人的國學功底普遍比大陸人好
除了 那裡蔣帶過去很多國學大師的原因之外,就是那裡的國學文化,沒有經歷過四清,大革命,除四舊等的政治運動的摧殘,國學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I. 如何看待台灣去中國化和大陸的國學熱以及中國文化在大陸的回歸
中華文化在大陸沒有回歸,光溫良恭儉讓就幾乎不落實在人身上,比台灣人差異很大。
J. 為什麼在台灣混不好的國學教主,卻在大陸瘋狂吸金
國學往往都是小眾人物的知識,最大問題是精華與糟粕共存。國內現在興起國學熱,國學機回構眾多,傳統文化也魚龍答混雜,普通大眾無法辨別知識的真假;缺乏正統國學知識的引導。經過媒體的宣傳,民眾認為台灣的傳統文化保存比較好;台灣的國學講師到大陸之後,民眾本身信任感比較高。其實國內現在一些人已經開始在做國學正本清源的事情了,像清河堂文化,你可以多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