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討論的探究與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後有什麼收獲
主要是生活與學習的結合,把教學生活化,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
2.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
一、課題的界定
1、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應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渴望與需求」,不應僅限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情境創設」還是從現實生活通向知識的橋梁,「情境創設」要想辦法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不應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種「裝飾」應是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關注情境,在觀察過後有渴望、有思索,有利於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2、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教學。有效課堂的基本標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設計精當;(2)講課精煉有效;(3)主體作用發揮;(4)分層教學落實;(5)師生關系和諧;(6)教學目標達成。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並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也明白了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目前還有些教師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情境創設的基本功,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會創設情境或情境創設的不到位;二是不會運用創設的情境,導致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游離與知識之外,或脫離學生實際,或花里胡哨的。出現了不少情境創設「花」,問題引入「偏」整堂課成了情境化的課堂,有些課教師在情境創設上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所有這些不僅僅沒有達到方便、激發、吸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學任務完不成拖堂,課內損失課外補,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一片「熱熱鬧鬧」失去了價值。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其重要的意義。
1、 從知識及來源上看。
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應,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實際的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文本)。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適度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知識的掌握需要創設教學情境。
2、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看。
課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的橋(橋梁與引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從新課程理念上看。
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營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有資源意識等,得靠教師、學生、文本對話。單靠我講你聽,我寫你看,我問你答的單一的簡單的教學形式顯然達不到效果。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4、從農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地處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識面較窄,而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農村學生生活的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數學課標: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標根據不同學段的實際情況,對語文、數學學科情境化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
2、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的歷史中,有關學習的理論經歷了三個主要范形的轉變,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到情境主義的轉變。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
3.直觀教學原理。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認為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縮短認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4.情知對稱原理。情知對稱原理就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心理分認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從認知因素來看,情境教學強化了實體感,縮短了學生的認識時間,加速了理解過程。從情感因素來看,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認知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體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同時是教學雙邊合作,是教書育人的統一。
5.寓教於樂原理。健康主動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發動和促進的作用,而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快樂的情感是人們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要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
6.個性和諧發展原理。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促成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力求個性優化,避免畸形成長。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使學生的身心智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把創設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情境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認真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特徵是什麼;
問題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適合的情境,如何改進;
問題三: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問題四:如何充分利用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1、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2、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各一名語、數老師。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動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縱向對比法、調查法以實現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課題研究應成為學生和教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動。
2、個案發展觀察法:
觀察課堂教學,研究網路技術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行為,探究行為的相關性,力求使網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運用。
3、調查測查法:
採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為研究提供依據。
4、理性思辨法:
對課堂教學和研究資料進行理性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系列論文;
3.「 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4.「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資源庫;
5.「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綜合報告。
八、課題研究預期的階段成果
1.前期准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課題博客 調查報告
選題立項,制定課題方案,撰寫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建立研究檔案,做好理論准備,進行研究。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優秀論文專輯、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錄 教學情境
創設的課件、教具、學具 不同教學情境創設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現
組織、落實開展實驗研究;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數據,做好資料的搜集;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取經,接受專家的指導及培訓;進行實驗反饋,交流研究情況。 反思前段研究情況,以論文形式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調整研究方法,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3.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
進行實驗後測和實驗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專家鑒定和課題驗收
九、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到閱覽室、上網、看教育雜志等形式學習多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子課題的活動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集體學習,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課題實驗材料。
2、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各課題組成員確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次備課有中心發言人,並有專門記錄。學校領導不定期參加各組備課活動,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協調課題工作的順利進行。
3、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教學研討課,課後進行評課研討。每月開一節課題研究匯報課,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匯報,每半期進行一次匯報總結。
4、與個案剖析、教學反思結合起來。 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圍繞課題收集典型個案、寫好教學反思,進行書面交流,從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並注重材料的收集與積累。
5、與論文撰寫結合起來。學期末結束後,每位實驗教師都要根據本學期初制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總結提煉,寫出經驗論文,積極向各教研報刊雜志投稿。
6、與成果鑒定結合起來。每學期結束後,負責人要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鑒定的主要內容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無發生變化,課堂有無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無轉變;學生及家長反映如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無得到提高;論文有無交流發表等。
7.與網路平台結合起來。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發揮平台及資源的優勢。學校應對平台和教學資源給予及時的關注。學校積極調動實驗教師、計算機教師的力量,盡可能保質保量完成資源任務。
十、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和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預計研究的難點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了多媒體課件的束縛,學生的探究意識也被扼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電灌」。多媒體課件僅僅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體演示,而不是從頭放到尾。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6、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二)解決方法:
1、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師由「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2、根據「農村學生生活的實際」、「貼近農村學生生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教學情境。對教材中有些遠離農村學生生活的情境活動,教師依據本地課程資源、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加工處理。
3、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教學情境創設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情境的創設,將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落腳點要提高教學質量,研究期內,要收集單元、期中、期末的質量監測資料,做好分析工作,並整改措施。
(三)創新點:
我們的課題研究力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
3.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
4. 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5. 寧夏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測評系統從哪進去
*目錄教師試用期自我鑒定教師試用期滿自我鑒定新教師試用期自我鑒定 時光過的很快,轉眼間半年的時間就過去了。在這半年內,在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我逐漸的從一名懵懵懂懂的畢業生轉變成為一名初步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在這過程當中既有很多的收獲,同時也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在在今後的地理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反思,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學水平。
身為一名黨員教師,在參加工作的這一年來,本人堅定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定期學習黨的各種文獻,將自身修養與黨性提高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及政策水平。本人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並積極配合學校工作,認真有效地完成學校及上級領導布置的任務,表現出極好的組織紀律性,於20xx年4月接任學區少先隊總輔導員一職至今,並在20xx年6月被評為學區「優秀輔導員」。在與同事的交往中,我以謙虛好學的態度,贏得了大家的幫助和認可;在與家長的接觸中,我注意方法方式,耐心細心地進行家校聯系工作,深受家長歡迎。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新老師,在如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學識相當重要。所以工作以來,我不斷學習,絲毫不敢鬆懈,繼續學習成為我工作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參加新教師培訓,我還繼續本科深造,一有空閑時間,我便潛心研究教學方法,學習教學技術,將所學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雖然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學方法還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學到了很多並將繼續學習。在這一年裡,我擔任小學語文一年級的語文和思品教學工作,同時擔任學校少先隊總輔導員,工作充實而不乏挑戰。教學是一項細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於是我常常想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來研究。不僅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符合學情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即使反思並調整教學設計,盡量讓學生發揮學習的自主性,讓孩子們快樂學習並學有所獲。我還積極參與區市級教研活動,吸取前輩的教訓和專家的指導,總結出自己的想法。新教師考核中,我所執教的《要下雨了》一課,受到了區進修學校老師的贊許,這既是對我的肯定也是對我的一種鼓勵。當然,這一些是遠遠不夠的,學海無涯,今後我將花更多的時間在課堂教學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未來路漫漫,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定能改善不足,發揚優點,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風格!
6.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急用 各位大神速度指點下
課題開題報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電腦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結合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正走進課堂,它把聲音、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電腦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起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從學校實際出發確立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來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信息技術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評選意義和研究價值:
1、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世界上關於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於1985年在一份國家長期戰略計劃中提出關於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的思想。90年代中期,加拿大開始了關於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日本在90年代後期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強調在各學段的各個階段各個學科中積極應用計算機等信息設備進行教學,也突出的顯示了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近兩年來,我國香港、台灣也積極進行把信息技術應用於學科教學中的實驗研究工作。原教育部部長陳至力在2000年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教育課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這也體現了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我國近幾年還開展了諸如「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實驗」、「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理論與實踐」、「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等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2、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使用是數學教育的一大進步,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腦思維。是改進數學教學的強大平台。
採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准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索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來支持學習。在課題研究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完全為數學學科的教學服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使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一種需求,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樣的整合模式正好給學生搭建了一個開放性實踐平台,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基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理念任務驅動式是其基本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種進行自主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於實施將對構建創新新課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於管理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與可持續化發展的作用,
二、研究依據
新的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發展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料,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現代教育技術成為教師教與學的工具。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製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技能,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建立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庫。
2、通過實驗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課程整合的途徑和方法。
3、探索和實踐在信息化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觀點、新的教學手段,實現以信息資源開發為核心,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重點。以培養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
4、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出基於信息技術條件下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5、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6、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基本的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對信息分析、批判的能力,善於應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會的能力。
7、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教育信息化還為人們從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四、研究內容
1、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資源立體化建設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3、開展校本培訓和教學實踐,培養創新型教師。
4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與個別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個體差異,達到因材實教,使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發展目標。
五、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大營小學1—6年級學生
2、研究方法
(1)資料法。廣泛收集、閱讀、研究多媒體輔助教學理論和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理論及成功的課例,從中借鑒經驗。
(2)觀摩法。現場觀摩或組織觀看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示範課,從中汲取經驗。
(3)對比法。以對比研究的形式,組織同年級教師就同一課題上信息技術研究課、示範課,通過對比研究,增加教師的感性積淀,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課題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從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計劃用兩年左右時間完成。
第一階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 課題啟動申報階段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應用「文獻法」進行課題立項研究,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第二階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 調查研究與初步實施
應用「調查法」,對我校的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組織教師學習培訓活動,明確研究方向,驗證該項研究在其他地區和學校取得的一些成果。
第三階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課題全面實施
應用「行動研究法」,按照「計劃——行動——考察——反思」的思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開展觀摩課、研討課活動,撰寫研究論文,製作多媒體課件,組織外出參觀學習,聘請專家指導課題的研究活動;應用「經驗總結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煉形成一批有價值的論文;應用「個案研究法」「實驗法」對典型案例、課例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利用「控制變數法」對課題成果進行定量和變數的驗證。
7. 桂林市中小學教學質量測評管理系統怎麼進
這是桂林市來教育局下轄的教育自科學研究所管理、主辦的一個本市,含12個縣的中小學教學質量測評管理系統,每個學校有一個用戶名和自己學校的密碼。你要登錄這個系統,要去你的學校相關老師那裡得到用戶名和密碼才能登錄,我們學校的密碼還經常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