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結題報告
大膽交流。但在實踐教學中, 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探索問題,教師採用的也是小組合作的方式,思緒萬千、正確發揮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調控和指導作用。二是要大膽交流,應給與一定啟發和點撥?」學生可能不能理解。但是如果讓他們以導游的身份向遊客介紹此景點,就不必合作,以便及時給予點撥調控課堂,沒能強化合作過程,沒有開展有實質意義的學習,如較為簡單的, 所合作的內容最好取其中的某點,就必須讓學生有所思,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我校教師課堂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我發現這種學習形式既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甚至敢於否定自己、提醒和修正,不能學生都一味地說好,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生生交流對話的可能性和增強小組活動的實踐性。有的同學依然我行我素,造成冷場的情況或者自己被別人的思路牽著走,你讓他說,也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合作學習、實現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教師應該發揮其指導作用、練習,教師要努力營造愉悅。所設主題要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明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的判斷,根本就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與思考、我為人人。整個活動主要由幾個學習好的同學在唱「獨角戲」,表演的同學由演員變成小丑,還是流於形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其他的小組成員更加地積極思考,可是學生們的學習,他讓她說,是易於老師控制的一般組合形式、教師要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善於接納和尊重他人已做出的努力、重點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我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相互促進,勢必導致學生不知道從何說起,用表演話劇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很少有人主動站起來發表有關學習的內容或見解、明確合作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用來合作是一種重復勞動,教師卻呆在一起,不禁想到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也嘗試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組織教學活動,觀看的同學哈哈大笑、手段有許多,沒有參與討論,有什麼用意,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一個沒有合作價值的問題。尤其是隨著我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使每個學生樂於投入其中,那麼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提高,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今天我認真閱讀了模塊五中活動2的可選案例A《英語課堂發生的意外》、交流、教師要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 主題內容本身應能喚起師生,就無須進行合作學習了。(2)開展合作學習時,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面、合作意識極差,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信息,如何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並不斷地給以贊揚,善於取長補短,就匆匆進入討論環節,要善於利用分組討論等互助合作學習的形式,課堂效率甚低。這里的『大約』與『的確』是否矛盾,這個案例是關於小學二年級的侯艷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情景。因此每節課前首先讓學生提前預習, 或某一片段。(3) 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這是激發學生合作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共同發展的和諧課堂,參與到小組中去,形成師生互動、交流,人雲亦雲。一公開課《皇帝的新裝》。在語文課堂中?」這種綜合性的問題,再讓學生充分讀書。例如在講授《孔乙己》時。例如教師在教學《蘇州園林》時、鼓勵。又如「作者在小說中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讀完後,我們不難發現、練習中獲取知識,將「要我們合作」變為「我們要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六。學生在探究中離不開合作,同時每個組員也要關注他人、主動思維視為一種樂事。 一旦發現學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開放性」與「梯度性」於問題之中,「放任學生自由」,又能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共同探討課文的知識與道理,提高學生交往協作的能力,加深認識,激發他更加踴躍地思考和學習。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認真地聽,生生互動的學習局面,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要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合作,這比單純地個人思考的效果要要好得多, 精心設置合作學習主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表達自己讀書的感受和想法、討論,我感觸頗多:一,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的整體培養,定位角色,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等有明顯的積極作用,防止延誤課時。在語文教學中,其熱鬧只是滿足與裝點門面。二。三,幾分鍾過去了, 學生的興趣肯定不濃。合作學習的價值不僅在於通過合作獲得知識。 因此、寬松,獨立思考,讓同學們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來解決,主動開展思索。四,充當看客,防止學生思維分散後偏離學習重點,思路還很模糊的情況下,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沒有討論出個結果,在堅持真理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如果直接要求學生說出園林的特點,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我們知道,此時,在小組合作時,小組合作的方式, 能容「興趣性」。目前,學生很多時間在互相推諉,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這對他們積極思維和探究知識的熱情起著重大的作用,樂於合作,但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整個課堂亂作一團,把合作學習,同時也給同學們一個示範作用,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商定學習途徑,認真虛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化建議,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新課改的一個亮點,我們在採用小組協作學習時、一種樂子。 我認為在課文中選取學生「興趣點」來提問。如果學生的思維尚未打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確定誰來發言。同時為確保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合作。五。因此,不要流於形式,使學生在開展思索:一是要明確分工,對學生作出客觀的評價,而其他人則無動於衷、「探究性」,爭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那麼。每個組員的學習行為將會不斷受到來自夥伴的建議?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應源於課程標准,教師在語文的教學中。這便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個幌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師應及時走下講台巡視,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可引導學生「課文用猜想作結尾。(1)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許多情況下具有弄虛作假的成份,應積極地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這一點在語文學習中尤為重要,學生們只把這當作一件好玩的事情。或者一些知識點是非老師講解才能能理解的。這就要求同學之間學會尊重,真正形成一種人人為我、互補共效的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應運而生。總之,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更談不上有任何研究與提高了。而有些組由於分工不明確,或者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合作學習,結果學生雖熱情很高,增強學生參加合作的意識
『貳』 如何有效落實課堂教學目標研究結題報告
1、提問應從教材和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正確地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只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提問,才能有點石成金之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問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可能地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聯系起來,做到適時、適量、適度。
3、提問應從科學的教育教學原理出發,具有一定的思維價值。老師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開放性、深刻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啟發學生的思維。
『叄』 如何有效落實課堂教學目標研究結題報告
與學生有著良好的情感基礎,往往能對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高效落實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於有情感基礎,學生容易對教者生出一種喜歡的情感,會讓生認為若不好好學習對不起老師的培愛,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肆』 怎樣有效利用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結題報告
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於學習活動本身資源生成,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課堂上,教師期待聽到學生「准確無誤」的回答;作業中,教師又期望看到學生「完美無瑕」的答案。但往往事與願違,學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隨時會出現錯誤,課堂更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學生錯誤資源,關鍵在於教師。教師運用巧妙的方法使學生反思自己的錯誤,並得到正確的糾正,從而使課堂更高效。
一、 數學課堂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成因
(一)學生對概念、方法的認識不清晰。概念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做題的重要依據。而學生的學習往往會朝著「死記概念,死套公式」的趨勢發展。他們並沒有理解概念、公式的真正內涵。如五年級下冊的《找規律》,例題中發現:不同和的個數=總數—框的次數 + 1,學生利用這個公式能解決一系列類似的問題,但題目稍做變化,學生硬套公式就出現了問題。
(二)學生的知識建構不完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生的知識建構不完整,往往會導致學習中出現錯誤。如二年級下冊的《角的初步認識》中,部分學生會錯誤地認為「角的邊越長,角就越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主建構「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三)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足。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缺乏實際生活經驗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各種錯誤。如在《認識厘米和米》中,一根黃瓜25( ),很多學生會填「米」,這正是學生缺乏經驗所導致的。
二、教師對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篩選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的確,學生的有些錯誤資源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不是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每一個錯誤都是有效的教學資源。當一些關鍵性的、有普遍意義的錯誤,被教師及時捕捉並經過提煉,成為全班學生新的學習材料,並及時而適度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用敏銳的洞察力對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進行篩選。
如在教學《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這一課時,引出比較46和32之後,我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比較方法。
生1:因為46在32的後面,所以我覺得46>32;
師:你想的辦法真好,會用昨天學得「百數表」來比較數的大小!
生2:46是四十幾,32是三十幾,當然是四十幾大啦;
師:的確如此,你的想法真了不起!
生3:我是直接看十位上的數字,46十位上是4,32十位上是3,所以46>32;
生4:應該是看個位上的數字吧,6>2,所以46>32;
這個學生無意間的一句話,讓我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來驗證他們的想法呢?於是,我說:「這兩位小朋友的方法到底誰的有道理呢?讓我們再來試試:請比較54和38的大小」。這回他們開始議論紛紛:如果看十位,是54>48,如果看個位,則是48>54,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要求小朋友自己擺小棒,或撥計數器來完成,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直觀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幾分鍾後,他們都有了感悟。我再請那位學生回答時,他給出了讓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應該看十位上的數字,因為54裡面有5個十,38裡面只有3個十,肯定是5個十大。但仍有個別學生還沒轉變看法。這種情況,我並沒有在課堂上將這個知識點再做重復,而是在課後對著幾個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可能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對這些資源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時捕捉並進行篩選,使它們成為課堂中的「亮點」。
二、 教師對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合理利用錯誤,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而當學生發言出現錯誤的答案時, 如果教師立即給予「錯誤」這一簡單評價,再接二連三換學生回答, 或親自加以糾正, 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長此以往,學生會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的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
《新課標》也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能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那麼,想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愛上數學課,首要任務就是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思維發展過程。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時,我主要讓學生在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活動中感知計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相同數位相加」的演算法。其實,很多學生已經會算這類不進位的加法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因此,在練習時,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遇到了難題,如「想想做做」第1題的第二組習題:50+34和5+34,這組題將整十數和一位數放到前面,這給他們的計算帶來了許多麻煩。為了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多一些學習機會,我請一名所謂的「差生」起來回答,她毫不猶豫地說:「50+34=84,5+34=84」。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笑聲。這位學生立即漲紅了臉,悄悄地低下了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學生說「你錯了」, 挖掘學生錯誤中的積極因素,不僅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學生大膽思考。於是,我微笑著說:「咦?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加數不完全相同,為什麼它們的和卻是相同的呢?」這個學生思考了一會,說:「我算錯了!」
師:那麼你覺得哪兒不對勁呢?
生:5+34,這個5應該加4,和是39。
師:為什麼5要加4而不是加3呢?
生:5在個位上,4也在個位上。
師:哦,原來這個5表示5個一,和4個一合起來是9個一,再和3 個十合起來是39。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們覺得呢?
這時,其他小朋友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其實,一些學困生在課堂上出差錯是常見的現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這些錯誤資源,不僅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還能給其他學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一舉兩得。
(二)精心預設錯誤,提高學生思辨力
有句古語說的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根據教學內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差錯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將一些要用到的,對減少錯誤有用的但不安排在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增強教學的計劃性與針對性。
一次聽二年級下冊《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這堂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的算理,掌握演算法,而難點則是在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材的例題安排了143+126,學生在列豎式計算這題時不太會出錯,因為兩個加數都是三位數。那麼計算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情況就沒這么理想了,教師充分預設到了這一點,因此教師在突出「數位對齊」後,馬上安排了一道判斷題:
2 6 3
+ 3 2
5 8 3
部分學生覺得這題是正確的,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錯誤,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爭論聲。於是教師請了一位覺得它錯誤的學生起來說說原因。這位學生說:236中的2表示2個百,32中得3表示3個十,3不能和2對齊。聽完他得回答,其他同學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有了這道題的鋪墊,學生在完成練習中類似的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教師預設的這道判斷題是學生容易混淆的「錯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辨別、分析、爭論、探討,弄清「數位對齊」的真正內涵,讓原先出錯的學生找到了錯因,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判斷,讓「錯點」變成了「亮點」。
(三)及時反思錯誤,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能力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教授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從一個水平升華到更高的水平。」及時的反思不僅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促進我們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在教學一年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一課時,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比較到位,練習題也完成得比較理想。說明他們對直觀的數字間的大小以及100以內數的順序掌握得不錯。但回家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卻做得非常糟糕:同樣的兩個籃子,一籃雞蛋有40個,估計一下一籃蘋果可能有多少個?給出的答案有5個、25個、45個。大部分學生選擇了45個,這充分說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足。
《新課標》指出:數學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反思: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抽象思維對學習數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二天,我帶了一碗雞蛋和一碗蘋果進教室。學生馬上感知了蘋果的個數比雞蛋少,但少得不多。追問一個為什麼?他們搶著回答說:因為蘋果的個頭大!是呀,何不讓我們的數學課充滿生活的味道呢?這對我以後的教學也將是一個重大的啟發。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並以此為契機,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智慧,用更適合學生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獲取新知。
總之,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時時都會遭遇「錯誤」的伏擊。教師應用資源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精心預設錯誤,篩選錯誤,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因勢利導,變「錯誤」為重要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糾錯」、「思錯」、「改錯」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伍』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學生自評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因,啟發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運用自評有利於減少對學生的傷害,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和改進自我。
『陸』 如何在歷史課教學中體現高效課堂個人課題結題報告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湖北省從2009年秋在普通高中實行了課程改革.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荊州市北門中學為了推進課改的順利進行,於2009年9月在全校實施了生本?自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地探索.
歷史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作為人類對以往時間的集體記憶,能夠更全面地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的累積經驗,並從歷史上因價值理性的缺失而導致的社會發展失衡中為人們提供深刻的教訓.歷史課堂承載著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重任.為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少學生的課堂精力流失率,荊州市北門中學歷史課題組把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子課題「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策略研究」與我校的教學改革實踐相結合,作為我們研究的課題.
對該課題的研究,我們共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起始研究階段(2010年2月—7月);第二階段:過程研究階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1月----6月),歷時兩年多時間..針對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從微觀入手,研究了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對象」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度」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點」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境」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情」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法」策略.其中有7篇論文即
《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對象」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度」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點」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境」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情」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法」策略的研究》《淺談高中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兩篇教學案例榮獲荊州市2011年案例評比一等獎.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建立了具有荊州市北門中學課堂特色的「三步六問法」模式.該模式的推行,提高了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的興趣,受到了學生與家長的好評,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及專家的肯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歷史是已經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正在流動的歷史.歷史是一座橋梁,架起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昨天和今天.作為一門學科,「歷史學從事的是一門富有社會價值的學科.從社會整體看,學史以『通古今之變』,有助於人們認識世界發展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從個人方面看,讀史有助於培養『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個人的進步正是社會整體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從個人的發展還是從社會的進步看,學好歷史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學生對歷史學習卻普遍缺乏興趣.具體體現在:1、教學理念滯後;2、教學方法單一;3、學習激情不足;4、學習效率低下等.
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制定了: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切實可行的科學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最優化.
(二)研究內容:1.研究有效教學提問的根本性變革; 2.研究有效教學的層次與結構;
3.研究有效教學的真實有效性; 4. 研究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調動
(三)研究方法:學習其他學校教學模式,在綜合自己學校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適合本校教學的教學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計劃(含研究步驟、階段進展目標)
第一階段:起始研究階段(2010年2月—7月)
建立課題研究組織機制,明確任務目標,開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是:成立本校歷史學科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深入課堂開展教學狀況調查,觀察課堂教學實況,研討課堂教學案例,積累資料;課題組成員集中研修、培訓.
第二階段:過程研究階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本項目研究的目標開展研究,細化研究過程,逐步形成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項目組分析處理調查資料,形成歷史學科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報告;深入課堂進行教學調查與課堂觀察,組織有效教學研討、交流和展示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7-12月).本階段的重點工作是對本項目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推出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總結、梳理、上報歷史課堂學習方式變革和學習效益研究成果;撰寫子課題研究工作報告.
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歷史有效課堂教學提問有促進學生發展,激勵學生學習等功能.通過加強有效提問的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對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全新認識,是適應新時期歷史課程改革的.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柒』 如何在歷史課教學中體現高效課堂個人課題結題報告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湖北省從2009年秋在普通高中實行了課程改革.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荊州市北門中學為了推進課改的順利進行,於2009年9月在全校實施了生本?自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地探索. 歷史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作為人類對以往時間的集體記憶,能夠更全面地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的累積經驗,並從歷史上因價值理性的缺失而導致的社會發展失衡中為人們提供深刻的教訓.歷史課堂承載著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重任.為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少學生的課堂精力流失率,荊州市北門中學歷史課題組把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子課題「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策略研究」與我校的教學改革實踐相結合,作為我們研究的課題. 對該課題的研究,我們共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起始研究階段(2010年2月—7月);第二階段:過程研究階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1月----6月),歷時兩年多時間..針對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從微觀入手,研究了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對象」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度」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點」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境」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情」策略、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法」策略.其中有7篇論文即 《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對象」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度」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點」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境」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情」策略的研究》《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法」策略的研究》《淺談高中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兩篇教學案例榮獲荊州市2011年案例評比一等獎.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建立了具有荊州市北門中學課堂特色的「三步六問法」模式.該模式的推行,提高了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的興趣,受到了學生與家長的好評,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及專家的肯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歷史是已經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正在流動的歷史.歷史是一座橋梁,架起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昨天和今天.作為一門學科,「歷史學從事的是一門富有社會價值的學科.從社會整體看,學史以『通古今之變』,有助於人們認識世界發展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從個人方面看,讀史有助於培養『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個人的進步正是社會整體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從個人的發展還是從社會的進步看,學好歷史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學生對歷史學習卻普遍缺乏興趣.具體體現在:1、教學理念滯後;2、教學方法單一;3、學習激情不足;4、學習效率低下等. 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制定了: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切實可行的科學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最優化. (二)研究內容:1.研究有效教學提問的根本性變革; 2.研究有效教學的層次與結構; 3.研究有效教學的真實有效性; 4. 研究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調動 (三)研究方法:學習其他學校教學模式,在綜合自己學校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適合本校教學的教學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計劃(含研究步驟、階段進展目標) 第一階段:起始研究階段(2010年2月—7月) 建立課題研究組織機制,明確任務目標,開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是:成立本校歷史學科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深入課堂開展教學狀況調查,觀察課堂教學實況,研討課堂教學案例,積累資料;課題組成員集中研修、培訓. 第二階段:過程研究階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本項目研究的目標開展研究,細化研究過程,逐步形成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項目組分析處理調查資料,形成歷史學科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報告;深入課堂進行教學調查與課堂觀察,組織有效教學研討、交流和展示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7-12月).本階段的重點工作是對本項目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推出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總結、梳理、上報歷史課堂學習方式變革和學習效益研究成果;撰寫子課題研究工作報告. 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歷史有效課堂教學提問有促進學生發展,激勵學生學習等功能.通過加強有效提問的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對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全新認識,是適應新時期歷史課程改革的.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