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常見的十大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則是關注不多,認識不足。大量事實表明,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諸多問題,並時時影響著小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中,許多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潛在的,往往容易忽視,如果我們的家長、教育者和小學生沒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積極的態度,往往就使得問題堆積,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輕問題變成重問題,甚至出現不良事件。所以作為家長、教育者和每個小學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問題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及早發現不良心理,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育、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逃學與厭學問題
數據表明,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有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人際交往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期間,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淡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過度依賴問題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系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過度依賴心理。
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在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是溺愛。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當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最先想到是父母,在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他們就生成了以來感。但隨著重復這樣的惡性循環,小學生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也要家長給他們穿衣、吃飯等。
其次,表現為自我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的對策
1、應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
(2)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也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 教師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教師應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善於求助,尋找支持的意識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等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和提高。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現狀,小學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長,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❷ 小學生心理測試題(簡單一點)急!!!拜託各位大神
對以下40道題,如果感到「常常是」,劃√號;「偶爾」是,劃△號;「完全沒有」,劃×號。 測試題: 1.平時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心慌意亂,坐立不安。 2.上床後,怎麼也睡不著,即使睡著也容易驚醒。 3.經常做惡夢,驚恐不安,早晨醒來就感到倦怠無力、焦慮煩躁。 4.經常早醒1-2小時 ,醒後很難再入睡。 5.學習的壓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煩躁,討厭學習。 6.讀書看報甚至在課堂上也不能專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麼。 7.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便較長時間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稱心,無端發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總是很放不開,整日思索。 10.感到現實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情能引起自己的樂趣,鬱郁寡歡。 11.老師講概念,常常聽不懂,有時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問題常常舉棋不定,遲疑再三。 13.經常與人爭吵發火,過後又後悔不已。 14.經常追悔自己做過的事,有負疚感。 15.一遇到考試,即使有準備也緊張焦慮。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喪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敗,行動前總是提心吊膽,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順心,就暗自流淚。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覺得別人總在嘲笑自己。 20.喜歡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賽。 21.感到沒有人理解自己,煩悶時別人很難使自己高興。 22.發現別人在竊竊私語,便懷疑是在背後議論自己。 23.對別人取得的成績和榮譽常常表示懷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總覺得別人要加害自己。 25.參加春遊等集體活動時,總有孤獨感。 26.害怕見陌生人,人多時說話就臉紅。 27.在黑夜行走或獨自在家有恐懼感。 28.一旦離開父母,心裡就不踏實。 29.經常懷疑自己接觸的東西不幹凈,反復洗手或換衣服,對清潔極端注意。 30.擔心是否鎖門和可能著火,反復檢查,經常躺在床上又起來確認,或剛一出門又返回檢查。 31.站在經常有人自殺的場所、懸崖邊、大廈頂、陽台上,有搖搖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覺。 32.對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經常打聽,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對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電車、公共汽車等)、尖狀物及白色牆壁等稍微奇怪的東西有恐怖傾向。 34.經常懷疑自己發育不良。 35.一旦與異性交往就臉紅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對某個異性夥伴的每一個細微行為都很注意。 37.懷疑自己患了癌症等嚴重不治之症,反復看醫書或去醫院檢查。 38.經常無端頭並依賴止痛或鎮靜葯。 39.經常有離家出走或脫離集體的想法。 40.感到內心痛苦無法解脫,只能自傷或自殺。 測評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評價參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請你放心。 2)9-16分。大致還屬於健康的范圍,但應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師或同學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礙,應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調適,或找心理輔導老師幫助你。 4)31-40分。是黃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應找專門的心理醫生進行檢查治療。 5)41分以上。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應及時找專門的心理醫生治療。
❸ 小學生心理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教育應為學生奠定成功人生的起點,使每個學生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高尚為基調的心理素質。每一位老師要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每一位孩子自由地發展,提供充分的實踐與思考機會,讓每一位小學生都能盡情地享受人生這一段最美好的時光。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競爭與合作中更從容,更出色。這是我們一群陽光老師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我們做了如下有益的嘗試:
一、挖掘各學科教材中有利於培養、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內容,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心育教育。
統觀小學各學科教材,每科教材都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於是,我們就從各學科整合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如:
A:思品科:注意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B: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理解感知語言,體驗情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模仿與學習作品中角色的心理和行為,提高心理素質及各方面素養。
C:作文教學:寫作需要觀察、邏輯、記憶、想像,又需要熱情、興趣、毅力等,寫作的結果能反應一個人的思想、心態和思辨能力。文如其人,教作文要先教做人。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一種時勢所趨。心理健康教育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充分調動、激發小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特別是通過心理誘導、行為激勵和成功體驗的內化功能等方法,求「趣」、求「新」、求「活」、求「實」、求「美」、求「效」,切實消除、解放學生習作的心理重負和疑慮,用手寫出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自己的情感,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做到人文練達、文道統一,學以致用、教學共享,乃至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一揮而就盡展風采。
D:數學教學:在數學教學中著重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活躍思維力和創造力。在低年級全面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在高年級著重對不良學習習慣的矯正。對心理有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學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E:音樂學科:在音樂課上通過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享受音樂中陶冶美的情操,創設優美的境界,營造良好的心境,不斷提高心理素養,從而成為一個文明、開朗、自尊、友愛的「陽光兒童」。
F:體育學科:在教學中,從兒童身心發展需要出發,通過游戲和體能鍛煉,克服學生怯懦、畏難的心理,培養勇敢、耐挫、團體精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G:美術學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欣賞美、體驗美、感悟美的熏陶,培養鑒賞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兒童成為追求真、善、美,性格開朗、行為文明、思維活躍、善於合作的人。
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教材特點對全體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從小形成積極、樂觀、向上、自主的學習態度,奠定了創造性人格和文明、高尚品格的基礎。
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構築平等對話、真誠溝通的平台,使每位孩子認識自己,善待自己,超越自我。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每個世界存在著千差萬別。心理指導的老師必須從心理學角度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對不同性格類型、不同學習行為的學生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多動症、厭學症、焦慮症等作矯正性指導,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學習喜悅和快樂生活的情趣,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原本與父母無話不談,但長大後,特別升入了小學高年級,不少孩子與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與父母的碰撞越來越多,常認為不被理解,這種成長的煩惱是他們從兒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應。他們感到自己長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樣,不受太多的約束。他們為證明自己長大,說的是大人話,唱的是流行歌,做的是追星趕時髦的事,穿的是品牌衣褲裝酷扮靚,神態表情像大人一樣深沉、冷峻……然而他們畢竟是孩子,不具備把握自己的能力,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與家長的矛盾大,因此會陷入苦惱、孤獨和痛苦之中。
針對這種情況後,「陽光人」專門開設了「陽光心語室」,找這些渴望長大而常出「亂子」的孩子對話、溝通,引導他們學會與父母親交朋友:要珍惜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要會感受父母給予的愛,還要以孝順之心懂得回報。其次教孩子要不拘形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歡樂和苦惱告訴給爸媽,讓他們理解自己。我們為了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和父母的關系融洽,教育孩子在父母生日時送一份小禮物,說一句溫馨的祝福語,寫一封慰問信給父母,做一件使父母高興的事。為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我們還在「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中秋佳節等以「燭光晚會」、「陽光音樂會」、「感恩•溝通•奮進暢談晚會」等聯歡活動的形式請家長到學校與孩子一起對話、聊天,增益理解,深化親情。
我們除了和學生面對面談心外,還用寫信、上網聊天、打電話等形式與孩子溝通。心育組的黃珍老師最受學生擁戴,她每天都收到多封學生信件,她懷著一顆高尚的愛心和無私的責任心一一認真寫回信。在她的耐心幫助下,學生學會理解、尊重、關心、善待他人,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學會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處理問題,學會以平常心看待發生在身邊的人與事,解決了來自學生心中的煩惱和困惑,達到自我實現。在實踐活動中,我們認識到:通過健康有益的溝通、對話等形式,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來自學習、交友、生活、身體、家庭、社會等方面的煩惱和痛苦。從中我們也意識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始終有一片聖潔的天空,那就是愛的天宇,愛他人,愛自己,愛是力量的源泉,愛是精神的支柱。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有「愛的話語」回盪,那將是快樂的、幸福的。
三、以學生群體中典型人物的優秀品質為輻射點,使更多的孩子懂得生活、生命的真諦,從而熱愛生活,珍惜生命、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
蘇晟同學原是我校六年1班的學生,他在人生的一場極其特殊的考場上(於2001年暑假發現自己的左腿不幸患上惡性骨肉瘤),堅強地戰勝了劇痛、膽怯、自卑和絕望等一系列重難關,十分順利地做完了左腿高位截肢手術,而且情緒穩定、思想暢通、樂觀地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斷挑戰、完善、重塑和超越自我;在2002年上學期期末總復習期間,是他裝上假肢後訓練走路的黃金時間,為了學習與治療兩不誤,他每天上下午在課堂與距離家裡三公里的訓練場來回奔波,開創出學習生涯的新篇章:除上復習課外,整個學期沒有來校上過一節課的蘇晟同學在期末語文、數學考試中成績全部是優!我們心育課題組利用蘇晟同學這個感人的案例,在學生中開展為有困難的人獻愛心、與不幸的人分擔痛苦、給困境中的人以希望、力量和快樂的心育活動。在課題組蔡風義老師的組織下,大家為蘇晟同學捐了款,送去了慰問信、賀卡、鮮花、水果、自做的各種禮物。這一活動不僅讓蘇晟體會到親情,而且也從中培養同學們金子般的愛心和同情心,並讓全體同學以蘇晟為楷模,熱愛、珍視自己的生命,樹立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不屈不撓地面對、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超越自我。
如今,蘇晟同學已走出母校漳州市實驗小學,就讀於漳州三中初二年級。他經歷了狂風暴雨的考驗,他擁有了明媚陽光的沐浴後,更成熟、更快樂,他懂得以愛回報愛。一上初中,就樂觀地融入新集體,心靈更為堅強和坦然,每學期考試均在班級前5名。一個在絕望中被愛所拯救的孩子,他所回報的愛也感染了所有的人。愛,創造了奇跡。
現在就讀於漳州一中高二年級的劉煜佳同學,原是實小的學生,她在語文老師蔡風義的關心、鼓勵和幫助下,小學畢業時就有10多篇文章在省、市報刊上發表,還寫了一本6萬多字的自傳《超級女生•繽紛小學路》,畢業後又有多篇有份量的習作發表於《海峽都市報》《中學生語文報》等報刊。劉煜佳初中就讀於漳州八中(學校辦有初中與高中年級),那裡的文學社在她的影響下迅速開張了,並有幸走馬上任了第一屆社長,同時兼校學生會的學習部副部長,還出版了社刊。
我們心育課題組,抓住這個契機,開發這個典型人物的寶貴資源,請她為母校的同學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接受采訪、咨詢,和同學們探討問題。劉煜佳同學的成長故事令人感動,啟人深思,大家明白了:只要以快樂的心情去學習,以負責的態度去思考,以堅強的毅力去挑戰困難,以寬容的心態去接納他人,以欣賞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就會健康、幸福地成長,成功就屬於自己。
我們心理健康活動小組為全體學生架設起一座通向美好未來的陽光心橋:「陽光心橋」是陽光使者的心橋,是希望的心橋,是關注生命健康成長的心橋,是無私奉獻的心橋,是陽光明媚、充滿朝氣的心橋。
四、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載體,使更多孩子學會學習、思考、交際、合作,學會體驗分享快樂,懂得共擔責任。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知道:每個學生的生理、心理素質是不同的,知識能力和整體品質也有差異,僅靠課堂教學使他們達到擁有好的心理素質是相當困難的,再進一步要求每個學生自由、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特長,成為身心健康的陽光少年就很難奏效。課外活動正好彌補這個缺點,它的重點在於「揚長」,在於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增長才幹,培養自主、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為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心育組組織學生自己設計喜歡的課外活動。在學生自己設計活動基礎上,指導他們再進行篩選、整合,設計出形式多樣,富有時代性、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心育活動。其中陽光晚會「感恩•溝通•奮進」深入人心、影響廣泛,是學生童年生活中一個美麗的亮點:
我們要「感恩」的,是感謝家長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之恩,感謝各位相識或不相識的關愛和奉獻之恩;我們要「溝通」的,是讓我們拉近彼此間心靈與心靈對話的距離,或者講講自己的學習經歷,或者談談自己生活、工作的感想,或者敘敘自己的現場感受,或者說說親人間的情深與隔閡等等,敞開心扉,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我們要「奮」的,是讓我們奮發圖強,精益求精,繼往開來,不懈前進。
2002年1月30日,適值寒假的第一天。在「陽光心橋」課題組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感恩•溝通•奮進」聯歡晚會在漳州市實驗小學的階梯教室里熱熱鬧鬧地進行著,從晚上7:00至9:00,扣人心弦,掌聲不斷。出席晚會的嘉賓有「陽光心橋」的顧問代表蔡勇強副教授、漳州市宣傳部副部長翁福、原漳州市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龍溪師范學校副書記周漢清(已退休)、《漳州廣播電視報》《漳州廣播電台》《閩南日報》《漳州青年報》《海峽都市報》《海峽導報》等在漳的記者代表、「陽光心橋」的6位輔導老師、新老朋友以及漳州市實驗小學部分老師、2-6年級的部分學生、家長代表近200人,記者之多、參加人數之多均超出我們的預料之外。更令人難忘的是晚會中魏冠正同學的媽媽,用激動的心情,聲淚俱下向大家講訴了她曾不堪忍受病魔折磨,幾次想自殺時,孩子怎樣用愛、用優異的學習成績給了她生活的信心,讓她對生命有了期盼的故事,以及蘇晟媽媽講訴蘇晟以頑強的毅力戰勝死神,戰勝自我的故事,這些故事感人至深、終生難忘。
陽光晚會倡導學生學會把愛和關懷送給別人,學會展示自己、和諧相處、富有愛心和合作精神,學會讓心聲開放,讓心靈飛翔。
因為健康的集體,可以健康很多人!因為高尚的個人,使更多人擁有高尚。
近幾年我們開展的活動多姿多彩,如藝術類有:讓生活美麗動人的「插花比賽」、讓歌聲飛揚的「音樂鑒賞會」、開心一課的「小品專場」、張揚個性的「兒童服裝設計比賽」、培育勞動能力的「烹調比賽」;文學類有:演講比賽、故事會、詩歌朗誦比賽、讀書報告會、辯論會、我和作家面對面、陽光少年訪名人;主題活動類有:我們講奧運、小小「心理醫生」、設計自我形象、我的夢想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實踐、組織策劃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活了,思路寬了,能力提高了,心胸寬闊了,智慧增長了,愛心升華了,老師、學生和家長高興了。
在「構建多渠道教育網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課題實踐中,我們始終以人為本,面向未來。我們確信:在我們課題組老師充滿熱情、富有理智、勇於實踐、不斷學習的作用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每一個可愛的生命會因擁有健康心身而茁壯地成長,共享燦爛陽光,直抵陽光彼岸!
❹ 小學生心理漫畫圖片
hfhfghghf
❺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兒童剛入學不久,對小學生活既有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對學習有好奇感,卻很難做到專心聽講,獨立完成作業;很樂意和同學進行接觸,交談卻不懂禮貌,有些還比較自私;特別信任老師,相信老師的話,尊重老師的行為和評價;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相應的勞動習慣,對其父母的依賴性很強;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變化無常,容易疲倦;行為動搖不定,不善於控制,容易沖動和特別敏感;對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很強烈;有當好學生的願望,只是不熟悉學校的生活,不了解學校常規,常會無意中做錯事.他們渴望參加光榮的少先隊組織.他們好奇,好動,喜歡模仿,並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年級學生已基本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他們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懂得一些行為常規,而且願意努力遵守.在上課聽講,完成作業,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師長,簡單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說,對常規的認識不深刻,動作不到位,行為不規范.他們習慣過集體生活,喜歡和小夥伴一起活動;開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現自己,競爭意識和上進心有所發展,能樹立近期的奮斗目標,都想爭取成為好學生,並希望參加少先隊的一切活動.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點.
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是非觀念淡薄;想像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現性向創造性的想像過渡;集體主義感情有所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在形成,但極不穩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發,不善於控制,不考慮行為後果,雖已能從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還很薄弱,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產生動搖.
三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漸發展,逐漸學會道德原則的評價標准,評價能力開始發展起來,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但不善於全面地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道德感,正義感開始萌芽,但道德認識水平仍較低,辨別是非的能力也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❻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版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權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比如,他們受到表揚立即興高采烈,挨了批評則馬上情緒低落。此時他們雖已初步具有了愛憎的情感,但他們的愛憎還是和具體的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對父母、親人的愛等等。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此時他們的好惡不再是只停留在口頭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諸於行動。比如,他們不僅在內心裡崇敬和熱愛英雄人物,而且能夠以他們為榜樣,幫助同學、努力學習……他們已能夠把對身邊親人的愛擴展到對教師、對同學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隨著求知慾的日益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同「這是什麼」,而開始問「這是為什麼」,認識、分析各種問題開始注意從動機、效果多方面評價自己和他人,對成人的依賴性較低年級小學生明顯減少。
❼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哪些特點及教育方法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主要是:
1、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其准確性、系統性都能夠不斷地提高。
2、注意水平不斷提升但仍有限。
3、隨著年級的升高,隨意記憶明顯發展,但不隨意記憶佔主要地位。
4、想像力豐富,但想像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界限。
5、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很大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
6、與青春期學生相比,情緒情感較穩定且比較單純。
7、與學前兒童相比,自我意識更加明確。
課堂教學方法就要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特點設定:
1、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逐步提高但仍有限,因此在課堂上不斷明確需要注意和記憶的目標,可以通過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以強化學習效果。
2、小學生的感知覺充分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因此要多使用具體的實物或圖片作為教學輔助用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3、小學生的想像力豐富但幻想的成分較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甚至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對此,教師要充分的理解,培養良好品德的同時,保護好學生的想像力,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聯想。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協調性、開放性和可塑性。這一時期不僅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高峰,也是發展和諧個性、良好品德和社會適應性的最好時機,學校和家長都應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學習之外的習慣,以身作則給孩子設定良好的行為規范。此外,與同學、老師、親子的關系融洽,也有利於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多鼓勵少批評,尊重學生的情緒、情感,時刻把握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態。
❽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❾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是什麼樣的
活潑開朗,能夠冷靜地處理一些問題
待人誠懇有禮貌.熱心幫助他人,不嫉妒他人
上進而努力``````
❿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面臨著生理與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之緊張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他們一般有以下心理特點:
一、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不足。
幾乎每個小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敬的人,而實際上他們往往學習不努力,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卻想的不多,做的不夠,形成了美好願望與心理准備的矛盾。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想教育,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具體辦法可以講一個名人、偉人艱辛的心路歷程的故事。組織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長過程的影片,啟發學生懂得實現理想,必須付出艱辛努力。
二、情感與理智的不協調統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易受外界影響,易沖動。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積極性高,不感興趣的事避而遠之。這說明他們的情緒、情感處於大起大落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控制。要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首先教師要有表率作用,同時注意培養一些學生,尤其是在班級中有影響力的學生,讓他們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然後形成班級核心,藉以影響全班。為引導他們理智處事還需要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緒而獲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沖動而造成終身後悔」的反面故事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教育。
三、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是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的,這與他們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強是分不開的。但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堅持已見,對教師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辦,不合已意的就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製力、控制力不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為達此目的應著重注意從小事做起,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同時開展「決不遷就自己」的活動,一旦意識到某件事或行為不對,不管是多麼強烈地誘惑你,也勇敢地說一聲「不」。為解決部分學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嘗試建立學生日常行為跟蹤記錄,把他們每一時段的課堂表現記錄下來,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教育、指正。使學生逐漸自覺對照檢查,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