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課堂討論中存在哪些問題及改進策略
問題: "形式主義"、"走過場"「趕進度」是課堂討論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討論問題時同學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討論問題不夠深入。討論時,很多學生在揣摩老師的思路,思考的是什麼答案比較符合老師的心意。甚至有時,有的學生因為對問題的看法或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心意,怕遭到教師的指責或嘲弄,不敢提出不同的問題,不敢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恰恰扼殺了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使自己缺乏自主的思想,更嚴重的是束縛了同學們創造力的發展。
改進:
一、要設計合適的問題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內容,設計難易程度適合討論的問題,以保證討論時,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效用。
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學生獨立學習或者教師進行全班教學就可以解決,不需要進行小組討論。而一些較復雜、綜合的內容,比如在新知探求過程中,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疑難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行小組討論。
要注意的一種傾向,就是為了討論而討論,也就是說不應該為了迎合時尚、追求形式去組織討論,每一次的討論都應該是有必要的才進行。一節課中小組討論次數不宜太多,以免隨意性與形式化。
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把握:
1. 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 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意見不統一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思維。 教師把有爭論價值的問題適時下放到小組,讓小組討論、爭辯,在交流中明晰正誤,最後通過自己探究,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討論,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時,還進行了思維的訓練,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答案多元的時候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開放性的。「開放性」的問題其解題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學生由於年齡等方面的原因,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通過小組討論,能夠相互啟發,交流,才能展示各種思考與結論。
3.在教學重難點的時候 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小組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當學生自己探索無法完成時,就必然尋求同伴的幫助,此時的合作最有效。
4.在獨立思考後的時候 小組討論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組討論才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於討論,由於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雲亦雲現象。所以,在合作學習前,特別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獨立思考。
三、要合理構建討論小組
(1)合理安排 要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合理的構建討論小組,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後進行分組。
(2)明確分工 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後,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要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明確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一般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等。
(3)學會傾聽 首先,全部都在小組討論時,提醒學生要小聲說話,一個組只能有一個人發言,組與組之間不要相互影響。有些實驗表明,課堂中最好的狀態是教師難以從各組的討論中聽出某個人的聲音。 其次,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在交流時,每個人都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讓學生逐步明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能從別人的意見中受到啟發、提高認識。
五、要做好教師角色定位
(1) 重視培養 學生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培養。要實現高質量的小組討論,還需要老師長期的訓練,老師不但要提供學習討論的空間,更要教給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合作。提出討論的要求後,還要重視培養的過程,進行必要的訓練,以便形成能力。
(2)恰當指導 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序地進行討論,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要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巧妙點撥會讓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要指導學生如何回報討論結果,並學會對其他組的匯報成果給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啟迪,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目標。
(3)隨時調控 在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切不可認為沒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觀,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小組的討論中去,除了指導學生怎樣進行討論,還要監控學生的討論是否是有效的。 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後,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引導,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及時糾正偏頗。在學生遇到學習
B.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沒有什麼技巧的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C.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怎樣設計提問的問題
在新一輪課改的數學課堂下,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活動設計往往以連環問題的形式呈現。但在教學課堂教學中發現,有時候教師的提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能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致使教學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實施,致使學生成績很難有大的進步。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決問題切勿越俎代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分考慮和討論的時間,就讓他們回答,學生答不上來。此時教師想的是自己如何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無形中就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更談不上調整思考的角度,而是急急忙忙講出答案,把學生應該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結果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自問自答,無形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其學習情緒,造成學生的思維懶惰。
二、課堂上設計問題應分層次教師應對教材做深入研究,對學生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不把他們估計得過高或者過低,所設計的問題難度大小適中。再者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刻意為了體現教學流暢,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師生一問一答,教師問得從容,學生答得流暢,整齊劃一,實質上很多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嚴格講不能叫做問題。也正是這些虛假問題為學生開辟了一條思維通道,限制思維的方向和路線,沒有達到預期學習目標。這樣無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訓練,使其學習停留在徘徊不前的狀態下,自然談不上啟發、誘導和拓展了,嚴重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將問題設置寬些,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這樣既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又發揮優等生的表率作用,又調動了後進生的積極性。
三、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提高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門課的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達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對句子較長的問題或較難理解的問題,應適當重復,而對於一般的問題,則只能說一遍,以免使學生養成不注意聽講的習慣。
D.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課堂教學問題也隨之出現。下面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1. 情境創設不恰當。 關於「創設情境」,有些課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設情境,與本節課所學內容關系不大;有些課雖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可以提出的問題太多,利用價值不大;有些乾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 既要有趣又要有數學價值,並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還要有利於激起學生的疑問,能從中提出本節課要探索的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探索這個問題,從而進入探究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幾乎都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學生圍成一圈,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麼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麼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學生只是旁觀者。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採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3、教材使用率過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也在不斷變化,
E.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要注意哪些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小學版生的權學習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用巨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做到了注重問題質量;靈活掌控問題難度;注重問題的趣味性;重視問題結果和答案評價這幾個方面,收到了提高課堂提問效果的成效。
F. 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的問題,讓意圖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並有意識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頂峰。特別是當前小學數學改革中提出了「數學課堂提問應當圍繞問題解決來組織」。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好問題,以便有效地組織好課堂提問。 一、圍繞「重點」設計問題 1、通過「模糊點」設計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有一些容易與其他內容想混淆的知識,對這些模糊點必須予以澄清。而設計恰當的問題進行提問,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教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列表比較一下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通過模糊點進行設問,可以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增強分析辨別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精確性。 2、抓「盲點」設計問題。所謂「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盲點。如教學「質數、合數與分解質因數」時,當學生明白「質數、合數」的概念後,我提問學生「1」是什麼數?部分學生很快回答「1」是質數。這時我設問:「1」除了它本身有沒有別的因數?學生很快就判斷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就把學生容易忽視的盲點摳了出來。使學生拓展了思維的廣度。 3、抓「發散點」設計問題。發散性設問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指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系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思維的方向由一點發散出去,不斷擴至各種渠道、各個側面、各個角度,以求問題的靈活解決。 二、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問題。 1、結合循序漸進的規律設計問題。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有助於提高學生辨別能力,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結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問題 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高深或靈活的問題問優生,優生經過思考回答出來,有助於啟發全體學生思維;基礎題、綜合題的體溫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成績中等的學生,這樣可以吸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成績差的學生,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復習和思考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G.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
教師教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採用師講生聽,師問生答,乒乓球式的教學。
⑵教師隨意性語言過多,一堂課好像總在講話,過於忙碌。
⑶提出的問題瑣碎,無思考價值。
⑷活動要求不明確
學生學的方式表現出的問題:
⑴小組活動流於形式。不知要求,無合作意識,更無合作內需。
⑵學生的語言表達半句話或不完整。
⑶有人聽課不善於表達。
2、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明顯不足
⑴教師一甩出問題,馬上要求學生回答。
⑵學生探索過程還沒有完成,教師命令匯報。
⑶探索的結果不是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教師總結出來。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的問題。
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最好的途徑,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過於倚重於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偏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思考機會少,機械練習、重復練習、低效甚至無效練習多,而有變化的、有層次、有思維含量的綜合性練習少等現象仍普遍存在。
4、課堂教學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
我們的課就內容教學,教師很少考慮數學思想方法,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支撐,如果確實熟悉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對於教師設計教學很有幫助。一位名人曾說過:「數學思想方法大眾化,並使其在數學課程設計中充分體現,將是設計21世紀數學課程的突破口」。 可見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是創造能力的源泉;良好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難怪說,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二、教育價值觀偏離
若干年來,我們的教師有這樣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我的班級,我的學生只要考試分數上去了,我的學生就是人才,我就是佼佼者。由於這樣的指導思想,導致教學中有的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固然,靠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很有可能提高分數,但捫心自問,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嗎?這一點需要我們及管理者深思。
三、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能力的培養
如:語文教學,只注重學生學生字、生詞、解詞、分段落、中心大意,把一課搞得支離破碎,嚴重淡化甚至不顧及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傳統教育、情感熏陶、審美鑒賞等作用。數學教學就更為嚴重,用大量的時間講列題,幫習題,就題講題,總認為只要學生會解題了,學生就學會了,學好了。有的應用題學生即是做了幾十道也僅僅是仿照例題的模式機械的模仿,比著葫蘆畫葫蘆,不知其所以然。
四、只注重知識的結論,不注重能力的形成過程
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告訴學生面積公式,而不講解公式的來由。講應用題教學,見多是加,見少是減,見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另一個數就是除法應用題。見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乘法應用題等等。此類講法的老師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學生只學了些死記硬背的本領,應付考試的本領。
五、不是教法適應學生,而是學生適應教法
有的老師一輩子就一種教法,教的學生一級又一級,適應我這種教法的就是好學生,不適應者就為差學生。很少從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去認真地考慮一下: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教學怎樣改革才更有成效,怎樣改革才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們應該從學生為主和全面發展的角度
六、教學中扼殺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的學生不是沒有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不是沒有個人看法的,更不是沒有標新立異的。而是我們的教師把這些學生給扼殺了。老師講了課,學生問老師了,「老師,你這種方法我不理解,我這種解法行嗎?」。看我們的老師是如何回答學生的:不要鑽牛角尖,看老師怎樣做就行了。面對這樣的回答,誰還敢標新立異?
七、教學中有師道尊嚴的現象
有些老師把自己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把學生看成和自己是平等的人看待。學生學習有困難時,不是鼓勵他而是嘲笑和挖苦。有的甚至打罵學生,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八、不承認學生在發展中有差異,以至於教學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部分學生會的就要求全體學生都會,經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該講的我都講了,別人會了怎麼就你不會。而且面對家長,面對社會去理直氣壯地說。殊不知,學生在發展中是有差異的。
九、對素質教育片面理解
表現形式是一節課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有提問,有討論,有一題多變。仔細一想,學生學到了什麼?培養了學生些什麼能力?真有些歸納不出。
十、所用教學方法傳統陳舊,基本是機械的模仿
多年來,受教材的限制和約束,教學形式基本上是「例題十練習」,使本來很有趣的數學學習成了十分枯燥、繁雜的計算和習題演練,加之教師滿足於現已熟悉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而不再對新知識感興趣,結果往往停滯在高原期而裹足不前。
H.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沒有什麼技巧的
(一)、提問要注意啟發式,不要過於簡單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樣,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是學生有益的。
1、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新知識的重點處
課堂提問根本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所以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2、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知識的鏈接處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大多數的新知識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的。在知識的連接點上尋求提問的啟發點,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固定點----新舊知識連接點----新知識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知識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選准學習新知識的切入點,直接為學生提供學習新知識的思維支點,而且,所提的問題要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
3、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理解知識的疑難處
在學生理解知識的疑難處尋求提問的啟發點,不僅可以及時糾正錯誤,還能讓學生開啟心智,暴露思維,有利於及時點撥和調控。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有意識的捕捉問題的「契機」,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進行設疑問難,就能良好的激發學生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解題思路的轉折處
在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大膽的提出合理而與眾不同的解法,教師在必要時進行點撥疏通,鋪路搭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5、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學生思維受到干擾處
教學教材中許多內容既有相聯系的一面,又有相區別的一面,特別是對於表面相似而實質相異的內容,學生容易產生混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適時給予必要的提示,預防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提問要具體明確,不要使學生摸不著邊
有個新教師為了使學生搞清6元、0.6元、0.06元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三個6是否相等?」結果學生回答為:「是相等的」,搞的教師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搞的不明確,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摸不著頭腦,當然就不能按照教師的意圖去答了。結果浪費了時間,打亂了教學進度。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提出「這三個數量關系是否相等?」學生是不難回答的。
(三)、提問要促使知識逐漸深化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掌握,總要經歷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淺到深的認知過程,教師只有在關鍵時刻恰如其分的提問,才能加速深化過程。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師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師: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師:怎麼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於90度。師:這樣計算對嗎?(課件演示等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師:畫一個任意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你能拼成什麼角?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提問,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學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即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
(四)、預設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
老師設計問題要突出教學目標,要有思考性,難易程度要適中,難度太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難度太大,學生望而卻步。例如,老師在向學生講解「角的認識」,讓學生在同一個點上畫幾條射線,問到:除了幾條直線,你們還發現什麼圖形?學生通過思考,不僅找出了不同的角邊與角的關系,還了解了對頂的兩個角大小相等等相關知識。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往往能使學生產生聯想而有所領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是在所難免的,老師的啟發就顯得猶為重要。學習「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老師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三角形和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並且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推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打開,由表及裡,由里及深。
I. 淺談怎樣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原來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有所轉變,開始注重運用啟發式方法教學。實施啟發式教學行為,必然要設計課堂提問。康托爾指出:「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好的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而不好的課堂提問,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耽誤了教學進程,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設計有效地課堂提問,對搞好教學意義重大。
筆者通過近些年聽過的公開課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發現課堂提問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這樣「一問一答」式一般是設計為師問眾生答,如:「答案等於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麼,而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於簡單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訓練,顯然喪失了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
2、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啟而不發。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於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
3、提問無目的,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學。備課時問題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開河地提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抓不住重點,學習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饋性提問流於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教學時,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以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這種提問不能只是「是什麼?」,「叫什麼?」等記憶性的反饋提問,學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淺層的記憶知識,並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這樣的提問,無法有效地診斷學生的知識缺陷,獲得真正的反饋信息,從而不利於教師調控教學過程。
5、提問只求通法或標准答案,排斥求異思維。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准答案。這樣提問,學生偶爾閃現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容易被教師否定扼殺,不利於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6、提問後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後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必須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於讓全體學生能在這個「時間差」里去動腦思維,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像這樣的提問,不利於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達不到提問的應有作用。
7、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所以,教師要針對提問的難易程度從「學情」出發,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以便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
現舉一例說明不良提問的不良影響:
如以教學10.25÷12.5為例,像以下這樣提問是不好的。
1.被除數和除數各是幾位小數?(被除數是幾位小數不是主要重點)。
3、除數是不是一位小數?(提問沒有啟發學生思維的價值)
4、除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是不是整數?(提問負向引導學生的思維)
一、提問要抓住關鍵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
例如: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幫助學生理解簡單分數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時可以這樣問:出示一個月餅圖,讓小紅和小明分著吃,兩人都很謙讓,師:你們說他們怎樣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兩塊。師:怎樣才知道一塊月餅平均分成了兩塊?再演示把兩個半塊恢復成一個餅再平均分,小紅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塊月餅的過程。師問:這半個月餅是幾份中的幾份?(閃爍半個月餅)我們就說它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用
表 示?另外半個月餅是多少呢?(閃爍另外半個月餅。)生:也是這塊月餅的
二、提問要抓住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數學知識結構嚴謹,系統性強,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問題情境,相似的思維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溝通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這種由淺入深,以舊引新的提問方式,可稱為遷移法,是數學教學常用的提問策略之一。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由於學生廣泛掌握了長、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會了用割補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解決問題。
(3)動手測量數據,填寫操作實驗報告,找出求一個三角形面積的一般方法。
在運用遷移法提問時,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滲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遷移類推作好充分的鋪路搭橋的准備工作,溝通所搭的路與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路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學習數學的策略經驗。
三、提問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思維方式一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們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提問時,可以把教材的內容與一定的故事或實際事例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
例如在一年級教學認識時間時,教師設計這樣導語問題:我有一個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麼?(鍾表。)鍾表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時間。)你能說出你什麼時間做什麼嗎?又如:在高年級教學相互嚙合的齒輪關系時,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幾個問題:大人帶著小孩在路上行走時兩人的步伐一樣嗎?誰的腳步更快?誰的腳步更慢?小孩為什麼跟著大人跑?再如:教學圓的知識時,我們讓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呢?這樣用實際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就來源於我們生活中,使知識由教材中死東西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接受,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問題設計要開放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像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