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低年段的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定學」,教師按照預設教案照本宣科,課堂上只注重教師個人表演,一切都順著教師事先設計進行,教師主宰課堂,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忽視了課堂的情景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沉悶,很難體現出「自主、有創造性」的學習,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而生本教育理念倡導「先做後學,先會後學,教少學多,以學定教,注重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以生為本」。我在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的教學中,嘗試運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嘗試。學生表現出在傳統課堂上少見的主動、自信和創造。課堂上,不再是教師的表演,而是師生、生生的多向互動交流,我充分讓學生質疑,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解決疑難,課堂上煥發出積極、歡樂的活力。
一、生本教育理念給教師和學生創造了學習的空間。
生本教育理念給教師和學生創造了學習的空間。例如:《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第十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第二小節內容,在這一個小節,傳統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是把它分成3個課時,把例1、例2「真分數和假分數」與例3「把假分數化成整數」作為第一課時,把例4「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作為第二課時,「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又作為第三課時。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教學設計,對這一小節的知識重新整合,採用生本教育理念中先做後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感受。在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節概念教學課中,我允許學生大膽地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悟,讓學生去感受所學知識的豐富背景和知識間的豐富聯系,去嘗試運用未形成化之前的經驗和直覺猜測,對面臨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描述和交流。
學生在舉例中不但鞏固了分數的意義,而且理解了假分數的含義,通過學生的做,也隱含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法則,這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現的,學生的潛能最大的得到開發,表現出學習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
有一個學生用一個三角形的直觀圖和一條線段的抽象圖來表示真分數。當這名學生在班上示範交流時,獨具匠心的例子贏得了同學的贊揚。同時他也獲得了一種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學習的歡樂。
通過舉例,學生掌握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學生的繪圖,給人一種美感,獲得美的享受。
通過這個例子,學生不但理解了假分數的含義,掌握了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同時感受到可以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這就是生本教育的魅力,每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勵,個性得到張揚。教師在課堂上「以學定教」,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學生不再是學習的「配角」,而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生本教育在課堂中,真正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學生人人參與活動,人人動腦思考,人人感受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中,學生「帶例子」回校,先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發現?」,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交流。學生參與性高,人人爭著發言,互相交流、探討。在合作交流中,由於學生感受的多種方式,不再局限於答案是否標准,具有不同學習特徵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又例如,學生採用「帶例子」的方式感受《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感受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並且學生在研究探索中運用「約數」、「互質數」的知識,學會了「約分」和「通分」。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點撥、啟發,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並將學習的主動性延伸到課外,在日常課堂活動中,在單元小結和期末復習中開展評研活動。學生自主的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對所學知識找出不明白的、容易的、最難的地方;或是解題的心得和方法;或是同學互相出題互考。學生在評研中充分了解自己的成長,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自己的空間里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學習成了一件樂事,學生真正成為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 「生本」注重讓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和體驗。
傳統的課堂小結,或是教師對知識的總結,或是讓學生回答「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很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而「生本」側重引導學生反思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在《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然後在班上交流。其中樂趣無窮,例如:
生1: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什麼是真分數,如: 、 ,什麼是假分數,假分數又分為2類,如: 、 。
生2:我有補充,我同意劉嘉文同學的發言,我還知道了可以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如: =2、 =2 。
生3:我最大的收獲是我越來越喜歡數學。(老師和同學都笑了,並為他鼓掌。)
生4:我們組的黃啟華同學今天進步了,我們組希望他再接再勵。
……
採用「以生為本」教學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激活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Ⅱ 小學一年級數學怎麼實施生本課堂
在研究課堂為「生」的時候,我們把課堂一般地分割為課堂背景、課堂展開、課堂版拓展、課堂結局權四個階段,課堂運行過程中考慮課堂環境、課堂活動、課堂評價三個變數,實行課堂環境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環境,課堂活動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活動,課堂評價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評價,全程各階段都體現這三個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課堂,求得最終實現學習目標.
Ⅲ 小學一年級數學怎麼實施生本課堂
實踐證明,在一種宏觀的場合下去高談闊論「以生為本」,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老師們喜歡的還是「生本」怎樣落實在課堂里,進而知道課堂的每一微小時刻哪樣的做法才是為「生」的,不是為「師」的,本文就這一現實問題作些探討。
在研究課堂為「生」的時候,我們把課堂一般地分割為課堂背景、課堂展開、課堂拓展、課堂結局四個階段,課堂運行過程中考慮課堂環境、課堂活動、課堂評價三個變數,實行課堂環境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環境,課堂活動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活動,課堂評價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評價,全程各階段都體現這三個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課堂,求得最終實現學習目標。
無論是課堂背景還是課堂展開,課堂拓展還是課堂結局都抓住「生本環境」、「生本活動」、「生本評價」三大變數去進行操作,最後達成促進和引領學生在嘗試活動中全面實現三維目標。
1、課堂環境生本化(生本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值得生活於其間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深信,在適合的條件下,在恰當的教育下,任何人都會顯露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才能。這說明適合的課堂環境和合適的教育手段對學生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課堂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層面。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往往構成課堂的精神文化環境。學生生活於其間,也「浸潤」於其間。它對學生的成長往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班級精神文化環境將成為生本課堂研究的重要內容。
首先,心理環境是課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心理環境常常是內隱的、無形的、「彌漫」式的,所以心理環境的改善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其實心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生本課堂高度重視心理環境,認為心理環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課堂生活中努力建構起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長期以來在課堂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盲點,即缺少對於教育對象起碼的理解和基於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在許多課堂里,師生關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主宰與追隨」、「權威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訓示」、「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學生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所以,只有在課堂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才能讓學生在一種白由、變化、動態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
其次,心理環境生本化要努力促進語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轉變。課堂離不開語言,任何課堂都發生在語言中,課堂應加強對語言的領會,深化語言的意義,把語言積極地納入人的生活形態之中,而不是單純地把語言作為工具,語言本身就是目的,課堂引導人在語言中生活。反思我們的課堂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課堂語言上,「告訴式」、「指令性」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就佔了極大的比重,教育者常常很順理成章地以社會代言人、知識擁有者的身份對學生作著知識的傳授,同時對學生作著種種認為學生理所當然應該接受的要求。那麼此時的課堂語言只是工具,它是「物性」的。語言交往由「物性」轉向「人性」,意味著要變「指令性」語言為「協商性」、「激勵性」語言,在與學生的語言交往中,教育者應更多地用情感喚醒情感,用生命點燃生命,使語言真正作用於人的心靈。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現代學生發展性個性心理的開發與圓滿個性培養有機整合的策略;(2)以情施教與學生自主發展有機整合的策略;(3)學生興趣與問題探究學習有機整合的策略;(4)開放性學習空間與學生潛能開發有機整合的策略;(5)學生生活與問題探究學習有機整合的策略:(6)接受型學習與學生知識需求差異有機整合的策略;(7)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因素有機整合的策略;(8)消除教學差異積極接納後進生與全面發展價值取向有機整合的策略;(9)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的策略;(10)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與個性的獨立性、具體性、特殊性有機整合的策略。
2、活動過程生本化(生本活動),讓學生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親歷與實踐。活動產生人,人在自己的活動中得到改造並逐步形成。「活動性」是人的本質特徵,又是生本課堂的重要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對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義與價值。傳統課堂中那種由成人規劃、聽命於成人擺布的受動式活動對學生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意義就不大;把實踐活動局限於一種狹隘的生活方式中,讓學生僅僅經歷「頸部以上的活動」,對學生的生成與發展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活動過程生本化,首先要讓活動成為孩子們熟悉的、喜歡的、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活動,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第二,生本課堂的對象是學生,是兒童,活動過程生本化要將研究兒童的行為特點,採用和創造符合學生需求的活動方式作為重點。對兒童而言,唯有形象的、具體的、身心一體的活動,才能滿足其精神世界不斷充盈的要求。所以,形象的、具體的、身心一體的游戲方式將成為兒童成長需要的主導活動方式。
第三,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活動中與多種「文本」發生相互作用。在學生的活動中,活動環境,活動內容,活動對象以及活動中的人(包括老師與同伴等)都是對學生的成長起影響作用的「文本」。改善活動過程就意味著在學生活動的啟動、展開和小結階段,教師都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也就是在與多種文本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回歸生活與以學定教的策略;(2)課堂民主化與合作互助的策略;(3)促進互動性和教與學互相推進的策略;(4)促進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與實學的策略;(5)學生角色與行為張揚和教師角色與行為依附的策略;(6)講究導生、練習與知識生長和感悟學習的策略;(7)引導學生合作、分享學習與自主思考的策略;(8)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與自主表達的策略;(9)引導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滿足與情感學習的策略;(10)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他人的聰明才智與借力學習的策略;
3、課堂評價生本化(生本評價),以評價促發展。以往的課堂評價重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的主要內容常常側重學生的認知能力或水平,評價的主體常常是教師,評價的方式往往比較單一。生本課堂認為課堂評價應發揮其激勵和引領作用,所以重視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的研究。
首先,從評價的主體來看,主張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的結合。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有利於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一種反省的意識和能力,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從評價的內容來看,生本課堂更注重以學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態度的發展、科學知識的形成等作為衡量的主要內容,給予不斷的激勵和鼓舞,基本上是一種賞識。
第三,從評價的過程來看,主張採用縱向性和個體化評價。即從評價促進發展這一功能出發,不作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過程性成長中作縱向比較,以不斷地得到自我認可,確定新的發展目標,基本上使用課堂個人成長單。
第四,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這些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需是符合兒童特性的,滿足兒童需要的,具有兒童特點的,被兒童認同的,而且還能使兒童體驗成功,獲得快樂。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體現多元民主教學價值的策略;(2)引導學生積極看待自我的策略;(3)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評價有機整合的策略;(4)學生成長記錄袋與發展性記錄有機整合的策略;(5)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機整合的策略;(6)賞識機會均等的策略;(7)縱向性和個體化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8)課堂系統評價與終端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9)學生學習結果與發展性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10)教學反思與自主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
以上三個變數,分別在課堂的每一微型課段中去實施,將帶來課堂全程的生本格局,同時,在課堂各課段中講求這些變數的有機整合律,進而形成生本課堂背景、生本課堂展開、生本課堂拓展、生本課堂結局的理性體系,這樣使我們新一輪課程理念確保實施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Ⅳ 小學數學生本課堂如何體現高效
接受了生本教育思想,這些疑惑倒不是最大的問題,疑惑的是學生在探討問題的時候,走了各種各樣的彎路,影響了上課的效率,對學生到底是好還是壞?怎麼樣使生本的課堂高效起來,以學生為本,怎麼樣做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又能達到高效。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驗,有如下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
1、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找准切入點,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可以說直接影響著我們這一堂課的效率,學生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學習、討論、展示,對本節課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自我的見解。所以我認為前置性作業應做到如下幾點:⑴把握課堂重點,充分體現人性化的設計。結合生本課堂上體現的教育目標:思想、知識、能力。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在把握課堂重點的前提下,要充分從學生的思想入手,通過學生運用知識,獲得能力。⑵結合學生特點,讓學生有思考和研討的空間。所設計的問題,應最大程度讓學生圍繞問題,結合課文,能夠思考和研討,而不是去查找答案。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⑶注重能力遷移,體現自由化的思想。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聽說,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課上都可以根據問題靈活的增加,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方式,交給學生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由自己來選擇,讓他們在自由中學習,自由中成長。
2、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時間、形式、內容。交流展示在課堂上大致有這樣三種形式:小組間交流展示、個人班內交流展示、小組班內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種展示,展示同時也是一種交流。⑴保證交流的時間。這是生本課堂的一個特色,因為生本課堂上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並不單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環節,所以應和一般的課堂發言區分開來。因為生本課堂是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對所學問題知識的一個匯報,對於其它同學來說是學習,對自己來說是提高。同學們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高效的完成學習的任務。⑵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對於難度小的問題,可以直接進入全班交流;對於有些難度的問題,可以先小組討論、展示,再由小組推薦進行交流;對於難度大的問題,可以討論過後,由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採用多種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理解,確實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⑶交流的內容要有數。對於課堂上的交流問題,以三個左右為好,我認為不宜多,應該是精心挑選的精華問題。如果過多會被解決問題所累,課堂上的問題會缺少深度,影響學生能力的發揮,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因為生本課堂上,學生是在自己運用知識,運用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成長自己的。
3、教師引導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⑴精。生本課堂上其中的一個原則就是所有的問題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通過學生不斷的探究得出來,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好適時的引導,這個引導要精,要和通常的講區分開來,不是在講一個知識,而是引導同學們並經過努力,讓他們對這個知識有一個正確的理解。⑵簡。在精的基礎上,要力求簡單,堅持「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不講,小組交流討論能完成的不講,有些問題講也講不清的乾脆不講」,最大限度的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合理地探究有所收獲。
找准前置性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把握好交流展示的分寸,做到恰到好處的引導,我想:生本中高效,高效中生本,會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
Ⅳ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中實施發展生本智慧
、什麼是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具有哪些特徵?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是在生本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學目標和內容,圍繞相關教學內容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通常是多種教育教學方法策略的組合運用。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和一般教學模式一樣,也具有以下特徵:
①簡約明確
教學模式是簡約化了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活動方式,以精練的語言、象徵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表達出來。既能使那些紛繁雜亂的實踐經驗理論化,又能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的理論更具體、簡明的框架,易於理解,便於掌握,方便交流,運用簡便,適於傳播。
目前,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態主要有:
1)條文型。通過非概念化的語言「跳躍式」表達,相對全面,便於操作。如:我們提倡小學數學新授課可以採用的一般性的教學模式是:「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展示點撥;鞏固反饋,拓展提升」。這就是一個條文式的教學模式。
2)框圖型。這類模式僅暗示大意,通常只將變數的邏輯關系勾畫出來。如「空間與圖形」中的「圖形的認識」教學時,我們提倡應用如下教學模式:
3)公式型。這類模式主要採用教學公式或類似形式表達。如,教育局提出的「1+5」生本教育研究框架,歇馬小學的「426自主學習」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等,就是一種公式型模式。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圍繞著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就明確指向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充分體現以生為本。
Ⅵ 小學數學微課題研究課題有哪些內容
《小學數學課堂巡視的有效性研究》微型課題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流於形式、低效的甚至無效的課堂巡視還普遍存在著.在這種課堂上,當老師安排學生自學或者作業後,他們或者毫無目的地在學生之間轉悠,只是為巡視這個環節走過場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維持學習秩序為主,不給學生以任何指導;或者只是裝模作樣地側身看看、聽聽,「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學生,「請同學們做快一點!」或者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很不耐煩,「你怎麼還不會!」 在他們看來,課堂巡視就是為順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學而進行的.
針對以上現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巡視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並將以下問題作為研究過程中需要分析與解決的問題:學生對課堂巡視的態度如何?如何讓學生歡迎並主動配合教師共同完成好每次課堂巡視?如何在巡視中培優輔弱,提升優秀學生解決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後進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視時指導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同的課型,不同階段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預設不同的課堂巡視?如何根據巡視時的課堂生成來調整教學預設方案?又怎樣通過巡視來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更好地溝通師生感情,從而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二、問題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領研究過程
在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我正在品讀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全書貫穿了這一嶄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堅決地從師本教育轉向生本教育,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為當前解決教育問題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我想,以上這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導我對課題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視與師本巡視的對比
在問題的提出中筆者所例舉出的課堂巡視中的現象,便是典型的師本教育下的課堂巡視.很顯然,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師本巡視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從根本上違背了「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生本教育觀點.生本教育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巡視,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在巡視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細心地發現學生的錯因,處理好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巡視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服務.
(三).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課上老師進行課堂巡視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好地在課堂巡視中為學生服務,我對所在學校中高年級全體學生採用無記名答卷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調查,並對比較豐富的原始數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1.在獨立解答題目時,老師來到自己身邊,有意露出作業本並希望老師指點的佔47.5%,這些同學能從心理上能積極配合老師巡視;5%的學生根本不配合老師巡視,他們會立即蓋住作業,怕老師看見;心理有點緊張,總感覺有點不自然的學生佔46.3%;沒什麼感覺,自己照常解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的學生佔38.8% .
分析:學生是否配合老師的巡視,這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更與老師平時巡視時的態度或說明確點其實就是親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關系.
2.在老師巡視時,如果自己遇到了難解答的題目,你會怎樣?舉起手,請老師來指點的佔63.8%;不敢舉手,怕老師批評的佔12.5%;不敢舉手,怕同學笑話的佔8.8%;空在那,先做其它題目的佔67.5%.
分析:在獨立解題時,遇到難題是常見的事,多數的同學能舉手請老師指點,然而更多的學生選擇空在那,積極主動的態度還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學生心理需要疏導,需要培養好問的精神.
3.在小組合作討論時,希望老師到自己小組來只是聽小組討論的佔31.3%;希望老師指導,並成為小組一員,參與討論的佔46.3%;要求老師到其他小組去,別影響自已小組的佔5%.
分析:多數同學希望老師參與或指導自己小組進行討論,說明學生很歡迎在小組合作時的老師巡視,同時也說明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要進一步培養.
4.在課堂上自己進行相關操作時,希望老師到我身邊來,看我操作的佔26.3%;希望得到老師指導的佔77.5%;怕老師發現自己操作中的錯誤,最好別來到自己身邊的佔15.0%.
分析: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老師在巡視時來指導自己進行操作,怕發現自己錯誤而不希望老師來巡視的也有少數同學,他們需要老師從正面多多引導.
在調查問卷給老師的建議一欄中,有些學生這樣寫到:老師應該一邊巡視一邊把
發現的問題及時告訴全班同學,一邊巡視一邊講課,這樣全班同學的正確率就會提高;在巡視到學習差的學生身邊時,如果發現他們有許多題目不會,請稍微指導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時間,這樣會浪費別人的時間,應該讓更多同學都得到指導,不要讓有些同學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夠重視;老師,您在巡視時有時發現我的新穎解法,請向全班同學介紹;請老師課堂巡視時,應該到處都看看,不要單獨站在哪個學生的身後,讓這個同學感覺不安,好像自己的題目做錯了一樣,有時不知老師在身後,猛一回頭,就被嚇了一跳;老師在課堂巡視的次數不宜過多,如果過多會影響我們,會令我們過度緊張;我希望老師在巡視時發現我們的錯誤不要說出來,用手指點指點就行,這樣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滿足.這些都是學生原始的話語,透視這些真實的表白,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巡視了.
Ⅶ 談如何讓生本教育理念植根於小學數學課堂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廣大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數學
教學模式,加強合作探究,落實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只
有做到這些,小學數學教學才能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Ⅷ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生本課堂
1、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教師的才華、藝術和修養展示。這是當前小語教育的方向性錯誤。 2、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矯枉過正。課堂應該是一個多元存在的生態環境這裡麵包含了:生本、師本、文本。這些對於教學而言,對於學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這三種「本」並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語。「師本」的「本」是指教師的本質,而不是教育的本質;「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質,也不是教學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師本」和「文本」均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和展現,但只是為了「生本」服務。三者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立足「師本」,用好「文本」,服務「生本」。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練習誦讀我們可以這樣做:(1)同桌合用一本書。(2)一人讀一行,如果同桌讀錯了,提醒他反復讀。(3)第二遍讀時,交換順序讀。這樣學生利用反復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中的「正確」與「有感情」兩個問題。同時,我們在公開課上,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利用老師的范讀和優秀學生的范讀來引領學生朗讀。其實這在無形當中,已經剝奪了其他孩子對於文本的從磕磕絆絆到逐步熟練輕松的認讀過程。這樣,我們無法保證每個孩子對於文本的認識。只能說,教師和優秀學生的范讀會起到引領作用,而磨滅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領悟過程。利用這種反復誦讀的方法,教師具備了生命意識,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認知文本的過程。這就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原生態」,也就是學生最初的水平,而並非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而表現出來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狀態,更要關注個體生命的學習狀態,關注個體生命的原有的「生態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提高。什麼是「生態位」呢?「生態位」也就是個體生命在環境中所處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擁有的發展空間。以關注學生「生態位」來激發學生言語生命意識,調動學生的自主動力。只有我們關注了學生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個體原生態的生命活力。 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公開課,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在展現自己的教學藝術,這對我們一線教師的常態課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始終認為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追尋的巔峰之作,其實我們錯了。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教師和文本對於「生本」的服務。